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资料整理好的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五,从动态发展上说,大多认为品德必然性、稳定性。
结构是动态开放性结构,是具有是具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有动态发展性和阶段性的。
第六,大⑵独立科学阶段:多认为品德结构具有统一性和差异⑶真正科学阶段:性。
第七,大多认为,人的品德结构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是人的身心构成的一部分,既受社会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因素、生物因素制约,还受心理过程、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育”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制约,它们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影响、作用、渗“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透的复杂联系和关系。
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总之,大多认为品德结构是由品德内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10.原始社会的德育是一种原始形态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德育,它的特点有:⑴、原始的融合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性。
⑵、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极的活动。
为简单。
⑶、没有阶级性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11.古代学校德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建社会的学校德育,他的特点有:⑴、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学校化组织。
⑵、阶级性和等级性。
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⑶、内容相对丰富,基本目标是“明关系:从总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德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是制约德育具体目标确定、德育基本内容安排和德育方法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德育的目的又在于据此来引导和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据此进行德育,才能引导和促进其品德发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违反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规律,也就违反了儿童品德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是德育工作遭受损失。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整理

一、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几个方面1: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判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德国12英国11年美法加 10日本9德育方法:说服法,陶冶法,榜样法,锻炼法,奖惩法。
说服法要注意的有1:说服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机。
3:说服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陶冶法要注意的有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以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榜样法要注意的1:选好榜样。
2:设法激起学生对榜样的崇敬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锻炼法要注意的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要严格要求。
对技能分类,较典型的观点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其中操作技能又包括言语技能和体育技能。
而认知技能属于心智技能。
针对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针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有模式再认策略和动作系列学习策略。
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重视学前教育,助于早期智力开发。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改革中等教育机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使用智力测量表对智商进行测试,这种智力评价属于绝对评价。
教师节是哪年成立的?1985年。
学校作为法人应具备的条件1:依法成立。
2: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结构和场所。
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学生申诉的范围1: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理不服的,包括学籍管理,考试,校规等方面,都有权申诉。
2:学生对学校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
3:学生对学校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4:学生对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5:学生对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可以提出申诉。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18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填空题最早在英语世界中传播游戏理论并亲自从事游戏研究的人是____。
参考答案: 斯宾塞本题解释:参考解析:斯宾塞2、判断题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
_____参考答案: 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者,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统一,而不是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
3、简答题简述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 发扬教学民主。
4、单选题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_____。
A : 班、课、室B : 师、生、课C : 师、生、时D : 班、课、时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的特征是班、课、时。
5、简答题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有哪些?参考答案:参考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主要包括复述策、精细加工策和组织策。
(1) 复述策。
复述策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 精细加工策。
精细加工策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
(3) 组织策。
组织策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教育综合知识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原始社会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原始社会的教育,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因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是极为简单的。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形成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
(7)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
3.近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学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5)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6)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执教。
4.现在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的道路。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生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在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5.教育学的价值(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1.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特岗计划”是中央实施的⼀项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特殊政策,通过公开招聘⾼校毕业⽣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励⾼校毕业⽣从事农村义务教育⼯作。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篇1 ⼀、单选题: 1、⼉童有了改正错误⾏为的表现,家长取消限制游戏的禁令属于( D )A.消退B.惩罚C.正强化D.负强化 2、最为便利和经济的直观教学⼿段是( D )A.实物直观B.模像直观C.课件直观D.语⾔直观 3、某⽣会背九九乘法⼝诀,并懂得“三三得九”是3个3相加之和是9,这种学习属于( D )A.信号学习B.连锁学习C.机械学习D.意义学习 4、“我⾛⽉亮⾛,我停⽉亮停”,这种⼉童在特定阶段所表现出的思维特点是( C ) A.永久客体性 B、不恒常性 C、⾃我中⼼ D、不可逆性 5、外部分组是按照学⽣的( B )来编班。
A.知识经验B.学习能⼒或学习兴趣C.发展⽔平D.年龄 6、《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以下属于学记观点的是( C )A.弃圣绝智,弃仁绝义B.有教⽆类C.“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D.注重“亲知”、“闻知”、“说知” 7、关于教育学的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对新中国教育学产⽣最深刻影响的是凯洛夫 B.教育学作为⼀门独⽴的学科萌芽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洛克⽐较轻视国民教育 D.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代表⼈物 8、适当增加“⼩⼲部”岗位,适当进⾏“⼩⼲部”轮换,按民主程序选举班⼲部的作法,⽬的是为了( B )A.把班集体作为教师权威和意志的再现B.训练学⽣⾃我管理能⼒C.确保教师对班级预先期望能达到D.确保班级教与学不受⼲扰 9、⾮制度化教育思潮是当代出现的⼀种重要教育思潮,对于这种思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它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B.他要求构建学习型社会C.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再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D.它不是⼀种正规教育思想 10、赫尔巴特指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我不承认有任何⽆教育的教学”。
