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生物工艺学第四章生物工艺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生物工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生物工艺学:应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的作用将原料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用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2 发酵工程:生物学和工程学的结合,生物方面的各种工程的总称,技术的开发产业化。
3,自然选育:利用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变异的原理,通过分离筛选等方法,排除衰变型菌株,从中选择维持原菌落生产水的菌落,并获得纯种4 随机筛选:将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的菌株凭经验进行筛选,以从中挑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5 理性化筛选根据遗传学原理,设计选择性筛子,从将目的菌种筛出来6目的筛选在理性化筛选的基础上,每一次摇瓶筛选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指导,使变株的选出频率进一步提高以达到筛选的目的7 杂交育种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以吻合后使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从中分离和筛选具有新性状的菌株8 原生质体融合: 把两个亲本的细胞壁分别通过酶解作用加以瓦解,使菌体细胞在高渗环境中释放出只有原生质包裹的球状体,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在高渗条件下使之融合,由PEG作为助融剂,使期发生细胞融合,使两亲本基因由接触到交换,从而实现基因组合9 简述传统生物技术与现在生物技术的区别:传统生物技术:利用现有生物、宏观水平、传统技术、注重产量的提高;现代生物技术:利用改造的生物、微观水平、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技术、注重产量和质量的提高10 简述发酵工艺的历史和特征、历史:天然发酵时期,对微生物本生与缺乏的认识;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发酵技术的建立是第一个转折期,人为控制微生物的时代;通气搅拌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第转折期,发酵工程的开端,青霉素发酵的开始;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转折期,氨基酸,核苷酸的发酵;发酵原料的转换,糖质原料到非糖质原料;基因工程的运用;,广泛的生物产业,固定代细胞技术,单棵隆抗体。
特征:常压常温下进行反应,反应条件温和,生产材料多价格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原料,不需要精制反应自动调节反应途径高度专一和选择性,对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无害,可以不增加设备而增加产量,投资少见效快。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一、无菌技术的基本原理无菌技术是通过消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保证实验环境或产品的无菌状态。
其基本原理包括:采用无菌材料和设备、严格控制操作环境、采取无菌操作方法、使用无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无菌检测等。
二、无菌技术的操作步骤(一)准备无菌材料无菌技术的第一步是准备无菌材料,包括培养基、培养皿、试管、移液器、培养瓶等。
这些材料要经过高温高压灭菌,确保其无菌状态。
(二)准备无菌操作环境无菌技术的操作环境也需要保持无菌。
首先要进行有效的空气净化,关闭门窗,打开洁净工作台或灭菌柜。
然后在工作区域内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使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擦拭操作台面、手套箱和实验器具。
(三)无菌操作方法无菌技术的核心是无菌操作方法。
首先要正确佩戴手套和口罩,以避免人员对实验环境的污染。
然后进行手部消毒,使用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彻底清洁双手。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注意避免接触非无菌物品,尽量保持双手不离开工作区域。
(四)制备无菌培养基制备无菌培养基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重要步骤。
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培养基成分,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其溶解在适量的蒸馏水中。
接下来将培养基装入试管或培养瓶中,用高温高压灭菌器对其进行灭菌处理。
(五)接种微生物接种微生物是进行无菌培养的关键步骤。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常用的有平板接种法、斜面接种法和液体接种法等。
然后将待接种的微生物用无菌技术转移到培养基上,注意避免污染。
(六)培养微生物接种微生物后,要进行培养以促进其生长繁殖。
