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精品学案:2.6 用逆向思维法求解运动学问题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运动学教案
教学内容:运动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运动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运动方程的推导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概念。

二、讲解:介绍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

三、示范:通过实际案例演示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规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

四、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六、总结:总结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并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运动学基础知识中的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加速
度的概念和运动方程的推导。

通过实际案例和练习题的讲解和训练,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点
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
积极性,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精品练习:2.6+用逆向思维法求解运动学问题+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精品练习:2.6+用逆向思维法求解运动学问题+Word版含解析

(答题时间:20分钟)1. 一质点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在第1s内位移为6m,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内位移为2 m,求:(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2)整个减速过程共用多少时间?2. 物体在斜面顶端由静止匀加速下滑,最初3s内经过位移为x1,最后3s内经过位移为x2,且x2-x1=6m,x 2∶x1=7∶3,求斜面的全长。

3. 如图所示,子弹刚好能垂直穿透三个厚度不同的木板,测得子弹依次穿过这三块木板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若子弹在穿过木板的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求三块木板厚度之比。

4. 火车刹车后经过8秒钟停下,若它在最后1秒内通过的位移是1米,求火车的加速度和刹车时火车的速度。

5. 一辆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刹车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求它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通过的位移。

1. 解:(1)设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初速度为。

由于质点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 内位移为2 m ,则22221at x =,所以222222/4/1222s m s m t x a =⨯== 质点在第1s 内位移为6 m ,则2110121at t v x -= 所以s m s m t at x v /8/12146222212110=⨯⨯+⨯=+= 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为m m a v x 84282220=⨯== (2)对整个过程逆向考虑,则有221at x =,所以s s a x t 24822=⨯==。

2. 解:设经过斜面所需时间为t ,加速度为a ,则221132121⨯==a at x 222)3(2121-⨯-=t a at x ∵x 2∶x 1=7∶3∴t =5s由x 2-x 1=6m ,x 2∶x 1=7∶3,得x 1=4.5m ,x 2=10.5m 而321132121⨯==a at x =4.5m 得a =1m/s 2 ∴m m at x 5.1251212122=⨯⨯==。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完整版)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

高中物理用逆向思维巧解运动学问题匀减速运动中的某些问题,用常规解法来解,步骤往往比较多,或似乎无法求解;如改用逆向思维来考虑,不仅能顺利求解,而且步骤也比较简便。

此处所谓逆向思维是把运动的“末状态”当作“初状态”,而把物体的运动逆时间顺序倒过来考虑。

例1: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静止的物体,在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运动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是。

解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开始的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比为:1:3:5,如把这题中的运动倒过来逆时间顺序考虑,可用上前面的规律,则可得答案为:5:3:1。

例2:一物体以4m/s2的加速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止,求物体停止前的第2s内通过的路程。

解析:按常方法考虑似乎缺少条件,无法求解。

如改用逆思维,将物体看成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为4m/s2的匀加速运动,它在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与题目所求的物体在静止前的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则s=at22/2- at12/2=4×22/2- 4×12/2=6m。

例3:一小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自光滑斜面的底端a点上滑,最远可达b点,e为ab的中点,已知物体由a到e的时间为t0,则它从e 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 ]A.t0 B.(2-1)t0 C.2 (2+1)t0 D. (22+1)t0解析:由逆向思维可知物体从b到e和从e到a的时间比为:1:(2-1);即:t:t0=1:(2-1),得t= (2+1)t0,由运动的对称性可得从e到b和从b到e的时间相等,所以从e经b再返回e所需时间为2t,即2 (2+1)t0,答案为C。

例4: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的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静止下来。

若物体在最初5s内通过的路程与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11:5,求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

解析:由题意可知运动时间大于5s,但比10s大,还是小还是相等,无法确定。

下图是按运动时间大于10s画出的示意图。

设总的运动时间为t,用逆向思维考虑,将物体看成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s2=at22/2=25a/2 (1)s1=at2/2- a(t- t1)2/2 (2)又:s1:s2=11:5 (3)联立(1)、(2)、(3)解得:t=8s。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2章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高一人教版物理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第2章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

第二章 6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课前自主学习㈠课本导读1.对物体下落的快慢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这一错误观点为什么能延续2000多年?2.伽利略是怎样用归谬法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归谬法──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3.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猜想的?4.伽利略是如何数学推理和实验证的?5.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爱因斯坦伽利略科学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地结合起来。

㈡课前自测题1.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下面的那位科学家首先建立了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并首先采用了用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把实验和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科学的发展()A.亚里士多德B.伽利略C.牛顿D.爱因斯坦2.伽利略用实验验证v∝t的最大困难是()A.不能很准确地测定下落的距离B.不能测出下落物体的瞬时速度C.当时没有测量时间的仪器D.当时没有记录落体运动的数码相机3.甲物体的重力是乙物体重力的3倍,它们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比乙先着地B.甲比乙的加速度大C.甲、乙同时着地D.无法确定谁先着地4.一个一大块铁与一小团棉花同时从同一高处下落,总是铁钉先落地,这是因为()A.铁钉比棉花团重B.铁钉比棉花团密度大C.棉花团受到空气阻力大D.空气阻力对棉花的影响大二、课堂学习1.组内讨论有疑问的问题,向老师提出不理解之处。

