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合集下载

毒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毒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

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

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

【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

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毒性(toxicity)物质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化学物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不能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毒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即基于毒理学试验资料,化学物接触资料和人群流行病学资料等科学数据的分析,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对公众健康危害的可能性,发生损害效应的性质、强度、概率,确定可接受危险度水平和相应的实际安全剂量,为管理部门制定和修正卫生标准,制定相应法规,确定污染治理的先后次序,评价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称为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risk):又称风险,是指按一定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接触有害因素和从事某种活动所引起的有害作用的发生概率。例如疾病发生率、损伤发生率、死亡率等。

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n):是危险度评价的定性阶段,目的是确定接触外源化学物是否可能产生损害作用,作用性质、强度。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assessment):是危险度评定的定量阶段。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外源化学物接触水平与有害效应发生概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于危险度评价的人类资料往往很有限,常要用到动物试验的资料,而危险度评价最为关心的是处于低剂量接触的人群,这一接触水平往往低于动物试验观察的范围。这样需要有从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及从动物毒性资料向人的危险性外推的方法,这也构成了剂量—反应关系评定的主要方面。由于将动物实验的毒理学资料外推到人存在着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从短时间向长时间外推,从小样本向大样本外推,特别是存在着种属差异这些不肯定因素,因此将动物实验毒理学资料外推时必须非常慎重,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人群流行病学资料就成为更重要、更关键的资料,因此在剂量—反应关系评定中必须重视人群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外源化学物毒作用类型不同,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和无阈值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毒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二.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02029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02028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

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第一章

1.现代毒理学定义: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现代定义)研究范围扩大

2.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3.描述毒理学: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4.机制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5.管理毒理学: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管理,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名词解释

毒理学名词解释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性:

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选择毒性:

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毒作用(毒效应):

是毒物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靶器官:

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生物学标志:

指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机体作用所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水平的生理、生化、免疫和遗传等任何可测定观测值的改变,也包括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的可检测指标。

剂量:

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反应:

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量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质反应关系

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群体中发生的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上两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阈剂量:

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区别于LOAEL,阈剂量观察不到)

毒作用带:

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通常是机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的生物膜转运至血循环的过程。

血/气分配系数:

当分压差达到平衡时,血液中的浓度与肺泡中的浓度之比为血/气分配系数。

毒理学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人卫)

毒理学 第六章-一般毒性作用(人卫)
度评定的重要内容,在制定卫生标准及管理毒理学 决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5
二、动物选择和染毒方式 一、实验动物选择
1. 物种和 2.品系 选择基本原则
* 毒性反应与人最接近
* 自然寿命不太长
选择原则
* 易于饲养和操作
*经济并易于获得
6
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小鼠:昆明种(KM)、ICR(美国 癌 症研究所,Ins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NIH 豚鼠 家兔 非啮齿类(nonrodent species) 狗或猴
上-下移动法
35
急性毒性替代试验
1. 限量实验 (limit test)
适用于受试物毒性很低的情况
20只大鼠 或小鼠, 雌雄各半
给予最大剂量 (10g/kg), 观察14天
无动物死亡, LD50大于此 剂量
有动物死亡, 其他方法
36
2. 固定剂量法 (fixed dose procedure)
固定剂量:5、50、500或2 000mg/kg。 结果判定分为高毒(T+),有毒(T),有 害(H)和不分级。 观察指标是“明显毒性”(clear sign on toxicity),而非死亡。
有关急性毒性评价,错误的是 A.目前世界各国采用的急性分 级标准多以LD50为标准进行划分 的 B.LD50只是一个点剂量 C.仅用LD50参数反映某物质的 急性毒性有局限 D.LD50应结合剂量一反应关系 曲线斜率及毒作用特征共同评价 E.一般来说LD50是一个稳定的 常数

