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
注释∶
[唐]岑参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
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 遥远。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凭:托。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弹琴复长啸.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 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 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 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 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 大手笔。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 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 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 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 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 自卑,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
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蓄势。“折柳”二字 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 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 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是主观情感的推演,不 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李白这 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古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客居 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 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 无限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 代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 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 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佳作尤多。
朗读停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停顿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理解
1.词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这里指吟咏、 歌唱。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2.诗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奏古 琴,时而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的深处,只有一轮明 月在静静地映照。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 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时而弹奏古琴,时而高歌长啸。其实,不论“弹琴”还 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盛唐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 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 切感伤。
岑参
一、标题解读
行 军/九 日/思/长 安 故 园
时间:九九重阳日 事件:行军,在军旅 情感:思念长安
二、知人论世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 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 (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 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大漠月夜图
1. 画面描述: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 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 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暮春时节,在阔别 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 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候,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 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
三、整体感知
1. 李龟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风光无限 地点:岐王宅里 崔九堂前 时间:寻常、几度
1. “不知何处”,不知在何处吹来的笛声,写出了诗人 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边塞夜景的空寥寂寞。
2. “一夜”和“尽”,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征人 们听到芦管悲声,催发出深重和急切的思乡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朗读
lè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xiáng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lú
诗意速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烽火台名
译文: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 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笛
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
译文: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笛,惹得征人们 一夜都在望乡。
走近作者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 人 ,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 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 情 , 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 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 降城闻笛》。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 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 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 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岑参
cén shēn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g 应傍/战场/开。
诗意速通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 灾祸的风俗
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人来送酒助兴。
旁边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我)在远方怜惜故乡长安的菊花, (这时它们)应在战场旁边盛开。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李龟年当年 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 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迪? __此__句__运__用__了__一__语__双__关__的__手__法__。__自__然__界__的__雨__晴__既__属__寻__常__,__人__生__也__会__面__临_ _阴__晴__风__雨__,__面__对__成__功__要__淡__定__泰__然__,__面__对__苦__难__要__镇__定__从__容__。__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象征词人想扫荡黑暗,把光明 带给人间的句子是:_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_人__道__是__,__清__光__更__多__。
4.《浣溪沙》中意境寥廓,让人联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句子是: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_戍__垒__,__半__竿_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表达词人愁绪 纷乱、心情悲伤的句子是:__北__风__吹__断__马__嘶__声__,__深__秋__远__塞__若__为__情__!
(三)阅读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题目。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 赏析。 _____运__用__了__想__象__、__象__征__的__手__法__。__词__人__幻__想__飞__入__月__宫__,__砍__去__枝__叶__婆__娑__的__ _桂__树__,__这__样__洒__向__人__间__的__月__光__会__更__多__。__桂__树__象__征__朝__廷__中__阻__碍__北__伐__的__人__,__ _这__几__句__形__象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词__人__要__扫__清__这__些__势__力__,__把__光__明__带__到__人__间__的__报__ _国__理__想__和__坚__定__信__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八年级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 (2)
天气,一样的亭台,但是“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
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似曾相识
燕归来”看似可聊以自慰,实则使词人内心的愁苦更加
强烈。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
寂寞之中,只能独自徘徊在花园的小路上,在记忆中寻
找逝去的年华。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知识备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 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抚 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 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 情致,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 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词语解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 忘”的意思。 【溪亭】溪边的亭子。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 这里指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水鸟。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 来歌声,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 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 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精读细研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赏析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 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4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甫行/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创作背景
• 曹植自曹丕篡位后,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 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 苦,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慷慨激愤之作。
梁甫行/曹植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老的骏马虽然伏在马槽旁,但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壮志豪情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不甘衰老、事在人为(富含哲理)
•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 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
春意盎然
绿叶发华滋。 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攀条折其荣,
wèi
将以遗所思。
我攀引枝条,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
家园荒芜,狐兔出没
狐兔翔我宇。 狐兔在房屋周围自在地行走。 环境荒蛮、 恐惧凄楚
小结
•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我会背
1.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2. 龟虽寿/曹操 3. 赠从弟(其二) /刘桢 4. 梁甫行/曹植
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上
2023.9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 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c赢,都变做 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明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 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 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 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 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对
输,都变做了土。
比
背
咏喇叭
对历代王朝兴亡的大彻大悟。
后
曲儿小腔儿大。
的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不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同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
罢!
