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4c9dada4028915f814dc209.png)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2520aa0bbb68a98271fefadb.png)
中音史一.名词解释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
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
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
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
1938年夏作于延安。
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
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61451d52d380eb62946d1f.png)
86.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
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乐队的排列和规模是:天子四面排列(宫县),诸侯三面排列(轩县),卿和大夫两面排列(判县),士一面排列(特县);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2)在各种典礼仪式上,典礼的每一步骤的进行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郊社(祭天地明神)、尝祭(贵族祭祖)、食祭(宴会)、乡射(贵族们联欢仪式)王师大献(凯旋庆典)行军田役(军事演习性质的狩猎)等仪式上。
89.我国西周宫廷音乐机构始于何时?如何进行?
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他承担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王和诸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和学士(从平民中选出的青年)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单从音乐教育方面来看,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
2)小舞 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3)散乐 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 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5)宗教性乐舞 指天旱时求雨的《雩舞》和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舞》。
88.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八音就是按发音体物质的不同而分成的八类,他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等。石类:磬、鸣球等。土类:埙、缶。革类:鼓、建鼓等。丝类:琴、瑟、筑。木类:拀。匏类:笙、竽。竹类:箫。
87.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943eb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c.png)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ec7fbe90975f46527d3e15d.png)
成相: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被认为中国说唱音乐的始祖。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家:韩娥、秦青、陈莲、高渐离、俞伯牙、钟子期乱:中国古代乐曲的高潮部分。
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他的三分之一得二分之一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三分损益法,用这种方法取律所形成的律制称三分损益律。
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即1*3的4次方=9*9=81)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
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即81*3/4=108),为徵。
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即108*2/3=72),适足,以是生商。
有三分,而复于其所(即72*4/3=96),以是成羽。
有三分去其乘(即96*2/3=64),适足,以是成角!十二律: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为上生,去其一分为下生。
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林C114.90.114.90.90.114.90.114.90.114.90蕤B旋宫转调:《礼记。
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也就是说可以在十二律中任意选取一律作宫音,其他各音级与律位相对应,就形成了十二种不同调高的音阶,即以一个音阶以某律为宫就称为某宫。
就有了八十四调!孔子:1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荀子:第一音乐中所呈现出的音响必须中,和而不淫,第二,抨击墨子非乐的思想,第三主张贵礼乐而贱邪音!孟子:1认为音乐的本质是用来表现人得喜乐之情的,2与民同乐3恶郑声,恐其乱乐也。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c0f71df26fff705cc170a3e.png)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
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
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
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
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
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
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
9.嵇康:字叔夜。
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
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
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
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8786f3f61fb7360b4c6542.png)
列举十个远古乐器(先秦以前的)鼓、龠、磬、钟、埙、瑟、筝、琴、箫、笙、笛、篪骨笛 1986,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猛禽较骨钻孔而成,有8,7,6,5孔笛,7孔居多,音阶结构至少六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科学鉴定距今9000年,是竖吹乐器。
价值: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9000多年可考历史,通过测音,说明位于中原的河南地区,可能是五声,七声音阶形成和成熟最早的地方。
礼乐制度:为巩固社会地位和等级社会,吸取商代灭之之教训,社乐制度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增补而成一种严格而又烦琐的制度,礼乐制把上层社会的人分等级,再依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礼乐,表现在三个方面:(1)乐器排列方面,天子四面,诸候三面,卿二面,士一面排列(2)乐舞规模大小,天子八佾,诸候六佾(3)繁琐的典礼,仪式不同音乐不同。
一、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
广义的郑卫之音即民间音乐。
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遗音”。
二、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
为后世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音周代出现的乐器分类法,按照制选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木,土,草,丝,匏,竹,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曾侯乙墓编钟 1978年,湖北隋县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1)整套编织共64枚,分为上,中下三层。