毒理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毒理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第一节
Leabharlann Baidu
毒理学研究范畴
毒理学研究基本分为:描述性、机制和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价是三者间关系的核心。
一、描述性毒理学
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这类生物效应的强度是连续增加
或减少的变量,用计量数据表示其强度,称量效应。(平均数)
反应:是某些效应只能以有或无、正常或吧正常、阴性或阳性表示,称为质效应,统计中的
靶分子结构的破坏:形成 DNA 加合物、DNA 和分子的交联、分子撕裂 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的脂质结构,同时产生内源性毒性化学物,包括自由基和亲电子物, 某些个体的变异蛋白可能促发免疫反应。 三、细胞功能障碍及其导致的毒性 (一)毒物引起的细胞调节障碍 受体激活最总可导致:改变基因的表达,增加或减少特定蛋白质的功能; 通过磷酸化使特定蛋白质发生化学修饰,从而激活或抑制蛋白质 1、基因表达调节障碍(控制细胞命运的程序主要影响基因表达) 1)转录调节障碍 2)信号转导调节障碍 3)自保外信号产生调节障碍 2、细胞瞬息活动的调节障碍(调节瞬息活动的程序主要影响功能蛋白质)
毒理学研究方法:人群研究、动物实验、器官和组织水平、细胞水平的研究、分子水平的研

第三章
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毒效应谱
一、毒效应谱
毒效应谱:外源化学物暴露进入机体内,由于外源性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引起机体多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毒理学的解毒名词解释

毒理学的解毒名词解释

毒理学的解毒名词解释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作用以及解毒方法和机制的科学。毒物是指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可以来自自然界、人工合成物质、食物和药物等多种来源。

解毒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机制,减轻毒物对生物体的伤害或促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以恢复生物体的正常功能状态。下面将对毒理学中常用的几个解毒名词进行解释。

1. 毒性:

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程度。毒物的毒性与其浓度、暴露时间、暴露途径以及生物体种类和个体的敏感性等因素密切相关。毒性的评价常用LD50值(50%致死量)来衡量,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致死一半的暴露个体所需的毒物剂量。

2. 排毒:

排毒是指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和生理过程,将毒物转化为无害的代谢产物并从生物体中排除。排毒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包括两个阶段的转化反应。第一阶段是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将毒物转化为相对较活性的中间产物。第二阶段是通过与中间产物结合,生成无毒的物质,以便通过肾脏、肠道和肺等途径排出体外。

3. 药物解毒:

药物解毒是指使用特定的药物来拮抗、中和或促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以减轻毒物对生物体的损害。常用的药物解毒方法包括药物拮抗、抑制毒物吸收、增加毒物代谢和增加毒物排泄等。例如,对于中毒的患者,可以使用特定的解毒药物来阻止毒物进一步作用于生物体,或者促进毒物的排出。

4.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是一类可以减少自由基产生或中和自由基的物质。自由基是一种高度

反应性的分子,可以对生物体的细胞和DNA产生氧化损伤,引发疾病。毒物的作

用通常与其产生的氧化应激有关。抗氧化剂可以通过捕捉自由基、增加抗氧化酶活性或修复氧化损伤等途径,减轻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

毒理学知识点

毒理学知识点

毒物:定义: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暴露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性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毒作用是否可逆很大程度上海取决于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4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І-4型5特异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的多态性,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选择性毒性:定义: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无害。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生物标志:定义: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类:1暴露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2效应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疾病3易感性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映能力的指标。剂量-反应关系指标:1剂量-效应关系(剂量-量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剂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一)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①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②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3.毒作用范围(margin of toxic effect,MOT)(二)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TI=LD50/ED50越大,安全性越高MOS=LD01/ED99主用于单次给药,不适用于多次给药。(三)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药物以外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价,定性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暴露范围:MOE=NOAEL/人群暴露量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越小。安全范围: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四)强度与效能。强度(potency):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效能(efficacy):指效应的差别。化学物的效能取决于化学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特点。常用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标志外源化学物毒性越强,反正则毒性越小。3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LD01或MLD: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最大耐受剂量):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3.机体对致突变作用是如何影响的?
4.试述致突变的类型
第八章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名词解释】
1.化学致癌物
2.化学致癌作用
3.直接致癌物
4.间接致癌物
5.终致癌物
6.引发剂
7.促长剂
8.进展剂
9.助致癌物。
【问答题】
1.化学致癌物可使实验动物产生哪些反应?
2.化学致癌作用机理,目前有哪几种学说?
3.简述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在动物选择、剂量选择、动物数量及观察指标选择的特点。
【论述题】
1.试述毒理学动物实验的基本要求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名词解释】
1.致突变作用
2.致突变物
3.遗传毒理学
4.遗传负荷
5.Ames test
【问答题】
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
2.简述DNA损伤修复与致突变作用的关系
3.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分别举例
4.简述Ames试验、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微核试验及显性致死试验的基
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
12.列举六种II相反应。说明哪些是微粒体或细胞质,以及它们的产物通过何种途径排泄。
13.列举影响生物转化率的五种因素。每种因素是怎样影响生物转化的。
14.列举化学物生物活化的三种途径。
15.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

