(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五)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十一)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十一)

学习资料专题阶段提升练(十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解析:A 材料“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诸邦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的是城邦各自独立的特点,A项正确。

B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C、D两项属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2.(2017·河南濮阳一模)“一般古希腊城邦的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他们也并不组成为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

”这是由于古希腊( )A.建立了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B.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C.行政官员内部矛盾冲突频繁D.实行了行政机关权力平衡制解析:B 雅典实行直接民主轮流坐庄,公民大会拥有最高决策权力,未形成首脑集权现象,因此没有形成“某个行政首脑统一领导之下的‘政府’,乃至也不形成对有关首脑的依属关系”,故B项正确。

3.(2018·山东菏泽摸底)有学者认为,雅典的五百人会议较之四百人会议“不在人数的增加,而在于成分的变化”。

该学者观点说明了五百人会议( )A.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B.增强了公民民主观念C.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D.巩固了雅典民主政治解析:D 克利斯提尼改革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削弱旧氏族贵族的特权,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其特权,故A项错误;增强公民民主观念的是诸如陶片放逐法、津贴制度而非五百人议事会,故B项错误;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热情的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津贴制等措施,故C项错误;以地域性的五百人议事会取代血缘性的四百人议事会,并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有利于从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结构方面巩固和扩大雅典民主政治的范围和程度,故D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

2019版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

十四两极格局下的世界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汕头三模,35)1945年9月22日美国宣称,欢迎其他在对日作战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国家派遣部队来参加占领(日本),但一切占领部队概归美国指派的最高统帅指挥。

美国的意图是()A.以德国方式处理战后日本问题B.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阵营C.以日本为反共桥头堡予以扶植D.排斥苏联以单独占领日本2.(2017·临沂三模,34)1946年2月22日21时,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了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电报。

在这份“长电报”中,凯南凭借自己多年在欧洲、俄国外交的观察和思考得出了美苏之间并无妥协共存的可能。

这封电报()A.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B.推动了“冷战”政策的出台C.顺应了全球化时代的趋势D.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3.(2018·湖南长沙高考猜题卷,6)《一九四八年对外援助法》规定:“经济合作署署长利用援助款项在美国采购的方式应尽可能不消耗美国资源,不因采购而冲击国内经济;不损害美国人民对生活必需品的满足。

”该规定()A.是马歇尔计划中的核心内容B.说明美国对外援助是双赢的C.保证了对外援助的顺利实施D.反映马歇尔计划具有侵略性4.(2018·全国100所名校高考冲刺,35)美国副总统亨利·阿加德·华莱士(1888~1965)认为马歇尔计划既是对美国商品、资本输出的极大补助,又是加速世界分化的催化剂。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美苏冷战加剧了两极分化B.资本主义阵营亟待美国扶持C.马歇尔计划侧重政治领域D.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确立5.下图是一幅联邦德国的宣传海报。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 新高考)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 新高考)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新高考)1. 重要更新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

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

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

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

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

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

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第一阶段(1-2月)•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

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

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五 第1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十五 第1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1讲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制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双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杜鲁门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通过“北约”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立“华约”对抗“北约”(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凸显的主要特点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

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

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

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它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核心论点:冷战时期,世界被分成三大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第三世界;美苏大国主导;两极全面对抗;第三世界局部冲突不断。

★二、链接选修(一)美苏争霸(选修3)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初)(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①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九)(2021年整理)

近年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九)(2021年整理)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九)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九))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九)的全部内容。

阶段提升练(九)(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湖南六校联考)下表是1950年至1956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版)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

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B。

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C 图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不能体现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化,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 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2.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颁行过四部宪法,其中有一部宪法里明确承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该宪法是( )A。

“54宪法" B.“75宪法”C.“78宪法" D。

“82宪法”解析:A 由题干中“宪法里明确承认‘个体劳动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可知当时三大改造尚未完成,A项正确;B、C、D三部宪法颁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建立,不可能提到“资本家所有制”,B、C、D三项错误。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配套练习-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 配套练习-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

高三一轮复习配套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编号: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配套练习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配套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共18题,每题3分,共54分)1.20世纪中叶,苏联官方将“政治笑话”定义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工具,在社会危机的时候具有煽动性的功能”;《苏联刑法典》认为它是“反苏维埃的政治宣传”,具有“反苏”性质。

但此时期苏联民间则“打破禁忌”,私下里流传各种政治笑话。

这主要是因为()A.苏联民众的信仰缺失B.政治高压造成社会不满C.西方和平演变的进攻D.文艺领域中的万马齐喑2.据西方学者统计,1913年俄国粮食产量为8600万吨,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据此得出“苏联计划经济导致农业落后”的结论。

另据学者查证,1909—1913年粮食年均产量为7250万吨,1951—1955年年均为8850万吨。

据此可知()A.政权更迭引起产量变化B.计划经济利于农业持续发展C.意识形态影响研究结论D.管理体制导致苏联农业落后3.列宁指出,很多人认为为了保卫俄国革命必须护国,继续战争。

