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意识形态合力下的文本生成——论《红旗谱》与我国古典文学的渊源
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小说《红旗谱》之分析
阶段
,
他 目 睹 了 父 辈与 冯 家 的斗 争
,
家破 人 亡
残败
被 时 代所 赋予 了 革命 现 实 的 主 题 经济 所以
,
在特 定 的 时期 中
不 堪 的悲 情 境 遇 痛与不 堪 遗言
,
让他 直观 而 深 切 地 感受 到 压抑 的 沉
“
文 化思 想 等 多方 面 的
、
。
他 父亲
只 要有 口 气
,
就 要 为我 报仇
。 、
”
的
多 以 表 现现 实 主 义
。
革命 浪 漫主 义 为 作
滋 生 了他 出于 农 民 阶级本 能 的反 抗 性
,
这种 反
刚正
家 的 创作 渊 源
史 观 及美 学 观
。
但文学 却 更多 的奉 行 马 克思 主 义 的 历 这就 与大 历史 背 景 下 的 创作 产 生 了 一
,
抗 性贯 穿 于 他 的 人 生 历 程 不 阿 的 主 导 性格 第二
, ,
造就 了他 嫉 恶 如仇
“
,
。
定 的冲 突 社会 现 实
所以
,
《 红 旗谱 》 的 创 作
,
,
更多 的是 反 映
朱老忠身上具有
、
为朋友两肋插刀
”
的
。
注重 反 映思 想 内涵
。
却 忽 略 了文 学作 品 所
“ ”
侠 义 性 这是 由 2 0 多年 闯 荡 江湖 的 传奇 经历 造就 的 他 是一 个兼 有 民 族 性 典型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学习中国古典小说偏重于人物的行为来写人物性格的写法吸收了外国小说较多地通过描写和叙述来写人物形象通过比较多的心理描写来写人物性格的长处着重写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某些地方又有比较细致的心理描写
红旗谱总结
红旗谱总结简介红旗谱是一种以红旗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它通常以歌颂红旗、表达对红旗意义的理解和感悟为主线。
红旗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革命、奋斗和胜利,因此红旗谱也成为一种具有浓厚革命情怀的文学流派。
历史渊源红旗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时期。
在革命斗争中,红旗象征着共产主义理念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成为革命者们的象征。
在红军长征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红旗更是成为了胜利的标志,被广泛用于宣传、激励和鼓舞士气。
红旗谱的主要内容红旗谱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红旗的歌颂红旗谱中的作品常常以歌颂红旗为主题,通过描述红旗的形象和意义,表达对红旗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这些作品通常形式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等,既有激昂豪迈的抒情之作,也有注重细腻描写的细腻之作。
表达对红旗意义的理解和感悟红旗谱中的作品还常常通过对红旗意义的理解和感悟,探讨红旗所代表的价值和思想,以及与时代相关的内涵。
这些作品通常深入思考,既有对红旗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也有对红旗的当代意义和发展方向的探索。
具有革命情怀的叙述红旗谱中的作品通常富有浓厚的革命情怀,通过叙述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和战斗场景,展现红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些作品通常力求真实、感人,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革命者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
对红旗谱的思考红旗谱作为一种文学流派,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表达工具,更是对红旗这一象征的思考和表达。
红旗谱的流派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
红旗谱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在当今社会,红旗已不再只是代表共产主义和革命,它更成为了一种象征着中国力量和民族复兴的标识。
因此,红旗谱在当代也有着承担更多的表达和思考的责任。
红旗谱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作家们对红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同时也需要以红旗为主题的作品能够与时俱进、富有创新精神,以更加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
结语红旗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笔财富,以红旗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红旗的歌颂、对红旗意义的理解以及具有革命情怀的叙述,为读者们展示了红旗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论《红旗谱》历史革命化叙事
这种对 家族 的逃离 与 反抗往 往是个 人 意识觉 醒 的
结果 , 她追求 的 只是 个 人 的婚 姻 自 由与幸 福 。到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3 0 9
表着 历史 前进方 向的受压 迫 和剥削 的农 民 阶级 和 代表 着阻 碍 历 史 向前 发 展 的 腐 朽 暴 力 的 地 主 阶
作者 简 介 : 王莉娜( 1 9 9 O
・
) , 女, 山西 阳 泉 人 , 在读硕士 生, 主 要 从 事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
