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校勘

合集下载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补正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补正

《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补正作者:蔡欣然来源:《辞书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广韵》的校勘工作自清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惠栋、段玉裁、顾广圻都曾为《广韵》做过校勘,世传有《广韵》三家校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范祥雍作《广韵三家校勘记补释》,翼赞前贤,为之查根寻源,旁征博引,惠泽后人。

然而其中也有偶误者、疑义者、未补者,文章撷取数例再做补正,以期《广韵》校勘工作更加完善。

关键词《广韵》校勘段玉裁范祥雍一《广韵》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语言综合文献,其影响之大可与《尔雅》《说文》相媲美。

而对这一文献的校勘工作自清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乾嘉年间,《广韵》校本甚多,其中以段玉裁的校勘最为卓著。

段玉裁有跋语云:“《广韵》,句容裴生名玉字兰珍物也。

乾隆戊子(1768),予馆于裴,此书相随三十余年,手订讹字极多,后之人将有取于此。

”[1]段玉裁是著名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大家,30多年手订一书,其文献学价值、学术史价值毋庸置疑。

但段玉裁批校的《广韵》原本已不可见,现能看到的是各种过临本。

最主要者为黄丕烈。

黄丕烈在过临本跋文中提到,段玉裁过世后,黄与段之长子段骧有交往,询问段玉裁遗物,段骧“因出此《广韵》相示,并许见借”,于是黄氏“暑天无暇,入秋来天气渐凉,从事校勘,悉照校语临之”,并感叹“先生于韵学甚精,著有成书,此必其所自为记认之处。

惜传授无人,不能悉其纲领,惟就正讹之处,纤悉临摹,以见校勘此书之精,无逾是本矣”。

[2]黄丕烈过临本后由蒋汝藻收藏。

蒋氏为清末藏书名家,王国维曾为之编写藏书楼书目,交情甚好,因而有机会借得蒋氏藏黄丕烈临校本过录一遍。

王国维不仅是过临黄丕烈录段校本,更有自己的精心校勘,其校勘内容不限于《广韵》,而是包括《切韵》《唐韵》等韵书。

故此校本文献价值极高。

[3]周祖谟先生《广韵校本》自序云:“昔读黄丕烈藏书题识,知段玉裁有《广韵》校本。

近得见王国维所临黄丕烈过录之段校本,书中订正《广韵》之误字极多。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

校勘学名词解释古代读书人为求得正确的古籍文本,往往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校勘工作。

在长期的校勘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校勘原则,后世学者认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原则,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校勘学。

一、校勘原则校勘要遵循校勘原则,最基本的就是要坚持古籍整理的“四项基本原则”。

(1)保存古代典籍文献的原则(核心)。

即将原始文献进行科学整理。

(2)维护历史真实的原则(3)保持历史原貌的原则(4)整理科学规范的原则二、校勘方法1、三校法:是校订、补订、改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是指用三种版本的文献对同一部古籍进行校订补订,使之完全符合各自的文字面貌。

2、四校法:是校订、改订、重订相结合的校勘方法。

四种方法:对初步定本、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进行反复校订。

3、五校法:是指对通行本、疑误本、新刊本、初步定本、改订本进行五次校订。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三、校勘分类1、卷校法。

按照古籍所用纸张的优劣分为四种方法:残叶卷校法。

以古籍散叶片为卷,主要依据它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来推知其原本的文字形体,如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卷校。

朱墨卷校法。

主要是利用朱墨两色不混的特点来纠正讹谬。

清徐文靖《说文解字义证》的卷校。

写本卷校。

对于写本而言,主要根据书卷页面的格式及其形制来校读原本,再参照别本补足别卷错误。

2、句校法。

主要用于古籍的句读。

清姚振宗《越缦堂读书记》的句校。

主要利用句子的句读来考释古籍的词义。

清吴任臣《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句校。

采用句读来校订文本。

清王筠《古文释义》的句校。

主要是利用句读来校订古籍的文字。

3、章校法。

主要依靠古籍文字自身的因素或者文字外观上的内容来进行校勘,具体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章句,也就是在一篇文章中不同的章节之间进行对比;二是字词,即在相关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字、词有不同的用法;三是文意,即对于古文来讲有没有歧义。

清阮元《校勘学释例》的章校。

用于文字的异同、注文的是非。

4、校勘时间5、校勘目的。

著名史学家陈垣所总结的四种校勘方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所总结的四种校勘方法

著名史学家陈垣所总结的四种校勘方法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比较、辨析和校正的一种方法。

在史学研究中,校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陈垣史学家总结了四种校勘方法,分别为:同异校勘、音韵校勘、形义校勘和时序校勘。

同异校勘是指对文献中相似字形、读音、用法的不同之处进行比对辨析。

同异校勘的主要目的是找出文献中的错误或是误解,以便更加准确地解读文献中的意思。

例如,在对《左传》进行同异校勘时,常会出现“吕”和“侣”这两个字形相似却用法不同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校勘者需要通过细致的比较,确定是使用哪个字才符合文献的意思。

音韵校勘是指对文献中出现的音、韵进行比较,以保证文献的语音符合规范。

在汉字的字义中,音韵非常重要。

如果读音错误,就会导致文意模糊。

因此音韵校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文献中,因为那时候没有标准的拼音体系,所以需要依赖校勘者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校勘。

