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学士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辩论辩题
正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是为了保留
文化的根基,而创新是为了让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
民族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历史积淀,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传统文
化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正如孔子
所说:“传习不迁,久已之固也。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保持
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而创新则可以让我们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
不断发展和进步。

反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非是相辅相成的,传承会使文
化陷入僵化,而创新可能会破坏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传承传统文化
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分沉溺于过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甚至
产生排外心理。

而过分追求创新可能会导致文化的失去根基,变得
浮躁和虚无。

正如钱钟书所说:“传统文化是一种脉络,一种秩序,一种规范,一种方式,一种精神,一种气质。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创新需要平衡,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才能使文化
保持活力和魅力。

在这个辩题中,我们可以引用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
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这些传统文化的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了发展。

另外,我们还可以引用现代的例子,比如中国京剧的改革创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需要平衡的,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才能使文化保持活力和魅力。

传承是为了保留文化的根基,而创新是为了让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800字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我们的继承,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创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议论文篇1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样,便难以成功。

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英国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不可谓不丰富。

可当别人问及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的成绩时,他说:“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虽然这只是一时谦虚之词,但细细想来,如果没有伽利略夜观星空,如果没有第谷数十年如一日研究天体的运行规律,那么牛顿想要总结出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似乎要大费周折了。

可见,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的,只有在取得其精髓去其糟粕的继承中创新才是可取的。

马克思作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光辉巨着《资本论》,他的创新精神鼓舞和造就了一大批的仁人志士为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诚然,大英博物馆的一桌一椅见证了他的冥思苦想之后的豁然开朗,之后的奋笔疾书,见证了他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理论。

但是如果没有他翻前人之作时的专注,摘抄资料时的认真,圣西门、傅立叶他们的空想理论,他也不会成功的。

甚至可以断言,如果没有他们,《资本论》也许不会这么快地完成,我们也许还要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

可见,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其实不用更多的证明,那指导我们走上富裕之路的邓小平理论,那真知灼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雄辩地说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内容提要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广大观众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深入了解方面的探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期待和欢迎。

虽然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百家讲坛》的学术性相对较强,但专家的精彩讲解和形式的新颖别致,使这个节目并没有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而是不断刷新着收视记录。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电视节目的大胆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本文以《百家讲坛》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传承一、引言 (3)二、简析电视节目 (3)(一)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3)(二)《百家讲坛》的出现 (4)三、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 (4)(一)创新之道 (4)(二)发展之道 (8)四、结语 (11)注释 (11)参考文献 (11)一、引言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广大观众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深入了解方面的探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期待和欢迎。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电视节目的大胆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简析电视节目(一)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电视节目,大家并不陌生。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调换频道观看不同的电视节目,以电视机为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从此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在文化传播的众多手段中,电视具有无法比拟的传播效率,由于集声音、画面和文字于一体,所以相对文字和广播等传播手段来说,电视更为直观、生动,在信息的交流上也更加广泛,对观众的认知能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由于曲高和寡而处于被淡忘和冷落的尴尬之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

百家讲坛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并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和伦理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近两年来,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传播效果,尤其是推出《清十二帝疑案》后,《百家讲坛》就从纷繁复杂的节目中影刃而出,成为电视节目发展进步过程中的亮点。

它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结合,在适应受众心理、提高传媒效果、创造高收视率等方面进行成功探索和实践,从而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节目成功的过程中,《百家讲坛》显现出了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掀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浪潮。

一、通过《百家讲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着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

传统文化通过电视这一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向人们传播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内容,可以使广大受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从而弘扬本民族文化之精髓,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立。

1、实现了与观众的交流,使受众更清晰地了解中华文明。

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电子媒介,直接诉诸感官的图像、声音,并赋予抽象的古代典籍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历史与文化不再抽象。

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上讲解“品三国”,讲到古代的脱靴之礼时,在讲台上亲自示范。

他获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把硬梆梆的学术品评用语向着群众化、平民化、大众品位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把本就艰涩、单调、史笔类的专业化的学术用语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平明简洁、琅琅上口、生动活泼的口译直白,从而使受众在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同时,如同听评书一样欲罢不能。