2.伽利略探究物体下落规律的过程:问题→猜想与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⑴问题:既然物体自由下落跟质量无关,那么它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⑵猜想与假说: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猜想、假说?⑶数学推理:伽利略进行了怎样的推理?⑷实验验证:伽利略设计了一个什么实验?如果你是伽利略该设计一个怎样的表格来记录数据?⑸合理外推:伽利略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怎样的外推?⑹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一样大。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经典教学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目标细解考纲】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变化。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

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与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与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基础训练锋芒初显】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

最新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导学案(部分答案)

最新人教版 高一物理 必修一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导学案(部分答案)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组题人:一、两类动力学问题(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然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F=ma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初始条件由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出物体的运动情况––物体的速度、位移或运动时间。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应用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再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进而求出某些未知力。

求解以上两类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可用如下所示的框图来表示:(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中有五个物理量,其中有四个矢量v0、v1、a、s,一个标量t。

在动力学公式中有三个物理量,其中有两个矢量F、a,一个标量m。

运动学和动力学中公共的物理量是加速度a。

在处理力和运动的两类基本问题时,不论由力确定运动还是由运动确定力,关键在于加速度a,a是联结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的桥梁。

二、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依据题意正确选取研究对象2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和运动情景图3列方程:选取正方向,通常选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力为正值,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力为负值,建立方程4解方程:用国际单位制,解的过程要清楚,写出方程式和相应的文字说明,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讨论三、整体法与隔离法处理连接体问题1.连接体问题所谓连接体就是指多个相互关联的物体,它们一般具有相同的运动情况(有相同的速度、加速度),如: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绳子、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又叫物体系).2.隔离法与整体法(1)隔离法:在求解系统内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时,从研究的方便性出发,将物体系统中的某部分分隔出来,单独研究的方法.(2)整体法:整个系统或系统中的几个物体有共同的加速度,且不涉及相互作用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方法.3.对连接体的一般处理思路(1)先隔离,后整体.(2)先整体,后隔离典例剖析典例一、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例1】将质量为0.5 kg的小球以14 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运动中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为2.1 N,则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是多少?解析通过对小球受力分析求出其上升的加速度及上升的最大高度.以小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右图所示.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时通常默认合力方向为正方向,题目中求得的加速度为正值,而在运动学公式中一般默认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因而代入公式时由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而代入负值.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g +Ff =ma ,a =mg +Ff m=0.5×9.8+2.10.5m/s2=14m/s2上升至最大高度时末速度为0,由运动学公式0-v20=2ax 得最大高度x =02-v202a =0-1422×(-14) m =7 m.答案 7 m 1.受力情况决定了运动的性质,物体具体的运动状况由所受合外力决定,同时还与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有关. 2.受力情况决定了加速度,但与速度没有任何关系.【例2】如图所示,在倾角θ=37°的足够长的固定的斜面底端有一质量m =1kg 的物体,物体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μ=0.25.现用轻细绳将物体由静止沿斜面向上拉动,拉力F =10N ,方向平行斜面向上,经时间t =4s 绳子突然断了,求:(1)绳断时物体的速度大小.(2)从绳子断了开始到物体再返回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时间.(sin 37°=0.60,cos 37°=0.80,g =10 m/s2)解析 (1)物体受拉力向上运动过程中,受拉力F 、斜面的支持力FN 、重力mg 和摩擦力Ff ,如右图所示,设物体向上运动的加速度为a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gsin θ-Ff=ma1因Ff=μFN ,FN=mgcos θ 解得a1=2 m/s2t=4 s 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v1=a1t=8 m/s.(2)绳断时物体距斜面底端的位移m t a x 1621211==绳断后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2,受力如上图所示,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沿斜面向上运动的过程有:mgsin θ+Ff=ma2 Ff=μmgcos θ 解得a2=8 m/s2物体做减速运动的时间s t a v1212==减速运动的位移m t a x 4222212==此后物体将沿着斜面匀加速下滑,设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为a3,受力如右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加速下滑的过程有:mgsin θ-Ff=ma3 Ff=μmgcos θ解得a3=4 m/s2设物体由最高点到斜面底端的时间为t3,所以物体向下匀加速运动的位移:2332121t a x x =+解得s t 2.3103≈= 所以物体返回到斜面底端的时间为t 总=t2+t3=4.2 s典例二、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例3】民用航空客机的机舱除通常的舱门外还设有紧急出口,发生意外情况的飞机在着陆后,打开紧急出口的舱门,会自动生成一个由气囊组成的斜面,机舱中的乘客就可以沿斜面迅速滑行到地面上来.若某型号的客机紧急出口离地面高度为4m ,构成斜面的气囊长度为5 m .要求紧急疏散时乘客从气囊上由静止下滑到达地面的时间不超过2 s ,则(1)乘客在气囊上下滑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2)气囊和下滑乘客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得超过多少?(g =10 m/s2) 解析(1)设h =4 m ,L =5 m ,t =2 s ,斜面倾角为θ,则Lh=θsin .乘客在气囊上下滑过程,由221at L = 解得: a =2.5 m/s2(2)乘客下滑过程受力分析如右图则有:FN=mgcos θ ,Ff =μFN = μmgcos θ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sin θ- Ff=ma代入数据解得:1211=μ规律总结:物体的加速度由物体所受的合力决定,两者大小、方向及变化一一对应;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当两者同向时,速度变大,当两者反向时,速度变小。

