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梅山,去见祖先瑶族的千年逃亡和魂归之地
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_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
2004年8月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Aug .,2004第3卷 第4期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Vol .3No .4【收稿日期】2003-10-16【作者简介】陈子艾,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陈子艾 李新吾(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37)【摘 要】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关键词】 古梅山峒;大熊山蚩尤屋场;蚩尤部族;梅山苗族;瑶族;盘瓠;梅山教;张五郎【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12(2004)04-0001-06 1995年9月,蚩尤学术研讨会于河北涿鹿召开,为蚩尤恢复名誉,将其定位为“和炎黄同为中华民族形成之初的人文三祖”(可参阅中国先秦史学会《先秦史研究动态》1996(1)和陈静等《蚩尤应和炎黄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先人》文,刊贵州大学学报1996(3),江苏社会科学1996(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4),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6(4),学术研究1996(8),长江论坛1997(6)),并在距黄帝城、蚩尤寨不远处修建起了庄严肃穆的“中华三祖堂”,蚩尤与炎帝、黄帝的塑像平坐于圣殿之中。
从此,蚩尤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95年10月、1997年11月在湖南新邵、安化,相继召开了梅山文化研讨会和国际梅山文化研讨会,自后,古梅山峒地域的区域文化研究,也获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我们参加了两届梅山文化学术讨论会后,虽一直关注梅山文化,但并没考虑到北南两地的学术活动有何内在联系,直到在梅山的核心地带新化县黄帝曾登临过的大熊山脚下发现有关“蚩尤屋场”的功德碑,才将视线聚焦于蚩尤与古梅山峒关系的研究。
瑶族为何向往永州
瑶族为何向往永州瑶族为何向往永州易先根一永州的江华、永明(今江永)为瑶民聚居地。
江华于195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瑶族自治县;江永虽没有成为瑶族自治县,但县内瑶族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也是以瑶族为主的县份。
至于其他九个县区聚居的瑶民数量也不在少数,占据了较大的成份。
因此,永州是瑶民十分向往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答案有三:一是有个千家峒;二是有个梅山教;三是有个生态园。
二千家峒是瑶族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天国,是广大瑶民热切追寻的桃花源。
在中国以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的瑶族人民中,他们长期保存并流传着一份记录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千家峒》。
那是一份手抄本,上边有文字和图形两种载体,互为说明,彼此印证那个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实。
根据文字记载和图形说明,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族源居住地,瑶族先民曾经在千家峒过着非常自由而幸福的生活,他们与外界隔绝,享有自我的独立自在,和平美好,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扰,生活在那里的瑶族人民只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群。
可是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了千家峒这片美好的地方,便派兵前来骚扰,要捐要税不说,还把峒中瑶民赶出了千家峒。
自此以后,瑶族人民流散于南方各省的崇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在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
据说瑶民在逃离千家峒之前,大家找来一只长长的牛角锯为十二节,十二姓瑶民各持一节,作为大家今后寻回千家峒的凭证。
如果这十二节牛角合符了,便是瑶民大团圆的日子。
这一天便是瑶民重聚家园,寻回千家峒的盛大节日。
在宋元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广大瑶民过着四处流浪,极为悲苦的生活,就像世界上的流浪民族——吉卜赛人一样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自己的家园,过上安宁美好的日子,创造自己民族的文明和进步。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希望重返千家峒居住,享受从前那样美好而自由的生活。
在这种民族心理的支配下,几百年来,散居各地的瑶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千家峒故地。
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他们找了许多似千家峒的地方,经过与文字资料《千家峒》所描述的情景进行比对,最后大家认定永州江永(永明)的大远瑶族乡应是瑶族的桃花源——千家峒。
瑶 浴
微循环与衰老的关系: 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 织细胞缺血缺氧,代谢 紊乱,进而引起脏器功 能低下,脏器间功能失 调继而出现人体环境失 衡,形成恶性循环,最 终促使衰老和产生疾病。
【瑶浴】的抗衰老机理
“瑶浴”的基础作用 就是通过改善人体 微循环,从而延缓 衰老。 瑶族药浴的原理是 “通过”的效应, 将人体皮肤的毛孔 舒张,药物迅速渗 透。
妇科炎症:由于月经、妊娠等原因,子宫 颈长期浸泡于刺激性的分泌物中,上皮脱 落,容易导致宫颈内膜褶皱以及腺体内多 种病原体潜藏其中,很容易产生妇科问题。
瑶浴解决女性健康问题的机理
瑶族妇女基本上没有妇科病 ,而且产后三 天就能下地做家务,七天就能上山砍柴下地 插秧,而不损害身体。由此可见瑶浴对消炎 杀菌、促进产后子宫恢复,对治疗和预防女 性妇科炎症等问题有神奇的功效。