那些不同人物的说话口气、动作、性格、甚至姿态相貌,都历历如见,呼之欲出。

通过这种形式的电视传播直接模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观众乐于解说且易于接受,不仅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还能形象而直观地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以《百家讲坛》看电视节目“经典通俗化”策略

以《百家讲坛》看电视节目“经典通俗化”策略

以《百家讲坛》看电视节目“经典通俗化”策略摘要:近几年来,电视节目中出现了大量的“经典通俗化”现象,中央电视台2001年推出的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是这类现象的形象代表。

本文以《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分析《百家讲坛》的火热表现和成功的原因,来以小见大,由现象上升到本质,探讨分析我国电视节目“经典通俗化”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经典通俗化一、《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百家讲坛》推出之初,由于其内容多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一种硬邦邦的传教式风格展示在大众面前,曾一度遇到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但是该节目组制片人及时转换思路,从原来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转变为“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

著名专家、学者刘心武先生主讲的《揭秘红楼梦》使这一栏目一时声名大噪,而2004年由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阎崇年先生主讲的《清朝十二帝疑案》更是将该栏目的收视率推上了最高峰,节目组后来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马瑞芳的《说聊斋》等等则为《百家讲坛》创造科教频道节目收视率奇迹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力量。

二、《百家讲坛》的节目特色(一)继承传统文化,掀起国学热潮《百家讲坛》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向现代人展现了长久以来被忽视的传统民族文化。

在国内,“品三国”、“读《论语》”已渐渐的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替代了原本枯燥乏味的家长里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同时,《百家讲坛》中的经典讲述被整理成册并翻译成20多种文字远销海外,于丹的“《论语》心得”更是签订了20多个版本的国际版权,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术明星”的诞生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于丹是借助《百家讲坛》这个平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的“明星”学者,被喜爱的观众誉为“《百家讲坛》的四大巨头”,也因此成为了该节目的特色形象代言人,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百家讲坛》预期的价值,不仅为该栏目的发展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广泛的受众,更提高了主讲人自身的知名度和成就感,使知识分子、学者也能“明星化”。

《百家讲坛》电视栏目分析

《百家讲坛》电视栏目分析

《百家讲坛》电视栏目分析从2001年成立之初的收视率几近为零,到现今央视科教频道有口皆碑的品牌栏目,《百家讲坛》走过了一个优秀电视栏目所必须经历的生长、挣扎、成熟、壮大的阶段,它的发展道路和生存策略,不仅为其它精品栏目提供了可参照的路径,也是对电视“泛娱乐化”倾向的有力驳斥。

成立之初的“寂寂无名”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与科教频道CCTV-10同时诞生了,制作者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办一所“开放的大学”,来弥补许多观众未能接受完整学校教育的遗憾。

节目的出发点很好,但观众却并不买账,开播了两年多,这档节目仍然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市场环境下的主动转型2003年开始,央视引入代表市场竞争机制的“末位淘汰法”,紧接着是2004年9月,存在了8年之久的《读书时间》在历次改版后终难逃脱谢幕的命运,这一事件对开播以来缓步发展的《百家讲坛》栏目组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在迎面而来的市场收视率和生存压力下,《百家讲坛》开始认真研究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一、叙述模式的转变。

首先是观点加细节的讲述方式。

在《百家讲坛》开始改革之后,制作者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专家“讲故事”的能力,这也是一个痛苦的由“研究文本”转向“电视话语”的过程。

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课堂上是主讲《聊斋》多年的知名学者,来到《百家讲坛》之后,制片人却对其既有语言模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造,在“惊世骇俗说细候”这档节目中,马教授采取先讲故事后分析的讲述方式,制片人却要求她在故事中糅入分析,不断穿插人物命运的悬念牌,直到演讲的最关键时刻才翻出底牌。

