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土木工程抗震教案
绪论
学习本门课要达到如下目的:掌握抗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运用规范、标准,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和抗震计算能力;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抗震理论、方法的发展趋势。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
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
1、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2、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
震源深度﹤6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3、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分横波和纵波。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面波比体波衰减慢、振幅大、周期长、传播远。建筑物破坏主要由面波造成。
4、地震震级: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用M表示。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2倍;相差二级,能量相差1000倍。
5、由于震源深浅、震中距大小等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也不同。震级大,破坏力不一定大;震级小,破坏力不一定就小。
6、烈度:一次地震对某一地区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称地震烈度,简称为烈度。用I表示。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等因素有关。地震烈度表(12度)是评定烈度的标准和尺度。
土木工程抗震第3章教案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第3章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1、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底部剪力法(不超过40m 的规则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特别不规则、甲类和超过规定范围的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方法。
一般的规则结构:两个主轴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结构:考虑扭转或双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8、9度时的大跨、长悬臂结构和9度的高层建筑: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2、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静力法、定函数理论、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
3、单自由度体系的运动方程:g x m kx x c x m -=++或m t F x x x
e /)(22=++ωξω 。 杜哈美积分x(t)=⎰--
--t
t t e x 0
d )
(g
d
d )(sin )(1
ττωτωτξω
, ω
ξωm c
m k 2,2=
=
单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sin cos ()(d d
000t x x
t x e t x d t ωωξωωξω++=- 。
4、最大反应之间的关系:d v a S S S 2ωω==
5、地震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在给定的地震作用下某个最大反应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曲线。
特点:⑴阻尼比对反应谱影响很大;⑵对于加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急剧增大,大于某个值时,快速下降;⑶对于速度反应谱,当结构周期小于某个值时幅值随周期增大,随后趋于常数;⑷对于位移反应谱,幅值随周期增大。
地震反应谱是现阶段计算地震作用的基础,通过它把随时程变化的地震作用转化为最大等效侧向力。
6、单自由度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F G k G g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案
【篇一:2023 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构造抗震】
“建筑构造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程编号:
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课g
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 学时:32 面
对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钢筋混凝土构造使
用教材及参考书:
[1] [2] [3]
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
吕西林.建筑构造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3 年 5 月建筑抗震设计标准 gb50011-202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3 年 8 月
一、课程简介
构造抗震是减轻地震灾难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必需把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构造抗震涉及到构造力学、构造动力学、混凝土构造、钢构造、砌体构造等根底及专业课程学问,涵盖的内容丰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
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惊的根本要素,把握抗震构造的主要
形式、构造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用房
屋构造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
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
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难,猛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构造抗震是土木工程专业
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根本原理及构造抗震的设
计方法,使学生把握构造抗震的根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案)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案)
概述:
本教案旨在介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技术。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研究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了解目前常用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
2. 掌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3. 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常用方法;
4. 了解目前常用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教学内容:
1. 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介绍地震对高层建筑结构产生的水平力和垂直力,以及地震对高层建筑产生的位移和变形。
2.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讲解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原则和基本概念,包括刚度、强度和延性等。