而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转移群众的斗争视线,同时以进行战争为名组织反动武装力量,伺机镇压人民。

列宁提出这一观点意在()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C.揭露帝国主义间战争的罪恶本质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4.1940年,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开始实行每周7天的工作制,规定工人未经管理者许可离开工作场所、迟到、旷工都是违法行为。

苏联这一举措()A.旨在提升本国工业化水平B.说明斯大林模式弊端明显C.意在应对紧张的国际形势D.反映人民劳动积极性低下5.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写道:“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洋务运动】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洋务运动】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洋务运动】试题解析卷一、选择题1.[2017·福建莆田八中期中]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中国仍是顺差,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由顺差变为逆差,所以“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遵义四中月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重视工商业,说明其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所以选D项。

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受人凌辱”指什么,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中体”材料没有体现。

3.[2018·辽宁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共15份)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2017·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A.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2018·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五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五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五解析卷(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1.学者在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

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

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援助欧洲应当将欧洲经济融为一体,而非将援助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没有强调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平等地位问题,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不符合美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目的,A 项错误;材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思,B项错误;知识经济模式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材料对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方式的可行性存在疑虑,若不重新设计,“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因此最终要设计新的复兴途径,故D项正确。

2.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

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政治奋斗目标已趋向完成B.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C.遭到超级大国的分裂破坏D.逐步背离了其成立初期的宗旨解析:B 当时的世界仍然是两极对峙格局,因此不结盟运动的政治目标并未趋向完成,故A项错误;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增加经济问题的议案,主要是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故B 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未遭到美苏的分裂破坏,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其推动构建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符合其宗旨,故D项错误。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一)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一)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7 •福建厦门摸底)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解析:A 材料中甲骨文记载,强调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是神之后裔,这体现了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特点,A项说法正确;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夏朝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制度,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解析:D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广大地区权力出现真空,西周通过分封制有效填补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D项正确。

3. (2018 •湖南长沙期中)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时期弓鱼国墓地是弓鱼氏宗族的墓地,墓葬可分为七个等级,其中国君墓规模最大,其余几类墓的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

类似的这种“族坟墓”,在多地考古中均有发现。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血缘关系主导社会生活B.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危机C.宗法关系掩盖贫富悬殊D.经济发展维系礼乐体制解析:A 材料中“族坟墓”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的,故A项正确;在家庭的墓葬中,无法体现阶级关系,故B项错误;“规模依墓主身份等级而逐次降低”只能说明有贫富差别,无法判定是否悬殊,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发展以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4.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20210211193646)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提升练(十)(20210211193646)

阶段提升练(十)(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A. 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 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B 一般而言宪法是严肃的,其基本原则是不能更改的,修宪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A 项错误;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以其为基础,有利于拨乱反正回到正轨,从侧面反映出1975年和1978年的宪法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破坏了1954年宪法的若干正确原则,B 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宪法虽存在严重的“左”倾思想,但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C 项错误;材料介绍了1982年宪法修订的基础,而非其内容、作用,不足以说明其地位,D项错误。

2. (2017 •四川内江摸底)为了清理改革路上的障碍,让农民尽快分享改革红利,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在试点县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

过去,耕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不能用来抵押贷款;如今松绑了,可以用来抵押贷款。

这一改革()A. 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B. 是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C. 目的是让贫困人口尽快获得改革红利D. 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解析:A 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具有法律效力,因此是在法治框架内的改革,故A项正确;先改革再总结经验再立法不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错误;“农民”不等于贫困人口,故C项错误;“不用法律依据的尝试”不符合题干材料“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授权的方式”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3.1978年5月2日到6月6日,在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的带领下,一个由包括6个部级干部在内的20名成员组成的考察团出访了瑞士、联邦德国、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2019届《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2019届《金版教程》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5讲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思考 1 试 答
史料一反映出抗日战争有何特点?
史料解读:①体现了全民族抗战。

①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
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任务, 形成了共同抗击 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2 试 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8.解放战争的时间与解放战争时期是统一的吗? 试 答 提示:否。解放战争时间是 1946~1950 年。解放战争
时期是 1945~1949 年。 9.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历史的结束吗? 试 答
提示:否。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基本结束。
提示:不对。因为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 抗战,粉碎了日本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迫 使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抗 战态度是积极的,是值得肯定的。
5.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消除了两党的矛盾了吗? 试 答
提示:没有。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 不代表两党之间的矛盾就此消除,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立 场并没有改变。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地主阶级吗? 试 答
提示: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仅包括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爱国的地主阶级和官僚资 产阶级。
7.“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 有何区别? 试 答
提示:①“革命根据地”是 1927 年至 1937 年国共十年 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地区。②“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和控制的地区。③“解放区”是解放战争 时期中共控制的区域。
10.图解一下抗战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 演变。 试 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提升练(十五)(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学者在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