皮肤细胞的养分供给不足:当血液循环不畅通, 营养物质就输送不到末端的皮肤细胞,代谢产物 也不能够及时清除或运走,就会导致细胞功能退 化,令皮肤衰老退化甚至病变的产生。 人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一个器官,当皮肤的胶原 蛋白供给不足时,就会缺少弹性和光泽。如果表 皮当中的有害物质或黑色素不能够及时通过微循 环运走排出,就会形成色斑和暗疮,所以改善皮 肤微循环是令皮肤细胞表证的药物, 让血管开始扩张,药物自毛孔入主肺、膀胱 经,偏行肌表,作用于人体各器官进入微循 环调节状态。 使各脏器供血供氧丰富起来;血液的运行畅 通会使代谢废物被及时高效的排泄,这样机 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很旺盛,体内器官每天都 在健康中运转,器官年轻了,寿命自然会延 长。
神奇的“瑶浴”可以迅速畅通毛孔,注入肌 肤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直接改善肌肤的微循 环状况,让你的肌肤由内而外的健康起来, 即时呈现出白里透红、水嫩动人光泽。
神奇的梅山法术
神奇的梅山法术相传,梅山巫术的始祖是上古蚩尤大帝,而后世那个双脚朝上、倒立行走的张五郎(一说为蚩尤的化身)又使梅山巫术的体系臻于完备。
千奇百怪的巫术咒语、符水、法门让梅山笼罩在一层挥之不散的迷雾中。
而本文要讲述的,就是这层迷雾后的真实传奇。
梅山巫术秘法蚩尤神、张五郎,梅山巫术两始祖。
梅山,是中华民族三祖之一——蚩尤部族的世居地。
相传在上古时期,蚩尤被黄帝打败,部族土地也被夺去,只在今天湖南中部保留了最后一块世外桃源式的飞地,这就是梅山。
从此以后,梅山就成了一块“不服王化之地”,独立发展了4000多年,直到公元1072年宋神宗“开梅山”之后才融入中央政权的版图。
整个梅山地区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地形诡异,野兽横行。
就在50年前,新中国建国之初,新化县的“虎害”还十分严重,县政府为此特地组建了“打虎队”,一次就打死老虎10多只。
然而,与险恶的自然环境相比,梅山地区盛行的“巫傩之术”同样让外人却步。
时至今日,在梅山腹地,依然存在着“村村有师公(巫师),家家设祭坛”的奇特现象。
梅山巫术的种类有很多,但梅山巫术又不同于湖南湘西的放蛊、赶尸巫术,少了许多阴森恐怖。
现在的梅山,仍常见的巫术主要有傩戏巫术、渔猎巫术和治疗疾病、超度亡灵的巫术,而这些巫术的起源,追溯起来都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蚩尤,另一个就是张五郎。
根据梅山当地历代秘传的巫术科本(即教授巫术的“教材”)记载,蚩尤是梅山巫术的始祖,他出生在今天湖南新化县与安化县接壤的大熊山。
蚩尤有母而无父,母亲名叫哈雾,蚩尤虽然长相凶恶——头上有两只角,眼睛像牛眼,鼻子像狮鼻,嘴巴像虎口,但非常孝顺,不管在做什么,只要听到母亲呼唤,就会立即回到她的身边。
所以现在梅山巫师在作法时,都要先用牛角吹出“哈雾哈雾”的声音,祈求蚩尤下凡,降下神力。
除蚩尤之外,张五郎——这个被中国神仙谱遗忘的散仙,是梅山巫术的另一大神(当地也有另一种说法,张五郎就是蚩尤神的化身)。
相传张五郎天生异相,他双脚朝上,手和头脸朝下,倒立行走。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浅论梅山文化
浅论梅山文化作者:宁国清我国长江流域洞庭湖以南,古称九江,即沅、浙、辰、叙、酉、澧、资、湘[1]。
九江一带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后人称之为梅山文化。
梅山文化久已失传,自湖南省首次梅山文化研讨会[2]后,对梅山文化的湮没与确认,成了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一、关于湮没问题梅山文化是以古代少数民族(苗、土、黎、虎夷、苍梧、巴、越)为主体缔造,以巫术梅山教为中心,梅山“蛮”民历来不服王法,反对种族歧视,“替天行道”[3]。
所以,梅山文化自古多遭封建权贵排斥、禁锢。
如梅山圣地梅城,相传古时可与回教的墨加、佛教的灵鹫山、基督教的耶路撒冷媲美。
可梅山教及其文化从未得到过当政者的认可,中原王朝的权贵们,视梅山文化如洪水猛兽,视梅山教为异端邪教,视梅山人为“蛮夷”。
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抵制梅山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至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朝庭不惜开支,遣客省使翟守素征讨并封锁梅山大本营[4],在“五龙奉圣”各要害处,设立梅子、七星、白沙、首溪、蜉蝣五砦,“禁不得与汉民相通”[5]。
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梅山建县,耗巨资建面积为三千多平方米的文庙、武庙(现由安化一中管理)意欲取代、压抑“五龙奉圣”这块风水宝地,诋毁梅山教的影响与存在[6]。
嗣后,还把纪念梅王扶汉阳的庙、寺里的“三洞梅王”的雕像移至偏室,在正殿中央立起大尊佛像,以此来贬抑梅山“正神”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更有甚者,在梅山文化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元年由项羽分封的十万户侯,梅山一代统领梅鋗家林的梅井目建起了“戎石亭”,此举用意昭然若揭,还有几位梅山文化的代表人物的经历也被无端歪曲和丑化。
第一位是梅山教主张五郎,是一位受人尊奉的智勇双全的英雄,是在东汉末年被迫迁入梅山并被瑶人同化了的汉人,是人们心目中的梅山神,并被写进神话小说《西游记》,与二郎神大战孙悟空。
然而,历史的“封神榜”上找不到他的牌位,连普通老百姓堂屋中的神龛上也没有他立足的地方,权贵们骂他是“翻天菩萨”,让乞丐奉着沿街讨米。
千年瑶寨
南岗瑶寨寨门——瑶练屋——歌堂坪——南岗古庙——石棺墓——瑶王屋今天我前往的景点是南岗瑶寨。
南岗瑶寨是传统名称,叫南岗排,是连南“八排二十四冲”当中的首领排。
瑶语当中,“排”是大寨子,“冲”是小村子。
定居在“排”里的瑶民,就叫“排瑶”。
连南是广东“排瑶”最集中的地方,南岗排则是连南,也是广东最大的瑶寨。
南岗排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瑶寨。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至少在宋代,瑶民已经开始在南岗居住了,算起来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南岗瑶寨称得上是千年古寨。
椐考证,南岗排在明末清初,建有房屋700多幢,住着1000多户7000多人。
解放后,南岗排也有过600多户2600多人的规模。
南岗排还是广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瑶寨。
寨内的房屋建筑风格统一,布局整齐,街道工整,供水设施完善,南岗瑶民仍然保留着排瑶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有专家说,从规模、历史和文化三方面年,南岗排堪称是“中国瑶族第一寨”。
