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际体系与结构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学入门》第三章-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学入门》第三章-国际关系理论

⑴完全自由放任的理念; ⑴自由放任并不必然导致秩序,重视国际
不被干预的世界将自动走 组织、国际法的作用,强调对国际社会进
向秩序
行多边管制与干预;
⑵自由贸易导致国际和平,⑵和平与正义并非自然状态,而是人类设 国 际 秩 序 由 “ 无 形 的 计的结果;强调改革、多边主义,提高国 手”——均势进行调节。 际政治民主化
小结
国际关系理论的类型 国际关系的三个大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理论之间的关系及理论的运用
阅读材料
•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 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6年版。 • 秦治来:《国际政治学简明教程》,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秦亚青编:《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经典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第三章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的类型 国际关系的三个大理论
现实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理论之间的关系及运用
引言:理论——简要界定
理论是描述/解释因果规律的概括性陈述 理论=因果关系+因果机制
理论的作用
确定重要事实 明确作用机制 预测把握未来
理论——广义理解
系统化的知识 构成性/批判性理论
版。 •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
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 【美】卡伦•明斯特:《国际关系精要》(潘忠岐译),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7年版。 • 【挪威】托布约尔•克努成:《国际关系理论史导论》(余万里、何

国际体系的结构

国际体系的结构

国际关系分析家们使用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国际体系的概念。

如被holsti定义的,任何独立政治实体的体系……相互间频繁地互动,通过常规模式,这些单位可以使部落公国里,公国城邦,关于他们的核心点,然而,他们独立于彼此之间,独立当然不是完全的实际,他们独立的程度如听体系较弱的国家依赖强国的保护,也如同穷国要求富国的经济援助。

然而尽管如此,再小的国家也有决断力,除非他们被更大的单位所控制。

能够主导自己的政策,政策间会导致主要权力的矛盾,有时,弱者反而能控制强者,通常他们是以复杂合作和相互竞争的体系中强者追求的目标。

这些互动模式——尤其不排除强国,是国际关系学生主要关注的对象,他们描述这些单位之间相互行为的类型与特征,阐述这些变化。

再试着解释体系内发生的特殊现象,如危机战争,分析也能在角色间问相同的问题,不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国战国时代,还是当代国家,这些都不把单位的重要性打折。

但是不要忽略单位的特征已经显著发生了变化,根据尺度,政治结构,参加与集权程度,技术与军事能力,与其他特征。

相关的是,一个最重要的显著特征,从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之后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18世纪的欧洲国家体系基于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原则的国家,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变成全球体系基础,虽然在第三世界民族建筑是国家的最高优先权,控制国内和国外政策的诸事项,甚至这些国家,对正常主权有要求,在联合国出席代表。

虽然所有国家是形式上的主权,在权力和财富方面却有极大地不同,一个重要的当代体系的特征是,因此非常有等级——一个等级从超级国家到弱小国家,小国拥有的权力和财富还不如弱国的城邦,但是在大的再有权利的国家也受到国际体系的控制,体系提供了所有国家必须适应的环境。

随之而来,权力的结构行为的标准,在体系层面对外交政策有重要的影响,事实上。

外交政策的大元素包括适应出现于体系层面的机遇的能力。

这些压力要求机遇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中有很大的不同。

事实上,关于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的争论集中于国际行为又体系中国家间权力分配来决定。

