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PT参考
和发展
3、解决矛盾的方针:周恩来提出“
”方针,呼
吁各国加强合作。
4、会议性质: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5、结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21/3/10
授课:XXX
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1949年中10国月人1日民新政中治国协成立商以会什议么来代替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
2、《以中什国么人来民代政替治宪协法商?会议共同纲领》
缅甸总理吴努
会议期间各方人士纷纷请周总理签名留念
周恩来“求同存异”这一方针的提出,在 当时及其后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中国和很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大大改善 中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世界: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 以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3/10
授课:XXX
1.苏联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5.第朝一鲜天民主,主毛义泽人东民就共向和国全世界宣告: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本政府为7.代波兰表人中民华共人和民国共和国全国人
民的唯一合法政府8.。蒙古人民共和国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凡0.愿阿遵尔巴守尼平亚等社、会互主利义人及民相共互和尊国重领土
3、新中国初期,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 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 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 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 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 路。”
会议名称 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人大会议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措施。
3.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内政改革的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内政改革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 教学目标: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外交关系的演变。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外交策略的调整。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意义。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评价、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成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新中国的外交困境与挑战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主要内容、原因。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应对策略、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背景。
3课_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课时
课堂练习与反馈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 》起了 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 过了《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2.1954年,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 是 。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 、 、 、 、 。 4.“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会议上提出来的。
作业
• 1.做完本节课的资料。 • 2.小本作业——14页自我测评第1题,19页 自我测评第1,2题。 • 3.预习下一课。
回想过去,关注当今,瞻望未来,你对中国外 交事业的成就和发展有什么感触或体会?
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靠外交家的智慧谋略。
“弱国无外交”,经济发展,国家强盛是开展外交的 坚实后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外交是妥协的艺术,要有“宽容大度”的气质。
知识纲要
新 内政 中 国 的 内 政 与 外 外交 交
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万隆
周恩来
3.会议的主题:
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和发展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周恩来如何解决万隆会议中出现的分歧?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 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与合作,从而推动会 议取得圆满成功。
5.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 “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同 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保卫和平、民族独立, 民族经济等)
周恩来被任命 为国务院总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时间与内容?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4.万隆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事?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过程:①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代表的 谈判中,首次提出。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 印度和缅甸时分别同两国总理共同发表联合声 明。 影响: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发展国 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被越来越来的国家所 接受。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习题精选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我国建立的省级民族自治区有( )
A、3个
B、5个
C、7个
D、8个
2、中国的外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是在( )
A、新中国成立后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后
C、中美建交后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3、周恩来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在提出。
A、万隆会议上
B、访问印度、偭甸时
C、基辛格访问中国时
D、尼克松访问中国时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
(1)这个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是怎样提出的?
(2)这一原则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1)五星红旗在哪座建筑物前飘扬?
(2)这种情景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请简述其经过。
(3)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答案:
一、1、B 2、D 3、B
二、(1)为了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同这两国总理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
(2)后来,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1)在联合国大厦门前。
(2)从1971年开始。
由于中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决议。
(3)1972年,美国总统访问中国,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同年,日本首相来中国访问,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的 “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 这里的“同”和“异”各指的是什么?
“同”指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 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 心的问题。 “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 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二、新中国的外交: 2、万隆会议 ——1955年,求同存异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学习目标: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 万隆会议的史实。
新墩中心学校:陈强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1950-1952
巩固政权
内政、外交 成就(建国 初期)
抗美援朝
1950-1953
一、 新中国的内政
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筹建新中国 通过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播放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相关资料,思考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主要内容有哪些?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 9 5 4 颁宪法, 一届人大一次会, 社会主义是方向, 根本制度人代会。 和平共处五原则, 打破遏制朋友汇, 万隆会议周恩来, 求同存异放光辉。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制止 制度。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万隆会议会场(1955年4月)
历史的数字
18 69 13
18
这个18,是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18分钟的 补充发言。 为了把万隆会议的方向扭转到团结合作的正 确轨道上来,同时树立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 象,周总理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印发给 与会代表,并利用19日中午的休息时间,亲 自赶写了一则补充发言。下午4时45分至5 时03分,一共18分钟,周总理站在了万隆 会议讲台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章第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构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章第2条
宪法内容: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权利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
周总理在机场检阅缅甸仪 仗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 隆举行会议。 内容: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 经济…
会议中“不和谐的音符”
万隆会议旧址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 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题: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材料题: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1.阅读材料材料一为了起草宪法,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
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七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宪法草案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接着,宪法草案面向全社会公布,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
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6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材料二五时五十五分后会。
执行主席根据计票人和监票人的报告,宣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表决的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
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的文献的诞生而热列欢呼,暴风雨般鼓掌声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万岁”的欢呼声持续了五分钟。
请回答:(1)材料一中宪法草案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伟大的文献”?你能说出这部宪法的主要内容吗?2.阅读材料这个为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举办的研讨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和五大洲12个国家的100多位政要和专家学者。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请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有哪些?(2)为什么这个研讨会能吸引这么多政要、专家学者?你怎样理解舒尔茨和霍克据所说的话?3.阅读材料材料一对于亚非会议,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从一开始就抱着极端敌视的态度。
它通过报刊等宣传机器来贬低会议的意义,硬说亚非会议“算不得是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散布会议不可能达成任何协议的悲观论调,企图煽动一些国家在会内制造难题,使会议达不成协议。
会议前夕,1955年4月1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表示将向国会要求通过“援助”的新计划,妄想以“经济援助”为饵,诱使某些国家上钩,听从美国的指挥。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答案:二、(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 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需要。([提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产生 的影响去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已 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都会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处理国际争端仍会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万隆精神。涵义 是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 谊。 (4)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其它各国的友好关系。
第3 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目录导航
学习目 标 讲授新
课 课堂小 结 课堂演
练
学习目标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 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 史实。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观看纪录片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件3 北师大版
复习提问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从此站起来,成 为新国家和新社会的主人,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的权力得到了保障,《中 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 人民利益的宪法。而新中国却遭受到了以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但这并没有阻拦住中 国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让我们共同来目 睹新中国内政外交的风采!