接下来,就请大家领略一下“中国瑶族第一寨”的风采吧!寨门当游客走近寨门的时候,瑶族同胞就会以特有的方式欢迎大家。
首先是一阵铜锣、号角之声,接着就有漂亮的莎腰妹(即未婚女青年)手端米酒、唱着瑶歌敬酒。
瑶家米酒在20度左右。
清淡醇香,多饮不醉。
敬酒之后,瑶族的啊贵(即未婚的男青年)向天鸣枪放炮。
鸣枪是告诉全寨的瑶胞,有客人来访;而四响礼炮,则是瑶家迎待客人最隆重的礼节。
紧接着,啊贵啊妹跳起长鼓舞迎接大家的到来。
长鼓舞是连南排瑶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舞蹈。
长鼓,瑶语叫“汪都”,鼓身用沙桐木制作,4尺来长,两头大,中间小,两端蒙着牛皮或羊皮。
跳舞的时候,把长鼓横挂在腰间,右手五指并拢,用手掌拍鼓,发出“冬”声,左手持一竹片,敲打鼓面,发出“比”音。
表演者随着舞蹈动作,变换打鼓的节拍。
长鼓舞有36套程式,能够表现丰富的内容,它可以是单人舞,双人舞,也可以几十个人一起表演。
南岗排有两道寨门寨墙,第一道寨门寨墙在山寨外一华里的地方;眼前看到的是第二道,也是保存比较完好的寨墙。
青山瑶
2016/5/20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 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 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 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 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瑶族同胞认为龙犬是自己的祖先, 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犬上桌舔食后方能食用。相传在 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 如杀死对方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 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 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犬,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山。瑶族的 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 族的祖先竟由犬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 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家峒。
家庭
金秀瑶族自治县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境内因汇聚着 盘瑶、花蓝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等5个支系的瑶族嫁男 和嫁女 瑶族而被称为“世界瑶族之乡”。已故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 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世 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瑶族群 众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质朴、绚丽多彩的瑶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瑶家婚嫁礼仪,涵盖了瑶族丰富。盘瑶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后, 春节之前,分“嫁女”和“嫁郎”两种。举行正式婚礼之前, 必须经过择偶、提亲、订婚等过程。婚宴“正酒”三餐,“偏 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亲客告辞,男家各送一 份“奶头礼”(亦谓小源礼),即:送岳父母猪腿各八至九公 斤,其它猪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门住一宿, 同回后方圆房。
因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有“茶山瑶”、“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 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 排瑶”、“平地瑶”、“坳瑶”等别称。
千年瑶寨.金了子山散文
千年瑶寨.金了子山散文旅行的目的,除了放松身心,看旅途风景,结交朋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以外的天地,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不单只是一场旅游……——前言【连南。
千年瑶寨】千年瑶寨,位于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古排,寨门海拔808米。
据资料显示,连南瑶寨始于宋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从现在的湖南瑶族迁居而来,是瑶族其中的一支。
南岗古排被称誉为世界瑶族首领排,据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堪称世界建筑奇观。
现居住在山寨的瑶民,主要有盘、邓、唐、房四个氏族。
走进瑶山,如同走入时光的回廊。
古建筑依山而建,黑砖黛瓦,一排排整齐有序,一层层循山而上。
如若没有慕名而来的游人,这里应是安静,清幽的小古城。
景色怡人,空气清新,民风纯朴,即使生活艰苦,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瑶族喜欢唱歌,喜欢跳舞,不管是丰收,还是悠闲的走在路上,偶尔你都能听到美妙的民歌。
有些上年纪的老人还保留着他们自己的民族穿着,晃然间让人误以为回到古时,亦或者是在拍电视。
然而他们真真切切生活在那片纯朴的土地上。
徒步走在古老的古板小路,拾阶而上,两旁当地居民排着一些自产的农作物,自制的小工艺。
多数是留守在寨子里的老人,小孩。
有些老人卖东西的同时,还一边敲着长鼓,一边唱着歌谣。
站在古寨的`顶上,浏览众山,数不清的山头微微倾斜,朝着瑶寨的一个居址,那是瑶族同胞最高的王——瑶王。
因此有了万峰朝王的一个美丽传说。
盘古王文化,长鼓舞,耍歌堂……都被列入非遗产文化的名单中,让人感受到瑶族历史的悠久和传统文化的古典美。
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美,第一次被那激昂,美妙的歌声震撼。
不知不觉带动你的热情,然而在瑶山,最让我感憾的不是这些传统文化,而是那些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岁月的沧桑在她们脸上刻下一道道的痕迹,岁月的风雨把她们的背吹成了陀形。