毒理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毒理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耐受:对个体是指获得对某种化学物毒作用的抗性,通常是早先暴露的结果,表现为对该化学物毒性作用反应性降低。如应激蛋白(镉进入人体-金属硫蛋白表达增加,与金属结合使肝肾毒性减弱,经血液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二、毒作用分类
(一)速发性毒作用与迟发型毒作用
速发性毒作用:是指一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短时间内出现或发生的毒作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和毒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目的:了解化学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阐明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的有害效应性质和计量反应(效应)关系
确定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有害效应的能力,为指导化学物的安全使用和中毒防治提供依据
外源性化学物:从外界环境中摄入,非机体内源产生,具有生物活性,在一定条件下直接或简介损害人的健康,称为外源性化学物。
3)亚临床症状4)临床中毒5)死亡
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作用。
机体负荷:是指在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的量及分布。
人体接触毒物后的反应:
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或易感性降低。
抗性:是一个群体对于应激原化学物反应的遗传结构改变,以致与未暴露的群体相比有更多的个体对该化学物不易感。
2)毒物动力学相:是化学物进入物进入体内的吸收、转运、分布、蓄积、生物转化和排出过程;
3)毒效动力学相:是指化学物的活性形式到达靶组织,作用于受体,与其他分子结合并产生毒效应。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毒理学: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物质)对生无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描述毒理学

机理毒理学

管理毒理学:依据描述毒理学和机理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规律的研究成果,确定需要管理的外源化学物,制定法规及卫生标准,进行有效管理,保障接触人群健康。

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物(toxicant):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够使生物体发生有害反应、严重功能破坏甚至危及生命的任何物质。

危险性(risk)

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如接触外源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如造成机体损伤、产生疾病或死亡的概率。

安全限值:

对各种有害因素规定的接触限量要求,在低于此接

触量时,根据现有的知识,不会观察到任何直接和/

或间接的有害作用。通常通过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

剂量(NOAEL)除以安全系数计算得出。

动物试验外推到人通常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利用不

确定系数(安全系数);利用药物动力学外推(广

泛用于药品安全性评价并考虑到受体敏感性的差

别);利用数学模型。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是考虑到动物试验结果外推到人群时的不确定性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确定的安全性

界限范围。

安全系数一般采用100,为物种间差异(10)和个体

间差异(10)两个安全系数的乘积

治疗指数(The Therapeutic Index,TI): LD50/ED50

对于药物,常用治疗指数来计算其安全性,TI越大安全性越高。但治疗指数不够完善,没考虑药物最大有效量时的毒性和剂量-反应曲线斜率。故用安全界限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比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毒理学

2.现代毒理学

3.卫生毒理学

4.管理毒理学

【问答题】

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

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

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

【论述题】

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名词解释】

1.毒物

2.biomarker

3.medianlethaldose

4.hypersensibility

5.hormesis

6 6.Zch

7.靶器官

8.毒性

9.阈剂量

10.最大无作用剂量

11.剂量-效应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

13.危险度

14.危害性

15.安全性

【问答题】

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

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

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标出阈值和饱和度。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

