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孔子家语_研究的里程碑_读杨朝明主编的_孔子家语通解_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读后感
《孔子家语通解》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讲解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该书聚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还有经过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丰富,详细生动,首尾完备。只是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值得欣慰的是,地下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使这部珍贵的典籍终于重见天日。《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通解》xx年4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那么下对《孔子家语》进展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此外,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根底上,各个部分都力求尽善尽美。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精选篇1)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
孔子过世后,丧事是怎么置办的
孔⼦过世后,丧事是怎么置办的
⽂化传统《孔⼦家语》微学习138
孔⼦过世后,丧事是怎么置办的
本⽂授权摘⾃《孔⼦家语通解》
作者:杨朝明等;导读:⽂传君
【导读】
本篇记载孔⼦去世后弟⼦们埋葬孔⼦以及为孔⼦服丧等有关情况。本记载的有关内容⼜见于《礼记·檀⼸上》、《史记·孔⼦世家》。将这些材料⽐较,不难看出本篇所记更为详尽。
弟⼦们对孔⼦怀有深深的敬意。⽼师离去,他们失去了恩师,再也⽆法向孔⼦请教有关的礼仪制度,于是,他们从孔⼦为颜回、⼦路治丧的礼仪中得到启⽰,以丧⽗之礼为孔⼦治丧。在殡葬事宜中,他们遵循“尊师”“备古”“⾏夫⼦之志”的原则。孔⼦的⼈格、孔⼦的思想学说感召着孔门弟⼦,他们为其服三年之丧,⼦贡甚⾄服丧六年。孔⼦影响很⼤,当时就有⼈从燕国来观看孔⼦的葬礼,后来,“群弟⼦及鲁⼈处于墓如家者”竟然百有余家,形成村落。
呜呼哀哉,斯⼈已逝,其道长存,死⽽不亡者寿。
【家语原⽂】
既卒,门⼈疑所以服夫⼦者。⼦贡⽈:“昔夫⼦之丧颜回也,若丧其⼦⽽⽆服,丧⼦路亦然。今请丧夫⼦如丧⽗⽽⽆服。”于是弟⼦皆吊服⽽加⿇。出有所之,则由绖(dié)。⼦夏⽈:“⼊宜绖可居,出则不绖。”⼦游⽈:“吾闻诸夫⼦:丧朋友,居则绖,出则否;丧所尊,虽绖⽽出,可也。”
孔⼦之丧,公西⾚掌殡葬焉。唅以疏⽶三贝,袭⾐⼗有⼀称,加朝服⼀,冠章甫之冠,珮象环,径五⼨⽽綦(qí)组绶,桐棺四⼨,柏棺五⼨,饬庙置翣(shà)。设披,周也;设崇,殷也;绸(tāo)练、设旐(zhào),夏也。兼⽤三王礼,所以尊师,且备古也。
葬于鲁城北泗⽔上,藏⼊地,不及泉。⽽封为偃斧之形,⾼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弟⼦皆家于墓,⾏⼼丧之礼。既葬,有⾃燕来观者,舍于⼦夏⽒。⼦贡谓之⽈:“吾亦⼈之葬圣⼈,⾮圣⼈之葬⼈。⼦奚观焉?昔夫⼦⾔⽈:‘见吾封若夏屋者,见若斧矣。’从若斧者也,马鬣(liè)封之谓也。今徒⼀⽇三斩板⽽以封,尚⾏夫⼦之志⽽已。何观乎哉!”
《论语》“四子侍坐”系年考辩
《论语·先进》第26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a 是《论语》中难得的有情境、有细节的一章。四子侍坐于孔子发生的时间,“一派认为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归鲁后;另一派则截然相反,认
为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b 也有认为发生在孔子周游至蒲时。c 此章系年须三个自洽:一是“四子”
均须成年,方可答孔子问志;二是“四子”与孔子须同在一处,方可侍坐;三是孔子及“四子”所言,从语境分析,应当符合其时各人的经历、地位及心态。试以此考辩先贤时人诸说。
一
李德斌提出,“《侍坐》即是孔子返卫后在蒲地与众弟子的一番谈话。这时已是公元前487年,孔子65岁”。d 吴祥军认为,“这是关于《侍坐》发生时间的最精确的陈述,可惜不知作者从何而知”。e
《孟子·尽心下》: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f 由此可见,曾皙未随孔子周游列国,从现有关于公西华的记载看,也没有发现其随从周游,故《侍坐》当在鲁。
《侍坐》在蒲之说或起于《长垣县志》:学堂岗,在县北十里,相传孔子尝过此。g 明代吴宽《重修学堂岗孔庙记》:“考之《史记》,孔子去鲁适卫,又去而适陈,过匡于蒲。今大名,古卫地也,而属县长垣有匡城、蒲乡,与史所载合。若其北十里有土隆然,曰‘学堂岗’。居人相传孔子与门弟子尝讲学于此,故名……其寝殿旧设孔子之像,而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于此言志”。h 明代汪濬《重修学堂岗记》:学堂岗者,相传孔子讲道之所,考之县志未详,《一统志》又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_2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
最近几天,央视频道推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观后我震撼不已。
