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导学线索

合集下载

《中法制史复习资料》各章主要知识点及学习线索.doc

《中法制史复习资料》各章主要知识点及学习线索.doc

各章主要知识点与学习线索第一章法律起源与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从神权法思想到以德配天说;礼治思想。

2、礼的内容、基本原则、礼与刑的关系。

3、法律形式:《禹刑》、《汤刑》、《九刑》与《吕刑》。

4、刑法主要适用原则以及五刑。

5、契约制度:质剂、傅别。

6、婚姻目的、原则、婚姻成立及解除条件。

7、司法制度:司寇、狱讼、讼费、五听制度。

8、监狱:夏台、美里、圜土、囹圄。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法律制度1、成文法的公布(具体史实、争议及意义)2、《法经》(内容及特点)及影响。

3、商鞅的“改法为律” o第三章秦汉时期法律制度1、法制指导思想的演变:从任法家到儒法道的结合。

2、法律形式:律令科比(式、法律答问、廷行事)3、云梦秦简、汉律六十篇4、亲亲得相首匿、上请5、秦朝徒刑类别、汉朝刑制改革6、公室告与非公室告、春秋决狱、秋冬行刑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制度1、三部主要律典的编纂体例变化及其特点:《新律》、《泰始律》、《北齐律》2、法律儒家化的体现:八议、准五服以制罪、重罪十条、官当。

3、刑罚制度的变化。

4、大理寺、刑讯制度化、登闻鼓直诉制度第五章隋唐时期法律制度1、《开皇律》、《贞观律》、《唐律疏议》;唐律的地位。

2、五刑、十恶。

3、贵族官僚特权原则;同居相为隐原则;化外人相犯原则;类推原则。

4、三司推事;刑讯制度;死刑三复奏、五复奏制度。

第六章宋元时期法律制度1、《宋刑统》、编敕、断例与指挥2、折杖法、刺配、凌迟3、不动产买卖程序4、审刑院、《洗冤集录》、鞫诫分司制、理雪制、务限法、翻异别推制5、大扎撒、《大元通制》、《元典章》6、收继婚、赘婿第七章明清时期法律制度1、律典:《大明律》、《大清律例》2、法律形式:《大诰》与榜文;例、少数民族地区立法3、充军与发遣4、“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5、三法司会审;厂卫;朝审与秋审。

第八章晚清时期法律制度1、《大清现行刑律》、《大清新刑律》2、礼法之争3、《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4、领事裁判权、会审公廨、大理院与法部第九章民国时期法律制度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天坛宪草”、“袁记约法”、“贿选宪法”、“五五宪草”、《中华民国宪法》2、《中华民国民法》、“六法全书”3、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保安处分”4、特种刑事法庭第十章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律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2、“减租减息”、“三三制”、《中国土地法大纲》;3、马锡五审判方式、管制、人民调解制度学习线索一、法制指导思想西周“明德慎罚”、礼治思想一一战国秦朝法家主要思想一一汉朝的两个阶段(从初期的道家无为思想为主到汉武帝之后的儒家思想为主)一一唐时期的“一准乎礼”一一明朝的“重典治国”、“明刑弼教”一一清末变法修律的“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精品课件
三、 “隆礼重法”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一)“隆礼” 礼的作用: 1、“养”——“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待)而长,是礼之 所起也。” 2、“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 轻重皆有称者也。”
精品课件
“宽猛相济” 《左传》郑国多盗,郑国的统 治者出兵尽杀之,孔子听说之后称赞说:“善 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 和”。
德与刑相比,强调德
1、刑罚与德、礼比较德礼是根本。
2、从刑罚与德治和礼教的效果看,“礼之教 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 自知。”
精品课件
第三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儒家法律思想的的特点及其演变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一、礼治论 二、德治论 三、人治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孔子的法律思想
一、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一)“仁”的多重含义 “爱人”——基本原则 “爱人”的层次: 1、“亲亲”——亲疏的层次——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2、“尊尊”——等级之分——“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仁”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孝、忠、礼等。 (三)“仁者”的修炼
精品课件
(二) “重法” “法者治之端也”,“治之经,礼与刑”。 1、主张制定公布成文法,使天下皆知。 2、“信赏必罚”赏必当功,刑必称罪,反 对赏不当功,刑不当罪。 3、同意对于“暴恶”的人施以严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三、“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精品课件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学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学