第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

二、浮动汇率制度的运行机制 页 面 内 容
浮动汇率制度(the 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是指汇率由外汇市场外汇的供给 和需求决定,并随外汇供需状况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在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黄金非倾向化;各国货币当 局已不再公布货币的含金量。这样,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已不复存在; 铸币平价、黄金平价的概念已经消失,汇率的波动已不再有一个自发的或人为规定 的上下限;各国货币当局已不再承担布雷顿森林体制下存在的维持汇率波动幅度的 义务。因此,浮动汇率制度的运行机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 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货币当局没有维持汇率固定的义务,但由于汇率的波动紧 密地联系着一国的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极大地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对内对外的均衡。 因此,任何一国货币当局都不可能实行完全的“自由浮动” ,让汇率完全听命于外汇 市场的供求力量。各国货币当局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把汇率的波动控制在一 定范围内,或使汇率向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方向浮动,即实行“有管理的浮动” 。 因此,浮动汇率制度是在各国出于自利目的对国际金融市场供求关系施加影响 的状况下运行。
页 面 内 容
二、1944-1973 年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需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以保证战后国际经济的 正常运转。1944 年 7 月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召开了 有 44 国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 总 称 布 雷 顿 森 林 协 定 (Bretton Woods Agreement)。 布雷森林协定中有关因定汇率制度的方面是: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或 称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实行 黄金—美元本位制。其内容为: (1)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 钩。规定 1 美元的含 0.888671 克黄金,美国承担对外兑换黄金的责任。各国根据各 自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的对比订出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即黄金平价(链 接 3) 。 (2)固定汇率。规定美元即期汇率的波动幅度为土 1 %,各国中央银行有义 务维持这一比价。这就确立了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钧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确定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美元同黄金直接挂钩,而其 他国家货币通过美元同黄会间接挂钩。因此,东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 为中心的金汇兑本位制。 这种货币体系与以前的金汇兑本位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以下不同:(1)金汇兑 本位制以黄金为本位货币和储备货币,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 (2)在金汇兑本位制时代,有多种货币可作为外汇储备,而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中 只有美元作为国际外汇储备中的唯一货币。(3)在金汇兑本位制时代,居民可向本国 政府换取黄金,而在布雷顿森林制度下,只有各国的政府或中央银行才可向美国政 府以美元换取黄金。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开始时对促进国际贸易、稳定汇率、发展各国 经济确实起了很大作用。但从 1960 年 10 月出现了第一次美元危机,到 1973 年 3 月 止,先后爆发了 10 次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破产。 (链接 4) 实行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所需条件和战后有关条件的变化。 所需条件:(1)美国国际收支应保持适度顺差;(2)美国国内经济应保持稳定;(3) 美国要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战后有关条件的变化: (1)50 年代美国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 (2)60 年代美国 国发生滞胀性经济危机; (3)70 年代初外国抛压美元套取黄金。 尼克松总统被迫于 1971 年 8 月 15 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暂停美元兑换黄金,放弃美元平价,汇率由 市场自由浮动,其后国际社会曾努力拯救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但 1973 年 初又爆发一次美元危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西德马克和日元。美元被迫再次 贬值 10%。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已土崩瓦解。

国际体系结构的名词解释

国际体系结构的名词解释

国际体系结构的名词解释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体系结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对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包括国家、超级大国、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

一、国家国家是指一个拥有独立政治权力和领土的社会集团。

它是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

国家拥有主权,负责制定内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并代表国家在国际事务中行使权力。

二、超级大国超级大国是指具有巨大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的国家。

这些国家对全球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并且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是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随着中国崛起,一些学者和观察家开始认为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由各个国家自愿组成的多边机构,旨在处理或调解国家之间的问题,并促进国际合作。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组织之一,其成立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以及保护人权。

四、国际制度国际制度是指国家共同遵循的规则和准则,以及通过国际组织和国际法实施的协调机制,旨在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和秩序。

国际制度起到规范国家行为的作用,确保国家之间的互动基于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原则。

五、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指国际社会协商一致,共同管理全球事务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需要通过全球治理机制来协调和解决。

全球治理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尊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人类福祉。

综上所述,国际体系结构中的一些关键名词对于理解和分析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超级大国、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和全球治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国际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当前全球局势下,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并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推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 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竞争共处、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3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 松散的两极体系 全球体系 等级统治体系
牢固的两极体系 单位否决体系
8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9
课堂思考与讨论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冷 战的爆发有何关联?冷战的 责任者究竟在谁?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0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 世纪初)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6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4)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即 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维持 外蒙古的现状,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 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的旅顺港为海 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 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对满洲 的主权,而苏联在该地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国际分工的完成 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殖民体系的建立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2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1.创立阶段(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出现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萌芽 国际交往的外交社团制度诞生
2.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国际关系可概括为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多极化格局。

维也纳体系背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引起欧洲封建君主们的恐惧,普、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多次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掌权后,法兰西帝国一度在欧洲盛极一时,但拿破仑的侵略扩张野心,使法国进行的战争的性质由革命转为侵略,最后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

战胜法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确立战后欧洲秩序。

形成: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通过决议: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维护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称为维也纳体系。

实质: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不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践踏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阻挠德意的统一,是历史的反动。

