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追求与审美体验——从“孔颜之乐”看儒家德性文化的特质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南校区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扫描版)
仁寿一中南校区2018级高三(下)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答案2021.4。
151。
C(A项,“更为重要”错;B项,跳蚤、文字是“罪魁祸首"错;D项,“消灭流行病”错).2。
C(麦克尼克的观点是“瘟疫与人"的互动,举“埃博拉病毒"的例子意在证明人与其他生物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3。
D(孟子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
4.B [解析]“完成各项测试”错,材料一原文为“中国的无线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大规模5G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多款异厂家5G手机互通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5G独立组网核心网第一阶段内场测试,华为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完成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业务应用验证",华为联手其他公司“正在”进行5G测试,而且只是部分项目测试,不是“各项”。
5.C [解析]“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错,从材料二数据看,4G手机在未来的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且同比出现负增长,而5G则呈爆发式增长。
6。
①通过万物互联实现家庭产品的多方连接;②优化单品功能和形态;③激活传统制造领域;④进行智慧生活设计.(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答案】7.B项,“突出其所具有的杰出的语言才能"错误。
因为小说详细描写扎波伊金在葬礼上即席所致的悼词,主要目的是讽刺那些尸位素餐的大人物;另外,演说家明明是给死人做悼词,却让人感觉是在“夸赞”活人,作者刻画演说家的形象不是为了赞美演说家“杰出的语言才能",而在于讽刺。
8.①人与人的不平等:“大人物”去世必须有人致辞,“小人物”去世则无所谓。
②某些人为私利出卖良心扎波伊金为饱口福和一笔“车马费"热情称颂一个他认为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
③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称颂一个人无私、不被收买、不收受贿赂,竟被认为是“讽刺挖苦”“侮辱人格”。
9.①通过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称普罗科非•奥西波维奇是诡计多端、老奸巨猾的“骗子”,在葬礼演说时却对其极力称颂,这种反差极具喜剧效果。
试论“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
试论“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试论“孔颜之乐”的儒家理想境界与其文化影响论文摘要:“孔颜之乐”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提出以来,在各朝代的儒家学者中一直备受重视并逐渐成为儒家理想境界的一个代表层面。
其思想内核是上古贤人精神追求的理想境界,不仅对古代文化来说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与影响,对我们现代人,更有其不凡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关键词:孔颜之乐;文化传承;理想境界孔子弟子三千,而其中通晓六艺者七十二人。
其中有一名弟子,颇受孔子赏识,这名弟子就是颜回。
在《论语》中,孔子曾对颜回大加赞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
而孔子在《述而》篇也曾自我表白:“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论是对弟子行为的称赏还是对自我内心的剖白,这些都直接表达了孔子安贫乐道,超脱于世俗功利的人生理想道德境界。
这就是后来备受宋明理学家称道的“孔颜之乐”。
周敦颐曾说:“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夫富贵,人所爱也。
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见其大则心泰。
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道德受儒家影响甚深,其中以道德来约束欲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道德理念始终在历朝历代的儒家学者中占主导地位。
通过周敦颐和二程所倡导的“孔颜之乐”我们也能体会出,儒家精神的内核并不如道家所讽刺的“汲汲于功名”,而是“天下清平”之后心有所归,不为外物所累的超脱(如“曾点之乐”)。
那么“孔颜之乐”是否与宋代理学的内核相一致呢,为什么到了明代,这一理论甚至其所宣扬的儒家内涵都受到了王守仁的质疑呢?“孔颜之乐”在后世的文学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对当代文学又有什么值得借鉴和传承的地方呢?这些都值得我们仔细思索。
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
孔颜之乐是儒家所追求的道德修养境界李斯,楚国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成年后被人荐举看管粮仓的小吏。
一次,李斯上茅厕,看到茅厕的老鼠争咀着脏东西,每当有人或狗靠近时,就惊吓得四处窜命;回到仓库时,他却发现这里的仓鼠细嚼粟米,占住大屋,见到人也不害怕。
于是,幡然顿悟,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人是否有能力、是否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
后来,李斯拜荀子为师,专攻帝王术,并转换环境,投靠秦国,辅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官至丞相,位居三公之首,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可惜的是,李斯最后还是没躲过车裂处死、连诛三族的下场。
李斯所谓的“厕鼠仓鼠”论,其核心是:一个人的出息有为,幸福快乐,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也许,我们很难简单地认同或反对李斯的环境决定论,但是,到底有没有一种行为、心情或品性,是不受环境左右的呢?儒家说:有!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孔子最为赞赏的是颜回,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身事师于孔子。