《典籍里的中国》用表演与对话的方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情景再现,让观众更深刻地品读典籍。第一期选择了《尚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又称为《书》有很多华夏文化的创始性论述,比如第一次出现“礼”,第一次制定历法。《尚书》是“文化元典”,很多很多第一次都在里面。
教授们讲解《尚书》后,大幕拉开,表演开始。说到《尚书》,最重要的人是伏生,伏生本名伏胜,是秦朝秦博士,一生守《书》讲《书》,是《尚书》的传承者,因此是故事的主角。故事表演中以老年的伏生与现代人撒贝宁的对话为主线,插入了大禹治水,武王立誓两个书中故事与晁错受文帝之命前来学《书》的历史故事,让观众深入了解《尚书》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伏生让人感动。他一辈子爱《书》,一家人用生命保护《书》,年老后在山东一带讲《书》,传承《尚书》。倪大红老师把伏生演活了,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表演结束了,但我的思绪仍未结束。停留在开场的一句话上。“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之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财富。
《典籍里的中国》讲述了在这片神州大地上创造文明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从,我们的脚步迈入何方,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品读典籍,体味经典,吸取智慧,汲取精华,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2023年《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2
《尚书》被称“政书之祖,史书之源”,诵其以知先贤治政之本,以知朝代兴废之由,以知个人修身之要。当戏幕拉开,伏生带着她向我们走来。
从_孔子家语_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土文献的发现令学者重新认识了《孔子家语》一书的价值,本文以《孔子家
语》为基础,探讨孔子的政治思想。《家语》一书体现了孔子对为政者修身的要求;重民教民;选贤任能;崇德循
礼,辅之以刑等诸多治国思想。
关键词:《孔子家语》修身民本德法作者简介:廖芝馨(1985-),女,福建泉州,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方向。
从《孔子家语》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廖芝馨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3-0238-02
今世传本《孔子家语》十卷四十四篇,主要内容为孔子和孔门弟子言行及诸国故事的汇编,三国魏王肃作注。长期以来,《孔子家语》都被认为是王肃所伪造,研究者相对较少。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儒家者言》,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简牍出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民之父母》篇与《孔子家语》关系密切。出土文献表明,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类似《孔子家语》的一批材料在流传,很多学者据此重新探讨《孔子家语》的材料来源与真伪问题,并质疑《家语》为伪书的说法,不能否认它确实存在一些后人编撰加工的痕迹,但认为《家语》是王肃通篇伪造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家语》中的大部分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为研究孔子、孔子弟子及早期儒家思想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一、修身乃为政之本
在《孔子家语》的很多篇章中,孔子都认为为政者当以修身为本,但不限于“修己”,还要推己及人,成己成物,把自身道德修养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同时又把治国、平天下作为自身道德修养的归宿,从而达到“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目的。
人一生读书有限,要明白先读哪些书
人一生读书有限,要明白先读哪些书
编者按:中国有些书值得一生品读,尤其是中国的典籍。人一生读书有限,先读哪些书?必读什么书?关于这个问题,《山东商报》对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研究员进行了采访。
从“四书”与《孔子家语》读起
记者:能否请您给大家推荐一些您读的书呢?
杨朝明:我推荐《论语》《孔子家语》《孟子》《老子》《史记》这几部经典。
《论语》是孔子思想最为重要的著作。孔子虽是2500年以前的人物,但他可以说是中华5000多年文化的代表。孔子“述而不作”,不欲“载之空言”,但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其弟子后学记载或收集他的言论,《论语》正是孔子遗说的精编。我们读《论语》,一定要思考其中篇与篇、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读明白了这种联系,会发现它是逻辑清晰的思想著作。
孔子儒学也是社会管理学说,《论语》凝结了古代中国的智慧,谈的是社会和谐之道,包含了“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仁者爱人”“允执其中”等思想精华。无论个人修养,还是从事管理,《论语》都值得重视,不可不读。
