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合集下载

37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37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第三十七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教材精要了解胰岛素的合成、储存、分泌和调节,掌握胰岛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了解口服降血糖药的分类,每类的代表药物。

掌握胰岛素增敏药、磺酰脲类、双胍类以及其他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胰岛素是一种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酸性蛋白质,目前药用胰岛素多从猪、牛胰腺提取。

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普通制剂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必须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吸收快,半衰期约 10分钟,但作用可维持数小时。

胰岛素主要在肝、肾灭活。

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能影响其灭活。

胰岛素主要促进肝脏、脂肪、肌肉等靶组织糖原和脂肪的储存;增加氨基酸的转运和核酸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和减少肾血流。

它的主要作用机制为胰岛素不易进入靶细胞只作用于膜受体,通过第二信使而产生生物效应。

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 IDDM;② NIDDM经饮食控制或用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③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如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酸性高渗昏迷;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妊娠、手术的各型糖尿病;⑤细胞内缺钾者,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可促进钾内流。

胰岛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过敏反应,胰岛素抵抗,脂肪萎缩等。

口服降血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药(如罗格列酮、曲格列酮等)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改善胰岛素的抵抗,降低高血糖;改善脂肪代谢紊乱,对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作用和改善胰岛B细胞的功能。

其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该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主要副作用有嗜睡、肌肉和骨骼痛,头痛,消化道症状等。

值得注意的是曲格列酮可使高敏人群肝功能损伤至衰竭甚至死亡。

磺酰脲类(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格列齐特,格列美脲等)和双胍类化合物(如二甲双胍等)。

磺酰脲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降低血糖的作用,其机制是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降低血清糖原水平,增加胰岛素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还可影响水排泄和凝血功能。