3.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常用方法:介绍常见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方法,例如等效静力法、动力时程分析法等,并讲解其适用范围和应用注意事项。
4.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概述国内外常用的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如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以及其他国际通用的设计规范。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导入:通过观看地震引发的高层建筑倒塌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兴趣。
3. 知识讲解:讲解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受力特点、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以及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概述。
4. 案例分析:选取实际高层建筑工程案例,通过分析其结构抗震设计方案,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5. 讨论与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知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抗震建筑设计教案
抗震建筑设计教案
教案标题:抗震建筑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2. 掌握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设计出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建筑物。
教学内容:
1. 抗震建筑设计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2. 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
3. 抗震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4. 抗震建筑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引入抗震建筑设计的概念和背景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15分钟)
1. 讲解抗震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包括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地震力的计算和分析等内容。
2. 介绍抗震建筑设计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地震烈度的确定、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计算和设计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实际的抗震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思路、结构形式和抗震性能,并引
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设计原理和经验。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建筑物。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指导和建议。
第五步:展示和评价(15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互评和讨论。教师给予肯定和建议,鼓
励学生改进设计。
第六步: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抗震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鼓励学生继
续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学资源:
1. 抗震建筑设计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2. 抗震建筑设计案例分析材料。
3. 设计工具和软件(可选)。
教学评估:
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电子教案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
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和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所选取地震波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 教案
教案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案
一、引言
1.1地震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影响
1.1.1地震的破坏性
1.1.2地震对建筑结构的潜在威胁
1.1.3抗震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重要性
1.1.4全球地震灾害实例分析
1.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1.2.1安全性原则
1.2.2可靠性原则
1.2.3经济性原则
1.2.4抗震设计的现代发展趋势
1.3教案的结构与目标
1.3.1教案的结构安排
1.3.2教案的学习目标
1.3.3教案的实施方法
1.3.4教案的评价体系
二、知识点讲解
2.1地震工程基础理论
2.1.1地震波的产生与传播
2.1.2地震震级的测定
2.1.3地震烈度的概念
2.1.4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2.2结构动力学原理
2.2.1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2.2.2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2.2.3结构动力特性的分析
2.2.4地震反应谱的应用
2.3抗震设计方法
2.3.1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2.3.2结构抗震验算
2.3.3抗震措施与构造要求
2.3.4抗震设计规范与标准
三、教学内容
3.1地震工程基础
3.1.1地震波的分类与特性
3.1.2地震震源机制
3.1.3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评估3.1.4地震动参数的选取与应用
3.2结构动力学分析
3.2.1单自由度体系的分析方法
3.2.2多自由度体系的分析方法
3.2.3结构动力特性的测试技术
3.2.4地震反应谱的编制与应用
3.3抗震设计技术
3.3.1地震作用的确定与分配
3.3.2结构抗震验算的方法与步骤
3.3.3抗震措施的分类与实施
3.3.4抗震设计规范的解读与应用
四、教学目标
4.1知识与理论目标
4.1.1掌握地震工程基础理论与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篇一:2015版课程教学大纲:建筑结构抗震】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resisting earthquake of the building 课程编号:0001033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学分:2.0学时:32
面向对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使
用教材及参考书:
[1] [2] [3]
李国强,李杰,陈素文,陈建兵.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8月
吕西林.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年5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0年8月
一、课程简介
结构抗震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技术手段,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
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课程,建筑结构抗震涉及到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
程知识,涵盖的内容丰富。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地