《论语·雍也》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说:“品质高尚的是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难以忍受这种穷苦清贫,而颜回却没有改变他本质好学的快乐。
品质高尚啊,颜回!”另《论语·述而》还有一段孔子的自白:“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曲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啊!对我而言,没有仁义而得到的富贵,就像是天边的浮云,虚无缥缈。
”上述两则记载,就是世人所称道的“孔颜之乐”,说的是身处困境,却不改自得其乐的乐之表现,也是两千多年前孔子、颜回的快乐幸福指数。
“孔颜之乐”到了宋代,变成了“孔颜乐处”。
这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如果说“孔颜之乐”告诉你的是孔子、颜回“乐”的表现,那“孔颜乐处”则要回答孔子、颜回为什么乐?乐在那里?这是对孔颜之乐内涵的重新探讨和升华。
基于“孔颜之乐”浅谈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
基于“孔颜之乐”浅谈中国伦理文化的德福之道在伦理思想探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的道德,引导人们在追求至善生活的意义中获得幸福。
具有终极意义指向的幸福是人们思考和践行道德的内在推动力。
作为通往幸福的桥梁和纽带,道德只有实现与幸福的统一, 协调一致, 才能让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更容易体会到真正的善,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内心的宁静。
尽管对幸福的渴望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却与道德存在很多不一致,甚至会出现严重的思想、观念和实践上的冲突, 陷入" 德福悖论" 的怪圈, 但不同伦理文化一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致力于探寻道德和幸福是否具有统一性的德福之道,力图达到社会秩序的和谐、良好的心态和内心的平和,只是通达" 德福一致"的伦理路径和实践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所不同的是,西方伦理文化从古希腊基于行为者的总体目的即幸福观念来运用道德, 去考虑在具体实践境遇中如何找到通往这个目的的手段,寻求超现实的至善的幸福,而中国伦理文化往往以儒家为特征,从先秦开始,以德为福或德为福本,致力于"德福一致"的现实化,具有内在性和现世性诉求。
正因如此, 中国伦理文化常常给人一种重德而轻福的印象,无法把握德福之道的有效方法: 行善的依据固然在于个人的道德良心,然而"得福"的依据却不得不诉诸于客观的" 上天"。
诚然,在中国伦理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儒家往往处于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包围中,重德而轻福,但直至宋明理学受释、道两家的影响,丰富了儒家德性论的幸福内涵,成了儒家探讨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契入口。
尽管宋明理学的"孔颜之乐" 思想仍然受制于儒家意识形态的政治伦理框架,并不能真正改变中国社会的重德轻福的思想传统,但至少也开启了儒释道作为中国伦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寻"德福一致"的必要, 指明了中国伦理文化内在发展逻辑本身所特有的可能的德福之道。
孔子德性幸福分析论文(全文)
孔子德性幸福分析论文一“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是一种所谓安贫乐道的幸福。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幸福并不是生活的清贫所带来的,贫困本身并不幸福,这里的幸福乃是“以道为乐”、“与道合一”的幸福。
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被理解为与天地同体、与理合一、顺心任性、性情合一等高妙的境地,这在无形中突出了“乐道”的一面而弱化了“安贫”的意义。
而在孔子这里,“安贫”和“乐道”是德性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孔颜之乐”是纯粹之德性幸福,主要地就是依据“箪食”、“瓢饮”、“陋巷”、“饭疏食”、“饮水”、“曲肱枕”的生活而言的。
此种生活立场鲜亮地摒弃世俗功利幸福而追求纯粹的德性幸福,“孔颜的这种境地将精神的升华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幸福不仅仅取决于感性欲望的实现程度,从而进一步凸现了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
在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中,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得到了更为具体的展示”。
实现纯粹之德性幸福,感性欲望的满足必须尽可能地降低,“安贫”不仅是达到纯粹德性幸福的途径,而且也是纯粹德性幸福本身,“乐亦在其中”。
摒弃世俗功利幸福、降低感性欲望要求,对常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在世人看来,孔颜境地当然高洁,但其实与苦行并没有多少分别。
所以纯粹之德性幸福即使是儒家精英也少能企及,只是极少数圣人才能达到的理想境地,但也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理想境地清楚地展现着儒家幸福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
排斥和摒弃功利幸福后,孔子的德性幸福纯粹地体现为“乐道”,以及由“乐道”派生出来的“乐学”,换言之,是“道之乐”和“学之乐”。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
浅谈儒家审美文化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其文化底蕴是极其深厚的,也是世界文明中唯一的其文明史是同一和连续的没有突然停顿的文明,是最为独特的一个。
东周时期诸国征战社会秩序混乱是我国思想文化变动而又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史称“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探讨流传了几千年,对我国文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几大思想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是孔子创立,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又经孟子,荀子等人的丰富加工成为现今影响世界的学说。
其内容博大精深,从个人到社会到自然规律无所不有。
下面我将以孔子孟子为对象,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就我所喜欢的,了解的儒家文化做一浅谈。