较于一些中年人,每个老人都带着一个小孩子在路边摆自己煲好的蕃暑,炒好的一些花生、小豆。
梅山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梅山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2009年12月14日来源:红网湖南中部,是一片亟待开发的土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
从远古时候开始,这里便孕育了一种神秘古朴的巫文化。
在这种古朴巫文化的影响下,这里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极富学术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这种独特的巫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山文化。
上篇:文化起源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
它属于中国文化两大主流之一的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要了解梅山文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梅山”?所谓“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
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湖南常德)。
”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雪峰山区。
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那么,这片地区历史上为什么被称为“梅山”呢?目前,为大多数人肯定的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期,湘中地区是楚王部众居住地,楚为芈(音Mi)姓,楚人居住地为芈山。
而到秦汉时,梅因助汉高祖灭秦有功,故封侯,所封之地即为湘中山地(今新化、安化一带)。
人们把他所据之地称为梅山,这又恰好与当地Mi之音吻合。
之后,积习成俗,这片土地就被称为梅山。
宋代之前,梅山地区因山高林密,民风强悍,“语言侏离”,交通不便以及当时的统治阶级实行封锁政策,故“不与中国通”。
这里的人民过着原始农耕、渔猎生活,形成了带有浓厚的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封闭的土著文化。
当时这里的居民以瑶族人和其他土著居民为主。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蔡煜、章敦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两县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有意往这里移民,梅山地区逐渐成为汉、苗、瑶、土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
梅山文化探源
梅山文化探源古代文化1020 1635潇湘之羽梅山神,在土家族的舍巴日、苗族的椎牛、盘王祭祀以及各地的傩戏中均有出现,因此,要研究湖南傩戏、傩文化,绕不开对梅山文化的研究。
一、梅山与“梅山蛮”要研究“梅山文化”,离不开对梅山和梅山蛮的了解。
梅山,是一个历史的地域名称。
是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雪峰山区。
土地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因安化境内的梅山而得名。
梅山蛮,是秦汉“长沙蛮”和魏晋南北朝“湘州蛮”的一部分。
主要分布在唐时的益阳、湘乡、邵阳等县,即今益阳赫山、宁乡、安化、新化、娄底、涟源等区、县。
梅山蛮“旧不通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这一地区由被称为“莫徭”的瑶族人民所居住。
随着汉族中原文化的不断南下,洞庭湖南平原和湘江、资江流域均已开发,地处湘中的梅山狩猎文明,与后来居上的农耕文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唐乾宁四年(879),梅山蛮攻潭州。
五代梁末帝贞明四年(918),梅山蛮攻邵州。
开宝八年(975),梅山蛮又一次进犯邵州武冈、潭州长沙。
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
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
宋太宗令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
“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
历代统治者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
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
宋神宗熙宁年间,通过王安石的改革,国力增强,宋王朝决意开疆拓土,解决南蛮之患。
熙宁五年(1072),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
这年十一月(1073年1月9日),梅山正式归附北宋中央王朝。
北宋在梅山设立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
章敦先后作《开梅山歌》和《出梅山歌》,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湘西猎神梅山娘娘的传说
湘西猎神梅山娘娘的传说在湘西沅陵县沅陵镇上南门杏浒冲原有一座“梅山殿”,那里供奉着当地土家族的狩猎之神“梅山娘娘”。
原来,土家族的宗教信仰受汉族影响较深,迷信山神,崇拜祖先。
土家先民以善于射猎著称,梅山神是土家族信奉的猎神,猎人在打猎之前和打猎之后都要举行“安梅山”的祭祀仪式,供祭“梅山娘娘”。
相传,古时湘西沅陵山高林密,虎豹特别多。
很多年以前,武陵山中沅水河边的鹤鸣山与梧桐山之间山冲里,因虎豹成群兴起,得名兴虎冲。
兴虎冲里有一位姓梅的猎人家中有一姑娘,与父亲相依为命。
那姑娘生来聪明伶俐,杏眼红唇,漂亮无比,猎人爱似掌上明珠,一心要将姑娘调教出个好样来。
这姑娘从小懂得鸟兽的语言,性格像个男孩。
她白天带着小狗玩,晚上抱着小兔眠,成天乐呵呵。
姑娘也勤奋好学,无论学什么,总是一点就明,一学就会。
姑娘长到五岁会绣花,她绣的花,看起活灵活现。
七岁会吹咚咚奎,招引花开鸟鸣。
九岁已经能够操劳家务,捡柴、挑水、洗衣、做饭,样样能干,成为猎户爹爹的一个好帮手。
姑娘长到十五、六岁,便要跟着爹爹一起进山去打猎,爹爹开始不同意,后来姑娘一再要求,爹爹只得同意带她去。
姑娘的悟性非常高,爹爹的捕猎技艺很快就全部学到;再加上她箭法很好,左右开弓又准又远,还通鸟兽的语言,力气格外惊人,因此她进山打猎,百发百中。
