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中礼乐思想

合集下载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

《侍坐》篇折射出孔子的思想《侍坐》篇平淡自然、含意深隽,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在言志评志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1. 礼治思想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侍坐》篇中对礼治的体现: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明确指出,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

可见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反映于孔子的评论,间接反映于四位弟子的言志。

1.2子路率尔对曰:“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且”是而且,是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知方”是为人的道理和是非准则,合起来这句话就是而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即在强国的同时强调礼,连子路都认为“知方”比强国更高一层,子路的思想就是孔老师思想的一个侧影,是老师长期教化的结果。

再者如冉有所说“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就更为直白地表明礼乐教化是更高层次的事。

公西华“愿为小相”,虽言辞谦恭,但本质仍是推行礼乐教化。

最具代表性的反映了孔子礼治思想的是曾皙的回答“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绝不是一般教科书上解释的洗澡、吹风、唱歌。

试想,农历三月北方中国——山东,春寒料峭,有谁会下河洗澡?除非冬泳爱好者,曾皙所描述的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

在祭祀时,需涉沂水,十二三人鱼贯而行,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

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皙能对古礼作出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

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也印证了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和“克己复礼”的教诲。

2.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即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九年级语文下册 5《侍坐》教案1 长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5《侍坐》教案1 长版

《侍坐》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品味语言把握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人生观。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回顾学习过的孔子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二)通过孔子的名言,你体会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

“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

“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

三、朗读课文1.自读课文,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

2.借助工具书,理顺难点。

3.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侍坐章》人物特点

《侍坐章》人物特点

《侍坐章》人物性格特点子路★ 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

★ 孔子对他的回答“哂之。

”是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不逊稍有不满。

★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文中表现在:孔子问话刚落,子路就不加思索立刻回答,可以看出子路张扬莽撞的性格。

而他要在三年内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的军队强大,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也许可能,但他张狂的表白,让人感觉他魄力有余而城府不足,大有自负之嫌。

冉有★ 看到孔子对子路哂之,回答表现出谦恭有度。

★ 他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小国,使民富足,还自谦的把礼乐让给别的贤人来治理教化。

★ 这种中庸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并为他感叹。

评述是“为求则非邦也与?”公西华★ 比冉有还谦恭,说话留有很大的余地,让人感觉藏而不露。

★ 开口就表示不是能干,是愿意学习,而且对于宗庙之事还是仅仅做个小相。

虚心跃然纸上。

★孔子对他只做一名小相,表示惋惜,评述是;宗庙、会同也是诸侯的大事。

公西华你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与子路的自负自信形成对比,互相映衬。

曾皙★ 在音乐美的陶冶中超然脱俗,具有童心未了的纯真气息。

★ 他的回答蕴含着人的天性美的出世境界。

★ 与子路三人的入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子对他的评述是赞同。

对于一个饱经风霜而终难得志的过来人,出世的梦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向往。

所以在潜意识中孔子与曾皙不谋而合。

★儒家的治国思想有礼、乐俩大方面,子路三人表达的是礼,曾皙是乐,孔子赏识曾皙徜徉山水之中,咏而归。

就是赞美曾皙从音乐的内在中培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情。

孔子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老师★孔子引导学生讲述人生理想。

一句“子路率而对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率直与无拘束,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

★孔子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予以直接的评价,而是让他们依次讲述,这就不会影响下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在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一《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侍坐》知识点

《侍坐》知识点

《侍坐》知识点《侍坐》出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展现孔子和弟子们交流理想抱负的经典篇章。

以下为大家梳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重点字词1、侍坐:陪(孔子)坐着。

侍,在尊长旁边陪着。

2、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以,因为。

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稍长。

长,年长。

乎,于。

3、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年纪大)(就不敢说话了)。

毋,不要。

以,认为。

4、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居,平日、平常。

5、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呀!知,了解。

6、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如,如果。

或,有人。

7、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何以,即“以何”,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8、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

9、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10、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摄,夹、迫近。

