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解析版)
主题48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冷战)
![主题48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06f110f2910ef12d2af9e785.png)
雅尔塔三巨头会议
“冷战”的概念(Cold war)
• 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 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 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
局 部 热 战
美苏全球对抗的冷战格局
二. “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表现一、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项目 原子弹
热核炸弹 洲际弹道导弹(ICBM )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 多弹头导弹(MRV) 反弹道导弹(ABM) 多弹头分导式导弹(MIRV) 远程巡航导弹
全面冷战
苏联(年)
1949 1953 1957 1968 1968 1968 1975 1984
1949年, 美国 、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 的代表在 华盛顿 集会,签定了《 》, 北大西洋公约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遏制 苏联的 军事政治 集团。
知识小结
对象: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 国 的 “ 冷 战 政 策 ”
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 形式: 形式,进行遏制 杜鲁门主义 (全面开始)
美国(年) 1945
1952 1958 1960 1966 1972 1970 1982
-------- 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L· s· stavrianos) 《全球通史》(下)
表现二、德国分裂——柏林墙
全面冷战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 柏林墙全长169.5公 里。沿墙修建了253 个了望塔、136个碉 堡、270个警犬桩。 此外,还有一接触时 就会发出信号的铁栅 栏119.5公里。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PPT文档资料
![课程标准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bfcf27b52acfc789ebc9a5.png)
1.概念: 1945年2月,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 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 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 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美苏均势 2.基础: 3.实质: 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4.作用: 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 (2019年海南高考历史21题)美国历史学家沃尔 夫· 拉弗贝在20世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 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 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 • A.柏林危机 B.古巴导弹危机 •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战争宣传单是一方为了瓦解敌 人意志、鼓舞自己士气而印制 的宣传材料。右图为二战后某 次局部战争时期的宣传单,对 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
【课程标准】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形成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了同盟的基础(直接原因) 3.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欧日:实力削弱; 美国:实力大增,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苏联:努力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存 在大国沙文主义 4、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重要原因) 5、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本原因) 6、英国(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2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8b916ff01dc281e53af094.png)
课时作业(二十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作业时间:月日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反映了( )A.自由世界的人民渴求美援B.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C.美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D.杜鲁门挑起美苏冷战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杜鲁门以世界人民渴望自由和平为借口提出保卫世界的所谓责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故B项正确;杜鲁门提出美国责任的目的是称霸世界而非为了捍卫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是战后两国国家利益相左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
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
这表明当时( )A.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B.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C.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答案:C 解析:1959年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未动摇,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故B项错误;展览会本是经济交流,但却引起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冲突,这说明两国的政治对立影响了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展览会并不能体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对立,故D项错误。
3.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
”这一演说( ) A.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故B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故D项正确。
第55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55讲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97d86ae4b14e852458fb573f.png)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反共反苏,是争 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马歇尔计划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 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大规模运用, 两者本质上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 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霸权地位。
控制操纵 联合国
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贝文说:“美国今天正处于拿破仑战争结 束时英国的地位。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掌握了全世界财 富的30%左右,而今天,美国则掌握了大约50%。”
材料反映了什么?
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材料二、二战后的苏联
经济
军事
政治
仅次于美国
军队数量达1140万人
一、“冷战” 兴起的背景 二、冷战的表现 三、“冷战”中的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1950-1953) 2、越南战争(1961-1973)
热战:
1950年美国干涉朝鲜内 1961年,美国发动越
战,发动朝鲜战争
南战争
【易错易误】美苏“冷战”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属于美苏“冷战”的范畴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争 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美苏没有直接在战场上交 战而已,对于亚洲而言是“热战”,对于美苏而言 是“冷战”。
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 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一般而言,两极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时 代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答案解析)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a3654c3b3567ec102d8aff.png)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解析】选C。本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 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 ‚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
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 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 【解题指南】本题主要利用图文考查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特点。
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分析马歇尔计划覆盖的地区,迁移马歇尔
