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VDB6U5%v5L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 Cu*KoV2E3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一章1.现代毒理学定义: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范围扩大2.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3.描述毒理学: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4.机制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5.管理毒理学: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管理,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6. 毒理学发展的特点?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阈剂量到基准计量、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7. 系统毒理学的概念?是将毒物基因组学、传统毒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即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为技术平台,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等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毒理学各章知识点
度理学基础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 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标出阈值和饱和度。
标出二者轴线。
5.一个剂量-反应曲线能告诉毒理学者怎样的信息?6.NOEL, NOAEL, LOEL和LOAEL之间的区别是什么?7.生物学标志有哪几类?【论述题】1.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2.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及意义如何?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转化2.代谢活化3.物质蓄积4.功能蓄积5.生物转化【问答题】1.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有几种、是什么途径?2.外源化学物分布的特征和研究分布过程和特征的意义是什么?3.外源化学物经肾脏排泄的主要过程。
4.何谓肠肝循环?5.何谓肝外代谢?何谓生物转化的双重性?6.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
7.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8.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被诱导和抑制特性的毒理学意义。
9.简述生物转化第二相反应的类型。
10.为什么说呼吸道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11.列举出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12.列举六种II 相反应。
卫生毒理学重点笔记
一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
3.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或群体中发生的量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化学物的剂量越大, 所引起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 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
这俩关系被视为受试物与机体损伤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重要证据。
4.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曲线以表示效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表示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点图。
(1)直线(2)抛物线(3)S形对称非对称(4)U形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的比较曲线量反应质反应应用个体群体基础毒理与分子生物作用统计学理论中段斜率机制相似的斜率相等易感性分布斜率位置个体易感群体性中位易感性(5)低剂量兴奋效应一些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一些非营养性的有毒物质, 在高剂量时产生有害效应, 而在低剂量时却具有某些兴奋效应, 也会使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呈U形、倒U形、J形等。
(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的意义①确认该效应是化学物的毒性反应②剂量-反应的信息可确定平均(中位数)反应③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提示危害程度和有效剂量范围④剂量-反应曲线左侧的形状可能表示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极易感的亚人群。
⑤以特定的终点反应的平均值和范围可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 特别是如果在类似条件下收集的信息。
⑥从剂量-反应数据可能得到未观察到效应水平(NOEL)或未观察到有害效应水平(NOAEL), 也可得到基准剂量。
这些参数可用于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
【例题】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毒理学研究任务A.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毒理学评价和危险评定B.研究机体中毒机制C.保护高危险人群D.为制定有关安全限值提供科学依据E.研究预防和治疗化学物中毒的措施[答疑编号700846010201]【正确答案】C【例题】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引起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是A.毒效应谱B.毒素C.毒物D.毒性E.中毒[答疑编号700846010202]【正确答案】D【例题】毒效应谱包括A.负荷增加B.亚临床变化C.死亡D.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E.以上都是[答疑编号700846010203]【正确答案】E【例题】以下关于靶器官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B.毒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毒物在靶的浓度C.甲基汞的靶器官是脑组织D.靶器官中毒物的浓度一定最高E.骨骼不是铅的靶器官[答疑编号700846010204]【正确答案】D【例题】以下不是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是A.数理统计法B.整体实验法C.体外实验法D.人体观察法E.流行病学研究[答疑编号700846010205]【正确答案】A【例题】气溶胶包括A.气体、蒸汽、烟B.蒸汽、烟、雾C.雾、烟、尘D.气体、雾、尘E.雾、烟、蒸汽[答疑编号700846010206]【正确答案】C【例题】吸收入血的外源化学物的量为A.暴露剂量B.潜在剂量C.应用剂量D.内剂量E.靶剂量[答疑编号700846010207]【正确答案】D【例题】关于剂量-反应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A.确认化学物毒性B.可确定平均反应, 给出易感性范围C.对不同化学物进行定量比较D.确定基准剂量, 为危险度评价收集资料E.确定何种暴露途径危害更显著[答疑编号700846010208]【正确答案】E四、时间-反应关系在毒理学中, 时间-反应关系涉及多个方面, 如在某一固定剂量时, 毒效应发生的时间过程, 或对于相同的效应,时间与剂量的关系。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