8 0 ・
王 莉 娜
传 统 与 现 代 的二 元 对 立—— 论 《 红旗谱》 历 史 革 命 化 叙 事
第 4期
级, 而且 通 过设 置 一 些 激 化 阶级 矛 盾 的情 节 , 如: 朱 老 巩大 闹柳 树林 、 朱老 明三告冯 兰池 、 反 割头 税 运动 、 保定 二师 学潮 等推 动故 事 的发展 , 也 可为 新
到 长篇 。其 中 , 有 些 人 物 在我 的脑 海 里 生 活 了不 下一 二 十年 。开 始 长 篇创 作 的时 候 , 我熟 读 了 毛
财产 的纷争 、 人与 人 之 间 的尔虞 我 诈 、 勾心斗角、
几代 人 的爱恨情 仇 , 一 切 矛 盾 在 狭小 的叙 述 空 问 里不停 的碰 撞 , 人 物性 格就 此得 以充 分展现 , 社会 背景 也随 之跃然 纸上 。正如 我们 众所 周知 的兰 陵 笑笑 的《 金 瓶梅 》 、 曹雪 芹 的《 红楼 梦 》 , 一直 到现 当
所 以他 把 当地 流传 的一些 民 间传奇故 事 放在 家族 小说 的框 架 中表 现 , 同时对 这些 故事 加 以调整 , 让 整部 作 品的构思 、 人物、 结 构都 提高 到革命 叙述 的
《红旗谱》的革命叙事解析
《红旗谱》的革命叙事解析作者:马海霞阎颖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3期本文系保定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红旗谱》‘二师学潮’的理性爱国特质及教育价值(项目编号:2012s04)”摘要:本文主要基于革命历史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解析《红旗谱》的革命叙事和爱国教育价值。
《红旗谱》的革命叙事经历了从传奇型叙事向成长型叙事转换和乡村家族型叙事结构向当代革命叙事结构的转换。
关键词:《红旗谱》;革命叙事;爱国教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3-0-02梁斌的《红旗谱》是“革命历史小说”中的知名作品,1958年发行第1版。
学界对于《红旗谱》的研究从视角与方法都已趋向多元,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革命历史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其内涵解析其革命叙事。
一、革命历史小说背景下的《红旗谱》的革命历史与斗争《红旗谱》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的革命斗争的社会背景下,描写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此反映农民革命的历史图景。
小说的叙事围绕“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四大事件展开。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在近些年来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内涵研究也渐趋理论化、深入化。
其中黄子平先生对革命历史小说从目的、题材选择和功能等方面是较早的,也是较有影响的。
他认为革命历史小说“在既定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它们承担了将刚刚过去的“革命历史”经典化的功能,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以此维系当代国人的大希望与大恐惧,证明当代现实的合理性,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讲述与阅读实践,建构国人在这革命所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
”[1]2由此可见,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对象是有特别限定的,并且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和文学表现价值。
从《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看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从《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看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从《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看文学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红旗谱》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文学民族传统,表现出来的审美技巧,正是巩
固文学传统的奠基之笔。
《红旗谱》被认为是文学表现中的经典之作。
在此作品中,文学家以筚路蓝缕
的写法,把文学传统的精髓渗透到作品之中,完美地诠释了“生动、深远、精湛、神秘及迷人”的审美风格。
通过人物、情节、舞蹈、艺术等多模式的表达,文学家精心营造出民族风、地域风、气氛风和抒情风,完美呈现出国家的核心文化和精神。
该作品将传统的文学民族传统完美地传承下来,也把文学审美的表现力发挥到空前的新高度。
《红旗谱》中穿插着故事性艺术形式,把传统有趣文学技法与时代发展相匹配,将民间流行社会文化传统发挥到最佳状态。
它运用神奇、夸张、变形等文学手法,营造出一个瑰丽奇幻的世界,嶙峋多变,弥漫着幽郁抒情的味道。
抒发出激越而又充满活力的精神,生动而感染力十足的令人回味。
《红旗谱》的审美表现手法让文学传统得以持续继承及发展,它为文学民族传
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深受世人称赞。
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红旗谱》
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红旗谱》《红旗谱》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在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当前《红旗谱》的研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的研究。