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

【论述题】

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

2.代谢活化

3.物质蓄积

4.功能蓄积

5.生物转化

【问答题】

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

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

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毒理学知识点

毒理学知识点

毒物:定义: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即刻毒作用称为速发性毒作用。在一次或多次暴露外源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称为迟发性毒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局部毒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机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全身毒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可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性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毒作用是否可逆很大程度上海取决于受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4超敏反应: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І-4型5特异质反应:通常是指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一种遗传性异常的反应性,主要由于基因的多态性,而与免疫性超敏反应无关。选择性毒性:定义:是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的生物无害。原因:1.物种和细胞学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3.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生物标志:定义: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分类:1暴露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包括反映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2效应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疾病3易感性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映能力的指标。剂量-反应关系指标:1剂量-效应关系(剂量-量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2剂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剂量-反应关系的指标:(一)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①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②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Zch=Limac/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3.毒作用范围(margin of toxic effect,MOT)(二)药物的治疗指数和安全范围:TI=LD50/ED50越大,安全性越高MOS=LD01/ED99主用于单次给药,不适用于多次给药。(三)安全范围和暴露范围。药物以外的化学品危险性评价,定性反映人群暴露的危险性。暴露范围:MOE=NOAEL/人群暴露量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越小。安全范围:MOS=人群暴露量/安全限值值越大,发生有害作用危险性大。(四)强度与效能。强度(potency):指相等效应时剂量的差别。效能(efficacy):指效应的差别。化学物的效能取决于化学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或毒理作用特点。常用毒性参数:(1)致死剂量或浓度:1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2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LD50数值越小,标志外源化学物毒性越强,反正则毒性越小。3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LD01或MLD: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4 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LD0或LC0(最大耐受剂量):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2)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

毒理学基础,名解、重点总结(推荐)

毒理学基础,名解、重点总结(推荐)

毒理学基础,名解、重点总结(推荐)

第一篇:毒理学基础,名解、重点总结(推荐)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为日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基准剂量(BMD):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统一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作用影响因素有: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包括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机体其

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3)暴露因素,包括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等。

4)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

用。分为:非交互作用和交互作用。

⑴非交互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和独立作用。

⑵交互作用(interaction):包括协同作用、加强作用和拮抗作用。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

1一般毒性包括: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特殊毒性包括:致畸、致突变、致癌。

★贮存库在毒物的作用后果上具有双重毒理学意义:

有利方面: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急性毒性作用;

不利方面:是慢性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可能导致慢性中毒的发生;在再次接触相同作用机制的毒物时,可能导致毒性作用的叠加,对机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LD50毒理学意义:

LD50标准化药物毒性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比较不同药物毒性的大小;②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③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④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⑤试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检测参考

LD50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新药或化学物时LD50值给予有效的信息较少,实用性有限;②LD50值的波动性很大,影响因素很多,即使对于同一药品所得出的结果差别也较大;③物种差异对LD50影响大;④经典急性毒性试验消耗的动物量大,一次试验至少需要30~50只动物。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

★1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也称为点突变。

❀类型:碱基置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

A ①转换:嘌呤置换嘌呤或者嘧啶置换嘧啶;颠换:嘧啶换成嘌呤或者嘌呤换成嘧啶;②结果:转换和颠换对生物损害的后果取决于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错义密码和无义密码的多少。有四种结果:同义突变:指基因序列的改变没有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错义突变: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类型的改变;无义突变:某个碱基的改变是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在成熟之前终止合成的改变;终止密码突变:mRNA上的终止密码自转变成一个氨基酸密码子,试合成肽链延长到第二个终止密码子结束。

B移码突变: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结果为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移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较易成为致死性突变。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改变,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畸变涉及在染色复制体中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称为染色单体型畸变;涉及两条染色单体称为染色体型畸变。❀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所致,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结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最常见相互易位)。

(3)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正常的染色体数目,或称为基因组突变,即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2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的主要靶分子为DNA,而诱导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靶部位常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成分(纺锤丝)

(1)引起突变的DNA变化:碱基损伤和DNA链受损。

①碱基损伤

❀碱基错配:烷化剂所致甲基损伤表现为错配和DNA二级结构改变。烷化作用指烷化剂提供甲基或乙基等烷基与DNA共价结合的过。鸟嘌呤的O-6位被烷化常引起碱基错配,由原来的G:C转换为A:T,并常诱发肿瘤。DNA二级结构改变:鸟嘌呤的N-7位发生烷化后可导致鸟嘌呤从DNA链上脱落,称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