例如,在对《庄子》进行音韵校勘时,会涉及到“口”、“江”、“歌”等各种音韵的区别。

形义校勘是指对汉字在形状和意义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和校正。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方式都会随着时间、地区、人群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因此,在校勘时需要对汉字的变化进行探究和校正。

例如,在对《三国志》进行形义校勘时,校勘者需要结合时代和地区等因素来判断汉字的意义和用法。

时序校勘是指对文献中涉及到的时间、事件、人物等进行比对和校正。

在研究历史文献时,了解时间和事件的顺序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史实。

例如,在对《史记》进行时序校勘时,校勘者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详细了解来判断各个事件的先后顺序,以便更加准确地还原历史。

总之,在史学研究中,四种校勘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文献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校勘方法,而校勘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校勘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校勘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校勘的基本方法

校勘的基本方法

校勘的基本方法校勘是文献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旨在通过检订文献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恢复原始的、准确的版本。

它主要应用于古代文献、经典著作、原始文本等方面,以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下面将介绍校勘的基本方法。

一、考据考据是校勘的基础,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比较等。

首先需要对相关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尽可能找到不同版本的文献,然后进行整理和比较,找出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相同之处。

通过考据,可以为后续的校勘工作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二、辨伪三、异文比较异文比较是校勘的核心内容,即通过对文献中各种异文的整理和比较,找出原始文献的正确版本。

根据不同版本的文献,在文字、语言、句法结构、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经过反复比较和推敲,逐步确定原始文献的正确版本。

四、校勘注释校勘注释是校勘的结果之一,通过在文献中添加注释,对校勘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疑难问题、参考资料等进行说明,使得读者更加了解文献的来龙去脉。

校勘注释可以是对异文的详细解释和说明,也可以是对不同版本的比较和评析。

五、批改批改是校勘的最终目的和任务,通过校勘的工作,找出文献中的错误并加以修改,恢复其原始的、准确的版本。

根据校勘的结果,对文献进行文字、标点符号、断句等方面的批改,使其更加准确和易读。

总之,校勘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研究工作,需要对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通过考据、辨伪、异文比较、校勘注释和批改等环节,可以确保文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真实的参考。

校勘工作的成果对于了解历史和文化、推动文献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校勘学

校勘学
脱简,即漏掉文字。 2.脱 即脱文,也叫夺文、捝文、脱简,即漏掉文字。 《汉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 汉志》:“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 》: 梁丘经, ‘无咎’‘悔亡’”,“刘向以中古文(《尚书》)校欧阳、大小 无咎’‘悔亡’”, 刘向以中古文(《尚书》)校欧阳、 ’‘悔亡’” (《尚书》)校欧阳 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 。《酒诰 ,《召诰 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 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 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 宙合》: 《管子·宙合》:“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著业 管子 宙合》:“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不得不多,人之名位不得不殊方。 淮南子·泰族》:“ 泰族》: 不得不多,人之名位不得不殊方。”《淮南子 泰族》:“天不一 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绪业不得不多端, 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绪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 方。” 脱文有两种常见的情况: 脱文有两种常见的情况: 一是重抄脱文,即本来连续重复的两次文字,而被省落掉一次, 一是重抄脱文,即本来连续重复的两次文字,而被省落掉一次, 墨子·鲁问 鲁问》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 如《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 下。” 二是烦复脱文,即前后基本相似但又有不同的两组连续文字,被 是烦复脱文,即前后基本相似但又有不同的两组连续文字, 省落掉一次, 淮南子·说山训 说山训》 魄问于魂曰: 省落掉一次,如《淮南子 说山训》“魄问于魂曰:‘道何以为 以无有为体。 魄曰: 无有,有形乎? 魂曰: 体?’曰:‘以无有为体。’魄曰:‘无有,有形乎?’魂曰:
3.衍 衍文就是多余的字, 3.衍。衍文就是多余的字,由后人在传写传刻中不小心混入或者重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复而造成,也有无知者擅自补入而造成的。 不明文义而衍。 ①不明文义而衍。 论语》: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 《论语》:“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 憾。’” 司马迁《报任安书》: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 司马迁《报任安书》:“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 荀子·富国 富国》 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荀子 富国》:“上好攻取功而国贫,上好利而国贫。” ②不明训诂而衍。 不明训诂而衍。 论语·乡党 乡党》 入公门,鞠躬如也。 礼记·聘礼 聘礼》 《论语 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礼记 聘礼》“执圭入 鞠躬如也” 门,鞠躬如也”。 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 高诱注: 氾论训》: 《淮南子 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造刘氏之貌冠。”高诱注: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本纪》: “高祖于新丰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史记 高祖本纪》: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高祖为亭长,以竹皮为冠。及贵,常冠。”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 擅自补入:如类书《艺文类聚》是初唐欧阳询等所撰,于武德七年 成书, 》、“ (624)成书,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洛水” 成书 但其“正月十五日”条收苏味道《夜游诗》、 洛水” 条收李峤《游洛诗》、 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 》、“ 条收李峤《游洛诗》、“寒食”条有沈佺期、宋子问诗。苏味道 )、李峤(?645-?617)、沈佺期(?-? )、沈佺期(?-?713)、 )、宋子 (648-705)、李峤(? )、李峤(? ? )、沈佺期(?-? )、宋子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

古代文献的校勘与校对古代文献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素材,而其中的校勘与校对工作对于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校勘与校对是通过比较多个版本的文献,辨别不同版本的异同,并尽力还原原始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一、校勘校勘是指对于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辨别、对比和分析的过程。