第二十八章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第二十八章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4.长时间作用:影响基因转录。 5 其他作用: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 减少肾血流
【作作用用机机制制】 胰岛素结合位点 胰岛素
β
α
α
β
细胞外
酪氨酸激酶活性域(内含酪 氨酸蛋白激酶tyrosine
P P protein kinase,TPK)
P
P
ADP
ATP 细胞内
Tyr
IRS-1
IRS-1
P Tyr
肠道
↓葡萄糖苷 酶抑制剂
肝脏 ↑HGP
↓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
↓葡萄糖摄取
↑二甲双胍 ↑胰岛素增敏剂
肌肉
理想降糖药
•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不增加B细胞胰岛素的 合成(主要机制)。
• 长期治疗有改善周围组织胰岛素敏感性、增加 胰岛素受体数量和胰岛素与其受体的结合。
• 增加肌肉细胞内葡萄糖的运转和糖原合成酶的 活性,减少肝糖产生。
对水排泄的影响:氯磺丙脲促进抗利尿激素分 泌抗利尿作用用于尿崩症。但可产生稀释性 低血钠症,对糖尿病人不利。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格列齐特、格列波脲减弱
磺酰脲类 【临床应用】
2型糖尿病
-用于胰岛功能尚存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用于Ins抵抗患者,可刺激内源性Ins分泌,减少其用量 -能使Ins在脂肪组织的活性↑,体重↑,用于非肥胖者。
【化学结构】共同的结构是磺酰脲,只是两端侧链不 同【品种】甲苯磺丁脲 (tolbutamide, 甲糖宁)
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 P-607) 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优降糖) 格列喹酮(gliqridone, 糖适平) 格列齐特(gliclazide,甲磺吡脲,达美康) 格列吡嗪(glipizide, 瑞易宁) 格列波脲(glibormuride, 克糖利) 格列美脲(glimepiride)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药理学 第三十一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药理学 第三十一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药理学第三十一节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一、A11、可适用于尿崩症的降糖药是A、吡格列酮B、氢氯噻嗪C、氯磺丙脲D、格列喹酮E、格列齐特2、磺酰脲类降血糖的主要不良反应是A、黏膜出血B、乳酸血症C、肾损伤D、粒细胞减少及肝损伤E、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肥胖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A、吡格列酮B、格列本脲C、那格列奈D、苯乙双胍E、阿卡波糖4、关于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仅用于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B、格列本脲作用的主要机制为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C、双胍类主要降低患者的餐后血糖D、双胍类药物对正常人血糖具有降低作用E、胰岛素仅用于口服降糖药无效的患者5、降血糖作用机制为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药物是A、吡格列酮B、格列本脲C、二甲双胍D、那格列奈E、伏格列波糖6、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是A、加速胰岛素合成B、抑制胰岛素降解C、提高胰岛B细胞功能D、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E、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7、应用极化液可防治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其中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A、纠正低血钾B、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内C、改善心肌细胞代谢D、改善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E、促进钾离子进入细胞外8、双胍类药物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不会降低正常的血糖B、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C、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D、不与蛋白结合,不被代谢,尿中排出E、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9、临床上苯乙双胍A、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B、用于治疗饮食控制未成功的患者C、对不论有无胰岛B细胞功能的患者均有降血糖作用D、可增强磺酰脲类的降血糖作用E、以上说法都正确10、阿卡波糖降糖作用机制是A、与胰岛B细胞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B、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C、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D、在小肠上皮处竞争抑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使葡萄糖生成速度减慢,血糖峰值降低E、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使血糖水平下降11、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口服吸收很少B、易导致低血糖C、临床用于各型糖尿病D、可单用于老年患者或餐后高血糖患者E、通常与口服降糖药合用12、造成乳酸血症的降血糖药是A、格列吡嗪B、二甲双胍C、格列本脲D、甲苯磺丁脲E、氯磺丙脲13、属于胰岛素增敏药的是A、格列本脲B、二甲双胍C、罗格列酮D、阿卡波糖E、瑞格列奈14、可以降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作用的是A、双香豆素B、饮酒C、氢氯噻嗪D、黄疽E、青霉素15、罗格列酮的药理作用是A、升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三酰甘油B、不影响胰腺胰岛面积C、抑制胃肠吸收葡萄糖D、改善胰岛素抵抗E、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16、可促进抗利尿素分泌的降血糖药是A、吡格列酮B、格列吡嗪C、甲苯磺丁脲D、氯磺丙脲E、二甲双胍17、作用与胰腺β细胞功能无关的降糖药是A、格列吡嗪B、瑞格列奈C、格列齐特D、二甲双胍E、氯磺丙脲18、长期应用可能突发严重低血糖的药物是A、丙硫氧嘧啶B、格列本脲C、肾上腺素D、氢氯噻嗪E、利血平19、以下属格列齐特(达美康)的正确作用机制是A、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B、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增强肌肉组织糖的无氧酵解D、拮抗胰高血糖素作用E、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20、磺酰脲类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适应证是A、切除胰腺的糖尿病B、重症糖尿病C、酮症高渗性昏迷D、幼年型糖尿病E、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型糖尿病21、阿卡波糖的降糖作用机制是A、与胰岛B细胞受体结合,促进胰岛素释放B、提高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C、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D、在小肠上皮处竞争抑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使葡萄糖生成速度减慢,血糖峰值降低E、促进组织摄取葡萄糖,使血糖水平下降22、关于应用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反应的描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过量可导致B、轻者可饮糖水或进食改善低血糖症状C、低血糖昏迷即是酮酸血症昏迷D、运动量过大可导致E、低血糖可导致昏迷23、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疾病是A、糖尿病的肥胖症患者B、胰岛功能未全部丧失的糖尿病患者C、女性糖尿病患者D、妊娠期糖尿病患者E、老年糖尿病患者24、纠正细胞内缺钾常用的激素是A、生长激素B、胰岛素C、地塞米松D、甲状腺素E、雄性激素25、不需要用胰岛素的病症是A、糖尿病合并高热B、重症糖尿病C、胰岛功能完全丧失D、糖尿病合并乳酸中毒E、肥胖的2型糖尿病26、下列有关胰岛素药理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降血糖B、增加细胞外液,潴钠排钾C、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D、促进核酸、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E、促进K+内流,降低血钾27、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A、骨髓抑制B、酮症酸中毒C、高血糖高渗性昏迷D、低血糖昏迷E、乳酸血症28、胰岛素缺乏可以引起A、机体不能正常发育B、血糖降低C、蛋白质合成增加D、蛋白质分解降低E、血糖增高29、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和酵解,促进糖原合成和贮存B、抑制糖原的分解和异生C、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其分解D、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E、减少氨基酸的转运30、胰岛素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A、过敏反应B、低血糖C、胰岛素抵抗D、肝功能损害E、脂肪萎缩31、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应使用A、正规胰岛素B、那格列奈C、二甲双胍D、阿卡波糖E、甲苯磺丁脲32、以下不属于胰岛素不良反应的是A、低血糖B、高钾血症C、脂肪萎缩与肥厚D、胰岛素抵抗E、变态反应33、胰岛素中加入鱼精蛋白及微量锌的目的是A、增加溶解度,提高生物利用度B、在注射部位形成沉淀、缓慢释放、吸收C、收缩血管、减慢吸收D、减少注射部位的刺激性E、降低排泄速度,延长作用时间34、下列关于胰岛素急性耐受性产生原因的描述,错误的是A、并发感染B、乳酸性酸血症C、手术D、严重创伤E、情绪激动35、使用胰岛素造成严重的低血糖反应时,应采取下列哪种措施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B、静脉注射生理盐水C、静脉注射5%葡萄糖D、停止使用胰岛素,不做其他措施E、静注高渗葡萄糖二、B1、A.胰岛素B.磺酰脲类C.二甲双胍D.吡格列酮E.阿卡波糖<1>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A B C D E<2> 、经饮食和降糖药治疗无效的糖尿病患者A B C D E<3> 、合并高血压和高血脂异常的患者宜用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氯磺丙脲可用于尿崩症。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胰岛素和降血糖药
外周通过负反馈调节垂体激素释放 (peripheral gland hormone often regulates pituitary hormone release by negative feedback loops)
Hypothalamus and anterior pituitary
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endocrine glands axis):
(hypothalamic-pituitary-endocrine glands axis);
几乎所有内分泌腺功能均与垂体相关。
go
垂体释放激素的平衡调控特点 (Homeostatic control of pituitary hormone release)
生理节律周期性释放(often a rhythmic or circadian pattern to release)
雄激素、雌激素、黄体酮
→target tissue:response.
The Pancreas
胰岛是散在胰腺腺泡之间的细胞团。仅占胰 腺总体积的1%~2%。
胰岛细胞主要分为五种:
α细胞: 占胰岛25%,分泌胰高血糖素; β细胞: 占胰岛70%,分泌胰岛素; δ细胞: 分泌生长抑素; PP细胞: 分泌胰多肽 G细胞: 分泌胃泌素。
1922.01.11 用胰腺提取物注射后: 病人自我感觉良好, FPG:11.1 mmol/L (200mg/dl), 尿量:2-3L/d,24h尿糖:7.5g, 活到 35 yr。
有关胰岛素的诺贝尔奖
Banting & MacLeod : 1923,医学生理学奖 --分离出胰岛素并用于临床
Sanger:1958,化学奖 --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引言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是常用的降血糖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等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在降血糖方面的实验研究。