对宦官借统治者之名搜刮民脂民膏的愤恨
对百姓遭遇的同情
同中找异2
这 里
罢!
请替军、民写一份“陈情表”
闻喇叭,他们如期而至,搜刮军营抢夺物资。无兵 器,毋训练,且不论护受欺凌的百姓否?亦不知尚能保 家卫国否?物价涨,军饷甚微,何以活家人,何以裹腹, 何以习本领。
国为谁之国?臣谨拜表以闻。
闻喇叭,粟、油、盐暴涨。以物换物,无甚 余。鸡鸭鹅无声矣。顾四壁,儿啼哭,妻抽泣。 宦官恶,宦官酷!提笔上表,心无力。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理解:封建王朝的输赢,都会成为历史。
随历史的变迁而消失。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对
输,都变做了土。
比
背
咏喇叭
对历代王朝兴亡的大彻大悟。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
(2)诗中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3)结合背景和注释,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说出这首诗歌的大意。
四、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赏析诗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方法指导:
1、从寓意上赏析。
2、从表现手法上赏析。
A、从寓意上赏析:江南的秋天不同北方,景致是非常美的。落花时节既点名相遇在秋季,又是借落花来寓意衰败时势和彼此的凄凉遭遇。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全班齐读,读出节奏。
(3)指名范读,读出感情。
三、整体感知,品味诗歌。
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也就是杜甫去世的那一年。大历五年暮春时节,在阔别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那样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面对苦难的现实、凄凉的境遇和曾经辉煌一时的旧交,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极具情韵的七言绝句。
二、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
1、走进作者:杜甫,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自主学习,朗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
提到重阳节,人们都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诗人王维登高思乡,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的这一天却是行军他乡,他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岑参和他的诗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诗歌朗诵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词义理解
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与“思”字谐音。 蜡炬:蜡烛。 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油,称为“蜡泪”。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 思。
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词义理解
陂(bēi)塘:池塘。 徜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飏(yáng):飞扬,飘扬。 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词意速通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乘着 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小园不大,却收尽春光。在这里桃花正红,李花雪 白,菜花金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远远望见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酒 幌飘扬在小桥流水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那里,莺儿啼,勾勒出一幅 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展示了大 自然的美丽,表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 情。
诗歌赏析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炼字:连用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 二个指别离时的痛苦,突出强调了“别亦难”,表 达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写法:①衬托。用“相见时难”衬托“别亦难”, 表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 ②象征。以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 的艰难。 作用:点明离别的季节,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烘托 了凄楚的心情。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初中语文
4.(内江中考)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词人 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相见欢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 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 人。词作,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 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 丽。作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 阴》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清丽婉转,承袭南唐 余风。还善于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 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 《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 2001年版)。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今 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 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 (今安徽阜阳)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 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 首词中的第一首。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两句。 __运__用__夸__张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写__女__主__人__公__与__恋__人__虽__然__只__有__一__天__不__见__面__,__却__好___ _像__分__别__了__三__个__月__那__么__漫__长__,从__而__表__达__了__女__主__人__公__对__恋__人__的__思__念__之__切__。__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本__诗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想__做__官__而__没__人__引__荐__的__苦__恼__,__以__及__希__望__能__够__出__仕_ , _一__展__才__华__,__做__一__番__事__业__的__心__境__。____
(四)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题目。
1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_____颔__联__运__用__对__偶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描__写__了__云__梦__大__泽__水__汽__蒸__腾__,__洞__庭__湖__波__ _涛__汹__涌__,__摇__撼__岳__阳__城__的__景__况__,__表__现__了__洞__庭__湖__的__壮__观__景__象__和__雄__伟__气__势__。__ _(__或__从__视__觉__、__听__觉__角__度__描__绘__了__洞__庭__湖__雄__浑__壮__阔__的__博__大__气__势__,__有__极__强__的__ _艺__术__感__染__力__。__一__个__“_蒸__”_字__,__展__示__了__洞__庭__湖__烟__波__浩__渺__的__壮__阔__景__象__;__一__个__ _“_撼__”_字__,__衬__托__出__洞__庭__湖__的__浩__阔__激__荡__,__气__势__宏__大__。__)___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学习《秋词》,依循初读、品读、深读、研读的步骤循序渐进、不断加深对本诗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课外自主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教材提供的讲解短文,对诗歌涵泳推敲、理解赏析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1分钟
