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6)

抗震工程概论(电子教案6)

第二部分 设计地震为了对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必须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而要开展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则需要预估作用在结构上的地震动,即必须确定地震动输入。

确定一个工程场地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应采用的地震地面运动,就称为设计地震(A design earthquake is a specification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at a site used for the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of a structure.)。

地震地面运动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峰值加速度(速度、位移)、频谱。

设计地震可以是:⎪⎪⎩⎪⎪⎨⎧⎩⎨⎧⎩⎨⎧人工地震波实际地震记录加速度时程出)平均反应谱(由规范给分析给出)场地反应谱(由危险性反应谱 设计什么样的地震动是由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确定的,而采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则与结构的性质和重要程度以及地震环境有关。

当设计的地震动用于工程抗震设计(包括一般工程、特殊和重大工程等)时,规范平均反应谱—适用于一般工程;场地反应谱—适用于一般或较重要工程;加速度时程—适用于特殊或重大工程(如,核电站、大坝、大桥、超高层结构)。

各类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可见下表。

各类工程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要求 工 程一般房屋 超高层、储油罐地下埋置管线大跨度桥梁 核电站 要 求 峰值加速度a p反应谱S a 长周期反应谱S a 、S v 、S d 地下变形u 长周期反应谱桥墩差动 一组时程a (t )当前地震动的三种估计途径包括:① 通过地震烈度估计,再利用烈度I 与地震动的关系将烈度转换为地震动。

② 根据强震观测结果,寻求地震动与震级M 、震源特征、传播介质、场地影响的统计规律(衰减规律),然后直接用此衰减规律来估计地震动。

③ 通过震源机制理论分析,应用动力学原理,计算出地面附近的地震动。

第6章 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地震安全性评价6.1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定义地震危险性分析(Seismic hazard analysis):用概率统计方法评价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某工程场地遭受不同地震作用的可能性。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设计模板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2. 掌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包括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法。

3. 了解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1.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

2. 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1. 反应谱分析和时程分析的计算过程。

2. 复杂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震吗?地震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了解如何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二、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成因、分类。

2.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烈度、地震震级。

3. 地震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 强度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保持足够的强度,防止结构破坏。

2. 稳定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保持足够的稳定性,防止倒塌。

3. 灵活原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方法1. 反应谱分析法:介绍反应谱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

2. 时程分析法:介绍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

五、不同结构体系的抗震设计方法1. 框架结构:介绍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柱、梁、板的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2. 剪力墙结构:介绍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剪力墙的布置、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3. 钢结构:介绍钢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梁、柱、支撑的截面设计、配筋设计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提问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掌握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案例分析与讲解1. 案例一:某住宅楼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讲解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案例二:某办公楼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讲解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 教案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 教案

