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合集下载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

《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诗词五首》优质教案示例(通用)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赏析。

2. 教学重点:诗词的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背景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五首诗词的意境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a. 介绍作者和背景知识。

b. 解析诗词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意境。

c. 赏析诗词,分析艺术特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每首诗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床前明月光、海上生明月、春眠不觉晓、红豆生南国、锄禾日当午。

b. 分析五首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c. 仿写一首以“月”为主题的古诗词。

2. 答案:a.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

海上生明月:明亮的月光在海上升起。

春眠不觉晓:春天的早晨,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亮了。

红豆生南国:红豆生长在南方。

锄禾日当午:中午时分,农民在田里锄草。

b. 详见课堂讲解。

c. 示例:《月夜忆舍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的提高。

2. 拓展延伸:a. 探究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月、花、鸟等。

b. 了解其他古诗词大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诗词五首》(第2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诗词五首》(第2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
C.《终南别业》表达了作者隐居终南山的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这种情趣是通过作者所见所感写出来的。
D.《长相思》表达了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6.根据理解,用原文填空。
(1)、《归园田居》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诗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诗词中运用典故,使得诗词语言既含蓄又能表明作者的用意,从而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引荐,渴望出仕,做出一番事业的愿望。
词人身为皇帝侍卫,对陪侍出游感到厌烦,但又改变不得,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稿班组号学生姓名: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
一、学习《渔家傲》:
1、释题:《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2、教师范读,疏通诗意:
3、探究问题:
(1)、“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带月荷锄归(肩负,扛)
(2)、端居耻圣明(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3)、晚家南山陲(安家)
(4)、胜事空自知(美好的)
(5)、偶然值林叟(遇到)
(6)、殷勤问我归何处(情意恳切的样子)
3.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诗词曲五首》教师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诗词曲五首》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言之成理即可)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二.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三.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3.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4.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五.细读感悟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新奇的比喻,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诗人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瀚海阑干百丈冰”:夸张,突出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4.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新课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二.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3.赏析文本°(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小结: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二.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三.写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3.赏析文本°(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新课导入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相关介绍——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三.写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3.赏析文本°(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们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

本次进修的《诗词五首》选取了五首经典的古代诗词,通过进修这些诗词,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情感表达和文学创作技巧,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目标1. 了解《诗词五首》选取的五首古代诗词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

2. 掌握这五首古代诗词的基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3. 能够通过诗词欣赏,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意境,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三、进修内容1. 《静夜思》——作者:李白2.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3. 《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4. 《将进酒》——作者:李白5. 《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四、进修过程1. 阅读诗词《静夜思》,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宁创作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阅读诗词《登鹳雀楼》,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文学技巧。

3. 阅读诗词《春江花月夜》,了解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宁诗歌特点,感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阅读诗词《将进酒》,了解诗人李白的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诗中的豪放与豪情。

5. 阅读诗词《青玉案·元夕》,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宁时代背景,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五、教室讨论1. 请同砚们就每首诗词的主题、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通过诗词的欣赏,探讨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学价值。

六、思考题1. 你认为《诗词五首》中哪一首诗词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为什么?2. 你觉得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价值?3. 你是否有兴趣尝试创作一首诗词?如果是,请简要描述你的创作主题和情感表达。

七、总结通过本次进修,《诗词五首》带给我们不仅是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更是对古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感悟。

希望同砚们在进修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愿我们能够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不息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9课 诗词五首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版(教案)第29课 诗词五首

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目标】1.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熟练地背诵诗词。

2.品味诗词,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

(重点)3.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精彩导入激发兴趣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的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词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吧!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荷.锄(hè)荒秽.(huì)波撼.(hàn)南山陲.(chuí) 谩.有(màn) 聒.碎(guō)(2)词义太清:天空。

端居: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中岁:中年。

胜事:美好的事情。

殷勤:情意恳切的样子。

千帐:形容营地帷幕极多。

荒秽:荒芜。

2.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著名诗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第一课时课型:新课主备人:宋江珍审核:赵文梅【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学习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归园田居》【学习目标】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了解诗歌知识。

【知识链接】(一)中国古典诗歌的分类:中国古典诗歌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曹操《短歌行》)古体诗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杂言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绝句近体诗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律诗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按风格词:婉约派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为代表小令按字数中调长调小令(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散曲套数(睢景臣《高祖还乡》)曲:剧曲词:(1)词是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曲子词”“乐府”“曲词”“填词”等。

(3)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预习交流】1.走近读者陶渊明(365-427),一名_____,字_______,自号_______________。

私谥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导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沈师大附属学校导学案编号:0802-06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执笔:李平利审核:陈淑媛课题:29 《诗词五首》共 3 课时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指导:1.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注意事项:⑴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⑵能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⑶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