《孔子家语》长期被看作伪书,但经过长期认真细致的研究,尤其是早期简帛书籍的发现,证明了它非同寻常的价值。如果说《论语》是孔子遗说的选编,《孔子家语》则相当于孔子遗说的汇集。有统计,《孔子家语》字数是《论语》的3.5倍还多,内容十分丰富。《孔子家语》有很多较长的篇章,有许多的场景,内容丰富,系统完整。虽然该书也经过了后人的整理,但材料原始古朴,真实可靠。
孟子传承孔子思想,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而言,如果说“孔子”仅仅是一个点,那么加上“孟子”,就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孔孟之道”。《孟子》阐发六经,发扬孔子思想,希望唤醒人的善性,让人们居仁宅、走礼门、行义路,培养更多的社会引领者。孟子看重士人气节、君子人格,希望为政者养正气、走正路、行仁政,
读《儒行》札记
读《儒行》札记
宋立林;孙宝华
【摘要】<儒行>同见于<礼记>和<孔子家语>,应出于孔门弟子所记,并经整理而成,其成书年代当在春秋战国之际.不过,<孔子家语·儒行解>与<礼记·儒行>相较,则更为原始.<儒行>对于理解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学,是最为系统而完整的论述,理应得到学者的重视.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3
【总页数】5页(P117-121)
【关键词】《儒行》;同源异流;原始儒学
【作者】宋立林;孙宝华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枣庄市委党校,山东,枣庄2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孔子家语》,今本十卷四十四篇,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广涉孔子弟子和当时公卿大夫、时人言行的资料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虽为资料汇编,却具有较高的价值。但是,由于受到长期疑古思潮的影响,在传统辨伪学所谓“考据”、“辨伪”之后,该书被认为是典型的伪书。疑古大师顾颉刚以为,今本乃“赝中又有
赝”,其价值被剥离几近全无。而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问世,传统辨伪学遭到了极大
的冲击,李学勤先生则提出“走出疑古时代”,“对古书的第二次反思”的命题。在
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传统辨伪学已经遭到极大的质疑,人们开始用全新的思路理
解古书成书与流传问题。以《孔子家语》一书为例,过去被视为“伪书的代表”,但
是经过若干学者的认真考察,该书的重大价值也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认可。然而,学术
《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
一、《孔子家语》成书问题考辨
自宋代起,《孔子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为反对郑玄经学,趁古《家语》佚失不传的情况下托古造伪,此后“伪书”说逐渐被广泛接受。20世纪70年代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及河北定县八角廊《儒家者言》的面世引发了人们对《家语》文本的重新思考。李学勤先生指出《家语》曾经过了汉魏孔氏家学的传承,有很长的编撰过程,而《儒家者言》又可称为“竹简本《家语》”①。既然在秦汉已有类似《家语》的本子流传,那么王肃伪造说就未必属实。
(一)《孔子家语》的成书与流传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这表明《家语》古有传本,今本《家语》十卷主要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行的汇编,为三国时期魏国的王肃传注本。由于古本《家语》亡佚已久,今本所附王肃的《家语序》、《孔安国序》及《后序》成为考察《家语》源流的主要资料。②
1、《家语》序文与传本《家语》
根据《孔安国序》,《家语》为“当时公卿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即而诸弟子各自记其所问,与《论语》、《孝经》并时,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之曰《孔子家语》”。此后,荀卿携之入秦并传至汉,辗转由武帝时的孔安国收集撰录为四十四篇。
既然《家语》曾被认为是王肃伪造,则其附录的《孔安国序》也理所当然地受到怀疑。但是,无论这篇序文或真或伪,对于考察《家语》的流传及成书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分析这些仅存的有关源流的资料,正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那么,《孔安国序》所述《家语》的流传过程是否属实呢?理论上,《孔子家语》的流传与成书应与其它儒家书籍相仿佛,我们就以先秦儒家相关文献的结集情况作参考。《论语》可基本确定成书于曾子、子游及其弟子之手;《礼记》,《大戴礼记》等虽一度被疑古学者视为秦汉之作,但其中的部分资料已被郭店、上博战国楚简的发现确证为先秦典籍。这些篇目本身应不是孔子自作,却必定是七十子中的部分人,根据日常记录由他们及弟子之属完成于战国中前期的作品,是反映孔子及孔门弟子生平最可靠的资料。战国时代,这些文献广泛流传于全国,
_孔子家语_研究的里程碑_读杨朝明主编的_孔子家语通解_
"$$% 年第 ! 期
书评・书讯
《 孔子家语》 研究的里程碑
—— — 读杨朝明主编的《 孔子家语通解》
王德成