类似的改造事例还有很多,在不断的摸索和磨合中,制作者逐渐找到符合电视传播规律和受众心理的表达方式,并创新地将戏剧、文学、电影、评书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结构形式借鉴到演讲中来,极大地丰富了既有的演讲风格和技巧,使得演讲成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其次是时尚、轻松而贴近当下的口语化表达。

改版后的《百家讲坛》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语言上的突破,从“百家”走近“百姓”,用平民化的语言化解艰涩难懂的学术观点,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个人魅力也使一批学者从狭小的学术圈跃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学术演讲明星”。

《百家讲坛》节目分析

《百家讲坛》节目分析

《百家讲坛》一、节目概述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创办于2001年7月9日,是一个讲座式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

栏目以传播中国历史、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引发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的喜爱。

栏目的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科教频道的一款品牌栏目。

1、节目发展历程《百家讲坛》栏目2001年7月诞生,但收视率不是很高,到2003年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后来节目组实行了新的运行机制,对节目内容和形式都做了改变,收视率逐年升高。

到现在,《百家讲坛》已经走过了11年,正是这11年,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知道原来历史也可以用这种口述故事化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中午12:40首播,晚上23:12重播,播出时长38分钟。

2、节目受众定位与风格特征《百家讲坛》栏目面向广大历史文化爱好者,用朴实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场文化盛宴。

在节目风格上,《百家讲坛》将理论知识形成口语化,但又不缺少权威性,这是栏目做的非常成功的一个地方。

像历史这种严肃的东西,如果变得很口语化,加上讲者自己的话,权威性就会质疑,但是《百家讲坛》却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俗易懂,引发了大众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和兴趣,对弘扬中国文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百家讲坛》的收视人群主要是男性,以中老年人为主。

3、节目形式与结构《百家讲坛》的开始是一小段画面和旁白,作用主要是介绍本期的主题。

下面就是主讲人开始讲述,最后栏目结束时同样是一小段画面和旁白,作用是引出下一期的主题。

《百家讲坛》的内容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主题,很多期节目又有一个大主题,就比如易中天品三国,大主题是品三国,第一期的主题是“魏武挥鞭”。

为了是观众不产生视觉疲劳,当主讲人讲到某些典故或精彩的故事时,会配有画面,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观众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尽可能的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范文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范文

节目《百家讲坛》观后感500字范文《百家讲坛》是一档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节目,该节目通过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解各种历史文化知识,深受观众喜爱。

在观看这个节目后,我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感悟。

首先,通过《百家讲坛》这个节目,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节目中,每一位专家学者都带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将各种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经典作品等等融会贯通地讲解出来。

他们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讲述方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博大内涵感到深深的敬佩。

其次,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在这个节目中,专家学者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影响。

他们不仅仅是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更为我们展示了历史事件的种种原因、背景和后果。

通过他们的讲解,我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思考、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也对人生、命运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在这个节目中,专家学者们常常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他们的品德、智慧和胆识。

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生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但只有经历了苦难、失败和磨砺,我们才能够成长、进步、成功。

他们的故事给了我很多鼓励和勇气,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综上所述,通过观看《百家讲坛》,我不仅仅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还深入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对人生、命运等问题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我相信,《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将会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对生活和世界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知。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_作文700字_议论文范文_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_作文700字_议论文范文_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议论文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要正视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

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

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

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

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

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

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

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

姜桂之性,老而弥新。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

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

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1在寒假里,我在电视这个万千世界里观看到了一个使我受益匪浅的节目——《百家讲坛》。

这个节目是由钱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说了《三字经》中的奥妙。

其中,我观看了第5集,这集是讲孝和悌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它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钱教授说:“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是人的本分。

”古往今来,都有很多儿女都很孝顺父母,在这个节目中,钱教授告诉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里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父母了。

在炎炎夏日里,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黄香躺在父亲的床上为父亲温暖被褥,父亲睡在暖洋洋的床上,小黄香却浑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是“友爱兄弟”,《三字经》里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小孔融四岁就学会礼让和孝悌,学会把好的给别人,把坏的给自己,令人动容。

看了这个节目,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孝和悌是永恒的,不会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它应是人人都具备的东西。