一份古代文献可能存在多个版本,由于时间和传承的原因,不同版本可能会存在差异。

校勘工作旨在辨别这些差异,并通过比较多个版本,找出最为接近原始文献的版本。

在校勘过程中,校勘者需要深入研究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文献的传承史。

通过了解文献的背景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版本的形成原因和特点,为后续的比对工作提供依据。

校勘工作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各个版本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这需要对文献内容和形式进行细致入微的比对,有时甚至需要对语言使用、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考量。

校勘者需要通过对多个版本进行逐一比较,并结合校注等手段,将差异明确标注在文献中。

二、校对校对是在校勘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拼写、标点等方面的修正和校验。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者需要注意文献中可能存在的错别字、字形模糊、排版错误等问题。

校对工作的目的是保证文献的排版准确、易读和美观。

在校对过程中,校对者需要仔细阅读文献,逐字逐句进行核对,并进行拼写、标点等方面的修正。

此外,校对者还需要检查排版问题,确保标题、章节、段落等的结构清晰合理。

在校对的过程中,校对者需要沉下心来,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节,以防止任何错误的出现。

同时,校对者还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得校对后的文献在排版和表达上更富有魅力。

三、校勘与校对的重要性校勘与校对工作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校勘与校对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对多个版本的比对和修订,可以还原文献的原貌,并尽可能地消除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和误解。

其次,校勘与校对有助于研究者更深入地解读古代文献并发现其中的价值。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建筑校勘的主要方法
中国古代的建筑,具有相当的庞大的历史背景,也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和艺术精神,是一片灿烂的文化瑰宝。

要保护、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就必须进行古籍校勘。

古籍校勘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具有特定历史理论和实质价值的实践,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

古籍校勘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历史溯源法,即回溯到历史发展的来源,查阅古籍记载,收集多种资料;二是形态考察法,即从实物形态上准确辨认出灰烬中的宗教建筑;三是肯定法,即通过时空、框架等昱出古代建筑的具体形态,并对其进行肯定,核对古代文献记载,加以修正、完善,最终确定真实状态。

根据上述方法,任何古代建筑的历史文献、形态特点、当地古今地理、宗教文化活动等均有可能成为古籍校勘的重要依据。

古籍校勘的成功需要借助现代科学与技术,进行地质勘探、经纬定位和影像对比等,以准确鉴别古代建筑的实际状态。

古籍校勘能有效防止中国古代建筑遭受滥改、匆促标注、不合理开发等风险,是保存在时间中的生活碎片,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在审慎、精心的古籍校勘下,能得以传承,被观感于气质之中,怡人致远。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摘要:一、古籍校勘的定义和意义二、古籍校勘的基本方法1.版本校勘2.内容校勘三、古籍校勘中的术语解释1.误字2.脱文3.衍文4.倒文5.异体字6.通假字7.古今字8.二次校勘四、古籍校勘术语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古籍校勘是研究古籍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古籍的文字、内容进行比勘、分析和整理,以恢复古籍的本来面貌,挖掘古籍的价值,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料。

古籍校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籍校勘的基本方法包括版本校勘和内容校勘。

版本校勘主要是对同一古籍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辨别优劣,确定较好的版本作为底本。

内容校勘则是对古籍的文字、内容进行详细比勘,发现并纠正讹误,恢复原文。

在古籍校勘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

例如:1.误字:指古籍中的错别字。

这些错别字可能是由于刻版、传抄过程中的失误,也可能是作者的笔误。

2.脱文:指古籍中脱落了的文字。

这可能是由于刻版、传抄过程中的遗漏,也可能是原本就缺失的文字。

3.衍文:指古籍中多余的文字。

这些多余的文字可能是传抄者误加的,也可能是刻版时误刻的。

4.倒文:指古籍中文字的顺序颠倒。

这可能是由于传抄或刻版过程中的失误导致的。

5.异体字:指在古籍中出现的与规范字不同的字形。

这些异体字可能是古代书写习惯的体现,也可能是一种地方性的书写变异。

6.通假字:指在古籍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作者的笔误或传抄者的误解导致的。

7.古今字:指在古籍中出现的时代不同的字形。

这些字形可能体现了汉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8.二次校勘:指在古籍校勘过程中,已经校勘过的内容再次出现错误,需要再次进行校勘。

在实际的古籍校勘过程中,古籍校勘术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籍,挖掘古籍的价值。

例如,《史记》中的一段关于秦始皇的描述:“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质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在这段描述中,“质”字应为“质子”的简称,表示秦庄襄王作为人质被送到赵国。

[原创]古籍校勘

[原创]古籍校勘

校勘记校勘记notes of collation记述校勘情况的文字。

在中国,比较完整的校勘记以隋唐之间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为最早。

此书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种当时称作经典的书籍作注释和校勘,共31卷。

宋代校勘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最著名的校勘记著作有张淳的《仪礼识误》3卷,方崧卿的《韩集举正》10卷,彭叔夏的《文苑英华辩证》10卷,岳珂的《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1卷等。

清代校勘学更为发展,对中国古代书籍,除了传统的经书以外,还对不少哲学、历史、地理、诗文集作了校勘,写成不少有价值的校勘记。

这些校勘记大部分附于所校的书内,有的则单独刻刊,如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卢文□《群书拾补》等。

校勘记的书写没有固定的格式,习惯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方式:①凡文字有不同的, 写为:“某, 一本作某”(一般应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②凡脱离文字的, 写为:“某本某下有某字。