有关《红旗谱》的比较研究是当代研究高潮阶段的新成果,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对比研究中比较醒目的是《红旗谱》与同时代作品相比,如与同为红色经典的《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的比较;争议较大的是跨时代的比较,集中在《红旗谱》与《白鹿原》的比较研究上,甚至形成了“抑《红》扬《白》”说。
对于革命历史题材同时代作品的比较,这类论述有:《叙述成长--〈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叙事比较》该文认为:《红旗谱》、《青春之歌》、《三家巷》关于成长的叙事经验都来源于社会历史意识,具有“史”的可信度,“史传合一”是共同的叙事规范。
但三部作品的叙事语言各具特色,有很大的不同。
《红旗谱》以阶级斗争为叙事动力,由农村说书艺人线性叙述朱老忠“在斗争中成长”,是史传语言,较有历史感;《青春之歌》以思想领路人推进叙事,由思想工作者线性叙述林道静“在受教育中成长”,是理性语言,少文采有说教味;《三家巷》则以生活网结点的异动和松解为叙事动力,由中学生诗人扇形叙述周炳“在生活中成长”,是诗性语言,极富抒情性。
《“史诗性”中的创作缺憾--对三部当代长篇小说的比较考察》一文从史诗性的长篇创作规律出发,对比了《红旗谱》、《青春之歌》、《白鹿原》三部长篇的创作,认为《红旗谱》史诗性创作的缺憾在于:“人物塑造的类型化”。
文艺学系列课程(3.7.6)--文化批评(《红旗谱》与意识形态)
知识点:《红旗谱》与意识形态《红旗谱》:一座意识形态的浮桥或许布里恩·汉德森的话是有趣的:“重要的是讲述神话的年代,而不是神话所讲述的年代。
”影片《红旗谱》所产生的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微妙而艰难的年头,在大规模的反右派的政治斗争之后,在异常喧闹而狂热的大跃进一浪之后,在令人心惊而愕然的庐山会议之后,1960年是一个黯然而相对平稳的年头。
这一年,悄然而痛楚地结束了为时三年、相继二浪的大跃进运动,狂想与诗情已为异样艰难、沉重的现实所淹没。
一个稳定而略显平淡的“调整、充实、整顿、提高”的时期已在预期和构想之中。
作为一个喧沸、几近荒唐时代的终结,和一个名之为“渡荒”的调整时代的开始,这一年,是新中国历史一次暧昧的凝滞。
因此,《红旗谱》较之一年前的十年大庆献礼片,呈现出一种叙事格局的低调设置,较之前者的明晰、单纯与激越,《红旗谱》呈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超载与繁复。
在此或许毋需赘言新中国十七年电影艺术与社会泛本文之间的紧密联系,毋需赘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作为一种自觉的主导意识形态实践的基本特征。
“不仅那些看起来好象是关于个人和利比多趋力的本文,总是以民族离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不仅这些“民族寓言是有意识的和公开的”,而且作为一种高度自觉追求的社会象征行为,已获得了其电影的政治修辞表述的完美程式。
然而本文所关注的是.作为新中国电影史的一部重要作品,《红旗谱》,对于这一经典程式的贡献与修订,它独特的能指结构与叙事体的本文肌理,以及它联系着1960年独特的社会泛本文结构所呈现或潜抑着的政治无意识。
或许对于一部本文范例,重要的不是它讲述了什么,而且它如何讲述,以及它巧妙的有意识的省略。
本文旨在读解出那些隐包在已然讲出的陈述中未曾明言的话语;并籍此在历史的终极视野中完成我们作为后人的重读与对话。
…………作为一部革命英雄传奇,《红旗谱》的被述年代:1925年(大革命的曙色即将出现)到1927年(4.12政变、大革命惨败、共产党人遭血洗)似乎是一种古怪的选择,而且依照一种心照不宣的通例,影片的叙事线必须在一个上升动作、一个关于胜利的戏剧高潮中完成。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冲突与融合。
传统文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秀的作品影响了几千年的文人境界,而现代意识形态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示出这一复杂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冲突。
随着时代变迁,现代社会对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与传统文学所强调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之间产生了冲突。
传统文学一直以来重视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现代社会更倾向于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的实现。
这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和被忽视。
其次,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也有着融合的趋势。
多年来,中国历代文人留下的作品被视为文化遗产,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代社会。
现代意识形态不再将传统文学作为捆绑个人思维的桎梏,而是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从中找寻到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元素,并加以借鉴和吸收。
传统文学的智慧、情感与表达方式也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资源。
冲突与融合的关系正是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发展的动力之一。
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文字财富。
现代意识形态的兴起则为传统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现代感。