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胰岛素是由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血糖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它能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葡萄糖在肝脏的合成和释放。

胰岛素还能促进脂肪组织对脂肪的合成,并促进脂肪酸在肝脏和肌肉中的氧化,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为了研究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手段:1.动物实验:选取实验动物,如小鼠或大鼠,注射胰岛素后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

可以通过采血分析或埋入连续监测血糖的传感器来记录血糖水平的变化。

控制组使用安慰剂或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

2.体外细胞实验:培养胰岛细胞或其他胰岛细胞系,如MIN6细胞,通过加入胰岛素后观察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变化,进而推测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机制。

通过以上实验手段,可以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

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口服降糖药是指通过口腔给药的方式来降低血糖水平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口服降糖药及其作用机制:1.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属于双胍类药物。

它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减少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胰岛素的敏感性。

2.磺脲类药物: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喹酮等。

它们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

这类药物还可以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肝脏对葡萄糖的输出。

3.α-糖苷酶抑制剂: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伊格列奈等,能够抑制肠道中α-糖苷酶的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减少葡萄糖的释放进而降低血糖水平。

以上口服降糖药物均已通过临床实验验证其降血糖作用,但由于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不同,在应用时仍需谨慎。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教程文件

第三十三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教程文件

第三十三章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一、名词解释:1. 胰岛素耐受性二、填空题1.胰岛素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短效类有,中效类有,长效类有。

2.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临床可用于、、,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应立即服或注射。