教案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案一、引言1.1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影响1.1.1地震的破坏性1.1.2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潜在威胁1.1.3抗震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1.1.4全球地震灾害实例分析1.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2.1安全性原则1.2.2可靠性原则1.2.3经济性原则1.2.4抗震设计的现代发展趋势1.3教案的结构与目标1.3.1教案的结构安排1.3.2教案的学习目标1.3.3教案的实施方法1.3.4教案的评价体系二、知识点讲解2.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2.1.1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2.1.2地震震级的测定2.1.3地震烈度的概念2.1.4地震动参数的确定2.2结构动力学原理2.2.1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2.2.2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2.2.3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2.2.4地震反应谱的应用2.3抗震设计方法2.3.1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2.3.2结构抗震验算2.3.3抗震措施与构造要求2.3.4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三、教学内容3.1地震工程基础3.1.1地震波的分类与特性3.1.2地震震源机制3.1.3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3.1.4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与应用3.2结构动力学分析3.2.1单自由度体系的分析方法3.2.2多自由度体系的分析方法3.2.3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技术3.2.4地震反应谱的编制与应用3.3抗震设计技术3.3.1地震作用的确定与分配3.3.2结构抗震验算的方法与步骤3.3.3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3.3.4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论目标4.1.1掌握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4.1.2理解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4.1.3了解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4.2技能目标4.2.1能够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4.2.2能够根据抗震设计规范制定合理的抗震措施4.2.3能够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实际问题4.3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对地震工程与抗震设计的兴趣与热情4.3.2增强对土木工程结构安全性的认识与责任感4.3.3形成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5.1.2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5.1.3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的理解与应用5.2教学重点5.2.1地震作用的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方法5.2.2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5.2.3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地震模拟软件6.1.2结构模型与试验装置6.1.3抗震设计案例分析资料6.1.4多媒体教学设备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电脑或纸质笔记材料6.2.2抗震设计相关教材与参考书6.2.3计算器与绘图工具6.2.4学习小组讨论材料6.3教学辅助材料6.3.1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手册6.3.2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相关学术论文6.3.3抗震设计实例视频资料6.3.4网络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7.1.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7.1.3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内容7.1.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7.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7.2.1讲解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7.2.2分析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7.2.3案例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7.2.4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与思考7.3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7.3.1分组进行地震作用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的实践操作7.3.2小组讨论: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7.3.3汇报与分享:各组实践操作与讨论的结果八、板书设计8.1知识框架8.1.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8.1.2结构动力学原理8.1.3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8.2教学重点与难点8.2.1地震作用的计算与结构抗震验算方法8.2.2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8.2.3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8.3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8.3.1导入新课8.3.2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8.3.3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九、作业设计9.1课后练习题9.1.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题9.1.2结构动力学原理的应用题9.1.3抗震设计方法与措施的案例分析题9.1.4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题9.2小组研究报告9.2.1选择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抗震设计分析9.2.3小组汇报与分享研究成果9.2.4教师点评与反馈9.3扩展阅读与学习9.3.1阅读抗震设计相关的学术论文与书籍9.3.2观看抗震设计实例视频资料9.3.3参与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抗震设计讨论与交流9.3.4完成相关的在线测试与练习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学生对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掌握程度10.1.2学生对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10.1.3学生对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的掌握程度10.1.4学生参与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效果10.2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10.2.1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与难易程度控制10.2.2教学过程的引导与学生的参与度10.2.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效果评估10.2.4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效果评估10.3拓展延伸与未来发展10.3.1引导学生关注抗震设计领域的新技术与发展趋势10.3.2鼓励学生参与抗震设计的科研项目与实践活动10.3.3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与辅导支持,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抗震设计10.3.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为未来的土木工程抗震设计领域发展做出贡献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关注环节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2.结构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3.抗震设计方法与相关规范标准的掌握4.实践操作与小组讨论的引导与参与度5.教学效果评估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二、详细补充和说明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学生需要理解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机制,掌握地震震级的测定方法和地震烈度的概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教会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本教学设计的目标如下:1.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3.能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基本概念和原理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定义、目的、原则和内容;2.地震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和震害形式。

2.2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1.地震动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动强度的确定;3.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4.结构地震响应的分析和计算;5.抗震设计措施的选取和应用。

2.3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实践操作1.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2.结构地震响应计算软件的使用。

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重点采用如下方法:1.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学生团队合作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重点评价如下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以及小组讨论等;2.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报告评价:对学生撰写的抗震设计报告进行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保障本次教学所需资源和保障如下:1.教师:本课程需要有地震工程或建筑结构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人,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2.学生:学生应是建筑结构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3.课件和教辅材料:本课程需要配备适当的课件和教辅材料,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4.实验室:本课程需要依托有相应的实验室资源,提供实验指导和操作支持;5.数据库:本课程需要依托有可靠的地震数据资源和结构设计计算工具。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背景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是土建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针对中国地处在地震多发区域的特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课程对于工程师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有较高的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我们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操作,来深入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
计原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抗震设计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次课程设计的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
2.学习如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风险评估,并了解设计中的一些常
用方法与工具;
3.了解一些抗震设计实践中的工程案例,以及因地制宜的抗震设计策略。

三、课程内容
课程设计将涵盖以下内容:
1.地震动理论与地震动力研究;
2.传统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地震风险评估及抗震等级划分;
4.抗震设计中的新兴理论和方法。

四、实践操作
为了更好地学习与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我们将开展多项实践操作。

1。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工程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特点,了解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3. 掌握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了解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具备一定的抗震设计能力。

3. 能够针对特定工程,编制抗震设计方案,并进行简要的抗震评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工程结构抗震的重要性。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事业的热爱,培养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安全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将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原理概述:介绍地震波、地震作用、抗震设防目标等基本概念。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震与抗震基本概念2. 抗震设计方法:讲解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抗震设计方法3.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分析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建筑结构类型及抗震特点4.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阐述我国抗震设防标准,介绍抗震设防等级的划分及应用。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抗震设防标准与等级5.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工程案例,分析其抗震设计要点及措施。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抗震设计案例分析6.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使用PKPM、ETABS等抗震设计软件,进行工程结构抗震分析。

