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近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5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试题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五) 求生——中国近代经济生活的变迁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跟踪检测(五)  求生——中国近代经济生活的变迁

专题跟踪检测(五)求生——中国近代经济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莆田二模)下表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

据此可知,清末()年代指数年代指数1821~1830 100 1871~1880 801831~1840 92 1881~1890 801841~1850 92 1891~1900 781851~1860 87 1901~1911 781861~1870 82(晚清卷)》A.近代农业未能有效发展B.自然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C.列强加强控制传统农业D.近代农业经济全面落后于西方解析:选A根据图表可知晚清小农经济占主导,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下降,故选A项;强调自然条件,忽视了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不只清末存在,排除B项;在这段时间内,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为主,单产下降不能说明C项中“控制加强”,排除C 项;材料未涉及西方与中国比较,排除D项。

2.(2019·新乡三模)据1937年的一份调查显示,贵州省各县主要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差最高达到25倍,最低也有3倍,平均为7~15倍。

这种悬殊的农产品价格差主要体现了() A.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B.工业原料的强劲需求C.传统自然经济的特点D.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解析:选C由材料中1937年贵州省各县农产品价格差较大,这是由各县生产农产品的差异性决定的,也说明各县农产品大多只在本县流通,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C 项。

3.(2019·郑州二模)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

这表明洋务企业() 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解析:选C据材料“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可知1865年后的洋务企业的经营具有资本主义因素,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给工人工资,并未涉及保障工人的权益,排除A项;材料虽然说明了实行雇佣劳动,按照技术高低定工资,但这并不能说明已经脱离了落后因素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是否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D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刚结束后,在如何处理清朝与英国关系这一问题上,两广总督耆英曾向道光帝上疏:“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

”耆英的这一外交理念( )A.已具有较明确的近代外交意识B.为近代的屈辱外交埋下了祸根C.仍未突破“天朝上国”的理念D.具备相当务实的近代外交特征2.(2021四川乐山一模)1858年,英法联军一路北上,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咸丰帝在不得已接受之后又反悔了,原因是不能容忍西方的使节带着家属在北京建立公使馆(《天津条约》第三款)。

作为取消这一条款的交换条件,他提出从此以后外国商品的关税全部免除。

此举( )A.旨在牺牲经济以换取政治威信B.说明政府的主权意识明显增强C.反映政府主动适应贸易自由化D.导致英法联军发动新一轮进攻3.(2021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洪秀全等人在金田村发动起义后,宣布建立“太平天国”。

这个政权名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是( )A.中国和西方两方面理想结合的产物B.充满迷信和宗教色彩的农民运动C.要建立一个西方式的民主自由政权D.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4.(2021湖南永州三模)史载,北洋海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

……平日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动而靶不动”,而且“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

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实属无益”。

材料说明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 )A.实战训练不足,演习弄虚作假B.指挥能力不强,士兵临阵脱逃C.战略战术失误,武器装备陈旧D.依赖列强调停,怯战思想严重5.(2021山西运城高中联合体阶段检测)1901年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要求处决的官员名单,即载漪、载澜、载勋、英年、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徐桐、刚毅、李秉衡等。

到4月,列强要求严惩的地方官员,共达一百多人。

这反映出( )A.清政府的半殖民化程度加深B.列强完全左右了清政府C.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开始转变D.义和团运动被联合镇压6.(2021河南信阳调研)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已有洋纱进口,平均每年不过2.5万担,进口印度棉花年达50万担;1860年,广州连同汕头共进口洋纱3.5万余担,进口棉花57万担,均比战前略有增加,其他口岸基本上并无棉花、洋纱进口。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关注2.1近代向西方学习潮流——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课件

2.中国近代完整、科学的教育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 废八股、 变科举; 创办近代学堂;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大学的模式,开办京师大学堂。这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 (1)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影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戊戌变法中的废八股、变科举,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封建制度 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 ②戊戌变法时期奠定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新内 容,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产生准备了前提条件。
从 “ 西学东渐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到维新变法,近代中国人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近代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 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战争的推动下,晚清统治者 发动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三次变革,三次变革都 是在反侵略战争失败后进行的,每一次变革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起步。
(3)戊戌变法时期形成比较完整的西学观 ①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 传播开辟了道路。于是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如雨后春笋般 地被介绍到中国,人们都以西学为荣,当时一些报刊都以宣传西学 为主要内容,西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②戊戌变法成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转折点,戊戌变法时期 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主导了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不断 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中国近代较完整西学观的形成 戊戌变法是 19 世纪末中国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全方位向 西方学习的一次改革运动。西学的内容和态度都发生质的变化。 (1)戊戌变法西学内容的变化 ①洋务运动时期是船坚炮利的西学观,只有少数有识之士和洋 务派参与。 ②戊戌变法时期的西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 会各个领域。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限时集训(一)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