震的成因、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动的基本要素,掌握抗震结构的
主要形式、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与构造措施以及典型常用工业、民
用房屋结构的经典抗震设计方法,加强建筑物抗震防灾的意识和措施,减轻生命和财产损失。
二、课程地位和教学目的
课程地位: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强烈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或损坏,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频发的国家,故建筑结构抗震是土木工程
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
的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具有较
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方案PPT教案
第9页/共25页
3.滚珠及滚轴隔震 用高强合金制成的滚珠或滚轴涂以防锈或润滑涂层后置于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地震作用下,滚珠或滚轴滚动而达到隔震目的。滚珠隔震可以将滚珠做成圆形置于平板或凹板上,也可将滚珠做成椭圆形以形成恢复力;而滚轴隔震通常做成上、下两层彼此垂直的滚轴,以保证能在两个方向上滑动。滚珠或滚轴能把地面运动几乎全部隔开,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
第12页/共25页
8.2.百度文库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水减震系数
2.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计算 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时程分析法。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时,计算简图可采用图8.16所示的剪切型结构模型。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采用矩形分布,但应对反应谱曲线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行折减,即乘以“水平向减震系数”。
第11页/共25页
8.2.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1.动力分析模型 隔震建筑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单质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甚至空间分析模型。当上部结构侧移刚度远大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时,可以近似认为上部结构是一个刚体,从而将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其动力平衡方程形式为
第14页/共25页
8.2.4 隔震结构构造要求
(1) 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 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 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2)隔震层以上结构的隔震措施①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 ②隔震层顶部应设置梁板式楼盖,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隔震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面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③隔震墙下隔震支座的间距不宜大于2.0m;④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与钢板牢固连接,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锚固钢筋直径,且不应小于250mm等。
东南大学丁幼亮工程结构抗震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电子教案 东南大学 丁幼亮
§5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12
5.2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法
5.2.1 概述
Pushover分析是一种简化的结构弹塑性分析方法,其主要用途是检验结构的性能是 否满足不同强度地震下的性态目标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电子教案 东南大学 丁幼亮
§5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13
5.2.2 基本原理
5.2.3 基本假定
(1) 实际结构(一般为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与该结构的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反应 是相关的,这表明结构的地震反应仅由结构的第一振型控制;
(2) 在每一加载步内,结构沿高度的变形由形状向量 表示,在整个地震作用过程中,不 管结构的变形大小,形状向量 保持不变。
制,基本使用功能连续,非重要功能受到一定影
响
使用功能严重削弱,非结构部分与内部设施有中
保证人身安全
等破坏,结构虽受破坏但结构保持稳定。无影响 安全的重大破坏,人员可疏散,震后短期内不宜
居住,尽管破坏可修复,但经济损失可观
功能丧失,结构与非结构部分破坏严重,但结构
近于倒塌
竖向承载系统免于倒塌,危及人身生命安全,不
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 - 教案
教案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案1.引言
1.1土木工程与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1.1.1土木工程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1.1.2抗震设计在土木工程中的地位
1.1.3抗震设计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1.4教学目的和意义
2.知识点讲解
2.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2.1.1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2.1.2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2.1.3抗震设计的标准和规范
2.1.4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
3.教学内容
3.1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3.1.1结构布置和选型
3.1.2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分配
3.1.3结构构件的设计和验算
3.1.4抗震措施的应用和优化
4.教学目标
4.1理论知识掌握
4.1.1了解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4.1.2掌握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4.1.3熟悉抗震设计的标准和规范
4.1.4能够进行简单的抗震设计计算
4.2实践技能培养
4.2.1能够进行结构布置和选型
4.2.2能够计算和分配地震作用
4.2.3能够设计和验算结构构件
4.2.4能够应用和优化抗震措施
4.3综合素质提升
4.3.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3.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3.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4.3.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教学难点与重点
5.1教学难点
5.1.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5.1.2结构布置和选型的原则和方法
5.1.3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分配方法
5.1.4结构构件的设计和验算方法
5.2教学重点
5.2.1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5.2.2抗震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5.2.3抗震措施的应用和优化