教师资格证教育综合知识主观必背题100题

教育综合知识主观必背题100题81、简述标准化的优点与劣势(一)优点1.客观性2.计划性3.可比性(二)劣势1.不能促进学习2.使用条件非常严格,难以预测个体情况3.未必公平公正82、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3.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模仿的良好榜样;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83、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1.教师的干预2.组织的干预3.社会协同支持84、简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一)教师的自我调适1.进行身体锻炼;2.改变行为方式;3.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二)学校的管理改革1.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2.根据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3.注意优化学校人际关系。
(三)社会的协同支持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2.正确实行改革;3.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85、简述德育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关系:对立统一)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
86、简述德育的途径1.品德课和其它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共青团和少先队教育4.学校教育工作5.班级教育活动6.家庭工作7.心理咨询87、简述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88、简述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根本3.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载体4.关爱学生(师德教育的灵魂)——灵魂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支柱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动力89、简述新时期师德规范的特征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3.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相结合;4.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知识点279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OA:外集论的观点 B :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综合论的观点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发展动因的掌握。
【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外锐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而内发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主要依靠内部因素、自身的需要。
多因素论以及综合论的观点是人的发展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是内发论的一种观点。
2、单选题学生不是被动的劳动对象,他们是具有主体性的受教育者。
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五个方面,即独立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
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o 3、多选题下列关于传统与现代的迁移理论,说法正确的是Λ:传统的迁移理论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现代理论有科学理论作支 撑B:传统的迁移研究是比较宏观的、粗线条的,现代的则是比较微观、细致的 C:现代迁移研究较重视认知特性的探讨 控主作动 性性性性D:传统的迁移理论对迁移研究无实质性进展,现代迁移理论促进了迁移研究的深化参考答案:BCD本题解释:【答案】BCD o解析:A项错在“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传统的迁移理论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4、简答题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参考答案: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时,对他们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地安排复习,早复习效果比晚复习效果好。
同时应根据记忆的内容和儿童遗忘的程度合理地分配时间,一般认为,经常性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效果要好。
另外,复习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多感官结合的复习方法也对儿童的学习有利。
5、单选题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O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答案】D o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综合知识归纳一、名词解释1、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要求。
2、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3、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4、教育法规:有关教育方面的法令、条例、规则、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5、苏格拉底法(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进行讲学的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师生之间对话的方法。
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它主要有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6、学生主体性: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个根本概念,不同的教育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从结构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
有的学者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7、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老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
8、成就动机:是个人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9、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10、教育国家化: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
11、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02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二)

202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题(二)一、选择题1.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能力,属于心理健康考察范围指标中的( )A.智力指标B.非智力指标C.协调与控制情绪指标D.智力与体力综合指标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能力属于智力的成分,因此这些指标属于智力指标。
2.有利于教育逐级普及的学制是(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多轨学制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单轨制是由小学—中学—大学衔接而成的学制,有利于逐级普及教育。
3.某美国学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A.道尔顿制B.特朗普制C.分组教学制D.凯乐计划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道尔顿制是1920年,美国的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志趣不同。
他们各自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当然也就不同,甚至彼此不相干;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之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
4.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其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A.自觉性B.独立性C.主动性D.创造性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德育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专项训练—德育试题及答案德育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某学校正在如火如茶的开展“中国梦”主题活动,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属于(B)。
A.道德教育 B.思想教育 C.政治教育D.心理教育2.当前我国思想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内容是(A)。
A.理想念教育B.爱国主义教育C.心理健康教育D.诚实守教育3.为了贯彻依法治国的要求,我国德育对法治教育越加重视,(C)9月中小学德育教材统称为《道德与法治》。
A.2013年B.2015年C.2016年D.2017年4.德育过程的(B),是指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A.长期性B.反复性C.层次性D.针对性5.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由此,在实施德育时要注重(A)。