- 教材章节:第六章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7. 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分组进行抗震设计方案编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步骤和关键参数;3. 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和相关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计算软件进行结构抗震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结构抗震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遵循职业道德,关注生态环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结构抗震设计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结构抗震设计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创新等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程意识。

内容可以直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大纲的制定;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教学大纲制定:-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结构抗震设计实例分析;-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2. 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抗震设防标准、设计方法和步骤;- 难点:结构抗震设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3. 本节内容的教材章节关联:- 教材第5章: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教材第6章: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 教材第7章: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 教材第8章:结构抗震设计软件介绍。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如下:1. 引言:介绍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课时);2. 结构抗震设计原理:讲解基本原理,分析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2课时);3. 抗震设防标准与法规:解读我国相关法规,了解设防标准(2课时);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实例: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3课时);5. 结构抗震设计软件应用:学习软件操作,进行实际操作练习(3课时)。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结构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结构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结构工程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结构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能够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抗震设计。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动的特性。

•掌握结构工程的抗震设计原则,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和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

•学习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弹性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结构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和结构抗震设计的分析。

•能够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和分析,如SAP2000、ETABS等。

•能够分析和评估结构抗震性能,并提出改进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提出新的设计方案。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任务。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基本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和地震动的特性。

2.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原则:讲解结构体系的选择、地震作用效应的计算和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

3.抗震设计方法:介绍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弹性时程分析、pushover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等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讲解。

4.结构抗震设计和分析软件的应用:介绍SAP2000、ETABS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震基本知识、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原则和抗震设计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和分析的方法。

3.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软件进行结构工程抗震设计和分析,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培养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抗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如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了解工程抗震的基本原理,如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学习地震工程的相关知识,如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工程抗震设计。

–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抗震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会查阅和应用相关规范和标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安全的重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波、震级、烈度等。

2.工程抗震原理:结构抗震设计、抗震构造等。

3.地震工程:地震风险评估、地震损失预测等。

4.工程抗震设计实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解工程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5.相关规范和标准:介绍国家和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抗震原理和方法。

3.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实验法: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工程抗震学》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的需要,如地震模拟实验设备、结构试验设备等。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相关学术期刊、地震工程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 教案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 教案