高中物理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逆向思维教学设计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反思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本文提出了一种高中物理逆向思维教学设计。

一、逆向思维的定义和重要性逆向思维是指通过颠覆传统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寻求非常规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非常重要。

在物理学中,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绕过固定的思维框架,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实验方法,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二、逆向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 质疑传统的物理概念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许多概念被视为铁板钉钉的真理,学生缺乏对这些概念的质疑和思考。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假设,并尝试用不同的角度解释物理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挑战传统观念,并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2. 设计逆向问题和实验传统的物理教学中,问题往往是“给定条件,求解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逆向问题,要求学生从给定的结果出发,反向推导出问题的条件和解决方案。

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将目标导向的思维应用在实际情境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实验逆向实验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的物理实验中,学生通常按照老师给定的步骤进行,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可以引导他们根据实验结果反推实验步骤和条件。

这样的实验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好奇心。

三、逆向思维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1. 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逆向思维需要学生克服传统的思维模式,因此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的成功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和思考,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人教高一物理必修一精品学案:2.docx

人教高一物理必修一精品学案:2.docx

1).轴的意义:①横轴. ①横轴. ②纵轴.②纵轴.2).点的意义:①任一点. ①任一点. ②与纵轴交点. ②与纵轴交点 ③两图象交点③两图象交点2018级高一物理学案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 使用日期:审核人:高一物理组 2018-09-28【学习目标】: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图象。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

【学习重点】 能够结合实际发生的运动画出运动图象。

【自主学习】1、 位移-时间图象:图象可以直观地反映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位移-时间图象是具体反映运动物体的 ___________ 随 的变化关系,从图象中不但能确定物体在任意时刻的位置,还能求得任意时间物体的位移,在某一段时间的平 均速度和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2、 速度-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是反映运动物体的 _____________ 与 _________ 的变化关系。

根据图象能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如是匀速、还是变速,变速运动是加 速还是减速)O 【思考与交流】v —t 图象与x —t 图象主备人:3) .图象的物理意义:反映 ____ 随 ______ 变化的规律4) .图象的作用:a. 可知任一时刻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向① 图象在t 轴之上表示 ________________ ② 图象在t 轴之下表示 ________________b. 可判断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象倾斜程度越大表示 ______________c. 可判断运动性质:能分析上图中①——⑥的运动情况吗? 情况吗? 【合作探究】1.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速度时间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横坐标表示时间图像意义:表示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问题1、右边v-t 图象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加速度较大的运 动是哪个?说明理由练习1、如图所示,则① 表示物体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表示物体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表示物体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③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物体的反映 随 __________ 变化的规律可知任一时刻位移的大小和方① 图象在t 轴之上表示 ___________ ② 图象在t 轴之下表示 ___________ 可判断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图象倾斜程度越大表示 _____________ 可判运动性质:能分析上图中① -------- ⑥的运动练习2、如图所示的速度一时间图象中,质点/、B、C运动的加速度分别为a A= m / s2, a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 /s2, a c=__________ m / s2, 其中__________ 的力口速度最大.在t=0 s时 __________ 的速度最大,在t=4 s时________________ 的速度最大,在Q ______________ s时,A, B的速度一样大.2、匀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位移时间图像(纵坐标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横坐标表示时间图像意义:表示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问题1、右边s-t图象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速度较大的运动是哪个?说明理由练习2、如图所示是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试描述质点在8s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含答案,精排版)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之速度速度变化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含答案,精排版)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之速度速度变化量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导学案(含答案,精排版)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之速度速度变化量加速度关系的辨析制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班级: .组名: . 姓名: .时间:年月日【本卷要求】:1.动脑思索2.每个点都要达标,达标的规范是可以〝独立做出来〞,不达标你的努力就表达不出来3.听懂是骗人的,看懂是骗人的,做出来才是自己的4.该背的背,该了解的了解,该练习的练习,该总结的总结,勿懒散!5.明白在学习什么东西,对其中的概念、定律等要追根溯源,弄清来龙去脉才干了解透彻、运用灵敏6.先会后熟:一种题型先模拟、思索,弄懂了,再多做几道同类型的,总结出这种题型的做法,直到条件反射7.每做完一道题都要总结该题触及的知识点和方法8.做完本卷,总结该章节的知识结构,以及罕见题型及做法9.独立限时总分值作答10.多做多思,孰能生巧,熟到条件反射,这样一是能见到更多的出题方式,二是能提高做题速度11.循环温习12.步骤规范,书写整洁【一分钟德育】效果下滑的苦恼●效果下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思想下滑。