5.2.4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案例
建筑结构系列电子教案第二部分
建筑结构系列电子教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4.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for Multi-story and High-rise Building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主讲:张自荣
2007-11
4.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4.1 概述
•§4.2 钢筋砼结构抗震设计特点
•§4.3 钢筋砼结构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4.4 钢筋砼结构及构件抗震等级
•§4.5 框架内力与位移计算
•§4.6 钢筋砼框架结构构件设计
•§4.7 框架-抗震墙和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4.1 概述
一、结构分类
2~10层为多层,10层及以上(28m以上)为高层
•按抗侧力构件形式可分为:
•框架结构(10层以下)
•框架-抗震墙结构(10~20层)
•抗震墙结构(20~30层)
•筒体结构(30层以上)
•其抗侧力结构的刚度逐渐增加;
•框架最柔,筒体结构抗侧刚度最大
§4.1 概述---震害分析
二、主要震害
•重视震害调查分析:每次大地震都能为我们今后的设计提供借鉴,以人类的生命和财产为代价换取的经验和教训,非常重要。
•框架结构的震害:
•未经抗震设防的框架,在6~7度区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填充墙轻微裂缝;在8~9度区主体结构局部损坏,填充墙及屋顶突出部分严重损坏或倒塌;在10度区梁柱严重破坏,少量倒塌,填充墙破坏。
•考虑了抗震设防的框架,震害相应减轻
§4.1 概述---震害分析
1.框架梁柱的震害:
建筑结构电子教案
绪论 0.2 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材料的发展趋势:
1、混凝土结构材料向轻、强、新、复发展; 2、高强钢筋快速发展; 3、砌体材料向轻、强发展; 4、钢结构材料向高效能方向发展。
结构的发展趋势:
1、大跨结构向空间钢网架、悬索结构、薄壳结构方向发展;
2、组合结构发展很快;(劲性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型钢混凝土、 外钢框架-内核心筒等)
大楼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 区,总高492米,比目前的“中华第一高楼”金 茂大厦高出70多米。2008年竣工后,它将成为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地标。
据称,在大楼的第一百层,也就是距地面472米处设计了一个长度约 为55米的观光天阁,这里将建成世界最高的观光厅。大楼的第94层处还将 建设一个面积为七百平方米、室内净高8米的观光大厅。以上海的都市全 景为背景,观光天阁和观光大厅将成为沪上新的观光景点。
混凝土结构最早应用于欧洲,仅有170年历史。 1824年,英国泥瓦工Joseph·Aspadin发明了水泥; 1850年,法国人Lambot用制造了钢筋水泥船,开始出现钢筋混凝土制品; 1867年,法国人Manier获得生产配筋混凝土构件的专利; 1928年,法国人佛列新涅,采用高强钢丝,并发明预应力锚具,预应力 混凝土开始运用于工程。
(1)就地取材 (2)耐久性好 (3)整体性好 (4)可模性好 (5)耐火性好
工程结构抗震教案-职称评审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4学时)
授课内容:1.1地震基本知识;
1.2地震震害地震的破坏作用
基本要求: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分类。掌握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基本概念:
①震源:在地层构造运动中,由于发生比较剧烈的破坏性变动,并从这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引起地震的这个区域叫做~。
②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就是~。
③震中距:震中与震源之间的距离叫做~。
④等震线:在地面上,把地震烈度相同的地区以线连起来,这条线就叫~。
⑤地震波:当岩层断裂错动或者其他原因引发地震时,地下积蓄的变形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就是~。
⑥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某一个地区、地面及房屋建筑等工程结构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由于各地区所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不同,故一次地震对于不同的地区有多个地震烈度。
⑦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在今后一定时间内(一般指100年),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
⑧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重点:地震波、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要点:1.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产生原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塌陷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地震波、震级和烈度
地震波按其在地壳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又分为纵波和横波。
地震的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尺度,用符号M表示。
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的区别。
授课内容:1.3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抗震设计中的抗震设防思想及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授课教案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地震根底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地震的主要类型及其成因;
2、了解世界及我国地震活动性以及地震成灾机制;
3、掌握地震波的运动规律和震级、地震烈度等地震强度度量指标;
4、掌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设计方法;
5、了解基于性能的工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根本要求
二、课程内容与知识点
1、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其中构造地震为数最多,危害最大.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可以用地壳构造运动来说明;构造地震成因的宏观背景可以借助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
2、地球上地震活动划分为两个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抗震设防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面积%.
3、地震灾害主要有地表的破坏、工程结构的破坏造成的直接灾害,地震引发的火灾、水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以及由前面两种灾害导致的工厂停产、城市瘫痪、瘟疫蔓延等诱发灾害.
4、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它包括体波和面波,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面波分为瑞雷波和乐甫波.地震波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纵波使工程结构产生上下颠簸, 横波使工程结构产生水平摇晃,当体波和面波同时到达时振动最为剧烈.
5、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它以地震释放的能量为尺度,根据记录到的地震波来确定的.地震烈度是指某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它是按地震造成的后果分类的.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随距离震中的远近而异.