专题限时集训(一) 沿革——政治文明的精髓与局限(建议用时:30分钟)微专题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由此可知( )A.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贵族政治正式形成A[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未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 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 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排除D项。

]2.(2020·某某质检)西周的封国,有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等六种类型。

其中,前三种群体是西周最信赖的力量,其他则无足轻重,西周分封后三种群体主要是出于( )A.推行仁德的旨趣B.防御狄人的思量C.拓展疆域的需要D.羁縻笼络的考虑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室子弟、姻亲、功臣,为了巩固其统治,周王不得不分封一些先代贵族,即题干中的“古帝王后、殷后、重要方国”,说明周王分封先代贵族的主要目的在于笼络和羁縻,故选D项。

]3.(2020·某某一模)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贵族宗法血缘关系有所松动B.君主对地方的掌控能力有限C.奠定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基础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共主’名义的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的问题,故选B项;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松动,排除A项;秦的统一奠定了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排除C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D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4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抗争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4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抗争

探究点二 自上而下的救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学术前沿] 康有为思想的局限性 他(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 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 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最终只会激 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 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崔之清《太平天国革命纲领试析》 [思维激活] 作者从太平天国的实践上认定《天朝田亩制度》并不是 太平天国运动的总纲领。
[史料实证] 义和团运动 史料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 兵法易,劝学拳,要灭鬼子不费难。 挑铁道,拔线杆,旋再毁坏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
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但未能实施。 (2)《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
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3.影响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清 王朝的统治。 (2)引起了清政府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中央权力下移。
知识点三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1.“洋务派”提出洋务新政 (1)目的:自强、求富,挽救封建统治。 (2)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活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建成了新式海军,开办了培
3.学术情境——“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 “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时代中提出来的,它在 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旧学和新学、“中体” 和“西用”势必会产生冲突。西学、“西用”会逐渐冲击中学、“中 体”的防线,从而促进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思考: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对 此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旧民主主义革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旧民主主义革命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卷:旧民主主义革命一、单选题1.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 5%,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

这说明当时( )A.协定关税的危害性很有限B.协定关税促进海关的近代化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清政府对国际公法缺乏正确的认知2.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

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

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定表明(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3. 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矸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 )A.抗击西方列强侵略的领导能力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最早进行“师夷”的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4. 下表反映了 1837年和1864年清朝总督和巡抚满汉人数的对比情况。

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D.中央政府逐步丧失权威A.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B.洋务运动增强了地方力量C.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需要D.中央政府逐步丧失权威5. 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6. 下表是1845年与1850年广州、上海主要对外贸易数据对照表。

这表明当时中国( )B.对外贸易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海绖济屮心地位逐渐确立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增长缓慢7. 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地区的农妇纺布1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1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1个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1个月挣4一5美元。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模块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1、秦统一天下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对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 )A.定期朝觐皇帝B.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3、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秦汉间是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的影响是(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4、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人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之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

这表明( )A.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5、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6、秦朝法律《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7、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记载.只涉及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 )A.巩固君主专制皇权的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8、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文档:板块二中国近代史 Word版含答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通史整合(五)中华文明的拐点——晚清时期(1840~1894年)政治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探索历程。

经济在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向近代化迈进。

同时,中国社会生活习俗也发生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面对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一)晚清时期(1840~1894年)的政治[诗史巧记]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小题验知]1.(2018·宝鸡一模)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

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C.集中反映了清政府的软弱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解析:选B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以夷制夷的心态,故B项正确。

2.(2018·上饶三模)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对太平天国有褒有贬,一方面自称“洪秀全第二”,另一方面又说太平天国:“只知有民族,不知有民权;只知有君主,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这表明他评价太平天国的视角是()A.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B.民族主义和现代化史观C.进化史观和文明史观D.民本主义和革命史观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孙中山一方面在赞扬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另一方面又在批判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升级练(四)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主题升级练(四)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主题升级练(四) 痛苦转型——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4题,全卷满分85分,考试用时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陈恭禄1934年撰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时指出:“中外政教之悬殊,夷夏之别太严。