孔子一,孔子的比兴,比德与天人合一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刘向《说苑杂言》。
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
玉之寡,故贵之也。
夫昔,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 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家语》。
比兴,是文学里常用的手法,也是古人常用的抒情言志的方法。
上文中都是孔子关于君子德行的论述,借自然流水和美玉表达自己对个人品德的追求天人合一也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审美和品评。
二,孔子的人生观审美孔子的人生观是以顺情适性的自然之道为前提的。
孔子认为顺应自然,并将自然规律发扬光大,是成就人生最高境界的前提。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矩”既包括宇宙的生命法则,有包括人类的生命法则,体现了和规律与合目的统一。
从“孔颜乐处”思考儒家的伦理幸福论
一
、
作为 伦理幸 福观 的 “ 孔颜 乐处”
道 回忆 说 : 昔 受 学 于周 茂 叔 , “ 每令 寻 颜 子仲 尼 乐 处 , 乐何事 ?” 所 这个 问题 的答 案就被解 释 为 “ 孔 颜乐 处 ” 。儒 家 的人知 道 , 子 和颜 回在 他们 自己 孔
中国文化传统 中有三种主要 的人生哲学 , 分
l 9
是 这种价值 取 向的形象表 达 。
二 、 示于宇 宙 自然 中的 无穷快 乐 启
的契合 。西 方人 说斯宾 诺莎 是 “ 陶醉 于上帝 的人 ” ( o—noi t a , 与儒 家 思 想 中人 的伦 理 G d it c e m n)这 xad 本 源于 天 道 , 合 于 自然 的和谐 性 与永 恒性 是 可 契 以相 互 发 明 的。周 敦 颐 喜欢 “ 满 窗 前草 不 除 ” 绿 , 因为他 相信 自然 界 中 的草木 与 自己的生命 具有 同 等 性质 , 学生 程颢 说观 鸡雏 可 以观 仁 , 喜欢 养 其 也 鱼 , 载对 他 的兴趣 解 释说 : 明道 窗前 有茂 草 覆 张 “ 砌 , 劝 之 芟 , :‘ 可 。欲 常 见 造 物 生 意 。 又 或 日 不 ’ 置盆 池 , 鱼数 尾 , 时观之 。 问其故 , : 观 畜小 时 或 日 ‘
成 为 中 国文 化 中居 主 流 地 位 的人 生 理 想 。程 明
收稿 日期 :2 1- 9 1 00 0— 2
他们能在这样不堪的困苦中展示出一种超越的精
神 面貌 。程 颢 的老 师周 敦 颐对孔 颜 的超越 性 精神
面貌总括说 : 夫富贵 , “ 人所爱也 , 颜子不爱不求 , 而乐 乎 贫 者 , 何 心哉 ? 天地 间有 至 贵 至爱 可求 独 而异乎彼者 , 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 ② ” 他这里讲的
_孔颜真乐_与_曾点之志_谈谈儒家人生修养的思想和境界
2000年第2期江西社会科学Jiangxi S ocial Sciences哲学研究“孔颜真乐”与“曾点之志”———谈谈儒家人生修养的思想和境界●邓文平1,李丕洋1(1.江西师范大学马列部,江西南昌 330027)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儒家思想中的著名人生修养理论———孔颜真乐和曾点之志,揭示儒家先哲在人生修养上的深刻认识和崇高境界,并阐释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重构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生修养;境界;孔颜真乐;曾点之志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2-0053-03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对价值追求的功利化趋势愈加明显,以至于出现精神失落、道德滑坡等令人痛心的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重新认识一下中国古代贤哲的生活哲学和修养学说,对于现代人真正“找回自我”,或许很有益处。
在此,笔者拟研讨一下儒家思想中有名的“孔颜真乐”与“曾点之志”两个论题,愿以此窥见古代圣贤的人生修养境界,以此来为新世纪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建提供一点参考。
在儒家的主要典籍《论语》中,记载了几条这样的语录———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篇,疏食,指粗粮;饮水,指饮白水,而非旨酒之类;曲肱而枕之,指弯着胳膊当枕头,形容居处条件简陋。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篇,箪,指盛饭的竹器。
) 这两段话,分别是孔子的自我表白和对学生颜回的赞叹。
前者是说孔子自己处在吃粗粮、饮白水、居住条件简陋的环境中,仍然有一种“乐”的精神体会,与这种“乐”相比,那种“不义”之富贵,孔子能视之轻如浮云一般。
后者是说弟子颜回也是身处贫寒简陋的生活环境,能够保持其本有的“乐”而不变(“不改其乐”),所以称为“贤”。
这种“富贵贫贱,处之如一,不拘时地,其乐如常”的精神修养,到了宋明理学时代,被称为“孔颜真乐”,成为许多人孳孳向往的圣贤境界。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
中国儒道释美学审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美学传统,在儒家、道家和释家的哲学思想中都对美学和审美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这三大哲学流派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不同面向,对美学和审美的探讨也在不同的思想理念中有着独特的呈现。
本文将通过对儒家、道家和释家美学审美观的探讨,来展现中国传统哲学对美学审美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观。
儒家美学审美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养,对美学和审美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人的品德和行为上。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认为只有具备了这些品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在儒家审美中,美是与道德相统一的,讲究美的内在涵义和道德修养的相互关联。
儒家对美的理解是基于内在的精神境界和品德修养,而非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形式和外貌上。
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就提到:“修己以敬”,强调了修养个人品德对美的重要性。
而在儒家道德经典《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强调了一个人对美的认知需要建立在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之上。