11、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12、因之以饥馑:接着又遇上饥荒。

因,接着。

饥馑,饥荒。

13、比及三年:等到三年。

比及,等到。

1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以使(百姓)勇敢,并且懂得礼义。

方,道,指是非准则。

15、哂之:笑他。

哂,笑。

1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

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如,或者。

17、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如,至于。

浅议《论语》“侍坐”篇的礼乐思想

浅议《论语》“侍坐”篇的礼乐思想

浅议《论语》“侍坐”篇的礼乐思想柳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松原138000)《论语》是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片言只语、零星活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篇”)是其中少有的篇幅较长、内容完整、可独立成章的作品。

通过“问志”“述志”“评志”,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关于“礼”“乐”的思想。

一、尊卑有别“礼”与“法”密不可分,它强调的是社会秩序。

在宗法制社会里,这种秩序的维护就体现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上,所谓“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

“侍坐”篇中,整个谈话活动由孔子主导,以孔子为中心。

在“问志”部分,孔子鼓励学生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从中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平日里学生肯定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不敢妄语,体现了在师长面前的“卑”;二是长者命,不可违,突出了孔子的地位,体现了孔子在学生心目中的“尊”。

二、长幼有序开篇第一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即体现了长幼有序的原则。

据考证,当时孔子60岁,子路51岁,曾皙39岁,冉有31岁,公西华18岁。

孔子“问志”后,子路之所以“率尔而对”,固然有性格粗率的原因,但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第一个回答的也该是子路,所以子路也就不客气地抢答了。

而孔子最后“提问”曾皙,是因为当时他正在鼓瑟。

三、礼的层次子路“率尔”“其言不让”,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愿为小相焉”,而曾皙则描绘了一幅盛世郊游图。

概括起来,这几位的发言内容实际上表现了“礼”的层次,其排序是以对“礼”的认识由低到高为标准的:无礼(子路)—欲礼(冉有)—行礼(公西华)—礼成(曾皙)。

“无礼”是对礼缺乏认识,没有实践。

“欲礼”是认识到礼的重要性,但没有能力实践。

“行礼”是对礼有明确的认识,并有施行的强烈愿望。

“礼成”是礼教大成,是“行礼”的结果,是礼教的最终目标。

四、谦退礼让“应进而迁曰退,应受而推曰让。

”(《礼记·正义》)这种谦退礼让是儒家所倡导的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之一。

职高语文文言文《侍坐》知识点汇总

职高语文文言文《侍坐》知识点汇总

职高语文文言文《侍坐》知识点汇总一、文学常识1、选自《论语·先进》或《论语正义》。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

3、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

4、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乐治国”(简称“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5、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六种科目):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6、人物性格:①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直率②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③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④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5.本文的行文中心线索:学生言志(谈理想)二、通假字1、鼓瑟希(希,同“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同“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三、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可使足民(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二)名词作动词:1、端章甫(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2、端章甫(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3、鼓瑟希(鼓,名词作动词,弹奏)4、风乎舞雩(风,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5、冠者五六人(冠,名词作动词,戴帽子)6、曾皙后(后,名词作动词,走在后面)(三)形容词做名词:1、可使有勇(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2、赤也为之小(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注:为:做3、孰能为之大(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注:为:做(四)形容词作动词:1、赤也为之小(小,形容词作动词,做小相)注:为:替3、孰能为之大(大,形容词作动词,做大相)注:为:替2、子路率尔而对曰(对,形容词作动词,回答)四、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毋吾以也2、不吾知也3、则何以哉4、尔何如?5、何伤乎?(二)状语后置句(以、乎、于 + 实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2、摄乎大国之间3、加之以师旅4、因之以饥谨5、异乎三子者之撰6、浴乎沂7、风乎舞雩8、为国以礼(三)定语后置句(名词+数量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四)省略句1、居则曰2、可使有勇3、毋吾以也4、舍瑟而作五、一词多义“而”①咏而归(表修饰)②子路率尔对曰(表修饰)③舍瑟而作(表顺承)④非诸侯而何(表并列)注:其他一词多义参考随堂练153页六、课下注释+补充注释。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作者:张化桥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年第18期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予以点拨、评价。

子路说,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得让百姓人人骁勇善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后笑了笑,说:“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讲究礼让。

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在你内心深处,要有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

子路缺乏这种恭敬辞让之心,人治成分太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冉有的理想是,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之后,可使百姓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