(2)这套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其间中部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采用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3)钟上有铭纹,为了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其价值在于其证实了我国古代双音钟的存在,说明了战国时期编钟艺术的高度发达。
乐府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7f81a27dd36a32d7375814b.png)
1.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家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因为由女性表演,又称女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的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2. 秧歌剧:1943年,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主席的”从工农兵出发”,”到工农兵群众中去”的号召,走向社会,体验,挖掘根植于人民中间的民间音乐,在陕甘宁边区掀起了一场新秧歌运动,在民间秧歌基础上产生了”秧歌剧”这种新型小歌剧。
”秧歌剧”的音乐吸收了戏曲和民歌中的某些因素。
剧情较为简单,主题集中,有两、三个角色。
题材大多反映边区人民的大生产运动、参军、减租斗争等内容。
第一部秧歌剧是《兄妹开荒》(安波曲)。
其后产生了《一朵红花》《夫妻识字》《减租会》等秧歌剧作品,为大型民族歌剧《白毛女》的产生积累了创作经验。
3. 聂耳: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
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较大比重。
他的音乐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
聂耳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创新,以深刻反映现实和密切与群众相结合作为出发点。
具有民族的和大众的特点,富于时代特色。
聂耳创作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为“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4.冼星海: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
创作领域包括大合唱、歌剧、管弦乐曲、器乐独奏和重奏,在他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合唱。
代表作品有《黄河大合唱》、群众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歌曲《在太行山上》、《夜半歌声》、儿童歌曲《只怕不抵抗》、器乐作品《中国狂想曲》等。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628b61cc77da26924c5b096.png)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
![中音史(师范类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b2ea8f1c8d376eeaeaa3122.png)
1.“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远古人们敲击着石头化装成各种野兽歌舞祭祀的生动写照。
2.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5000年前)彩陶盆。
3.八阕(que):跳两手各持一根牛尾舞蹈是所唱的歌。
4.《大夏》(颂神):人们为了欢庆治水胜利,歌颂禹的功绩,举行盛大的歌舞祭祀活动,人们表演的乐舞。
右手持羽毛,左手持乐器‘籥’(yue)。
籥排箫的前身。
《大夏》又称“夏籥九成”。
5.最早的南方民歌:“候人兮猗”是首情歌《候人歌》,等候禹的到来。
6.最古老的埙:构成两种三音列,大约六千年前浙江杭州湾河姆渡遗址与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
7.“七音”最早记载:《左传》昭公二十年(前632),新音阶(清音阶)(清角4)、旧音阶(雅音阶)(变徵#4)、清商音阶(清角、清羽b6)。
8.商代音乐属于巫文明:祭祀传统乐舞《桑林》,赞颂汤代夏立商武功的乐舞《濩》(huo)。
9.《大武》(颂人):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描写周武王伐纣。
10.“国风”:收集在第一部诗词总集《诗经》中的周代民歌总称。
影响较大:郑声(或郑风、郑音)(旋律美),卫音(擅长“趋数”)(节奏颇快),齐音(擅长“熬辟”)(旋律跳动大)。
11.“楚声”:战国时代兴起的楚国民歌和一部分利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总称。
著作:《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阳河》、《激楚》等。
12.屈原:名平,楚国贵族,曾任“左徒”。
作品:《九歌》(伴奏乐队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并附以竽、箎、瑟等管弦乐器,这种乐队就是所谓“钟鼓之乐”)、《离骚》大型乐曲。
13.编钟:整套共六十五枚。
曾侯乙钟继承了西周以来编钟的传统音列而又有所发展,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
几乎十二个半音俱全,可奏出完整的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14.十二个半音:我国传统音乐术语称“十二律”,最早记载于《国语》。
15.韩娥:战国时代民间女歌唱家(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
同时代或稍晚:秦青、薛谭(“揭云”典故)。
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0df3ced5ef7ba0d4a733b4a.png)
• 5.我国第一首“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是 》,作者是 。 《 • 6.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史诗性的大型声 乐作品是《 》 ,该作品的作者是 。 • 7.有毛泽东亲自题名的“人民音乐家”分别 有 、 、 。 • 8.中国歌舞音乐的开拓者是 ,他创作的 《 》是我国近代第一首流行歌曲。
• 9.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型歌剧是《 》,作者 是 。 》是我国第一部在高等专业音乐院校使 • 10.《 用的中国音乐史教材,其作者是 。 • 11.青主的音乐美学论著主要有《 》和 《 》。 • 12.中国人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音乐在国外获奖的 》,作者是 。 第一部作品是《
• 13.我国近代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 部而创立的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是 。 • 14.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是《 》, 诞生于 年。 • 15.京剧的唱腔以 、 为主。 • 16.“四大名旦”分别 是 、 、 、 。
8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创办于1927年11月的91924年萧友梅创作第一首以纪念五四运动为主题的歌曲是10有中国舒伯特之称的是清华的四大国学导师之一11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合唱曲的出现
一、填空题
• 1、李映庚编于1905年的《 》,是我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军乐文献。 • 2、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首学堂乐歌是 《 》。 • 3、我国第一部三部合唱曲是《 》,作者 是 。 • 4、我国第一首创作的钢琴曲是《 》, 作者是 。
• • •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92e28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9.png)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音乐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复习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最早的音乐形式是由人们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而产生的,如鸟鸣、风声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逐渐成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两个方面。