儒家美学审美是以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为核心,将美与善、美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提倡内在品质的改善和修养。
儒家审美的观念也对艺术形式和作品的评价产生了影响。
儒家对艺术作品评价的标准往往是基于道德修养的层面,而非只看其外在形式和技术的表现。
儒家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以“道”为主导,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达到道德改善和提升的目的。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道的理念,对美学和审美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道与心境的关联上。
道家认为,人应该追随自然的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感悟自然的美来提升自己的心境和修养。
在道家的审美观中,美是与自然相统一的,讲究人的心境和道心的相互融合。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就提到:“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强调了人应该谦虚敬畏大道,追随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去人为的干预和破坏自然。
在道家审美中,重视自然的美和内心的宁静,主张通过与自然的融合来感悟美的真谛,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灵和境界。
寻“孔颜乐处”——从“孔颜之乐”、“曾点之乐”中探讨德治之于
、
充满 , 无 少欠 阙。故 其动 静之 际 , 从 容如此 。而其 言志 , 则 又 不过 即其 所 居之位 , 乐 其 日用之 常 , 初 无舍 己为 人之 意 。
而 其胸 次悠 然 , 直 与天地 万物 上下 同流 , 各 得其 所之妙 , 隐
然 自见于 言 外。视 三 子之 规规 于 事为 之末 者 . 其气 象不 侔 矣, 故夫 子叹 息而深 许之 。 ”朱熹 意识 到圣人 气象 所涵括 的 不仅 仅是 给 国家 以礼 制 、给 百姓 以关 爱等 事 用范 围 . 更 且 是 “ 其 胸次 悠 然 , 直 与天 地 万物 上 下 同流 ” 。朱 熹 的解 释 , 不局限 于事用而 直达本 质 , 再从 本质 下贯于事 用 , 使体 用合 达到 了人与万物 一体 的至 高境界 。 “ 孔颜 之乐 ”和 “ 曾点之 乐 ”展 现 的是 先秦儒 家 “ 乐” 的境 界 的两 个 层 面 。一方 面 , 在 社会 中实现 自身价 值 , 找 到 自我 的 位置 , 达 到 人 与 社 会 的和 谐 ; 另一方面 , 在 与 万 物 融合 中 , 找 到心 灵 的安适 。
何谓 “ 孔颜 之 乐” 《 宋史 ・ 周 敦颐 传》记 载 : “ 掾 南安 时 , 程 垧通 判军事 , 视 其 气 貌 非 常 人 ,与 语 ,知 其 为 学 知 道 , 因与 为 友 , 使 二 子 颢 、 颐往 受业 焉 。 敦 颐每 令 寻 孔 、颜 乐处 ,所 乐 何 事 ,二程 之 学源 流乎 此矣 。 ”故 颢之 言 日:“ 自再见 周茂 叔
,
俗 烦忧 ,摒弃 物质 羁绊 , 自由驰骋 于精神 世界 中 的快乐 。 ( 一 )“ 孔颜 之 乐 —— 在 社会 中实现 自身价值 “ 孔 颜 之 乐 ”代 表 着 先 秦 儒 家 的 安 贫 乐道 思 想 。 是 儒家人生境界 中 “ 为 群 体 ” 的精 神 层 面 。“ 饭疏食饮水 , 曲肱而枕之 , 乐 亦 在 其 中 矣 。 不 义 而 富且 贵 , 于 我 如 浮 云。 ”(《 论语 ・ 述 而第 七 》) 孔 子乐 天知 命 ,虽 屡 陷 困厄 , 不 怨 天 ,不 尤人 。在 孔 门弟子 中,颜 回 最为 孔 子所 欣 赏 , 子日: “ 贤哉 , 回也 ! 一箪食 , 一瓢 饮 , 在陋巷 , 人 不 堪 其 忧 , 回也 不 改其 乐 。 贤哉 , 回也 ! ”(《 论语 ・ 雍 也 第六 》) 周 敦 颐 曾说 : “ 颜子一箪食 , 一瓢饮 , 在 陋巷 , 人 不 堪 其 忧, 回不 改 其乐 。夫 富 贵 , 人所 爱 也 。颜 子不 爱 不求 而 乐 乎贫 者 , 独 何 心哉 ? 天地 间 有至 贵至 富、可 爱可 求 而异 乎 彼者 , 见 其 大 而忘 其 小 焉 尔 。 ”周 敦 颐 的一 番 话 道 出 了在 贫 穷 、 困厄 的境 遇 下 , 孔 子 、颜 回却 能 “ 不 改 其乐 ”的原 因一一 富贵乃 小 、心灵 的 “ 安身立 命 ”乃大 。 内心 安 宁才 能 外在 地 体 现 出 “ 乐” 。这种 乐 不 是 由于 某 个 感性对 象所 引起 的感 性愉 悦 ,而是 一种 超越 了人 生利 害而达 到 的内心 幸福 ,是一 种圆 融通达 的境 界 。 孔子有他 的 “ 一 以 贯 之 ”之 道 , 就是 他的 “ 仁 ”与 “ 乐 ” 以及 “ 天 人合 一 ”思想 。“ 天 人 合 一 ”的 最 高境 界 , 可 以说 是 实现 了理 论 理 性与 实 践理 性 的相 统 一 。“ 孔颜 之 乐 ”是一 种安 贫乐道 ,是 超越 物质 欲望 、超 越功 名利 禄 的 道德 层次 ,所表 达 的是对 人与 社会 和谐 的希 冀 ,追求 的是 人在 社会 中的安 身立命 。 ( 二 )“ 曾点之 乐 — — 找到心 灵 的安 适 心灵 的 安顿 , 不 仅 表现 在人 在 社会 群体 中获得 自我认 同, 还表 现在人 与大 自然的融 合 。人 在与 自 然 的接触 中 , 心 灵得 到皈依 的安顿 。孔子 问志, 曾点日 :“ 莫春 者 ,春 服既 成 ,冠者 五六 人 ,童子 六七 人 ,浴乎 沂,风 乎 舞雩 ,咏而 归。 ”夫子 喟然 叹 日:“ 吾与点也! ” 曾点 在儒 家 被 认 为是 “ 狂者 ”, 孔 子 曾说 : “ 不得 中行 而 与之 , 必也狂 狷 乎 ! 狂者 进取 , 狷者 有 所不 为 也。 ”(《 论语 ・ 子 路篇 第十 三 》1 此时 的“ 狂 ”, 是人 与天地合 为一体 获得 的一种 心灵 的自由 。朱 熹称 : “ 曾点 之 学 , 盖有 以见 夫人 欲 尽 处 , 天 理流 行 , 随处
儒家美学欣赏
儒家美学欣赏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对美的追求与欣赏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式。
儒家美学关注的不仅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更注重作品所传达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
儒家美学强调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人的美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体现。
在儒家美学中,一个人的美不仅仅体现在外表和仪态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品德和修养上。
儒家强调自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修身养性,使个体能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谦虚,以及对他人的关爱和奉献,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美学注重礼仪之美。