一个先生的效果,很少有直线上升的。

●你努力少一点,他人都会超越你,就别说你不努力了。

●只需你在各方面都努力了,在学习上刻苦了,没有糜费光阴,效果不论是上升还是下滑,你都问心有愧。

效果下滑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你的效果确实下滑了。

还有一种是你觉得你的效果下滑,而实践上并不是这样。

关于后一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你过去在某个中央读初中,你在全校排名能够不时靠前,教员、家长、同窗都给予了你充沛的一定,你那种〝优秀〞的觉得十分好。

而你到了我们学校,全市各个中央的〝优秀生〞都集中在一同,在几次考试中,别说在全校,也许在全班你的效果都很普通。

于是你的直觉是你的效果下滑了,而实践状况是你曾经很努力了,效果也没有真正的下滑。

关于这种状况,只需看法清楚就益处置了。

关于前者,我要着重与你们讨论一下。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学案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学案

6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学科素养与目标要求]科学思维:1.明确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2.理解加速度是解决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桥梁.3.熟练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一、牛顿第二定律的作用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受到的合力的方向相同.二、两类基本问题1.根据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则可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运动学规律就可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2.根据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如果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则可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根据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可以判断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2)根据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可以判断物体受到的每个力的方向.(×)(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它的受力决定的.(√)(4)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是由它对其他物体的施力情况决定的.(×)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以108km/h的速度向前行驶,司机看到前方有紧急情况而刹车,已知刹车时汽车所受制动力为车重的0.5 倍.则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是多大?汽车刹车后行驶多远才能停下?汽车的刹车时间是多少?(取g=10 m/s2)答案由kmg=ma可得a=kmgm=5m/s2则汽车刹车距离为s=v22a=90m.刹车时间为t=va=6s.1.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的基本思路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及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流程图如下:2.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的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分析图.(2)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求合力(包括大小和方向).(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加速度.(4)结合物体运动的初始条件,选择运动学公式,求运动学量——任意时刻的位移和速度,以及运动时间等.例1(2019·潍坊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如图1所示,木箱在100N的拉力作用下沿粗糙水平地面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已知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拉力与水平地面的夹角为37°,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37°=0.6,cos37°=0.8.经过一段时间后撤去拉力,求:图1(1)木箱的质量;(2)木箱匀减速运动的时间.答案(1)22kg(2)1s解析(1)对木箱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得F sin37°+F N=mgF cos37°=F fF f=μF N解得:m=22kg(2)木箱匀减速运动过程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μmg=ma0=v-at解得:t=1s针对训练1如图2所示,楼梯口一倾斜的天花板与水平地面成θ=37°角,一装潢工人手持木杆绑着刷子粉刷天花板,工人所持木杆对刷子的作用力始终保持竖直向上,大小为F=10N,刷子的质量为m=0.5kg,刷子可视为质点,刷子与天花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天花板长为L =4m ,sin37°=0.6,cos37°=0.8,g =10m/s 2.试求:图2(1)刷子沿天花板向上的加速度大小;(2)工人把刷子从天花板底端推到顶端所用的时间. 答案 (1)2m/s 2 (2)2s解析 (1)以刷子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杆对刷子的作用力为F ,滑动摩擦力为F f ,天花板对刷子的弹力为F N ,刷子所受重力为m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g )sin37°-μ(F -mg )cos37°=ma 代入数据解得a =2m/s 2. (2)由运动学公式得L =12at 2 代入数据解得t =2s. 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1.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的基本思路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再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求出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流程图如下: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由运动学公式求得a ―――――→由F =ma确定物体受力情况 2.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的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并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2)选择合适的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4)选择合适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由合力和已知力求出待求的力.例2 一质量为m =2kg 的滑块在倾角为θ=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在无外力F 的情况下以加速度a =2.5m/s 2匀加速下滑.如图3所示,若用一水平向右的恒力F 作用于滑块,使滑块由静止开始在0~2 s 内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 =4 m .求:(g 取10 m/s 2)图3(1)滑块和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恒力F 的大小.答案 (1)36 (2)7635N 或437N解析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 解得μ=36.