教案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教案一、引言1.1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1.1.1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破坏性1.1.2抗震设计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的作用1.1.3当前抗震设计原理的发展趋势1.1.4抗震设计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1.2抗震设计原理的基本概念1.2.1抗震设计的定义1.2.2抗震设计的目标1.2.3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1.2.4抗震设计的分类1.3抗震设计原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1.3.1我国抗震设计原理的起步阶段1.3.2我国抗震设计原理的发展阶段1.3.3我国抗震设计原理的成熟阶段1.3.4我国抗震设计原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二、知识点讲解2.1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2.1.1地震波的传播原理2.1.2地震动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1.3地震动参数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2.1.4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因素2.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2.2.2抗震设计的方法2.2.3抗震设计的步骤2.2.4抗震设计的注意事项2.3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2.3.1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2.3.2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特点2.3.3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选择原则2.3.4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三、教学内容3.1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3.1.1抗震设计原理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3.1.2抗震设计原理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3.1.3抗震设计原理在地下工程中的应用3.1.4抗震设计原理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3.2抗震设计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3.2.1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案例分析3.2.2某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案例分析3.2.3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抗震设计案例分析3.2.4某边坡工程抗震设计案例分析3.3抗震设计原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3.3.1抗震设计原理的理论教学方法3.3.2抗震设计原理的实践教学方法3.3.3抗震设计原理的教学手段3.3.4抗震设计原理的教学效果评估四、教学目标4.1理论知识目标4.1.1掌握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方法4.1.2理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1.3了解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其特点4.1.4掌握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4.2实践技能目标4.2.1能够运用抗震设计原理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4.2.2能够分析实际工程中的抗震设计案例4.2.3能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抗震设计计算4.2.4能够根据抗震设计原理进行结构优化4.3综合素质目标4.3.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3.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3.4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方法5.1.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1.3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其特点5.1.4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5.2教学重点5.2.1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方法5.2.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2.3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其特点5.2.4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5.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关系5.3.1教学难点是教学重点的一部分5.3.2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或难以理解的部分5.3.3教学重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5.3.4教学难点与重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公式6.1.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1.3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其特点6.1.4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6.2.2相关软件,如抗震设计软件6.2.3相关教材或参考书籍6.2.4笔和纸6.3教具与学具的关系6.3.1教具是教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6.3.2学具是学生用来辅助学习的工具6.3.3教具与学具相互关联,相互补充6.3.4教具与学具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配置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抗震设计原理的概念7.1.2引入抗震设计原理的重要性7.1.3引入抗震设计原理的应用案例7.1.4引入抗震设计原理的学习目标7.2知识讲解7.2.1讲解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方法7.2.2讲解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7.2.3讲解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其特点7.2.4讲解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7.3实践操作7.3.1指导学生进行地震波传播与地震动参数的计算7.3.2指导学生进行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应用7.3.3指导学生进行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其特点的分析7.3.4指导学生进行抗震设计原理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的分析7.4.2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7.4.3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7.4.4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八、板书设计8.1章节和重点概念8.1.1板书设计应突出章节和重点概念8.1.2使用不同颜色或字体强调重点内容8.1.3确保板书内容清晰、简洁、易于理解8.1.4结合图表和示意图增强视觉效果8.2教学流程和关键步骤8.2.1在黑板上列出教学流程和关键步骤8.2.2使用箭头或框线表示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8.2.3对每个步骤进行简要说明,以便学生跟随8.2.4在关键步骤旁标注注意事项或易错点8.3实例分析和计算演示8.3.1在黑板上展示实例分析的步骤和结果8.3.2通过计算演示展示地震波传播的计算过程8.3.3使用图表或方程式展示抗震设计计算方法8.3.4对实例分析和计算演示进行讲解和解释九、作业设计9.1理论知识回顾题9.1.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回顾理论知识9.1.2要求学生解释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9.1.3要求学生描述抗震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9.1.4要求学生分析抗震设计的结构体系特点9.2实践应用题9.2.1设计实际工程案例,要求学生进行抗震设计分析9.2.2要求学生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抗震设计计算9.2.3要求学生根据抗震设计原理进行结构优化9.3思考与拓展题9.3.1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发表个人见解9.3.2要求学生探讨抗震设计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9.3.3要求学生研究抗震设计原理的最新发展趋势9.3.4要求学生提出改进抗震设计的方法和建议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评估10.1.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10.1.3评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10.1.4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效果10.2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10.2.1根据教学效果评估调整教学内容10.2.2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10.2.3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更新教学内容10.2.4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10.3拓展延伸活动10.3.1组织学生参加抗震设计竞赛或研讨会10.3.2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经验分享10.3.3开展实地考察和实习活动,增强实践体验10.3.4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或学术交流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1.教学难点与重点: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及地震工程概述1.1 地震的成因及分类1.2 地震波的传播特性1.3 地震工程基本概念1.4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第二章: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2.1 地震烈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2.2 地震动参数的定义及测定2.3 地震动参数对工程结构的影响2.4 地震区划及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选用第三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原理3.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3.2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3.3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3.4 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假定第四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与应用4.1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简介4.2 抗震设防烈度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4.3 抗震设计要求及构造措施4.4 抗震设计规范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第五章:常用抗震构件及连接设计5.1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设计5.2 钢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5.3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连接设计5.4 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设计第六章:地震防护措施6.1 隔震与减震技术6.2 地震防护结构体系6.3 场地与地基的抗震措施6.4 地震紧急疏散与救援设施第七章:抗震加固技术7.1 抗震加固的基本原则7.2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法7.3 钢结构加固方法7.4 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实例第八章:抗震试验研究8.1 抗震试验的基本类型与方法8.2 结构模型试验与振动台试验8.3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8.4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与试验数据分析第九章: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案例分析9.1 案例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9.2 案例二:钢结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9.3 案例三:桥梁结构抗震设计9.4 案例四: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第十章:抗震设计软件与应用10.1 抗震设计软件简介10.2 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的操作方法10.3 软件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实例10.4 抗震设计软件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地震及地震工程概述地震工程是一门研究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的学科。

了解地震的成因、分类、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地震工程基本概念是理解抗震设计的基础。