药物毒理学之名词解释毒理学(toxicology )是⼀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外源物(化学、⽣物、物理)对⽣物体有害作⽤的综合性学科。
毒性(toxicity):药物在机体中可能产⽣的有毒作⽤暴露(exposure):机体以不同途径和⽅式对药物的接触。
靶部位(target site):药物对机体产⽣毒性作⽤并造成损害的部位靶组织(target tissue):药物对机体产⽣毒性作⽤并造成损害的组织靶器官(target organ):药物对机体产⽣毒性作⽤并造成损害的器官。
剂量(dose):机体暴露于药物的量(外剂量、内剂量)效应、反应(effect, response):机体暴露于药物后出现的⽣物学改变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毒性反应强弱呈连续增减的量变。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毒性反应只能⽤全或⽆、阴性或阳性表⽰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药物作⽤于机体的剂量与所引起的⽣物学效应强度或发⽣率间的关系。
未观察到损害作⽤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最敏感⽅法未能检出外源物毒性效应的最⼤剂量最⼤耐受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机体能耐受的最⼤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 50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浓度或剂量最⼩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 ):诱发机体产⽣毒性效应的最低剂量最⼩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LD 01):引起实验动物出现死亡的最低剂量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剂量过⼤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对机体的脏器或组织发⽣的危害性反应。
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结合后,经过敏感化过程⽽发⽣的反应。
卫生毒理学笔记
卫生毒理学重点第一章一,三个名词解释,注意其英文:1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卫生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3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二,毒理学的两个基本功能:1 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2 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毒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四,毒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实验法(in vivo test):多用于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
2 体外实验法(in vitro test):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细胞或细胞器进行毒理学研究,多用于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3 人体观察(Human Toxicology)临床毒理学,通过中毒事故的处理和治疗,人体志愿者试验:低浓度、短时间、轻度、可逆4 流行病学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提出病因假设、已知病因了解严重程度分析性流行病学调查:验证假设,确定因果关系毒理学第二章重点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2毒性(toxicity):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人卫版毒理学重点总结
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外源化学物是否对生物体造成有害影响,不仅取决于该物质本身的理化特性和毒性大小,还与接触途径和方式有直接关系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3R原则:第一个“R”是替代试验(Replacement)即利用简单的生物系统如培养的细菌,哺乳动物和人的组织、细胞以及特殊的动物器官或非生物构建体系等方法取代动物试验;第二个“R”是减少动物的使用数量(Reduction):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动物和方法,改进实验设计,减少动物用量;第三个“R”是精化和改良技术(Refinement): 尽量减轻实验过程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3R”法:优化实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物(toxicant/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中毒(poisoning):是指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急性:一次或24 h内多次;亚急性:小于或等于1个月;亚慢性: 3个月左右;慢性:大于6个月毒性(toxicity): 是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固有的能力。
毒性是物质的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危险度(risk):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是指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终生接触某环境因素引起个体或群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的预期频率归因危险度:是指人群接触某因素而发生有害效应的可能频率相对危险度:是指接触组与对照组的危险度的比值危害性(hazard):是指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安全性(safety):是指无危险或危险度,可为社会接受(即危险度可忽略),即笼统地指在通常条件下接触化学物对人体和人群健康不会引起有害作用毒作用及其分类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毒效应,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称不良反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毒理学基础人卫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现代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具有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