在儒家的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礼仪之上,通过遵循礼仪规范,人们能够保持互敬互爱的态度,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和谐。
儒家美学欣赏礼仪之美,不仅仅是欣赏个体的仪态和举止,更重要的是欣赏礼仪所传达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儒家美学追求自然之美。
儒家认为,自然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美,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追求自然之美。
儒家美学欣赏自然之美,不仅仅是欣赏自然景观的壮丽和优美,更重要的是欣赏自然的法则和智慧。
儒家强调个体要顺应自然,遵循天地之道,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标,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儒家美学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一种修养和素养,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
儒家美学欣赏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来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儒家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个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创造具有道德和社会价值的艺术作品。
儒家美学欣赏以人为本,注重礼仪之美,追求自然之美,重视审美教育。
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通过欣赏美的艺术作品,来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美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美学的理念和价值观仍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孔子乐以成德的人生修养与审美境界
精华和魅力所在。
[关键词]孔子;乐以成德;人生修养;审美境界
[中图分类号]C+*A"$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A$#E!(!""#)",A""!$A",
《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夫子自道的话,这就 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五十岁以前的孔子只是说他自己学道知礼, 成为智者,从而能够 “立于礼”,达到 “智者不惑” 的水平,与一般志于学、立于礼者无大区别。而五 十岁以后的孔子却能超出世俗间学道习礼掌握真理 的层次,进入了知达天命的境界。也就是认识到了 天命难违、穷达非由人定的必然性,从而有着在积 极进取之时对于失败的心理准备,从而处变不惊, “君子坦荡荡”, “仁者无忧”了。至于 “六十而耳 顺”这句释义颇多的话到底讲什么,只要看看上下 两句,即 “五十”和 “七十”两句便可逻辑地推导 出 “耳顺”是指能够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从容地 听取各种意见和议论,总能理解、释然而无任何阻 碍。从而进入了顺天应人的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是说心想而事成,万事如意而又合乎 规矩———社会伦 理 规 范。这 是 孔 子 人 生 的 最 高 境 界,这一境界是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四大境界 (自 然、功利、道德、超道德———天地)中的 “天地” 境界 (《新原人·天地》)。又由于这种境界既同于 天,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又不离人伦社 会,因而是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而道家相形之 下,却因同于天而远人伦,因而是 “极高明而不道
是为社会服务,这就是 “事天”境界的超道德性。 这种超道德也必然是超功利的。冯友兰在谈到孟子 的 “舍身 取 义”时 说,这 只 是 一 种 道 德 的 境 界, “这种取舍之间,有一种特别有意的选择,有一种 努力。但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行道德底事,则无须 乎此。…… 他有最深的觉解,以 ‘游心于无 穷。’ 从 ‘无穷’的观点以看事物,则 ‘人世间’中底利 害,都是涉小无足道。在他的眼界中, ‘死生无变 于己,而况利害之 端 乎。’ 利 害 不 足 以 介 其 义, 并 不是由于他是冥顽不灵,而是由于他的觉解深,眼 界大。”这种 “觉解深,眼界大”导致了对于功利 的超越。而超越功利和道德, “即自同于大全,一 个人自同于大全,则我与非我的分别,对于他即不 存在。”这时就会出现如孟子所说的 “乐莫大焉”, 从而进入 “乐天”和 “同天”阶段 (同上)。而这 种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自觉其是在天地境界中。 就此方面说,他是有知的。在同天的境界底人不思 议大全,而自同于大全。就此方面说,在此种境界 中底人,是无知底。” (《新原人·天地》)从这种 “无须乎”、“游无穷”、“无知底”超功利、超道德、 超认识的论述中,我们自然会想到康德关于审美特 征在于无功利、无目的、无判断的定义。因此,孔 子所谓的 “天地境界”说到底是一种审美境界。只 不过这种审美境界没有涉及特定的形式因素因此不 能成为一种人可共观、共享的客体,它只能作为修 养有成者的精神境界供后来人去心领神会而已。但 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贤哲那里是如此普遍,以至于 被荀子概括为 “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荀子· 正名》),却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种最值得思索也 最有价值的现象。孔子的超道德之境与道家的虚静 之境虽 有 不 同, 前 者 是 直 而 面 世, 后 者 是 隐 而 自 觉,但在超越功利和认知方面却都是趋向审美的。
寻孔颜之乐处——我的"论语"感悟
寻孔颜之乐处——我的"论语"感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谈笑风生已经流传至今。
孔子的大部分著作都被收录于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被誉为“孔子之书”,孔子所传的四大美德礼,义,信,智也仅存于此。
古人认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度可以从他对论语的读懂程度来衡量,这使得论语具有了深远的意义。
每当我看完论语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对其感慨万千。
论语里充满了孔子精深的思想,其中最让我深深感触的是关于礼义的议论。
