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菌、病毒、寄生虫、异种物质等外来物质的生理和病理机制的学科。

在免疫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包括自然免疫、适应性免疫、抗原、抗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

自然免疫是指生物体固有的防御机制,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

它包括机械屏障如皮肤和黏膜,以及非特异性的防御分子如白细胞和天然杀伤细胞。

自然免疫是最早出现的免疫机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病原体的入侵。

适应性免疫是指生物体对抗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通过识别和记住病原体的抗原结构,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需要时间来发展,但一旦形成,它能够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

适应性免疫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个主要分支组成。

抗原是指能够引起免疫应答的分子或细胞。

抗原可以分为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

自身抗原是机体本身产生的,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免疫应答。

非自身抗原是来自外部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异种细胞等。

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用于识别、结合和中和抗原。

抗体的结构非常复杂,由两个重链和两个轻链组成。

抗体可以通过特异性结合抗原,标记抗原并促使其被免疫系统清除。

细胞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组成。

细胞免疫参与抗体产生的调节,以及直接杀伤感染细胞和产生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在抵御细胞内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体液免疫是适应性免疫的另一个分支,它主要由B淋巴细胞和抗体组成。

体液免疫通过抗体的作用直接中和抗原,阻止其进一步侵入和感染。

体液免疫对于对抗细胞外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来说,以上这些免疫学名词的解释对于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免疫应答机制非常重要。

免疫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抵御病原体的机制,也可以为疾病治疗和疫苗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BCR:指B细胞抗原受体,是B细胞表面能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的膜分子,与Igα、Igβ分子结合成BCR复合体,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一信号。

3.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此时机体对其他抗原仍可作出正常的免疫应答。

4.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s),又称中枢淋巴器官或一级/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s),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筛选与成熟的场所,包括胸腺和骨髓,在鸟类还包括腔上囊(法氏囊)。

5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半抗原(hapten):即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是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7.表位(epitope):是与TCR / 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8淋巴细胞再循环概念: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生物学意义: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的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有利于细胞识别、捕获抗原,传递免疫信息,从而产生免疫应答,增强免疫效应。

9.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

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0.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称为免疫球蛋白。

可分为分泌型(secreted Ig,sIg)和膜型(membrane Ig,mIg)。

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11,免疫器官:根据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一种生理功能,通常对机体是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理损伤,引起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等。

2、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和病理性)功能的科学。

3、免疫系统:是指承担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是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应答、执行免疫效应的物质基础,免疫系统包括有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组织。

4、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5、固有免疫:又称先天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6、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物质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7、中枢免疫器官:也叫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起主导作用,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免疫的场所。

在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有胸腺和骨髓,鸟类还包括有法氏囊。

8、外周免疫器官:也称次级淋巴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

是成熟的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9、淋巴细胞再循环:随血流而来的T细胞和B细胞穿过HEV,分别进入深皮质区和浅皮质区,再迁移至髓窦,经输出淋巴管汇入胸导管,最终经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

10、抗原: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11、半抗原: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12、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3、免疫原性: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能力。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机体能够识别“自己”和“异己”,并最终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在循环过程中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不同组织的特定区域。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5.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6.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的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7.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具有相同和相似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分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8.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T细胞的辅助,故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示例】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1分)。

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1分)。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均属此类抗原(1分)。

9.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该类抗原刺激机体时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10.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一类与抗原种属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超抗原。

(SAg不涉及TCR的识别,也不受MHC 分子的限制)12.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 nonspecific immunity :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能遗传给下一代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1.出生就有,功能个体之间无差异。

2.受遗传控制,具体相对稳定性和种的特异性,应答反应快,终身维持。

3.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和记忆性。

4.具有机体防御功能的第一道防线,强度不及特异性免疫。

5.不因免疫次数而增减。

6.为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与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等抗原性物质接触后或者预防接种而获得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1.具有特异性,有很强的针对性,有记忆性。

2.后天获得,不能遗传,应答发生慢,有自限性。

3.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4.免疫效应比非特异性免疫强,再次接触同意抗原可使免疫效应增强并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5.某些情况参与免疫病理。

6.参与细胞及方式多样。

3、异嗜性Ag(heterophil antigen)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之间的共同Ag,又称Forssman Ag。

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免疫调节剂的治疗。

4、Ab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IgG与带相应Ag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能与具有FcrR的NK、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Mφ),Mo等效应细胞结合,触发这些免疫细胞与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5、Ag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te)又称表位或半抗原,抗原性物质表面决定该抗原反应原性(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6、胸腺依赖Ag(thymus dependent antigen)这类Ag需要在T细胞的辅助及巨噬细胞的参与下,才能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7、胸腺非依赖Ag(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这类Ag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的增值分化产生抗体。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区分“自己”与“非己”物质,从而达到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与免疫调节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Ag):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能与其产生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3、异物性:T、B淋巴细胞在胚胎期、在成熟前未充分接触过的物质(未被阴性选择过的物质)。

4、易接近性:指抗原分子的特殊化学基团与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互接触、结合的难易程度。