”③凡文字有衍文(即多余的),写为:“某本无某字。

”或“某字衍。

”④凡文字颠倒而可以通的,写为:“某本某某二字互乙”;或颠倒而不通的,写为:“某某二字衍,当从某本作某某。

”⑤凡文字可判断其错误的,写为:“某当作某。

”凡不能定其误的,写为:“某疑当作某。

”⑥文句前后倒置的,写为:“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中华书局于60~70年代出版点校本“二十四史”。

于每一史书的每一卷后面都附有校勘记,体例较为完善。

(傅璇琮)校勘记是校勘成果的文字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撰写切实简明的校勘记,"可以使校正者有据,误校者留迹,两通或多歧者存异。

" 它通过条列校勘异同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书者对古籍校勘整理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校勘记的撰写,已成为校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校勘记的撰写原则与基本方法。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第六章文献的校勘

又如,《荀子· 议兵》:“明道而分钧之。”
清卢文弨说,《史记》、《韩诗外传》引该文
作“均分”,“钧”、“均”相通,当依《史 记》、《韩诗外传》乙转。 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 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周祖谟指出:“汉代 帛书《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其后,迎 之而不见其首。’”
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 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 “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 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 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 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 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 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 事情。
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一)“校勘”释义 “校”,《说文解字》:“校( ),木 囚也。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 枷。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 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 加以比较。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 “比勘、核对”的意思。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
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 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 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 及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 余条。”
文献错讹的类型:
1.讹 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 晋代葛洪说:“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 也。”(葛洪《抱朴子· 内篇》卷十九《遐览》) 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 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版本、校勘、辨伪、辑佚、考据

版本、校勘、辨伪、辑佚、考据

版本与校勘何谓版本:1,唐代以前,“版”指用來書寫的竹木板片,“本”指抄寫好的簡牘纸書。

2,唐代以後,版本專指以雕版印刷的方法印製的書籍。

3,今天,人們所說的版本,包括古今所有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閒,形成的各種不同的書本。

各種版本的書籍,依其産生的方式和形態,大致可以分爲寫本、印本、拓本三大類。

雕版印刷的版式:雕版書都是單面印刷,對折起來,成爲一張書葉。

葉面上,印板所占的面積,叫版面。

版面四周用墨線圍起來,是版框的邊欄。

分出字行的細直線,叫邊准或界行。

版的中閒,叫界口、中縫、版心,用來刻寫書名、卷次、葉碼等。

版口上部,有專門的折疊符號◤◥,叫魚尾,又稱象鼻。

古书的版本源流一官本1监本,历代国子监校刊,始于后唐长兴三年.2宋公使库本,各州公使库(官家宾馆)附设印书局.主持者多为内行里手.3元兴文署本,元代中央机构设立雕版印书局,刻印经,史,子书.4经厂本,明内廷司礼监主持宦官刻印.5殿本,清康乾时期在武英殿设立刻书处,根据皇帝命令刻书,称殿本,用活字排印称聚珍本.6,局本,清代地方官府成立的印书局.7,书院本,书院为古代地方著名的学校兼研究性质的机构,始于唐玄宗设立的丽正书院.所校刻之书质量较好.二坊本,现存宋版书中福建建阳麻沙本最多.三私刻本,明毛晋汲古阁本(翻刻宋元版本),清黄丕烈<<士礼居丛书>>(翻刻最善本,并附札记),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刻印濒临绝版文献)善本是指:1)宋元明时期的旧本.2)清代精校本,如卢文弓召<<抱经堂丛书>>.3)足本选择版本应先查找近现代\当代的版本.<<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诸子集解\集注.,标点本,校点本(有校记)。

校勘古书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出错,使人难以理解,产生歧异.校勘,又稱校讎或讎校,就是廣聚衆本,並以善本或古本爲底本,校正、勘誤古書字句錯誤(误字,脱字,衍文,错简)的方法。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一、古籍校勘概述古籍校勘,是指对古籍进行文字、标点、版本等方面的审核、校对和修正工作。

它是古籍整理研究的基础环节,旨在恢复古籍的原貌,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提供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料。

古籍校勘工作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版本学等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

二、古籍校勘方法1.对校:即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找出其中的异同,判断版本优劣,选用最接近原貌的底本进行校勘。

2.本校:以古籍本身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关系为依据,判断文字的准确性,纠正讹误。

3.他校:参照其他文献资料,比对古籍中的文字、内容,找出错误并进行修正。

4.理校:通过分析古籍的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推理判断文字的准确性。

三、古籍校勘中的文字问题处理1.俗字、异体字的处理:在古籍校勘过程中,要对俗字、异体字进行甄别,选用符合当时规范的字形。

同时,要尊重古籍的原貌,避免过度修正。

2.俗字、通假字的辨别与处理:要根据古籍的语境、音韵、字形等方面,辨别俗字和通假字,并作出适当的处理。

四、古籍校勘中的标点问题处理1.断句与标点:要根据古籍的句读规律、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合理的断句和标点。

2.标点符号的使用与规范:遵循古籍标点的规范,正确使用各种标点符号,使之符合现代阅读习惯。

五、古籍校勘案例分析1.古籍校勘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了解古籍校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校勘能力。

2.成功案例与经验总结:分析古籍校勘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为今后的校勘工作提供借鉴。

六、古籍校勘的意义与价值1.对古籍研究的贡献:古籍校勘为古籍研究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文献基础。