孔子认为,礼义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
无论是与别人交往,还是处理人际关系,礼义都是首要考虑的事情。
例如,孔子曾说:“致虚极,守静笃。
”孔子认为礼义是一种谦虚的态度,同时,也表现出应该谨慎小心地处理人际关系。
另外,论语里还讲述了不少关于义的道理,孔子强调,礼义的含义不仅仅是指行为上的礼貌,而是指一种心灵上的理解和尊重,一种自我抑制的修养以及一种以心换心的关怀。
孔子的义学思想弥足珍贵,是当今社会最急需的。
论语不仅仅是学者们思想的源泉,也是一部生活的宝典,在论语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哲学思想,例如,孔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提出,真诚、信实的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心存善意,行事诚恳,才能维护人的友谊,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论语中另一重要的思想是“智”,在论语中,孔子时常告诫人们,“智”是一种才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所有事情。
从孔子的观点来看,“智”不仅仅是指理解,而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复杂问题,特别是在处理人际交往的问题上。
总之,孔子的思想大部分记录在论语中,这部书被誉为“孔子之书”,论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形成演变,它的价值至今依然被大众所推崇。
让我们从论语中寻找到孔颜之乐处,体悟其义学思想,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正义和温暖!。
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
2023-11-05contents •宋明理学概述•“孔颜之乐”的含义与理解•“孔颜之乐”的追求途径•“孔颜之乐”的现代意义与价值•结论:总结“孔颜之乐”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与价值目录01宋明理学概述起源宋明理学起源于唐朝的韩愈、李翱等人,他们试图复兴儒学,以取代佛学和道学。
背景在宋朝时期,儒学面临佛学和道学的挑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宋明理学家开始重新解释和发扬儒学传统。
宋明理学的起源与背景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
主要流派濂溪学派、明道学派、伊川学派、象山学派、朱子学派等。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流派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是“理”,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也是道德的标准。
理学家强调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对“理”的体悟,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
核心思想宋明理学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和哲学性,它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实践道德,同时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特点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与特点02“孔颜之乐”的含义与理解“孔颜之乐”源自孔子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和颜回的“贫而乐道”。
这一概念强调在物质贫乏、生活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
“孔颜之乐”指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即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通过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满足,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这种境界强调对物质生活的超越,注重个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VS“孔颜之乐”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是理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它强调了道德和精神上的追求,以及超越物质生活的价值,对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颜之乐”的理念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愉悦,注重道德和精神上的修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03“孔颜之乐”的追求途径通过内心的修养与修炼达到“孔颜之乐”内心修养01宋明理学家认为,通过内心的修养和修炼,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体验到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快乐。
“孔颜之乐”所乐何事--兼论儒家德福之道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
y
不等式x + 4y – 4 < 0 表示的区域如图所示。
1
4 x
x+4y―4=0
练习:
(1)画出不等式
4x―3y≤12 表示的平面区域
(2)画出不等式x≥1 表示的平面区域
y 4x―3y-12=0 x
y
x x=1
例题
例2、用平面区域表示不等式组
y < -3x+12
x<2y
的解集。
设用于企业贷款的资金为x元,用于个人贷款的资 金y元。则
xy25000000 (12%)x(10%)y30000 x0,y0
所以得到分配资金应该满足的条件:
x y 25000000
1 2 x 1 0 y 3 0 0 0 0 0 0
x
0
y 0
新知探究:
1、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定义
(1)二元一次不等式: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序实数对(x,y)构成的集合;
(4)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可以看成是直角坐标系 内的点构成的集合。
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的图形
(1)复习回顾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所表示的图形
——数轴上的区间。
如:不等式组
x x
3 4
0 0
的解集为数轴上的一个区间(如图)。
-3么图形?