决定免疫原性的强弱。

5、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的特性。

6、抗原性(反应原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7、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物质基础):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又称为表位。

8、抗体(Ab):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Ab都是Ig,Ig不一定都是Ab)10、超抗原(SAg):是一类由细菌外毒素、菌体某些成分、逆转录病毒蛋白和热休克蛋白等构成的不同于有丝分裂原的抗原性物质。

这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严格的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克隆T细胞或B细胞。

11、补体(complement,C):是正常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

12、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补体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的一个反应系统。

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系统和放大系统。

13、细胞因子(CK):是一大类由细胞分泌的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蛋白质)。

14、白细胞分化抗原(LDA):是指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和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膜表面分子。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抗原
30.细胞因子(旧称淋巴因子)是免疫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的非抗体、非补体的具有激素样活性的蛋白质分子。
31.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的生物学过程。
32.杀伤细胞简称K细胞,其主要特点是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
3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当靶细胞与相应的IgG结合,K细胞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结合,释放细胞毒,裂解靶细胞。
41.免疫重建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细胞移植给患有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使后者的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
42.超敏反应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表现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异常
43.Ⅱ型超敏反应由循环抗体与细胞表面或基底膜上的抗原结合,通过免疫调理、激活补体和ADCC损伤组织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功能正常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
(immunologicdefense)
免疫稳定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immunologichomeostasis)
免疫监视防止正常细胞突变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免疫学特性:①组成简单;②功能明确;③效应明显;④应答连续;⑤利弊共存。
22.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易伸展弯曲,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23.多克隆抗体采用传统的免疫方法,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进入动物体内,经免疫后,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
24.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
25.基因工程抗体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制备的抗体分子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非自身异物,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免疫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条件下也可能对机体造成损害。

【免疫学】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学科。

【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主要指抗感染。

低下引起机体的反复感染。

【免疫稳态】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体内生理平衡。

失控引发自身免疫病和过敏性疾病。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控制癌变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低下引起肿瘤的发生。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 B 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其他部位,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殊化学基团,能与其相应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结构。

结构已经确定的抗原决定簇称为抗原表位。

【非特异性免疫】机体先天、生来就有的,不是只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它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异免疫】机体后天得到的,针对的是某一特定的抗原物质。

比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晚,常在感染5-7 天后才起作用。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进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毒素】抗毒素实为抗外毒素的抗体,【免疫血清】含有外毒素的血清为免疫血清。

【被动免疫】用免疫应答的产物去免疫机体,使机体也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主动免疫】用抗原免疫机体,诱导机体得到这种特异免疫性。

补体】一种不耐热的物质与血清的溶菌能力有关,对抗体可起补充作用克隆清除】胚胎期与自身成分发生应答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且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也叫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传染性变态反应——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布氏杆菌)、病毒与真菌在传染过程中伴随出现的Ⅳ型变态反应。

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由于病原体未被及时清除,在体内持续活化致敏淋巴细胞Tc与TDTH产生较强的细胞免疫效应而造成组织损伤,此即传染性变态反应。

2、自身抗原——有隐蔽的自身抗原和修饰的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是指某些自身的物质(神经髓鞘膜蛋白、眼球晶体蛋白和葡萄膜色素、精子蛋白和甲状腺球胆白)在正常情况下与免疫系统隔绝成为自身隐蔽成分,一旦因外伤或手术时组织受损,隐蔽的成分可能进入血流,与免疫系统接触,则引起自身免疫病。

修饰的自身抗原是指在感染、药物和电离辐射影响下,机体组织成分结构发生改变,成为自身抗原,引起自身免疫病。

3、NK细胞——NK细胞在形态上属于大颗粒淋巴细胞,直接来源于骨髓,不依赖胸腺,它既不属于T细胞也不属于B细胞,它既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也不需抗体协助,而能杀伤靶细胞,故称为自然杀伤细胞。

4、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CMI)——通常包括T细胞、K细胞和NK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通常简称为细胞免疫或T细胞免疫。

广义的细胞免疫还包括吞噬作用。

CMI全过程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

5、体液免疫应答(HI)——是指免疫细胞从识别抗原刺激到抗体产生,并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主要为TD抗原、抗原递呈细胞、T细胞和B细胞共同参与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6、移植排斥反应——人类有核细胞表面具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又称为组织性相容性抗原,除同卵双生个体间完全相同外,不同个体的细胞表面的HLA均不相同。

因此,凡在基因型别不同的个体间的组织、器官移植中,受体对移植物发生Ⅳ型变态反应而形成移植排斥现象。

7、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此类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而不需要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只有IgM,且多不引起细胞免疫和回忆应答。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免疫学概论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

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免疫学名词解释

免疫学名词解释

1.antigen(Ag):抗原,就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得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就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得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得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antigen(SAg):超抗原,就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得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得抗原物质、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得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就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得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得、具有免疫功能得球蛋白、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就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得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与膜型、6.hypervariable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与VH内某些区域得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得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就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得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得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得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得抗体、9.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得细胞毒作用,就是指表达Fc受体得细胞通过识别抗体得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得靶细胞得作用。