(2)使滑块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和沿斜面向下两种可能. 由x =12a 1t 2,得加速度大小a 1=2m/s 2.当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时,F cos θ-mg sin θ-μ(F sin θ+mg cos θ)=ma 1, 代入数据得F =7635N.当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下时,mg sin θ-F cos θ-μ(F sin θ+mg cos θ)=ma 1, 代入数据得F =437N.针对训练2 一辆汽车在恒定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4s 内通过8m 的距离,此后关闭发动机,汽车又运动了2s 停止,已知汽车的质量m =2×103kg ,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阻力大小不变,求: (1)关闭发动机时汽车的速度大小; (2)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大小; (3)汽车牵引力的大小.答案 (1)4m/s (2)4×103N (3)6×103N解析 (1)汽车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x 0=v +02t 1 解得v =2x 0t 1=4m/s(2)关闭发动机后汽车减速过程的加速度 a 2=0-vt 2=-2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f =ma 2 解得F f =4×103N(3)设开始加速过程中汽车的加速度为a 1 x 0=12a 1t 1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 -F f =ma 1 解得F =F f +ma 1=6×103N 三、多过程问题分析1.当题目给出的物理过程较复杂,由多个过程组成时,要明确整个过程由几个子过程组成,将过程合理分段,找到相邻过程的联系点并逐一分析每个过程.联系点:前一过程的末速度是后一过程的初速度,另外还有位移关系、时间关系等.2.注意:由于不同过程中力发生了变化,所以加速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对每一过程都要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分别求加速度.例3如图4所示,ACD是一滑雪场示意图,其中AC是长L=8m、倾角θ=37°的斜坡,CD段是与斜坡平滑连接的水平面.人从A点由静止下滑,经过C点时速度大小不变,又在水平面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人与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25,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sin37°=0.6,cos37°=0.8)求:图4(1)人从斜坡顶端A滑至底端C所用的时间;(2)人在离C点多远处停下?答案(1)2s(2)12.8m解析(1)人在斜坡上下滑时,对人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人沿斜坡下滑的加速度为a,沿斜坡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θ-F f=maF f=μF N垂直于斜坡方向有F N-mg cosθ=0联立以上各式得a=g sinθ-μg cosθ=4m/s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L=12at2解得:t=2s(2)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水平方向只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作用.设在水平面上人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设人到达C处的速度为v,则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得人在斜坡上下滑的过程:v2=2aL人在水平面上滑行时:0-v2=-2a′x联立解得x=12.8m1.(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如图5所示,质量为m =3kg 的木块放在倾角θ=30°的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上,木块可以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 作用于木块上,使其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经过t =2s 时间木块沿斜面上升4m 的距离,则推力F 的大小为(g 取10m/s 2)( )图5A .42NB .6NC .21ND .36N 答案 D解析 因木块能沿斜面匀速下滑,由平衡条件知:mg sin θ=μmg cos θ,所以μ=tan θ;当在推力作用下加速上滑时,由运动学公式x =12at 2得a =2m/s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g sin θ-μmg cos θ=ma ,得F =36N ,D 正确.2.(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2019·浙南名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如图6所示,哈利法塔是目前世界最高的建筑.游客乘坐世界最快观光电梯,从地面开始经历加速、匀速、减速的过程恰好到达观景台只需45 s ,运行的最大速度为18 m/s.观景台上可以鸟瞰整个迪拜全景,可将棕榈岛、帆船酒店等尽收眼底,颇为壮观.一位游客用便携式拉力传感器测得:在加速阶段质量为0.5 kg 的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为5.45 N .电梯加速、减速过程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g 取10 m/s 2).图6(1)求电梯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及加速运动的时间;(2)若减速阶段与加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求观景台的高度. 答案 (1)0.9m/s 2 20s (2)450m解析 (1)设加速阶段加速度为a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T -mg =ma 解得a =0.9m/s 2 由v =at 解得t =20s(2)匀加速阶段位移x 1=12at 2匀速阶段位移x 2=v (t 总-2t ) 匀减速阶段位移x 3=v 22a 高度x =x 1+x 2+x 3=450m.3.(多过程问题分析)一个质量为4kg 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从t =0开始,物体受到一个大小和方向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力F 的作用,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7所示.g 取10m/s 2.求:(结果可用分式表示)图7(1)在2~4s 时间内,物体从开始做减速运动到停止所经历的时间; (2)0~6s 内物体的位移大小. 答案 (1)23s (2)143m解析 (1)在0~2s 内,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 1-μmg =ma 1,a 1=1m/s 2,v 1=a 1t 1,解得v 1=2 m/s. 2~4s 内,物体的加速度a 2=F 2-μmg m=-3m/s 2, 由0-v 1=a 2t 2知,物体从开始做减速运动到停止所用时间t 2=-v 1a 2=23s. (2)0~2s 内物体的位移x 1=v 1t 12=2m , 2~4s 内物体的位移x 2=v 1t 22=23m ,由周期性可知4~6s 内和0~2s 内物体的位移相等,所以0~6s 内物体的位移x =2x 1+x 2=143m.。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学案(23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学案(23份)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学案(23份)集体备课教案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物理学科集体备课教案新课教学一、时刻和时间间隔结合书本介绍,说出下面所说的是时刻还是时间间隔⑴早上第一节上课的时间是8:00;⑵每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⑶合肥市的公交车每天首班车时间是5:30;⑷11路公交车每20分钟一班。