工程机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机构抗震课程设计

工程机构抗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抗震设计的关键因素;2. 学习不同类型工程结构的抗震特点,理解各类抗震措施的应用;3. 掌握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了解国内外抗震设计的发展动态。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简单的抗震设计计算;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具体工程案例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3. 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程抗震事业的热爱,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认识,提高遵守规范的自觉性;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结构设计知识,但对工程抗震设计了解较少,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抗震设计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抗震设计规范和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创新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 抗震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地震作用与结构地震反应- 抗震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步骤2. 抗震设计关键因素分析- 结构体系与材料选择- 结构布局与连接方式- 抗震构造措施及减震技术3. 不同类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 桥梁与隧道工程抗震设计4. 抗震设计规范与案例分析-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解读- 国内外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典型工程案例抗震设计分析5. 抗震设计实践操作- 抗震设计软件应用- 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抗震设计方案编制与优化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原理第二周:抗震设计关键因素分析第三周: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第四周: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第五周:桥梁与隧道工程抗震设计第六周:抗震设计规范与案例分析第七周:抗震设计实践操作(上)第八周:抗震设计实践操作(下)本教学内容基于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

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82.7%。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

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

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6、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依据是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基本烈度或其他地震动参数。

为反映不同震级和震中距的地震对工程结构影响,《建筑抗震规范》将建筑工程的设计地震划分为三组,不同设计地震分组,采用不同的设计特征周期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7、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2)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经过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3)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倒塌,或不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资料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考资料电子教案全套课件
3.7 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怎样确定结构的 竖向地震作用?
3.8 简述规范中给出的抗震设计反应谱a-T 曲线的特点 和主要影响因素。
3.9 计算结构自震周期的方法有哪些? 4.1 何谓“概念设计”?“概念设计”与计算设计有何不
同? 4.2 什么叫结构的刚心、质心?
4.3 建筑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为什么要控制房 屋的高宽比? 4.4 抗震结构体系在结构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中应注意哪 些问题? 4.5 何谓“多道防震防线”? 4.6 为什么说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 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 4.7 什么是延性?如何提高钢筋砼柱的延性?
5.1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 5.2 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
体是如何体现的? 5.3 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
宽比? 5.4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
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5.6 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5.7 框架柱的刚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5.8 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 5.9 如何进行内力组合? 5.10 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
1.6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关系是什么? 1.7 什么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8 《规范》规定的设防烈度范围是多少? 2.l 场地土分为哪几类?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2.2 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 2.3 什么是场地土的液化?
3.1 什么是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地震作用的方法有哪些? 3.2 什么是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怎样确定它们的
系数?
3.3 什么是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什么是动力系数? 它们有何关系?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职称评审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职称评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案第一章绪论(4学时)授课内容:1.1地震基本知识;1.2地震震害地震的破坏作用基本要求: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分类。

掌握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基本概念:①震源:在地层构造运动中,由于发生比较剧烈的破坏性变动,并从这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引起地震的这个区域叫做~。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就是~。

③震中距: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叫做~。

④等震线:在地面上,把地震烈度相同的地区以线连起来,这条线就叫~。

⑤地震波:当岩层断裂错动或者其他原因引发地震时,地下积蓄的变形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⑥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个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由于各地区所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不同,故一次地震对于不同的地区有多个地震烈度。

⑦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指10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⑧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重点:地震波、震级和烈度的概念要点:1.地震的分类地震按产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地震波、震级和烈度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尺度,用符号M表示。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

授课内容:1.3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抗震设计中的抗震设防思想及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概念:①地震动的振幅(amplitude):可以是指地震动加速度、速度、位移三者之一的峰值、最大值或某种意义的有效值。

②频谱(spectrum):凡是表示一次地震动中振幅和频率关系的曲线,统称为~。

地震工程中常用的频谱有三种:傅立叶谱、反应谱和功率谱。

③持时(duration):地震动的持续时间。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

抗震结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抗震结构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抗震设防的基本要求和标准;3. 引导学生掌握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影响,了解抗震结构的受力特点;4. 让学生了解常用的抗震结构材料和构造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工程中抗震结构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抗震结构设计、计算和绘图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抗震结构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从事抗震结构研究的愿望;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抗震结构研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勤奋、务实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抗震结构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和建筑结构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抗震结构基本概念- 地震及地震波- 抗震结构的定义与分类- 抗震设防目标与标准2. 抗震结构设计原理- 抗震结构受力特点- 抗震结构设计原则- 抗震结构设计方法3. 抗震结构材料与构造措施- 常用抗震结构材料-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连接与节点设计4. 抗震结构设计实例分析-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实例- 钢结构设计实例- 混合结构设计实例5. 抗震结构计算与绘图- 抗震结构计算方法- 抗震结构绘图技巧-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6. 抗震结构施工与验收- 抗震结构施工技术- 抗震结构验收标准- 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课程要求进行调整,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概况第一章地震工程基本知识1.教学要求(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5)理解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基本要求;(6)了解地震预警与救援的原则与意义。