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说明马歇尔计划援助具有浓厚国家制 度和意识形态的色彩。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解析】选C。因为联邦德国加入北约是在1954年10月2日,为 了在军事上与北约对抗,苏联于1955年成立了华约组织,由此 判断C正确。第一次柏林危机是1948年,德国分立开始于1945 年,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于1947年。
2.(2010·福建文综·T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 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 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 )
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
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 原因不包括( )
A.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B.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C.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D.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冷战中重大事件的时间,
面透过材料,把握现象的本质。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高考考查略低 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但仍是高考命题的主体内容之一; 从考查内容上看,欧洲走向联合及其性质、不结盟运动等是高
高一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ae7c6d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0f.png)
高一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A.双方合作多于对抗B.美苏双方势均力敌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依据所学,二战后,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日益严重。
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使世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所以应选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对峙2.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北大西洋公约》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C.《华沙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就是指联邦德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才成立了C.《华沙条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华沙条约》3. 1944年10月21日,罗斯福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演中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吾国为本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这最能表明的是()A.美国不自量力、自吹自擂B.美国实力最为强大C.美国企图领导世界D.美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并以“世界领袖”自居,企图领导世界,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与C项相比,C项更符合材料意图,故B项排除。
高中历史政治史知识祥解与重难点探究: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政治史知识祥解与重难点探究: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a6ca9ab9d528ea80c7790e.png)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及表现。
难点:美苏的“冷战”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整体感知:“冷战”的兴起→“冷战”的表现→“冷战”的影响→冷战中的“热战”趣味探究肩扛原子弹,兜里装美元,脚踏欧亚大陆,头顶巍巍青天。
老子天下第一,谁敢把我来管。
脚踏欧亚大陆,头顶巍巍青天。
我乃世界警察,大小事物全管。
听话者给美元,不听话者一拳把他打翻。
苏联有点不老实,我想请他吃颗原子弹。
提问:顺口溜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知识梳理一、“冷战”的兴起1原因:(1)二战结束,由于共同的敌人被打败,美苏失去同盟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二战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3)美国把苏联看作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遏制苏联。
苏联把确保东西部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扩大在世界的影响。
(4)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对立。
2表现(1)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1947年,杜鲁门公开宣称与苏联和社会主义对抗,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从此出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
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提出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苏联成立“经互会”对抗。
【归纳比较】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两者互相联系,目的基本一致,但手段上各具特色。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3)军事:为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控制,1949年成立北约。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成立华约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七第19讲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专题七第19讲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31d68cef61fb7360a4c6510.png)
第19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考点1 美苏争锋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1)雅尔塔体制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二战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基本过程(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3)经济上:(4)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1)杜鲁门主义的核心内容:遏制苏联,反对社会主义制度。
(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2)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用经济手段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从而加强美国对抗苏联的力量。
(隐蔽的手段)(3)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
二、“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1.德国分裂(1)背景:德国投降后,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如何处置德国是美苏斗争的焦点之一。
(2)概况: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2.朝鲜战争(1)原因: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进驻朝鲜,形成了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美苏两个占领区。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概况: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立即派兵干预,随后又操纵联合国组成以美国军队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3)性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3.古巴导弹危机(1)概况: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始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培训资料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培训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c0aae2c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3.png)
吭亿殊曼涵垂鲜转氨萧拜乳莲傣储娱彦扩胳阻邑拴牢怯轴帛告淑炸氛钦腋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 A.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B.美、苏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 C.美国对以苏联发动了“冷战” D.苏联军事实力、国际地位提高,与美国争 夺霸权
为什么战后美苏两国选择对抗,而非合作?
美苏两国在 和 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社会制度
国家利益
材料一: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 ——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1946年)
兵佐议绍喝糯定翻霸澎铁仁妨缅壶砧幼厅伤祝税文爽焉矛嚎谱建家窝祸靠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国家
“马歇尔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援助。” ——丘吉尔
“美国不是没有私心的。” ——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想一想:美国的“私心”是什么?
藐阶镜谜菩嫡贩桅魔弓粟附馆湿送舞鲜喻细补赦桅玛缨镶按矢鼠牵戒排舀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充巧丝靖慨瞳友籍多癸滞删测委坍锯峙旷琼琳雄锌呵祁玫救趴嫩补君拼鸥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想一想:为什么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领导人能够并肩坐在一起?