”英国要求通商与平等往来,但“北京政府不知国际关系之变迁,本于轻视外人之心理,囿于旧档成案”,“视英国为藩属之国,视为蛮夷,拒绝平等往来,因此战祸之促成。

”上述言论表明作者( )A.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分析问题B.肯定英国引领着国际关系潮流C.其观点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D.企图理性地反思中国落后之因答案:D解析: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作者从清政府落后的角度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其实是希望能够更理性地反思中国的落后,思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并不是要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不是肯定英国的进步,故B、C两项错误,D项正确。

2.(2019福建龙岩高三质检)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慨叹:“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奕),已属不成事体。

”奕本人也对其从“岂肯与异类为伍”到“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耿耿于怀。

上述现象反映出( )A.奕依据时势作出主动的调整B.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的必要性C.清政府形成了近代平等的外交D.清廷“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无论是咸丰帝还是奕都极力反对与外国人直接会面,但又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不得不会面,这反映了清政府固守的“天朝上国”观念已受到冲击,D项正确。

A项“主动的调整”表述错误;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洋务运动,排除B项;材料表明,清政府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并没有形成近代平等的外交理念,C项错误。

3.(2019贵州遵义高三冲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轮复习——明清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

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

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

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二)、高频知识点一、内阁1:产生的根源:集权政治下,皇帝精力、能力无法分配、顾及所造成。

2:特点:始终不是宰相;不能统领六部;有建议无决策;后来权力有所增加。

3:司礼监:起初为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二、商业发展商业市镇的兴起;粮食结构发生变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专业化市镇的出现);形成区域性大商帮、会馆;玉米等经济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重农抑商程度不断松弛三、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明中期以来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四:理学VS进步思想1:明清时期,理学不断世俗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进步思想:反对专制、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15天:旧民主主义革命(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倒计时15天:旧民主主义革命(含解析)

倒计时15天旧民主主义革命一、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背景。

①直接目的: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②根本动机:打开中国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中国战败,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等。

(3)影响。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前者最主要。

③革命任务:由单纯的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对外关系:中国大门被打开,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⑤经济上: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⑥思想上:冲破传统“贵华贱夷”观念,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开始学习西方。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58年联军夺大沽,占天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联军再占天津,逼北京,火烧圆明园,逼签《北京条约》。

(3)影响: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主权;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

半殖民地程度加深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2.概况: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意义:扫荡了旧秩序,冲击了旧纲常礼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4.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提出科学的救国纲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渐趋增强;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概况。

①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战争爆发。

②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惨案、威海卫战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中外关联专题1丝绸之路下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课件

3.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1)概况: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 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 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2)由陆路为主转为海路为主的原因 ①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 ②陆上丝绸之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 ③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以丝织品为主,两宋以陶瓷为主,不易陆路运输。 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以海运为主。 ⑤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 ⑥波斯、阿拉伯商人在沿海的活动。 4.明清丝绸之路的萎缩:郑和下西洋后,包括整个清朝时期,政府的海洋政策走向保守。因为 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 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文化交流之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技术如造纸术、印刷术开始 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在西域使用,并 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3.宗教传播之路: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 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明末清初之际,为传播天主教,大批传教 士来到中国。传教士作为西学东渐的桥梁,给中国带来了有关地理、火炮、水 法、钟表、机械、建筑、医药、绘画和音乐等方面的新知识。同时也担当起 了中西学交流的任务,他们是最早中国文化和思想西传的媒介。 四、明朝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诗篇 1.概况: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 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__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2019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专题能力训练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__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专题能力训练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运动后的中国一、选择题1.“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

以上述宣言开始的运动(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C.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爱国浪潮D.将国民革命运动推向高潮2.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3.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此人(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书记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4.(2018课标全国Ⅰ,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5.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6.(2018课标全国Ⅱ,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59张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5单元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59张

