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3篇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3篇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1拥抱自然1.不辞辛苦的“旅行”知道哪些动物有迁徙行为,初步了解不同类别的动物有不同的迁徙方式。
学习运用多种方式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动物迁徙的原因。
增强探究、合作意识,培养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以及保护自然的情感。
2.风与我们的生活风对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认识风的两面性,并系统整理,在班内展示交流。
3.关注沙尘暴什么是沙尘暴?近几年来,我们当地的沙尘暴天气呈现怎样的变化?引导、组织学生记录今年春天沙尘暴天气的天数,并通过访问有关人士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市近几年春天发生沙尘暴的天数情况,做好统计比较,研究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趋势。
走进社会4.我是社区(村庄)小主人社区(村庄)是我家,建设、管理靠大家。
每个社区(村庄)里的人都应该关注社区(村庄)里的事。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的社区(村庄),发现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及时记录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与同学相互交流。
5.地名的由来城市、村庄、社区、街道、公园等都有各自的名称,这些名称是怎么来的?引导学生自主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了解地名的由来,撰写研究报告,班内交流调查研究所得。
6.妈妈,我想对您说召开主题班会:妈妈,我想对您说。
以想对妈妈说的话为主题,每人准备一段发言材料,在全班进行演讲,抒发自己对妈妈的爱,体验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体验生活7.老师的一天老师一天都做了哪些工作?引导学生确定一位教师作为自己的观察、访谈对象,通过观察和访谈,了解这位教师在一天中的工作,并做好记录(时间、工作内容),体会老师工作的特点,发表自己对老师这一职业的看法。
8.家庭生活采购员家庭生活需要采购哪些物品?与家长商量好,在征得家长支持、配合的基础上,承担起家庭生活采购员的角色,通过合理安排时间,坚持做一周的采购员,并记录好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家长对你的评价。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6篇)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6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翻开新的一页,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
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学期:下册授课教师:XXX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掌握科学知识。
3.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操作和初步科学探究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大气运动对气温的影响学习目标:了解大气运动对气温的影响,掌握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重点:大气运动对气温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难点: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路径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图文介绍+视频介绍教学时间:2课时第二课:植物的营养(一)学习目标:掌握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及途径,了解肥料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植物吸收养分的方式及途径,肥料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掌握植物对光照、水、温度等条件的需求。
教学方法:讲解+观察实验教学时间:2课时第三课:植物的营养(二)学习目标:了解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教学重点: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教学难点:掌握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详细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讲解教学时间:2课时第四课:电的产生和利用学习目标:掌握电的产生和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教学重点:电的产生和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电路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教学难点: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理解电路的运作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图文介绍教学时间:3课时第五课:化学反应学习目标: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演示教学时间:2课时第六课: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情况,掌握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运动情况,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简易电路的组成和原理,能够制作简单的电器模型。
3. 掌握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和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4. 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
5. 培养对动植物的保护意识,了解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6.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科学探究和实验探索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认识和分类。
2. 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制作简单的电器模型。
3. 测量长度、质量、容积的方法和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
4. 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方式,环保意识的培养。
5. 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6. 科学实验探究和观察的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第一单元物质性质和用途(6课时)(1)物质的性质和分类(1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柔软、透明等,并分类整理。
让学生分析不同性质的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如金属、塑料、纸张、布料的用途。
(2)物质的实验性质(1课时)第1页/共5页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实验性质,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教学过程:可以进行一些有趣的实验,如观察物质的燃烧性质、溶解性质等,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实验性质,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培养实验探索的能力。
(3)物质的用途和环保(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物质的用途和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讨论环保问题,培养环保意识。
2. 第二单元电路的组成和原理(8课时)(1)简单的电器模型(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简单的电器模型的组成和原理。
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电器模型,如简单的电灯、电风扇等,让学生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原理,并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2)电压的概念和电流的流动方向(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电压的概念和电流的流动方向。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与意义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教授生态学、天文学、地理学、物质的组成、分类与变化等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等为目的。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科学探究、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等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强化科学知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了解地球的结构、地貌、气候等基本知识。
3.掌握物质的分类、组成和变化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等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和合作成长。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活动中。
三、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1.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建立环保意识,探究环保措施,提高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地球的结构、地貌和气候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悠久历史等。
2.探究地球的地貌和气候,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3.物质的分类、组成和变化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分类和组成。
2.学习物质的基本变化,探究物质的性质、变化和应用。
3.探索物质的原子结构,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1.通过课堂教学和讲授,对知识点进行科学解释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概念和基本原理。
2.实验法1.借助化学实验、生态实验和物理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3.讨论法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促进思维创新和合作交流。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以科教版教材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掌握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2)教学内容:混合物的分离、元素的概念、原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