3.口服降血糖药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和。

4.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

三、是非题1. 所有胰岛素制剂都必须注射给药,因其易被消化酶破坏、口服无效。

2. 正规胰岛素和低精蛋白锌胰岛素都可静脉注射用于急救。

3. 胰岛素应用过量可出现低血糖反应,常用葡萄糖缓解。

四、选择题:A型题1. 关于胰岛素降血糖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 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利于组织利用糖B. 促进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C. 促进糖原的合成D. 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E. 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宜选用A. 普通胰岛素B. 甲苯磺丁脲C. 苯乙福明D. 珠蛋白锌胰岛素E. 精蛋白锌胰岛素3. 甲苯磺丁脲降血糖机制主要是A. 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B. 抑制糖原异生C. 促进葡萄糖无氧酵解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E. 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4. 甲苯磺丁脲适用于A. 幼年型糖尿病B.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C. 糖尿病性昏迷D. 1型糖尿病E. 2型糖尿病5. 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用药时间是A. 饭前1小时B. 饭前半小时C. 饭时D. 饭后半小时E. 饭后1小时6. 成年性肥胖型轻型糖尿病宜选用A. 普通胰岛素B. 精蛋白锌胰岛素C. 珠蛋白锌胰岛素D. 甲苯磺丁脲E. 甲福明7. 下列哪一种糖尿病不宜首选胰岛素A.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B. 合并高热的糖尿病C. 轻、中型糖尿病D.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 幼年型重型糖尿病8. 下列关于阿卡波糖的描述,错误的是A. 可降低餐后血糖B. 可竞争性地抑制葡萄糖苷酶的作用C. 必须在饭后半小时服用D. 可治疗单纯饮食控制失败的糖尿病E. 口服很难吸收9. 下列降血糖药中会发生乳酸中毒的是A.胰岛素B.甲福明C.甲苯磺丁脲D.阿卡波糖E.格列本脲10. 胰岛素产生急性耐受性的原因是A.手术B.严重感染C.创伤D.情绪激动E.以上都是11. 既可用于糖尿病治疗又可用于尿崩症的治疗的药物是A.垂体后叶素B.甲苯磺丁脲C.氯磺丙脲D.格列本脲E.格列齐特12. 合并严重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宜选用A.甲福明B.精蛋白锌胰岛素C.正规胰岛素D.罗格列酮E.格列本脲B型题A. 高血钾B. 低血糖C. 乳酸中毒D. 恶心、呕吐E. 肾功能受损1.胰岛素常见不良反应2.甲苯磺丁脲常见不良反应3.苯乙福明易发生的不良反应X型题1. 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病人可选用A. 胰岛素B. 珠蛋白锌胰岛素C. 甲苯磺丁脲D. 甲福明E. 格列本脲2.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要注意A. 防止发生低血糖反应B. 饭前半小时给药C. 慎用于肝肾功能不良者D. 注射剂量要准确E. 用药期间定期查血象3. 下列降血糖药中能口服的是 A.胰岛素B.精蛋白锌胰岛素C.甲苯磺丁脲D.甲福明E.阿卡波糖4. 胰岛素可治疗的糖尿病包括A.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B.继发性糖尿病C.糖尿病合并严重感染D.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5. 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能加速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B.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C.能减少游离脂肪酸的形成D.能促进糖原分解及糖异生E.能增加细胞内钾离子浓度6. 下列药物中会发生过敏反应的有A.胰岛素B.苯乙福明C.阿卡波糖D.甲苯磺丁脲E.甲福明7. 胰岛素可能产生下列哪些不良反应A.低血糖反应B.皮下脂肪萎缩C.过敏反应D.胰岛素耐受性E.粒细胞减少8.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正确的是A. A.降低血糖B.抑制蛋白质合成C.降低血酮体D.抑制钾离子转运E.促进脂肪合成9. 产生胰岛素耐受性的可能原因是A. 感染为急性耐受性的诱因B. 创伤、手术可诱发急性耐受性C. 耐受者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D. 耐受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目增多E. 耐受者体内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10. 磺酰脲类降糖药的特点是A. 促进已合成的胰岛素释放B. 对胰腺尚有一定胰岛素合成能力的患者有效C. 对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糖尿病患者也有效D. 刺激胰岛素的分泌E. 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与亲和力五、思考题1. 简述机体产生胰岛素耐受性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作用机制 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受体变构, 胰岛素受体结合 与 细胞膜上的 胰岛素受体 结合 , 受体变构 , 二聚 激活, 化,RTK激活,产生生物效应 激活
胰岛素激活Na+-K+-ATP酶 K+促进内流 胰岛素激活Na+-K+-ATP酶, K+促进内流 Na+
胰岛素的分类
人胰岛素为六聚体, 人胰岛素为六聚体,需 水解后才能进入毛细血 • 非基因工程胰岛素 生产工艺 个体差异大, 管——个体差异大,起 个体差异大 • 基因工程胰岛素 效慢
氨基酸 序列
动物胰岛素 人胰岛素 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 糖尿病 各型均有效。 各型均有效。 ①Ⅰ型DM(常规使用) DM(常规使用) ②饮食及口服药物不能控制的Ⅱ型DM(重症) 饮食及口服药物不能控制的Ⅱ DM(重症) ③酮症酸中毒时 DM合并感染 合并感染、 ④ Ⅱ型DM合并感染、应激时 2. 细胞内缺K GIK) 细胞内缺K+(GIK) 防治心梗时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 糖尿病 胰岛素功能未全丧失的轻、中度 胰岛素功能未全丧失的轻、 2. 尿崩症(氯磺丙脲)。 尿崩症(氯磺丙脲)。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胃肠、肝损伤,应定期查肝功。 胃肠、肝损伤,应定期查肝功。 低血糖 过敏
2. 双胍类 二甲双胍(甲福明、降糖片)丁双胍(丁福明) 二甲双胍(甲福明、降糖片)丁双胍(丁福明) 苯乙双胍(苯乙福明、降糖灵) 有些国停用 有些国停用。 苯乙双胍(苯乙福明、降糖灵) —有些国停用。 [药理作用 仅降糖尿病患者血糖,对正常人无影响。 药理作用] 仅降糖尿病患者血糖,对正常人无影响。 药理作用 促组织摄取葡萄糖糖; 增加无氧酵解; ①. 促组织摄取葡萄糖糖;②. 增加无氧酵解; ③. 减少肠道 吸收; ④.减少肝内糖异生; 减少肠道GS吸收 吸收; 减少肝内糖异生; 减少肝内糖异生 增强胰岛素作用; 拮抗胰高血糖素 拮抗胰高血糖素。 ⑤.增强胰岛素作用;⑥.拮抗胰高血糖素。 增强胰岛素作用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甘油三酯、 此外,二甲双胍还能降低高血脂病人甘油三酯、 胆固醇、 胆固醇、LDL 、VLDL. 可能延缓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可能延缓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

药理学PPT课件 糖尿病用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PPT课件 糖尿病用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P Tyr
生物效应
四、临床应用
1、糖尿病 治疗胰岛素缺乏的各型糖尿病
①重症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 IDDM, Ⅰ型)
②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NIDDM, Ⅱ型)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血糖药未能控制者
③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
④合并重度感染、消耗性疾病、高热、妊 娠、分娩、 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代表药:依托莫司(etomoxir)
通过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而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患 者的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并有 一定程度的降血脂和抗酮血症作用。
对1、2型糖尿病均有效。
2、 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3 –R主要存在于脂肪细胞上,激动后可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 素,增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调节葡萄糖分解和代谢。
4、局部反应 皮下注射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和皮下脂肪萎缩等 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5、其他
①体重增加 注射后引起腹部肥胖,以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见,
为高胰岛素血症的表现,可换用高纯度的胰岛素或加用口服降糖药 以减少胰岛素用量。
②屈光不正 用药后血糖迅速下降,渗透压改变,晶状体内水
分外溢而出现屈光度下降,视物模糊。
2、过敏反应 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
原因:异体蛋白进入人体所致 ①来自动物与人的胰岛素结构差异 ②制剂纯度低,杂质所致
处理:换用其他来源的胰岛素,尤其是人胰岛素或高 纯度胰岛素。
3、胰岛素抵抗 (1)急性抵抗
原因: 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 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增多或酮症酸中毒时葡萄糖吸收 和利用障碍,使机体暂时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增加所致。
糖耐量降低,血糖过高,糖尿等
胰岛素 口服降血糖药