发展历程
起源期
夏商周时期,法律思想 初现,以“天罚”、“
神判”为主要观念。
发展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法家、儒家、道家等学 派兴起,法律思想多元
发展。
成熟期
唐宋时期,法律思想体 系化,礼法合治、律令
并行。
转型期
明清时期,西方法律思 想传入,传统法律思想
受到挑战。
主要特点
01
02
03
04
礼法合治
礼与法相互融合,共同维护社 会秩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当代法律思 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法律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实现需要加强法 律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 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推进法治建设 的进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利益。
基础。
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要点一
总结词
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深受西方影响,同时保持着中国传统 法律文化的特色。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民国时期,中国法律思想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潮和流派, 如国家主义法学、实用主义法学等。这些思潮和流派在引 进西方法律理念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反 思和扬弃。民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在实践中表现为制定新法 典、改革司法制度、推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法 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朝法律思想
制定《唐律疏议》,强调法律的统一和公 平,提倡“以法为治”。
03
近现代法律思想
晚清的法律改革
总结词
晚清法律改革是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法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型。

第一讲:导学

第一讲:导学

四、学习方法
三个结合+记忆 1、与中国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与中国法制史结合起来。 3、与人物的阶级立场结合起来。 4、理解记忆
消极因素: 人治观念、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 重刑法轻民法,司法行政合一、义务本 位等。
2、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为了总结 历史经验,提高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的自觉性。
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好传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资治通鉴》

的道路
三、学习目的4个
1、批判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遗产,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社会主义 法制建设服务。
积极因素: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重视德化、重视犯罪预防、主张的德刑相结 合、德主刑辅、反对酷刑滥罚、轻罪重刑等。 法家:商鞅、韩非 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 事断于法、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肃性、统 一性和稳定性;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等。
中国 法律思想史
主讲人:郑双玲
导言
明确三个问题 1、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学习线索 3、学习方法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 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 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 律理论和观点。
1、法律思想不同于法律和法制 中国法律思想是与中国法制史关系密切: 研究对象不同:制度;思想 联系: 法律制度的形成,总有一定的法律思 想为指导。 法律思想的体现往往在一定的法律制 度中。
2、法律思想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 思想等有紧密地联系,甚至融为一体。 3、各学派及相互斗争,又相互吸收。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中国法律思想史》内容丰富、历史性强、人物众多,需要大家记忆的知试点较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大家在复习时,不要贪大图多,要善于抓住重点,理顺条理。

在这里简要地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时把握的纲领。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在这一章里,大家需要了解夏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明确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掌握西周的君权神授说。

其中西周的君权神授说是重点。

2.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首先明确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其次,重点掌握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

3.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掌握管仲的改革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明确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了解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

其中管仲的改革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是重点。

4.儒家的法律思想明确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掌握孔丘以仁、礼为核心的法律思想,孟轲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和荀况的礼法统一观。

