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题李凝幽居

合集下载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

《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锦集十篇篇1:《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翻译赏析《题李凝幽居》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贾岛。

其全文古诗如下: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前言】《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注释】⑴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⑵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⑶池边:亦作“池中”。

⑷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⑸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⑹去:离开。

⑺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翻译】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题李凝幽居》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题李凝幽居诗歌鉴赏和答案

题李凝幽居诗歌鉴赏和答案

题李凝幽居诗歌鉴赏和答案
题李凝幽居诗歌鉴赏和答案
试题内容: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试题答案:
14.B
15.C。

乌苏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唐朝诗人

乌苏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唐朝诗人

乌苏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唐朝诗人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唐代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及注释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 ...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

据诗意可知,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

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鉴赏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题李凝幽居》阅读答案附赏析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本诗中的“题”是__意思,"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______2.前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画出了李凝居处的_______,暗示出了他隐居的身份.3.诗中"僧敲月下门"是以____衬___.4.最后一句诗中的"幽期"指归隐的____,"不负言"表示______. 写出了作者对隐嬵的向往.5."推敲"一词的典故源於诗句:____6.“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特点?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答案:1、写居所2、幽静、人迹罕至3、动静4、约定时期不会忘了约定5、僧敲月下门6、以动衬静7、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二: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1B.“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2C.“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

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

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题李凝幽居原文翻译,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题李凝幽居作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

言:指期约;不负言:决不食言。

③.题:写。

幽居:僻静的居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赏析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

全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

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又想用“敲”字来替换“推”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当时韩愈任京兆尹(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

《题李凝幽居》 文章解读

《题李凝幽居》 文章解读

《题李凝幽居》文章解读李凝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妻子,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

他们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而《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更是将李凝的居住环境与她的心境相结合,通过诗人的笔触,向读者揭示了她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读,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这首诗由四个七言绝句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优美清新的意境。

首句写道:“幽居山谷旁,清晨出扇房。

”李凝所居之地位于山谷之间,可以想象她的居所环境清幽静谧。

接下来的两句“陂塘过客车,楼阁满邻行。

”则展现了她靠近陂塘的居所,陂塘之水清澈见底,远处楼阁错落有致。

而“唯有烟霭净,不忍秋风毒。

”一句则表现了李凝对她幽居之处的眷恋与向往,她宁愿享受自己的宁静,也不愿受到秋风的侵扰。

接下来的两句诗写道:“笛远当窗听,琴闲自慰弹。

”李凝远离尘嚣,享受着自己的清闲时光,靠窗听着远处传来的笛声,自己弹奏古琴舒解心情。

这种自得自足、自娱自乐的生活态度,使得她对于繁华喧哗的世界早已不再向往。

而最后两句“可怜白发萝,不逐青云看。

”则揭示了诗人对她的思念之情,希望能与李凝共度晚年,可李凝选择了宁静的生活,不愿追逐功名利禄。

整首诗通过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她的清静、朴素和追求真我内心的特点。

她宁愿享受自然的宁静,也不愿受到外界干扰,这种追求内心自由的态度令人钦佩。

同时,这首诗中还融入了杜牧对李凝的深情思念,表达了他对李凝选择幽居生活的理解与支持。

从诗的结构来看,除了运用七言绝句的形式,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押韵和平仄来增强诗的韵律感。

整首诗情感亲切,抒发自然,字句之间的呼应与对仗更是增添了诗的美感与流畅感。

总结来说,《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她对于宁静自然的向往与追求,以及杜牧对她的深情留恋。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技巧与押韵的运用,将读者带入了李凝的幽静世界,感受她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体验。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题李凝幽居》 文章解析

《题李凝幽居》 文章解析

《题李凝幽居》文章解析李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善于以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生活的哲理。

今天我们来解析他的一首名为《题李凝幽居》的诗作。

李凝通过描述自己的幽居之地,表达出对尘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

全诗意境清幽,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庸俗的反思,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价值的呼唤。

首先,诗的开头,李凝以“荒碧芜沙地”开篇,突出了他幽居之地的荒凉和凄寂,与繁华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一描写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尘世烦嚣的厌倦之情。

紧接着,诗中用“云岚密峰里”描绘了幽居之地宁静而神秘的景象,体现了他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这里的“云岚”和“密峰”给人以温暖而安宁的感觉,与心灵的宁静相得益彰。

接着,诗人转而描述了自己在幽居之地与大自然相伴的情景。

“白日几回饮,青山不知几遍过。

”这两句中所描述的,是作者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

白日之下的饮水,使诗人与天地之间建立了一种朴素而亲密的联系。

青山是永恒的,而人生是短暂的,诗人用青山的永恒来表达自己的短暂。

这种宿命感和对生命的思考,使诗作更加深邃而有意味。

最后,诗人运用“窗间敛容辉”来描述自己在幽居之地的默然清寂。

“窗间”是诗人诗性陶冶的地方,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凝神默思,使内心充满宁静。