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

以口服降糖为主者:
1、二甲双胍+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主要控制某餐后血糖过高者。

灵活、低血
糖少见,故比较常用,体重不增加。

2、磺脲类+餐时胰岛素:也是用于单用磺脲类而不能控制某餐后。

但不常用:低血糖、增
体重。

故密切监察血糖。

3、阿卡波糖+餐时胰岛素:适应症不多。

肾功能受损明显者可用。

4、格列酮类+餐时胰岛素:有心衰、水肿者不宜用。

以注射预混胰岛素为主者:
1、预混胰岛素+阿卡波糖:单用此胰岛素餐后不达标者可用。

以达到“消峰去谷”、减少餐
前或夜间低血糖发生,并减少胰岛素用量。

比较合理的方案。

常用2型。

1型不常用2、预混胰岛素+二甲双胍:适用预混/类似物一天2次注射者,但血糖尤其是空腹血糖控制
不佳者、肥胖者。

普通片对餐后血糖好;缓释片对空腹好;此方案优势: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

3、预混胰岛素+格列酮:同上,且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者更为实用。

但可增加体重。

注意
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73.30元
食物淀粉(多糖) 唾液、胰淀粉酶
寡糖(麦芽三糖、α-糊精)
双糖(麦芽糖、异麦芽糖、蔗糖) 阿卡波糖(-) α-葡萄糖苷酶 单糖(葡萄糖、果糖) 微绒毛表面 (上皮刷状缘)
五、餐时血糖调节药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那格列奈 nateglinide
作用机制: 促胰岛素分泌剂 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 适用于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双胍类Biguanides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α-glucosidase inhibitors 非磺酰脲类促泌剂Prandial glucose regulators
其他新型降糖药
第一节 胰岛素
酸性蛋白质,由 51 个氨基酸组成, A 链含 21 氨基酸残基,B链含30个氨基酸残基,两条肽 链借两个二硫键(7、20)连接在一起。
1、可以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制剂是: A 正规胰岛素 B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C 珠蛋白锌胰岛素 D 精蛋白锌胰岛素 E 以上都不是 2、用下列哪种氨基酸代替猪胰岛素B链第30位 丙氨酸可获得人胰岛素? A 精氨酸 B 苏氨酸 C 谷氨酸 D 甘氨酸 E 赖氨酸
3、关于胰岛素的作用,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促进葡萄糖利用, 促进糖原分解及糖异生 B.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 C.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氨基酸进入细胞 D.促进K+进入细胞,降低血钾 4、合并重度感染的糖尿病病人应选用: A 氯磺丙脲 B 格列本脲 C 格列吡嗪 D 正规胰岛素 E 精蛋白锌胰岛素


(1) 促进组织利用葡萄糖
(2) 糖→糖原


(3) 抑制糖原分解和异生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的降血糖实验降血糖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降血糖实验的步骤:1. 购买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

胰岛素通常以注射剂的形式提供,口服降糖药物则可按照剂量以药片或胶囊形式购买。

2. 动物模型选择: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猪等。

确保动物模型能够反映出人类的代谢特点。

3. 预实验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试剂,包括注射器、血糖仪、高血糖试剂和实验动物的标本等。

4.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不同的组别,每组至少包含3只动物。

分组可以根据给予不同剂量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方式进行。

5. 测量空腹血糖水平:在实验开始前的一天,在动物禁食8-12小时后,使用血糖仪测量每只动物的空腹血糖水平。

确保所有动物的初始血糖水平相似。

6. 给予药物:根据实验设计,给予不同组别的动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

胰岛素通常通过皮下注射给予,口服降糖药物则可以将药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灌胃给予。

7. 测量血糖水平:在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后的一定时间间隔内,使用血糖仪测量动物的血糖水平。

通常会在给药后的30分钟、1小时、2小时等时间点测量血糖水平。

8. 数据分析:将不同组别动物的血糖水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

可以绘制折线图或柱状图来展示血糖水平的变化。

9. 结论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

分析不同胰岛素剂量和口服降糖药物对血糖的降低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动物实验需要遵守伦理道德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的福利和权益不受损害。

实验前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和伦理委员会的审核。

2015-16-2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2015-16-2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The photograph below is of a young girl aged 13 years suffering from diabetes. She weighs just 45lbs and her chances of surviving for much longer are very, very poor. She was one of the first patients to be treated with insulin extracted from the pancreases of slaughtered cattle. Much of the early work 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of insulin involved
胰岛素 — [基本特征]
Insulin
Syringe Portable Pen Injector Insulin Pumps Inhaled Insulin
Glargine 21
Fast action of insulin in the abdomen
22
Pre-mixed Insulin
胰岛素Insulin
Human insulin consists of 51 AA in two chains connected by 2 disulfide bridges (a single gene product cleaved into two chains during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Breakfast Blood sugar
Mealtime insulin Background insulin