宗教音乐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人们通过音乐来祭祀神灵,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宗教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咏史、祭文、祷歌等。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雅乐》,它是古代宗教仪式中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宫廷音乐是古代中国皇室和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宫廷音乐主要分为雅乐和俗乐两个部分。
雅乐是宫廷音乐的正统,它以《雅乐大全》为代表,包括乐曲、舞蹈和歌曲等形式。
俗乐则是宫廷音乐的衍生,它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民间音乐民间音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民间音乐的形式多样,包括民歌、山歌、曲艺等。
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歌颂自然的,也有歌颂爱情的。
民歌的旋律简单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歌是中国农村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形式。
它是农民在田间劳作中创作的歌曲,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期盼。
山歌的曲调优美动听,歌词真实质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曲艺是中国民间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形式。
它包括评书、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既有音乐的表演,又有戏剧的表演。
曲艺以其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音乐也经历了现代化的转型。
现代音乐主要分为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两个方面。
古典音乐是中国现代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中音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8a0252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5.png)
名词解释1.《韶乐》:舜帝是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简称《韶》,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为《箫韶》;乐舞有九次变化,故又名为《九辨》;因其歌唱部分有九段而被称为《九歌》。
由此可知,《韶乐》是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的多段体乐舞。
它的主要特征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欣赏过这部作品,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孔子评价《韶乐》为“尽美矣,又尽善也”。
可见这部乐舞的艺术魅力。
2.葛天氏之乐: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三人操牛尾,顿足以歌。
内容:《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对图腾的赞颂;《遂草木》,祝愿草木繁茂;《奋五谷》,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表达顺应自然规律的心愿;《达帝功》,歌颂天帝的功德,祈求护佑;《依地德》,感谢土地的赐予及恩惠;《总禽兽之极》,祈求鸟兽繁衍不息。
3.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
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
目前该遗址共出土骨笛35件,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早期,距今9000多年至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五孔、六孔,能走出四声音节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二、中期,距今8600至8200年左右,偶七孔,能走出六声和七声音阶;三、晚期,距今8200至78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意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有三个特征:a 有固定音高意识 b 有音阶 c 律学测算,用等分来分的,能产生纯八、纯四度。
意义:说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至少已有八千年的可考历史;它们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仍可演奏的乐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
4.雅乐:含义: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周代雅乐,是西周以礼乐制度为基础,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
内容:包括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858068002d276a200292e69.png)
中国音乐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著有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
提出“音声有自然之积,而无亲于人情。
其因无变于昔,而欢戚并用,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强调音乐的客观自在与人的主观审美。
其目的则是对现实的否定和对传统儒家名教观念的挑战。
公开与司马氏集团公开决裂。
2、诸宫调:宋代的一种大型说唱音乐,多连唱,善描写大型场面,创始人为孔三传,保留下来的是《西厢记》诸宫调(金代说唱本)后由明代王实甫改为戏曲。
3、姜夔: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精通音律,写有不少词调音乐作品,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现存最早的宋词歌谱。
其中以《鬲溪梅令》《扬州慢》《疏影》《暗香》《杏花天影》等词曲最有代表。
姜夔在词乐创作上讲究词藻音律,或陶醉于自然景物、或藉此抒发个人离愁别恨伤感情绪。
王国维称其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4、白毛女: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用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民歌戏曲的灵活运用,作曲家们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运用人物主调贯穿发展的手法使音乐形象的塑造获得成功。
在歌剧音乐中,尝试使用重唱与合唱的形式,运用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在乐队方面使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5、流水:两曲从明初以来,又有演变,朱权(神奇秘谱》写在前半部称为《太古神品》的一类中,《高山》短些,《流水》长些,都不分段,证明他是暗示他所辑的是唐代的曲谱,指法也确有晚唐和宋初的痕迹。
6、:王光祈:音乐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字润玙,笔名若愚,四川温江人。
1920年赴德国留学,研习政治经济学,1923年转学音乐。
1927年入柏林大学专攻音乐学,1934年以《论中国古典歌剧》一文获波恩大学博士学位。
他的研究,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
代表作《东方民族之音乐》、《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7、昆山腔:又名昆曲、昆腔,是剧种与声腔的统一。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13926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7.png)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仿照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经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因为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头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XXX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自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导: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材料精讲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材料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4461fa5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b.png)