需要着重记忆的是孔丘的法律思想。

5.墨家的法律思想重点掌握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明确墨家的立法和司法思想。

6.道家的法律思想重点掌握《老子》的法律思想;明确《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7.法家的法律思想明确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了解慎到的尚法和重势思想;重点掌握商鞅的"变法"和"法治"思想以及韩非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8.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明确秦朝的"法治"思想,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和贾谊的礼法结合思想;掌握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了解《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和王充反神学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变化.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 夏朝建立后,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 主贵族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合法化,极力宣 扬利用宗教迷信和鬼神观念,宣称自己是 神和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接受天命来统 治人世,对不服从统治的人施行"天罚".举 例:相传夏启讨伐有扈氏时宣称,"天用剿 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刑与战争是分不开的 部落、部落联盟之间的征战是中华文明发生发 展的主要契机。征讨反叛的部族、征服未归顺 的部族,即所谓“大刑用甲兵”。频繁的军事 征伐既确立了一套实施军法大刑的规范,又带 动对本部族内部成员惩罚方式的发展。以惩罚 为核心的刑法观念和制度在法律发展中居于首 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特点 立法主体 :君主制法,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 指导原则: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法律的主要内容:诸法合体,以刑为主。法典 中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在以刑法为 主要内容的同时,也有民法、行政法、经济法 的相关规定。 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司法从属于行政。不同等 级行政官员同时也是不同管辖范围的司法官员。
打击面。这在当时整个世界的刑法史上, 是难能可贵的。他又修正了殷商的神权法 思想,提出了‚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由纯重神权走向兼重人事,为法律思想初 步摆脱神权的羁绊提供了有利条件。他还 ‚制礼作乐‛,以‚亲亲‛、‚尊尊‛原 则为指导,健全了西周的礼制,为巩固西 周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
到了商代,神权法思想进入高峰."殷人尊 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 是上帝的子孙,因而从血缘上找到了充当 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违抗王命就等于 违抗神命,就要受到"天罚".商朝的统治者 以上帝在人间的代表的面貌出现,代天行 罚,把刑罚蒙上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把它 说成是国王的权利.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王亚军主讲绪论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历史上中国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吸收、影响的过程和规律。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历史发展线索:从上古三代到“五四”时期,历经奴隶制、封建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三种社会具体发展线索:1、夏、商、周(西周)时期:“恭行天罚”的神权法和“亲亲、尊尊”的宗法“礼治”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诸家争鸣1,儒家以孔孟荀为代表,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对封建正统法律影响较大;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的法律观为核心,“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赏当贤,罚当暴”刑赏论;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反对一切人定法;以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主张“以法治国”,提倡“重刑”论。

3、秦汉到鸦片战争时期:经历“以经决狱”、“以经注律”、“以经立法”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正式形成。

4、鸦片战争到“五四”近代法律思想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面对民族危亡,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他们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他们要求抵抗外来侵略,大胆批判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变法图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革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革命后期颁布了《资政新编》,全面阐述发展了资本主义思想,提出实行一些资产阶级法制度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地方大员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出现;中日甲午战争后,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梁谭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变法维新;1司马谈对百家分类为: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道家)六家;刘歆分为十家,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冯友兰将司马谈六家套用刘歆的观点,认为:儒家流盖出于文士;墨家流盖出于武士;道家流盖出于隐士;名家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流盖出于方士;法家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第三、“礼法合治”形态 礼治与法治虽然彼此对立,却又相反相通, 具有同一性。对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来 说,离开了礼治便无法调整宗法伦理关系, 从而失去统治的支柱;离开了法治则无法 对付民众的反抗和内部对抗性的矛盾。因 此,当法治在实际政治中破产之后,礼治 又应运而生,二者互相结合。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法治”形态 这一思想起源于春秋,兴盛于战国, 定鼎于秦代,破产于汉初。作为法家的 口号和学说,它由李悝开端,商鞅奠基, 韩非总其成,李斯推向极端。

法治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产物,自形成 之日便与君主专制联系在一起,并以刑罚的运 用作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礼治的 对立面,其内容、形式、性质以及理论基础都 与礼治有明显的不同。同时,作为传统法律文 化的表现形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与礼治存在 着因果关系,是以礼治文化的存在与衰落为前 提的。如它否定礼治的宗法性,又肯定其等级 性;他的“以法治国”,“奉法者强”的结论, 是在剖析“为政以德”、“教以人伦”的无效 中得出的 。
三、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历史形态

第一、“礼治”形态 作为一种思想,礼治开始于殷商,盛行于西 周,衰落于春秋。它建立在土地的“王有”的 基础上,是“王权天授”的神权政治和“家国 一体”的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贵 族统治集团的道德和法律统一体。它对于维护 殷周奴隶主的统治和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 要的历史作用,在春秋时期,它又成了社会发 展的严重障碍而不断分崩离析。
(二)什么是法律思想史
人类对法律现象认识的发展史,也是法律 理论(学说)进化的历史,是研究历史上关于
法的理论思维的科学。