但她冬天不打怀胎兽,春季不打孵窝鸟。
姑娘每天打得的猎物比九溪十八洞的猎人打的都多,每次猎物总是满满一大挑。
姑娘打得猎物后,总是按照寨子里的风俗,留下兽头,将猎物分给山上的每一个土家人。
武陵山一带人都非常喜欢她,因她常年在山里跑,大家都管她叫“梅山姑娘”。
为提高捕猎技能和效率,梅山姑娘找铁匠帮忙,发明了土火枪,机智地捕获了狗熊,使土家人生活从此不再受狗熊骚扰。
梅山姑娘从此名声大振,土家人对她十分敬爱。
梅山姑娘走遍了武陵山的山山岭岭,打死过九九八十一只野猪,七七四十九只豹子,五五二十五只老虎,还有上百只山羊,上千只野鸡,屋里的兽皮堆成了山,兽头挂满了墙。
楚人巫文化
楚人巫文化楚人好巫。
邵阳古属楚国,信巫鬼,重祭祀。
道教、佛教、基督教等虽先后在邵阳地方广泛传播,但巫术活动仍历久不衰,在城乡均极有影响,其被盖面始终位于所有宗教之上。
邵阳巫术的主体为梅山教,源于宋代"梅山蛮","梅山蛮"系宋代章惇征服梅山以前定居当地的骁勇善猎的瑶人。
其受道教影响更深者为茅山教。
巫术师接受道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如以五雷掌、五雷火的符篆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语降妖驱鬼,就系从道教中移植。
明初移江西民填湖广,设宝庆卫,寓兵于农。
江西移民首领往往集军事、宗族、宗教三权于一身,在领地内设坛圈地,将土著居民的土地圈为本族所有,把茅山教也带了过来。
邵阳历史学家吕振羽《塘田杂咏夫夷歌》云:元末汉民来赣西,农军携眷担篓飞。
打檀划地联原住,豪夺官贪锁苦眉。
"打檀"即设坛;"划地"即圈地;邵阳方言yuan之零声母字多有读双唇音者,"联原"即联绵。
《夫夷歌》描写了这段史实。
邵阳巫术自称为巫教,与儒、释、道并列。
梅山教和茅山教,虽然活动形式不完全相同,但都有共同教旨:攘灾、驱鬼、祈福;有共同的活动形式;大愿、小愿;有共同的法器、装饰:牛角、大牌、储袍、觋帽;有共同的授徒典礼:抛牌过卦。
学巫者只有经过抛牌过卦的仪式才能取得独行香火的资格。
明末清初,邵阳各地巫觋坛头林立,依明代官制,武冈县署曾设"武冈阴阳典术"官,相沿至抗日时期,无人愿意接任此职,自然废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巫儺祭祀等因属迷信活动而被取缔,没有取得正式宗教的地位,但民间活动尚在延续。
巫术活动,在邵阳常见的有下述形式:一、招魂驱鬼打符绚胎旧俗认为人的疾病,由于鬼邪作祟,魂不守舍。
一般病情,请巫师招魂,呼应病者小名,贴招魂帖子。
病重时,驱鬼招魂并作,以年轻力壮的汉子为猖(阴)兵,赤脚草鞋,脸涂雄黄,听巫师牛角"点兵"差遣,"啊嗬"一声出发,去捉回病人离体的生魂,猖兵在路上捉得小生物代表生魂便胜利班师报捷。
满分作文读后感
满分作文读后感湖南的导游词500字【篇1】尊敬的各位来宾:请让我代表江华人民欢迎大家亲临江华瑶族自治县观光旅游!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韦,单名娜。
韦娜小姐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瑶妹子,我很荣幸的成为各位来宾朋友来江华后所认识的第一个瑶妹子,并同大家一起参观盘王殿,一起领略我们瑶家人的风俗民情。
愿这些独特的瑶家风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盘王殿是瑶族人民的始祖。
瑶族人民每到一地都要建立盘王殿,以纪念先祖。
江华瑶族进入县境后,曾立有数座盘王殿,但风雨剥蚀,早已毁坏,为缅怀祖先,根据费孝通的瑶族古训“盘王始祖随身带,木本水源不可忘”昭示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按瑶族人民的意愿,1995年正值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之际,将原建于姑婆大山中的盘王殿迁建于县城沱江镇。
迁建的盘王殿,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平头岩公园内,占地21亩,总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盘王殿是一座混凝土仿古式建筑,座北朝南。
近看雄伟、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中国瑶族第一殿。
咱们跨入第一道门——瓠圣门(由云南省副主席赵廷光题写《瑶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瑶家的吊脚楼。
沿着拼花鹅石路踏上一级连一级的青条石台阶,仿佛走进了瑶族那悠久的历史画卷中,越往前走就越容易看见瑶族先祖盘王笑容可掬的在大厅里迎接你,与君畅谈瑶族久远的历史。
盘王座像高4.5米,其旁放有弩箭和堂鼓,墙上是四幅反映瑶族历史的大型壁画。
东面《盘王狩猎图》反映的是瑶族原始社会时期采猎经济的一个缩影。
画中盘王带着他的子孙们上山打猎,在密林中发现一只野羊。
盘王带头一路追赶,从密林中追到了山崖边。
这时,这只野羊从这边山崖跳过了那边山崖,就在这一瞬间,盘王在这边山崖边迅速地放了一箭。
箭射中了野羊,谁知盘王只顾着放箭,完全没留意自己脚下的石块。
一不小心连同这块被踩松的大石块滚下山崖,不幸被山崖下的梓桐叉死。
盘王的子孙们悲痛万分,把梓桐树砍下挖空,剥下这只野羊的皮蒙在两头制成长鼓,敲敲打打,蹦蹦跳跳,以表示为盘王报仇。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张抗抗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张抗抗散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沙之聚张抗抗千里河西,十日陇上之行的最后一站——敦煌。
去敦煌不全是为了莫高窟。
其实心里惦念了很久的,是茫茫大漠中那座神奇的鸣沙山。
血红的夕阳隐去后,天空纯金一样烁亮。
在山脚下能听见沙子呜呜的鸣响伴着月牙泉汩汩的水声,这鸣沙山就是沙漠中的音乐城。
也许是最初的创造只是出于一声无意的游戏。
千古寂寞,朔风把大山和岩石揉成沙砾,然后又把白灼的细沙重新焊成一座山岩——当鸣沙山成为鸣沙山之时,它已是一群雄健而威武的西北汉子,壮硕的胸膛上刻着重重深邃而峻峭的线条。
绵延的山脊如一道锋利的刀刃,挎于腰间、举过头顶。
曾有过千姿百态的想象,可是没想到,一座沙子聚成的山,居然能聚得如此坚实如此刚硬如此有棱有角如此轮廓分明。
那沙子是如何一粒粒汇拢堆积聚合又浑然一体地升高壮大的呢?我读不懂鸣沙山。
脱去鞋袜,光脚走上沙丘。
沙极细且柔软,有一种温热的暖意,从脚跟缓缓浮起。
沿着山脊上坡,瘦削的山顶如地平线在远天呼唤。
沙中的脚窝很深,却不必担心会陷落,沙窝似有弹性,席梦思般地托着,起起伏伏,沉沉浮浮,跳着即兴而随意的舞蹈,在自己的身后扔下一长串荡逸的脚印……忽然恍悟,沙山原来还很温柔。
沙山的温情别有一种表达方式。
它从来没有外衣没有包装,没有树林没有青苔,只有金沙连着银沙,一无遮拦地铺陈开去,裸露的身体无需任何一点覆盖,从从容容地展示着它优美的体态和曲线。
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冷峻中含有几分柔韧,野性中尚有几分羞怯,从春到冬,永远敞着胸怀,呵护着来往西域的路人。
我惊异,我惶惑。
我读不懂鸣沙山的性别。
夕阳已完全沉落。