药理学 第37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药理学 第37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 使葡萄糖转运蛋白从胞内分布到胞 膜,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及 转运活性,加速葡萄糖的转运
三. 临床应用
1. 1型糖尿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
者 3.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及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等) 4. 合并症
– 重度感染 – 消耗性疾病 – 高热、妊娠、创伤 – 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胰岛素促分泌剂,控制餐后血糖。
1.瑞格列奈,如诺和龙,浮来迪。 2.那格列奈,如唐立。
The end!
– 中、长效制剂均为混悬剂,不可静脉注射
• 短效:普通胰岛素(regular insulin): 作用快,但持续时间,主要控制1餐饭后高血糖, 是唯一的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
• 中效:低精蛋白胰岛素(NPH): 主要控制2餐饭后高血糖以第2餐为主。
• 长效:精蛋白锌胰岛素(PZI): 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 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 大课题。
糖尿病的定义:
•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导致胰岛素分泌的绝对和相对不足以及细 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而引起糖、脂肪、 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的 临床综合征(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 视网膜病变等)。
糖尿病发病原因
2 双胍类还可减低食欲,降低体重,因而更适用于肥 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临床应用 – 轻症糖尿病,肥胖病人
该类药主要副作用是: 胃肠道反应,在饭后服用为好。
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该类药有:拜糖平和倍欣。
机制 通过抑制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α葡萄糖苷酶而
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 – 在小肠上皮刷状缘与碳水化合物竞争水解碳水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胰岛素及降血糖药
妊娠糖尿病 特异型糖尿病
Ⅰ型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①1型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 不足所致,需外源性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无 效。 多为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 伤而引起。胰岛β细胞严重破坏,引起胰岛素绝 对缺乏。多见于青少年,大多发病较快,病情较 重,症状明显且严重,呈酮症酸中毒倾向。
②2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占95%,胰岛素分泌
相对不足,可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血中胰
岛素水平升高。多见于成年肥胖者,发病缓慢,病情
相对较轻。 注:胰岛素抵抗: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 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第一节 胰岛素

胰岛
格列美脲降糖作用比甲苯磺丁脲 强400倍,较格列本脲强2倍,每 日服用1次即可控制24小时血糖,
பைடு நூலகம்
【作用机制】
1.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K+通道阻断剂
磺酰脲类与胰岛B细胞表面磺酰脲受体结合, 使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性K+ 通道阻滞,膜去极 化而使电压敏感性Ca2+ 通道开放,Ca2+ 内流而引 起胰岛素释放。
A细胞 占25%, 分泌胰高血糖素; B细胞 占60%, 分泌胰岛素。 D细胞 数量较少, 分泌生长抑素。
胰岛素(insulin)
小分子蛋白质,由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A、 B两个肽链,中间有S-S键连接。人胰岛素是 由前体物质胰岛素原裂解C肽而来; 来源:猪、羊、牛等家畜胰腺中提取。 酶或微生物等半合成法合成。 重组DNA技术
胰岛素抵抗经常伴随着较多的其它异常,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此 外胰岛素抵抗还多伴随着久坐的生活方式。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1.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笔芯):(诺和灵N;中效胰岛素;NPH)3mL::300U/支:皮下注射,不可静注,剂量因人而异,成人所需胰岛素参考量为:每天每公斤0.5-1.2国际单位,建议患者在使用时进行血糖监测。

起效时间1.5小时,持续时间最多24小时。

2.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笔芯):诺和灵30R笔芯)3mL: 300U/支:用法同上。

3.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速效胰岛素)10mL: 400U/支皮下注射,不可静注,剂量因人而异,成人所需胰岛素参考量为:每天每公斤0.5-1.2国际单位,建议患者在使用时进行血糖监测。

起效时间,0.5小时之内,持续时间约8小时。

4.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笔芯)(诺和灵R笔芯;速效胰岛素)3mL: 300U/支,治疗同上。

5.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笔芯)(来得时笔芯)3mL: 300U/支,用量:每天傍晚注射一次,注射剂量因人而异。

最大单次注射剂量40单位用法:切勿静脉注射,注射部位:腹部.三角肌或大腿皮下。

6.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特充)(诺和锐)3mL: 300U/支,用法:本品比可溶性人胰岛素起效更快,持续作用时间更短。

由于快速起效,所以一般须紧邻餐前注射。

如有必要,可于餐后立即给药。

本品剂量因人而异,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一般应与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合并使用,至少每日一次。

胰岛素需要通常为每公斤体重每日0.5~1.0U,在和进餐相关的治疗中,50%~70%的胰岛素需要由本品提供,其他部分由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提供。