三、学习策略:1.收集信息渠道:语文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学辅导资料互联网2.解决问题方法:⑴学生自主学习,感知诗词。

⑵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

⑶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⑷教师答疑,解决难点。

3.背景介绍:《长歌行》是由“汉乐府”采集来的一首民歌。

作者应是当地民间的劳动人民,到宋朝时,由郭茂倩将其整理后收录到《乐府诗集》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

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29 《诗词五首》教案

29 《诗词五首》教案

29.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生字词。

2.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过吗?下过田吗?欣赏过田野的风光,看过天上的白云吗?有谁能告诉我,假如你去过,你觉得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没有去过,你又觉得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好了,大家对田园生活各有各的看法,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感觉田园生活很纯朴、有趣、简单,对吧?老师和你们都有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古代的文人对于田园生活又会有什么感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来看看陶渊明他是怎样看待他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的。

二、学习《归园田居》(其三)1.自读课文,注意诗句的停顿。

2.重点解读。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

②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路窄小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

3.“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诗词曲五首》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熟悉《诗词曲五首》的内容和主题。

3. 掌握《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意义。

4. 能够欣赏《诗词曲五首》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诗词曲五首》的作者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 作品赏析:分别介绍《将进酒》、《登高》、《水调歌头》、《青玉案》、《声声缓》五首作品的背景、主题和意义。

3. 欣赏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欣赏《诗词曲五首》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4. 教室活动:设计教室活动,加深学生对《诗词曲五首》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参与度。

导学步骤:第一步:介绍《诗词曲五首》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1. 李白(701年-762年):代表作品《将进酒》2. 杜甫(712年-770年):代表作品《登高》3. 苏轼(1037年-1101年):代表作品《水调歌头》4. 辛弃疾(1140年-1207年):代表作品《青玉案》5. 李清照(1084年-1155年):代表作品《声声缓》第二步:作品赏析1. 《将进酒》:描述诗人豪饮的场景,表达对人生的豁达和豪情。

2. 《登高》:表现诗人的志向和抱负,展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倾慕。

3. 《水调歌头》:反映诗人的感慨和离愁,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苦涩。

4. 《青玉案》:描绘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痴情,表现出对美好的倾慕和渴望。

5. 《声声缓》: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伤感,展现了对过往美好的追忆和依恋。

第三步:欣赏指导1. 欣赏《诗词曲五首》时,要注重把握作品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2. 注意品味作品中的诗意和意境,体会其中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

3. 培养对《诗词曲五首》的奇特感悟和理解,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

第四步:教室活动1. 分组朗诵《诗词曲五首》,让学生亲身感受作品的韵味和魅力。

2.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29 《诗词五首》教学案29

29 《诗词五首》教学案29

总序:25课题:诗词五首----01【今日格言】唯有行动才能改造命运。

课型:新授课执笔:曾德刚审核:执行时间:姓名:班级组别完成情况【学习目标】学习前三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

【学习难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知识链接】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一、预习导学1、熟读三首古诗。

2、扫清字词障碍。

(部分词义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蓟()北涕()泪衣裳()滁()州涧()3、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杜甫--《杜工部集》韦应物--《韦苏州集》赵师秀--《清苑斋集》二、高效课堂(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四)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提示:阅读、搜索、理解、分析)问题导学:1、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他此时的心情到底是悲还是喜?从哪两个短语可以看出诗人巨大的情感波动?2、尾联中把四个地名用“从”“穿”“下”“向”四个词串联在一起有何作用?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滁州西涧》这首诗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诗中有没有更深刻的寄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约客》一诗中前两句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最后一句中的“敲”字用的好吗?好在哪里?结合诗的后两句想象诗人当时的形象。

(五)学生展示学期成果(六)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三、当堂训练1、背诵本节课所学的三首古诗。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五首诗词曲,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难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唐诗引入新课二、品读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正确划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感情。

作者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2、自由朗读,直至背诵3、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谈读后感受。

4、提供背景及相关材料,重新研读诗歌。

5、师生品读诗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此句蕴含生活哲理,喻新生事物不可抗拒。

6、自由有感情品读这首诗。

三、品读诗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2、同学根据所查资料介绍杜牧3^思考探究:(1)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

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一一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从而为下文铺垫。

(2)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何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齐读背诵这首诗。

