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7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7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7篇)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知道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制作海报的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等。

3.能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更充分全面地认识地球。

科学态度目标1.能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乐于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收集和整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海报资料、双面胶、彩色笔、卡纸、剪刀、计算机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海报及海报设计说明。

聚焦1.引入:太阳、月球和地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之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图片。

)每个天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不同颜色代表太阳和月球,你会选择什么颜色?(预设:太阳温度高,是个大火球,用红色;月球的光比较柔和,可以用黄色。

我要给太阳涂上黄色或红色,因为太阳是火的星球,温度很高;我要给月球涂上银灰色,因为从照片来看,月球灰蒙蒙的。

)3.揭题:和太阳、月球相比,地球上有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等。

今天,我们就来给地球做一张海报。

(板书:太阳、月球和地球)【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颜色表现对太阳和月球的认识,既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1.交流: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太阳和月球的颜色。

2.活动:指导学生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给太阳和月球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有利于学生表现对二者的认识,同时能方便教师进行评价。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生命物体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植物展开研究,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关于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课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了解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并能说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

教学时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行寻找一个“增长点。

二.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很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能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知识: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了解学校里的各种植物,学校里的植物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2.师: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是哪里的呢?对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整体认识植物:(1)提问: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2)明确提出观察任务: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植物长得有什么特点?(要求从高矮、外形困扩等方面描述植物)(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2.局部观察植物(1)明确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5-1《种子萌发》第2课时教案

湘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5-1《种子萌发》第2课时教案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下5.1《种子萌发》第二课时教案(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教学意图及效果]集中学生注意力,确立本课学习活动主题。

2.探究实践一、制订研究计划,证明假设1.提问:你是否种过植物,它发芽了吗?在什么条件下发芽的?学生:我种过葫芦,把种子埋在地下,然后浇水,过几天它就发芽了。

2.提问:通过大家交流,你觉得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阳光、水、空气,还需要合适的温度。

[教学意图及效果]结合生活中种植的经验,寻找种子萌发条件的线索。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是不是这些因素影响种子萌发。

研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需要一个真空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们无法来操作,因此我们这节课主要研究阳光、温度和水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

提问:怎么用实验证明这三个因素会影响种子萌发?如果我想研究水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应该怎么做?小组讨论、交流:这个实验需要两个人来做,准备两粒种子种到土里,一粒种子浇水,另外一粒不浇水,看一看哪个会发芽。

提问:你觉得她的这个想法可行吗?4.谈话:就像我们同学说的,需要通过对两粒种子进行比较,看哪个条件下的种子会萌发,才能判断出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关于水对于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设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份资料,请你来阅读设计公告牌,思考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

学生阅读设计公告牌。

[教学意图及效果]利用设计公告牌这个脚手架,为学生设计种子萌发实验提供帮助。

5.提问:通过阅读实验公告牌,谁能说这个实验怎么做?学生: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不给种子浇水,对照组给种子浇水,但是这两粒种子都要受到阳光照射,放到相同的温度下。

提问:为什么要放到相同温度下且都受到阳光照射?学生:如果不放到相同温度下,最后不知道是温度还是水影响了种子萌发。

谈话:为了我们实验的公平,通过设计公告牌可以看出在这个实验中既要有改变的量也要有不变的量,但改变的量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所有因素都改变了,就像大家说的,不能够比较出到底是哪个因素影响了种子萌发。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2、种植我们的植物3、我们先看到了根4、种子变成了幼苗5、茎越长越高6、开花了,结果了7、我们的大丰收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2、蚕的生长变化3、蚕变了新模样4、蛹变成了什么5、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2、测量水的温度3、水结冰了4、冰融化了5、水珠从哪里来6、水和水蒸气7、水的三种形态第四单位: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2、磁铁有磁性3、磁铁的两极4、磁铁的相互作用5、磁力大少会变化吗6、指南针7、做一个指南针1 / 14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讲授计划1、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培养他们的猎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素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根蒂根基。

二、全册教材分析: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身、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位.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干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讨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匡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亲昵相关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3 透过玻璃的光湘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3 透过玻璃的光湘科版
5min
揭示真相
拓展延伸
3mi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设置悬念的形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实际上还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课堂联系生活的意识。
合作初探环节,引导学生初步观察来自手电筒的光透过放大镜、三棱镜后的现象,学生很容易会观察到放大镜的聚光及放大物像的作用,如果引导进一步仔细观察,能够观察到放大镜的成像作用,但由于电筒是属于LED人造光源,并不能明显观察到色散现象,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透过玻璃的光》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透过玻璃的光
年级班次
3年级班
授课时间
课时数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单元前两课“光与影”、“光照在镜子上”主要以不透明的材料作为依托,研究影子的形成、光的反射等规律。本课教材则以透明物体——玻璃作为线索,主要研究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后的变化。教材首先让学生透过不同的玻璃观察物体,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探究问题,做出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接着利用插图、牛顿的研究笔记引领学生分别研究阳光透过放大镜、三棱镜等透明物体可以改变传播路线,认识到光是有不同颜色的,体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让学生知道科学发现要通过反复验证才能成立,学习科学家描述、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方法。
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不久,热情很高,擅长于用感官观察、识别物体的外显基本特征,经历实验探究还比较少,思维还缺乏严谨性。学生通过之前的生活体验,学生对光照下,放大镜能放大物体作用有一定的前概念,但是对于放大镜的三个具体功能:方法物体影像、聚焦(聚光)、成像,没有系统的认识;生活中,学生也观察到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太阳是由七色光组成,但对于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光的折射及色散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过程与方法: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进行改变摆锤、摆绳的长短对摆的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预测。