这种冲突与融合的关系促使中国传统文学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发展,同时也为现代意识形态提供了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
总之,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意识形态之间既存在冲突,又呈现融合的趋势。
这种冲突和融合的关系不仅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思想的进化,也反映了中国文学传承与发展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和分歧,但它们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思想传统。
作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同时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学创新和意识形态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创作研究
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创作研究第一章:意识形态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念、信仰或价值观体系,可以帮助指导个体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文学创作中,意识形态常常成为作品的出发点和主题。
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或者对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因此,意识形态和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统一意识形态的概念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政府 often会试图将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进行统一,以达到控制社会、稳定社会的目的。
这种统一意识形态的概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政策。
在这种政策下,政府试图对各种文化领域(包括文学)进行控制和规范,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章:统一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统一意识形态政策对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文学创作的某些方面的繁荣和创新,因为政府会大力支持符合其政治和社会目标的文学作品。
另一方面,它也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和创作的独立性,使文学成为了一种为政府服务的宣传工具。
这种政治干涉对文学创作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第四章:如何在统一意识形态中进行文学创作?在统一意识形态的政治环境下,如何进行文学创作?首先,文学创作者应该了解政治和社会环境,尊重政策和制度,按照规定进行创作。
其次,作品应该与社会价值观相符,传递积极的思想。
同时,文学创作应该遵从艺术规律,保持创作自由,不受政治因素干扰,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类的情感世界,保留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
第五章:如何评价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创作?对于在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创作,评价标准应该是兼具文学和社会价值的。
一方面,它需要遵从艺术规律,具有独立性、创新性、表现性和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它也应该具有社会价值和反映政策目标,积极传递良好的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力量。
总之,在统一意识形态下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文学创作需要文学家具备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认知。
浅谈《红旗谱》复仇情结的文化内涵
浅谈《红旗谱》复仇情结的文化内涵作者:林智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7期摘要:《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十七年文学的扛鼎之作,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它是概括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农民斗争生活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一部借助农民形象去表现无产阶级政治理想的艺术读本。
对于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学界研究者多有涉足;在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的文学基本构成要素的四个维度都涌现了不少优秀的研究成果。
然而,对于《红旗谱》主人公的复仇情结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本文打算从中国传统的乐感主义文化,农村本位文化以及精英启蒙的意识三个方面粗浅谈谈《红旗谱》复仇情结中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红旗谱;复仇情结;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7-0036-02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说,不能否认的是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那种疾恶如仇,劫富济贫,坚忍不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侠风范与中国燕赵慷慨之风一脉相承。