培养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
在培养过程中,要避免对培养基的污染,定期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七)无菌检测无菌技术的最后一步是进行无菌检测,以确认实验环境或产品的无菌状态。
常用的无菌检测方法有菌落计数法、涂布法和生物指示剂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判断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无菌技术的注意事项(一)注意个人卫生在进行无菌操作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佩戴手套和口罩,保持双手的清洁,并避免对实验环境的污染。
生物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1.生物工艺学:生物技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过程技术手段,按照设计改造生物体或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要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技术。
2.生物工艺学特点:一门综合性学科,采用生物催化剂,利用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设备简单,耗能较低。
3.生物催化剂:游离或固定化细胞或酶的总称。
4.1928年英国人弗来明发现青霉素第二章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制备与保藏1.工程菌:细菌、放线菌(生产各种抗生素)、酵母菌、霉菌2.工程菌的菌种选育:自然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3.自然育种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单菌落分离法)和性能测定4.重组DNA技术:目标DNA片段的获得、与载体DNA分子的连接、重组DNA分子引入宿主细胞、选出含有所需重组DNA分子的宿主细胞5.种子制备:摇瓶种子制备、种子罐种子制备6.工业微生物菌种的保藏:冷冻干燥保藏法、液氮保藏法、斜面保藏法、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载体保藏法、悬液保藏法第三章工程培养基及其设计1.工业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和生物合成各种代谢所需的,按照一定比例而配置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混合物。
2.工业大规模发酵培养基配置原则(1)提供合成微生物细胞和发酵产物的基本成分(2)有利于减少培养基原料的单耗,即提高单位营养物的转化率(3)有利于提高产物的浓度,以提高单位容量发酵罐的生产能力(4)有利于提高产物的合成速度,缩短发酵周期(5)尽量减少副产物的形成,便于产物的分离纯化(6)原料价格低廉,质量稳定,取材容易(7)所用原料尽可能减少对发酵过程中通气搅拌的影响,利于提高氧的利用率,降低能耗(8)有利于产品的分离纯化,尽可能减少“三废”物质的产生。
3.培养基成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4.蛋白胨为氮源、葡萄糖为碳源、能源5.微量元素:10-8 -10-6mol/L;大量元素:10-4 -10-3mol/L6.制备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目标明确、营养协调、条件适宜、经济合理7.C/N低,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C/N高,有利于获取代谢产物或用作发酵培养基。
无菌技术操作课件
记录实验室安全检查结果、处理情况、改进措施等,以便于追踪和 管理。
无菌技术操作在科
06
研领域应用实例
微生物学研究中无菌技术应用
微生物培养
01
在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无菌技术用于培养和繁殖微生物,以避
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微生物鉴定
02
无菌操作有助于准确鉴定微生物种类,通过分离和纯化微生物
根据无菌室的洁净度要求,选择 合适的空气净化系统,如初效过 滤器、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
等。
空气净化系统应定期维护和更换 滤芯,确保空气洁净度符合要求
。
选择适当的通风换气次数和气流 组织形式,以保证空气流通并减
少污染。
照明、通风与温度湿度控制
无菌室应提供充足的照明,确保操作区 域光线充足且柔和,避免产生眩光。
THANKS.
应用领域
无菌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药品生产 、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等领域,如手 术室、药品生产车间、生物实验室、 食品加工厂等。
微生物污染来源与途径
污染来源
微生物污染来源广泛,包括空气、水、土壤、人体表面及腔道等。在医疗环境 中,医护人员的手、患者皮肤、手术器械、敷料等都是潜在的污染源。
污染途径
微生物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空气传播等途径污染无菌环境或物品。例 如,医护人员的手在接触患者或污染物品后,若未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就可 能成为传播微生物的媒介。
无菌操作原理及要求
操作者要求
操作者需进行无菌技术培训,掌握正确的无菌操作方法,如 穿戴无菌衣帽、口罩和手套,保持手部清洁和消毒等。