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

……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

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援助欧洲应当将欧洲经济融为一体,而非将援助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没有强调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平等地位问题,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不符合美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目的,A项错误;材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思,B项错误;知识经济模式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材料对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方式的可行性存在疑虑,若不重新设计,“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因此最终要设计新的复兴途径,故D项正确。

2.1970年第三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并为此专门发表宣言。

这表明不结盟运动( )A.政治奋斗目标已趋向完成B.致力于构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C.遭到超级大国的分裂破坏D.逐步背离了其成立初期的宗旨解析:B 当时的世界仍然是两极对峙格局,因此不结盟运动的政治目标并未趋向完成,故A 项错误;20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因此这一时期增加经济问题的议案,主要是为了打破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并未遭到美苏的分裂破坏,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成立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其推动构建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符合其宗旨,故D项错误。

A.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B.经济政治多极化出现C.多个发展极下的世界D.雅尔塔体系复杂形势解析:C 材料中美国力量受到制约,欧洲、日本、俄罗斯、不结盟运动、中国实力的增强体现出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

反映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的局面,故C项正确。

4.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解析:A 据材料中对“求变之风”的时间和影响的描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终导致两极格局结束,A项正确;在“求变之风”中社会主义进入低潮,B项错误;当前世界政治文明仍是多样性的,C项错误;“求变之风”前,西方民主化进程已经完成,D项错误。

5.1948年以来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已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多种。

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

这主要是由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D.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解析:D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关税降低,世界贸易总额增长,这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有关,故D项正确。

6.(2017·河南濮阳月考)下图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数量的变化示意图,该示意图表明( )A.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发展方向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话语权逐渐增强C.发达国家在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D.该组织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主要支柱解析: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经济组织,其成员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世界经济体系化的发展方向,故A项正确;题干数据并没有对成员进行分类,B、C两项无从反映,故错误;D项说法错误且材料体现不出。

7.1960年美国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下列各项中,对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要求国际贸易中货币结算多样化B.要求美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C.由于出现贸易逆差,要求实现浮动汇率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解析:D 根据材料中“1960年”“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可知反映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特里芬的话实际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内部本身存在着矛盾和缺陷,其崩溃是必然的,D项正确。

8.(2017·山东济南模拟)学者陈义初指出,苏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视发展农业,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1961~1965年是19.8%,1966~1970年为23.4%,1971~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

由此可见( )A.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B.苏联的农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C.苏联领导人将农业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D.农业问题成为阻碍苏联发展的重要因素解析:D 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农业与重工业比例失调,农业投资不足。

苏联加强对农业投资,正说明农业存在大问题,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出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故A项错误。

苏联的农业改革并没有取得巨大的成效,故B项错误。

1961~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是以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改革重点是工业,故C项错误。

9.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解析:B 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新经济体制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利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使苏联经济一定程度获得发展,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未冲破原有的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1965年我国并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苏联也没有借鉴中国经验,故D项错误。

10.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极力强化联邦政府的职能,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而1981年上台的里根总统则称“本人有意限制联邦政府的规模和影响……我们当前所遭遇的苦难,和由于政府不必要的过度成长对我们生活的干预有关”。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美国( )A.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B.经济衰退导致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C.总统权力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D.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解析:D 材料虽然提及了罗斯福时期总统的权力过大,但是并不意味着三权分立的民主体制遭到破坏,故A项排除;经济衰退与联邦政府权力的下降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故B项排除;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总统的权力会作出一些调整,但并不是总统权力会影响国家政策的稳定,故C项排除;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自由放任的政策宣告破产,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材料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故D项正确。

11.(2017·河南郑州三模)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

”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解析:B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对经济干预的失败尝试,故A项错误;从材料“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可知科技革命产生的变化促使资本主义机制的调整,故B项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技革命带来了宏观经济的变化,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故D项错误。

12.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

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联邦德国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

上述现象表明( )A.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B.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C.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D.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解析:C 据材料可知法国、联邦德国、英国制定计划发展信息技术,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体现了政府干预的思想,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美国战略家斯特劳斯·海普宣称:“为了美国的利益,最好能适应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势力中心,由这个中心来控制平衡和稳定,而这个控制权最好在美国手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美国军事战略最多变的时期。

因为美国受到了世界人民革命、中国和苏联崛起以及核武器这三大因素的影响,出于争夺世界势力范围的考虑,美国军方围绕其全球战略制定了不同的军事战略。

——陈海宏《冷战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与军事思想》材料二美国全球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的“地缘政治思想”,即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地区均属于美国的“边缘地区”。

美国要用外交和军事上的努力来使这些边缘地区的国家服从其控制。

这些边缘地区主要是:西欧、近东、东南亚和远东各国。

耶鲁大学教授斯皮克曼毫不掩饰地说:“谁要能占有边缘地区,谁就能统治欧亚,谁要能统治欧亚,谁就能支配世界的命运。

”——[苏]沙夫罗夫《局部战争今昔》材料三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