主要包括: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通过毒理学研究和毒性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系统、科学地表征外源有害物质暴露对人类和生态的潜在损害作用,并对产生这种损害作用的证据的强度或充分性进行评定,对于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4个步骤:危害识别;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系统毒理学systems toxicology】是以毒理基因组学为基础,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对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转化毒理学translational toxicology】研究如何将毒理学的基础研究成果发展转化为能应用于环境与人群监测、环境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和危险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产品和防控措施的一门新兴的毒理学分支学科,是“组学”、计算生物学、遗传-表观遗传学等创新的产物。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毒效应谱】外源性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随剂量的增加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的生物学效应,称为毒效应谱。
随剂量可表现为:1)生物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不引起生理变化);2)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3)亚临床改变;4)临床中毒;5)死亡毒效应谱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的程度增加。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3、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即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数量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一.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王心如名词解释一.绪论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01001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01001二.毒理学基本概念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02020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02014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02019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02019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02020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02029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
02028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毒理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2.toxicity(毒性):指化学物能够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效应:是量反应, 表示暴露于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4.反应:是质反应,指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5.靶器官:因为选择性毒性的存在,外源物质进入机体,对体内各器官的毒作用不同,其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6.阈值: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7.吸收:毒物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毒物的吸收。
8.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和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9.终毒物: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素乱井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10.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11.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12.first pass effect(首过效应):经口给药时,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而被代谢。
13.细胞凋亡: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14.variation (变异):是由遗传和遗传外因素控制的外观变化,或由于分化改变而引起的差异。
15发育毒性: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16.母体毒性:是指化学毒物对妊振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17.危害:是指当机体、系统或人群暴露时可能产生有害作用的某一种因子或场景的固有性质。
18.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系指在具体的暴露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对机体、系统或人群产生有害作用的概率。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的损害作用以及两者直降的相互作用的学科,为保护生物体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依据。
毒理学的任务:1、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关系2、毒物动力学3、中毒机理和中毒诊断4、化学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及卫生标准制定5、生态都行的研究与评估第二章动物毒理学的基本概念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对活的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
2、毒素:是由活的机体产生,切化学结构上位完全清楚地一类特殊物质。
3、毒性:是指外援化学物对机体的易感部位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能力。
化学物的毒性大小是相对的,既只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水平,所有的化学物均具有毒性而低于某一剂量时,又都不具有毒性。
接触条件对化学物毒性的影响:1、染毒途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内注射>经口注射>经皮染毒2、染毒时间3、染毒频率4、染毒期限急性、亚急性或蓄积性、亚慢性和慢性4、危险性:表示化学物对机体引起有害生物学作用的可能性大小。
是指外源化学物在特定的接触条件下,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大和危险性大小不是一个概念,毒性大,极小量致死,但是接触少,因而危险性大;毒性小,危险性也可能会大)。
5、安全性:安全性与危险性是相对的概念,理论上安全性是指无危险性(零危险度)或危险度可忽略的程度。