膝断登怕贯傲士厕跌饰硒奋予牙了字持糯害栓耍佛集宙蜂演脓抿已饶谴噪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本课小结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第二十二讲 两极对峙格局
![第二十二讲 两极对峙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9efbe02feefdc8d376ee32fd.png)
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过程
2、最终确立:冷战的推动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 1947年美国抛出杜鲁门主义,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 策,美苏盟友关系彻底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 1948年推行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以遏 制苏联;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成立了经互会; 1949年、1955年,以美国和苏联为首先后建立了北 约、华约两大组织;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 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最终形成。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对抗方式——冷战
1、冷战兴起的原因==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 2、冷战的含义: 美苏之间除直接的军事行动以外的其他一切敌对 形式,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 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3、美苏双方采用“冷战”方式的原因 (1)美苏势均力敌,双方不敢贸然采取直接的武装 对抗形式。 (2)二战后人心思定,要求和平是主流,美苏双方 都不愿也不敢重燃战火使自己再卷入一场新的世界 战争。
政治上
成立北约组 (1949)
成立华约组织 (1955-1991)
三次柏林危机
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 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 1948年6月 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 12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 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 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 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 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 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二、两极对峙格局的对抗方式——冷战
5、“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 影响:使中美关系完全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 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中的“特种战争”“局部战争”; 影响:耗费了美国的国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 相对衰落,使美国的军事实力被苏联大体赶上。
16-17历史3 四二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含解析
![16-17历史3 四二美苏对峙——冷战局面的形成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85d66a02d276a201292ea4.png)
一、选择题1. “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
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一帮冒险分子。
……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
"这则写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主人最有可能是()A.丘吉尔B.爱因斯坦C.杜鲁门D.富兰克林·罗斯福解析:选C。
从材料内容分析看,材料明显具有反共产主义的色彩,结合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时间可以判断是与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有关。
2.1947年,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出台背景为二战后初期,美苏加紧在全球的争夺②它标志着美苏两国昔日战场盟友关系的破裂③它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标志④由此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
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二战后,美苏加紧在全球的扩张,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扩张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美苏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开始,促成了“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组织的建立。
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3.《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中提到: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政策设计人员认为,美国的计划要按照上述目的制定.“美国的计划"的实施( )A.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B.导致朝鲜战争的爆发C.有助于恢复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D.使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解析:选C。
关键信息是:“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所以指的是马歇尔计划,就是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以此来遏制苏联。
4.下表为“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比例”(截至1951年),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B.注重西欧工农业生产的恢复C.稳定欧洲的社会秩序D.扶植并控制西欧国家解析:选D。
本题为数据表格式选择题,考查根据表格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由表格数据可知,马歇尔计划资金分配在重工业方面少,结合马歇尔计划属于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目的可以得出D项正确.5.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提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
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争霸
![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争霸](https://img.taocdn.com/s3/m/fa39b7cc0c22590102029d4d.png)
目的: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苏 联,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冰岛 中立国
历史回眸:盟友如何成敌人?
挪 威
丹 麦
北约成员国 华约成员国
英
1955年,华沙 条约组织(华约) 成立以对付北约
1949年8月,北 国 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成立
苏 联
波 兰
法 国 瑞士 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 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 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
(3)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力图“领导世界”; ③苏联成为唯一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极力扩张势力。 (美苏旗鼓相当)
——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 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 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 现” ……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 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 作的,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
自由制度是什么制度?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1、自由制度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 “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图示) 复兴欧洲经济 稳定资本主义秩序 控制西欧 遏制苏联 推行霸权政策 实现称霸战略
《逃离燃烧弹袭击的孩子们》
二、两极对峙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德国分裂 3、 “冷战”对峙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强相争导致世界不安宁,使国际局势出现紧张。 朝鲜战争 古巴危机 越南战争 (2)客观上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①双方势均力敌 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 世界整体发展 ③促使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 ④ 促进科技发展
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格局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f17053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4d.png)
2.日本经济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的扶植;②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残 存封建因素;③重视教育和科技;④采取制 定经济计划的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 经济的发展;⑤朝鲜战争的刺激等。
2)表现: 1956—1972年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仅 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第二位经济大国.