NK细胞就是介导ADCC效应得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就是指IgG抗体(特别就是IgG1与IgG3)得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得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得吞噬作用、11.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就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得蛋白质反应系统、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就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得补体活化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antigen(Ag):抗原,是指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hapten: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

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3.super antigen(SAg):超抗原,是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增殖,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但又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质。

该抗原能刺激T细胞库总数的1/20~1/5,且不受MHC限制,故成为超抗原。

4.antibody(Ab):抗体,是B细胞特异性识别Ag后,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所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5.immunoglobulin(Ig):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和膜型。

6.hypervariable region(HVR):高变区,在Ig分子VL和VH内某些区域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与构型极易变化,这些区域为高变区。

7.variable region(V):可变区,在Ig多肽链氨基端(N端),L链1/2与H链1/4区域内,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与构型变化很大,故称为可变区。

8.monoclonal Ab(mAb或McAb):单克隆抗体,是由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分裂而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的高度均一、高度专一性的抗体。

9.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city(ADCC):ADCC效应,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的作用。

NK细胞是介导ADCC效应的主要细胞。

10.opsonization:调理作用,是指IgG抗体(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plement(C):补体,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包括30余种组分,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2.Classical pathway:补体经典途径,是以抗原抗体复合物为主要刺激物,使补体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9顺序发生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3.Alternative pathway:补体旁路途径,是指不经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直接由C3b与激活物结合启动补体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并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的补体活化途径。

14.MBL pathway:补体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体内分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和C反应蛋白。

MBL与细菌表面的甘露糖残基结合形成MASP,MASP水解C4和C2启动后续的酶促连锁反应,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最终发生细胞溶解作用。

15.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9组成。

该复合物牢固附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16.Cytokine(CK,CKs):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的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17.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集落刺激因子,是由活化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产生的一组细胞因子。

CSF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细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细胞因子(SCF)等。

18.Interferon(IFN):干扰素,因其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能力而得名。

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的差异可分为IFN-α、IFN-β、IFN-γ三类。

IFN-α和IFN-β主要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组织细胞产生,统称为Ⅰ型干扰素,通常由病毒感染诱导产生;IFN-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称为Ⅱ型干扰素,通常由抗原与有丝分裂原诱导产生。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19.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

TNF的主要作用包括:⑴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⑵免疫调节作用;⑶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⑷致热作用;⑸引发恶病质。

20.Growth factor(GF):生长因子,是一类具有刺激相应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21.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白细胞分化抗原,是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工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22.Cell-adhesion molecules:细胞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的统称,大多属于糖蛋白,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正常组织的维持、炎症与免疫应答、上口修复、凝血及肿瘤的进展与转移等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3.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这些基因彼此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24.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的HLA基因编码,具有控制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复杂功能。

25.B cell repertoire:B细胞抗原受体,是镶嵌在B细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相应的抗原分子。

BCR通常与Igα、Igβ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存在于B细胞表面。

成熟B细胞可以同时表达mIgM和mIgD。

26.TCR:是T细胞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的分子结构,通常与CD3分子呈复合物形式存在于T细胞表面。

大多数T细胞的TCR由α和β肽组成,少数T细胞的TCR由γ和δ肽链组成。

27.CTL:即杀伤性T细胞,表达CD8分子,识别抗原受体受MHC-Ⅰ类分子限制,主要功能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如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细胞),发挥细胞免疫效应。

28.γδT细胞:表达TCRγδ-CD3复合物的T细胞称为γδT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具有抗感染、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29.native T cell:初始T细胞,未受抗原刺激且表达CD45RA的T细胞,其TCR结构表现为高度的异质性。

30.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31.phagocytosis:吞噬作用,是指吞噬细胞吞噬较大的固体分子复合物的过程。

32.endocytosis:胞吞作用,是指细胞膜接触大分子或颗粒状物质后,将其包围形成小泡,并将其吞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33.exocytosis:胞吐作用,指细胞内一些由浆膜包裹的小体与细胞膜相融合,将其内容物突出细胞外的过程。

34.antigen present:抗原提呈,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将抗原加工、降解为多肽片段,并与MHC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转移至细胞表面,再与TCR结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全过程。

35.co-stimulatory signal: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性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由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后产生。

36.immunological tolerance: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37.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38.rheumatoid factor(RF):类风湿因子,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

39.autoimmunity:自身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现象。

40.Autoimmune disease(AID):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人体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状态。

41.Molecular mimicry:分子模拟,多种微生物与正常宿主细胞或细胞外成分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基。

针对这些微生物抗原决定基的免疫应答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作用称为分子模拟。

42.Epitope spreading:表位扩展,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克隆可相继识别自身抗原的隐蔽抗原决定基,这种现象称为决定基扩展或表位扩展。

43.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44.Primary(or congenita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 or CIDD):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由于免疫系统先天性(多为遗传性)发育缺陷而导致的免疫功能不全。

45.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AIDD):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46.Tumor-associated antigen:肿瘤相关抗原,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