《 孔子家语 》 或简称 《 家语 》 , 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 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 今本 《 孔子家语 》 作十 卷, 四十四篇, 魏王肃注, 附有王肃序和 《 后续 》 。 元马端临 《 文献通考・经籍考 》 引三国魏王肃注 《 孔子 “ 《 家语 》 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 孔子家语 》 者, 皆当时公卿 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 既而诸弟 《 子各自记其所问焉, 与《 论语 》 、 孝经 》 并时, 弟子取其正实 而切事者, 别出为 《 论语 》 , 其余则都集录之, 名之曰 《 孔子 ” 《 家语 》 。 后来 “ 孔子家语 》 乃散在人间, 好事者或各以意增 损其言 ” , 安国 “ 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 悉 得之, 乃以事类相次, 撰集为四十四篇 ” 。《 通考 》 还引孔安 “ 国之孙孔衍奏言: 武帝时, 鲁共王坏孔子故宅, 得古文科 《 《 斗《 尚书 》 、 孝经 》 、 论语 》 , 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 文, 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 《 孔子家语 》 。既毕讫, 会值巫蛊 事起, 遂各废不行于时 ” 。 《 汉书・艺文志 》 著录 《 孔子家语 》 二十七卷, 唐颜师古 “ ” 注: 非今所有 《 家语 》 。 汉末三国时期, 中国学术史上先后 出现了郑学、 王学以及两派的论争。 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 是继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曾遍注儒家经典, 对诸 家经义加以综合融会。 他精通贾逵、 马融之学, 反对郑玄之 《 》 说。王肃在 孔子家语序 中说, 他从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 那里得到 《 孔子家语 》 ,见其思想内容与己所论 “ 重规叠 矩” , 故为之注解。王肃注本遂流行于世。《 隋书・经籍志 》 著录 《 孔子家语 》 二十一卷, 王肃解。此后公私目录大都著 录有王肃注 《 孔子家语 》 十卷。由于孔安国、 孔衍序奏存有 《 疑点, 汉书・艺文志 》 的著录亦与今本不同, 加之王肃又 与《 孔子家语 》 有着密切关联, 这样, 自宋以来, 就有学者提 出了 《 孔子家语 》 及二孔序奏系王肃伪造之说, 其目的是伪 “ 托古人以自重, 从而攻击郑玄之学。如宋代王柏说: 四十 《 《 《 四篇之 《 家语 》 乃王肃自取 《 左传 》 、 国语 》 、 荀》 、 孟》 、 二 ” 戴《 记》 割裂织成之。 清代学者出于尊崇郑玄的缘故, 把王 肃当成讨伐的目标, 纷纷力证 《 孔子家语 》 系王肃伪造, 较 有代表性的有姚际恒、 四库馆臣、 范家相、 孙志祖等。 当然, “ 其时也有一些学者持有异议。 如宋代朱熹认为: 其书虽多
最新《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
6月1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摘得“白玉兰”的消息传来,“典迷”一片沸腾。适逢端午假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于6月13日晚八点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五期《论语》。是的,“典迷”又有过节大餐了!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将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孔子一生传道授业,每逢杏坛讲学,四方弟子云集。《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的弟子正是孔子思想和学说坚定的追随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特别邀来四位读书人,大家在节目中不仅精妙解读了《论语》的核心思想和后世传播,还特别从孔子及其弟子关系的角度品读《论语》,带领大家感受孔子弟子响应老师召唤,凝聚在孔子周围,共同追求仁爱理想世界的生命历程。
《论语》现存二十篇,接近一万六千字,孔子的这些言论为从何而来?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介绍道:“《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里边就记载了孔子晚年的两个弟子,在讲学的过程中,轮流记录。看到这些材料以后,我们恍然大悟,孔子的弟子实际上是各有所记,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的来源。”
2024品洛阳,知中国观后感200字
2024品洛阳,知中国观后感200字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品洛阳,知中国观后感字1
今天上午我回看了央视的一档文化栏目《典籍里的中国》,本期选取的典籍是《尚书》。《尚书》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祖,的确堪称典籍。这个节目采用了让现代读书人穿越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与西汉时《尚书》护书人讲书人伏生对话,以此来诠释《尚书》里边的经典要义。其中有两个主要场景,一个是通过王维的画作《伏生授经图》,引出项羽放火烧咸阳,使得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毁,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内,若干年后已经有部分竹简被毁导致内容散佚,又恰幸汉文帝重视文化,派晁错向伏生学习《尚书》要义,也为《尚书》的流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说回来,《尚书》何以会成为经典?