A.全面性、多端性、针对性 B.多端性、针对性、层次性C.层次性、自动性、全面性D.多端性、自觉性、全面性6.(B)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7.权衡人们品德的重要标记,在品德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的是(D)。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学生集体不但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体现了(A)。
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B.劝导性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9.2020年8月,钟南山取得共和国勋章,他无疑就是人人研究的(A),他的先进事迹容易激起学生的敬仰之情。
A.典范B.示范C.典型D.模范10.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些教育主张反映德育应遵守的办法是(D)。
A.榜样示范法B.理论锻炼法C.说吃法D.陶冶教育法11.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这属于(A)。
A.说服法B.榜样示范法C.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1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名言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C)的重要性。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十)

2020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及答案(十)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品质有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下列属于我国学生不喜欢的教师品质的是( )。
A.耐心温和B.对学生实事求是C.热爱、尊重学生D.偏爱、不公正对待学生2.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育家是( )。
A.皮亚杰B.维果斯基C.赞可夫D.赫尔巴特3.意志的( )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约束自己产生与完成任务相反行动的良好意志品质。
A.果断性B.自觉性C.自制力D.坚持性4.小刘每天坚持晨读,利用早上的时间来学习、记忆英语单词,发现效果比在其他时间记忆的效果好,这主要是因为早上不受( )的影响。
A.双重抑制B.多重抑制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5. ( )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教材D.教学目标6.有些教师,其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处在年级前列,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能力都特别强,但是学生对其满意度却不是很高,这是由于( )。
A.教师的事业心不够B.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够C.教师的协作性不够D.教师知识不够广泛7.课程文件是根据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而制定出的指导教学的各种规定。
它的三个层次中不包括( )。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课程表8.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都属于( )技能。
A.心智B.操作C.普通D.特殊9.学生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指向他,不由自主地引起了对他的注意。
这种注意属于( )。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后注意10.教学语言按照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不同方式,可分为若干种类。
下列与其他各项不属于同一分类的是( )。
A.导语和阐释语B.提问语和应变语C.结语D.体态语11.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别,并应用运算来缩小这种差别,以逐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这种启发策略是( )。
A6-德育、师德教育与班主任(新增内容)

特别认真,而且能够身身先士卒。一学期下来,我班的卫生
红旗成了常青树。这时,我及时召开了一个“比谁贡献大” 的主题班会,全班学生一致推荐了他,当时他开心地笑了。 请问,教师运用了什么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 赫尔巴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德育
1.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教育性
2.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蕴含着教育性 3.教学方法具有教育性 4.教学组织形式具有教育性
5.孔子的弟子颜回评价老师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
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句话体现了德育的() A.因材施教原则 C.疏导原则 B.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1.流行最广泛、占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皮亚杰提出,科尔
伯格作了深化。
2.德育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思维力发展) 3.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 4.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育刘某时遵循了德育中的那些原理?
凡是要求分析运用了什么德育原理的案例,主要要从德育过
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四个大的方面着
手分析。
1.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 提高的过程。联系案例分析。 2.德育原则:疏导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 性和连贯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因势利导)与长善救失的区别
疏导性原则 (因势利导)
积极性
(兴趣)
中性词
长善救失原则
积极因素 (优点)
褒义词
一般来说,涉及到疏导性原则(因势利导)的案例,此案 例中的学生问题因为就是由他的某一积极性(兴趣)引发
的,此时,教师通过诱导,把其拉向良好的行为。而涉及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点最新版(二)_24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A : 罗杰斯B : 布卢姆C : 斯金纳D : 皮亚杰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C[解析]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程序教学的基本理论,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赢得了“程序教学之父”的美誉。
所以本题选 C。
2、单选题儿童刚学习鸟字时,鸟与乌等形近字常混淆,这是由于这时期儿童的观察品质缺乏_____。
A : 精确性B : 顺序性C : 目的性D : 敏捷性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3、简答题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参考答案:(1)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4、单选题幼儿能用语言说出图形的大小一般是在_____。
A : 2 岁后B : 3 岁后C : 4 岁后D : 5 岁后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4 岁后的儿童一般能用语言说出图形大小。
5、单选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指_____。
A : 消退B : 强化C : 刺激泛化D : 刺激分化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 【答案】C。
解析: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6、单选题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_____。
A : 精细的动作技能与粗放的动作技能B : 连续性的动作技能与非连续性的技能C : 开放性动作技能和封闭性动作技能D : 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_9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
A :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B :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C : 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 : 教育并不受人口因素的制约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2、简答题简述学校文化的功能。
参考答案:参考解析: (1) 导向作用。
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引导到学校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
(2) 凝聚作用。
学校文化的凝聚作用,表现为学校文化是联系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
(3) 规范作用。
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之心理相容、和谐有序,产生对成员的规范约束作用。
3、单选题属于教育本体功能的有_____。
A : 提高人口素质B : 经验和人才的选择C : 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D : 产生新的生产力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体功能;一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提高人 121 素质,这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
4、填空题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____。
参考答案: 课堂社会环境本题解释:【答案】课堂社会环境5、多选题假装游戏的根本特征是_____。
A : 替代性B : 戏剧性C : 虚拟性D : 假定性参考答案: AD本题解释:【答案】AD。
解析:假装游戏的本质特征是替代性或假定性。
6、单选题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个体的发展具有_____。
A : 顺序性B : 阶段性C : 不平衡性D : 差异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此题是对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的考查。
个体年龄阶段性的特征是发展阶段性的体现。
7、单选题学生放学回家后既想看电视又想做作业的心态体现的是_____。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知识点273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看知识点最新版(二)1、判断题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参考答案:错误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错。