冯牧、黄昭彦在《新时代的画卷——略论十年来长篇小说的丰收》中谈到:“朱老忠这一典型,不仅是一个普通贫雇农的典型,更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兼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的英雄人物的典型,他的旧时代农民起义的那种英雄品格,他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感,有点像鲁智深;他的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硬骨头,有点像李逵;他的勇猛向上,正直无私的气概有点像武松;他的有胆有识,深谋远虑的能耐有点像李秀成。
他可以够得上鲁迅先生所称为‘历史的脊梁’般的英雄人物。
”【1】梁斌也说:“过去有一句老话‘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真的,从我的少年时代开始,就从故乡人民的面貌中窥到这种伟大的性格,于是我把这种伟大的人民性格,尽量赋予我所敬爱的人们,形成他们之间的共性。
事实上,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经过几千年的锻炼,曾出现不少这样的英雄,我不过是从故乡的土地上去研究、塑造、歌颂了他们。
革命叙事裂痕的产生与弥合——重读《红旗谱》
���� 年版 ,第 ��� 页 )梁斌 从 其它 同 类作 品 的艺 术
则 中存 在一 定的 裂痕 ,处理 不好 会降 低作 品的艺 术 水 准. 然 而, 这种 裂痕如 同魔 咒, 无论 梁斌 如何 惨淡 经 营,在 红 旗谱 中始 终没 能摆 脱其 困扰 . 就 结 构而 言 , 红旗 谱 共 三 卷 ,第 一 卷主 要 展
了 充分 的研 究和 肯定 .小说 的不 足之 处, 有的 研究 量等. 就此 而言 , 红 旗谱 的叙 事结 构既 符 合了 革 � � 者 也做 出了 较为 客观的 评价 .如 今重 读这 部作 品, 我 发现 其革 命叙 事中存 在的 "话 语裂 痕"不 容忽 视, 这 也是 创作 过程 中始终 困扰 作者 的一 个问 题. 在 当时 的文 化语境 中, 红色 革命 作为 主流 叙事 对 象,在 红 旗谱 中毫 无疑 义地 成为 叙事 的首要 任 务. 作者 也试 图在 小说 中构 建中 国农 民革命 的人 物 谱 系,活 现农 民革 命者 的成 长历 程. 有着 这样 的政 治 诉求 , 红 旗谱 也就 自始 至终 围绕 着革 命者的 成 命历史 的发 展逻 辑, 也与 当时的 宏大 叙事 逻辑 相 呼 应.但 也正 是在 构建 这样 的叙 事结 构中 ,革 命的 叙 事逻辑 出现 了裂 痕. 在对 地主 阶级 代表 人物 冯老 兰 的处 理 中, 作者 试 图 把他 写 得 更 加凶 残 狡 诈, 为 农 民革命 提供 更有 力的 阶级 动因 . 但 作者 遵循 的现 实 主义创 作原 则, 在为 人物 形象增 添艺 术真 实性 的 同 时又给 人留 下艺 术加 工不 力的 印象 ,从而 使 锁井 镇 的阶级 矛盾 残酷 不足 ,温 和有余 .于 是大 地 主冯 老
补充材料:从《红旗谱》看革命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补充材料:从《红旗谱》看革命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今天第二节谈到《红旗谱》,重点在阐述革命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革命既具有强大的压力,它使文学成为一种美学的异化之物,但文学也从革命这些巨大的历史场域中获取新的资源。
更重要的在于,文学依然或者始终有其自身的抵抗机能,这就是作家主体的不能磨灭的一种生活记忆,字词的修辞性所携带着的传统文学性的持续力量。
这些使得文学在任何压力之下,总是有一种超出历史之外的可能性。
这一点是我理解革命文学,饱受磨难的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一种理论出发点。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未能展开得充分些,现在把我的讲稿的一部分发给大家,供课后参考。
第四节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质1957年,梁斌的《红旗谱》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一经出版就好评如潮,被推举为中国现实主义最成功的作品,也被后世的文学史家看成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
《红旗谱》表征着中国文学的革命历史叙事所达到的成熟阶段。
它所建构的那种革命历史观念、那种叙事法则,它的审美趣味,都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高度。
《红旗谱》为什么能获得成功?是怎么获得成功的?梁斌是如何完成他的革命历史叙事的呢?《红旗谱》在五、六十年代获得极高的声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最高成就,典范之作。
它所展开的是一幅壮丽和广阔的历史图画――评论家写道:“小说描写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前到’九一八’事变后将近十年间北方农村和城市的阶级斗争,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并在这一宽广的时代背景上,描写了革命斗争和革命英雄人物的发展与成长”还有评论写道:“这是一部比美玉珍贵千倍的书。
作为史诗,它记录了三十年代战斗的声音;它以令人信服的真实的艺术形象描述了党和劳动人民直可追溯至远祖的血缘谱系;从而也有力地感召了我们,以使们的后代:要无愧于前辈,把绵延不绝的革命谱系,更加发扬光大地接续下去,直到千秋万代。