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

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

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并学会设计控制一个变量的实验。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长的摆绳各一根,钩码四个。

研究摆重记录表1份,摆绳记录表1份,摆角记录表1份。

铁架台一个,秒表一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摆,关于摆你知道什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2、师:关于摆的奥秘还有很多,想继续研究吗?3、揭题:摆的研究。

(板书课题)二、玩摆1、组装好,并试着玩一玩。

然后试一试,想一想让它自然的摆起来,要注意哪些地方?(玩的时候要注意:线要轻轻拉直,自然松手,要让它停下来只要轻轻一抓就行了,学会操作摆。

学会记录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

)2、摆具有等时性,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相同。

那么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也相同吗?(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摆动的次数不同说明不同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猜想: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选择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师:请各小组选择你们最想研究的假设,并讨论一下,准备怎样来研究?哪个条件要变,哪些条件不能变?每种情况要测几次?我们的研究方案第()小组我们研究的问题:摆摆动的快慢与是否有关。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涉及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变化,这是科学与自然领域的基础知识。

内容涉及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概念。

因此,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观察、生动的图像和实例来具体化,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采用符合其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设计: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如小植物的生长日记、动物成长比赛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变化。

2. 实验观察法:利用实验材料,如豆芽的生长、小鱼的心跳观察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生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实验,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引导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生物生长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5. 多样化评价:综合运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掌握。

教学实施注意事项:
1. 确保安全: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使
用安全的实验材料,并教授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3. 个别化教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适合他们水平
的指导和支持。

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粤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第1单元土壤 (2)1 身边的土壤 (2)2 土壤的组成 (6)3 土壤与植物 (10)4 百变的土壤 (15)5 网上学习:土壤的颜色 (21)第2单元消化和呼吸 (25)6 我们需要食物 (25)7 食物的消化 (30)8 我们离不开呼吸 (34)9 设计与制作:简易肺活量计 (38)10 健康生活 (42)第3单元植物的“身体” (45)12 植物的叶 (47)13 植物的茎 (50)14 植物的根 (54)15 植物的花 (56)16 果实和种子 (61)17 专题探究:脂肪贮藏在哪里 (64)第1单元土壤1 身边的土壤一、教学目标1.认识土壤,知道身边哪些地方有土壤的存在。

2.会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

认识土壤一种重要的资源。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4.通过举例观察、发现总结,进而能够准确的表达土壤的重要性.5.使学生认识到土壤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激发爱护土地资源的情感。

6.会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认识土壤是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会从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存地、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认识土壤的重要性。

认识土壤一种重要的资源。

难点:认识到土壤是一种资源,树立爱护土壤的意识。

三、教学用具为学生准备:土壤记录单、土壤样本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林林去萌萌家玩,看见萌萌家阳台的花盆里种植了一盆小西红柿,特别喜欢,萌萌说她家还有种子,她们可以再种植一盆送给林林。

于是她们找到了种子、花盆和小铲子。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能种植西红柿吗?还缺少什么呢?【预设】土壤。

【过渡】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土壤。

【新知讲解】知识点一:哪里有土壤【展示】展示土壤。

【提问】哪里能找到土壤呢?【预设】小河边,公园里……。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研究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儿童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规律为出发点,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过程的描述能力,围绕认识事物的变化和性质,引领学生研究“冷与热”、“变化的天气”、“我们来养蚕”、“磁铁的奥秘”、“多彩的光”等内容。

通过游戏、观察、测量、实验、调查、制作等活动方式,让学生认识物体冷热变化的特点、天气变化的特征,了解蚕的生活性、生长变化过程以及磁铁的性质、光线传播的性质,研究实验描述、长期观测和记录的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并渗透珍爱生命、敢于质疑、尊重证据、持之以恒、认真细致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后续的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单元(冷与热):本单元从自然界、生活中的冷和热现象导入,引出温度计并由此展开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研究,接着进行热传递现象的研究。