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课程

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课程

墨家的法律思想:
墨家是战国初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 一个学派,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代表劳动 人民利益的学派。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 观:
①“天志”是法律的来源和基础。主张“以 天为法”,以“天志”作为指导和判断 言行、是非的最高准则。 ②“天志”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③“天志”表达了墨家的理想。反映了当 时小生产者急欲挣脱旧的政治法律束缚 的要求和对新社会的向往。
3、荀子——战国末期 荀子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真正使 “礼治”成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成为 完整而系统的学说。也就是说,荀子是 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 家。
第二,主要内容
1、“为国以礼”的礼治论
——维护宗法等级名分 礼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最早周公提出了礼治思想 ——孔子进一步加工,纳仁入礼,突出了 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 ——孟子在孔子基础上提出了“仁政”思 想,即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
(二)儒、墨、道、法
儒家法律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发展
(1)先秦儒家 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2)秦汉以后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 指经过汉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思想
(二)儒家主要法律思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 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整套旨在 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 “人治”的法律观点。
(2)孔子在主张复周公之礼的同时,又主 张德治,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 孟子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德主刑辅” 思想,突出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 荀子既“隆礼”又重法,在道德教化与 刑罚关系的问题上,主张先礼后法,先 教后刑。
(3)西汉初期的思想家,大都谴责秦朝 “专任刑罚”,主张把仁义道德作为治 国的重要手段。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 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 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并用阴 阳学说来加以阐述,形成一套完整的 “阳德阴刑”的德主刑辅论。儒家德主 刑辅思想的发展,到董仲舒时已基本完 成。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简介课程代码: 050303003总学时: 32(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 2课程性质:法学专业限选课先修课程:宪法学、刑法、民法学等授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内容提要:本门课主要探讨中国古代对“法”的理论的认识,探讨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角色、不同时期对法的不同态度;政治家、思想家、百姓、扬法、抑法、好讼、无讼等。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法学专业限选课。

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对“法”的理论的认识,了解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角色、不同时期对法的不同态度;政治家、思想家、百姓、扬法、抑法、好讼、无讼等。

掌握中国自古以来各种法律观点,学说和理论的内容、本质、作用、特点及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要掌握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掌握每一个历史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法律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二、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三、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特点与规律四、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意义第一章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2学时)第一节 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一、夏商的“天命”、“天罚”思想二、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第二节 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一、“宗法”与宗法等级制、分封制、世袭等级制二、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与特点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法律思想(8学时)第一节 春秋革新家的法律思想一、首倡革新的管仲二、铸“刑书”的子产三、制“竹刑”的邓析第二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家法律思想的共性二、孔丘纳“仁”入“礼”的法律思想体系三、孟轲的法律思想四、荀况的礼法统一观第三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一、儒墨两家的对立二、墨翟以“兼爱”为主的社会理想与法律观第四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一、《老子》的道法自然二、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一、法家的兴起与变法革新运动二、法家的法律观与“法治”思想三、李悝与吴起四、商鞅的“法治”理论五、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第三章 秦汉以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5学时)第一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合一第二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一、以“三纲”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二、引经决狱、引经注律的“律学”第三节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特点一、宗法思想指导立法二、皇权至上、法自君出三、坚持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四、重德轻刑、重义轻刑第四章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2学时)第一节 黄宗羲的法律思想一、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二、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三、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第二节 王夫之的法律思想一、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二、具有民主因素的立法与执法主张第五章 天平民国主要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3学时) 第一节 洪秀全的法律思想一、“除暴安良、政教皆本天法”二、“人本无财”,“逆者议罪”三、号召男女平等,主张“天下婚姻不论财”四、皇权思想与等级观念的恶性发展第二节 玕洪仁的法律思想一、主张依法治国二、减轻刑罚的司法主张第六章 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学时)第一节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一、从“变器不变道”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维护纲常名教三、“宽猛相济”与“礼让为国”第二节 早期改良派的变法主张一、学习西方、别开生面二、富民、富国与商战固本三、革新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第七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2学时)第一节 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发展一、鼓吹变法革新,主张法律因时变革二、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开国会、设议院、立宪法三、改革旧律,以“公意”立法第二节 康有为的法律思想一、“公羊三世说”的变法理论二、太平之世不立刑“的大同思想第八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4学时) 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一、“三民主义”的立法指导思想二、“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理论”第二节 章太炎的法律思想一、既反专制又反代议制二、“分四权”与“置四法”三、“损上益下”的立法原则四、重法治,轻人治五、国家不可无法治,有不可无道德第九章 清末的礼法之争与沈家本的法律思想(2学时) 第一节 清末的礼法之争一、兼采中西的法理学思想二、惠通中外的修律主张四、学时分配(要求列表说明)章节学 时 分 配讲课 习题课 实验课 上机课 讨论课 其他 合计绪论 2 2 第一章 2 2 第二章 8 8 第三章 5 5 第四章 2 2 第五章 3 3 第六章 2 2 第七章 2 2 第八章 4 4 第九章 2 2 合计32 32 五、习题及自学要求课堂会随机发问部分思考题。