但在维也纳体系下,用开会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瓦解:法国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封建王朝,进一步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发动一战,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确定利益分配、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形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些条约包括:战胜国处理战败国的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惩罚和削弱德国;还有对奥、匈、土尔其的尔和约。

这五个和约所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

凡尔赛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日英之间竞争激烈,为缓和各国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3第三章 建构主义

3第三章 建构主义

第一方模式:只考虑一个行为体的利益。规范引导 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有效言语行为条件的 限制,如威胁和警告等。规范在这种模式中具有强 制特性。 第二方模式:涉及的是规范在讨价还价过程中的作 用。其特征是各方的战略行为,即承认决策的相互 依赖,由于讨价还价可能包括了强迫行为,规则和 规范可能但不一定在这种模式的选择中比重很突出。 因此为了达成协定,行为体一方常常违背另一方的 意志。 在第三方模式中,出现了道德观,如公正和平等。 第三方为了调解和解决提交的问题,运用即存的规 则来解决争论。上述三种方式是根据规则和规范的 推论方式而不是行为体的数目来区分的。

2、温特建构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温特看来,国际体系的行动者和结构是相互建 构的。一方面是行动者通过互动创造了结构,没 有互动的实践,结构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另一方 面,社会实践生产和再生产了主体间性的意义, 反过来,主体间性的意义同样也建构了行动者。 国家在互动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同角色,他们根据 这些角色类型再现自我和他者。国家通过自然选 择和文化选择的方式所建立起来的主题间性理解, 塑造了不同的体系结构。因此无政府状态的逻辑 并非只有一种,即不会存在单一的逻辑:新现实 主义的自助和权力政治。无政府状态可以有多种 类型的逻辑。

温特抽象出了三种无政府“文化”的理想类型: 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 在霍布斯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 “敌人”角色,是你死我活,敌人没有生存和自 由的权利。 在洛克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竞 争对手”的角色,竞争对手有着生存和自由的权 利,但没有免于暴力的权利。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对主权的确认就是一个标志。 在康德的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相互定位是“朋 友”。朋友之间相互承担义务:不使用暴力解决 争端,在出现侵略的情况下相互帮助,从而导致 多元安全共同体和集体安全。

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经贸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同度较高,但争论的焦点不少。许多国家和地区批评现存国际经贸体系的不 公正性和不合理性,但务实地主张进行局部和渐进的改善。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试图在国际经贸体系中 维护和延长它的主导地位;欧洲、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希望在多边框架下享受更多的权益;已经或正在兴起的发 展中国家争取以国际规则的形式巩固其权益;最不发达国家则要求分享现存分体系能给予最大的保护和照顾。国 际社会争论的焦点是经贸协调、金融安全、货币汇率、区域合作、自由贸易区等问题。
中国国内有关国际体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学者们对国际体系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界定的国际 体系与英国学派的国际体系概念基本一致,即:在特定历史时期,彼此进行互动的主要世界大国,按照一定的结 构形式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这一界定强调了国际体系与国际社会的区分,认为国际体系不如国际社会那么 具有规范性,更多以权势界定、更具冲突的可能;因此,国际体系很大程度存在某种等级制结构,“极”是一个 理解国际体系的重要概念。第二类学者人数较第一类多,其所使用的“国际体系”事实上是指英国学派的“国际 社会”:国际体系是指由密切联动的各行为主体构成的,具有结构、功能并与环境互动的有机整体;包括国际行 为主体、国际力量结构、国际互动规则和国际机制等四方面。由于规范性较强,国际体系可以是和谐的、或可以 实现和谐,国际规则、制度等的重要性相当明显。
欧洲国际体系正处于巩固性的调整时期。欧盟宪法危机突显欧洲一体化长期存在的深化和广化之间的矛盾, 欧洲各国注意力相对内顾,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后延。此外,欧美重新界定北约的功能。北约正在由主要侧重军 事同盟和传统安全,逐渐转型为军事和政治功能并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兼顾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北约与俄 建立的和平伙伴关系;同时在欧俄关系中,俄越来越倾向于将能源作为一种政治工具。

国际体系

国际体系

國際體系(一) 體系結構面一/ 霸權重建和鞏固,單極架構更確立美伊戰爭至少在軍事上證明了,美國幾乎可以獨立地完成自己設定的目標: 以儘少的死傷,在最短的時間裡,打贏一場地區性的戰爭。