参考解析: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但教学不应只着眼于学生已有的水平,而“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
教学可以而且应该促进发展。
2、单选题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之后,对学生进行“诊断测验”,根据结果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组。
甲组学生自学补充教材,乙组学生由教师上附加课,丙、丁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上基础复习课。
这种分组教学属于OA:学科能力分组B:跨学科能力分组C: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D:学习内容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同而采取不同方法和媒体的分组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组织形式。
题目中不同能力段的学生上课的内容和目标是不同的,这种分组属于不同学习内容忽然不同学习目标的分组。
故选Co3、单选题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是_。
A:个朝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D:道尔顿制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0参考解析:班级授课制可以大规模地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位教师的教学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
故选Bo4、单选题班主任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或弄清有关学生教育的某个问题,需运用OΛ:观察法B:谈话法C:分析书面材料D:调查研究参考答案: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o5、单选题某同学把马克思诞生于1818年和鲁迅诞生于1881年放在一块记忆,这是使用了oA:复述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元认知策略D:计划策略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信息和己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教育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2(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1.【2015.广西】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 )。
A.知识的活动B.品德的活动√C.能力的活动D.审美的活动解析:解析:学校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2.【2014.山东省属】在古代,“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期的( )。
A.老子B.孟子C.孔子D.苟子√解析:解析:“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荀子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较为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3.【2015.广西】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 )。
A.全面性B.主动性C.民主性D.民族性√解析:解析:德育内容具有历史性、阶段性和民族性。
4.【2013.四川泸州】学校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 )。
A.基础和保障√B.条件C.重要条件D.保证解析:5.【2010.江西】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这体现了德育的( )功能。
A.评价性B.发展性C.享用性√D.控制性解析:解析:道德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精神上的需要,感到做奉献是一种人生幸福,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提升,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是德育功能的最高境界和本质体现。
6.【2013.江西】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品德√D.政治道德解析:7.【2015.广西】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和激励作用的是( )。
A.德育原则B.德育效果C.德育目标√D.德育标准解析:解析: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第一章结论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理: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现象的教育学科P12、德育规律: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P11-123、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P12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P13-14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P14-11-14行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P14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P14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P15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P15-16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P10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理想园》、《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2、德育独立科学阶段知识①夸美纽斯的《大数学论》预示德育将成为独立学科②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③德国凯兴斯泰纳《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④法国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⑤杜威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3、德育科学阶段①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②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③《马卡连柯全集》4、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P175、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P17-20(对六种方法内涵的理解和掌握)6、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四大任务)P47、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8、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现象的关系(联系与区别)P7四、综合运用1、德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2-32、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的关系P4-5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一、基本概念1、德育P222、学校德育P263、品德P304、社会意识P285、社会现象6、道德P29二、基本知识1、①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②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③“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现象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和德育模式等内容。
主观题和客观题均会出现,考试出现频率较高。
今天河北华图老师就“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这个知识点为大家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为正在备考的考生提供借鉴。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
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
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实现道德认识、情感,以及由道德需要产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定向及外部表现。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源泉,教育性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首先,这是由人类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进步,要使德育适应社会的需求,就需要在德育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地加以调整、补充。
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各种思想观念的斗争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必然会反映到学生思想中来,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加上现代社会影响因素的日益复杂化,因此在品德发展中会出现时高时低,甚至倒退的反复现象。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绝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不断深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二、考点解剖
(一)考查知情意行的含义。
(客观题)
(二)考查知情意行的地位。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客观题)
(三)考查知情意行的顺序。
品德培养的过程不一定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可以有多种开端。
(客观题)
(四)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简答题)
(五)能够根据具体情境辨析是哪一条规律。
(客观题)
三、真题示例
1.一名小学生决心改掉上课迟到的缺点,但冬天一到,他又迟迟不肯起床,结果还是频频迟到,要对该生进行教育,应着重强化其()。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认识
答案:B
2.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答案:C
3.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
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
5.简答题: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