这样的描写传达了李凝对于思考生命意义和寻找内心宁静的追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凝在《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中,通过对幽居之地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尘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通过朴素而灵动的语言,唤起读者对于内心追求和对尘世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喧嚣和压力所困扰,很难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而李凝通过他的作品,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内心的需求,远离尘嚣,追求真正的精神富足。

这种追求并不需要我们放弃现实的生活,而是在内心深处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

总而言之,《题李凝幽居》这首诗作是李凝思想和诗艺的精华之作。

通过对幽居之地的描绘,他表达了对尘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追求。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

《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1、《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译文《题李凝幽居》原文和翻译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2、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临皋闲题》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①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②。

译文: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友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解释]①范子丰:苏轼的儿女亲家。

②两税及助役钱:新法规定,农民要交春秋两税,外加青苗助役钱。

苏轼反对之,以此讥讽。

3、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译文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及翻译郑燮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②,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

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④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⑤,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选自郑板桥《题画三则》)【解释】①新篁:新竹。

②绿荫照人:绿色的竹影照在人身上。

③窗棂:窗子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冻的苍蝇。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课文解读《题李凝幽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一首诗,描绘了李凝幽居的清静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本文将从诗的背景、结构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诗的背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正值唐代盛世,白居易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政治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诗中描绘的李凝幽居可能是白居易的朋友或者同僚,他选择远离尘嚣、居住在幽静的地方,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厌倦。

二、诗的结构《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七绝,每句四个字,共有四句。

整首诗共计十六个字,结构简洁明快。

从押韵结构上看,第一、二句押韵,第三、四句押韵,给人以声调韵律的美感。

诗中没有过多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清新自然,整体上给人以平实而直接的感受。

三、诗的意义1. 李凝幽居的描绘诗的第一句“山僧离去子规愁,春水回清花底幽”,描绘了李凝离开后,清幽的山水景色以及花底的静谧。

子规这里可以理解为渡鸟,愁意味着自然的离去和留恋,与李凝的离去形成对比,强调了幽居的清静与美好。

2.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的第二句“蓬莱此去百花筹,杨柳堤回小舍偷”,描绘了蓬莱山美丽的花朵,以及回归到杨柳堤小屋的温馨和安逸。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应当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3. 对现实的厌倦与追求诗的最后两句“虽忧留滞忘归休,便共杯中世界忧”,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安逸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滞忘归休”是自我安慰和解脱的表达,意味着尘世的困扰暂时放下,与李凝一起分享杯中的宁静和快乐。

通过对《题李凝幽居》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在唐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他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简洁明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传递给读者一种安静和美好的感受。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译文】夜晚的鸟儿栖息在池边的树上,晚归的和尚在月光下轻敲着紧闭的寺门。

【出典】贾岛《题李凝幽居》注:1、《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注释:李凝:诗人的友人,也是一个隐者,其生平事迹不详。

少(shǎo):不多。

邻并:邻居。

池边:亦作“池中”。

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去:离开。

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3、译文1: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院。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译文2:周围无近邻,环境幽静闲适,一条小径掩映在荒草丛中,一直延伸至荒芜的庭院里。

明月当空,万籁俱寂,鸟儿在池边的树上沉睡;一位老僧月夜来访,扣响了大门。

(主人不在家,老僧只好悻悻而回。

)过桥时看到,桥两侧色彩斑斓的原野好像被桥分成了两半;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预期。

译文3:幽静的住所没有邻居,杂草遍地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小鸟栖息在池边的树上,月光下寺僧扣敲庙门。

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风吹云飘如山石移动。

我暂时离去还要回来,共同归隐约期不会变。

4、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

《题李凝幽居》诗意细读贾岛,中唐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至洛阳,以诗得韩愈赏识,遂为其门下。

在韩愈劝说下,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文宗时,因诽谤,贬长江主薄。

开成五年,迁普州司仓参军。

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8年),在普州去世。

贾岛擅长五律,由于一生坎坷苍凉,所咏诗常写荒寒冷落之景,表现幽独愁苦之情。

又由于贾岛诗奇僻清峭的风格,所以常给人以枯寂阴暗之感。

但贾诗中也有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

如“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口》);“芦韦声兼语,芰荷香绕灯”(《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尤其是《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堪称为于幽独中表现清美意境的代表作。

《题李凝幽居》是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描写幽居周边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小园的周边,无人家居住。

起首简洁两笔突出人居之幽,同时又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诗人月夜来访: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诗人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宿鸟,或许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许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