2.教学重点地震基础知识,地震活动与地震分布,地震特征描述,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3.教学难点里氏震级和矩震级的定义和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分组运用,工程结构概念设计的把握与理解。

第二章场地、地基与基础抗震1.教学要求(1)理解工程地质条件对结构震害的影响,(2)掌握场地与场地土的概念,场地与场地土的分类以及场地条件对工程结构抗震的影响;(3)掌握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方法;(4)掌握场地土液化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5)了解场地土液化的判别方法、可液化地基与软弱地基的抗震处理措施。

2.教学重点场地与场地土的概念及分类,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方法,砂土液化的概念与判别方法等。

3.教学难点场地土与场地的分类及区别,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方法中地基抗震承载力提高的原因。

第三章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1.教学要求(1)掌握结构的动力地震反应的特性。

(2)掌握反应谱的概念,地震系数、动力系数、地震影响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概念。

(3)掌握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的方法。

(4)掌握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5)理解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6)了解结构的扭转效应的概念。

(7)了解结构时程分析法的概念。

(8)理解和掌握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多遇地震下结构抗震变形验算及罕遇地震下结构抗震变形验算的概念与方法。

2.教学重点地震影响系数和反应谱的概念与表达式,振型分解的概念,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底部剪力法,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及变形验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
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
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
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
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
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
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
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
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
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
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土层资料
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
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
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
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
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
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
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
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
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

假设屋盖平面内
刚度为无穷大,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代表值G =
1200kN,框架柱线刚度i c =3.0×104
kN.m ,框架刚度
h =5.0m ,跨度l=9.0m 。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2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
类场地,结构阻尼比为0.05。

试求该结构在多遇地
震和罕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16、求图2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已知:m1=m2=m,k1=k2=k
17、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8、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T1=0.467s ,每层的层高均为3.5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MN/m
245=MN/m 195=MN/m 98=
19、已知某三层框架各层的层间侧移刚度K(1)=5.2×105kN/m; K(2)=3.8×105kN/m;K(3)=2.8×105kN/m;各层层高h(1)=4m;h(2)=3.8m; h(3)=3.6m;各层的抗剪承载力V y(1)=2500kN, V y(2)=800kN, V y(3)=900kN,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弹性地震剪力V e(1)=4200kN, V e(2)=3800kN, V e(3)=2000kN,试计算罕遇地震时该框架结构的薄弱层位置,并验算其层间弹塑性位移。

第四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1、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2、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有哪些?有哪些抗震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应如何采取对策?
3、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体是如何体现的?概念设计与计算
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4、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
5、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6、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7、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各有什么变形特点
8、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了哪些假设?如何确定各自的计算简图?
9、如何合理选用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各有哪些主要步骤?
10、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11、在计算竖向荷载下框架结构的内力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2、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
13、框架结构柱的截面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结构问题?
14、框架结构梁的截面由哪些因素确定?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什么问题?
15、框架—抗震墙结构如何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设计思想?
16、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中如何体现?
17、怎样保证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 如何进行节点设计?
18、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哪些主要构造措施?
19、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对楼屋盖有什么要求?
20、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
21、框架—抗震墙结构协同工作体系其内力分布有哪些特点?
22、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墙的端柱和边框梁有什么作用?应如何进行设计?
23、在9度区建设两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房,总高度分别为26m和32m,试计算其防震缝的最小宽度
第五章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
1、多层砌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其震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多层砌体房屋在抗震设计中,除进行抗震承载能力的验算外,为何更要注意概念设计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处理?
3、多层砌体房屋的计算简图如何选取?地震作用如何确定?层间地震剪力在墙体间如何分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如何验算?
4、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方案和结构布置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5、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为什么要限制第二层与底层的侧移刚度比?如果底层的侧移刚度大于第二层砌体房屋的侧移刚度,对结构是否有利?为什么?
6、在计算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地震倾覆力矩时,如何求得倾覆力矩在框架柱中引起的轴力?
第六章结构隔震、减震设计与制振技术
1、隔震结构与传统的抗震结构相比有何异同?
2、基底隔震装置一般应具备什么功能,应满足什么要求?
3、如何进行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

4、什么是水平向减震系数?如何确定这一系数?
5、如何认识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原理?
6、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比如何取值?
7、试述结构被动控制调谐减震体系工作原理及附加子结构的作用?
8、结构主动控制体系工作原理是什么?有什么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