月亮从大漠尽头悄悄升起,沉浸在月色之中的沙山,如海上漂流的冰峰,烟笼雾绕,白璧无瑕。
回望沙峰之顶,沙坡笔陡如削,四壁悬空。
山上还有用木头和竹片做成的滑板,人坐在上面,可以从沙坡上溜溜地滑下来,如同离弦之箭,只要几秒钟的时间就滑到了山下。
只见每个游客滑到山脚,都削下一层沙子。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介绍课件PPT
喜色日久瑶年的分老
爱各益耐山代龙生少
样增磨的中头活皆
的多的瑶青鞋较跣
皮,解族年和富足
鞋打放人人青裕不
和赤鞋民逐布的履
运脚。喜渐做男。
动的时穿穿的性新
鞋现至适胶布和中
为象今于鞋鞋妇国
,。
第三部分
瑶族饮食建筑
瑶族饮食建筑。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泡开的茶 叶后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及 炒黄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风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
瑶族发展历史。
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
瑶
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 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 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
族 发
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元
展
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
历
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 地。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
史
分布区。
瑶族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 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 “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 北、湖南方向迁徙。瑶族先民以长沙、 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 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 “五溪蛮”。
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 郡为居住中心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 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 “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 民当时山居的特点。
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 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瑶族人民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参与了孙中山亲自布署发起的“上思战役”、“河口战役”。
蚩尤故里演绎经久不息的“红”俗民间文化
祈求红“云彩”
祈求红色“云彩”习俗,原为梅山故地一种奇特的蚩尤旗祭事象。这与《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蚩尤王冠复原图”之“王冠”中央那颗耀眼的“田星”(寓田字为中心)关联极大,逢年过节或遇重大盛事,便祭蚩尤旗。梅城田心冠名即源于此。相传,梅山的苗族先民,为了逃避权贵的歧视与杀戮,曾先后被迫离乡背井,有的溪峒族群举家迁移湘西南或西北,有部落合伙远渡东海异地安帮,留下来的只得与汉民(华夏族)攀亲融合。他们为了进一步彻底摆脱“蛮夷”、“草寇”、“蚩尤苗虔”之精神枷锁,便寻机联合强族进言朝廷,将“苗”字剔除草头,改“苗”为“田”,即将梅山苗地梅城川南蚩尤圣地作中心,称“田心”,田心之外的村寨先后分别称“蓝田”、“龙田”、“茅田”、“竹田”、“沙田”、“陶田”、“红泥田”、“黑泥田”等等,这些地名迄今犹存。随着历史演变,进而促使传统的蚩尤旗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人们把高悬于云天的蚩尤旗,看作红色的云彩,祈祷“田求福穰”,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阜民安,如此梅山后人把这种旗祭盛事,谓为“打瞧”、“祭幡”,观风云,测气象,问祸福,如此代代相传,遂成风俗。
恭请红“轿爷”
在梅山历史上,相传只要是大灾之年,乡乡寨寨必要恭请红“轿爷”。用木或竹材加工制作,用红色布料、红色纸花装饰的靠背椅作轿子,高抬着一尊头戴芙蓉紫金冠,身著土色鱼鳞战袍,面色慈祥而骁勇的浮雕塑像(轿爷),在热烈的锣鼓礼炮配合下巡游乡里。谓之恭请祖师爷爷出山,为民请命;祈求天地诸神大发善心,降雨消灾或治洪解难。轿爷何许人也?当地人说“轿爷”就是“卢爷”,“卢爷”就是“罗爷”。据《后汉书·南蛮西南蛮传》,“罗”在《风俗通》又作“卢”,因同名异译“罗”,有时写作“卢”或“六”(桑秀云《“六夷”》试释)。“罗爷”乃秦臣君用公之遗孤,名叫罗珠,汉高祖时任武陵令,奉命镇守洞庭“九江”郡,为梅城的始建者。相传罗珠是黄帝的嫡裔,“一门忠孝仁义”,也有人说他是“巫罗”的化身,考《山海经·大荒西经》,确实载有“十巫”,其中有“巫罗”乃罗人的首领。梅城古人云,“巫罗”便是传说中的“红毛野人”,是蚩尤的亲外孙,穴居茅山洞(梅山罗洞)。“巫罗”在商朝初年成汤之世那一次向四方八面的大迁徙中率部落人“由西南(湘中)出洞庭缓缓向东移动,达至山东半岛”(《中国通史》载),从这里下海去了东北亚诸岛。也有传说“巫罗”部落被秦皇弭服器重赐罗姓,称“罗罗”——卢鹿(彝族旧称也作卢鹿)。命其率彝人(后改夷人)弟子3000,前往海外乐土求长生不老之仙药,渡海去了日、韩未归。至今,日本、韩国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梅山寻根问祖。
千年瑶寨作文范文
千年瑶寨作文范文
千年瑶寨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收集的千年瑶寨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连南的千年瑶寨玩。
我是第一次见到瑶族的人们,他们很热情,很善良,还给我和爸爸、妈妈献上了一杯米酒。
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老人。
年轻人都已经打工去了,只剩下老人留在家了,他们过着平淡的生活。
在这里,男的叫阿贵,女的叫瑶山姐妹。
这些名字真好听啊!他们不仅漂亮,而且能干、聪明。
我要像他们一样能干、聪明!