4.内容 (1)为了自强,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如江__南__机__器__制__造__总___局_、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 (2)为了_求__富__,开办了一批_官__督__商__办__的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 局、上海机器织布局、__开__平__煤__矿_等。 (3)兴办近代教育:洋务派创办了培养_翻__译__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4)筹划近代海防:建成了以_北__洋__舰__队__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3)危机解决 ①1875年,清政府任命_左__宗__棠__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新 疆平乱,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②_1_8_8_4_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西南、东南边疆危机——中法战争 (1)背景: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_越__南__,把 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特别提示]洋务新政的指导思想和性质 (1)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性质: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1)起因:19世纪60年代以后,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 国的侵略。1864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中央政府,形成 内乱局面。 (2)危机加剧 ①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_阿__古__柏__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 部分地区。 ②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概念阐释〕 (1)商品输出:列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借此 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甲午 中日战争之前,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是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指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 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和办厂权等。《马关条 约》签订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经济侵略主要是资本输出。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六)“中国近现代史”文化专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某某调研)1839年,林则徐在《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的通令中指出:“况茶叶、大黄(一种中药材),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乃听尔年年贩运出洋,绝不靳惜(吝惜),恩莫大焉!”这反映出林则徐( )A.主X平等商贸往来B.抵制西方掠夺原料C.讲究禁烟策略手段D.文化封闭性的观念解析:选D 材料中林则徐认为中国允许茶叶、大黄出口是中国人对外国的恩惠,并未涉及平等商贸往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对列强的抵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禁烟的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中把中国出口的传统商品看作是对西方的恩惠,说明当时林则徐保守的对外观念,故D项正确。

2.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

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学中源”思想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又维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制度,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故选D项。

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项错误;奕倡导的向西方学习仍停留在器物层面,B项错误;明朝时已经出现西学东渐,C项错误。

3.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X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

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 )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解析:选C 材料中仅仅说明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X树声对西方政体的认识,并不能说明他们转变为维新派,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西方的议院,可知指的是对当时的西方政体的认识,不是哲理学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等信息,说明当时有识之士对“中体西用”提出了质疑,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是少数人的观点,不能说洋务派的主X受到广泛批判,故D项错误。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

专题五  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件)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实操性课件
陈独秀、李大钊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发展工商业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
【深化拓展】
一、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
思想:面对新形势,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 “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 经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 外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 军事: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军
随着第二次工 ①主要侵华方式:
签订《马》,大大
19世纪末
业革命的进行, 主要资本主义
政治上,由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
经济上,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 甲午中日战争
加深了中国半殖半 封程度;
—20世纪初 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
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②主要国家:除英、法、美、俄外, 德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
【深化拓展】
一、列强侵华格局的演变
英国率先入侵 (1840——1894年)
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率先侵略中国; 法、美、俄也追随英国的脚步加强对华侵略; 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列强瓜分狂潮 (1894——1914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甲午中日战争后,英、日、德、俄、法、美等国掀 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 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以资本输出为主要侵华形式
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
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5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第5讲晚清时期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二、晚清统治的变化
(1)地方势力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下移 制的破坏 (2)列强干涉中国内政:随着西方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
加深,外国人在华横行霸道 (1)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时期,科举制受到冲击。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 官僚体系 除科举制,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的演变 (2)汉族官僚的崛起:在镇压太平天国和兴办洋务中,汉族官僚势力上升, 逐渐成为官僚队伍的主体 (1)国际法与外交制度的引入:鸦片战争后,产生于西方的外交制度和国 际法逐渐引入中国,中国古代的宗藩体系逐渐瓦解 国家治理 (2)海关税收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中国国境关 的变化 税的海关大权长期把持在外国人手中 (3)教育的近代化: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出现,1898年创立的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社会 变迁
鸦片战争以来,近代工厂制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缓慢解体。与此同时,近代西方生活 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生活日益近代化
研学 核心命题
考点一 列强侵华和晚清统治的变化(高考常考点)
考点解读:晚清时期,由于列强侵华,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深渊,清朝的统治秩序受到猛烈冲击,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既有 满足列强侵华权益的一面,也有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面。近几年高考命 题的重点放在了这些“变化”上。
2.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的转折点的表现 (1)甲午中日战争之前侵略中国的主要是老牌的殖民国家,其中以英国为主;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增加了日、德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 (2)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在侵华中以勾结为主,如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 日战争之后以争夺为主,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等。 (3)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是为打开中国门户,进行商品输出;甲午中日战 争之后列强要求瓜分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4)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列强侵华主要是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 约,攫取特权,并在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相互勾结;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 强侵华方式转变为对清王朝从勾结到政治瓜分,最后到“以华治华”。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测)(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测)(含解析)