最主要是思想上意义深远。比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就是最早提出的民本思想,它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相同的,都在强调人民在一个国家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主旨的表现是通过对《尚书》里边的《牧誓》演绎诠释的。商周之间的“牧野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其中突出了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重要性。另一个内容的展示是《禹贡》,这个故事是通过大禹治水来告诉后人划分九州的史实及意义。那是我们中国最初的疆域划分,在此基础上,我们中国经历了千年的疆域演变,分分合合之后形成了统一的大中国。
这个节目最大的意义是通过对典籍的诠释,来告诉今人我们中华
民族的文化传承,以及沉淀出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文
化自信。但同时,我也觉得,观赏这样纯文化节目的观众还很有限,
毕竟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是极不到位的。在现实
浙江省嘉兴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测试(一)语文试题(word版)
浙江省嘉兴市2014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测试(一)语文试题(word
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档.(dàng)次皴.(cūn)裂乞骸.(hái)骨血脉贲.(pēn)张
B.忤.(wǔ)逆挫.(cuò)折拗.(ǎo)不过乍.(zhà)暖还寒
C.道观.(guàn)解剖.(pōu)体.(tī)己话无耻谰.(lán)言
D.窠.(cháo)臼纰.(pī)漏花骨.(gū)朵垂涎.(xián)欲滴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中央工作的主要原则,刮骨疗毒甚或壮士断腕,要不怕阵痛,这一过程具有艰巨性与反复性,因此必须再接再励。
B.因为一场名誉权官司,曾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长期以在书店里难觅踪迹,这让很多读者遗憾不已。
C.优秀的人,独行在沉默的时光中,忍受着清贫与寂寞,踏着血汗的阶梯,攀上了他人企盼的高度;曾经的苦与累,成了他蜇伏的背景。
D.金价的波动,唤醒了中国市场对黄金的购买热情,而投资大鳄和中国大妈之间的黄金多空恶战,经网络放大,越越多地带上了戏噱的色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先是收视率持续火爆,网络播放量不断创下综艺节目新纪录,继而
..同名电影也在2014年1月31日正式上映。
B.近日,太极大师李经梧的后人及其众多入室弟子讨论后,认为闫芳忝列门墙
....,决定把她逐出山门,并称其“隔空打人”为伪科学。
C.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遏止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篇一:我看《孔子家语》之“限”】
我看《孔子家语》之“限”
——《孔子家语》读书笔记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阅读《孔子家语》数日,立仁、修德、从政、处事、为官、治学,本书无一不涵盖包容。同样,也在另一
个侧面为我展现了原先我所不了解的孔子,更全面地展现了历史原
有的面貌。而在此书中,“限”的观点让我感受最深,下面谈谈我对
其中“限”观点的看法。
提到“限”,就不由得说到另外两个概念,“命”与“天命”,它们是儒
家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范畴,也是儒家思想中指人所受到的限制的两
个来源。我所理解的“命”体现着天和外物对人之自然生命的限制,表
现的是人所无法驾驭的客观力量,可以看做是外部所施加的;而“天命”
体现的则是人之自我确认的道德理想,需要人们通过对自己主观上进
行限制以在客观行为中约束自己。“命”与“天命”中的“限”观点,其
实也体现了传统天人关系的双重视角,可以看做是“限制”与“节限”。下面选取《孔子家语》中的一些文段来谈谈我对“限”的理解和感受。首先,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限”划分为两类,分别是“限人”和“限己”。
一、限人
从字面上解释,“限人”即外物通过一定的形式对人进行限制,儒家
倡“礼”的同时并不反对依据律法来进行统治。当然“限人”不只是作
为统治者通过发布政令和出台律法用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人民
的情感也需要纳入考量,需要以外在礼法来进行“限”。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习其情,然后民乃从命矣。”
(《入官第二十一》)
这段话阐述的统治者在是限人前所需要做的事情,首先要做到的是
荀子与《孔子家语》
荀子与《孔子家语》
杨朝明
【摘要】由于《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影响,荀子研究中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荀子与《家语》的关系.实际上,荀子在秦昭王时将该书材料带到秦国,《孔子家语》才得以传到汉代并流传至今.《孔子家语》内容丰富,资料宝贵,《荀子》与之思想相通、材料一致,了解二者的关联,对荀学研究十分有益.
【期刊名称】《邯郸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3)004