操作过程要求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接触和 污染。例如,打开无菌包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取用无菌物 品时应保持物品的无菌状态等。
无菌技术操作手册
无菌技术操作手册
前言
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学和生物制药学中的基础技术之一。
本操作
手册旨在向初学者介绍无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确保实验
室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保证实验室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准备
在进行无菌实验前,必须将实验室清洁卫生。
实验室清理包括
擦拭工作台面,清洗培养皿和培养管等实验器具。
在实验开始前,
必须进行消毒操作,包括工作台面、培养皿和培养管。
无菌技术操作步骤
第一步:穿戴实验室衣物
在进行任何实验工作之前,穿着适当的实验室衣服(包括实验服、实验鞋、手套等)。
务必将实验室衣物彻底清洗、烘干、消毒。
第二步:准备工作台
使用70%乙醇或1%双氧水进行消毒,擦拭实验台面时,应先从边缘开始,由外向内反复擦拭,这样可以保证台面的整体清洁。
第三步:准备培养皿和培养管
用消毒棉球沾取75%酒精,擦拭培养皿和培养管表面,在灯火下进行操作。
第四步:接种
将消毒过的工具取出,接种细菌。
第五步:封闭培养皿和培养管
将培养皿和培养管紧密地密封,防止细菌外来污染,放入培养箱或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实验室注意事项
1. 实验器材必须在灯下进行操作,防止外界细菌的干扰。
2. 实验室内必须保持高度清洁,切勿将实验物品随意放置。
3. 实验过程中尽可能不将手伸入操作台内,若必须进行操作则需要在已清洗并消毒过的条件下操作。
以上为无菌技术操作手册的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在无菌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操作规范和操作规程必须严格遵守,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菌技术基本知识
05 无菌技术应用实例
医疗卫生领域应用
手术无菌操作
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无菌技术保证手术部位及手术器械的无菌状 态,避免术后感染。
医疗器械消毒
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医疗器械在 使用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药品生产
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无菌技术确保药品的纯净度和安全性, 防止微生物污染。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无菌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探索通过消毒和灭菌手段来控制微生物的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菌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20世纪以来,随着医疗、制药等行业的快速发 展,无菌技术的应用范围和要求也不断提高。
现状
目前,无菌技术已经成为医疗、制药等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药品监管的加强,对无菌技 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无菌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 ,无菌技术将继续向着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
食品加工行业应用
1 2
原料处理
对食品原料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原 料的无菌状态。
生产过程控制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无菌技术控制微生物的 生长和繁殖,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
3
包装材料消毒
对食品包装材料进行清洗、消毒和灭菌处理,确 保包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生物制药领域应用
细胞培养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采用无菌技术确保培养环境的无菌状态,避免 细胞污染。
列措施来控制和预防。
02
无菌检测技术的局限性
目前的无菌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时间长、灵敏度不够等
,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无菌要求。
4微生物工程第四章发酵工业的讲义无菌技术
3. 杂菌污染的途径及其预防
(1)种子带菌的防治
培养基及器具彻底灭菌 避免菌种在移接过程中受污染 避免菌种在培养及保藏过程中污染
(2)过滤空气带菌及其防治
正确选择采气口
高处采气、前置粗过滤器
设计合理的空气预处理流程
减少含油量和湿度
设计和安装合理的空气过滤 器
介质选择
(3)设备的渗漏或“死角”造成的染菌及其防治
溶解氧水平异常变化 pH异常变化 尾气中CO2异常变化 其他异常现象(黏度、泡沫、颜色等)
1 2
2. 污染原因分析
主要原因: ① 种子带菌 ② 空气带菌 ③ 设备渗漏 ④ 灭菌不彻底 ⑤ 操作失误 ⑥ 技术管理不善
污染原因分析方法:
从污染杂菌的种类分析; 从污染时间进行分析; 从染菌的程度进行分析。
除菌(degermation): 用过滤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 的微生物及其孢子。
防腐(antisepsis):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抑制微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消毒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灭菌的区别
➢ 消毒:表面微生物,只能杀死营养细胞 ➢ 杀菌:所有生命体
消毒与灭菌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
➢消毒:发酵车间环境、设备、器具的无菌处理 ➢灭菌:培养基等物料的无菌处理
染杂菌,但噬菌体威胁大。 肌苷:缺陷型生产菌,培养基丰富,易染菌,
营养成分迅速被消耗,严重抑制菌生长和合成 代谢产物。
B. 霉菌 PenG:青霉素水解酶上升,PenG迅速破坏,发酵
一无所获。 柠檬酸:pH2.0,不易染菌,主要防止前期染菌。 C. 酵母菌 易污染细菌以及野生酵母菌 D. 疫苗 无论污染的是活菌、死菌或内外毒素,都应全部
相对热阻:指某一微生物在某一条件下的致死时 间与另一微生物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之比。
实验四 无菌技术
实训四无菌技术[目的]1、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2、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防止交叉感染。
〔评估〕1、操作项目、目的。
2、操作环境是否整洁、宽敞、安静。
3、无菌物品的存放是否合理,有无过期。
〔计划〕目标/评价标准:⑴患者明确无菌操作重要性,愿意配合。
⑵无菌物品、无菌区域未被污染。
⑶无交叉感染。
应每天更换一次。
⑵注意事项:A不可在盖孔中取、放持物钳;B中暴露过久;C2、无菌容器的使用:用于盛放无菌物品。
拿在手中,用完后立即盖严→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把住容器底部。
⑵注意事项:A防止盖内面及边缘触及手及任何非无菌区域。
B避免容器内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3、无菌包的使用:⑴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A、包扎法:将物品放于包布中央,用包布一角盖住物品左右两角先后盖上,并将角尖向外翻折,盖上最后一角,以“十”字形包扎好,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好。
B、开包法:查包的名称、灭菌日期,将无菌包平放在宽敞平坦、清洁、干燥的操作台上,揭开系带,卷刚在包布下,按顺序打开无菌包,用无菌钳夹取所需物品,放在事先准备的无菌区内,如包内物品未用完,按原来的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时间。
⑵注意事项:超过有效期不可使用,不可放在潮湿处,不可跨越无菌面,包开过,所剩物品24小时内可以使用。
4、铺无菌盘:铺无菌盘使之形成一无菌区,以供治疗用。
⑴洗手、戴口罩→取无菌治疗包。
纵折法:治疗巾纵折两次,再横折两次,开口边缘向外。
横折法:治疗巾横折后纵折,再重复一次。
铺盘:单层:打开无菌包→用无菌持物钳取一块治疗巾放在治疗盘内→上手捏住无菌巾一边两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将上层折成扇形,边缘向外,盘内放入无菌物品,将上层盖上,上下层边缘对齐,开口处向上折两次→两侧下缘分别向下折一次。
双层:取出无菌巾,双手捏住无菌巾一边两角外面,轻轻抖开,从远到近,三折成双层底,上层呈扇形折叠,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拉平扇形折叠层,盖于物品上,边缘对齐。
微生物工程(发酵)第四章 无菌空气的制备讲解
4.4.1常用过滤介质
• 微孔聚合物: • 聚乙烯醇过滤板,将聚乙烯醇乙酰化,并 涂敷耐热树脂制成; • 能高温灭菌,安装方便,微孔多、过滤效 率高,压力降小。
4.4.1常用过滤介质
• 石棉滤板 • 用纤维短而直的蓝石棉与纸浆纤维混合打 浆而成。 • 过滤效率较低; • 不易穿孔或折断,可耐受蒸汽反复灭菌, 抗湿
4.5无菌空气的制备流程
• • • • • • 采风(高度) 预过滤(去除>5μm的微粒) 空气压缩 0.6-0.8MPa 空气储罐(稳定压力,沉降作用) 冷却(去除水分) 油水分离(利用离心力去除油滴、液滴)
• • • • • •
除雾(填料式除雾器,捕集小液滴) 加热 (50℃,空气相对湿度60%) 总过滤 80-90% 罐前除雾 99% 预过滤 99.9999% 除菌过滤(精过滤)
4.3过滤除菌
纤维介质深层过滤除菌的原理 • 气流通过滤层时基于滤层纤维的层层阻碍, 迫使气体在流动中出现无数次改变速度和 方向的绕流运动,而导致菌体微粒与滤层 纤维间产生撞击、拦截、布朗扩散、重力 沉降和静电引力作用,把微粒截留、捕集 在纤维表面上,达到过滤的目的。
(a)惯性
(b)拦截
(c)扩散
4.2.1热杀法
• 微生物加热后体内蛋白质(酶)的氧化变 性而死亡。 • 原理:利用空气压缩时温度的升高来实现, 根据多变压缩公式:
m-1
T1
=
P2 P1
m
T2
m为多变指数,取 1.2-1.3
•热杀菌
空气热灭菌流程示意图
1-空气压缩机 2-粗过滤器 3-保温管 4-贮气罐 5-保温罐 6-列管 式冷却器 7-涡轮压缩机 8-预热器 9-粗过滤器 10-空气吸入塔
关于无菌技术的课外知识
关于无菌技术的课外知识无菌技术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生物技术,它在医疗、食品工业、实验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无菌技术的定义、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无菌技术,顾名思义就是使培养基、器皿和实验环境等处于无菌状态。