2.对文化传承的作用:古籍校勘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对现代学术研究的启示:古籍校勘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丰富了研究视角。

总之,古籍校勘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校勘四法名词解释

校勘四法名词解释

校勘四法名词解释
校勘四法是针对古籍文献的校勘方法,旨在保障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下面是校勘四法的名词解释。

一、比较校勘
比较校勘是指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同一文献,找出不同和错误,从而
确定正确的版本。

比较校勘需要多个版本的文献作为参考,对文献进
行精细的比较和分析,来判断其中的差异和问题。

二、残篇补全
残篇补全是指在缺失部分的文献中,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其他文献中相
同或类似的篇章进行补充,以便恢复原本的完整文献。

残篇补全需要
文献学家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丰富的阅读经验,能灵活运用各种补全
技术,如补字补词补句等。

三、异文考异
异文考异是指在比较校勘中遇到异文(不同的文字和说法),通过考
证并结合其他资料,确定正确的文本。

异文考异需要文献学家对古代
文字和文献研究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异文,
从而揭示出文献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脱漏补误
脱漏补误是指在比较校勘中发现遗漏或错误的地方,通过研究和查找其他文献,对错误或遗漏之处进行修正和补全。

脱漏补误需要文献学家具备全面的文献知识和细心的态度,能够准确地找出文献中的错误和缺陷,并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

综上所述,校勘四法是文献学家在对古籍文献进行校勘时必备的方法和技巧。

它们的运用不仅可以准确地恢复和修补文献的内容,还可以揭示文献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人类文明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古典文献学是指对古代文字、文献、典籍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科,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古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一、古代文字学古代文字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代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规律。

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等古代文字载体上的文字和符号,通过对其字形、字义、书写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

二、版本学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版本类型、版式、印刷工艺、纸张、装帧等方面的知识。

版本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古籍,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判断版本的真伪和价值,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校勘学校勘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校勘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文字、标点、注释等方面的校勘,纠正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提高古籍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校勘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和鉴别,发现其中的异同和疑点,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目录学目录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关键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目录编制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的分类、编目、提要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古籍的内容和价值。

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历代官私目录和藏书志等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收藏和流传情况,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五、考据学考据学是古典文献学的实用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古籍的考据方法和规则,通过对古籍中的人物、事件、制度等方面的考据,还原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考据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世古籍和出土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了解古籍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为古籍的整理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总结古典文献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古代文字学、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考据学等多个分支。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一、引言古籍校勘术语是研究和编辑古籍时所使用的一套专门术语,用于描述古籍的各种特征、版本、校勘方法等相关内容。

在古籍研究领域,掌握这些术语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古籍校勘术语,并对其含义和使用方式进行详细解释。

二、古籍校勘术语1. 版本版本是指同一部古籍在不同时间、地点或由不同人编辑所形成的不同版本。

在校勘古籍时,需要对比不同版本的文字,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变异。

常见的版本术语包括:•本:指一部古籍的最初版本,通常由作者亲自编写。

•初刻本:指一部古籍的最早版本,通常是由作者或其学生刻印而成。

•刊本:指由刻板或活字印刷而成的版本。

•重刻本:指对旧版进行重新刻印的版本。

•佚刻本:指已经失传的古籍,只有残篇或零碎的版本。

•略本:指对原著进行删减和改动的版本。

2. 校勘方法校勘方法是指研究和编辑古籍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技术和方法。

通过校勘方法可以还原古籍原貌,修正错误和遗漏,确保古籍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常见的校勘方法包括:•对照校勘:将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和异同。

•补缺校勘:对古籍中缺失的文字进行补充和恢复。

•补遗校勘:对古籍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行修正和补充。

•纠订校勘:对古籍中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修改和纠正。

•推敲校勘:对古籍中的模糊或不确定之处进行推敲和解释。

3. 术语术语是指用于描述古籍特征和校勘结果的专门词汇。

掌握这些术语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描述古籍的各种特征和校勘结果。

常见的术语包括:•异文:指不同版本古籍中文字或词语的差异。

•讹误:指古籍中的错误或疏漏。

•衍字:指古籍中多余或重复的文字。

•漏字:指古籍中遗漏的文字。

•重字:指古籍中重复出现的文字。

•补字:指校勘时对古籍中遗漏的文字进行补充。

•略字:指对古籍中的文字进行删减和改动。

•标点:指古籍中用于标示语句结构和意义的符号。

•校记:指对古籍进行校勘时所做的标记和注释。

三、结论古籍校勘术语是研究和编辑古籍时必备的工具,它们帮助研究者准确描述古籍的特征和校勘结果。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

古代文献学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古代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其中的编纂与校勘技术是十分重要的部分。

编纂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编辑,而校勘则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校对和修订。

这两种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献的精髓。

一、编纂技术的重要性在古代,文献众多,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很多文献已经因为年代久远等原因而失去原貌。

编纂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文献能够得以整理并呈现在我们面前。

编纂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从大量的文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整合。

在编纂的过程中,他们还需要考虑文献的时代背景、语言风格等因素,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二、编纂技术的具体步骤编纂文献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步骤。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对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

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相关的古代文献并将其记录下来。

接下来,他们会对文献进行筛选,去除掉一些无关的或次要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还可能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对文献进行分类和划分。