中央电大《中国法制史》课程导学

中央电大《中国法制史》课程导学

中央电大《中国法制史》课程导学第一讲绪论一、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研究对象 P1以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探索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各种类型法律制度的本质、内容、体系、原则、特点、作用、以及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性。

(二)研究范围 P2研究范围广泛,本书主要是从纵横两方面进行。

一是从纵向历史发展顺序,从夏朝的奴隶制法制讲到新中国建国前的法制;二是从横向说明各个时期的法律内容。

包括立法概况、指导思想、法律形式、行政立法、经济立法、刑事立法、民事立法、婚姻家庭立法、继承立法、诉讼立法和司法制度等。

二、学习目的和意义 P3察古知今,鉴往知来三、学习方法和要求方法P6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思路,抓住中国法制发展的脉络。

首先,必须抓住中国法制发展的几个大的阶段。

其次,了解每一阶段包括那几个主要朝代。

最后,掌握每个朝代的法制的内容、特点。

要求:1、认真自学教材,多做练习(熟悉考试题型)2、下载电大在线平台、图书馆的资料、分类整理资料3、到课程讨论区参与讨论、发帖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学习重点:1、法的起源2、我国古籍中对刑、法、律的释义3、夏朝的法律制度第一节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奴隶制国家与法的产生(了解)一、夏朝建立以前的社会状况母系氏族原始群……氏族公社……国家父系氏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

二、夏朝的建立和国家的产生 P11启废除“禅让制”,确立了王位“世袭”制。

“禅让制”的废除,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度基本瓦解,国家已经产生。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随着国家的建立,法律也随之产生。

第二节法律的起源和夏朝的法律制度一、法律的起源法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如何讲好《中国法律思想史》

如何讲好《中国法律思想史》

如何讲好《中国法律思想史》作者:张思聪,桂翔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0期张思聪,桂翔(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要:《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性课程。

要讲好《中国法律思想史》,就要在教学中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开展课程教学。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把法律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相结合,把法律思想史与当代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律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相结合,从全面、实践、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开展《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国法律思想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09-02《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性课程。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不仅要在知识意义上了解过去的法律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讲好《中国法律思想史》,就是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将辩证和历史的观点融会于教学之中,使学生不单局限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史实的把握,更使学生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文仅仅谈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坚持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的体会,就教于同仁。

一、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把法律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结合起来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生存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选集2第32页),社会意识的产生则是整个社会物质大厦的反映,在人类历史相同的发展阶段,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思想家对自然、对人本身的认识总具有相似性,尽管他们因自身生活境遇的不同、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形成的思想却各具特色,因为他们的思想都与现实生活及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密切相关———相同的经济基础及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大体相似的思维意识,法律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它所存在的时代各种利益关系格局的深刻反映。

《中国法制史》学习线索

《中国法制史》学习线索

一、法律指导思想法律思想是历朝历代制定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制度是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思想所决定的。

在学习各朝代的法律制度之前,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这个朝代的主导法律思想是什么。

在本课程的内容中,法律指导思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家只要记住课本中提到的以下内容即可。

(一)商朝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思想。

(二)西周的法律思想是明德慎罚。

大家要明白明德慎罚的含义。

(三)战国的法律思想是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重其轻者(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 2、事皆决于法 3、以刑杀为威。

要理解其中每一点的含义。

(五)从两汉开始,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一章的法律思想内容,即 1、约法省禁 2、德刑并用 3、顺天行刑(六)从汉朝起至近代,统治中国的法律的思想一直是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

(七) 太平天国时期制定法律时,既考虑保护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利益,又考虑保护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

(八)晚清时期的法律思想既有农民朴素的平等思想,又有基督教的教义,甚至还有大量的封建主义思想二、法律形式法律形式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内容。