这时,我回想起平时在生活中老和别人斤斤计较,什么事都不让别人,伤了人家的心!从今以后,我要孝顺父母,关爱他人,做个新一代的小黄香!让我们做个有爱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个这样的孝道之人,那么你就会拥有用不尽的财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那么你一定会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2前些日子,也就是几天前吧,CCTV10的百家讲坛把我吸引住了(真是不容易啊),那里正在由北师大第2附中的高级教师纪连海(当时我怀疑他跟他要讲的主人公有血缘关系,要不然他怎么研究的那么透啊?!)正说纪哓岚。

提起纪哓岚,估计很多人会想到由张国立,张铁林,王刚这个铁三角倾力奉贤的铁齿铜牙纪晓岚123。

但是纪老师口中真实的纪晓岚可是跟电视荧屏上的纪晓岚出入很大啊,可以说的上是天上地下,也正是这点把我牢牢的固定在了CCTV10的这个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我每天例行公事般的12点45准时收看,晚上的重播也不放过!其实当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开门见山的指出很多纪晓岚本人跟电视上的他截然相反的事实的时候,我并不觉得意外,毕竟电视剧是门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这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夸张。

《百家讲坛》现象给电视传媒带来的思考

《百家讲坛》现象给电视传媒带来的思考

《百家讲坛》现象给电视传媒带来的思考作者:张智翔来源:《艺海》2009年第07期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坛》和北京电视台的《名师讲坛》等为标识的一批电视文化讲坛,几经磨炼、浴火重生,终成正果,成为当前红极一时,领袖电视文化娱乐专栏的“枭雄”。

讲坛栏目的运作成功,无疑给徘徊在电视节目创新,并试图寻求瓶颈突破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和电视传媒的运作注入了新的思想元素,人们似乎在文化与娱乐、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市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格调与品位之间发现了某种链接。

为此,对《百家讲坛》在文化层面上来进行理性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1、定位于解读,彰显个人真知,形成一种机器化的表象,制造新的神圣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与魅力之处。

开办《百家讲坛》并不是央视的专利,在此之前,各地电视台就曾经尝试过很多的探索。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湖南卫视的《新青年》、《千年学府报告会》等,其性质和运作与《百家讲坛》相似,但是所产生的影响与央视却不可同日而语。

究其原因,除了央视有自身的优势以外,栏目本身的定位以及节目的表现形式是《百家讲坛》创下来高收视率和强大社会效益的原因所在。

各主讲人以自己专业的学术知识,结合独特的演说能力,博得了大批忠实“粉丝”的狂热追捧。

2、传承历史记忆,把握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借助传统经典,张扬主讲人的个性,是《百家讲坛》又一特色。

物质文化是铸就心态文化的基石。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的道路,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快速进步,使中国民众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产业心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求知欲望,构筑了《百家讲坛》成功的受众基础。

它把历史文化作为栏目选题的范畴,深入挖掘利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加之众多文化精英的熏陶,激发了大众对民族传统文化,对历史的喜爱。

很多普通老百姓也学到许多以前自己无法理解的传统经典。

《百家讲坛》利用大众传播唤起了全体民众的历史情结。

3、开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打造多方共赢的电视文化品牌战略,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亮点。

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辩论辩题

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的辩论辩题正方,传统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传承是我们民族的根基。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我们民族的智慧、道德、审美观和生活方式。

如果我们不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就会失去我们民族的根基,失去我们的文化认同。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灵魂。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它是我们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如果我们放弃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就会变得空洞和失落。

名人名句中,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尊重传统,学习前人的智慧。

另外,毛泽东也说过,“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这也告诉我们要继承传统,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反方,现代文化创新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文化中,应该积极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发展迅速,我们需要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它也有局限性,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现代文化创新是我们文化的活力所在。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文化才能与时俱进,保持活力。

如果我们停留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就会变得僵化和落后。

在名人名句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创新,不满足于现状。

另外,马克思也说过,“传统的一切观念都是在现代的观念中蒸发。

”这也告诉我们要以现代的观念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创新都有其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其中之一。