”权威评论家邵荃麟写道:“作者从几十年来的中国农村重重苦难和前仆后继的农民革命斗争过程中,从农民自发到自学过程中,从无产阶级先锋队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相汇合,从而领导了农村革命斗争的曲析过程中,深刻地描绘出中国贫苦农民的坚韧、强毅、朴直和善良的灵魂和性格。
在历史与审美之间——重读《红旗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红 色历 史本身具 有 了“ 互 文性 ” , 又 超越历 史本 身而具有 了“ 形象性符号” 和“ 感 性诠 释” 的效果。从
这个意义上说 , 《 红旗 谱》可 以说非 常圆满地实现 了 小说的历史价值。
首先 ,小说对农 民革命历史场景 的全景式展示 以及史诗 性追 求 ,体 现了作家在小说 构思与主题表 达 上的历史优 先性原则。小说展示 了农民从 自发反
嵩 辩总 。 蔓 期
在 历史 与审美之 问
重读《 红旗谱》
◎吴 义 勤
《 红旗谱》 是 中国当代 文学特别是红色 经典中最 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 品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
上说 , 贾老师的形象就具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 他是党 的无所不在 、 无所不能 的力量 的化身和象征 , 是一个 巨大 的“ 能指” 与“ 符号 ” 。朱老忠 、 运涛都是在他 的引
斌从九 岁开 始就 狂热地开始 了对 “ 五 四” 新文学和西 方文学 的学 习与实践 , 对“ 五 四” 以来 中 国新 文学理 念 和文学性的倾 慕已经变成一种 文学审美血液在他
身体里流淌 。不管写的是红色经典还是其他作 品, 这 种审美的血液都没有变质 。只不过 很多时候我们强
抗 到 自觉反抗 的历程 , 从“ 大 闹柳 树林 ” 到“ 逃 亡东
求 。 这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使 小 说 在 其 所 表 现 的领 域 既 与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4及答案(精选5篇)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4及答案(精选5篇)第一篇: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4及答案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4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3.“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4.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5.新时期初期的话剧作品主要有金振家、王景愚的《枫叶红了的时候》、苏叔阳的《丹心谱》、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和《陈毅市长》、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宗福先、贺国甫的《血,总是热的》、邢益勋的《权与法》、白桦的《曙光》等。
6.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面旗帜。
7.王安忆的“三恋”是《荒山之恋》、《小城之恋》和《锦绣谷之恋》。
8.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9.汪曾祺在《受戒》和《大淖记事》等就以反戏剧化、非情节化和淡化人物典型性格的叙事技巧,丰富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10.“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的《芙蓉镇》等。
11.魏巍抗美援朝期间三次赴朝,创作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具有“通讯化”特点的散文。
12.杨绛的作品主要有散文《干校六记》、散文集《我们仨》和长篇小说《洗澡》等。
13.王小波的杂文随笔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后合编为《沉默的大多数》。
《红旗谱》的精神内涵新论-文档资料
《红旗谱》的精神内涵新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红色经典价值重估的研究已经呈现跨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趋势。
就文学层面来说,2005年前后,“红色经典”又成为当代文学话语中的热门词语,对红色经典重新评价也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
《红旗谱》是十七年时期涌现出的经典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之一,描绘了华北地区农民革命的历史,表现了保定人民对土地、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红旗谱》在保定乃至全国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广泛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它的人物与故事为人民熟悉和喜爱,它的爱国和革命精神在新时期依然具有光彩和价值。
“二师学潮”是《红旗谱》后半部分最重要的情节,本文主要以这一情节为主,辨析《红旗谱》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彰显保定人民抗日救亡的爱国精神《红旗谱》表现的冀中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它的精神内涵首先表现为彰显保定人民的抗日救国的意识,渲染了保定人民保家为国的爱国精神,突出了学生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高的爱国行为。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给出这样的定义,“爱国主义是由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1]从列宁对爱国主义的定义中,一方面,我们明了爱国主义是人类普遍性的自然情感,它是超越了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永续的一种情感。