导入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秋词》为例,教给自主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方法
【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笔
【师生活动】点评学生课堂练笔
3
分钟
四、多篇探究、研读诗歌
【学生活动】在多篇联读中,走近刘禹锡,了解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再一次全班齐诵诗歌。
3分钟
借助注释,初读诗歌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齐读,推敲,品读诗歌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楷体字的讲解短文,理清脉络,提要钩玄
【学生活动】依循讲解短文提供的信息,对诗歌涵泳推敲、理解赏析,并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活动】理解“鹤”的意象的深刻内涵
【教师提问】朗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时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
【学生活动】涵泳、推敲,诵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
8分钟
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教师引导】布置课堂练笔:请你结合诗人当时的境遇,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景色,揣摩诗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发挥想象,续写下面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刘禹锡带着行李和家眷,迎着深秋的凉风,离开长安,奔赴遥远荒凉的朗州……”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3.“秋”字作用:
• 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孤单、悲凉的气氛,烘托人 物孤寂、落寞的心情。
4.“何当”体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急切的回家见妻子(或 友人)的心情,突出今夜心境的郁闷、 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苦。
5.“巴山夜雨”两次出现的作用。
• 答:诗人有意重复使用“巴山夜雨”,使音韵回环往 复,同时也恰当地表现了空间的来回转换。重复的作 用是突出思亲念旧,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 自己和亲友、巴蜀和北方(长安)联结起来。
• 【原文】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 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译文】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 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 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 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
【鉴赏关键点】 •自然而巧妙(诗歌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 现实与梦境结合起来)杀敌报国、豪迈雄壮 (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读之荡气 回肠)壮志难酬,苍凉悲怆(只能在梦中重 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风吹雨”三字照 应了诗,尚思为国戍轮台。
赏析: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 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哀,还时 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 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情思。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 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答:“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 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 坚定不移。
主旨
• 这首诗一反过去悲秋的情调,赞颂秋天的美好, 并以一鹤排云直上表现了愈挫愈奋的豪情和豁达 乐观的情怀。
(二)《夜雨寄北》 李商隐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 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你问我何时还家,我无法说准归期,巴 山夜雨连绵,秋水涨满了池塘。什么时候才能够 与你在家中的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再说起我独 居巴山的客栈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5张PPT)
(2)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 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_将__对__方__住__处__比__作__“__蓬__山__”__,__含__有__可_望__不__可__即__之___ _意__。__其__间__必__有__难__以__逾__越__的__障__碍__。______________
写作背景: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
居家,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 《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③飏(yáng):飞扬,飘扬。 ④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 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2. 阅读《咸阳城东楼》,回答问题。 (1)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中“愁”的作用。
_一__个__“__愁__”__字__奠__定__全__诗__的__感__情__基__调__。__以__“__愁__”____ _开__篇__,__其__后__交__待__“__愁__”__的__缘__由__(__用__首__句__引__出__下____ _文__情__感__的__抒__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 了灰方始流尽一样。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 青春易老,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 尾联希望有鸟传信,惆怅而又伤感。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 法,托物寄意,借景言情。 主旨点拨: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所以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
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021/5/27
28
小结: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
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2021枚/5/27举的动人华章。
3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眺望故
2021/5/27
乡。
32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降 城 外
回• 乐 烽 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
郁20的21/5思/27 乡情绪。
25
“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想 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 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 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 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 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 沙禽掠岸飞。
课件PPT
作者档案
欧阳修(1007- 1072),字永叔,号醉翁, 晚号“六一居士”。吉州 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 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 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与韩愈、柳宗元、 王安石、苏洵、苏轼、苏 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 家”。
诗歌赏析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词 人的亡国之痛,及其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簪缨” 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簪缨散”,说他 们北宋灭亡之后纷纷南逃。“几时收”,既是词人 渴望早日恢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不 图恢复的愤懑和斥责。
诗歌赏析