四、背诵前两首诗,当堂默写。

五、布置作业1、预习下面的诗词曲,并搜寻资料,准备鉴赏。

2、继续熟背诗歌。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品读诗歌《过零丁洋》。

1、集体朗读《过零丁洋》。

2、介绍赏析诗歌的注意点第一通语言,明意象。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稿 (新版)语文版-(新版)语文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愿归田躬耕,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是好不妥协的。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感情也在此达到了高潮。
二、学习《望洞庭湖赠X丞相》:
1、释题:“望洞庭湖赠X丞相”意思是作者把望见洞庭湖的景象写成一首诗赠给当时的丞相X九龄,题目表明写作的内容和目的。
二、背景资料:
1、关于孟浩然: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前后,诗人赴长安应试,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至二十四年十一月X九龄出任宰相,诗人希望得到他的引荐,出仕做官,就写了这首诗寄给她(这一期间,诗人未到过长安)。诗题也作《临洞庭湖赠X丞相》《临洞庭》等。
2、关于王维: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4),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某某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整首诗将真实的隐居生活融入梦境之中,创造出来了一个将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2、(某某中考)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诗中哪句与此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本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或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人生志趣。
利用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认真完成练习题,达到以练促学的目的。
二、(某某中考)阅读《望洞庭湖赠X丞相》,回答下列问题。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是_希望X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

《诗词五首》导学案一、导入教学目标:通过进修《诗词五首》,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进修《诗词五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呈现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田园。

背景知识:作者李白,表达了对田园的思念之情,以明月为媒介,表现出一种离乡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背景知识:作者王之涣,表达了登高遥眺的壮美意境,借登高之景寄托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倾慕。

3.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背景知识:作者孟浩然,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生气勃勃和变幻莫测。

4.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背景知识:作者李白,以喝酒为主题,表达了豪迈豁达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豪放不羁的个性。

5.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背景知识:作者苏轼,表现了对人生的追问和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疑惑和追求。

三、引导1. 请同砚们谈谈对这五首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如何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请同砚们尝试背诵其中一首诗词,并结合背景知识,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3. 请同砚们思考,古代诗词对摩登人有何启迪和影响,如何将古诗词的精神融入到摩登生活中。

四、拓展1. 探索古代诗词的魅力,了解更多名家名作,拓展古诗词的视野和欣赏范围。

2. 鼓励同砚们尝试创作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3.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五、总结通过进修《诗词五首》,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韵味,更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能在今后的进修和生活中,不息感悟诗词之美,体验文学之乐,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操。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29.《诗词五首》导学案

29、诗词五首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

体会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3、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一、课前准备:1、给下面生字注音:荒秽.()荷.锄()草木长.()涵.虚()舟楫.()南山陲.()殷.勤()谩.()蓬.舟()那畔.()风一更.()聒.碎()2、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并写在语文书上。

3、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了解诗词内容并能翻译,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感受形象。

二、合作探究:(一)、赏析《归园田居》1、学生自读诗文,注意诗歌的节奏,了解这首诗的大意。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侧重写诗人对什么的体验?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4、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5、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二)、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 诗人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4.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赏析《终南别业》1、怎样赏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四)、赏析《渔家傲》1、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2、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3、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4、请分析一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比较一下与本词的不同。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9、诗词五首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导学案29、诗词五首

29、《诗词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2、学会赏析诗句的方法3、把握诗歌的情感【学习重点】背诵默写,赏读诗歌。

【学习难点】走进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歌的主题。

第1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2、学会赏析诗句的方法3、把握诗歌的情感【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诗词,掌握基础1、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诗人,人称“诗圣”,著《杜工部集》。

宝应元年,安史之乱,唐军在洛阳打了个打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相继投降。

此时,由于战乱,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欣喜若狂,以饱满的激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韦应物:唐代诗人,曾做过滁州、江州、苏州刺史。

他的诗以田园风物著名,言语简淡。

《滁州西涧》是他的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的是安徽滁州西涧的景物。

2、识字正音学法指导:①边读边理解,圈点生字词②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③交流劳动成果,注意纠错蓟.北涕泪..怜.西涧....滁州..襄阳【探究活动二】再读诗词,疏通诗意学法指导:对照课下注释,边读边译边想像,弄清诗词的大致内容。

1、解释词义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青春..作伴好还乡独怜.幽草涧边2、借助想像,生动地描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所展示的画面。

【探究活动三】品读诗词,把握情感学法指导:有些情感语言是直接表露,有些是间接表露情感。

一)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完成填空。

1、首联写听到消息时的情形,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遥,“”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

2、颔联和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3、尾联写诗人想象回家的情景,将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体现了诗人。

4、这首诗写的时间在季,从“”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的心情,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设计者:刘垂良班级:姓名:一、【学习目标】(一)、教材分析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代表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的成就。