我们应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现代文化创新,让我们的文化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芒。

百家讲坛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心得体会
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百家讲坛的课程内容生动有趣,讲师们的讲解方式也各具特色,他们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阐述着深奥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原本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富有乐趣。通过这些课程,我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更加愿意去主动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六、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百家讲坛的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这对我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也会更加努力地践行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总的来说,通过百家讲坛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与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历史文化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这段时间的学习也使我在精神境界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满足,希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继续通过学习历史文化,不断地提升自己。
百家讲坛心得体会
在百家讲坛听课的这段时间里,我收获颇丰。通过听取不同讲师的精彩讲解,我不仅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在思想上得到了一定的启发。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拓宽了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百家讲坛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的内容,如历史、文学、艺术等,每个讲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深度解读。通过听课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如三国历史、唐诗宋词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形式上了解了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背景、时代风貌的解读,使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百家讲坛的课程中,我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并且这些知识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是通过讲师们的介绍和解读,将对应的历史文化知识牢牢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些知识的储备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机会和他人分享和交流,提升了个人知识水平和社交能力。

最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及创新 精品

最新-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及创新 精品

电视文化类节目的传承及创新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

现代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启迪,我们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逐渐重视起来,就目前来看,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些文化类节目的诞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及创新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

本文将对电视文化类节目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进行分析。

关键词电视文化类节目;传统文化;传统及创新;研究分析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迈入到新的发展阶段,自此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目标。

自媒体的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更多生机,提供了多种途径,如,《百家讲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接档产生,就目前来看电视文化类节目存在内容老套、节目形式单一、传播媒介局限、受众严重流失等问题,为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还应对其加以创新与改善,抓住主要受众人群等。

本文将分别从电视文化类节目研究、电视文化类节目问题研究、电视文化类节目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对策研究,详情如下。

1电视文化类节目研究近年来,《最爱中国字》、《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文化类节目逐渐开发出来,以传统文化为素材形成诸多创意。

在境外节目引进背景下,这类节目可谓是一种独特的传媒景观,是我国原创力的主要体现。

在文化消费中,电视产品属于快销品,其热度能维持多久不可预知,这一点也让人颇为担忧。

最近几年多个原创节目上档,但其收视率并不高,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

归根结底是因为现在的节目类型普遍一样,其同质化程度较高,分流了观众。

有些节目为了顺应时代,缺乏创新意识,粗制滥造、制作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激发观众热情。

尽管这类文化节目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对文化资源传播潜力实施了充分挖掘,但如何对其创新成为从业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传统文化类节目当中,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与其他文化节目不同,该节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化内容及形式进行了有效创新及精雕细琢,使传统文化节目趣味性逐渐提升,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其风格可谓是独树一帜。

百家讲坛1500字观后感

百家讲坛1500字观后感

百家讲坛1500字观后感(中英文版)Document Title: Reflections on the Lecture Series of 100 FamiliesEnglish:Upon watching the Lecture Series of 100 Families, I was genuinely impressed by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knowledge shared.Each episode delved into the rich histo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nation, unraveling the wisdom passed down through generations.The speakers, experts in their respective fields, brought to life the stori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events, and philosophies, making the past come alive in a captivating and relatable manner.中文:观看了《百家讲坛》后,我真心被其中所分享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所折服。

每一集节目深入探讨了我们国家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传承,揭示了历代传承的智慧。

演讲者们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他们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哲理故事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过去的历史变得栩栩如生。

English:The series not only educated but also entertained.The use of vivid anecdotes and engaging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mad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fun and memorable.It was fascinating to see how modern scholars could interpret ancient texts and apply them to contemporary life, demonstrating the timeless relevance of these philosophies andteachings.中文:这个系列节目不仅具有教育意义,还非常有趣。