3)影响:
(1)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 心的全方位外交;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形成,冲击了两极格局。
到黑客攻击,而多个外国媒体的报道草率的认定黑客“来
自中国”,甚至“中国军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
在北京作出回应:“……有人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妄称
中国军方对美国国防部实施网络攻击,这是毫无根据的,
也是冷战思维的体现。”冷战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C
A.进攻
B.联合
C.遏制
D.诬陷
3.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是西欧) 接受了美国130亿美圆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 贷款。丘吉尔把美国的做法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
发展中国家(巴西、印度、墨西哥)联合自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
4)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影响: (1)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冷战也宣告结束 (2)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严重挫折
2.“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1)缓和原因:
两极格局的瓦解,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 冲突得到缓和; 2)动荡原因: (1)“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 矛盾和新冲突(如南斯拉夫解体;北约轰炸南联盟)
原创2: 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
![原创2: 美苏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7fb439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f.png)
第(2)题
解析:由“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 “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意为美苏由于社会制度、国家 利益的冲突而进行“冷战”,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显然与题意无 关,故排除。
6 6 of 22
(3)《罗斯福的世界蓝图》一文透露了罗斯福政府对战后世界安排的一 些设想,如强调大国合作、建立联合国、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推 行使美国充当世界主宰的世界主义等。斯大林为苏联确定战后的战略目 标时将巩固战争期间取得的胜利果实(包括苏联控制的地盘)、确保国 家安全置于优先地位,同时积极谋求扩大苏联的势力及影响。材料表 明( )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据材料,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 生的原因。
10 10 of 22
据材料,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 生的原因。
3
国家分裂
朝鲜分裂
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 别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 人民共和国。
局部热战
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 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 美援朝、保家卫国。
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核危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经过 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撤走导 弹,危机结束。
抗美援朝
12 12 of 22
(6)图片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 C )
A.罗斯福新政 B.“铁幕”演说 C.马歇尔计划 D.欧洲煤钢联营
第(6)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讲义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6de8e55fbfc77da269b1a0.png)
阶段十五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二战后的世界总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政治上经济上科学文化上课时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美苏争霸*。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考点一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3.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4.表现5.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考点二美苏争霸(选修3)1.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①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苏美两国首脑会晤,未取得成果,苏美关系趋于紧张。
②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3)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战争未发生。
2.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
(2)重大事件⎩⎨⎧①“缓和”:1972年的尼克松访苏和1975年的欧安会的召开。
②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谋求同中国对话。
(3)结局:长期缓和;苏联处于攻势;美苏关系重陷低谷。
3.第三阶段的较量(20世纪80年代)(1)特点:美苏的第二次“缓和”时期;苏联开始转攻为守。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详解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cf97aa4a561252d380eb6e9b.png)
苏联及其东欧共产党武装
指资本主义国家 指苏联为首的社会主 义国家 •“自由国家”指什么国家? •“极权主义”指的是什么? 公开反共反苏,公开干 •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指什么? 涉他国内政,全球扩张 •材料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什么特点?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 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 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 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 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相信这种援助,在危机 深重的时候,决不能根据零碎解决的办法。美国政府未来 的援助,应该不仅是缓和物,而是彻底的治疗。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两极格局的特点:
2 对抗是全方位的,涉及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对 立和斗争 3 美苏作为双方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作用
4 这一格局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 绝对优势告终。 2 实质:
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美苏两国两分天下
【合作探究】:二战后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情况: ⑴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复兴经 济.借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各国。 ⑵随着冷战的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分 裂德国的政策,在德国的西部扶植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⑶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对抗以苏联为首 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最终导致 了欧洲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⑷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 控制,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有力 地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竞争与合作关系,逐渐形 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朝鲜分裂 这是在错误的时间、 错误的地点、打的一 场错误的战争(朝鲜战 争). ——美国总参谋长布 莱德里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24课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时间:25分钟)3.(2013·广东文综·23)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马歇尔计划应是欧洲的内容,排除A、C。
而当欧共体成立时,马歇尔计划已经完成,所以B不对。
从“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可知是军事性的。
【答案】D4.(2013·江苏单科·20)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考点】冷战格局【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地图中找出关键信息:时间1945——1949;地点欧洲德国被占领。
战后形成美苏冷战格局,在欧洲主要是冷战,没有热战;1955年华约成立,美苏两级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德国在该时期被分区占领,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而其统一是在东欧剧变时期,故BCD表述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选A.。