所谓无菌,就是指没有任何微生物存在。
无菌技术的应用领域涉及医学、生命科学、食品、制药、植物育种等众多领域。
无菌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将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灭活或去除。
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高温灭菌法,即在121摄氏度高温下,将细菌和病毒完全杀灭。
此外,还有过滤法、紫外线照射法、化学消毒法等方法。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操作。
在医学领域,无菌技术是手术室、实验室等地进行手术和实验的基本要求。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必须保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引起感染。
手术器械、手术室环境等都需要经过无菌处理。
此外,在药品生产和输液过程中,也需要采用无菌技术,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无菌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在进行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克隆等实验时,需要使用无菌技术保持实验环境无菌。
只有在无菌环境中,才能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保证实验的可重复性。
在食品工业中,无菌技术用于食品的加工和储存过程。
在某些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高温杀菌,以延长其保质期。
此外,在液态食品的包装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无菌操作,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此外,无菌技术在植物育种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种子无菌繁殖等技术都需要使用无菌操作。
通过无菌技术,可以消除植物体内的病毒和杂质,提高植物的生长质量和繁殖率。
总之,无菌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生命科学、食品工业和植物育种等领域。
它通过灭活和去除微生物,保证了实验和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菌技术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为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04生物工艺学第四章生物工艺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目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录
绪论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制备与保藏 工业培养基及其设计 生物工艺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生物反应动力学 发酵过程原理 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工艺过程的放大 生物反应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 生物产品分离及纯化技术 生物产品工艺学及应用
共39页 第11页
目录
4.3.1 湿热灭菌原理
4.3.1.1 微生物热阻
☆ 每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生长温度范围。当微生物处于 ☆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称为。 生长温度的下限时,代谢作用几乎停止而处于休眠状态。 ☆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要 当温度超过生长温度的上限时,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 的时间称为。 等大分子物质会发生不可逆变性,使微生物在很短的时 在致死温度以上,温度愈高,致死时间愈短。由于不 间内死亡,加热灭菌就是根据微生物的这一特性进行的。 同种类微生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和微生物孢子对热的 抵抗力不同,它们的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也有很大的 ☆ 一般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在60℃加热10min全部死亡,但 差别。 ☆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即指微生物在 细菌芽孢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在100℃需要数分钟甚至数 某一特定条件下(主要是温度)的致死时间。 小时才能被杀灭。某些嗜热菌的芽孢在120℃下需30min ☆相对热阻:指某一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微生物 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杀灭。所以,一般衡量灭菌彻底与否, 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之比。 是以能否杀灭芽孢细菌为标准。