总结:表示某一瞬间的是时刻,表示一段时间的就是时间间隔.在物理中,我们用数学方法,在时间轴上,时刻用一个点来表示,我们是8:00上课,8:45下课,8:55上第二节课,9:40下第二节课.这些时刻都由时间轴上的点代表.而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就表示为一条线段,是两个时刻之差.例如时间轴上的8:00—8:45代表第一节课45分钟这段时间;时间轴上的8:45—8:55代表课间休息10分钟这段时间, 8:55—9:40代表第二节课45分钟这段时间. 请大家区别下面几个词是指时间间隔还是指时刻,并画出这些词在时间轴上的表示:第一秒初;第1秒末;第1秒内;前1秒内;第2秒初;第2秒末;第2秒内;前2秒内.大家要深刻理解第n秒初,第n秒末,第n秒内,前n秒内及前n秒的概念。

【随堂练习】学习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要想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怎么办?【教师讲解】对于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用直线坐标系来描述.在直线坐标系中,位置用点来描述物体在t1时刻处于“位置”X1,在t2时刻处于“位置” X2,那么X2-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 X2 -X1物理中矢量的正负不表示大小,只表示方向,当规定了正方向后,正值表示与正方向同向,负值表示与正方向反向。

【随堂练习】习题:物体从A运动到B,初位置的坐标是X A=3m, X B=-2m,它的坐标变化量ΔX=?若物体从A运动到O,再从O到C,再从C到B, X C=1m,则位移和路程各是多少?板书设计§1.2时间和位移1.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为一个点。

高中物理必修逆向思维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逆向思维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逆向思维教案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通过逆向思维理解物理概念及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现象
逆向思维教学方式:
1. 提出问题: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谜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2. 导入物理知识: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之后,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帮助他们发现和掌握问题的本质;
3. 解决问题: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让他们再次思考之前的问题,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4. 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并将逆向思维的方法运用到其他物理问题中,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提出问题:向学生提出一个与力、运动或能量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2. 导入物理知识:介绍相关物理知识,如牛顿定律、动能定理等,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3. 解决问题:让学生再次思考之前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4. 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引导他们思考如何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来解决其他物理问题。

教学工具:课件、实验器材、黑板、书籍等
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作业、考试等
通过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模式1物理必修1人教版全册精品教案学必修一26教案导学案19

模式1物理必修1人教版全册精品教案学必修一26教案导学案19

必修一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共同必须模块Ⅰ的内容,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新教材专辟这一节,并无重复之嫌。

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当时实验设备不精确的条件下伽利略如何提出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如何突破困难,使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科学精神,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2、能够合理设计实验,并将实验数据用图线法处理。

(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2、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激发了学生学习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善于观察思考,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创新思想和互相协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重现重大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亲临其境探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实验,学习其科学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

2、教学难点:(1)当无法验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如何引导学生巧妙设计斜面实验间接验证;(2)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怎样进行合理猜想、数学推理、合理外推等重要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通俗易懂,课前可由学生自主学习。

上课时使学生融入伽利略的角色,如何指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错误,如何提出自己猜想再利用斜面实验间接验证加以外推。

教师以平等地位参与讨论,发表意见。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科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

六、课前准备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1、教师提问: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实质?(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教师指出:纸张比石头下落得慢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但使人误以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第四章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学案:第四章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

3.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受到F=10N的水平作用力,经过时间t=3S,求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分别是多少?4.一质量为50kg物体从空中静止的直升机中下落,下落10m时的速度是10m/s,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多大?(假定空气阻力是恒力)【探究案】题型一: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例1.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质量为2 kg,受水平拉力F=6 N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求:(1)物体2 s末的速度;(2)2 s内的位移。

针对训练1.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

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多大?【总结归纳】结合探究问题总结出解决从受力情况确定运动的解题思路及步骤。

探究点二: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例2.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

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取10m/s2)。

针对训练2.有一质量为2kg的小球串在长为1m的轻杆顶部,轻杆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

(1)若静止释放小球,1s后小球到达轻杆底端,则小球到达杆底时它所受重力的功率为多少?(2)小球与轻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3)若在竖直平面内给小球施加一个垂直于轻杆方向的恒力,静止释放小球后保持它的加速度大小1m/s2,且沿杆向下运动,则这样的恒力大小为多少?(g=l0m/s2,sin37°=0.6,cos37°=0.8)【总结归纳】总结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的解题思路及步骤【课堂小结】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思路及一般步骤。