或者可以说,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会也应当存在。
另一方面,爱国情感伴随人类社会自有国家以来的始终,那么爱国情感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具体的、现实的,既具有共同内涵,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对于中国来说,近代的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感受到了强烈地民族生存危机。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更有了前所未有的危亡感。
当此之时,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来说,爱国首先要保国,爱国就是不让祖国的人民受到侵略者的蹂躏。
因此,抗日救国成为衡量爱国和卖国的最重要的标准,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的集中体现。
《红旗谱》中“二师学潮”发生的历史情境正是1931年秋天日本军国主义的关东驻军在中国的满洲燃起战火、继而加紧侵略华北之时。
红旗谱的文学史意义
红旗谱的文学史意义
红旗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刊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
义和文学影响。
首先,红旗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起点。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份文学刊物,代表了新民主主义文学
的方向和精神。
红旗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中国
现代文学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其次,红旗谱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革命
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平台,为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家提供了创作
的空间和机会。
红旗谱的出现,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蓬勃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文学作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
此外,红旗谱在文学史上还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
现代文学的标志性刊物,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标志性的事件。
红旗谱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启了中国文学
史上的新篇章。
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
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的来说,红旗谱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刊物,具有深
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影响。
它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起点,推动
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旗谱》
朱老忠的“霸蛮”与严江涛的“屈”甘浩这样的题目似乎是在说胡话,因为《红旗谱》中朱老忠处事以理为先,豪侠仗义,与严江涛亲如父子,说朱老忠“霸蛮”,明眼人一看,就是一个错误的说法。
“霸蛮”品议更适合冯兰池或冯贵堂,他们巧取豪夺,作威乡里,为富不仁,是千夫所指的角色。
再说严江涛,年少时聪明可爱,深得朱老忠的喜爱;成年后机智勇敢,沉着稳重,高瞻远瞩,是一位优秀的革命领袖和朱老忠的指路明灯,所以,他在朱老忠面前似乎没有什么“委屈”所言。
为严江涛叫屈的是一些当代文学评论家。
近些年来,《红旗谱》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出自陈思和先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这种观点认为,《红旗谱》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朱老忠作为文本塑造的核心人物,都“游离于斗争的中心漩涡”,这表明小说在文本的叙事逻辑和作家的主观意图之间出现了“错位”。
这种观点进而认为,《红旗谱》的主题“实际上是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的成长”,换句话说,它的主角应该是以严江涛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
在实际的文本操作中,朱老忠却霸占了本属于严江涛的主角位置,这背后因为“在当时,突出知识分子革命经历的艺术实践不符合新的文化规范”。
1言下之意,“霸”的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文化规范,它们为了刻意地进行具有强烈政治目的革命历史传统教育,激励工农兵话语而压抑知识分子话语,主流文化形成的强制性写作规范导致在当代文学前期历程中农民形象占据了本属于知识分子的文学位置,所以严江涛们自然因之被遮蔽,受到“委屈”。
不能不说,这种观点确实道出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历史真相,准确地描述了当代文学前期的整体状况,所以,此论一出,附者甚众,出现了多篇沿承或延伸此观点的研究文章。