专题06 近代中国经济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得分_______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选择题(15*4=60分)1.1914年12月5日,北洋政府农商部强调“欧战”期间“通商惠工,在此一举”“机不可失,稍纵即逝”。

其实,当时举国上下尤其是身处商战第一线的工商业者,都充满了这种抓住机遇的紧迫意识。

这表明当时政府A.践行奖励实业法令B.督促良机大发战争财C.秉承实业救国理念D.号召与欧美列强商战【答案】C【解析】【详解】2.据记载,在开埠初期的一二十年间,像洋布、洋皂、玻璃制品等日用洋货,虽多制作精致,外观漂亮,有的也比土货更好用,但由于售价贵,普通人家还很少购用,人们只是把它们看作有钱人为好奇炫新才会买的奢侈品、高档品。

该材料说明在近代初期A.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深受西方影响B.自然经济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顽强抵制C.通商口岸附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西方工业经济的优势还未充分体现【答案】D【解析】【详解】3.上海发昌机器厂于1866年创办,是中国近代较早的民族工业,至19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这一时期促使发昌机器厂发展的因素包括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企业的诱导作用④清朝政府的政策支持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上海发昌机器厂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这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符合题意;由于外商企业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②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后在洋务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缓慢发展,③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政府没有支持民族工业的政策,④错误;故选 D。

排除ABC项。

【点睛】“给予保息5厘或6厘”是本题的关键信息,由此可说明该条例的颁布保证了新设企业的收益。

7.洋务运动初期,军事工业生产的产品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调拨各省。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五 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试题)(中国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破重难点:专题五  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试题)(中国史)

专题五清末民初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1.鸦片战争前,英商代表在英国议院听证会上抱怨“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需要因通商限于广州一口而受到限制”,呼吁用武力来解决问题;1841年9月,英国外交大臣阿伯丁甚至提出放弃“占领”中国领土,而全力谋求“通过一项允许对中国东部沿海四、五个主要城市进行贸易的条约”。

材料说明当时( )A.英国对发动战争摇摆不定B.工业革命提升英国商品竞争力C.清朝锁国政策已名存实亡D.商品输出成为英国的迫切需求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时,《海国沿革图》各图均有古今地名对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国;《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排序上,先是东西两个半球图,然后是各大洲图,最后是各分国。

这说明魏源( )A.意在“师夷长技”B.突破了传统世界观念C.最早开眼看世界D.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3.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在中国的西洋人如何管理并没有想好,清政府能想到的简单办法就是古代中国的“羁縻政策”和“以夷制夷”,让洋人自己管理自己,总比让中国人管理更省心,这样清政府就轻易认可了“领事裁判权”。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传统治理模式影响近代外交B.统治阶层腐朽导致丧权辱国C.主权意识淡薄造成利益受损D.天朝上国观念误判民族危机4.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

这表明当时(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5.张之洞是晚清重臣,在中国近代历史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表中实践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6.在洋务派的支持下,1872年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于上海启航。

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的贫困家庭,因为负责此事的官员根本找不到愿意让孩子去留学的富足家庭。

并且,所有孩子的父亲都要在写着“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 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一、选择题
1.(2017·河北衡水模拟)冯玉祥曾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直言不讳地指出:“握政府之大权者,以不抵抗而弃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热河,以不彻底局部抵抗而受挫于淞沪平津。

即就此次北方战事而言,全国陆军用之于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军则根本未出动。

”此处所说“北方战事”指的是( )
A.长城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平津战役
对上表蕴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
B.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
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结合
3.(2017·湖北武汉联考)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和国民政府进行了血雨腥风的“货币战争”。

日本共印制45亿假法币,实际使用了其中的30多亿。

日本将这些假法币大量投放中国市场,成为中国货币贬值、经济混乱的一个重要诱因。

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 ) A.扰乱沦陷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为了以华制华
D.建立统制经济
4.(2017·河南郑州二模)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四项保证……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这反映了( )
A.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妥协
B.共产党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遇挫
C.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5.(2017·山东济宁三模)日本陆军省、参谋本部所拟《昭和十三年秋以后对华处理办法》中曾写道:“为了对付长期的作战,当将以前对华处理办法明确修改……攻占汉口、广东(州)作为行使武力的一个时期。