开题报告 电视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与创新—以《国家宝藏》为例

开题报告    电视节目在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发展与创新—以《国家宝藏》为例
2、研究意义
向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寻求滋养,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电视文化主体,将是中国电
视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在未来的信息竞争和文化传播领域里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应当成为我们特别关注的课题。中国电视任重而道远,应始终不忘自己最重要的使命:“为中国百姓服务”、“对子孙后代负责”,为此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化道路,用中国人的眼睛、头脑与文化,去拥抱世界,汲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丰富自己。
4、本课题研究方法 (思路明确、清晰,方法正确,不少于200字)
1、个案研究法:对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进行研究分析
比较分析法:对之前的节目与现有节目进行比较
经验总结法:通过了解各类节目并深入分析,最终总结出结果并给出建议
2、调查网络定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汇总。
五、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1.设计(论文)进度计划
2、建议
当前传统文化节目制作水平良莠不齐,传统文化节目的开发创新需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要顺应传统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借用全新的媒体手段,将时下观众的文化追求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在继承当中勇于创新。二是要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其吸引力。三是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传播的精髓。借用高品质的媒介载体,现代化的传播技术,高水平的制作手法,形成全新的传播形式。四是需要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在当下选秀类电视节目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最爱是中华》等节目从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的“蹊径”,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章:探究电视节目《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是由中央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由张国立担任001号讲解员,李晨、王凯、梁家辉、王刚、段奕宏、刘涛等担任国宝守护人。节目融合应用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节目于2017年12月3日起每周日晚19:30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首播,便广受好评。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10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1000字

《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1000字《百家讲坛》是个开放的节目。

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百家讲坛》观后感作文1000字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

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

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

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

“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

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看《百家讲坛》节目的精选观后感300字

看《百家讲坛》节目的精选观后感300字

看《百家讲坛》节目的精选观后感300字
《百家讲坛》节目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文化节目,每一期都能带给观众深度的思考和启发。

在观看节目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其中的一些话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观看了一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讲座。

讲座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讲座,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颗明珠,它积淀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创造力,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讲座还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等,这些价值观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古代文化,我还观看了一期关于科学的讲座。

讲座全面介绍了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们的伟大贡献。

我被讲座中描述的一位位伟大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和艰辛探索所打动。

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从达尔文到霍金,每一位科学家都为人类的认识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观看讲座,我重新认识到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最令我难忘的一期节目是一位著名作家的讲座。

讲座中,作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和思考。

他用鲜活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个充满人性冲突和探求真理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通过文学作品,我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了关注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通过观看《百家讲坛》节目,我不仅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还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节目将继续带给观众更多的精彩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热爱学习和追求真理。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

百家讲坛读后感《百家讲坛》是一档深受观众喜爱的知识性节目,每一期都邀请了国内外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向观众介绍了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在看完《百家讲坛》之后,我深受启发,对节目中介绍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通过《百家讲坛》,我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节目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通过《百家讲坛》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唐宋八大家、明清四大家等历史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同时,通过《百家讲坛》,我还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其次,通过《百家讲坛》,我对世界历史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节目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还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让我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百家讲坛》介绍了希腊罗马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这些知识让我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通过《百家讲坛》,我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节目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还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对科学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百家讲坛》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让我对科学技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百家讲坛》,我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努力。

感谢《百家讲坛》,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家讲坛》浅析电视节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与发展内容提要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广大观众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深入了解方面的探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期待和欢迎。

虽然与其他电视节目相比,《百家讲坛》的学术性相对较强,但专家的精彩讲解和形式的新颖别致,使这个节目并没有陷入曲高和寡的境地,而是不断刷新着收视记录。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电视节目的大胆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此,本文以《百家讲坛》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