最后,他们会对文献进行整合和编辑,使其符合编纂要求并能够方便研究人员的使用。

三、校勘技术的意义和步骤校勘是指对古代文献进行校对和修订的过程。

校勘技术的应用使得古代文献得以更加准确地传承和理解。

校勘的具体步骤包括“笺注”、“对照”和“校勘”。

在“笺注”阶段,研究人员会将文献中一些不容易理解的词句进行解释和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献的内容。

在“对照”阶段,他们会将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差异和错误。

最后,在“校勘”阶段,研究人员会对文献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和修订,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编纂与校勘技术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纂与校勘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古代,编纂与校勘主要依靠人工的方式进行,研究人员需要亲自阅读和处理大量文献。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技术也被引入到了编纂与校勘的过程中。

例如,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而自动化的校勘工具则提高了校勘的效率和准确度。

校雠与校勘概念考综述

校雠与校勘概念考综述

本期聚焦17出版与印刷(2020年第3期)校雠与校勘概念考综述吴庆晏摘要:“校雠”和“校勘”二概念无论是从源头考证,还是从近现代使用角度而言,均存在交叉使用情况,各自含义尚未厘清。

文章从“校”“雠”“勘”语源学角度出发,梳理其本字、假借字、同源字、俗体字等,对“校雠”“校勘”的广义与狭义概念进行阐释。

从使用角度而言,认为很多学者并未完全区分“校雠”“校勘”概念的使用,体现出概念通用的使用特征;而自清代以来,“校雠”“校勘”含义出现分化趋势,“校雠”基本保留广义用法,“校勘”基本保留狭义用法。

我国台湾地区在二术语的使用上与大陆则有所区别。

关键词:校雠;校勘;文献学;概念DOI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44“校雠”和“校勘”二概念,若从源头梳理,可上溯至《国语•鲁语下》的记载,鲁国大夫闵马父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首创“校雠”一词,即“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校雠”或“雠校”在刘向《别录》中时有使用。

一般认为,“校勘”二字连用成为一个双音词,可能到六朝时才出现,如南朝沈约《上言宜校勘谱籍》中载“宜选史传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供校勘”,《宋会要辑稿•崇儒四》云“令翰林学士晁迥、李维、王曾、钱惟演,知制诰盛度、陈知微于馆阁京朝官中,各举服勤文学者一人,为复校勘官”。

后世行文,“校”“雠”“勘”或独用或连用,在各类文献中均有呈现。

一般而言,在古代文献中,“校雠”一词含义更广,校雠学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宋郑樵以“类例自分,学术自明”为核心的校雠学思想和清章学诚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核心的校雠学思想双峰并峙,代表了古代文献学的发展成就。

近现代以来,学者多以“校雠”名其学,如孙德谦著有《刘向校雠学纂微》,胡朴安、胡道静叔侄著作名《校雠学》,向宗鲁著作称《校雠学》等。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

古籍校勘术语摘要:一、古籍校勘概述1.定义与作用2.校勘与版本的关系二、古籍校勘方法1.文本对校2.本校3.他校4.理校三、古籍校勘术语解释1.脱文2.衍文3.倒文4.错文5.异文四、古籍校勘案例分析1.脱文案例2.衍文案例3.倒文案例4.错文案例5.异文案例五、古籍校勘成果与应用1.古籍整理与出版2.学术研究与发展3.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正文:一、古籍校勘概述1.定义与作用古籍校勘,是指对古籍文本进行审订、辨正、修改的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读性,从而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可靠的依据。

校勘工作在古籍整理、研究和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校勘与版本的关系古籍校勘与版本关系密切。

版本是指古籍在不同时间、地点、抄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文本形式。

了解不同版本的特点和源流,有助于判断文本的可靠性,选择最佳的底本进行校勘。

同时,校勘成果也会影响到古籍的版本流传,促使新的版本不断涌现。

二、古籍校勘方法1.文本对校文本对校是根据同书不同版本或不同书籍的相同内容进行比对,找出差异之处,以便判断底本的可靠性。

对校要注意版本的先后顺序、地域差异、刻印质量等因素,从而选用最接近原貌的文本。

2.本校本校是根据古籍本身的语法、逻辑、内容、体例等内部规律,判断文本的准确性。

例如,通过检查句子结构、词语搭配、前后文关系等,发现并纠正脱文、衍文、倒文、错文等问题。

3.他校他校是利用其他文献资料,如史书、字典、韵书、类书等,来检验古籍文本的准确性。

他校可以有效解决古籍中的一些专门性问题,如字音、字义、史实、典章制度等。

4.理校理校是根据古籍的语法、逻辑、内容、体例等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难以确定的文字问题。

理校要求校者具有较高的文献素养和判断力,力求做到既尊重原文,又符合文理。

三、古籍校勘术语解释1.脱文:指古籍中缺失的文字,可能是原稿本身就没有,也可能是传抄、刻印过程中遗漏。

2.衍文:指古籍中多余的文字,一般是传抄、刻印过程中添加的。

校勘整理通则

校勘整理通则

校勘整理通则校勘整理通则1 术语和定义本通则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1.1 版本版本是指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2 善本善本特指抄刻时代较早、内容完整、字迹清晰、错误较少的版本。

1.3 校勘校勘是指利用古籍的不同版本和其他相关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考证推理,指出和纠正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字句、篇章上的不同和错误。

1.4 校勘记校勘记是对校勘结果的文字记录。

古籍的校勘,在完成误、脱、衍、倒等异文分析和审定正误后,需系统、扼要、准确地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一些文字称为“校勘记”。

