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学二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日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ccef11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6.png)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https://img.taocdn.com/s3/m/3d261ee0102de2bd9605881a.png)
当巴金写日和月时,两篇 文章有共同点,有什么共 同点?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 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说起 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 愿舍弃自己的命”?
铺垫,重点:为着追求光和 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1941年, 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 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 光明被黑暗取代,和 平被屠杀侵淫。为了 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 存,千千万万不甘做 亡国奴的人们,拿起 武器,走上战场,不 惜牺牲。作者写此文, 就是由此而发。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冷”和“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 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然如此,作者在末 尾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齐读第 六段)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 “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凉的生不 如轰轰烈烈的死, 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已死的星球再生。结 尾处的疑问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皓月hào 姮娥héng 瞬间shùn 撮合 一撮灰 一撮头发 一撮胡子 露马脚 露怯 露台 宁愿 暴露 宁可
宁静
安宁
听课文录音,把握感情基调,完 成下列连线题。 细腻幽静 日 冰冷、死光
激情洋溢 月 发光、发热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 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 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 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 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 “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 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 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 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 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那些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短文两篇日月》课件
![《短文两篇日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4687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a.png)
作者成就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 现实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作者评价
巴金被誉为“人民作家”,他的作 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对中国现代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文两篇日月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短文两篇日月创作于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 动荡和变革时期,人民生活困苦 ,国家前途未卜。
日月的意境分析
总结词
短文通过日 考。
详细描述
日月作为核心元素,构建了一个既宏 大又细腻的意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 、宇宙和人生的感悟。这种意境深远 而富有哲理,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和 存在的思考。
日月的修辞手法分析
总结词
短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日月,增强了表达效果。
性的弱点。
日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 ,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日月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日月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 想内涵,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和作 品。
日月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范本 ,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 启示。
后世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语言和表达 方式等方面,都可以看到日月的影子 。
逻辑严密
日月各段之间衔接紧密,层层递进,使得文章整体连贯,逻辑严密。
日月的语言特色分析
语言优美
日月一文语言简练、优美,运用了大 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使 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表达方式多样
日月一文不仅有叙述,还有描写、议 论等表达方式,使得文章内容丰富多 样。
日月的写作手法分析
对比手法
日月一文通过对比日月的象征意义、历史传说和现实意义,突出了日月的文化内 涵和重要性。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b7b8f12910ef12d2bf9e7e3.png)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设计】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2、阅读了解及其主要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21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XX,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对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奔月的传说呢?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看来,将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https://img.taocdn.com/s3/m/e8cdda82fd0a79563c1e7242.png)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导入: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巴金)2. 明确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人格。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1.走进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还魂草》《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杂记》《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9b3d6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e7.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朗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准备:1. 短文两篇《日月》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日月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日月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
(3)学生合作探讨,回答问题,共同理解短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运用生字词。
4. 文章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子的方法,理解文章的主题。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短文中的自然景色,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短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日月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日月的知识,下节课分享。
(2)观察自然景色,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反馈:在课后通过作业检查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接受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第8课《短文两篇日月》
![第8课《短文两篇日月》](https://img.taocdn.com/s3/m/b077cb15f78a6529647d53ae.png)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 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食之,奔月宫。” --《淮南子》
版权所有-
日月自古以来就 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 象,并为此给我们留 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 诗篇
版权所有-
想一想: 我们知道的有关 “日”“月”的诗句 有那些?
版权所有-
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____ 孟浩然《登鹳雀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907
《日》《月》选 自他的散文随笔 《龙·虎·狗》。
代表作品:学术界公认巴金的创作有两 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1949年前,巴 金写出了诸如《灭亡》、“激流三部曲” 《家》、
《春》、《秋》“爱情三部曲”《雾》、 《雨》、《电》。长篇小说《寒夜》及短篇 小说《神》、《鬼》等20多部中长短篇小说。 这些小说影响了几代青年人,同时也奠定了 巴金在现代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巴金的第二个创作高峰是在“文革”之后 他用了8年时间写了150篇《随想录》,计有42 万字。巴金说:“五集《随想录》主要是我一 生的总结,一生的收支总账。”学术界认为这 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 “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 成就的散文作品,它的价值和影响,远远超 版权所有出了作品的本身和文学范畴。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 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 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 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 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 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 版权所有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62ff1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88.png)
短文两篇《日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短文《日月》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短文《日月》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短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短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日月星辰的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短文《日月》,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短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 知识拓展(1)教师补充讲解短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
(2)学生举例说明短文中的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他们对自然景物的感知和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短文《日月》,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感受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馈等方面,以便对教案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内容2. 引入新的短文,进行阅读指导。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短文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短文两篇日月
![短文两篇日月](https://img.taocdn.com/s3/m/708dc719b52acfc789ebc961.png)
赞美抗争精神,执著追求光明,“虽九死犹不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
的寒冷世界吗?”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里的“光和热”,
这句话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 “黑暗的寒冷世界”分别象征了什么?
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 光和热: 希望、光明和胜利。 光和热: 希望、光明和胜利。 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 黑暗的寒冷世界: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 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 黑暗的寒冷世界: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 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 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
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
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
开花。 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
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
本文写于抗争时期的1940—1941 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 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 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 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 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 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在这两篇散文诗中,对于飞蛾、夸父 以及姮娥,作者不只是把他们当作简 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飘渺的人物 ,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重新赋予了 他们新的内涵,运用象征的手法,让 他们成为追求光明改变世界的使者, 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 望和信念。
1、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什么人”, 结合时代背景,“什么人”在此处究竟指什 么人?
当时二战进一步升级,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疯狂地、大规模地侵略中 国,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而国内 的政治局势也变得十分复杂,中国的抗战前 途渺茫,但仍有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