”孔子对冉有让百姓富足的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他将礼乐教化之事,等待比自己高明的君子去做的说法深表感慨。

老百姓丰衣足食了,进行礼乐教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精通礼仪的外交家公西华说,在诸侯进行宗庙祭祀、会盟活动中,他愿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

对这种说法,孔子感到惋惜。

诸侯祭祀结盟活动,是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治国大事,公西华通晓礼乐,在此应有大作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对。

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衣服,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小孩子,在沂水中洗净身子,在河边唱歌跳舞,祭祀神灵,求降甘霖,咏诗而回。

北方发生旱灾,曾皙能顺应民心,带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此,曾皙充当着精神领袖,思想统帅的角色,他借祈雨祭天活动将人心凝聚调动起来。

并通过人内心的自我完善,达到万物各得其所,适心任性,物我一体,人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具体的治国措施——无为而治,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乐治国思想体现了出来。

表现出恬淡、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这不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想蓝图吗?孔子听后大加赞叹。

综上所述,在这场富有生活情调的师生言谈中,礼乐思想,是《侍坐》中的一条主线,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内容。

文言文 侍坐 解读

文言文 侍坐 解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言原文先秦:佚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三、默读课文,研读精讲(奇奇怪怪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整体感知:这话语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第一:主动放低姿态。

明明有为师之尊不说,却说只是暂时的年长,此外没有什么优越之处。

第二:鼓励学生不要怕人(包括自己)不理解,假定(我)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说法?这样起到了缓解他们的情绪,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第三:在说话时,用了一些口语的语气虚词(也哉)结尾,语气显得比较亲切。

这些语气虚词的运用对于传达现场感情,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孔子话中的两个“也”,一个“哉”,就构成了随意漫谈的氛围。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子路时孔子的得意门生,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还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子路好勇,闻过则喜。

《侍坐》课件(教学用)

《侍坐》课件(教学用)
领导力培养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领导力和学生 们的领导潜力,这些对于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具有重要意义 。
社会和谐
通过孔子的教诲和学生的回应,体现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即尊重他人、宽容差异、寻求共识,这对于当今社会的和 谐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THANKS
感谢观看
《侍坐》中的士人精神体 现
在《侍坐》中,孔子及四位弟子都展现出了 士人精神的特点。他们追求真理、注重道德 修养,同时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 他们敢于质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
以自己的方式对社会做出贡献。
05 《侍坐》的艺术 特色
语言艺术
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更具感染力。
情节跌宕起伏
情节跌宕起伏,使读者产生强烈 的情感共鸣,增强阅读体验。
修辞艺术
排比、对偶
运用排比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有气势 ,易于记忆和背诵。
寓言、象征
运用寓言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有深刻 的思想内涵和哲理性。
类比、对比
运用类比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 象,更具有说服力。
历史背景:课程简要介绍了《侍坐》所 涉及的历史时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课程背景主要介绍了《侍坐》的文化背 景、历史背景和学术背景。
文化背景:课程介绍了《论语》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中国 文化的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主要涉及以 下几个方面
理解《侍坐》的基本 内容与思想;
06 《侍坐》的当代 价值
人文精神的价值
尊重人本
通过描述四个学生和孔子的对话,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尤 其是对个体的尊重和重视。

《侍坐》篇比较阅读

《侍坐》篇比较阅读

《侍坐》篇比较阅读
《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它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对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以及孔子赞赏曾皙观点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在内容方面,《侍坐》篇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的可读性很强,通过对弟子们的言志,展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

其次,在人物形象方面,子路的率真、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都得到了生动的刻画。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反映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

最后,孔子赞赏曾皙观点的原因是因为曾皙描绘的“春服图”符合孔子重视礼乐教化的思想主张,比起其他三者更为雅洁。

这也反映了孔子对礼乐教化的重视程度,以及他对于不同弟子性格特点的深刻理解。

此外,《侍坐》篇还体现了“三主”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自学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线,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构建为主标。

这种教学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侍坐》篇是一篇富有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的文章。

通过对它的比较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弟子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领悟“三主”的教学原则。