原来不为人重视的如贾湘农、严江涛、严运涛、张嘉庆、严知孝,或曾遭人贬斥的冯贵堂、李德才等形象,开始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这种观点在打开了关于当代文学前期创作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存在贬低《红旗谱》价值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3卷 第 4 期
20 0 8年 4月
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Ju o mM fL sa e e e C U g o eh nT ah  ̄ o e e
V 1 3 N . o . . o4 2
Ap .0 8 r 0 2
传统 与意识形态合力下 的文本生成
一
武” 两个 后代为复仇准备 的谋 略 ; 三就是 以江涛为代 第
同时也在寻找观念 、 主题 和传统 文本 的联 结 , 即对小说 的
表 的第三代年轻 农 民组织农 民阶级 以革命 的方式进行 的
复仇 。
“ 民族气魄”进行 了努力的探索。《 水浒传 》( 国演义》 、- 、 《 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就为其 文本 表现提供 了方法上 的借鉴 , 同时也参 与到 了《 红旗谱》 有关叙事行 为 、 方 艺术
维普资讯
远扬 、 乐善好施 、 慷慨仗 义的严大善人 的调 解 , 到小酒 店讲
理。但严老尚居然与冯老兰沆瀣 一气 , 共同策划 了这 场骗 局。这说明民间已不再有主持公正的权威力量存在。那就 只好找官府 ,所 以接着有 了朱老 明串通村里 2 8家穷 人告
— —
论《 红旗谱》 与我 国古典文学的渊源
陈 芬
( 中师范大 学 文 学院 , 华 湖北 武 汉 407 ) 309
摘
要 :红旗谱》 《 是十七年时期 的主流文化资源之一 , 虽然意识形态规约 了其主题 的阐释 , 却没有操 纵它 的全部叙 但
述机制 。 其文本在叙述谋略 、 文化意蕴 、 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呈现 出与古典文学之间的继 承关系 , 从而表现出了丰富的历 史与审美内涵 ! 关键词 :红旗谱》 古典文学 ; 《 ; 叙述谋 略; 文化意蕴 ;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 :0 . 26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9 8 6 ( o8 0 - 0 o 0 10 — 6 6 2 o )4 0 6一 2
《 红旗谱》 是一部描绘农 民革命斗争 的作品 , 家梁斌 作 在创作前夕就 明确 了要写阶级斗争 ,以使主题站得住脚 , 很显然 , 它是在既定 意识形态规 限内 , 历史的一种规 范 对 化叙述 。但若就此认为《 红旗谱》 即主流意识形态 的“ 转述 ”
(21《 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红旗谱》的作者就借鉴了古典小说中这种传统的
复仇模式来构架故事。在《 红旗谱 》 作者设置 了三种类 中, 型 的复仇。 其一即以朱老巩为代表 的老一代农 民的 传统复
仇, 如朱老巩“ 大闹柳树林” 朱老 明串连 2 、 8家农 民三 告冯 老兰 ;其二就是 以朱 老忠为代 表 的第 二代农 民 的谋 略复 仇, 他既有着“ 出水才看两腿 泥 ” 的韧性 , 又有 培养 “ 一文
法等的构成 。两者之 间的联结 , 使其叙 述有 时能“ 出” 逸 观
念、 主题的拘 囿 , 在一定 程度上缓 和了意识形态 阐释 上的 坚硬和紧张, 而让某些在另外文本中被阶级斗争等重大事 件淹没的 , 有关人 的欲望 、 日常生活 、 习俗 、 仪式等 的表达
而在“ 革命 ”“ 、暴动” 的复仇方 式发 生的必然性上 , 《 红 旗谱》 也选取了《 水浒传》 官逼 民反 ” 中“ 的类型 。《 水浒传》
公正的地方 了 ,那 么农 民的冤屈就只 能靠 自己来伸张 了。
中国宗法制 的民间叙事 中所盛行 的故事有两种 : 复仇
故事和爱情故 事。 前者在经典性的《 三国演义》《 、忠义水浒
收稿 日期 :07 0 — 0 20— 3 2
作者简介 : 陈芬( 92 , , 中师范大学文 学院现当代 文学专业 2 0 18 -)女 华 05级硕 士研 究生。
6 0
所建构 的文本空 间 , 是浑然 圆融光 洁整一 的绝缘体 , 是革 命政 治话语 自始至终完全合 目的性 的论证序列 , 就大大简 化了问题 的复 杂程度 。事实 上 ,阶级斗争” “ 的观念虽然塑 造 了全书的主题 , 却没有操控其全 部的叙事机 制 , 者 但 作
传》 甚至唐宋时期 的一些传奇和话本 中就有很好 的体现 。脚
开始就选择如此决绝的方式来寻找公正的。梁漱溟先生在 论及 中国人文化性格时 , 曾特别强调中 国老百姓 有一种突
有所 浮现 , 加强 了小说表现生活的历史连续性。
一
、
叙 述 谋 略
出的对 “ 的信仰 , “ 理” 相信 有理走 遍天下 , 无理寸 步难行” 。 朱 老巩大闹柳树林 ,一开始也并不是 要和冯老兰拼命 , 而 是要 和他“ 讲理”所 以他会接 受 当过义 和团 , , 在村 里声名
开篇 即写高俅对王进和林 冲的迫 害 , 强调“ 自上作” “ 乱 、官 逼 民反” 。将 “ 的原 因明确 、 反” 直接地 归结到 “ ” 官 的头上 , “ ” “ 官 是 施事者” 民是 “ , 受事者 ” 用此类笔 墨为好汉 们赢 , 得 同情 。目 p 6 在《 ( 3 ) 红旗谱 》 , 中 受欺压 的农 民也 并不是一
状, 告冯老兰转嫁捐税给穷人 。但头场官司打到县 里 。 输到 县; 二场 官司打到保定法院 , 输到保定法 院 ; 三场 官司打到 北京大理 院, 又输到 了大理院 。天底 下 已没有 给穷人主持
义描写影响 的痕迹 。首先表现在英 雄人物 品性 的塑造上 , 他们身上更多地继承了水浒好汉的侠义品质 。朱老忠的父 亲朱 老巩 是一个 标 准的“ 水浒 ” 的侠 义英雄 , 敢作 敢 式 他 为、 豪气 冲天 , 因而他很 快成为 乡村传说 中的主人公— — 不畏 强暴 、 慨 赴死 、 慷 锄奸铲 恶 、 义凛 然的 民间 传奇英 大 雄 ;朱老忠继承 了父 辈的水浒 的英雄 品格——行 侠仗义 、 扶危济贫 、 豁达豪爽 ,这天塌下来 , “ 我朱老忠接着 。朱老忠 穷 了一辈子 , 可是志气 了一辈子。没有别 的 , 咱为老朋友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