近期內,顯然不會有一個能夠對抗或挑戰美國霸權的國家或集團。

從「極」的概念來看,可以說,世界政治的一超單極的格局已然確立。

80年代以來,看似下坡的美國霸業又得到了鞏固,並以新三位一體的力量結構(如圖二)重建美國的霸權。

這種新的外內雙重三角結構既保留了冷戰時代的核打擊力量,也開發了新的有效遏制和精確打擊的力量。

以美伊戰爭為例,這種新的三角結構既可藉由內三角的潛力來威懾中、俄等大國和伊拉克之類(如伊朗)的中型強權,也可藉由內外三角的實戰能力克敵制勝。

美伊戰爭驗證了新三位一體的戰略規劃,也更加確立了國際體系由一個超強主宰的單極結構。

(二) 三層棋局更複雜,霸權負擔更沈重美伊戰爭證明了美國有能力,也有決心維護區域的穩定與秩序,也相當程度地驗證了霸權穩定理論。

但是,不論從一超多極和三度空間的棋局來看,還是從同盟重組的可能性來看,國際政治的棋局是更複雜了,而美國霸權的負擔將更為沈重。

因為美國將須直接地、單獨地、或僅與極少數盟邦一起對付所有的威脅與挑戰。

也就是在沒有代理人的清況下,以上駟對中、下駟。

圖示:上層單邊行動中層不同層次間之互動同層次間之互動底層圖三: 複雜的三度空間棋局製圖: 許湘濤。

概念來源: 參考圖一。

上層: 單極的美國軍事霸權;中增: 多極的經濟權力:底層: 權力高度分散於政府與非政府的行為者。

(三) 新的棋局,新的抗衡美伊戰爭打造了世界政治的新的棋局,也產生了大國之間新的合從連橫。

中共一位國際事務專家指出,科索沃戰爭使中共認識到本身的弱點。

因此,新一代的中共領導人大多數是工程背景,目的在提昇中國的經濟力量和生活水平,正如胡錦濤在一場中外記者會上的宣誓: 「全心全意搞建設,聚精會神圖發展。

」美伊戰爭更加深了中共力不從心的感受。

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结构

国际体系结构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学理论——结构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一、国际体系结构的界定国际体系结构可以简单视为无政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权力分配。

一般的体系都是由一些不同的部分或者说是组成部分构成的,沃尔兹把这些组成部分成为单元。

国内政治体系结构(等级体系的结构原则)1.等级体系包含一些组成部分或曰零部件,等级结构这些组成部分按照由高到低的规则顺序排列起。

举例:国家的权利由高到低等2.等级结构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明确的分工。

举例:政府部门不同的职能及领导人等3.等级结构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个体能力的差别。

有的单元能力大一些,有的单元能力小一些,这种个体能力的差别对体系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沃尔兹认为,参照界定国内等级结构体系的这几个方面,就可以将国际体系的结构界定清楚,首先需要界定国际体系结构的组成单元,根据现实主义的假设,国际体系结构的组成单元主要是国家。

其次需要界定国际体系内的国家组织起来的原则。

参照国内等级结构体系的组织原则,国际体系的组织原则有三个方面1.国际体系的各个单元(国家)的排列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无政府秩序,即国家之间在形式上一律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也就是说,国际体系内国家之间的排列原则是形式上平等共处的无政府体制,而不是等级秩序体制。

跟经济市场一样,国际体系是自发形成的,不是任何一个国家有意识设计的结果。

2.国际体系结构的各个单元(国家)的功能分工原则。

在国际体系内各个国家的功能完全相同,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无政府体系下国家具有主权的特点,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同等的关系,相互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的职能分工。

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都是功能类似的单元。

3.国际体系结构的各个单元(国家)的能力差异原则。

在国际体系内,国家实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国际体系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以国家之间的相对实力对比是国际体系结构的主要表现特征。

也就是说无政府状态的组成单元在功能上没有什么差别,他们的差别在于实现类似功能的能力上的差别(能力分配)所以,界定国际体系的结构就只能依靠国家之间的能力分配了。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