下面研究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不等式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 (组)与平面区域
“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
“孔颜乐处”:浅析儒家的道德自觉作者:刘亚奎来源:《牡丹》2019年第11期“孔颜乐处”是儒家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经过先秦儒家的发展,儒家形成了高尚的精神情操、崇高的审美境界以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孔颜乐处”出自《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夸赞,孔子见其弟子颜回虽居陋室,喝粗茶,吃淡饭,但是每天仍然过得很欢乐,于是他称赞颜回“乐而忘忧”。
而随着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孔颜乐处”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形成了对其精神境界、审美境界、道德境界的多重阐释。
一、高尚的精神情操儒家学派是对我国历史影响最深的学派,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这是一个周礼不存的时代,同时也是需要周礼复兴的时代。
孔子站了出来,他看到周礼盛行时西周的国泰民安与现在社会的混乱不堪,对比鲜明,故而孔子对周礼产生向往之情,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
孔子认识到恢复周礼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精神情操,从修身养性开始。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厉,在生活贫苦、无法温饱的时候,却不担忧自己的生活,反而乐在其中。
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坚持自己的原则。
孔子认为,勤苦和教育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快乐。
对于弟子颜回,孔子对其非常肯定,夸赞颜用简陋的竹器吃饭,用粗烂的木瓢饮水,住在破旧的老巷,这种贫苦一般人都无法接受,颜回却自得其乐。
对于孔子和颜回来说,幸福不是物质享受,而是追求精神情操。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颜乐处”是一种没有物质欲望困扰的主体的内在乐趣。
它可以被理解为人在贫苦的环境中可以保持高尚的精神情操。
《孟子》中也有“万物皆有备于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等精神超越精神。
儒家的代表人物都将“道”看得特别重要,正如“朝闻道,夕死可矣”,所反映的是追求“道”的一种精神力量,养心中的浩然之气。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美学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一、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1. 儒家美学的理念来源儒家美学是指儒家对美的认识、表达和评价的一整套理念和观念。
其来源主要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中对美的思想表达及注解。
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不仅在于其崇尚和支持具体形式的审美情趣,更在于其所蕴含的人道思想和道德观念。
2. 儒家美学的特点儒家美学的特点包括强调内心修养、注重和谐、重视礼乐、重视审美价值的综合性等。
这些特点使得儒家美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文化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美学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1. 儒家美学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儒家美学在我国的文学艺术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都受到了儒家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例如《论语》的散文作品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而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儒家美学也对画家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儒家美学对音乐舞蹈的影响同样的,在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儒家美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重礼乐,提倡和谐美,这一观念在音乐和舞蹈中得以广泛体现。
从传统的宫廷音乐到戏曲舞蹈,儒家的审美理念无处不在。
三、儒家美学对传统建筑的影响1. 儒家美学对园林造园的影响受儒家美学的影响,古代我国的园林造园追求的不仅是园林的自然美,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石雕、树木等元素都展现了儒家的审美理念,它们所体现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原则都与儒家美学密切相关。
2. 儒家美学对宫殿建筑的影响在宫殿建筑中,儒家美学同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注重礼乐、讲究自然、追求和谐,则使得宫殿建筑美学体现了这一审美观念。
例如故宫的设计布局,尽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四、儒家美学对生活礼仪的影响1. 儒家美学对日常生活礼仪的影响儒家美学追求和谐美,注重礼乐,这一审美理念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建筑中,更是深入到了我国人的日常生活礼仪中。
从穿衣打扮到饮食礼仪,儒家美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孔颜之乐的作文素材
关于孔颜之乐的作文素材嘿,小伙伴们呀!今天咱们来聊聊孔颜之乐这个超有深度的话题呢!哎呀呀,孔颜之乐到底是什么呀?孔呢,就是孔子,颜呢,就是颜回。
这孔颜之乐可是儒家思想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呢!首先哇,孔子一生呢,那可是经历了好多的坎坷呀。
他周游列国,到处推行自己的学说,但是呢,却常常碰壁。
可是呢,孔子依旧很快乐。
为什么呢?这就和他的理想信念有关喽!孔子心怀天下,他想要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呢。
他的快乐就在于追求这个伟大的目标的过程之中呀。
就像他说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哇,你看,他不在乎物质上的享受,只要遵循自己心中的道义,就能够快乐呢!再说说颜回吧。
颜回那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呢!颜回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生活条件那是相当艰苦啊。
但是呢,他却“不改其乐”。
这是多么令人钦佩的境界啊!颜回的快乐来源于他对学问的追求,对道德修养的提升。
他在贫困的生活中,能够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成长,这是多么不容易呢!对于咱们来说呢,孔颜之乐也有很大的启示呀。
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追求物质上的富足,房子要大的,车子要贵的,衣服要名牌的。