千年瑶寨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他们的房子是木头做的`,看上去很残旧,但显得古朴。
我走进一家老人住的房子里,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更不会有电视机了。
我和这家老人还照了相,他非常高兴。
离开千年瑶寨的时候,我想自己有一回能当一回瑶族女孩。
和她们一起唱歌、跳舞,享受那处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个假日真快乐!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梅山,去见祖先瑶族的千年逃亡和魂归之地
人们认为:只有偷来的梅山神像才最灵验,而且兔子不吃窝边草,还一定要从远处陌生人家里去偷梅山菩萨才可以。
封建统治者利用类似“偷梁换柱”的手法对梅山居民进行了“大洗牌”,最终驯服了梅山。
在名为“度戒”的成人仪式中,有一个细节很独特,即受戒者要集体蒙上被子入睡,这个过程也叫“睡阴床”,意
为在神灵护佑下回到梅山去见祖先。
早在远古时代,瑶族的先民就(梅山地区的原住民以瑶族为主,苗族等其他民族次之)聚集在梅山一带开始了族群的繁衍生息,他们主要分布在今天湘沅流域之间的新化、安化一带。
这个古老的渔猎民族是梅山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有学者论证,梅山文化的脉络最完整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就是瑶族。
今天,分布在梅山乃至世界各地的瑶族仍信奉着梅山教,尊奉着梅山教的开山祖师张五郎,由于张五郎的形象是两脚朝天,双手撑地,因此瑶族称他为“翻坛倒挂张五郎”。
而
他们生活中的很多细节都被包裹在神秘的巫术之中,显得尤其诡异而充满趣味。
比如,在梅山雪峰山腹地的洞口瑶区,
盛行的“庆大愿”和“偷菩萨”,就是属于梅山巫术范畴里的两种民俗形式。
它们虽然属于宗教仪式,但其具体表现形式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娱乐情趣,比如“庆大愿”中所唱的七段如泣如诉的情歌,和“偷菩萨”中那宛如喜剧表演的仪式过程。
在数千年的演进中,瑶族同胞逐渐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现实生活,全都融进了梅山巫术这一宗教形式中,共同创造出了支系庞杂而厚重的梅山文化体系。
偷梅山菩萨和七段情歌
“偷梅山菩萨”是梅山瑶族一个极富特色的宗教民俗。
瑶族自古以渔猎维生,猎人每次进山打猎,都要祭张五郎(即梅山菩萨)。
瑶民认为,张五郎煞气很重,所以除了围猎祭祀,其他时候都不能随身携带他的神像,只能供奉在家,而且还不能光明正大地摆在神龛上,必须安放在神龛下的神柜里,以免惊吓到其他各路神祗。
张五郎的神像在制成后,通常要举行庄重的“架猖”仪式,意在给神像附着生命,恭请神像显灵。
架猖仪式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自家的神像是否足够神威,甚至猎获丰富也会归功于家里神像的显灵。
于是大家很愿意到优秀的猎手家里去借那灵验的梅山神像。
慢慢地,这个“借”的过程便增添了娱乐性,形成了一种“偷梅山菩萨”的习俗。
人们认为:只有偷来的梅山神像才最灵验,而且“兔子不吃窝边草”,还一定要从远处陌生人家里去“偷”
才可以。
更奇特的是,“偷梅山菩萨”的时间一般选在最热闹的春节期间――“小偷”手提灯笼混在舞狮队伍中潜进主人家里,趁其不备便将梅山菩萨装进准备好的布袋,然后在快要“溜”出主人家时高声吟诵:“……今夜请得梅神去,明朝再来谢主东!”,只见“小偷”一边朗诵一边用麻绳捆住神像的脚,放在地上倒拖着向门外逃去,此时主人才“如梦初醒”,站在门口对“小偷”骂不绝口!这样看似很愤怒的一幕,事实上每个人心里却都美滋滋的。
因为“偷”来的神像是被倒拖着,所以“小偷”越被骂越觉得吉利,而主人则以神像被“偷”为荣,这会令他身为猎手的威名更加远播。
因此,“偷梅山菩萨”在浓厚的宗教色彩下,实则上演了一幕节日里的民间喜剧。
“庆大愿”又叫“庆梅山”,是一种以宗教舞蹈为主,集宗教、武术、故事、器乐于一体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在梅山瑶族中极为盛行,它的表演形式非常灵活,通常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自行表演。
“庆大愿”中有一段名叫“搬开山”的舞蹈表演,其情节源于张五郎的神话故事,表演者要戴上假面具,面具状如门神:宽额、眼鼓、口大、脸色红黑相间。
演员身着僧袍道服,手执长柄柴刀,在锣鼓伴奏中,上下左右地起舞耍刀,舞姿粗狂不羁。
另外,“庆大愿”中还充分展示了瑶族民歌的丰富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情歌部分,根据内容可分成歌情、伤春、迷情、通情、煽情、情誓、
野情共七段情歌,演唱形式也可分为单段式、多段式、长歌式、唱和式、盘歌式、说唱故事和小调七种。