【总页数】4页(P13-16)
【关键词】荀子;孔子家语;荀学研究
【作者】杨朝明
【作者单位】中国孔子研究院,山东曲阜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6;B222.2
在荀子研究中,有一个向未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这便是“荀子与《孔子家语》的关系”问题。就实际荀子研究的基本材料而言,除了《荀子》一书,其他就只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寥寥二百余字。实际上,荀子还有一个重要的功绩,这
便是《孔子家语》一书经由荀子而传承下来,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值得特别重视。荀子是汉儒所总结的“六经传述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司马迁评价说:“孟子、荀
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史记·儒林列传》)在汉代学者看来,荀子、孟子对儒家学术的传播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另一位汉代学者孔安国则指出:“六国之世,儒道分散,游说之士各以巧意而为枝叶,唯孟轲、荀卿守其所习。当秦昭王时,荀卿入秦,昭王从之问儒术,荀卿以孔子之语及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与之,由此秦悉有焉。”(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元朝·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经部》)他不仅将荀子与孟子并提,还将荀子与《孔子家语》联系在一起。
杨朝明读《论语》要思考它作为一种“文明”的意义
杨朝明读《论语》要思考它作为一种“文明”的意义
杨朝明老师
作者简介:杨朝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各位好!洙泗书院在过去一年运行良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新的一个阶段选择讲读《论语》,非常有意义。对于中华早期经典一定要读深读透,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内在原因。不言而喻,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凝结了此前历代文化的精华,代表了那时中华文化的发展高度,影响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甚至更广大的地区。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四书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这也是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意义所在。
“轴心时代”理论的热度虽然很高,但它看似重视孔孟老庄,实际上忽视了春秋之前的王官学时代。中华文明在孔孟老庄时代已经具有了很漫长的发展,进入了自己的高涨期、成熟期,彼时的中国文化思想已经足以影响人类,有着极大的超越意义。实际上,周公“制礼作乐”就已经形成的礼乐文明,是一种成熟的人文文化,孔子所向往
的就是这样一种“郁郁乎文哉”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才被列为四大古文明,而且是唯一连绵不断的古文明。四书的意义在于使国人看到中华文明是一种特殊的文明。现在读《论语》,读四书,就必须要思考它作为一种“文明”的深刻含义。
我们开始读《论语》以后,大家要透过其通俗而简练的语言深入其内部,通过平凡看到不平凡,通过普通看到不普通,通过孔子这样一个凡人看到他“即凡而圣”的特殊一面。在这种层面上去读《论语》,才能由表及里,由现象看到本质。《论语》通过孔门弟子整理编纂而保存流传至今,我们理解孔子,就是在这经过细心整理的字里行间去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慢庐经典读书会选择《论语》进行讲读,希望各位在学习时,多深入思考,切磋琢磨,细致推敲,否则便把握不了《论语》的精神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疵, 然非肃所作。 ” 清代陈士珂撰 《 孔子家语疏证 》 , 意在证 实《 家语 》 渊源有自, 非王肃伪作, 并说颜师古 “ 既未见安国 旧本, 即安知今本之非是乎 - ” 此外 , 黄震、 钱馥、 沈钦韩等 都曾对王肃伪作说提出不同看法。但这些并非主流。此后 《 学术界疑古之风日盛, 孔子家语 》 乃王肃伪作的观点几成 定论。就这样, 本是一部重要的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思 想言行的著作,因长期被疑为是王肃的伪作,人们对其以 不安的心态谨慎引证, 从而埋没了 《 家语 》 在孔子及其弟子 的研究中的价值。 但是, 因孔子的思想学说和行为品格构成中华民族传 统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灵魂, 这就需要对孔子及其弟子 生平活动有更深更广泛的了解 , 以深掘孔子的思想学说和 行为品格加以弘扬广大, 然而人们可资利用的主要资料不 《 《 《 过《 论语 》 、 左传 》 、 礼记 》 、 史记 》 等而已, 尤以 《 论语 》 为 主, 但因其篇幅短小, 语言简略, 难以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 行的全貌, 而能尽展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和孔子等人 的人格形象的 《 家语 》 却被认为是伪书, 弃之不用, 真是孔 子思想研究中的曲径。 