中国音乐史总复习材料精讲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仿照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周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奠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进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讨论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宝贵实物。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36e71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f.png)
中音史复习资料5篇第一篇:中音史复习资料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781b97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7.png)
中国古代史(一)一.远古时期:.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 《蜡辞》——祭歌。
④ 《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 《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年可考的依据。
支,距今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者名词解释,如:判县。
).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① 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罗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罗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挨次递减。
.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 ( 九韶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来。
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
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
(娱乐性强,道具与舞的关系)③散乐:民间音乐。
④四夷之乐:周边部落音乐、歌曲。
⑤宗教性乐舞:攤舞。
.八音分类法: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西周有多达多种乐器。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f26da9c561252d381eb6ec0.png)
中音史资料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骨笛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是哪种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金土石革丝木夸包竹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几部?《乐论篇》、《富国篇》、《乐记》。
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法?古琴6、宋代词人中,著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者是哪位?姜夔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朱载土育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那所?国立音乐院9、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题材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辉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黄自怀旧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溯到哪个朝代?秦朝12、旬况《城乡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形式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者是谁?墨子14、隋朝公迁七部乐中,属于汉族传统民间音乐是那部?《神奇秘谱》15、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那部?《神奇秘谱》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土戏改为广水唐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17、音谱《台湾歌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长恨歌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20、唐代的音乐理论著述有哪些?《北堂书钞》《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史》《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21、宋元时期流行流行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22、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23、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乔吉甫24、元代散曲的体制形式有哪些?小令带过曲散套25、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哪些?平沙落雁渔樵问答26、京剧发展史上涌现的著名旦角有哪些?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27、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哪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28、萧友梅的作品有哪些?《小夜曲》《新霓裳舞曲》《问》《南飞之雁曲》《五四纪念爱国歌》29、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30、中国古文献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有哪些?理解1乐府1 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2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词作,亦称“乐府”3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远古时期音乐的起源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
《吕氏春秋》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
《礼记·乐记》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淮南子》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郑卫之音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君的喜爱。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
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十二律理论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八音分类法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
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钟、镈、铙石:磬土:埙、缶革:鼓&木:柷、敔、木鼓丝:琴、瑟、筝匏:竽、笙竹:籥、箫、篪、笛儒道墨的音乐思想儒家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倡导雅乐,反对“郑卫之音”(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以“善”和“美”作为评价音乐的标准(尽善尽美);无邪、纯真(诗三百);适度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其音乐思想主要见于《乐论》篇。
;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乐”要“与民同乐“,肯定音乐审美活动的社会性以及对人思想感情的影响。
道家老子:道家代表人物,其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理念。