高中物理学生逆向思维教案

高中物理学生逆向思维教案

高中物理学生逆向思维教案
主题:能量守恒
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逆向思维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比如:一个滑轮系统中,如果一
边的物体下降1米,另一边的物体会上升多少米?
2. 讲解: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过程,并如何在一个系
统中保持能量的平衡。

3. 实例分析:给出一个实际情境,让学生用逆向思维分析其中涉及的能量转化过程。

比如:一个弹簧振子系统中,如果改变了弹簧的劲度系数,会对系统的能量变化产生什么影响?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能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通过实际的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加深
对能量守恒的理解。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能量守恒定律的要点,并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
应用这一定律。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出一篇关于能量守恒的小
短文。

扩展: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守恒在其他物理现象中的应用,比如机械能守恒、热能守恒等。

评价:根据学生表现和作业内容,评价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及时反馈
并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全册各章节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5)动量定理中说的“力的冲量”指的是合力的冲量,或者是各个力的冲量的矢量和。( √ )
『选一选』
如图所示,篮球运动员接传来的篮球时,通常要先伸出两臂迎接,手接触到球后,两臂随球迅速引至胸前,这样做可以( C )
A.减小球的动量的变化量
B.减小球对手作用力的冲量
1.2
【学习目标】
1.了解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的内涵。
2.知道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区别。
3.能用动量定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并会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脉络】
课前预习反馈
知识点 1冲量
1.定义
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力的冲量。
2.表达式
I=FΔt
3.方向
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冲量的方向跟动量变化的方向一致。
p2=mv″=0.4×(-3) kg·m/s=-1.2 kg·m/s,方向向左,
动量的改变量为Δp′=p2-p1=-5.2 kg·m/s,负号表示方向向左。
ΔEk= mv′2- mv″2=18.2 J。
对点训练
2.(2020·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物体的动量变化量的大小为6 kg·m/s,这说明( D )
3.数据处理
(1)将以上两个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碰撞前
碰撞后
质量
m1
m2
m1
m2
速度
v1
v2
v1′
v2′
根据表中的数据,找出碰撞前和碰撞后相等的关系量。
(2)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撞前、后不变的量是物体的质量m与速度v的乘积之和,即m1v1+m2v2=m1v1′+m2v2′。
典例剖析
4.冲量的单位

专题07 逆向思维法-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7 逆向思维法-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

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

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

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图1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

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

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

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匝数为2 n 2,据变压器变压比公式及变流比公式有121221212121,22n n U U I I n n n n U U ====。

对(B ),初级总匝数为2 n 1,次级总匝数为n 2(ef 与gh 并联),不符合题给两公式。

2018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6用逆向思维法求解运动学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818119

2018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2.6用逆向思维法求解运动学问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20180818119

用逆向思维法求解运动学问题一、考点突破二、重难点提示适时巧妙地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对于有些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运动,使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会更加简单,尤其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到0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还可以使用推论解题。

逆向过程处理(逆向思维法)是把运动过程的“末端”作为“初态”来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

如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往往把匀减速直线运动对称地看做是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则相应的位移、速度公式以及在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比、连续相等位移内的时间之比等结论均可使用,采用这种方法尤其在解选择题或填空题时十分简捷。

例题1 运行着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滑行,经3.5秒停止。

试问它在制动开始后的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多少?思路导航:设汽车从Ο起制动,1秒末到A,2秒末到B,3秒末到C,最后停在D。

这个运动的逆过程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将3.5秒分为7个0.5秒,那么,从D逆过来在连续7个0.5秒的位移之比为1:3:5:7:9:11:13则s CB:s BA:s AO=8:16:24,所以得到汽车从Ο起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Ss OA:s AB:s BC=24:16:8=3:2:1。

答案:3:2:1例题2 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某一速度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穿过第3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块木块所需时间比分别为()1231v2v3va1t23t 0=vA. 1:2:3::321=v v vB. 1:2:3::321=v v vC. 3:2:1::321=t t tD. 1:)12(:)23(::321--=t t t思路分析:逆向思维:子弹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3:2:1::123=v v v ,B 正确;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23(:)12(:1::123--=t t t ,D 正确。