本科通过对五首诗词的学习和吟咏,让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以接受文化熏陶,提高文学品味和审美能力。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学习仅仅停留在背诵和默写阶段,对于诗歌的意境难以深刻理解,对诗歌的内涵的理解更是少之又少,这与学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品味关系密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读诵,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3、情感与价值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某昔、慷慨激昂,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通过学习,以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四)、重点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

二、【课前自学】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诗词曲五首》,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目标一:了解作家作品和相关背景。

方法引导:1、认真阅读课下注释 2、查阅相关资料。

练习: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以下问题。

1、《行路难》作者,字,号。

代诗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后世称为“”,现存作品有《》。

2、杜甫,字,代伟大的主义诗人。

他的诗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他被称为。

3、《己亥杂诗》选自《》。

龚自珍(1792—1841),代浙江人。

代家、____________家。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代诗人,和并称高岑。

目标二:初读感受方法引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诗词五首》导学案主备人范之斌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感情;(重点、难点)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重点)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jì)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快要)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xiānɡ)阳∕向洛(luò)阳。

(即刻)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首联:我在剑门关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大地,刚听说就止不住喜悦而泣泪满衣裳。

颔联:回头看妻子儿女哪里还有什么忧愁?胡乱地卷起自己的书稿,高兴得要发狂。

颈联:在白天高声地歌唱,痛快的饮酒,在明媚的春光陪伴下返回故乡。

尾联:立即动身,穿过那巴峡和巫峡,一路顺风,从襄阳直到洛阳。

五、概括各联内容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颔联:写全家人高兴的情景颈联:写他将尽情地来欢庆这次胜利,并及早地回到家乡洛阳去尾联:用四个地名组成工巧的对句,规划出回乡时的具体路线,表现出诗人急于回乡过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本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学习《滁州西涧》一、了解作者韦应物,唐朝诗人。

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故称韦江州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在唐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有作品集《韦苏州集》。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三、解词: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四、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五、探究讨论1、从字数格律看,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2、首联主要写的是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惊喜的情形。

3、颔联颈联写了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形。

4、尾联写出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以情写景,借景抒情,表露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安静。

第二课时一、复习反馈: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二、学习《约客》(一)、了解作者赵师秀,南宋诗人。

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号都有一个“灵”字(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徐玑字灵渊,徐照字灵晖),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

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

有《清苑斋集》传世。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三)、结合下列注释理解诗歌,然后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所以称“黄梅时节”为江南雨季。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

形容雨水多,到处都有。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

译文:黄梅时节,家家户户都被裹在蒙蒙雨雾中,长满青草的池塘一带,到处是一片蛙声。

夜已过半,(诗人)约好的客人还不见到来,只得对着棋盘独自推敲,不知不觉间灯花都落了。

四、探究讨论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季节(时令)、什么时间的什么景物?烘托了一种怎样的气氛?春季:梅雨时间:夜单调、寂寞的氛围,2、诗的后两句中哪一句点题?哪个细节描写最为传神?这一细节透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前一句点题。

细节:闲敲棋。

心情: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着急、生气、失落和无奈。

五、学习《如梦令》(一)、了解作者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后由于金兵入据中原,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她展转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多写悠闲风雅的生活和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写得清丽婉转。

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和抒发伤感悼亡之情,写得深沉哀婉。

作品有《漱玉词》传世,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属前期词。

(二)、朗读诗歌(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解词: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三、用现代汉语解说诗句意思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四、探究讨论1、“如梦令”是词牌名。

2、“绿肥红瘦”中“绿”、“红”各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绿”指叶;“红”指花。

用了借代、拟人的手法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心态?(无忧无虑,闲适。

)(4、这首词中心思想?写一位贵族少女怜花惜春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曲折的反映出一种悠闲、淡雅的生活情趣。

第三课时学习《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复习反馈:默写《约客》《如梦令》二.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与苏轼同为豪放派词人,世称“苏辛”,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1、主要经历辛弃疾一生志在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统一祖国。

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

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又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2、文学贡献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

二.了解写作背景: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

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由南昌仓猝南逃,先乘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至造口,隆佑太后侥幸逃脱,但赣西一带的百姓却遭到金兵的屠杀劫掠,损失极其惨重。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

作者路过造口,见景生情,想起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的事,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书江西造口壁(书写)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这里指逃避战乱的难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这里借指宋的故都汴京)(可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gū)。

四、词作赏析、探究讨论1、郁孤台和造口并不在一个地方,作者为什么在造口,却突然写到郁孤台呢?(极表怀念旧京师及中原之意。

旧京师即北宋京都汴梁。

)2、“中间多少行人泪!”本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既是感慨,又是控诉)3,“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如何理解“无数山”的含义?(峰峦重重的自然障碍。

暗示主和派在收复河山问题上形成的社会障碍。

)4、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