共39页 第12页
目录
4.3.1.2湿热灭菌的对数残留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受热致死遵循分子反应速率 若开始灭菌(t=0)时,培养基中活的微生物数为N0 ,将式上式 N0 理论,微生物受热死亡的速率-dN/dt在任何瞬间与 积分后可得到 2.303lg Nt 残留的活菌数N成正比,这就是对数残留定律,其数 t dN 学表达式为 k kN
无菌技术课件
通过定期检查、抽查和审核等方式对无菌技术的质量进行评估,确保各项标准 得以贯彻执行。
无菌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措施
人员培训
1.A 加强无菌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 能和无菌意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设备维护
1.B 定期对无菌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设
备正常运转,满足无菌操作的要求。
解决方案:严格遵守实验室操作规程, 避免说话、走动等产生细菌的动作。
问题: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细菌污染。
问题:实验室内的细菌超标。
解决方案:加强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工 作,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空气熏蒸或紫外 线照射消毒。
04 无菌技术的质量控制
无菌技术的质量标准与评估
质量标准
无菌技术必须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相关标准和规定,确保在操作过程中 不引入任何有害微生物,保证患者安全。
市场接受度
由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推广无菌技术和产品 将有助于提高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1.谢谢聆 听
无菌技术课件
目录
• 无菌技术概述 • 无菌技术的基本原理 • 无菌技术实践操作 • 无菌技术的质量控制 • 无菌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01 无菌技术概述
无菌技术的定义
无菌技术定义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理、生 物实验室等特定环境中,采取一 系列措施,以防止微生物污染的 技术。
无菌技术的含义
无菌技术是建立在消毒、灭菌、 隔离等基础上,通过科学手段防 止微生物污染,达到防止交叉感 染、促进健康的目的。
物料管理
1.C 对无菌物料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其质量合格 ,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
环境控制
1.D 保持无菌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防止尘埃
生物制药中的无菌技术
生物制药中的无菌技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之一。
而生物制药正是医药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预防、治疗、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无菌技术则是生物制药中的重要一环。
无菌技术是指在生产和保护生物制品的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通过保持严密的无菌状态,防止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确保生物制品产品质量和安全。
无菌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生物制品的生产和制备过程中。
生物制品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等,因其本质上包含着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对无菌技术的严密保护要求尤为严格。
在生物制品的生产和制备过程中,主要分为培养、分离、纯化、灭菌、灌装、存储等多个步骤。
其中,如果出现了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会对患者的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因此,在生物制品的生产和制备过程中,无菌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具体而言,无菌技术主要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1、无菌操作技术。
挂纱门、实验室制服、手套等都是无菌操作的必要装备,它们可以有效防止污染物通过呼吸、皮肤、衣物等途径进入实验室和无菌区域。
2、灭菌技术。
灭菌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所有的微生物,从根源上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和传播。
最常见的灭菌方法包括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灭菌、乙烯氧化灭菌等。
3、生产环境控制。
生产环境的控制是无菌技术的关键,它主要通过控制生产场所的空气、表面和人员等方面,避免污染物进入生产环境。
生产场所应设置洁净室、风淋室、压差室等设施,以确保生产环境的无菌状态。