1.5 校注校注表示前人校勘注释的文字内容。

1.6 眉批表示在书眉处的批注、评语、订误、校文、音注、题名等文字。

有作者自加者,也有后人所加者。

有已雕版上书者,也有刊印后书写者。

1.7 点校说明点校说明是对点校整理工作的研究所得、原书的版本源流、校勘的方法体例等加以详尽说明。

1.8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等基本情况。

2 符号与约定2.1 □表示古籍缺文,空围数与缺文字数相等。

□……□表示古籍缺文,但字数不清。

2.2 ■表示电脑无法输入的文字。

如以组合方式自造字,则以【】标注。

如:■【骨干】2.3 ( )表示文中夹注、当作小字的内容。

3 古籍版本的选择3.1 底本的确定选择善本作为底本。

选择原则:(1)祖本或早期刊本;(2)内容完整无残缺的足本;(3)前人整理过的精校精刻本。

3.2 校本的确定同书底本以外的其他版本。

版本较多者,不必全选,应选择有代表性、质量较好者为校本。

3.3 他校本的确定文义不安又无别本可作校资,应考虑他校。

4 古籍的校勘4.1 校勘术语4.1.1 是非校勘语用于说明有明确依据的校改内容。

常用的有:“据改”、“据补”、“据删”、“乙正”等。

4.1.2 倾向校勘语用于说明没有确凿校改依据,但校者有倾向性意见者。

常用的有:“疑误”、“疑脱”、“疑衍”、“疑倒”、“当作”、“当改”、“当删”、“义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段文字的颠倒:
《战国策 · 秦策》“齐助楚攻秦”章,载楚国中张仪
计,拒陈軫谏,以致伐秦而大败于杜陵。又“楚绝齐” 章,载齐伐楚,楚王使陈軫西说于秦。末云:“计听 知覆逆者,惟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 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 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
• 资料\范钦.doc • 视频\走遍中国之风雨天一阁1.flv
2、 文献错误的类型
•衍 •脱 •讹 •倒
A、衍 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 的文字,就称衍文,亦称羡文。
有涉上下文而衍(例) 涉注文而衍(例) 后人旁记误入正文而衍(例) 不辨辞义而妄增(例) 衍一字或数字(例) 衍一句或数句(例)
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古籍分类、目录编纂、内容提要等 古籍整理工作的几乎所有环节与方面。近代以来,校雠学中的目 录、版本、校勘等内容又走向分化与独立。
二、校勘的必要性
• 1、古籍失真的原因 • 时代治乱与历史文献的聚散P34 • 手抄原因 雕版印刷术形成之前 •
幸存下来的史籍中也往往存在着或残、或缺、或伪、或难等问 题。所有这些,都有必要对自古以来的史籍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总 结和研究。于是,这一历史任务就落在史家和学者们的肩上。
一字讹为两字 《孟子 · 公孙丑》:“必有事焉而勿
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顾炎武《日 知录》引倪文节谓,当作“必有事焉而 勿忘,勿忘,勿助长也。”传写之误, 以“忘”作 “正心” 二字。
音近而讹:《礼记 · 大学》云:“见贤而不
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郑玄注曰: “‘命’读为‘慢’,声之误也。举贤而不 能使君以先己,是轻慢于举人也。”


因形似而讹(例) 因偏旁而讹(例) 因字体变化而讹(例) 因重文符而讹(例) 因缺字作空围而讹(例)
因字形缺坏而讹(例) 一字讹为两字(例) 两字讹为一字(例) 因假借字而讹(例) 因妄改而讹(例) 混合型错误(例)
因形似而讹 《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载:“子夏之 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 豕过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以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 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P295
汉代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 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
周祖谟《尔雅校释》:“‘各有一鼻、一孔’唐写 本作‘各有一目、一鼻孔’。 …… 今本‘鼻’下衍‘一’ 字,当据唐写本改正。”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 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因重文符而讹
《庄子》原文:“世=有齐国”,它的本意是“世世有
齐国”,结果因为不懂重文符,而转录成“世二有齐 国”,有的还因为其文意不通,还臆改为:“二世有 齐国”、“十二世有齐国”。

在档案史料中也有这种重文符号 “:”,比如 “盖举世昏:”,也就是“盖举世昏昏”,“奈
何::”,也就是“奈何奈何”,“至:祷:”,即


脱字 脱简(页) 脱篇(卷)
脱字: 以脱一两个字的例子最多。
如《战国策 · 秦策》云:“商君治秦,法令至行, 公平无私。孝公行之八年,死。惠王代后莅政。”
宋姚宏《战国策注》云: “一本‘八’上有‘十’ 字。”清代文献学家王念孙指出:“一本是也。”
散简。如《汉书· 艺文志》称:“刘向以
《读山海经》诗云:‘形夭無千歲(岁),猛志固常 在。’疑上下文义若不贯,遂取《山海经》参校,则 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是 ‘刑天舞干戚’,故与下句相应,五字皆讹。”这整 句话都是讹文,有的是音误,有的是形误。