首先要记住历朝历代法律形式的名称,其次要明确区分不同名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

(一)夏朝的法律形式是誓,商朝除了誓外,还有诰和命。

西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礼、遗训和殷彝。

它们的含义分别是:1、誓,带有军令性质的誓词。

2、诰,周王对下级所训话。

3、命,周王就具体事务向行政机关发布所命令。

4、礼,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多种规范内容。

5、遗训,先王的遗训。

6、殷彝,法律中有利于统治者的内容。

(二)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1、律(商鞅改法为律,律自秦始。

)2、令、制、诏(命、令、制、诏,从法律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区别。

)3、式(最早出现于秦)4、法律答问(对秦律以问答的方式作解释,类似后世的《律疏》,是我国古代注疏法律的滥觞。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体系、线索和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体系、线索和精神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主要体系、线索和精神张福坤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有发达的政治史文化史,也同样有发达的法律史乃至法律思想史,中国古代涉及法律思想的人物尤其多,这便使得中国法律思想史内容丰富多彩。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杨鸿烈先生把中国法律思想史定义为“是研究中国几千年来各时代所有支配法律内容全体的根本原理,同时并阐明此等根本原理在时间上的变迁与发达及其在当时和后代法律制度上所产生的影响。

”当今,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看到成就的同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也不容忽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在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按照自己的理解粗略勾勒出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体系。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状况简评:自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各种思想史的版本已经很多,当然虽然教材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但思想史教材多样本身也是这个学科繁荣的一个反映。

在此我想简单回顾下我所接触的几个版本。

(一)1936年杨鸿烈先生的《中国法律思想史》,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本著作似乎是第一本使用“中国法律思想史”这一名称的著作。

该书主要特点是按照流派分专题编写。

本书回顾了从殷商到近代中国法律思想的演变历程,同时本书没有按照社会形态理论和朝代顺序对中国法律思想史进行划分,而是以问题为线索进行编写。

这种体例在今天看来也不失其先进性。

当然本书也有其瑕疵之处,我整体上的感觉就是全书是大量史料的堆砌,缺乏理论的分析。

(二)1982年张国华先生主编的《中国法律思想史》,群众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我简单翻了下,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系统的论述中国法律思想发展历史的教材。

(三)武树臣2004年版的《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

这是一部作者独立完成的思想史专著。

这本书从宏观把握,却从细处入手,本书增加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阐述,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的内容,新增了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的思想,还增加了少数民族架法族规宗教神学的非正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其中把民间和非正统的法律思想引入教材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因为这在传统的教材里是根本找不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导学线索
明确三个问题
1、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学习目的
3、学习方法
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

1、法律思想不同于法律和法制
2、法律思想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等有紧密地联系,甚至融为一体。

3、各学派及相互斗争,又相互吸收。

二、学习目的
1、批判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遗产,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

积极因素: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重视德化、重视犯罪预防、主张的德刑相结合、德主刑辅、反对酷刑滥罚、轻罪重刑等。

法家:商鞅、韩非
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依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严肃性、统一性和稳定性;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等。

消极因素:人治观念、封建等级观念、特权思想;重刑法轻民法,司法行政合
一、义务本位等。

2、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提高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自觉性。

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历史的好传统: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政治状况与法制状况息息相关:
"文景之治":"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
"贞观之治"
3、扩大知识领域,加深对其法学基础理论和其他部门法学的理解。

中国法律思想是与中国法制史关系密切:
研究对象不同:制度;思想
联系:法律制度的形成,总有一定的法律思想为指导。

法律思想的往往体现在一定的法律制度中。

4、在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2000多年前,西周大政治家周公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刑法思想
三、学习方法
三个结合+记忆
1、与中国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与中国法制史结合起来。

3、与人物的阶级立场结合起来。

4、理解记忆
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历史发展
(先秦--辛亥革命)
奴隶社会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
--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和产生时期
神权法思想
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
"礼治"思想
二、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家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秦汉-明清)
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
特点:以礼为主、礼法结合
形成发展过程:
初期:(秦汉)董仲舒新儒学--标志其形成
鼎盛:(隋唐)《唐律疏议》--成熟完善
中后期:(北宋)理学--新发展
后期:(明清)启蒙思想家--衰落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律思想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西方法律思想不断渗入,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思想开始瓦解。

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革命家、洋务派、
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
发展线索
礼治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
法治兴起于战国、定鼎于秦朝
自秦以后,走上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