4、原料采购和监测。
原料的采购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原材料的纯度和微生物污染程度。
同时,经过严格监测和检测后的原料才能投入生产。
这样可以避免源头的污染,减少夹杂在产品中的各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5、产品质量检测。
对于生产出来的生物制品,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微生物污染,并保证产品的纯度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39页 第7页
目录
4.2.3 射线灭菌
• 射线灭菌是利用紫外线、高能电磁波或放射性
物质产生的高能粒子进行灭菌的方法,其中以 紫外线最常用。其杀菌作用主要是因为导致 DNA 胸腺嘧啶间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和胞嘧 啶水合物,抑制 DNA 正常复制。此外,空气
在紫外线辐射下产生的臭氧有一定杀菌作用。
共39页 第8页
共39页 第9页
目录
4.2.5 过滤除菌
过滤除菌是利用过滤法阻留微生物以达到 除菌的目的。此法仅适用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培养
基组分和空气的过滤除菌。工业上常用过滤法大
量制备无菌空气,供好氧微生物的液体深层发酵 使用。
共39页 第10页
目录
4.3培养基灭菌
4.3.1 湿热灭菌原理 4.3.2 分批灭菌 4.3.3 连续灭菌
培养基成分
共39页 第17页
目录
4.3.2 分批灭菌
分批灭菌在所用的发酵罐中进行。将培养基在配制罐中配 培养基的分批灭菌就是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在发酵 好以后,用泵通过专用管道输入发酵罐中,然后用直接蒸汽或 间接蒸汽加热到灭菌温度 (一般121℃)在此温度维持一定时间, 罐或生物反应器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仪器 再冷却到发酵所需温度,完成灭菌过程。 进行灭菌的操作过程,也称为实罐灭菌,而若反应中没 有物料,则称为空消,空消是对发酵罐设备及其周边连 分批灭菌过程包括升温、维持和冷却三个阶段,通常 接管道进行灭菌处理。 100 ℃以下的温度对灭菌没有太多贡献,在实际过程中是忽略 的,升温是指从 100℃升到 121℃的情况,而冷却是指 121℃冷 优点:培养基的分批灭菌不需要专门的灭菌设备,对蒸 却到 100℃时的情况,在这两个温度段,加热升温和冷却对灭 汽要求低,投资少,设备简单,灭菌效果可靠。 菌是有贡献的。 缺点:蒸汽消耗量大,造成锅炉负荷波动大;灭菌温度 为了使灭菌处理得到期望的结果,Deindoerfer引入了▽来 低时间长以及升降温时间长,对培养基破坏大。 N0 测定灭菌度(N0/N) 。▽=ln N 应用:分批灭菌是中、小型发酵罐经常采用的一种培养 Deindoerfer 还假设各阶段灭菌效果可以叠加,即 N 基灭菌方法。 ▽总=▽加热+▽维持+▽冷却=ln N
共39页 第15页
k A exp(2
2
RT
E ) RT E 1 1
目录
4.3.1.4 灭菌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灭菌温度和完全灭菌时间对维生素B1破坏量的比较 由于灭菌时杀死微生物的活化能大于培养基成分破坏 灭菌温度 /℃ 完全灭菌时间/min 维生素B1破坏量/% 的活化能△ 100 E’,因此随着温度的上升,微生物比死亡速率 400 99.3 常数增加倍数要大于培养基成分破坏分解速率常数的增加 110 36 67 倍数。也就是说,当灭菌温度升高时,微生物死亡速率大 于培养基成分破坏的速率。根据这一理论,培养基灭菌一 115 15 50 般选择高温快速灭菌法,换言之,为达到目的相同的灭菌 120 4 27 效果,提高灭菌温度可以明显缩短灭菌时间,并可减少培 130 0.5 8 养基因受热时间长而遭到破坏的损失。 145 0.08 2
维持2小时。经过烘箱热空气法可以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该法适用于玻璃、陶瓷和金属物品的灭菌。其优点是灭菌 后物品干燥,缺点是操作所需时间长,易损坏物品,对液 体样品不适用。
共39页 第6页
目录
4.2.2 湿热灭菌
• 利用饱和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称为湿热 灭菌。通常湿热灭菌条件为121℃,维持 30 min。 • 高压蒸汽灭菌是实验室、发酵工业生产 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一般培养基、玻 璃器皿、无菌水、缓冲液、金属用具等 都可以采用此法灭菌。
• 4.4 空气除菌
• 4.5 设备及管道灭菌
共39页 第3页
目录
4.1 生物反应过程中无菌的要求
采取措施对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原料、设备等进行 灭菌处理,达到严格的纯种培养条件。通常工业上采取 的主要措施是: (1)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 (2)对好氧过程的空气进行灭菌处理; (3)对生物反应器(发酵罐)及其连接管道进行灭菌处理; (4)菌种为无污染的纯粹种子; (5)使生物反应器处于正压环境; (6)对培养过程中补料进行灭菌处理等。
共39页 第11页
目录
4.3.1 湿热灭菌原理
4.3.1.1 微生物热阻