关键词百家讲坛电视节目传统文化传承一、引言 (3)二、简析电视节目 (3)(一)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3)(二)《百家讲坛》的出现 (4)三、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 (4)(一)创新之道 (4)(二)发展之道 (8)四、结语 (11)注释 (11)参考文献 (11)一、引言在当今众多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当代生活的紧密结合,以及对广大观众在传统文化普及和深入了解方面的探求,受到观众的热烈期待和欢迎。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电视节目的大胆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简析电视节目(一)电视节目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电视节目,大家并不陌生。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的出现和普及,人们可以在家里通过调换频道观看不同的电视节目,以电视机为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从此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在文化传播的众多手段中,电视具有无法比拟的传播效率,由于集声音、画面和文字于一体,所以相对文字和广播等传播手段来说,电视更为直观、生动,在信息的交流上也更加广泛,对观众的认知能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由于曲高和寡而处于被淡忘和冷落的尴尬之中,传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电视媒体是为社会服务的,电视自身又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所以电视媒体在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方面,具有非常充分的适应性和潜力无穷的工具价值,理应承担起传统文化保存和传播的历史责任。

[1] 过去几十年,电视媒体也的确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

从早期传统艺术成果的电视展示,到如今电视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相得益彰和交相辉映,两者的融合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致、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电视人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电视化运用,也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比如1991年中央电视台创立的电视节目《曲苑杂坛》,明确提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显民族艺术瑰宝”为宗旨,对优秀的曲艺节目进行集成式的展播,一经推出便深受观众欢迎。

此后,不少电视台都大力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极富传统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同样取得良好的收视效果,如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推出的《脱口而出》节目,以打造“北京话语言博物馆”为宗旨,用地道的北京话说天下事,普及老北京文化,将电视节目的娱乐性和传统文化的知识性有机融合,可谓独具魅力。

(二)《百家讲坛》的出现在传承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中,《百家讲坛》无疑是收视最火爆、反响最热烈、效果最好的一档节目。

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了一档时长43分钟,带有学术性质的电视讲坛节目,这就是《百家讲坛》。

截至2011年11月,《百家讲坛》已播出2000余期,许多中国各专业领域中的教授学者们都纷纷登台授课,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众多晦涩难懂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传播给大众,内容涉及文化、生物、医学、经济等各个方面,后期则多以文化题材为主,广泛涉猎中国传统历史。

虽然个别课题受到专家和大众的质疑,但从整体来看,达到了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的良好效果,栏目收视率逐年提高,成为中央电视台一档品牌节目,更被称作是一个开放的大学,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知识桥梁。

三、电视节目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和发展电视作为新兴的、时尚的媒介,要想将古老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播出去,并加以普及,必须谋求创新之道,以创新推动发展。

以《百家讲坛》为例,只所以能得到公众的极大认可,与创新息息相关。

(一)创新之道1、将传统文化作为电视节目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视节目空前繁荣,内容也极大丰富,时尚化和流行化成为节目的主流,占据了电视节目的绝大部分,电视节目因而走上商品化道路。

众所周知,一旦文化商品化,就容易导致反文化、反大众的结果出现,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使电视节目随波逐流,影响到观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这是令人担忧的。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很多传统的、永恒的精神信念却遭遇冷落甚至被摒弃。

虽然也有一些电视节目涉及到传统历史文化,但大多浅尝辄止,或由于特点不突出,社会效益不明显,而被淹没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渐渐销声匿迹。

作为媒体,电视节目不能仅仅关注于经济效率,更要考虑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而这种舆论导向,要靠什么形成呢?《百家讲坛》在传统文化中淘宝,将传统文化精品作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内容,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舆论导向,从而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一时间,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熠熠生辉。

将传统文化作为电视节目的内容,一方面,能使观众产生文化上的亲近感,易于引起人们的兴趣。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为节目带来更为浓郁的“文化”气息,提高节目的档次。

因为随着观众审美能力的提高,节目如果只靠一些流行元素来吸引观众,往往容易陷入发展的瓶颈,流于低俗,并最终失去生存价值。

[2]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作为支撑,有利于电视节目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从这一点上说,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广和普及,是值得借鉴的创新之道。

《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始终以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比如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等,无论是中国四大名著的个案分析、中国历代帝王的千古疑案还是各朝各代的历史,都可以慢慢扩展到对当代文化的剖析上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手段、西方经济史等众多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使这档节目并非单纯的讲传统,而是立足现实,立足发展讲传统,从而也使国学热等传统文化不断升温,在林林总总的电视节目中异军突起,实现了学术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行的效果。