2.第二单元:能量的转化(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能量观念。
(2)教学内容:力的作用效果、能量的转化、机械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
3.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的适应(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物环保意识。
(2)教学内容:生物的适应性、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第四单元:简单的机械(1)教学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简单的机械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教学内容:杠杆的原理、滑轮的原理、机械的设计与制作。
三、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和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验操作、问题提出、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2.终结性评价:通过考试、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五、教学时间安排本学期共16周,每周安排2课时,其中1课时用于理论教学,1课时用于实验操作。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第一单元:4周2.第二单元:4周3.第三单元:4周4.第四单元:4周六、教学资源1.教材: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材。
2024年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通用篇)
2024年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通用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探究方法。
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科学现象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独立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
同时,他们也开始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有更高的要求,渴望了解更多的科学奥秘。
然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仍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以“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与我们”“热”等单元为主要内容。
1.“生物与环境”单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了解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本单元还将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2.“船的研究”单元:主要研究船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理。
学生将通过查阅资料、制作模型等方式,了解船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以及船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本单元还将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
3.“环境与我们”单元:聚焦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
学生将通过调查、实验等方式,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本单元还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热”单元:带领学生认识热的传递方式和影响因素。
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了解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过程,以及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本单元还将涉及保温和散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掌握船的种类、结构和功能,了解船的发展历程和设计原理。
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危害,掌握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认识热的传递方式和影响因素,掌握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最新5篇】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最新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一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的核心,让学生通过参与“提出问题、猜想假想、观察实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增长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发展创新思维。
二、教学总目标1、能从“是什么,不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怎么样”“会怎样”提出问题。
2、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比较和评价。
1、能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猜想,知道猜想可能出错,需要证实。
3、能用“如果.那么”对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设。
4、能运用多种感官直接观察常见的动植物、土壤、水、空气、材料、岩石的形态特征。
5、能按要求的顺序观察(观察对象的前后变化。
如观察水的形状、溶解等)。
能在教师引导下借用工具间接的观察物体。
6、能运用对比观察法(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知道对被观察对象进行简单处理后,有时可以提高观察效果。
7、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控制变量实验。
能在教材引导和教师的帮助下制定简单调查计划、实验或观察计划。
8、会使用刻度尺、量筒进行定量测量。
9、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师指导下或他人帮助下进行简单制作。
10、能从周围对象中取得观察数据,能用图或简单文字记录数据。
11、能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12、通过询问、采访周围人(教师、同学、家长等)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13、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14、能用口头语言、图画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描述事物的外部特征的研究的过程。
15、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他人的结果和猜想进行比较。
16、尊重证据。
17、知道借助工具观察比感官更有效。
18、能将自己的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得出结论。
19、能判断他人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的对错、好坏。
三、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40多个观察和探究活动,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生命体的外部特征和周围常见物体的性质与功能为线索,学习一些基本的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渗透敢于质疑、重证据、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等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培养,为全套教材的学习打好基础。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增加科学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分子运动的实验观察。
2. 灯光的传播与反射。
3. 声音的传播与反射。
4. 开关电路的实验。
5. 化学物质的变化。
6. 空气中的氧气实验。
7. 动物的运动适应。
8. 植物的形态结构。
三、教学方法:1. 实验观察法: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亲自感受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教师提供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图像展示法: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流程:1. 第一课时:分子运动的实验观察活动1:观察水的变化1)学生观察水的状况,并记录变化。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认识水的分子在运动。
活动2:分子的热运动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颜料的扩散速度。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和总结。
2. 第二课时:灯光的传播与反射活动1:灯光的传播1)学生观察白炽灯光的传播和照亮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光的传播方式。
活动2:光的反射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 第三课时:声音的传播与反射活动1:声音的传播1)学生观察声音的传播和听声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活动2:声音的反射1)教师设计实验,观察声音的反射现象。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声音的反射规律。
4. 第四课时:开关电路的实验活动1:学习电的性质1)教师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流的流动和电压的作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
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完整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完整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下)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班有56名五年级学生,他们对科学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实践,但是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部分学生对科学有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存在担忧和轻视科学学科的现象,需要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认识。