谈《侍坐》章的主题

谈《侍坐》章的主题

作者: 王昌瑾
作者机构: 句容县教师进修学校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50-52页
主题词: 侍坐;曾皙;孔子;礼乐治国;民信之;积极用世;《论语》;子路;儒家;安贫乐道
摘要: <正> 《侍坐》章选自《论语·先进》篇。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门生言行的书。

据《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作为一种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记叙了孔子对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文学等方面的见解,内容相当丰富。

其表现形式也不拘一格,诸如独白式、对话式、座谈式等等。

精彩生动,良多趣味。

从文字上来看,大多篇幅很短,往往是三言两语式的抽象议论,便构成了富有哲理性的警句格言。

《侍坐》阅读附答案

《侍坐》阅读附答案

《侍坐》阅读附答案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10分)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题1:《论语》是记录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体散文集。

(1分)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毋吾以也()②如五六十()③异乎三子者之撰()④吾与点也()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原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翻译:小题4:子路言志之后,孔子为什么要“哂之”?(2分)小题5:结合选文,谈谈文中塑造了孔子怎样的形象?(3分)参考答案:小题1:(1分)孔子语录小题1:①认为②或者③ 才具这里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④ 赞同小题1:翻译如果让冉求我去治理,等到了三年,就可以使百姓骁勇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小题1:子路“率尔”言志的方式一点都不谦让,有违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孔子的批评是委婉含蓄的,既保护了子路的自尊心又表现了自己的豁达。

小题1: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胸怀开阔;教学有方;有理想有抱负。

论语《侍坐》要点解析

论语《侍坐》要点解析

论语《侍坐》要点解析
1.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哲;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

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孔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于路鲁莽,不够谦虚;冉有、公西华随机应变,谦虚谨慎;曾皙恭敬、淡泊。

7.文章善于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及记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记录人物语言,能逼真地表现出入物的身份和个性。

叙述不多,但用词准确精练。

如用“率尔而对”表现子路直率豪爽的个性,用“夫子哂之”表现孔子听了子路发言后的神态,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记叙曾皙发言之前的一连串动作,表现其从容潇洒的气度,都十分传神,显示出遣词造句之妙。

侍坐说课稿3

侍坐说课稿3

读《侍坐》、谈理想、品经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说课人:武汉市财贸学校蔡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

孔夫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句话阐明了一个人志向的重要性。

我们的语文课本,选编了《论语·先进》篇里一个比较罕见的完整段落叫做“侍坐”,生动的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作为新时代的中职语文教师,该如何让学生走近圣人、品读经典呢?各位评委、专家、老师们,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读《侍坐》、谈理想、品经典。

为了能深入浅出的将圣人的智慧扑撒入学生们的心田,让他们通过一篇古文的学习开启理想之道,本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资源的处理上有以下四个特点:1、活动教学贯穿全课。

设计听读、听说、听辨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诵读教学把握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孔子及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志趣。

3、信息化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两段动画视频,再现千年之前的课堂,化文言文学习的繁难于简易,指导学生解读“吾与点也”的精义。

4. 利用网络延伸学习。

创建百度贴吧,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可跟帖评论。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策略,教学活动与过程,教学延伸与反思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教材、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高教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是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内讲读课文。

第六单元是全书的最后一个单元也是古诗文的阅读与欣赏单元。

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继《〈诗经》二首》之后选编的一篇出自《论语》的经典之作。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以语录的体式记载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翻开《侍坐》,我们看到,朴素的字句后面闪耀着一种理想之光。

该课文人物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精深,传递的是一种清明的治国思想。

是一篇经典传承名篇。

2.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我校2013级会计精品班的学生。

据统计分析该班80%的学生能主动积极地配合老师完成课前预习、课上活动、课后复习等环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考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考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考释作者:韩宝江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7期作为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论语》已经正式列入高考必考篇目。

《论语》中所载大抵为道德和政治性质的对话,《侍坐》是其中篇幅相对较长却比较有故事性的一篇,在选修中属于文言文的“文无定格?摇贵在鲜活”单元。

《侍坐》一文语言文字的难度并不大,但是里面四子所言志向以及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对现代生活背景下的学生来说却不容易深入理解,把文言—文意—文化结合起来,深入解读文字背后的思想是难点。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