2、将电视作为传播文化的平台。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从古老的口口相传、纸笔记载发展到如今的电视和网络,媒介的丰富让人们有了更多途径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而《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的走红也充分表明,电视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最有效平台之一,其以传统文化为内核,不断创新表现形式的积极探索,有效促进了专业化知识的平民化和大众化,既提高了节目的社会信誉度,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3]一是影像化呈现。

这是电视最大的优势。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决定了很多人都无法静下心来阅读学习。

而大量记载于书本中的传统文化,便渐渐被遗忘和忽视。

不过,一旦这些文化以影像资料,或图片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就会引起人们的视觉关注,进而产生观看的兴趣。

《百家讲坛》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节目中,电视这种媒介的特性被很好地表现出来,几乎每一期节目,都会插入人物肖像、相关背景或是影视剧片段,来总结、概括和图示主讲人的观点。

比如《百家讲坛》长恨歌一节,就多次出现唐代宫殿、人物肖像以及影视剧片断等等,使讲座更加生动形象;再比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讲“汉代风云人物”,讲到“避席”的传统时,就在讲台上亲自示范,让人一目了然;于丹在讲《论语》心得时,涉及古人的“坐”,也现场演示,做了形象的解释。

示意图、照片、图片这些在纸质媒介上常见的静态画面,在电视节目中,配以声画媒介特有的解说词、画外音、背景音乐以及其他音效等等,就发挥出了静态画面在书本上所无法发挥出来的效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4]二是故事化讲述。

《百家讲坛》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每期节目都基于原始素材,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凸显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元素、情感元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看作是新派的电视评书。

在《百家讲坛》里,最为纯熟的叙事技巧就是对悬念的营造和使用。

节目制片人万卫说,“这个讲座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

悬念性、单线条、戏剧性是其特征。

”为此,《百家讲坛》往往会根据需要,在每一期的讲座中都设置一个或若干个悬念。

比如《长恨歌》系列,第一期名为《盛世危情》,开篇就提出问题“唐玄宗开元14年,在封禅大典上立了大功的张说还没有来得及享受封禅带来的荣光,转瞬间就锒铛入狱,这是怎么回事呢?风光无限的一代名相,为何会有如此下场?……”这些问题一经抛出,就使讲座充满了悬念,既能调动人们的兴趣,也有利于讲座中心突出,步步推进。

三是特色化讲师。

有特色的节目才能在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百家讲坛》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在于站在讲台上的都是一些特色鲜明的讲师。

这些人或学者或教授,在传统文化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而且有独具一格的讲课风格。

《百家讲坛》的编导万卫说,当初在遴选主讲者时,栏目组提出了三个标准,即学术水平、表述能力和人格魅力。

三者缺一不可,按照这个标准去遴选,可谓百里挑一。

之后,《百家讲坛》又按照明星机制对主讲者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和推介,最终将主讲者打造成个性鲜明、风格不一的明星级讲师,从而以其明星效应与大众建立起稳定的心理和节目收视认知。

比如主讲《论语》的于丹,在节目推出后,迅速成为知性女人和智慧女人的化身,作为北京师大的教授,于丹在2006年“十一”长假期间,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以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将深奥难懂、被丢进“故纸堆”里的《论语》重新带回人们的视线,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高超的语言表现能力,可以说具备了一个评书表演艺术家的潜质。

他主讲的《品三国》,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从平民角度纵论三国天下大事,让人津津乐道,追着收看他的讲座。

袁腾飞也是一位个性鲜明的讲师,作为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的编写者之一,袁老师的历史知识和讲课经验都非常丰富。

2009年7至8月,他应邀登上《百家讲坛》主讲“两宋风云”,语言幽默犀利、通俗易懂、灵活多变,也深受观众欢迎。

可以说,《百家讲坛》不仅火了《论语》、《三国》这样的传统文化,也火了像于丹、易中天、袁腾飞这样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明星级、特色化讲师,才使得《百家讲坛》成为一档品牌栏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