但是实际上不可能会存在绝对的无危险性。
6、致死剂量(LD):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死亡的剂量,一般用mg/kg表示。
7、绝对致死剂量(LD 100):是指外源化学物引起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如果降低此浓度,就会有动物存活。
8、最小致死剂量(MLD或LD 01):指外源化学物使受试动物群体中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
9、最大耐受量(LD 0):指外源化学物不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10、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者24h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毒理学名解
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毒物(toxicant / poison)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的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3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取决于化学物的化学结构4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健康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分为:接触(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7.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 effect)是指在接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不同物种,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或在同一个体中不同器官产生的毒效应不一致的现象。
8.致死剂量(浓度)(1)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实验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波动范围大。
(2)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 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实验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3)最大非致死剂量(maximal non-lethal dose, LD)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4)最大耐受剂量(TMD)(5) 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6)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基础人卫版习题答案
毒理学基础人卫版习题答案毒理学基础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和作用机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于了解毒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毒物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针对人卫版毒理学基础的习题进行解答。
1. 什么是毒物?毒物是指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
毒物可以分为天然毒物和人工合成毒物两类。
天然毒物包括植物毒素、动物毒液等,而人工合成毒物则包括农药、化学工业原料等。
2. 什么是毒性?毒性是指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两类。
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严重损害,而慢性毒性则是指毒物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慢性损害。
3. 什么是毒理学?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有害效应和作用机理的学科。
它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毒物的毒性机制,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4. 毒物如何进入人体?毒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包括经口摄入、经呼吸道吸入、经皮肤吸收等。
其中,经口摄入是最常见的途径,人们通过饮食摄入含有毒物的食物或水,导致毒物进入体内。
5. 什么是毒物代谢?毒物代谢是指毒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化学转化过程。
毒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可能会转化成更活性的代谢产物,对生物体产生更强的毒性。
6. 毒物如何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毒物对生物体产生毒性的机制非常复杂。
一方面,毒物可以与生物体内的重要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结合,干扰其正常功能。
另一方面,毒物还可以干扰细胞的代谢过程,导致细胞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7. 如何评估毒物的毒性?评估毒物的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用的方法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以通过动物模型,评估毒物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和作用机制。
8. 如何防控毒物的危害?防控毒物的危害是保护人类健康的重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对毒物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毒物不会大量进入环境和食品中。
其次,要提高公众的毒物意识,加强对毒物的了解和防范措施的宣传。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一、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毒理学,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关注化学物质,还包括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对生物系统的不良影响。
其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首先是毒物的来源和特性,了解各种可能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
其次是毒物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这些物质是如何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导致损害的。
再者是毒物的毒性表现,包括中毒后的症状、体征以及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二、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一)吸收毒物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经消化道吸收,比如我们误食了有毒的食物或药物;经呼吸道吸入,像一些有害气体或粉尘;经皮肤接触吸收,例如某些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并渗透进去。