可是呢,这样真的能快乐吗?咱们看看孔颜之乐就知道啦。
真正的快乐呀,可能是来自于内心的充实,来自于对自己理想的坚持呢!咱们还可以从孔颜之乐里学到对待困境的态度。
当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像孔子和颜回一样,不被外界的环境所影响,坚守自己的内心,从自身的成长和追求中寻找快乐,那该多好啊!哇,要是大家都能理解孔颜之乐的真谛,这个社会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呢?另外呢,孔颜之乐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之中呢。
孔子倡导仁爱,颜回也以高尚的品德与人相处。
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传播自己的思想,也从他人那里获得启发。
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带来的快乐也是孔颜之乐的一部分呀。
哎呀呀,你说咱们是不是也应该多注重精神上的交往呢?总之呢,孔颜之乐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咱们在人生道路上寻找真正快乐的方向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焉 ” “孔颜Z乐” 。 ‘ 就是一种超越 世俗得失与利弊的至高精神境
界, 其核心即超越感性欲求 , 在理性的把握中达到精神上 的满足,
突显“ 人之为人” 的本质特性。我们知道 , 人是一个矛盾体 , 追求 自
由却又极易陷入到奴役之 中, 故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状态就 因
回也 !一箪食 ,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 忧, 回也不改其 乐。贤
哉, 回也 _此 处描 绘 的“ ” j 5 9 乐 也就 是 后 来 儒 家 ( 其 是 宋 明新 儒 尤
来看, 人就应该追求一种更加高 尚、 、 健康 积极的精神世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才能使
人的身心朝着更加“ 自由” 的方向发展。马克思讲人是 自然存在 和 社会存在的统一体, 了有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精神追求, 除 此为人高 于动物之处 , 也就是这 个意思。“ 贝克尔一再 提醒他的读者们 , 人
人而异 。“ 可 以这样 认识 自己 , 因 为他 是 一个 双重 的 和矛盾 的 人 是
孔子在《 论语 ・ 而》 述 中曾经这样说:饭疏食饮水 , “ 曲肱而枕 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 于我 如浮云。[ ” 乐” 显然 是屏除物质层面、 超出物质享受的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享受、 情感境
中 图分 类 号 :2 2 B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4 8 2 1 )4 30 0 10 —4 5 (0 0 0 ~0 1- 2
儒学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视为是一种情感哲学 , 它很重视人 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诉求, 这其 中既蕴含哲学问题 , 又涵涉美学思 想, 故而糯学从某种角度看也更具有~种美学 式哲学 的特质。它 整合伦理与审美, 从道德睛感高度体验“ 的境界, 美” 这就是所谓的
类生存状态需要一种有创造 陡的诗意( 栖居 ) 。人是这样的一种存 在: 他能够并确实构建了一个象征性的世界, 在这个象征性的世界 中, 人的个人生活和社 会生 活仿佛戏剧的故事一样登上舞台。这
学) 在阐明自身思想时屡屡 涉及的“ 孔颜之乐” 。孔 子没有明确 界
定 “ 颜之 乐” 内涵 和外 延 , 种 “ 乐何 事 ” 的“ 孔 的 这 所 未知 性” 给后 人 留下 了很大 的发展 空 间 , 激励 着后 人不 断地 探 讨 其 中所 蕴 含 它
此在总是从它所是的一种可能性从它在它的存在中随便怎样领会到的一种可能性来接第309后人对朱熹的理学打上了伪道学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是误存天理灭人欲也有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因此对解了朱熹朱熹只是人他不能改变时代特征更不可能预测未其就进行片面的批判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的来看待问题真正做到中肯的批判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界” 的意境有异 同工之妙。儒家讲在理性对感性的超越中, 人作 为道德主体的内在价值也得到更为具体的展现 , 也就是说, 理性追
求与审美体验是有机统一的 , 做到这一点在 现实生活中就可以衍
生 出更 多 的 “ ” 如 “ 节 礼 乐 , 道 人 之 为 善 , 多 贤 友 , 乐 , 乐 乐 乐 益
从 “ 颜 之 乐” 孔 看儒 家德 性 文化 的特 质
● 程慧敏 , 张世 亮
( 京 师 范 大 学 哲 学与 社 会 学 学 院 , 京 1 0 7 ) 北 北 0 8 5
摘
要 : 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以“ 为最 高境界的情感体验 、 神感悟 。孔子对人 生境界 的追求是 由“ 儒 乐” 精 知真” “ 、得
样的象征大厦赋予 了人有意义的宇宙价值。 反过来加以考虑 , 嘎
如果人的理性完令沦落成 为工具化的手段、 目的性彻底丧失 的 其
话, 那么, 工具理性无边无际的泛滥必然会导致社会价值中善恶
真假 、 美丑的杂乱无章 , 最终在各个领域出现种种“ 异化” 现象。这 是有悖人之本性的, 人应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诉求 、 高尚的精神境
存在物, 是高度极化的存 在物 , 他既类 上帝也类动物, 既高尚也卑 贱 , 自由又有奴性, 既有 既有能力 上升 也有能力下降 , 既能实践伟
大的爱和牺牲也能实践极 端的残 酷和无限的利己主义。 ] 比较 1 。
域 。虽然物质匮乏、 环境恶 劣, 可人依然保持一份“ 在其 巾, 乐” 足 见此种精神境界是超脱经验层面的。《 浯 ・ 论 雍也》 又说:贤哉, “
界 体验 。这也 和 马克 思 所 主 张 的 超 越 “ 岸 世 界 ”进 入 “ 此 , 彼岸 世
态, 全身心投入“ 乐之” 情境 , 则人与“ 一体化, 道” 乐” 道” 以“ 为“ 就不
会 出现 因外 界影 响而 产 生 的 内心 波 动 , 类 似 于 “ 以 物 喜 , 以 更 不 不 己悲 ” 的宽广 。这种 真 正 的 内化 使 孔 子 自然 关 注 于理 性 的 要 求 ,君子 谋道 不谋食 ……君 子 忧 道不 忧 贫 ” 1 道 ” 儒 家 思 想 “ 。j “ 是
J .. h h酬 _ ̄ o vl f a ao a m- v r a l 鼬 】 ∞ Ei n ∞ di ) t o
2 1 年第 4 ( 1 卷 00 期 第 2
总第 5 期) 2
NQ 4 2 1 ( L1 S m . 2 0 0 Vo 2 u No 5 )
理 追 与 美 验 性 求 审 体
美” 而进入到 圆满“ 至善” 的最 高境界 ,孔颜之 乐” “ 就体现 出了真、 、 善 美的有机统一 , 显现 出儒家德性文化的特质 。
关 键 词 :孔 颜 之 乐” 美 ; “ ; 仁
D I1. 9 9 i n 10 - 4 5 .0 0 0 . 1 0 :0 36  ̄.s . 0 9 4 8 2 1 .4 19 s
的真谛与奥秘, 以及对提高 自身修养、 境界的功用 。可以说. 未知
是人 类精 神发 展 的一种 有 益的 、 可 缺少 的 因素 , 不 没有 未知 的存 在 人类 的精神 渊源就 会枯竭 , 就会 停滞 , 思想 社会 也很 难 向前发展 。 “ ” 乐 更多意 义上 是一 种 体 验 , 为走 近 与 走 进 “ ” 真 谛 的 成 道 之 方式 , 于孑 子的“ 这 L 津津 乐道 ” 中流露 出来 。“ 道 ” 一种 “ 乐 为 自由’ ’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