提出“道”的范畴(道生万物、道是虚空、道不可道不可名、道是自然而然、无为而为、道法自然)、不争(不以兵争、学柔弱);欲为恶之源;大境界(大巧若拙、大器晚成、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矛盾相依、两极想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强调音乐的美在于它自身、音乐现象背后的规律及本体的音乐或意境(无声之乐、大音希声),悬置了一个音乐理想。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主张自然无为,并提出了“法天贵真”的思想,推崇自然之乐(人籁、地籁、天籁)对礼乐持否定的态度。
墨家墨子:提出“非乐”的主张,维护劳动小生产者的利益,认为音乐虽然动听,让人感到审美的愉悦,但是只是让统治者享乐,给人民带来无穷祸患,于治国不利。
三.两汉三国时期*乐府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汉代,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下令改组并扩充乐府机构,乐府由此呈现出兴盛繁荣的局面。
当时的乐工曾达上千人,分工精细,除采集民歌加以配乐以外,还负责创作并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与演奏等,甚至还包括乐器制造。
李延年汉代乐府机构中著名的音乐家,不但善歌且长于音乐创作,被汉武帝封为协律都尉。
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作的人,曾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
作为乐府的领导人,李延年把乐府所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和歌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经过乐府整理,加上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
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逐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在“但歌”中加入乐器伴奏,即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相和大曲,是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其结构比较复杂,典型的曲式结构是由艳——曲——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鼓吹乐鼓吹乐是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约在秦末汉初之际,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后传入中原,被汉代宫廷采用,主要可分为鼓吹、横吹、段箫铙歌三大类。
胡笳出自西域,最初大概是卷芦叶而吹之,后来把芦苇制成哨,做成类似管子一类的单管乐器,常用于鼓吹乐。
琵琶`古代所谓“琵琶”曾用来称呼多种弹拨乐器,从形制上来看,大致有四弦琵琶、五弦琵琶、秦琵琶等。
琵琶是最早从国外传入的乐器。
箜篌主要有卧箜篌、竖箜篌二种。
卧箜篌与瑟相似,横卧式弹奏,又称为“箜篌瑟”,源自本土。
竖箜篌,又名胡箜篌,竖式弹奏,约于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
琴琴在汉代已确立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演奏技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随着相和歌的兴起,琴成为相和歌、相和大曲的一件重要伴奏乐器,常与其他乐器合奏。
|嵇康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
嵇康《声无哀乐论》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京房六十律京房是西汉著名的乐律学家、易学家,他在三分损益得出的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当生至五十三次时,得到“色育”一音,已和黄钟十分接近,按理可不必再生,但京房为了凑足整数,附会历法,又继续推算至六十律。
京房六十律虽然在理论上已能弥补十二律旋相为宫的缺陷,但因律数太多,在音乐实践上是难以采用的。
四. 两晋南北朝时期筚篥\又称悲篥、笳管、管子,是由古代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的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簧管乐器,这个乐器名称就是从古龟兹语的译音而来的。
筚篥在我国流行了两千多年,现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有两种:一种是八孔的,一种是九孔的,它是由古代龟兹的筚篥演变而成的。
羯鼓是一种出自于外夷的乐器,据说来源于羯族。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细,用公羊皮做鼓皮,古时,龟兹、高昌、疏勒、天竺等地的居民都使用羯鼓。
铜钹亦称铜盘、铙钹等。
原来流行于哥罗、扶南、高昌、疏勒等地,约于汉晋时期传入。
用响铜所造,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两片互击而鸣奏之。
¥《碣石调幽兰》中国古代琴曲,该曲琴谱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由南朝梁代的邱明传谱。
乐曲借“幽兰”抒发了文人抑郁沉思的情怀,超然高洁的品格。
全曲224行,共有4954个汉字组成。
文字谱用文字记录弹琴指法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不但间接地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何承天#南朝著名天文学家、精通天文律历和计算。
在音乐上,提出了“十二等差律”的理论。
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寸),得差数为,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分,即,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此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到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有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倾向,是乐律史上一项重大的贡献。
五. 隋唐时期隋及初唐的九、十部乐和燕乐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飨之乐,是相对于雅乐而言的重要乐种,西周时就有此称。
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
其中,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凉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清商乐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乐舞,它们各自代表着三种典型的音乐风格。
唐代的坐部伎与立部伎坐部伎与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多为唐代的创作乐舞,始于唐太宗时期,奠定于武则天时代,最终确立于唐玄宗时期,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
此二部伎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志,音乐以龟兹乐为主,不少乐舞体现了'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的崭新风格。
教坊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汉以来的礼乐机构总称“太常”,下设乐府管理音乐歌舞。
唐玄宗开元年间,教坊逐渐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直属宫廷,得到空前的发展。
这时的教坊共有五处,即宫中的内教坊,西京长安的左、右教坊和东京洛阳的左、右教坊。
右教坊多善歌,左教坊多工舞,分工明确。
唐代教坊集中了高水平的音乐人才,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
梨园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在宫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教习法曲为主。
宫廷梨园中的乐工有数百人之多,是从坐部伎中精选出来,由唐玄宗亲自指导,主要表演法曲,并任唐玄宗新作的试奏任务。
另外还有两处梨园,一个设于长安太常寺中,称“太常梨园别教院”主要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一个设在洛阳的太常寺中,称“梨园新院”,主要演奏各种民间音乐。
宫廷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有30多个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组成。
·梨园与教坊的不同主要在于:教坊以习歌舞为主,而梨园以法曲及器乐演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