建筑结构抗震- 结构抗震计算
12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电子教案 东南大学 丁幼亮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底部剪力法的修正(4) 底部剪力法的修正(4)
突出屋面附属结构地震内力的调整
计算注意点: 计算注意点: 的建筑并有突出小屋时, 对于 T1>1.4Tg 的建筑并有突出小屋时 , 计算的顶部附 加水平地震作用应位于主体房屋的顶部, 而不应置于局 加水平地震作用应位于主体房屋的顶部 , 部突出小屋的屋顶处。 部突出小屋的屋顶处。 对于顶层带有空旷大房间或轻钢结构的房屋, 对于顶层带有空旷大房间或轻钢结构的房屋 , 应视为 结构体系的一部分,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结构体系的一部分,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10
∆Fn = δn FEk
δn 的取值见教材P.55表2-12。 的取值见教材P 55表 12。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电子教案 东南大学 丁幼亮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底部剪力法的修正(2) 底部剪力法的修正(2)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计算原则: 保持不变, 计算原则:总的水平地震作用FEk保持不变,除了顶部 附加的水平地震作用外, 附加的水平地震作用外 , 剩余的水平地震作用由各层分 担。 顶部地震作用: 顶部地震作用:
7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电子教案 东南大学 丁幼亮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
基本步骤(3) 基本步骤(3)
步骤2 步骤2:各质点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
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
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
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
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
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
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
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
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
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
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
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
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
土层资料
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
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
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
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
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
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
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
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
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
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
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
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
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假设屋盖平面内
刚度为无穷大,集中于屋盖处的重力代表值G =
1200kN,框架柱线刚度i c =3.0×104
kN.m ,框架刚度
h =5.0m ,跨度l=9.0m 。已知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0.2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Ⅱ
类场地,结构阻尼比为0.05。试求该结构在多遇地
震和罕遇地震时的水平地震作用。
16、求图2所示体系的频率、振型.
已知:m1=m2=m,k1=k2=k
17、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8、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图3所示框架多遇地震时的层间剪力。已知结构的基本周期T1=0.467s ,每层的层高均为3.5m,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MN/m
245=MN/m 195=MN/m 98=
19、已知某三层框架各层的层间侧移刚度K(1)=5.2×105kN/m; K(2)=3.8×105kN/m;K(3)=2.8×105kN/m;各层层高h(1)=4m;h(2)=3.8m; h(3)=3.6m;各层的抗剪承载力V y(1)=2500kN, V y(2)=800kN, V y(3)=900kN,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弹性地震剪力V e(1)=4200kN, V e(2)=3800kN, V e(3)=2000kN,试计算罕遇地震时该框架结构的薄弱层位置,并验算其层间弹塑性位移。
第四章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1、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房屋有哪些结构体系?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2、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震害有哪些?有哪些抗震薄弱环节?在设计中应如何采取对策?
3、抗震概念设计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具体是如何体现的?概念设计与计算
设计的关系是什么?
4、抗震设计为什么要限制各类结构体系的最大高度和高宽比?
5、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设计时为什么要划分抗震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6、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7、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各有什么变形特点
8、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采用了哪些假设?如何确定各自的计算简图?
9、如何合理选用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各有哪些主要步骤?
10、如何计算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
11、在计算竖向荷载下框架结构的内力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2、如何设计结构合理的破坏机制?
13、框架结构柱的截面设计应考虑哪些因素?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结构问题?
14、框架结构梁的截面由哪些因素确定?纵筋和箍筋的配置应注意什么问题?
15、框架—抗震墙结构如何实现多道抗震防线的设计思想?
16、什么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原则?在设计中如何体现?
17、怎样保证框架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 如何进行节点设计?
18、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哪些主要构造措施?
19、多层及高层钢筋混疑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对楼屋盖有什么要求?
20、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为什么要调整,如何调整?
21、框架—抗震墙结构协同工作体系其内力分布有哪些特点?
22、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框架抗震墙的端柱和边框梁有什么作用?应如何进行设计?
23、在9度区建设两相邻的钢筋混凝土框架楼房,总高度分别为26m和32m,试计算其防震缝的最小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