最新-2018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章 物理思想方法回放一课件 精品

最新-2018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 第一章 物理思想方法回放一课件 精品
能力提升板块
物理思想方法回放(一)
一、逆向思维法分析运动学问题 逆向思维是解答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对于某些问 题,运用常规的思维方法会十分繁琐甚至解答不出,而采用 逆向思维,即把运动过程的“末态”当成“初态”,反向研 究问题,可使物理情景更简单,物理公式也得以简化,从而 使问题易于解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析 本题若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求解,显然条件不够,但换 个思路用逆推法解就容易多了,将物体视为初速度为零的匀 加速直线运动,求它在第1秒内的位移(逆向思维) x1=12at12=12×1×12 m=0.5 m.再由x1∶x4=1∶7. 所以第4秒内的位移x4=3.5 m. 答案 3.5 m
例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自一光滑斜面底端a点上滑,最高可 到达b点,c是ab的中点,如图1所示,已知质点从a至c需要 的时间为t0,问它从c经b再回到c,需要多少时间?
以小明出发时间为t=0,建立坐标如图所示,平行线为从乙 站开出的各车的x-t图线,图线a为小明所乘车的x-t图线, 图中交点为汽车相遇的时刻和位置,由图可知,小明一路上 遇到了9辆汽车.
答案 9
二、对称法分析运动学问题 对称性就是事物在变化时存在的某种不变性.自然界和自然 科学中,普遍存在着优美和谐的对称现象. 利用对称性解题时有时可能一眼就看出答案,大大简化解题 步骤.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来讲,对称性最突出的功能是 启迪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用对称法解题的关键是敏 锐地看出并抓住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对称性,这些对称性往往 就是通往答案的捷径.
时小球继续前进的运动轨迹相对称,所以小
球的运动可以转换为平抛运动处理,效果上
相当于小球从A′抛出,如图所示,这时落地点到抛出点的水
平距离为3s,抛出点的高度仍为h.由平抛运动规律得:x=3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考点突破
二、重难点提示
适时巧妙地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对于有些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以看做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运动,使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会更加简单,尤其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到0的运动,可以看做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还可以使用推论解题。

逆向过程处理(逆向思维法)是把运动过程的“末端”作为“初态”来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

如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往往把匀减速直线运动对称地看做是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处理。

则相应的位移、速度公式以及在连续相等时间的位移之比、连续相等位移内的时间之比等结论均可使用,采用这种方法尤其在解选择题或填空题时十分简捷。

例题1 运行着的汽车制动后做匀减速滑行,经3.5秒停止。

试问它在制动开始后的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多少?
思路导航:设汽车从Ο起制动,1秒末到A,2秒末到B,3秒末到C,最后停在D。

这个运动的逆过程可看作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不变。

将3.5秒分为7个0.5秒,那么,从D逆过来在连续7个0.5秒的位移之比为1:3:5:7:9:11:13
则s CB:s BA:s AO=8:16:24,所以得到汽车从Ο起在第1秒内,第2秒内,第3秒内位移之比Ss OA:s AB:s BC=24:16:8=3:2:1。

答案:3:2:1
例题2 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三木块并排固定在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某一速度水平射入,若子弹在木块中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穿过第3块木块后速度恰好为零,则子弹依次射入每块木块时的速度比和穿过每块木块所需时间比分别为( )
1
2
3
1v
2v
3v
a 1t
2
3t 0=v
A. 1:2:3::321=v v v
B. 1:2:3::321=v v v
C. 3:2:1::321=t t t
D. 1:)12(:)23(::321--=t t t
思路分析:逆向思维:子弹向左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3:2:1::123=v v v ,B 正确;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23(:)12(:1::123--=t t t ,D 正确。

答案:BD
点评:1. 逆向思维在物理解题中很有用。

有些物理问题,若用常规的正向思维方法去思考,往往不易求解,若采用逆向思维去反面推敲,则可使问题得到简明的解答; 2. 熟悉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它们,既能开拓解题的思路,又能简化解题过程; 3.
一题多解能训练大家的发散思维,对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方法提炼】巧妙使用逆向思维解题
如图所示,一物体由斜面底端上滑到顶端恰好静止,历时s 2
,则它从斜面中点到顶端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思路分析:本题若按常规思维,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匀减速来处理,求解难度较大。

但若将运动反演,也就是用逆向法来思考就显得非常方便;这是因为反演后它是一个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设斜面长为s ,从顶端滑到底端的时间为t ,从顶端到斜面中
点的时间为't ,则:从C→A 的过程中有:22
1at s =
从C→B 的过程中有:
2'2
12at s = 由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s t 1'=
当然,本题将运动反演后,也可直接利用推论:
1
21
-=
BA CB t t
便可得到s t CD 1=
答案:1s 【易错指津】
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若此物体在最初5s 和最后5s 经过的路程之比为11:5,则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少时间?
错因:(方法选择不当)若按常规思维方式即“从条件推演结论”的思维方式,应根据匀变速运动规律列式,这势必会碰到总时间t 比前后两个5s 之和10s 是大还是小的问题:若t>10s 将时间分为前5s 和后5s 与中间的时间t 2,经复杂运算得t 2=-2s ,再得出t=8s 的结论。

整个过程过于繁琐,最终会因为时间和缺少耐心的原因做不出题目来。

思路分析:设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运动总时间为t ,把物体运动看成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有:a at x 2252111==
最后5s 内位移为: )52(2
5)5(21213
22-=--=t a t a at x
又∵21:11:5x x = 解得t=8s 。

答案:8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