文章记录了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对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篇课文中的多个细节之处,学界历来争议纷纭、莫衷一是,中学教师大多不具备扎实的学术考证、训诂、辨正能力,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惑和干扰。

鉴于此,笔者试对文中部分节点进行梳理,力图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加以阐释。

这里选用的教材版本为统编本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

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教材第2页的注释2中译为:“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以,因为。

”未对前后两个“以”加以区分,可以理解为把两个“以”视为相同意思。

对于前一个“以”作“因为”讲,基本上没有异议。

其实这句话的争议点在“毋吾以也”,具体到其中“以”的意思和用法是关键。

陈襄民等《五经四书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本文中文献首次出现加注,下文重复出现时不再加注)3157页中,对“毋吾以也”句中“以”的解释为“任用”,译为“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自相矛盾。

吴兆基编译《论语·孟子》(京华出版社,1999)101页中,“吾以”解释为“任用我”,译为“你们不要因此而在我面前(感到拘束,不敢说心里话)”,同样自相抵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侍坐》中的礼乐思想
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启发弟子们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予以点拨、评价。

子路说,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他只需三年时间,就可以治理得让百姓人人骁勇善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后笑了笑,说:“治国以礼,其言不让”,治理国家最核心的东西是要讲究礼让。

用礼制去治理国家,在你内心深处,要有温良恭俭让,这是一个起点。

子路缺乏这种恭敬辞让之心,人治成分太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冉有的理想是,一个小国,让他治理,三年之后,可使百姓富足。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只荣辱。

”孔子对冉有让百姓富足的做法表示肯定,而对他将礼乐教化之事,等待比自己高明的君子去做的说法深表感慨。

老百姓丰衣足食了,进行礼乐教化,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精通礼仪的外交家公西华说,在诸侯进行宗庙祭祀、会盟活动中,他愿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

对这种说法,孔子感到惋惜。

诸侯祭祀结盟活动,是政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也是治国大事,公西华通晓礼乐,在此应有大作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才对。

曾皙的理想是,暮春时节,穿上新衣服,和几个成年人,带着小孩子,在沂水中洗净身子,在河边唱歌跳舞,祭祀神灵,求降甘霖,咏诗而回。

北方发生旱灾,曾皙能顺应民心,带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此,曾皙充当着精神领袖,思想统帅的角色,他借
祈雨祭天活动将人心凝聚调动起来。

并通过人内心的自我完善,达到万物各得其所,适心任性,物我一体,人与天地相融合的境界,从而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曾皙结合国情,既陈述了具体的治国措施——无为而治,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乐治国思想体现了出来。

表现出恬淡、宁静、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是国家自主,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天下太平的大同社会,这不正是儒家礼乐教化的理想蓝图吗?孔子听后大加赞叹。

综上所述,在这场富有生活情调的师生言谈中,礼乐思想,是《侍坐》中的一条主线,是孔子教育学生的中心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实行德政,使天下大治,从而奠定了礼乐文明的基础。

古代的礼乐文明,即礼乐制度,相当于现在的道德准则,1983年,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接见美国学者邓尔麟时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用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文化扩展为礼乐文化,对情感进行节制,礼偏重于行为,乐则偏重于内心,两者不可分割。

孔子继承了周礼这一思想体系,他认为三代的礼乐制度,使其昌盛的原因。

春秋的动乱,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他主张“克己复礼”。

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到家族、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从国家典制到人们的服饰、建筑、行为方式等等,无不贯穿着
礼的精神。

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古代中国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把周代相传的冠、婚、丧、祭、飨、射、朝、聘等礼仪,改造成为一套道德行为的规范,统称为“礼”。

使人们在揖让进退之际,增益其德。

如能久习而成性,则庶几乎近于德。

因此,礼的功能,从大处而言,是要推行仁政;从小处而言,是要造就德性充盈的君子。

纵观一部《论语》,孔子在苦口薄心地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君子,他说“仁者爱人”“圣者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做到这些,就可称为君子,践行礼乐思想,是成为君子的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子曰:“仁者爱人”其核心是由血亲之爱推广到对大众的爱。