国际政治学知识梳理

国际政治学——国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j基本框架梳理国际政治学——国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前言一、为什么国际政治会成为一门显学二、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第一章国际关系理论概说——中西方理论路径的区别第一节中国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古代国际政治思想→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当代探索一、古代国际政治思想二、古代华夷秩序的实践三、华夷秩序的弱点和衰落四、华夷秩序的瓦解五、近现代国际政治思想第二节西方国际政治思想的发展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分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中发展模式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与政治学的分野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论战中发展模式第二章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变化中的世界与其单元第一节国际社会构成与其历史性一、什么是国际社会二、国际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国际体系一、国际体系环境二、国际体系的界限三、国际体系的结构四、国际体系的规范第三节秩序与格局一、国际格局的古代形态二、近代国际政治格局三、现代国际政治格局第三章国际行为体——变化中的世界与其单元第一节国家一、国家形式的发展二、国家行为体第二节国际组织一、国际组织的发展与演进二、国际组织的概念与特征第三节跨国公司一、跨国公司对主权国家体系的巨大破坏二、跨国公司对全球化的重要意义第四章国际战争与和平第一节:国际冲突一、国际冲突的涵义二、国际冲突的类型第二节国际战争与和平一、国际战争与国际和平的界定二、国际战争是什么第三节非传统安全一、非传统安全的界定二、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三、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第五章国际合作第一节国际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一、国际相互依赖形势的发展二、国际合作三、国际相互依赖与国际合作的关系第二节国际合作对国际制度的依赖一、国际合作不能达成的主因二、国际机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第六章非国家行为体第七章国际道德与秩序第一节国际道德一、国际道德准则的界定二、国际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困境第二节国际舆论一、定义二、形成的条件三、国际舆论与国际道德的关系第三节国际秩序与世界秩序一、国际秩序的含义二、国际秩序建立的基本因素三、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原因四、世界秩序五、国际秩序(单极霸权模)式向世界秩序的转变具体知识梳理国际政治学——国家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前言一、为什么国际政治会成为一门显学二、国际政治理论的内容一、为什么国际政治会成为一门显学(一)辨证的国际关系历史隐藏于文牍幽深处的往事1)阉党·东林党·中华帝国的命运结局:工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消逝与马六甲海峡控制权的易手,西班牙人控制了对中国航道。

第三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三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以美国为首的 帝国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经济
政治
意 识 形 态
冷战遏制
针锋相对
和平演变
反和平演变

军事

柏林危机(柏林墙) 侦察机事件 古巴导弹危机
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两极格局的松动
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终结
世 界 进 入 新 旧 格 局 转
东欧剧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雅尔塔体系(1945-1991)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 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乌克兰)举行的雅尔塔会议。其特点是: 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 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 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 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 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扩张—
—反法同盟——1814-1815 《最后议 定书》 目的是结束战争,恢复欧洲的和平与 均势
2.维也纳体系
《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及有关条约、
宣言和文件构成了维也纳体系。它以均势 原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 在拿破仑帝国瓦解后的欧洲,建立起新的 政治均势,并暂时维持了欧洲列强间的和 平与协调。

二、当前国际体系演变的特征
和平渐进
全面广泛
深刻复杂
中美:增加互信 谋求共赢 新兴国家的兴起 “东张西望”的时代
朝鲜:扬起开放的步伐
阿富汗:美军的下一个目标

国家构建第三章

国家构建第三章


新帝国
1
新帝国的动态---美国
“先发制人“或者”防御性战争”理念 下,开始 “负责” 弱国的治理
1 2001年,阿富汗战争
3
2
2003年,伊拉克战争
其他对弱国恐怖主义问题的武力干涉
2
形成的关系缘由
本身治国无方,无力,无法控制恐 怖主义,需依靠大国力量支持
弱国
在国际上的为了维护安全而“先发制 人”的外交理念
美国
外部国家促进内部治理不善的国家 进行国家构建
结果

对主权的侵犯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承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 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 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1 干预的产生
国家治理不善破坏了后威斯特伐利亚 国际秩序的基石——主权原则
弱国家给自己和其他国家带来的 问题,大大增加了国际体系中第 三国强行干预他国事务的可能性。
END
国际合法性应建立于高于个别民族 国家的法律和意愿的正义原则之上
欧洲