(二)分布一旦毒物被吸收,就会在体内进行分布。
不同的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选择性,这与它们的化学特性以及生物体内的组织器官特点有关。
比如,有些毒物容易在脂肪组织中蓄积,而有些则更倾向于分布在肝脏、肾脏等代谢活跃的器官。
(三)代谢毒物进入体内后,通常会经过代谢过程。
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通过一系列酶的作用,毒物可能被转化为更具活性或更不具活性的物质。
这种代谢转化对于毒物的毒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排泄生物体有一套自身的排泄机制,以将毒物排出体外。
主要的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通过尿液将毒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还有通过胆汁排泄到肠道,随粪便排出;以及通过呼吸、汗液、乳汁等途径排泄。
三、毒性作用的影响因素(一)毒物本身的性质毒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剂量等都会影响其毒性。
一般来说,化学结构相似的毒物,其毒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剂量更是关键因素,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剂量不足可能不会产生明显毒性,而剂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严重中毒甚至死亡。
(二)生物体的因素不同的物种、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对毒物的敏感性。
比如,儿童和老人通常对毒物的耐受性较差;某些人由于遗传因素,可能对特定的毒物更为敏感。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毒理名词解释大全毒理学是一门研究毒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的科学。
毒物是指那些会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包括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生物毒素等。
在毒理学中,有一些特殊的术语和名词,下面是一份毒理名词解释大全。
1. 毒性(Toxicity):指毒物对生物体的伤害程度。
毒性可以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指短期接触或者一次给药所引起的毒性反应,而慢性毒性则是长期暴露于毒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
2. 毒理作用(Toxicokinetics):指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了解毒物的毒理作用有助于研究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毒性机制。
3. 毒理代谢(Toxicant metabolism):毒物在生物体内被代谢的过程。
毒理代谢可以将毒物转化为更容易被排出体外的代谢产物,也可以转化为更具毒性的代谢产物。
4. 毒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毒物动力学有助于揭示毒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5. 毒物相互作用(Toxicant interaction):当两种或更多的毒物同时存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相互增强或者相互抵消的效应。
毒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毒物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6. LD50:半数致死剂量(Lethal Dose 50)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给予一定数量的动物致死的毒物剂量。
7. NOAEL:无观察不良效应水平(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的缩写,表示在实验条件下,最高剂量或浓度下无毒性反应。
8. 毒作用靶标(Target organ):指毒物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组织。
毒物可以对多个器官产生毒性影响,也可以对特定器官产生选择性毒性。
9. 突变原性(Mutagenicity):指物质对DNA或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造成突变的能力。
突变原性是评估物质是否具有致癌风险的重要指标。
10. 致癌性(Carcinogenicity):指物质对生物体产生致癌作用的能力。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 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
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
1.毒物是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LD50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xx
(一)概念
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modernToxicology ):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生相互作用在人群中测定反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可进行某些深入的测定在人群的作用对某组人群(如哮作用(如:
性别、年研究(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毒理学基础名词解释: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
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
❀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
❀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为日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基准剂量(BMD):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统一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毒作用影响因素有: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包括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机体其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3)暴露因素,包括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等。
4)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分为:非交互作用和交互作用。
⑴非交互作用:包括相加作用和独立作用。
⑵交互作用(interaction):包括协同作用、加强作用和拮抗作用。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1一般毒性包括:急性毒性、重复剂量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特殊毒性包括:致畸、致突变、致癌。