☆ 每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生长温度范围。当微生物处于 ☆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限温度。 生长温度的下限时,代谢作用几乎停止而处于休眠状态。 ☆致死时间:在致死温度下,杀死全部微生物所需要 当温度超过生长温度的上限时,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 的时间。 等大分子物质会发生不可逆变性,使微生物在很短的时 在致死温度以上,温度愈高,致死时间愈短。由 间内死亡,加热灭菌就是根据微生物的这一特性进行的。 于不同种类微生物细胞及微生物细胞和微生物孢子对 热的抵抗力不同,它们的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也有很 ☆ 一般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在60℃加热10min全部死亡, 大的差别。 ☆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即指微生 但细菌芽孢能耐受较高的温度,在 100℃需要数分钟甚至 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 (主要是温度)的致死时间。 数小时才能被杀灭。某些嗜热菌的芽孢在 120℃下需 ☆相对热阻:指某一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与另一微生物 30min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杀灭。所以,一般衡量灭菌彻底 在相同条件下的致死时间之比。 与否,是以能否杀灭芽孢细菌为标准。
共39页 第13页
目录
4.3.1.3 湿热灭菌的非对数残留定律
在实际过程中某些微生物受热死亡的速率是不符合对数 根据对数残留定律,联立微分方程可得 残留规律的。将其 N0/Nt对灭菌时间t在半对数坐标中标绘得到 的残留曲线不是直线。呈现这种热死亡非对数动力学行为的 Nt kS kR 主要是一些微生物芽孢。有关这一类热死亡动力学的行为, exp(k S t ) exp(k R t ) N0 kR kS kR Hunphey所提 虽然可用多种模型来描述,但其中以 Prokop 和 式中:Nt—任一时刻具有活力的芽孢数,即Nt = NS + NR; 出的“菌体循序死亡模型”最有代表性,其假设耐热性微生 N0—初始的活芽孢数; 物芽孢的死亡不是突然的,而是渐变的,即耐热性芽孢 (R型) 先转变为对热敏感的中间态芽孢 (S型),然后转变成死亡的芽 kR—耐热性芽孢的比死亡速率, s-1; 孢(D型 k),这一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敏感性芽孢的比死亡速率,s-1。
k1 A exp( RT1 )
将上述两式相除并取对数后可得 ln k2 ( ) 式中:A—阿伦尼乌斯常数,s-1; k1 R T1 T 2 R—气体常数,8.314J/(mol· K); T—热力学温度,K; k E 1 1 ☆ 培养基成分的破坏,同样也可得 ln 2 ( ) k1。 R T1 T 2 △E—微生物死亡活化能, J/mol k2 ln ( ) 大部分培养基的破坏也可认为是一级分解反应,若其他 k E 两式相除得 1 k E 条件不变,培养基成分分解速率常数和温度的关系也可用阿 ln ( 2 ) 伦尼乌斯方程表示。 k1
目录
4.2.4 化学药剂灭菌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微生物发生反应而具有杀 菌作用。常用的化学药剂有酒精、甲醛、漂白粉 (或次氯酸钠)、高锰酸钾、环氧乙烷、季铵盐等。 由于化学药剂也会与培养基中的一些成分作用, 且加入培养基后易残留在培养基内,所以,化学 药剂不能用于培养基的灭菌,一般应用于发酵工 厂环境的消毒。
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工艺学》(邱树毅主编)配套课件
目
• • • • • • • • •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工业培养基及其设计 生物工艺过程中的无菌技术 生物反应动力学 发酵过程原理 生物反应器及生物工艺过程的放大 生物反应过程参数检测与控制 生物产品分离及纯化技术 生物产品工艺学及应用
150
0.01
共39页 第16页
<1
目录
4.3.1.5 影响培养基灭菌的其他因素
油脂、糖类及一定浓度的蛋白 不同成分的培养基其含菌量 pH对微生物的耐热性 固体培养基的灭菌时间要比液体培 质增加了微生物的耐热性,高浓度 是不同的。培养基中微生物数量 影响很大,pH为6.0~8.0 养基的灭菌时间长,假如 100℃时液体培 培养基pH 有机物会在细胞的周围形成一层薄 越多,达到无菌要求所需的灭菌 泡沫中的空气形成隔 时微生物耐热能力最强, 养基的灭菌时间为 1h,而固体培养基则 膜,从而影响热的传入。所以灭菌 时间也越长。天然基质培养基, pH 6.0时,H+易渗入微 需要 2~小于 3h才能达到同样的灭菌效果。 热层,使传热困难,对灭 培养基物理状态 温度应高些。 特别是营养丰富或变质的原料中 其原因在于液体培养基灭菌时,热的传 生物细胞内,改变细胞的 菌极为不利。因此对易产 含菌量远比化工原料的含菌量多, 递除了传导作用外还有对流作用,而固 生理反应促使其死亡。所 例如,大肠杆菌在水中加热到 生泡沫的培养基进行灭菌 泡沫 体培养基则只有传导作用而没有对流作 因此,灭菌时间要适当延长。含 以培养基 pH愈低,灭菌所 60 ~ 65 ℃便死亡,在 10%的糖液中, 时,可加入少量消泡剂。 用,另外液体培养基中水的传热系数要 芽孢杆菌多的培养基,要适当提 需时间愈短。 需 70 ℃处理4~6min,而在30%的 比有机固体物质大得多。 微生物数量 高灭菌温度并延长灭菌时间。 糖液中则需70℃处理30min。
式中:N0—开始灭菌时原有的活菌数,个; dt
NtN — 经过 t时间灭菌后的残留菌数,个。 式中: — 残留活菌数,个; 此式是计算灭菌的基本公式,从式中可知灭菌时间取决 t—受热时间,min; 于污染程度(N0)、灭菌程度(残留菌数 Nt)和k值。 -1 k—比死亡速率常数,s 。k也称灭菌速率常数, 亦可看出,如果要求完全彻底灭菌,即残留菌数Nt=0时, 此常数大小与微生物种类及灭菌温度有关; 需要的灭菌时间为无穷大, 此式即无意义,事实上是不可能 dN/dt—活菌数瞬时变化速率,即死亡速率。 的。因此,工程上进行灭菌设计时,一般采用 Nt=0.001,即 在1000次灭菌中允许有一次染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