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我的净化与修养,通过约束、培养、调整自我以使言行符合礼,其重心在于遵守礼。

子曰:“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理性的,乐是感性的,乐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

礼作用于人的理智层面,乐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乐是心理性的喜好,属情的高级层面,与生理性的情不同,生理性的情属自然性的倾向,不含理性的因素。

所以,“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欣赏《韶》乐的快乐,远远超过了吃肉的快乐。

从中看出,孔子将乐的快乐,定位在超生理之上的。

孔子认为,礼乐是仁的表现形式,是体现在政治制度、伦理规范、艺术与审美的方面。

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评价乐以礼作为标准。

立礼是为了立仁,而仁的升华则为乐,故曰“立于礼,成于乐。

”“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是仁的最高境界。

孔子希望重新扶正礼乐制度,使整个社会秩序重归和谐。

古人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万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孔子重视礼乐“治国安邦”的社会政治作用,他说“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并用这种思想教育学生,学生子游管理武城时,用音乐教化人民,境内“弦歌之声”不绝,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礼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子必备的思想素质之一。

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仁爱之心,礼乐就失去了意义。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从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音乐当中,具有很深的精神内涵的,这就是仁德仁爱之心。

同时,孔子还说:“礼云礼云,云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即实施礼乐教化,不能停留在礼乐的外在形式——玉帛、钟鼓这些方面,而应致力于实现礼乐蕴含的振奋人心,催人上进,和合民众,凝心聚力,济世利民,兴国安邦的内在思想实质上. 音乐能催人奋进,感召人,净化人,能从灵魂深处打动人,改变人。

实施礼乐教化,就应致力于实现礼乐蕴含的济世利民、兴国安邦的内在思想实质,用乐合众,用礼节制民众行为,以礼作为行为的准则,规范人们的行动,维护社会的秩序。

礼乐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的情欲协调、和合,体态外貌端庄可亲,以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纯正无邪的乐章,其声快乐而不放任,节奏感人至深,可以化民成俗,使人心向善,邪气便无从接近。


教是使人民接受良好影响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径,《礼记》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圣人寓教于乐。

儒家用乐体现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道,所以许多礼仪都配有寓意深长的乐曲。

《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孔子倡导乐教,把它作为“六艺”之一,列入教育科目,要求学生“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可谓意味深长。

儒家认为,与民同乐,才是真正的乐。

只有君子能懂得乐。

君子审声而知音,审音而知乐,审乐而知政,治国之道尽在其中。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所以古人说:“乐者德之华也”。

礼乐思想和仁圣观点构成了孔子思想理论一个系统而完善的整体。

在社会和国家治理中各自发挥着作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孔子的礼乐,具有教化民众的作用,它的可贵之处,是要在民众中提倡“敬”与“和”。

《礼记·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出现了贫富贵贱之分,这就是异,为了维系并推动这些异,使贫富贵贱不同的人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就必须倡导礼。

“礼仪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礼记·乐记》
遵循礼义,恪守其思想原则,相互尊敬,那么,等级森严的贵贱差别就同一齐一了,才能“乐文同,上下和”,民众乐曲文辞相同,
齐声歌唱当今盛世,君民上下和谐一致,齐心协力,共建美好人生,理想社会。

孔子为实现仁与圣的思想主张,倡导实行德政,以礼节制民众行为,通过礼乐教化使民众形成有耻且格的品性。

孔子欲挽大厦于将倾,他奔走呼号,席不暇暖,竭力推行仁政,但在诸侯纷争、雄霸的时代,仁政思想太不合时宜了。

当权者对他敬而远之,匡地遭围,陈蔡绝粮,狂人接舆、荷蓧丈人的讥讽,孔子举步维艰,处境困窘,“遑遑如丧家之犬”。

然孔子凭借着一种殉道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他身上,有一股浓重的悲剧英雄色彩,满怀希望地对抗着绝望。

耄耋之年的孔子,寄希望于将来,让学生们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在此情境之下,曾皙的暮春畅游图正中孔子下怀,这不正是自己孜孜以求,倡导的理想境界吗?对曾皙观点的大加赞同,也透露出孔子的隐逸思想,淡泊情怀。

这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层思考、研究的结晶。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学区 7452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