二、学期教学总体目标:一)科学探究:1、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通过观察身边自然事物,提出问题。
3、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假想答案。
4、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
5、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查阅、整理科学资料。
7、通过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可以重复验证。
8、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评议。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珍爱和善待自然事物,形成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不迷,有待探索的领域。
4、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参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讨论和活动。
5、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勇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和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促进和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1、研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的浅显知识和研究方法,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研究物质世界相关知识,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研究生命科学相关知识,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通过研究有关地球和宇宙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基本情况以及运动变化的规律,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明白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本教科书由四个单元组成,分别是“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任务,帮助学生将现象和数据转化为证据,并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6篇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6篇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
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运动和力”、“时间”、“生物与环境”、“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
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
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制作小车等,通过这些探究活动,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发展对探究的兴趣,也是教材的意图之一。
第二单元要让学生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感受人类对“时间”的认识过程,从而认识到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变的速度缓缓流逝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目标:1. 掌握本册教材中重要概念和知识点;2. 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3. 培养学生观察、提问、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界的多样性1. 人类对生物界多样性的认识2. 动植物的多样性和分类3. 动物和植物的二级分类4. 生物界的交流与合作第二单元: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 太阳能的利用2. 水的利用与节约3. 石油的利用与保护4. 植物资源与保护第三单元:太阳系和天空中的天体1. 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2. 地球的特点和运动3. 月亮的特点和现象4. 星星与星座第四单元:衣物与材料1. 纤维的认识和分类2. 纤维的来源与利用3. 材料的性质和用途4. 布和针线的使用第五单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点和变化3. 声音的保护和利用4. 声音在通讯中的应用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预告本课内容和目标;2. 呈现教学素材,引发学生兴趣;3. 课堂讲解和示范,让学生获得新知识;4. 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进行实验或观察;5. 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6.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成果;7. 课堂总结和思考,提出问题和展示;8. 下节课预告和作业点评。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2. 实验法:通过小组实验或观察,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探究;3.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彼此交流和互助;4. 提问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5.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深化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是否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以及作业质量如何;3. 学生小组活动表现: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4. 学生考试成绩: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学习、归纳、分析、判断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形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自然界及其变化、人体与健康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科学观察1.什么是科学观察2.使用什么仪器进行科学观察3.如何做好科学观察4.科学观察与生活第二章科学实验1.什么是科学实验2.如何设计科学实验3.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和体积4.温度、时间和速度的测量第三章自然界及其变化1.自然界的组成2.太阳系和天体运动3.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4.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第四章人体与健康1.五官的构造和功能2.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3.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4.疾病与预防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基于任务的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评价方法评价应满足以下要求:1.立足于学科目标和主要内容,评价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表现。
2.要求准确、深入,并且科学合理。
3.评价应注重综合性、动态性和鼓励性,鼓励学生在学科方面不断进步。
教学安排本学期的教学安排共分为18课时,每次课时为5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第一课时科学观察第二课时科学观察第二周第三课时科学实验第四课时科学实验第三周第五课时测量物体的长度、重量和体积第六课时温度、时间和速度的测量第四周第七课时自然界的组成第八课时太阳系和天体运动第五周第九课时大气层的组成和功能第十课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第六周第十一课时五官的构造和功能第十二课时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第七周第十三课时消化系统和排泄系统第十四课时疾病与预防第八周第十五课时复习第十六课时期末考试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实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科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通过任务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常态化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整体水平。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及说课稿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一册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和创新性。
教材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为主线,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本册书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在探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但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比较明显,部分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此处补充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此处补充具体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此处补充具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难点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以……(此处补充具体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探究式、小组合作等)为主,结合……(此处补充具体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验器材等)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和生活相关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探究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讲解: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讲解,阐述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讲解要清晰、简洁,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巩固:通过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深化对科学基础概念的理解,如力的作用、能量的转换、生物的繁殖与遗传等。