★贮存库在毒物的作用后果上具有双重毒理学意义:有利方面:有利于减轻或缓解急性毒性作用;不利方面:是慢性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可能导致慢性中毒的发生;在再次接触相同作用机制的毒物时,可能导致毒性作用的叠加,对机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LD50毒理学意义:LD50标准化药物毒性作用强度,评价药物对机体毒性的大小,比较不同药物毒性的大小;②计算药物的治疗指数,药效剂量和毒性剂量的距离;③为后续的重复给药毒理学试验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④通过比较不同途径的LD50值,获得生物利用度的信息;⑤试验结果可用来推测人类的致死剂量以及中毒后的体征,为临床毒副反应提供检测参考LD50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新药或化学物时LD50值给予有效的信息较少,实用性有限;②LD50值的波动性很大,影响因素很多,即使对于同一药品所得出的结果差别也较大;③物种差异对LD50影响大;④经典急性毒性试验消耗的动物量大,一次试验至少需要30~50只动物。
第七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1外源化学物致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也称为点突变。
❀类型:碱基置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
A ①转换:嘌呤置换嘌呤或者嘧啶置换嘧啶;颠换:嘧啶换成嘌呤或者嘌呤换成嘧啶;②结果:转换和颠换对生物损害的后果取决于其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错义密码和无义密码的多少。
有四种结果:同义突变:指基因序列的改变没有改变基因产物氨基酸;错义突变: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了产物氨基酸类型的改变;无义突变:某个碱基的改变是代表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导致多肽链在成熟之前终止合成的改变;终止密码突变:mRNA上的终止密码自转变成一个氨基酸密码子,试合成肽链延长到第二个终止密码子结束。
B移码突变:指发生一对或几对(3对除外)的碱基减少或增加,结果为从受损点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移成为不正常的氨基酸,较易成为致死性突变。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改变,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适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畸变涉及在染色复制体中两条染色单体中的一条,,称为染色单体型畸变;涉及两条染色单体称为染色体型畸变。
❀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所致,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结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最常见相互易位)。
(3)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同于正常的染色体数目,或称为基因组突变,即基因组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
2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机制:诱导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的主要靶分子为DNA,而诱导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靶部位常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成分(纺锤丝)(1)引起突变的DNA变化:碱基损伤和DNA链受损。
①碱基损伤❀碱基错配:烷化剂所致甲基损伤表现为错配和DNA二级结构改变。
烷化作用指烷化剂提供甲基或乙基等烷基与DNA共价结合的过。
鸟嘌呤的O-6位被烷化常引起碱基错配,由原来的G:C转换为A:T,并常诱发肿瘤。
DNA二级结构改变:鸟嘌呤的N-7位发生烷化后可导致鸟嘌呤从DNA链上脱落,称为脱嘌呤作用,致使在该位点上出现空缺,形成AP位点。
DNA N位烷基化也可引起染色体畸变。
❀平面大分子嵌入DNA链:嵌入剂代表物:联苯胺、吖啶类、多环芳烃,要求有平面多环结构,长度为6.8×10-2 nm。
❀碱基类似物取代:碱基类似物在细胞周期的DNA合成期(S)期于正常的碱基竞争,发生碱基置换,常见的例子是: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取代胸腺嘧啶,二氨基嘌呤取代鸟嘌呤。
❀碱基的化学结构改变或破坏:氧化作用改变核酸中核苷酸的化学组成,起作用于DNA的复制无关。
②DNA链受损❀二聚体的形成:细胞或机体→紫外线刺激→DNA发生化学变化→环丁烷嘧啶二聚体和(4-6)光产物→阻止DNA复制,引起细胞的死亡。
❀DNA加合物的形成:是活性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之间通过共价键形成的稳定复合物,通常很难用一般的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其解离,可活化癌基因,影响调节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
❀DNA-蛋白质交联物DPC形成:是致突变物对生物大分子物质的一种重要的遗传损害,也是一种稳定的共价结合物,一旦形成对DNA构象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原因是与DNA交联的是核蛋白,核蛋白是维持DNA构象的重要成分,并参与DNA复制与转录的调控,故DPC出现将造成突变。
3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后果:⑴生殖细胞突变:生殖细胞突变的后果可分为致死性突变和非致死性突变,又可分为显性与隐形。
❀显性致死性突变使精子不能受精,或合子在着床前死亡或着床后早期胚胎死亡(流产与死胎、胚胎综合征)。
隐形致死需纯合子或半合子才能出现死亡,杂合子不出现死亡(生育功能障碍)。
❀非致死性突变,显性遗传将造成下一代遗传病发生率增加或新病种出现;隐性遗传则增加下一代基因库的遗传负荷(生育功能障碍、遗传性疾病、基因负荷)。
致死性突变将导致死胎,影响后代的数量;非致死性突变主要影响后代质量。
⑵体细胞突变:后果有良性肿瘤(动脉硬化)、恶性转化(癌变)、细胞衰老、已分化的胚胎细胞受损(流产与死胎)、未分化的胚胎细胞受损(功能或结构畸形、流产与死胎)。
4机体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Ⅰ机体修复DNA损伤的机制可分为:损伤耐受机制和修复机制。
⑴损伤耐受指DNA遗传可绕过那些阻止其复制的DNA损伤。
⑵DNA损伤的修复类型: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错配修复、双链断裂修复、交联修复,直接修复、切除修复常见。
①直接修复:指引起DNA损伤的反应为可逆性的(光修复)。
❀光复活:参与反应的酶为光裂合酶,是一种依赖光的过程,主要针对紫外线损伤产生的胸腺嘧啶二聚体的修复机制。
❀适应性反应:鸟嘌呤O-6位被烷化,易造成碱基错配,而依赖烷基转移酶作用,将鸟嘌呤O-6位甲基转给蛋白质O6-甲基鸟嘌呤-DNA 甲基化转移酶,从而鸟嘌呤恢复正常的碱基配对特性。
②切除修复:指将损伤或不正确的甲基去除和替换,负责较大范围损伤的修复,可分为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碱基切除修复。
Ⅱ遗传因素对致突变作用的影响:个体因素影响致突变作用有两个方面:①先天性,即遗传因素,也就是遗传多态性;②后天性,主要指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般认为,遗传多态性(代谢酶遗传多态性和修复酶遗传多态性)在个体因素影响致突变作用中其决定性作用。
5致突变试验的观察项目的选择:⑴观察效应终点的类型:将致突变试验的观察终点称为遗传学终点,有①基因突变;②染色体畸变;③染色体组畸变;④DNA原始损伤。
⑵成套的观察项目:关于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哪些试验可入选的原则有:①选择的遗传毒性试验应包括4种类型的遗传学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