本品可在腹壁、大腿、上臂三角肌或臀部皮下注射。

为防止脂肪萎缩,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点。

腹壁皮下注射用后,10~20分钟内起效,最大作用时间为注射后1~3小时,降糖作用可持续3~5小时。

本品用于皮下注射或用于胰岛素泵做连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

本品也可在医生的严格监察下进行静脉注射。

静脉给药:用100U/ml的门冬胰岛素与0.9%氯化钠、5%或10%葡萄糖及40mmol/l氯化钾的聚丙烯输液包来配制浓度为0.05U/ml~1.0U/ml的输液用液体,在室温下可稳定保持24小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耐受性-胰岛素抵抗 耐受性急性耐受: 急性耐受: 常由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所致。 常由并发感染,创伤,手术,情绪激动等应激状态所致。 ①血中抗胰岛素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 ②酮症酸中毒时游离脂肪酸和酮体增多,妨碍葡萄糖的 摄取利用; ③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减少。 慢性耐受: 慢性耐受: ①体内产生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②胰岛素受体水平发生变化,胰岛素与受体亲和力下降; ③葡萄糖转运系统异常,妨碍胰岛素正常发挥作用。
暂,如荨麻疹,血管
神经性水肿,偶见过敏性休克. • 多为牛胰岛素所致. 可改用高纯度的 胰岛素或人胰岛素. • 可用H1受体阻断药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2.低血糖症
•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
多为胰岛素用量过大或未按时进食所致。此时患者 出现饥饿感,出汗,心悸,焦虑,震颤等症状。严 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休克,甚至死亡。 • 抢救办法: 抢救办法: 一般轻者口服糖水。 重者应立即静脉注射50%的葡萄糖注 射液20-40ml进 行救治。 需特别注意: • 需特别注意: 有些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往往缺乏典型症状, 迅速表现为昏迷,称为“无警觉性低血糖昏迷”。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
第一节
胰岛素
人 胰 岛 素 原 的 氨 基 酸 排 列
猪胰岛素氨基酸排列 胰岛素是分子量为56 的酸性蛋白质, 胰岛素是分子量为 kD的酸性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两 的酸性蛋白质 个多肽链,A链(由21个氨基酸组成)和B链(由30 个 个多肽链, 链 个氨基酸组成) 链 个氨基酸组成 氨基酸组成),由两个双硫键联接, ),由两个双硫键联接 氨基酸组成),由两个双硫键联接,当这两个键断裂时 其生物活性即消失。 ,其生物活性即消失。
加入碱性蛋白质(精蛋白) 加入碱性蛋白质(精蛋白) 和锌, 和锌,使其等电点接近体 液PH值,降低其溶解度, 值 降低其溶解度, 提高稳定性。 提高稳定性。
胰岛素制剂及其作用时间
分 类 短 效 药物 作用时间( 作用时间(h) 注射途径 开始 高峰 维持 0.5 2 静脉 立即 皮下 皮下 皮下 皮下 0.5~1 2~4 2~4 3~6 2~3 8~12 6~10 16~1 8 6~8 给药时间 急救 餐 前 0.5h , 3~4次/日 次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长期应用降糖作用
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②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 ③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 ≥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 7.0 mmol/l或餐后 血糖≥ 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 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 7.0 mmol/l或餐后 血糖≥ 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 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4、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 量低减;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药理作用
降血糖作用
特点: 特点:对正常人和胰岛功能尚存的糖尿病人均 有降血糖作用; 有降血糖作用;对Ⅰ型糖尿病患者和胰腺切除的 动物无效. 动物无效. 促进胰岛素释放; 促进胰岛素释放; 增强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 增强胰岛素与靶组织及受体的结合能力; 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和3-磷酸甘油脂防酰转移 通过激活糖原合成酶和 磷酸甘油脂防酰转移 促进葡萄糖利用以及糖原和脂肪的合成; 酶,促进葡萄糖利用以及糖原和脂肪的合成; 机制: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而发挥作用 细胞释放胰岛素而发挥作用。 机制:刺激胰岛 细胞释放胰岛素而发挥作用。
K+ 通道
磺酰脲类 去极化 B . 磺酰脲类 B
作 用
通 通道
葡 葡
+ Ca2+ 通道 Ca 2+ +