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

要说首联刻画了李凝幽居的孤独之幽,那么颔联就刻画了清美的环境之幽,同时又为尾句“幽期不负言”的全诗主旨张本。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采用诗中常见的跳跃法直接写游园。

“桥”字承上“池”字,“野”字承“草径入荒园”中的“荒”字;“过桥分野色”再度突出李凝居所的幽独,但于幽独中又见出清美。

“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显然指石根云气。

因此颈联两句的意境为:荒园内有色彩斑斓的原野,月下“过桥”将野色分向两边,随着微风不断荡漾;荒园内有石山,“移”步登山,触动石根云气,晚风轻拂,仿佛薄雾从脚下涌起。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

《题李凝幽居》古诗解读李凝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李凝幽居的描写和感悟,展现了她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题李凝幽居》全诗共四句,短小精悍,字字珠玑。

诗以景写人,首句为“绿阳幽居松竹间”,通过描绘幽静的生活环境和袅袅的松竹,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静祥和的画面。

接下来的三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心灵感悟的结合,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对于幽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第二句写道:“白帝连天浩渺间”,以“白帝”这一神秘而崇高的形象来形容幽居的所在地,扩大了幽居的意义和内涵。

第三句以“石舍清扬雨露滴”来描绘幽居中的石舍,清新自然,与外界的环境相融,同时也暗含了幽居者的追求与坚持。

最后一句以“灵仙新燕双归隐”为结尾,以灵仙的形象来象征幽居者,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向往与祝福。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将对李凝幽居的描绘与自我寻求相结合,既抒发了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又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这首诗展示了李凝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折射出她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和不甘。

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创作出了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

她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对自我内心高远和对真理追求的体现。

这首诗的主题也可以理解为追求自由与真理。

李凝通过对幽居的描绘,寄托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她希望通过远离尘嚣的幽居,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同时,她也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在幽居的生活中,李凝寻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她追求真理,寻找生活的真谛。

总之,《题李凝幽居》这首古诗通过对幽居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渴望与向往。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巧妙结合,诗歌传达了自由、宁静、真理追求的主题。

这首诗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意境,使之成为李凝诗歌中的一颗明珠,也是唐代女诗人文学瑰宝的一部分。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2023-11-04CATALOGUE目录•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诗词内容与意境•艺术手法与修辞•思想主题与价值•结论与评价•个人感悟与思考01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早年曾为僧,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

贾岛是“苦吟派”的代表人物,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其创作以五言绝句著称。

诗人简介创作背景《题李凝幽居》是贾岛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路过友人李凝的住所时所作。

李凝是贾岛的好友,当时隐居于长安城东的一处幽静之地。

贾岛在拜访李凝后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唐代科举制度盛行,士人为了求取功名,常常四处奔波,而李凝选择了隐居的生活方式,这引起了贾岛的共鸣和思考。

02诗词内容与意境诗词内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意境分析•描述了李凝的闲适生活:这首诗描述了一个幽静的居所,少有邻居打扰,只有一条杂草丛生的道路通向荒芜的园子。

这种环境暗示了李凝的闲适生活,没有繁杂的世俗纷扰。

•烘托出清幽的氛围:诗句中通过描绘池边的鸟、月下的僧、过桥的野色和移动的云根,展现出一幅静谧、清幽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氛围。

•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描述李凝的幽居生活,透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句中流露出一种闲适、恬静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欣赏和向往。

•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寄托:诗中的“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暗示了诗人对李凝隐逸生活的认同和情感寄托。

诗人似乎在表达自己也会暂时离开这种生活,但最终还会回归到这里,因为这种生活所代表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是他不舍的。

03艺术手法与修辞诗人通过描绘环境,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将读者带入幽静的情境中,烘托出李凝居所的幽静。

艺术手法烘托诗人通过“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等诗句,暗示出李凝幽居所处的环境,如桥、野色、石头、云等元素。

题李处士幽居翻译

题李处士幽居翻译

题李处士幽居翻译题李处士幽居[作者] 温庭筠[朝代] 唐代水玉簪头白角巾,瑶琴寂历拂轻尘。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春。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静无人。

南山自是忘年友,谷口徒称郑子真。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鉴赏】《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

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而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变得别具韵致。

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

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代广为传诵。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著称。

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

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析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析

《题李凝幽居》课文解析李凝幽居,是一篇描述大自然美景与诗人情感的诗歌作品。

本文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凝聚对大自然深深的感悟,展示了诗人对山水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下面我们将对《题李凝幽居》这首诗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诗人通过形象描绘山水景色,带领读者进入诗歌的情境。