是在抄刻过程中,原文的词语次序被 颠倒的错误,古时候将倒文改正过来,叫 “乙”,故又称“乙文”或“倒乙”。

司马迁死后,了解《史记》的人并不很多。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 孙杨恽祖述其书,公布于世,从此开始流传。东汉时已有残缺,班固在 《汉书· 司马迁传》中说缺少10篇,有录无书。三国魏张曼认为所亡10 篇是《景帝纪》、《武帝纪》、《礼书》、《乐书》、《兵书》、《汉 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 《傅靳列传》,并说汉元帝、成帝时褚chǔ少孙补作了《武帝纪》、 《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对张曼的说法,有人持 有异议,但本书有残缺,则是可以肯定的。今本130篇掺杂后人续笔, 如书中“褚先生曰”即为褚少孙所作。
因偏旁而讹 《论衡 · 累害》篇云:“是故魏女色
艳,郑袖鼻之。”孙诒让指出:“鼻当 为劓”。

胡迎建《新发现的宋刻本邵尧夫诗 集》云:“《观大棋吟》:‘今日之所 强,明日之或嬴。’宋本作‘羸’,与 ‘强’义相反而对仗。明本改‘羸’下 部‘羊’为‘女’,义不通。”
• 《战国策· 楚策四· 魏王遗楚美人》 • 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爱之也,亦
后人旁记误入正文而衍 《老子》二章:“万物作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
朱谦之《老子校释》:“罗振玉曰: ‘生而不有’,敦煌本无此句。谦之按: 遂州碑本亦无。《群书治要》卷三十四 引同此石。”“按马王堆帛书《老子》 甲、乙本均无‘生而不有‘句。疑为上 文‘故有无相生’句之校者旁注,而误 入正文。”
王念孙认为,“楚绝齐”章末节“计听知覆逆者” 后五十一字,与该章上文绝不相属,此是著书者之辞, 当在“齐助楚攻秦”章之下。
整个篇章的颠倒
如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老子》帛书甲、乙两本都是《德经》 在前,《道经》在后,而今本正好相 反。
校勘方法
• 叶德辉:“死校”与“活校” • 资料\叶德辉在近代中国的命
爱之也,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 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 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 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常幸子矣。”于 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 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 言恶闻王臭。” 王怒曰:“劓之。”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 有言,必可从命。”御因揄yú刀而劓美人。
涉注文而衍 《韩非子 · 难三》:“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
知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下众而上寡,寡不 胜众者,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故因人以知人。”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按《韩非子》原文 本作:‘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故因物以治物。
下众而上寡,寡不胜众,故因人以知人。’旧注于上 句‘寡不胜众’云:言智不足以遍知物也。于下句 ‘寡不胜众’云:言君不足以遍知臣也。传写误入正 文而又有错误,遂不可读。”
• •
《韩非子》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 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 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 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 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有涉上下文而衍 《尔雅 · 释地》:“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
不辨辞义而妄增 《颜氏家训· 风操》:“昔侯霸之子孙,称
其祖父曰家公。” 卢 文 弨 CHAO 云 : “ 《 后 汉 书 王 丹 传 》 : ‘丹征为太子少傅。时大司徒侯霸,欲与交友。 及丹被征,遣子昱候于道,昱迎拜车下,丹下
答之。昱曰: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丹
曰:君房(侯霸之字)有是言,丹未之许也。’ 案:此‘孙’字、‘祖’字或误衍。”
音同而讹:《论衡 · 案书》篇云:“韩非著
书,李斯採以言事;杨子云(扬雄)作《太 玄》,侯铺子随而宣之。非、私同门,云、 铺共朝。”孙诒让指出:“‘私’,当作 ‘斯’,音同而误。”

《淮南子 · 览冥》篇:“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 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王念孙指出:“此后人妄 改也。禽兽虫蛇,相对为文,所包者甚广。改‘虫蛇’ 为‘蝮蛇’,则举一漏百,且与禽兽二字不类矣。 《文子· 精诚》篇作禽兽虫蛇,《韩非子· 五蠹》篇亦云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为“至祷至祷”,而不能念成“至至祷祷”。
因字形缺坏而讹 《战国策· 宋策》:“宋康王射天笞地,斩
社稷而焚灭之,骂国老谏曰。”鲍改谏曰为谏 臣。王念孙指出:“曰与臣形声俱不相近,若
本是臣字,无缘为曰。考《太平御览· 人事部》
引此作‘骂国老谏者’。《贾子 · 春秋》篇、 《新序· 杂事》篇,并作‘骂国老谏者’,则旧 本‘曰’字乃‘者’字脱去上半耳。”
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 《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 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 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 有余,脱字数十。”
抄脱。是指缣帛书和纸写本而言的,属
无意脱漏,具体致误原因不胜枚举,有 重文抄脱,有义似抄脱,有窜行抄脱等。 如《文心雕龙 · 隐秀》篇脱去一页,后人 所补,已非原文。
脱篇(卷)
这种脱文就更严重了,整篇或整卷地脱 文。如《汉书· 艺文志》著录《太史公百 三十篇》,注云:“十篇有录无书”, 可 见司马迁的《史记》在汉代就已经亡佚 了10篇,只留下了这10篇的目录。

《三国志· 王肃传》:(魏明)帝又问:“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 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王肃)对曰:“司马迁记事,不虚美, 不隐恶。刘向、扬雄服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谓之实录。汉武帝闻其 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于今此两纪有录 无书。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因妄改而讹 明代杨慎《升菴诗话· 卷九· 四婵娟》:“孟东野诗:
‘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雪婵娟,不长
妍;月婵娟,真可怜。’今本或作‘妓婵娟’,非也。 余尝令绘工绘此为《四时婵娟图》,以花当春,以竹 当夏,以月当秋,以雪当冬也。”
混合错误 宋洪迈《容斋四笔》载:“因记曾紘所书陶渊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