安排了“感觉冷热”、“测量温度”、“自制液体温度计”、“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怎样传热”、“测量变化的水温”、“材料的传热本领”、“自制保温盒”等10个活动。

第二单元(变化的天气):本单元以“总——分——总”的结构来构设教材,按“各种天气现象——观察天气——天气预报”的顺序来组织教学,设计了“多姿多彩的天气”“测量气温”“观测风”“雨下得有多大”“怎样预报天气”等5课。

通过“观测气温”、“观测风”、“观测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指导学生运用温度计、自制简易风向仪和雨量器进行观测,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我们来养蚕本单元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亲身参与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的饮食、起居和变化,并培养学生负责、细致、观察和记录的能力,以及珍爱生命的情感。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2年春修订)

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发言,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月相变化的概念和规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月相变化的基本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相与地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
-对于观察月相变化,教师可以设计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降低观察难度。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相变化的规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变化?”(如月亮的形状、亮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月相变化的奥秘。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4.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界规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月相变化的基本规律,能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2)理解月相变化与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能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
(2)观察月相变化并进行分析,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进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 》优质课 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月相变化的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本课属于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月相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观察月相图片、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2.教学难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讨论、实验、讲解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月相变化图片。

2.月相变化视频。

3.月相变化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月相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相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月相变化视频,展示月相变化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相变化的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月相变化实验,观察并记录月相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相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航海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月相变化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观察月亮,记录月相变化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梳理月相变化的规律。

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三、测量容积(体积)1、认识量杯和量筒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四、测量温度1、认识各种温度计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1、秒表练习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三年级科学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1mi←、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三、教学准备“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四、教学时间:第一课时五、教学活动过程(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2、生回答。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相变化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这一课时,教科书通过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月相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月亮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月亮的图片,描述月亮的变化。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3.推理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不同时间的月亮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黑板、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组不同时间的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月亮的变化。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月亮在不同时间的变化。

2.呈现(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月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教师总结并板书月相变化的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组学生代表,让他们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

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并对汇报内容进行评价。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月亮,还有哪些天体也有类似的变化?”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教师总结。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完整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1、小车的运动教科书说明:力的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究竟什么是力,怎样来表达力以及力的种类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

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形式的力,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小车游戏为载体,按照“问题——假设——验证——发现——交流”的科学认识程序,谈就“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方向和大小”以及“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

在探究中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本课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理由大小和方向”这一目标而编写的。

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的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4、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于什么有关;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小车、用来大斜坡的硬纸板、软尺、木块。

(每组一套)三、教学过程:(一)欣赏片断,谈话导入1、欣赏一段运动中的汽车片断2、谈话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行驶在马路上,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时而快,时而慢,在他们身上好象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些它们的小秘密?3、揭示课题:小车的运动(二)引出问题,提出假设1、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2、过渡:怎样是一辆小车跑得快些?3、引出问题: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4、猜测与坡度会有怎样的关系?5、提出假设:与坡度有关。

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距离越远。

(三)设计计划,实验验证1、我们的假设究竟成立不成立?需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小组讨论:(1)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3)你们小组准备怎样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计划?2、小组汇报,教师综合意见,分配实验任务3、开始实验、汇报结果、及时点评4、小结结论:通过同学们的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说明我们刚才提出的假设是成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

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

过程与方法: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

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

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

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

2.教师演示器材:o岁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二、学习新课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2.我们的一生(一)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

活动分为四步:(1)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2)弄清他们的年龄段;(3)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4)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

(二)(1)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怎样划分呢? (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2)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

(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

)(3)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

(4)全班汇报、交流、汇总。

(三)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

3.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

(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

)三、教师小结: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7.我们的生命周期15岁以前都叫儿童(其中不满1岁的为婴儿,12岁一15岁的为少年)16岁一35岁为青年35岁一60岁为中年60岁以后为老年教学后记: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教学过程】一、比较水的温度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1)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2)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3)讲解: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3.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1)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2)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3)汇报: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4.再来一次(1)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2)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

(3)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5.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二、观察温度计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

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

如果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立即告诉老师。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5.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

再观察。

(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

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汇报交流。

(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学生试读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 37℃—5℃—10℃(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臵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

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测量水的温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教学准备】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全班: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若干(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教学过程】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书P45展示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6.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P45的插图和方法。

(学生阅读)7.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8.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

(2)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

(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

(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二、测量水的温度1.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操作一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学得最快。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 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我们来比一下哪个小组测量的温度既快又方法准确,及时记录在P46的表格中,同时要小心热水烫手。

开始吧。

水温的测量记录2.学生测量后汇报。

(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讨论: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是由于测量方法错误引起的,教师再做适当讲解。

)3.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5.汇报交流。

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也就是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

6.带领学生阅读P47: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三、推测水温的变化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放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吗?(把水放在冰箱冷冻槽里,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3.师:这个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今天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水结冰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