无论从宗教角度还是民俗美学角度来看,“庆大愿”都是瑶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对梅山瑶族文化的发掘不断加深,学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瑶族发源的祖山,梅山瑶族所传承的本族文化已经极为淡化,而明显有一种人为的力量在刻意抹杀这个古老民族在梅山的文化烙印,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族谱泄漏出的千年秘密
梅山一带自古没有汉族居住,但学者在对今天梅山一带的族谱调查后发现,梅山核心区域已经几乎找不到土著瑶族了,现在的梅山人以汉族为主,他们定居梅山的历史最远只能上溯到北宋。
这些从外地迁来的异乡异族人,在北宋至今约一千年的时间里几乎完全替换了瑶族,充当了梅山人,这正印证了历史上著名的“宋开梅山”史实。
北宋以前,梅山被称为“国中之国”、“飞地”。
当时世居在此的瑶族(另有少量的苗族等其他民族)被称为是湘中“不与中国通”的荒蛮之民。
公元1072年,宋神宗改用怀柔手段遣使者入梅山言和,经过数年的努力,终于打通了梅山这块蛮境,设立新化、安化两县,从此梅山瑶族变成了向国家输缗钱的“王化之民”,梅山逐渐被纳入封建政权的运
行体系。
历史的记载仅此而已,但真相的确如此吗?
事实上,开化梅山的过程,是伴随着历朝统治者对梅山瑶族血与火的残酷征伐而推进的,例如北宋初年,官兵对梅山一带的进剿曾使这里的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致使梅山瑶族陷入困境,人口大减。
面对内地政权夹杂着血腥的招降,梅山瑶族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不是屈服,而是逃亡。
这支庞大的族群带着梅山文化中最古老的部分,历经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时间,以梅山为起点,逃亡的足迹涉及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最后甚至走出国境,到达东南亚、北美、西欧、澳洲南部等地。
梅山瑶族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逃亡”,将梅山文化直接带出了古老的湘中地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数量如此之多的梅山土著瑶族的逃离,令内地政权更有利于掌握对梅山的统治,自宋代开始,不断有汉族移民到这里(少量留下未走的瑶族也被迫改姓汉化)补充了流失的人口,令后人逐渐找不到关于梅山土著瑶族的痕迹。
内地统治者利用类似“偷梁换柱”的手法对梅山人进行了“大洗牌”,最终驯服了梅山。
但是,那些离开祖山梅山的瑶族却没有消失在历史中,他们沿途为后人留下包括文学、音乐、宗教民俗在内的独特的文化精华。
神秘的“睡阴床”梦回梅山
瑶族自古只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无文字,因此,自宋代开始外迁逃亡的梅山瑶族,便用一种迁徙记录歌的形式将一代一代的族人迁徙逃亡的路线和经历保留了下来,而在记录歌中,反复出现的“梅山”就是在告诫天下瑶胞不忘祖山,让后代可以循着歌中留下的线索找到重回梅山的路。
“长鼓瑶民割不断,子子孙孙要归源,踏遍青山而无叹,苍山有眼定相应……此事流传到子孙,五百年后转头来……打起长鼓,吹起芦笙,唱起梅山十峒歌,请四十八位师公,叫得神灵……”这首记录于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的梅山瑶族迁徙记录歌,至今读来令人感叹,歌中记录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遭到元兵攻打的一支梅山瑶民,在逃出梅山前,首领将一只牛角锯为9段,分给族中的9个家族,并将祖先的神像埋进土中,他们以此立下盟约――500年后,9个家族的后代无论身在何方,都要返回梅山,将9段牛角拼合吹响,让埋进土中的祖先神像重见天日。
另外,离开梅山的瑶族在扎根他乡后,还逐渐衍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对梅山文化进行了“变异”: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瑶区,男孩向男人过度时(通常为10-16岁)要举行一个名为“度戒”的成人仪式。
仪式中有一个细节很独特,即受戒者要集体蒙上被子入睡,这个过程也叫“睡阴床”,意为在神灵护佑下回到梅山去见祖先。
上世纪80年代,一本名为《又到梅山三十六峒游念》的手抄宗教经书,在一群
法国瑶族后裔的手中被发现,这本经书作用是超度身在异乡的瑶族同胞死后“魂归梅山”,这个独特的丧葬习俗流传甚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梅山后代都渴望通过这个习俗,在死后回到他们的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