可喜的是, 对《 家语 》 的这种 “ 成见 ” 被“ 竹” 的事实轰然 打破。!+%. 年河北定县八角廊西汉墓出土的竹简 《 儒家者 》 《 》 言 , 内容与今本 家语 相近。!+%% 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 汉墓亦出土了篇题为 《 儒家者言 》相近的简牍,内容亦与 《 家语 》 有关。 力倡 “ 走出疑古时代 ” 的李学勤先生名其为竹 简本 《 家语 》 , 并指出: 此为今本 《 家语 》 的原型, 王肃所称得 自孔猛, 当为可信。 这终于还了 《 家语 》 的清白, 使学术界重 新审视并充分肯定 《 家语 》 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就要对 《 孔子家语 》 的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然而, 和其他若干 《 长期被列为伪书的古籍一样, 家语 》 缺少精校佳注, 不利 于进一步工作的进行。这样, 为学界提供一个较为完备而 又通俗易懂、 极便阅读的 《 孔子家语 》 读本, 就成了当务之 急。 杨朝明先生向来慧眼独具, 精于学术前沿。 杨先生写了 一系列 《 孔子家语 》 的研究文章, 收集在 《 儒家文献与早期 》 ( ) 《 ( 儒学研究 齐鲁书社 "$$" 年版 和 儒家文献研究 》 齐鲁 书社 "$$/ 年版 ) 中。 这些文章使 《 孔子家语 》 的价值拨云见
管子学刊
"$$% 年第 ! 期
书评・书讯
《 孔子家语》 研究的里程碑
—— — 读杨朝明主编的《 孔子家语通解》
王德成
《 孔子家语 》 或简称 《 家语 》 , 是一部重要的儒家著作, 记录了孔子及孔门弟子的思想言行。 今本 《 孔子家语 》 作十 卷, 四十四篇, 魏王肃注, 附有王肃序和 《 后续 》 。 元马端临 《 文献通考・经籍考 》 引三国魏王肃注 《 孔子 “ 《 家语 》 所附汉孔安国后序说: 孔子家语 》 者, 皆当时公卿 士大夫及七十二弟子之所咨访交相对问言语也。 既而诸弟 《 子各自记其所问焉, 与《 论语 》 、 孝经 》 并时, 弟子取其正实 而切事者, 别出为 《 论语 》 , 其余则都集录之, 名之曰 《 孔子 ” 《 家语 》 。 后来 “ 孔子家语 》 乃散在人间, 好事者或各以意增 损其言 ” , 安国 “ 于是因诸公卿大夫私以人事募求其副, 悉 得之, 乃以事类相次, 撰集为四十四篇 ” 。《 通考 》 还引孔安 “ 国之孙孔衍奏言: 武帝时, 鲁共王坏孔子故宅, 得古文科 《 《 斗《 尚书 》 、 孝经 》 、 论语 》 , 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国为改今 文, 读而训传其义。又撰次 《 孔子家语 》 。既毕讫, 会值巫蛊 事起, 遂各废不行于时 ” 。 《 汉书・艺文志 》 著录 《 孔子家语 》 二十七卷, 唐颜师古 “ ” 注: 非今所有 《 家语 》 。 汉末三国时期, 中国学术史上先后 出现了郑学、 王学以及两派的论争。 王学的代表人物王肃, 是继郑玄之后著名的经学大师。他曾遍注儒家经典, 对诸 家经义加以综合融会。 他精通贾逵、 马融之学, 反对郑玄之 《 》 说。王肃在 孔子家语序 中说, 他从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 那里得到 《 孔子家语 》 ,见其思想内容与己所论 “ 重规叠 矩” , 故为之注解。王肃注本遂流行于世。《 隋书・经籍志 》 著录 《 孔子家语 》 二十一卷, 王肃解。此后公私目录大都著 录有王肃注 《 孔子家语 》 十卷。由于孔安国、 孔衍序奏存有 《 疑点, 汉书・艺文志 》 的著录亦与今本不同, 加之王肃又 与《 孔子家语 》 有着密切关联, 这样, 自宋以来, 就有学者提 出了 《 孔子家语 》 及二孔序奏系王肃伪造之说, 其目的是伪 “ 托古人以自重, 从而攻击郑玄之学。如宋代王柏说: 四十 《 《 《 四篇之 《 家语 》 乃王肃自取 《 左传 》 、 国语 》 、 荀》 、 孟》 、 二 ” 戴《 记》 割裂织成之。 清代学者出于尊崇郑玄的缘故, 把王 肃当成讨伐的目标, 纷纷力证 《 孔子家语 》 系王肃伪造, 较 有代表性的有姚际恒、 四库馆臣、 范家相、 孙志祖等。 当然, “ 其时也有一些学者持有异议。 如宋代朱熹认为: 其书虽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日, 在学术界引起了共鸣。 而今, 杨朝明先生又应当务之急 献于学界力作 《 孔子家语通解 》 , 这一喜人之举, 契合当今 学界孔子思想研究新门径的急需。 《 孔子家语 》 由于长期以来被打入伪书之列, 颇受学界 冷落,少有学者对其校注和今译,加之仅有的个别译注本 也存在种种问题, 所以创作一部精良的 《 孔子家语 》 通行本 也非易事。但由于杨朝明先生对先秦儒家文献情有独钟、 涉猎深广, 又立足于文献专业$ 以广阔的视野, 深厚的文献 学功底、 扎实的考据工夫、 学界有目共睹的成就, 在坚持学术 第一的原则下, 向学界奉献了一部精良的《 孔子家语通解》 。 “ 该书的编写定位明确, 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 充分考虑现状, 对《 家语 》 进行序说、 分段、 注释、 翻译, 适应 更多的读者,以期有利于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 ‘ 元 典’ 文化的研究 ” 。 既注重学术性, 为孔子、 早期儒学和中国 ‘ 元典 ’ 文化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材料, 同时立足学术前 沿、 吸取现有注解之精华, 展示最新研究成果; 又注重可读 性,为广大的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提供了良师益友,原文中 的生僻字,在注释中以汉语拼音注音,使人们更容易通过 《 孔子家语 》 全面了解孔子及其思想的 “ 仰之弥高, 钻之弥 深” , 以达普及传统文化之目的。 