超越民族国家
3
对欧洲立场的否定
即使理论上可能存在一个更高的的自由民主价 值,也无法体现体现在一项既定的国际制度中
实际执法问题,执法属于民族国家职权范围, 无法实施的精神,会破坏法治本身
2
超越民族国家的可能性
目前不可能 结论:
“国际社会” 迄今为止只是一 种虚构,超越民 族国家是对国家 概念的侵蚀
国家构建
第 三 章
弱国家和国际合法性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2016053850 王创宇
1 新帝国 2 对主权的侵犯 国家构建 3 4 国际层面上的民主合法性
5 超越民族国家
目 录
2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1日至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 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举行的国际会议。中国政府时值颜惠庆内阁,派出施肇基、顾维钧、 王宠惠三人为全权代表的130多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 议的议程主要有两项: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和远东问 题。为此组成两个委员会:“限制军备委员会”由英、美、日、法、 意五个海军大国参加;“太平洋及远东问题委员会”则有九国代表参 加
★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一元 格局
两极格局
多极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 征
•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 阶段相联系的,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 征
•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
国际政治时期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 的组成部分 国际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是国际政 治的基本起点
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 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俄国十月 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二战结束
二战后——至今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 展演变 苏联解体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
•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华盛顿应邀出席 美国众议院举行的欢迎会。邓小平在会见参议院 多数党领袖伯德和众议院议长奥尼尔等人时说, 台湾回归祖国后,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 制度。台湾当局可继续管理其军队,还可保持同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商业等非官方关系。我们力争 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我们不能承担不 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义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体系变革的动力 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最终变得不可避免,是 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 惧。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体系变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大国相对实 力的此消彼长。最根本的动力是经济实力 的此消彼长。
(参阅: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第二节 国际结构
一、结构的构成 (1)结构性质的三原则: 体系的组成原则如何(等级制还是平等的);单位的功 能(单位功能互补还是相同);体系中单元之前的实力分 布 (2)比照三原则,分析下国际结构为什么与国内结构不同?
(3)国际结构的变化 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影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体系的变化与体系内部的变化
(1)体系的变化 (change of system) 体系从无政府状态(anarchy)变成世界联邦或世界政府 国际政治的本质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国之间互动的模 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2)体系内部的变化(change in system) 由两极变成单极,或是多极变成两极等等 国际政治的本质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大国互动的 具体模式会发生变化,但大国外交的主要目的仍然是为了 生存 参考:Kenneth Waltz,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 25, No.1(2000), pp. 5-41.
第三章 国际体系与结构
第一节 国际体系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 (1)定义:主权国家组成的国家体系,国际体系的最重要特征 是无政府状态,每个国家都要为自己的安全负责。 System可以翻译为“体系”或“系统”,后者在国际关系中的运 用受20世纪流行的system theory的影响 (2)理解任一国际体系主要特征的两个重要线索: a. 国际体系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数量大国在不同程度上主导。 b. 某些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的主导, 甚至是语言、习俗的流行 (3)体系的极性(polarity) Hegemony(unipolarity) ; bipolarity; mutipolarity
三、国际体系的演进(2) (4)两极体系(或雅尔塔体系,1945-1992) 大国政治:苏联的崛起;英国的衰落;美国霸权的稳定 国际机制与规范:联合国;北约与华约 (5)单极体系(1992-2001?) 大国政治:苏联的衰落;美国的“单极时刻” 国际机制与规范:联合国作用的式微;华约解体;北约(为 什么能继续存在?) (6)正在出现的多极结构? 大国政治:中国的崛起;欧盟作为政治力量的出现;俄罗斯 的复兴 国际机制与规范:改组联合国的呼声?
三、什么是结构性冲突(矛盾)? (1)大国之间因为实力对比对比变化而导致的冲突 实力对比变化的大背景下,由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冲突。 (2)结构冲突的原因 实力分布与利益(经济利益、荣誉、地位等)分布不均衡导 致的冲突 参考:John Galtung,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ggression,”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1, No.2, 1964, pp. 95-威斯特法利亚体系(1648-1714) 大国政治:荷兰、英国的兴起;西班牙的衰落; 国际规范与规范:国际法规则的基本确立(主权平等、国 际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2)维也纳体系(1812-1914) 大国政治:法国的衰落;俄国的兴起;英国霸权的确立; 国际机制与规范:欧洲保守同盟(神圣同盟)的确立;三 皇同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8-1938) 大国政治:美国、日本的崛起;英国、意大利、德国的衰 落 国际机制与规范:国际联盟;华盛顿海军条约体系(1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