【答案】A5.(2013·海南单科·20)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材料强调苏联针对美、英等国的分裂措施,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排除B;选项C,虽然正确,但不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排除C;1948年冷战已经开始,美苏展开全面对抗,但有避免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是冷战的基本特征,故D。
【答案】D1.(2013·浙江高考调研·23)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在世界历史上的这一时刻,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是正常的而不是自由的……”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美苏两国均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B.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已经形成C.战后科技革命使物质财富极大增长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考点】考查美苏冷战的背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的咨文”即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美苏冷战的背景是美苏两国势均力敌想主导战后世界的重建。
【答案】A4.(2013·黑龙江教研联合体二模·34)下图为我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作品。
该漫画主要( )A.强调战后西欧各国经济的悲苦无奈B.说明西欧各国国际影响力江河日下C.揭露美国援助西欧实质和真实目的D.讽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貌合神离【考点】马歇尔计划【解析】从图中的时间消息可知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讽刺,漫画旨在说明美国对西欧实行援助像黄鼠狼给鸡拜年一样不安好心。
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5.(2013·广东广州一模·21)有西方媒体认为,在战后几十年林林总总“蓝图式”的国际设计中,作为成功的典范。
它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它必将作为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载入史册。
“它”是指( )A.经济互助委员会B.杜鲁门主义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马歇尔计划【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信息:“花的时间比预计的要短,而付出的代价要低的多”“美国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
采用排除法,结合所学知识,A属于苏联冷战经济方面措施与材料中“美国”不符,BC分别是美国冷战政治军事措施,结合所学二者所产生消极影响,可得出与材料中“对世界和平的最大贡献”不符,故选D。
【答案】D10.(2013·山东临沂一模·23)1947年马歇尔在演讲中提到:“欧洲今后三到四年的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主要是从美国——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的帮助,否则她将面临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实行的原因是( ) A.稳定西欧的社会秩序B.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C.应对共产主义苏联的威胁D.巩固美国和西欧的同盟关系【解析】1947年二战结束不久,西欧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摧残,美国人认为西欧只有从美国获得援助,才能防止“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这么种非常可怕的状况。
”由此可见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稳定欧洲的社会秩序,故选A项。
其他三项也是马歇尔计划的目的,但不是材料体现的内容。
【答案】A11.(2013·湖南衡阳一模·33)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说,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的主要目的是( ) A.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B.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C.推行霸权主义政策D.推广美国式的民主制度【考点】马歇尔计划【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通过恢复西欧经济从而巩固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C项所述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原因。
【答案】B13.(2013·北京丰台高三期末·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
下列事件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①北约组织成立②欧共体成立③杜鲁门主义实施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③①②④D.③④②①【考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解析】本题排序题,采用排除法。
①②③④的时间分别是1949、1991.12、1947、1944。
故选B。
【答案】B14.(2013·广东惠州三模·23)2009年5月英国《卫报》的一篇文章这样评价美国对欧洲国家安全的作用:“美国的安全保证,自二战以来一直让我们受益,也使不少欧洲邻国在国家安全方面搭上了山姆大叔的便车。
”二战以来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安全保证是通过( )A.马歇尔计划B.欧共体C.联合国D.北约【考点】冷战【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战后美国控制欧洲主要是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政治方面主要是通过杜鲁门主义,军事方面主要通过北约,抓住材料中关键词“安全保证”,同义转换,可得出答案D。
【答案】D16.(2013·广东揭阳高三期末·21)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D.雅尔塔体制、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考点】美苏冷战对峙【解析】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
1947年3月,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1949年,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雅尔塔体系确立。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被一分为二。
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故C项正确。
【答案】C17.(2013·山东烟台高三期末·7)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考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冷战【解析】冷战客观上使得世界长期以来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世界局势相对稳定,D项正确;A项是美国冷战政策,但不足为“长时期的和平”的主要依据;冷战下的国际关系是全面冷战、局部热战,B项说法错误;C项“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说法错误。
【答案】D21.(2013·福建厦门一模·23)在对“冷战”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某校学生拟定的以下主题不符合史实的是( )A.朝鲜战争:热战背后的大国角逐B.欧洲联合:扩大生存空间的努力C.跨越鸿沟:中美外交关系的调整D.苏东剧变:一场静悄悄的制度革命【考点】苏东剧变【解析】根据所学冷战是在1946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遭遇重大挫折,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应该排除D。
故选D。
【答案】D22.(2013·广东韶关一模·23)美苏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属于20世纪40、50年代美苏冷战及影响的史实有( )①马歇尔计划的实施②柏林危机的发生③朝鲜战争的爆发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冷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再现。
这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采用排除法。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1961年,故有④均不正确。
【答案】A23.(2013·浙江杭州一模·21)图三为美国《时代周刊》1962年8月刊的封面,反映了柏林墙给德国人民造成的苦难。
柏林墙有一个美丽的代号“中国长城第二”。
关于长城和柏林墙,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设施,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政治产物②长城是中国古代国家分裂的标志,柏林墙是现代德国分裂的标志③长城为抵御游牧民族的铁骑而建,柏林墙为阻止西方势力的渗透而筑④长城和柏林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的象征A.①④B.②③C.①③D.①②【考点】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政治史【解析】根据史实可知①③正确。
【答案】C24.(2013·浙江宁波二模·21)有四位同学找到一张残缺的海报(右图),他们根据图中残留的信息对这一海报的历史进行推断,其中推理最合理的是( )A.甲:一战时期协约国发行的海报B.乙:西班牙内战中人民阵线发行的海报C.丙:二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发行的海报D.丁:冷战时期联邦德国发行的海报【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两极格局【解析】图片中有两把剑分别指向法西斯和社会主义苏联,所以海报应该发行在既反法西斯又对抗社会主义时期,所以应该是二战后美苏冷战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