机 制
30%
B
药理作用
抗利尿作用
氯磺丙脲、 氯磺丙脲 、 格列本脲通过促进抗利 尿激素分泌和增强抗利尿激素的作 用而产生抗利尿作用。 用而产生抗利尿作用。 第三代磺酰脲类减少血小 板粘附聚集、 板粘附聚集 、 降低血栓素 水平、 增加纤溶酶原活性, 水平 、 增加纤溶酶原活性 , 可解决糖尿病人易凝血和 血管栓塞倾向等问题。 血管栓塞倾向等问题。
先用短效、再用中效:幼年糖尿病患者; 先用短效、再用中效:幼年糖尿病患者; 中效或长效:稳定型糖尿病患者; 中效或长效:稳定型糖尿病患者;
第二节
一、磺酰脲类 二、双胍类
口服降糖药
三、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四、胰岛素增敏药 五、其他
一、磺酰脲类
常用药物
第一代:甲苯磺丁脲(甲糖宁) 氯磺丙脲 第二代:格列本脲(优降糖) :作用最强 格列吡嗪(美吡哒) 格列美脲(佳和洛) 格列喹酮(糖适平) 第三代:格列齐特(达美康):作用温和,抗血小板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3. 继发性糖尿病 如因垂体疾病,胰腺疾病,胰腺切除, 如因垂体疾病,胰腺疾病,胰腺切除,药物及化学物质等引 起的疾病。 起的疾病。 4. 糖尿病发生各种急性或严重并发症者 酮症酸中毒 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其他: 合并重度感染、 消耗性疾病、 甲亢、 高热、 妊娠、 其他 : 合并重度感染 、 消耗性疾病 、 甲亢 、 高热 、 妊娠 、 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创伤及手术的各型糖尿病; 5. 细胞内缺钾 临床上合用葡萄糖、胰岛素,促进钾内流,纠正细胞内缺钾。 临床上合用葡萄糖、胰岛素,促进钾内流 纠正细胞内缺钾。 葡萄糖 纠正细胞内缺钾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调节物质代谢,影响某些离子转运:
1.糖代谢
增加糖的去路:促进细胞摄取,增加肝糖 原生成,增加葡萄糖的氧化、磷酸化,使糖转 变为脂肪等。 减少糖的来源:即抑制肝糖原分解及抑制 甘油、乳酸及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变为糖原, 减少糖原异生,使血糖来源少,血糖降低。
2、脂肪代谢 、
促进合成: 促进合成:激活脂肪组织中的丙酮酸脱氢酶,使 丙酮酸转化成乙酰CoA的反应加速;还能促进脂 蛋白脂肪酶的合成,加速脂肪组织从血中摄取脂 肪酸。这些都有利于脂肪的合成。 抑制分解: 抑制分解:降低释放脂肪酸和甘油的速度,使肝 脏氧化脂肪酸及生成酮体的速度也相应下降。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障碍,能量不足而通过 脂肪酸大量氧化供能,酮体产生↑,造成酮症酸 中毒,胰岛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正规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 胰岛素 珠蛋白锌 胰岛素 精蛋白锌 胰岛素
中 效 长 效
18~2 早餐或晚餐前 4 1h , 1~2 次 / 12~1 日 8 24~3 早餐或晚餐前 6 1h,1次/日 次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 重症糖尿病(IDDM,I型) 重症糖尿病( ,型 尤其是幼年型糖尿病, 尤其是幼年型糖尿病,胰 岛素是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 岛素是唯一有效的治疗药物。 2. 非 胰 岛 素 依 赖 性 糖 尿 病 (NIDDM) ) 经饮食控制或口服降糖药 未能控制者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的症状:
多饮: 多饮:尿多使水和电解质从 体内大量丢失而引起脱水, 造成烦渴多饮
多食: 多食:细胞内糖缺乏后, 使下丘脑饱食中枢的活动 受到抑制,而摄食活动加 强,出现多食。
三多一少
多尿:血糖水平超过肾糖 多尿 阈时,可以产生糖尿,而 糖尿可引起渗透性利尿, 造成多尿。
体重减轻:G从尿中排出,这意 体重减轻 味着体内大量能源的丢失,组织 只好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来提供能 量,故又引起体重减少.
糖尿病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 血糖升高达任意一条可诊断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当血糖升高未达诊断标准,但高于正常高限 时,进一步诊断需要:
OGTT试验(口服糖耐量试验) 糖耐量异常(IGT)
不同采血方式的血糖标准
其他诊断要点
糖尿病分类
IDDM~(胰岛素依赖型)( 型) (胰岛素依赖型)(I型 )(
自身免疫机制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自身免疫机制引起胰岛 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细胞破坏 青少年多见,常伴发酮症昏迷, 青少年多见,常伴发酮症昏迷,必须用胰岛素控制
N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 型) (非胰岛素依赖型)(II型 )(
5、其他作用
胰岛素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骨骼肌 血管扩张,可加快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 和减少肾血流。近来报道胰岛素具有促进 细胞生长作用。
作用机制
体内过程
易被蛋白酶水解破坏,口服无效,需注射给药; 皮下注射吸收快,但代谢快,作用维持时间短; 肝、肾灭活,肝、肾功能不良者药物灭活时间延长; 起效快,可用于重症患者抢救; 为了延长作用时间,可制成中、长效制剂。 这类制剂均为混悬剂, 这类制剂均为混悬剂,经皮下 或肌内注射后, 或肌内注射后,在注射部位发 生沉淀,再缓慢吸收, 生沉淀,再缓慢吸收,作用维 持时间延长。不可静脉注射。 持时间延长。不可静脉注射。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5、重病恢复期加强胃纳,恢复体重 、重病恢复期加强胃纳, 因胰岛素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也可以加强胃的活动功能, 因胰岛素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也可以加强胃的活动功能,故 有时病后用普通胰岛素4u皮下注射(饭前)以促进食欲, 有时病后用普通胰岛素 皮下注射(饭前)以促进食欲,加 皮下注射 强食物消化和利用,使病人的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 强食物消化和利用,使病人的体力和精力得以恢复。 6、治疗精神分裂症 、 (胰岛素休克疗法)临床上用大剂量的胰岛素引起低血糖性 胰岛素休克疗法) 休克,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疗效。但有一定的危险性, 休克,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疗效。但有一定的危险性, 故需在设备与护理条件比较好的医院中进行。 故需在设备与护理条件比较好的医院中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