然后,主动地指导新中国的建设,特别防止急躁。

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在其内部进行基本工作——恢复治安。

”日本这一指导思想适用于( )
A.抗战防御阶段
B.抗战相持阶段
C.抗战反攻阶段
D.淞沪会战时期
6.(2017·山西临汾二模)据统计,直到1946年11月,中国西部的15个省市仍拥有金融机构2 045家,占全国总数的38.7%。

若以全国金融机构平均数计,西部15个省市平均数为136.3家,东部24个省市平均拥有134.5家,西部略高于东部。

这反映了( )
A.东西部经济水平具有均衡性
B.东部金融水平稍微低于西部
C.持久抗战影响国家金融分布
D.金融发展与解放战争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7.(2017·东北三省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历史学界对于以往的抗日战争历史研究得以重新审视。

在研究范式上,打破以往研究只关注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中国原有现代化进程的藩篱,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诸多新成果。

在研究主旨方面,由以论带史转向对历史真实做科学总结。

对于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分析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共产党避开了抗战的主战场。

这一观点获得不少人的赞成。

事实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如果没有敌后战场的努力与长期坚持,中国抗战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同样的道理,没有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长期坚持,中国抗战也无法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二者不可偏废。

——《荣维木畅谈中国抗日战
争研究的现况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设立两个纪念日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抗日战争研究领域发生的变化。

请谈谈对“抗日战争中积累新的现代化因素”的理解。

专题5 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
一、选择题
1.A 从材料中中国投入作战军队的数量可以判断,此时全民族抗战尚未爆发,中日两国争
夺的焦点是长城沿线的地区,据此,可以判断答案为A项。

B、C、D三项都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以后,错误。

2.D 据时间信息“1935年、1936年、1937年”,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日本扩大侵华,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加重。

这一时期,中国重工业中的钢、生铁等发展较为迅速,显然是出于国防的需要,故D项符合题意;“改善人民生活”应是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故A项错误;官僚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是在全面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故B项错误;国民政府实施“经济统制”政策是在抗日战争中后期,而且据材料不能得出该结论,故C项错误。

3.B 日本大量伪造法币的主要意图是掠夺财富,转嫁战争负担,这一做法也扰乱沦陷区金
融秩序,但这不是意图而是结果,A项错误,B项正确;以华制华是日本侵华的政治策略,不是经济政策,C项错误;统制经济是一种经济管理体制,不是金融问题,D项错误。

4.C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和实行土地革命政策。

从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政府和军队改名,“停止没收地主土地”,这些政策有利于缓和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适时修正自己的政策,表达了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故选C项。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大规模内战基本停止,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故D项错误。

5.B 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在为抗日相持阶段的到来做准备,B项正确;抗战防御阶段,日军疯
狂进攻,希望速战速决,A项错误;抗战的反攻阶段出现在1945年,C项错误;根据所学,淞沪会战处于全面抗战初期,当时日本的战略是速战速决,D项错误。

6.C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持久抗战的需要,东部金融机构纷纷西迁,从而影响国家金融分布,故C项正确。

材料中金融机构平均数东西部差距的缩小,并不能代表东西部经济整体水平,A 项错误;金融机构数量与金融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B项错误;解放战争与材料金融机构的西迁无关,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评价和理解能力。

第(1)问,两个纪念日都是当代设立的,其目的也与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

从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以史为鉴等角度回答。

第(2)
问,“变化”可以从研究范式和研究视角回答。

“理解”主要结合所学分析,注意“现代化因素”的限制词,也就是回答抗日战争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因素,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分析阐述。

答案:(1)目的:牢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以史为鉴,维护正义,警惕日本法西斯极右翼势力;珍爱和平,维护世界稳定政治秩序;尊重生命,反对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2)变化:研究范式,引入现代化范式;研究视角,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给予肯定,强调全民族的抗战。

理解:现代化因素体现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方面。

政治上,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民主政治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延安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表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政治趋向。

经济上,我国沿海工业的内迁,改善了传统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

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减租减息,鼓励垦荒等措施,在生产关系方面尝试进行现代化。

外交上,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到了独立主权国家应有的尊严和地位。

可见,现代化因素在抗日战争期间已然孕育并发展,这种因素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石,而国民党政府完全不顾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采取了一党独裁统治,严重背离了现代化趋向,最终招致民心背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则顺应现代化趋势,领导人民最终建立新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