该书由先秦史学界泰斗李学勤先生亲笔撰写序言, 这 足见此书在当前学术界要求深入研究 《 家语 》的趋势中的 价值, 正象李先生在序言中说的 “ 这部书问世以后, 更多学 《 者会来集中研究和讨论 《 家语 》 , 家语 》 的内容性质、 成书 过程、 学术价值等等问题, 都将逐次得到大家的共识。 ” 该书的前言说明了人们认识 《 家语 》 的过程。 在“ 竹” 的 《 事实面前, 孔子家语 》 真伪问题的学术公案终结了, 越来 越多的人认为 《 孔子家语 》的确是孔子和儒学研究的一个 宝库, 在孔子研究方面, 此书的价值并不在 《 论语 》 之下。 读 完该前言,你会深感杨朝明先生独到的学术见解,敏锐的 学术信息,你将被其这种高贵的学术品格所折服,由这样 一位学者编著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著作, 你又怎会释手 不读! 前言之后的凡例, 向读者提供了完整的此书整理过程 中的有关体例、参校版本以及现有的参考译注成果的清 单, 可供读者查阅原始材料, 比较阅读, 使读者有据可凭。 该书正文部分先列序说, 次列原文, 再陈注释, 最后通 解原文, 各部分科学严谨且注解观点平实, 给人眉目清晰, 一目了然之感。 正文中的序说认真、 细致、 准确、 条理。 这也 是经典译注中的首创范式。 各篇的 “ 序说 ” 是学术界第一次 对《 家语 》 各篇的认真梳理。分析各篇篇名的由来, 以及该 篇是关于孔子何种思想的文献, 让读者通过篇名可知该篇 之主旨,达提纲挈领之功效,更为读者日后对孔子思想的 综合或比较研究提供了便利。 尤为值得称颂的是 “ 序说 ”分析各篇与相关材料的异 同及各篇章的结构,进而指出其价值,将十分有助于人们 理解 《 家语 》 的文本, 有助于人们利用本书继续研究 《 孔子 家语 》 及相关学术问题。 例如, 在《 王言解 》 篇的 “ 序说 ” 中指 《 出: 该篇又见于 《 大戴礼记 》 , 大戴礼记 》 作《 主言 》 。“ 王 “ 言” 、 主言 ” 一字之差, 引起后人的争论。其实, 将两篇对 读, 很容易看出 《 大戴礼记 》 的改编痕迹。 在《 大戴礼记 》 中,
《 家语 》 中作 “ 王” 的字几乎都被改为 “ 主” , 但篇中有 “ 朝觐 于王 ” , 一个 “ 王” 字透露两篇的关联。孔子忠君尊王, 倡导 《 王道思想, 家语 》 该篇谈论 “ 不出户牖而化天下 ” 的“ 王” , 是本来应该作 “ 王” , 而非 “ 主” 。在先秦儒家那里, 王、 霸相 对, 篇中所言 “ 明王之道 ” 就是通常所说的 “ 王道 ” 。戴德处 西汉后期,而整个西汉的前期,中央与藩王的关系一直是 政治的主线, 一会儿封王置藩, 一会儿又削藩平乱。开始, 异姓诸王曾经拥兵自重, 专制一方; 后来, 刘邦所封的同姓 王也自为法令, 僭越礼制, 不仅对朝廷态度傲慢, 甚至公开 举兵叛乱。到汉武帝时期, 他依然不得不将一部分精力倾 注到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上面。戴德改 “ 王” 为“ 主” , 很可能与之有关。又如, 在《 爱公问政 》 篇的 “ 序说 ” 中指出:哀公问为政之道部分又见于 《 礼记・中 庸》 , 将二者对勘, 会发现 《 礼记・中庸 》 语言更为简练, 似 曾进行过修改、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时期的政治 风貌。例如, 本篇 “ 为政在于得人 ” , 在《 礼记・中庸 》 中作 “ 为政在人 ” ,前者强调贤者的重要性,后者却是强调统治 《 者的重要性。 本篇 “ 爵其能 ” , 礼记・中庸 》 改为 “ 尊其位 ” ; “ “ “ “ 笃亲亲 ” 、 敬大臣 ” 、 子百姓 ” 、 来百工 ” 几句, 分别变成 “ “ “ “ 劝亲亲 ” 、 劝大臣 ” 、 劝百姓 ” 、 劝百工 ” , 都反映了西汉 政权高度统一, 封建专制主义正在逐渐加强的特征。至于 本篇中的 “ 举废邦 ” 在《 礼记・中庸 》 中改为 “ 举废国 ” , 显然 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 《 礼记・中庸 》 晚于 《 孔子家语・ 哀公问政 》 显而易见。 凡此种序说中的独到见解, 足以说明 作者不为成说所囿, 使该书虽无疏证之体, 却有疏证之实, 对陈士珂的 《 孔子家语疏证 》有纠缪之功效,更为重要的 是, 向读者指明了 《 家语 》 研究的前沿学术信息, 对读者的 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原文以商务印书馆 《 四部丛刊 》影印明黄鲁曾覆宋本 为底本, 择善而从, 于注中据各本出校, 校点准确, 段落清 晰。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 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 成。 为提供了解、 分析 《 家语 》 与王肃间关系, 注释中多留王 肃注文。 王注之外的通行旧说, 若有不当, 尽量加以订正和 补充。通解避免了传统译注中的直译不通顺的弊端, 紧与 《 论语 》 中孔子思想相联系, 准确、 简练的表述原文, 且逻辑 性强, 给读者朗朗爽口的读散文之感。 正文之后的附录一为孔安国 《 孔子家语后序 》 、 有关孔 衍《 家语 》 奏言的记述、 王肃 《 孔子家语序 》 。附录二为定县 八角廊汉墓 《 儒家者言 》 、 阜阳双古堆汉墓木牍。这两个附 录为读者提供了 《 家语 》 的渊源。 附录三为历代 《 孔子家语 》 《 的流传与研究、 出土文献与 《 孔子家语 》 研究述评、 孔子家 》 语 伪书说辨析。这三篇文章与前言相互应, 使读者对 《 家 语》 的历史沿革信息及其文献价值有一个完整的、 准确的、 理性的认识, 从而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 《 家语 》 的有关学 术研究状况, 推动 《 孔子家语 》 研究新高潮。 总之,该著作的出版发行,不仅满足了当今学界孔子 思想研究新门径的需要, 更重要的还在于使更多的人们熟 悉《 家语 》 , 更真实的走近孔子、 了解孔子, 为弘扬优秀中国 传统文化夯实了坚硬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