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中礼乐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

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予以点拨、评价。

子路说,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得让百姓人人骁勇善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后笑了笑,说:“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讲究礼让。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在你内心深处,要有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子路缺乏这种恭敬辞让之心,人治成分太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冉有的理想是,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之后,可使百姓富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孔子对冉有让百姓富足的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他将礼乐教化之事,等待比自己高明的君子去做的说法深表感慨。老百姓丰衣足食了,进行礼乐教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精通礼仪的外交家公西华说,在诸侯进行宗庙祭祀、会盟活动中,他愿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对这种说法,孔子感到惋惜。诸侯祭祀结盟活动,是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治国大事,公西华通晓礼乐,在此应有大作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对。

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衣服,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小孩子,在沂水中洗净身子,在河边唱歌跳舞,祭祀神灵,求降甘霖,咏诗而回。北方发生旱灾,曾皙能顺应民心,带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此,曾皙充当着精神领袖,思想统帅的角色,他借

祈雨祭天活动将人心凝聚调动起来。并通过人内心的自我完善,达到万物各得其所,适心任性,物我一体,人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具体的治国措施——无为而治,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乐治国思想体现了出来。表现出恬淡、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这不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想蓝图吗?孔子听后大加赞叹。

综上所述,在这场富有生活情调的师生言谈中,礼乐思想,是《侍坐》中的一条主线,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实行德政,使天下大治,从而奠定了礼乐文明的基础。古代的礼乐文明,即礼乐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道德准则,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用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文化扩展为礼乐文化,对情感进行节制,礼偏重于行为,乐则偏重于内心,两者不可分割。

孔子继承了周礼这一思想体系,他认为三代的礼乐制度,使其昌盛的原因。春秋的动乱,是礼崩乐坏的结果。他主张“克己复礼”。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

礼的精神。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孔子把周代相传的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礼仪,改造成为一套道德行为的规范,统称为“礼”。使人们在揖让进退之际,增益其德。如能久习而成性,则庶几乎近于德。因此,礼的功能,从大处而言,是要推行仁政;从小处而言,是要造就德性充盈的君子。纵观一部《论语》,孔子在苦口薄心地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君子,他说“仁者爱人”“圣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做到这些,就可称为君子,践行礼乐思想,是成为君子的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子曰:“仁者爱人”其核心是由血亲之爱推广到对大众的爱。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我的净化与修养,通过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其重心在于遵守礼。子曰:“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理性的,乐是感性的,乐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礼作用于人的理智层面,乐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乐是心理性的喜好,属情的高级层面,与生理性的情不同,生理性的情属自然性的倾向,不含理性的因素。所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欣赏《韶》乐的快乐,远远超过了吃肉的快乐。从中看出,孔子将乐的快乐,定位在超生理之上的。

孔子认为,礼乐是仁的表现形式,是体现在政治制度、伦理规范、艺术与审美的方面。

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评价乐以礼作为标准。立礼是为了立仁,而仁的升华则为乐,故曰“立于礼,成于乐。”“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仁的最高境界。孔子希望重新扶正礼乐制度,使整个社会秩序重归和谐。

古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孔子重视礼乐“治国安邦”的社会政治作用,他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并用这种思想教育学生,学生子游管理武城时,用音乐教化人民,境内“弦歌之声”不绝,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礼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子必备的思想素质之一。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仁爱之心,礼乐就失去了意义。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音乐当中,具有很深的精神内涵的,这就是仁德仁爱之心。同时,孔子还说:“礼云礼云,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即实施礼乐教化,不能停留在礼乐的外在形式——玉帛、钟鼓这些方面,而应致力于实现礼乐蕴含的振奋人心,催人上进,和合民众,凝心聚力,济世利民,兴国安邦的内在思想实质上. 音乐能催人奋进,感召人,净化人,能从灵魂深处打动人,改变人。实施礼乐教化,就应致力于实现礼乐蕴含的济世利民、兴国安邦的内在思想实质,用乐合众,用礼节制民众行为,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规范人们的行动,维护社会的秩序。

礼乐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的情欲协调、和合,体态外貌端庄可亲,以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纯正无邪的乐章,其声快乐而不放任,节奏感人至深,可以化民成俗,使人心向善,邪气便无从接近。乐

教是使人民接受良好影响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礼记》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圣人寓教于乐。儒家用乐体现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道,所以许多礼仪都配有寓意深长的乐曲。《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孔子倡导乐教,把它作为“六艺”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学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可谓意味深长。

儒家认为,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只有君子能懂得乐。君子审声而知音,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所以古人说:“乐者德之华也”。

礼乐思想和仁圣观点构成了孔子思想理论一个系统而完善的整体。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各自发挥着作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的礼乐,具有教化民众的作用,它的可贵之处,是要在民众中提倡“敬”与“和”。《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贫富贵贱之分,这就是异,为了维系并推动这些异,使贫富贵贱不同的人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就必须倡导礼。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记·乐记》

遵循礼义,恪守其思想原则,相互尊敬,那么,等级森严的贵贱差别就同一齐一了,才能“乐文同,上下和”,民众乐曲文辞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