诗中提到“峰险不可容”,展示了山势的险峻;“涧幽何清芬”,则表现了山涧的幽深和清雅。

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壮丽和宁静,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其次,诗人通过精心选用的词语和意象,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体验。

诗中提到“樽前吟已尽,舞袖雪初霁”,运用樽、舞、雪等字眼,通过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舒畅。

同时,诗人还运用反衬手法,将骚然之境与尘寰之世进行对比,以凸显宁静隐退的生活方式与喧嚣纷杂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一定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诗人提到“愿去千岁山,共止万古心”,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点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

通过这种诗词的写作手法,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引发读者对于生活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凝辉尚愁色,静影未如心”,以意象形容自然景色美丽而不尽如意,通过与人的内心情感对照,表达了对于人生的疑问和追求。

总之,《题李凝幽居》这首诗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首诗以其精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沉浸于诗人的情感世界中,引发对生活意义和内心追求的思考。

这篇课文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诗歌的构思和描写手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领略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思想意义。

希望通过这篇解析,读者能够进一步爱上文学艺术,对于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承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

2022年《题李凝幽居》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2年《题李凝幽居》原文赏析及翻译

2022年《题李凝幽居》原文赏析及翻译2022年《题李凝幽居》原文赏析及翻译1原文:题李凝幽居朝代:唐朝作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及注释: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

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

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

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2022年《题李凝幽居》原文赏析及翻译2题李凝幽居唐代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注释⑴少(shǎo):不多。

⑵池边:一作“池中”。

⑶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⑷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

这里指石根云气。

⑸幽期:时间非常漫长。

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赏析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

题李凝幽居古诗讲解

题李凝幽居古诗讲解

题李凝幽居古诗讲解原文: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重点字词解析】①幽居:出静的居趾,指隐居处。

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以上两甸说,过桥是葱绿的原野,云彩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③幽期:秘密的期约,这里指归隐之约。

以上两句说,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其同归隐韵期约。

【《题李凝幽居》赏析】贾岛注重锤炼字句,苦吟成癖,自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题诗后》)。

正因为他作诗极用心力,一往情深,有许多名句被人传诵,如:“独行潭底髟,数息树边身”(《送无可上人》),“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寄朱锡珪》)、“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等。

这首《题李凝幽居》就是用力于诗的一个著名例子,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尤见功夫。

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外饶有趣味的故事。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刘公嘉话》说: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日:“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留连论诗。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久为传诵的一段佳话,由此后世遂称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

这两句诗确实非同凡响,诗人抓住月夜鸟归栖、月皎洁这一特定时刻,写出了环境的幽静。

“敲”字以动衬静,刻画出僧人小心翼翼地扣动门扉、倾听里面动静的专注神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

梅尧臣贾岛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首诗写草径、荒园、野色、云根、池边树、月下门,均为寻常景物,诗人却能将其巧妙组合,融成清奇的境界。

这也充分说明即使没有超凡的才气,“苦吟”同样可以创作出打动人心、为人激赏的奇句佳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里是指赤壁大战中周瑜侥幸 战胜曹操一战。对于曹操来说,也 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 多。……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就表明了 曹操要像当年周公那样维护国家统 一。据记载,当时曹操进攻东吴,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曹操便把战 船用铁链连成一片,以免摇晃。
诗人杜牧的思维独到,见解 新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 很有历史见地的,而且表现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 然性因素”这一深刻的哲理,表 现出诗歌的立意美。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 议论 。意思是说, 两句来说是_____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 二乔也就沦为曹公之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回归路上所见 根”,是写 ____________。过桥 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 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 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 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 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 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暂时离去,不久当重来,不负共 ____________ 同归隐的约期。 写景 , 叙事 与_____ 前三联都是_____ 最后一联点出 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 隐逸生活 的情趣,引起作者对________ 的向往。
当时正是东南风,周瑜采用黄盖之 计,用数十艘船载着油脂干柴乘东南 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 时,点燃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 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赤壁 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 代著名的战争之一。
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 人杜牧来说,对这一战事过程及其 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 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 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 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 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 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 新改写。
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 托手法,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 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人 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 唐一样。现在杜牧所在地是黄州, 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 破曹操之处,所以无论是“赤壁” 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重 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 著名的战争,从而借此抒发心头之 感。
这样,两人竟做起朋友来。这两句诗, 粗看有些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 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吗?其实,这正见 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 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 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 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 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 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 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 样的艺术效果了。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 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 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 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 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 幽 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 李凝的隐士身分。 “___”字,暗示出 _______________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推敲” 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 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 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 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 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 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贾岛 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字佳 矣。”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 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 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 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 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 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 厚。
赤壁
杜牧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 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 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 _______诗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 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出 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 的叙事,但是,诗人从平淡的叙事 中表现出了不平,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 ____ 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