(2)学会使用更复杂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如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3)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持续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未知。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
(3)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物理科学:(1)力的作用和运动的关系,如摩擦力、重力等。
(2)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如杠杆、滑轮等。
2、生命科学:(1)生物的繁殖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2)遗传的基本概念,如DNA、基因等(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适当调整深度)。
3、地球与宇宙科学:(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等。
(2)太阳系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如行星、恒星等。
4、环境科学:(1)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如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1)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翻转课堂:利用课外时间预习新知识,课堂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实践。
2、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辅助教学,如科学视频、在线模拟实验等。
(2)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活动,如科学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等。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三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1、整体概述: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的。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
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3、材料清单:(1)第一单元沉和浮: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024年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五篇)
2024年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德育教学计划之中。
坚持以____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
使学生获得劳动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观点。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责任感,以及在现实劳动中保护自己的合法合理利益。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劳动的内在动机。
这套教科书,以项目为载体,旨在使学生掌握技能、注重探究、引导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并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社区服务的有机结合。
这套书以引领儿童的实践操作为理念,以儿童的生活为源泉,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劳动,实践体验后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从而教育学生应珍惜大人的劳动成果。
3、通过教学,了解一些电的常识和常用电器的结构,掌握一些简单电器的制作技术,进行维修与设计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使他们在无穷的生活乐趣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些制作的技巧,并能成功制作教材要求的作品。
难点:学会自己创造手工作品。
四、教学措施:1、从劳技课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作品制作的创造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6、劳动工具和材料的添置,要尽可能考虑学校的经费承受能力,节省开支,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尽量进行废物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7、利用在每班评选”巧手之星”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8、要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总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3、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1、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2、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3、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各单元目标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
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
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
表面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
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
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则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
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人们对热现象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19世纪以前,人们认为物体的温度变化是由一种没有质量、无色、无味,可以流人或流出物体的特殊物质一“热质”引起的,物体中的“热质”越多,温度就越高,反之,温度就越低。
但是,人们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一些热现象,特别是摩擦生热现象时,却遇到了困难。
例如,不论在哪种情况下(包括在00C以下的环境中)将两块冰相互摩擦,最后两块冰都会完全熔化,对于这一现象,“热质说”就无法解释,因为它不能回答摩擦使冰融化的过程中热从何而来的问题……到19世纪中叶,人们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热质”是不存在的;热是与能紧密联系的。
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变为热量,热能也能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
现在我们认为,热的本质是大量粒子(分子、原子等)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越剧烈,由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或系统就越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
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
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自人类具有“时间”这一概念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年累月不断地寻求着准确测量时间的方法。
古人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和经验积累,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
拥有了这样的认识,古代人类将天文现象与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密切的联系。
根据天文现象固有的周期性,形成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一年分为360天加5天,每天24小时,午前、午后各12小时,这就是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时间划分。
那么,一天内的时间进程如何把握呢?古人想到了把竖直放置的表和水平放置的丰组合为丰表,根据表在丰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
他们还通过不断地研究制作出了计算时间的机械,这就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沙漏和水时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慢慢地人们感到精确计算时间是必要的。
17世纪以后,钟表工艺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根据伽利略发现的单摆的等时性,惠更斯制造了第一个摆钟,使时钟的误差从每天15分钟减少到5分钟。
后来他又第一个制造出了*发条驱动的机械表,并由此导致了18世纪高精度航海钟的发现,解决了困扰人类近两个世纪的经度测定问题,大大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
不仅如此,机械钟的出现还促进了当时整个机械工业的发展,使钟表和罗盘、枪炮、印刷术一起构成的技术革命成为产生近代科学的动力之一。
回顾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时钟的改进历史是与整个人类文明史同步的。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运动,例如,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
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复合。
即便是公转,也不是简单地绕太阳作椭圆运动。
由于本单元是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因此只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与公转。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
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太少了。
深人地了解学生有关地球运动的前概念,会发现一些真实、朴素但错误的观点:1.太阳沉到地下去了,黑夜就来临了。
南北半球的昼夜相反(不知地球在自转和公转中的姿态)。
2.昼夜现象与月球有关,因为天黑了月亮就出现。
(简单地把两个现象相联)3.地球自转的方向可能是从西向东(不知道该如何确认自转方向)。
4.地球可能是在运动,但我们感觉不到(不知如何寻找参照物)。
5.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离太阳的远近有关,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学生的诸多认识,和早期人类对地球及其运动的认识十分相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
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
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
“地球的运动”,共有8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