结尾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寄托词人的亡国 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作者摒弃直陈其事 的写法,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而动人。 人伤心地流泪,已经能说明他痛苦难于忍爱了,但 词人又幻想请托“悲风吹泪过扬州”,这就更加表 现出他悲愤交集、痛苦欲绝。扬州是当时抗金的前 线重镇,过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领区。风本来没 有感情,风前冠一“悲”字,就给“风”注入了浓 厚的感情色彩。
词语解释
轻舟:轻便的小船。 棹(zhào):桨。 西湖:这里指颖州(今安徽阜阳)的西湖。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覆在盆、缸、砖瓦 的外层。这里喻指水面平静澄碧。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 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 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诗歌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 面:“_料__峭__春__风__吹__酒__醒__,__微__冷___, _山___头__斜__照__却__相__迎__。”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 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 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
一、定风波 苏轼
文本背诵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理解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这三句饱含人生哲理,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 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 雨无所谓晴了。
默写自测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理解默写: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 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 是:_古__今__多__少__事__,_渔__唱__起__三__更__。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 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 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诗句是:二__十__余__年__如__一__梦__, _此__身__虽__在__堪__惊___。
理解默写: 1.《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表达作者因岁月流 逝、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的诗句是:_把__酒__问__姮__娥__:_被__白__发__, _欺__人__奈_赋》中作者幻想飞入月 宫,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形象、委 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 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的诗句是: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人__道__是__, _清__光__更__多___。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八篇(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阅读训练八篇(含答案)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一)古诗词阅读(5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刘禹锡在诗中描写“晴空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描绘诗的三、四两句展现出的秋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7分)【甲】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这两首诗的诗人对秋天的感受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说说【乙】诗中“山山黄叶飞”这句诗写景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 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 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油然 而生呢?
整体感知
《春夜洛城闻笛》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两句? 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散入春风满洛城”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夸张。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玉笛之声的悠 远绵长,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思想之情的深 远。
《将进酒》
逢入京使
岑参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 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边塞风光,军 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 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号 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有诗佛之称。历官右拾遗、监察 御史、河西节度使。曾任尚书右 丞,故世称“王右丞”。与孟浩 然并称“王孟”,苏轼称其“诗中有 画,画中有诗”。
背景资料
本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 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 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 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 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 寂寞的情怀。
朗读指导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思乡的泪水 沾湿了双袖模糊了面容。
在马上与你相遇欲修书一封却无纸笔, 请转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整体感知
本诗表现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 句子是什么?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 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2.《晚春》中,诗人借“杨花榆荚”表达了什么 样的愿望?
“无才思”和“惟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 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 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来自 • 《相思》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 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为“李杜”。
背景资料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居洛阳,因偶然听到笛 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朗读指导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晚春
韩愈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教育家、思想 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 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 公”。“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
朗读指导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 住春天的脚步,纷纷争奇斗艳。
朗读指导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整体感知
1.《竹里馆》中表现作者安闲自得 的生活的诗句是什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 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 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 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 与我相伴。
品味《竹里馆》最后两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运用 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知己, 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