一、我们因梦想而伟大,所有的成功者都是大梦想家:在冬夜的火堆旁,在阴天的雨雾中,梦想着未来。有些人让梦想悄然绝灭,有些人则细心培育维护,直到它安然度过困境,迎来光明和希望,而光明和希望 总是降临在那些真心相信梦想一定会成真的人身上。——威尔逊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被迫 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主要有:
昨 由此可见中国 日 在近代历史上 的 的外交状况如 思 考 何?
共同探究
1842年《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辛丑条约》
“二十一条”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 孪生兄弟。……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 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2、它是如何提出并确立?
1953年 首次提出 1954年 正式提出
3、提出的影响是什么?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955)
1、从参加国看这次会议有什么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
2、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1950-1952
巩固政权
内政、外交 成就(建国 初期)
抗美援朝
1950-1953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颁布时间: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性质特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意义: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共同的经历: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异
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等
②共同的任务:
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 的任务;
③共同的愿望: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国总理的发言应 受到最大的重视。
八年历史下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导学案及习题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历史下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导学案及习题答案课型:展示反馈课执笔:邹平审核:政史地备课组时间:2012-02学习目标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3.通过对第一部《宪法》的学习,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学习流程】一、自学与交流:(10分钟)(一) 自学提示:1、学生自学教材2、重点:3、问题:(一)1.知道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性质。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3.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发言表现了“民主精神”。
(二)个人默学课本(8分钟)(三)小组交流(2分钟)讨论—展示—交流二、展示与质疑:展示问题⑴至(4)三、归纳与点拨四、检测与反馈:5.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6.下列不属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内容是()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C.一切权力属于人民D.坚持“一国两制”7.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8.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加的会议。
这次会议的召开是在()A.1953年12月B.1954年6月C.1955年4月D.1956年8月10.万隆会议召开的地点是()A.印度B.缅甸C.印度尼西亚D.罗马尼亚11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10年3月在北京同时召开。
初二历史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试题
初二历史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试题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
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子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的内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上千名人民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可知,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会议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选C。
【考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性质和意义。
2.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A.独立自主B.“求同存异”C.对外开放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二子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内容:“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首次提出的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选D。
A选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就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选项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
C选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政策。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3.万隆会议召开的地点是()A.印度B.缅甸C.印度尼西亚D.罗马尼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史实的识记。
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课件 北师大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6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 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
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各国人民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
3.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 团结而不是来吵架 的,中国代表团是 来求同而不是来立
异的,我们的会议
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 的原则,这里的“同”和“异”各指的是什么?
“同”指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道路、政治 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选举国家 政府主席:毛泽东 领导人 意义 筹建新中国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在机 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周恩来总理(左二)与印度总理
尼赫鲁(左三)举行会谈
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吴努会谈
二、 1.提出: 1953 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 印度 政府代表 和平 谈判时首次提出, 1954年6月周恩来 总理访问印度 。 共处 缅甸 时共同倡导。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侵犯 五项 2.内容:“三互两平” 互相 、互不 。 原则 互不 干涉内政 、 平等互利 、 和平共处 。 3.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在国 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955年4月,亚非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 三、 1.召开: 万隆 2.内容 主题:讨论保卫 和平 、争取 民族独立和发展 会议 民族经济 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周恩来 提出 求同存异 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意义 :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 亚非 国家自己举行的 国际会议。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一届全国人大
1954年9月
2015年3月3日起,
“两会”在京召开。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 大) 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的简称。 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 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 上,“外交”同“屈辱” 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 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 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 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 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 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 在地上办外交呢?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内政
1.时间:1954年9月 2.地点:北京 3.会议:第一届全国人大 4(.会1)议通内过容《:中第类华一型人部民的社共宪会和法主国。宪义法》。
(2)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5.宪法内容: 6.宪法地位: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
(2)确立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②权力机关:各级人大 民主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文件 《共同纲领》
内容 国名;国家性质
地位
临时宪法
会议 第一届政协
时间
1949年9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印度前总统纳拉亚南
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 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 今天依然适用。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为什么说新中 国第一部宪法 的颁布是全国 各族人民长期 奋斗的结果?
(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 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简述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具体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平、 独立、发展问题—会议主题)。 “异”,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 路不同。
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 受到热烈欢迎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讲话
为什么说周恩来的 发言体现了“民主 精神”呢?
小组 讨论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 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 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 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新中国 在万隆会议上取得重大成功,赢得 了大批亚非国家的理解和尊重,从 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会议的召开:时间 1955、4 地点印度尼西亚 万隆 中国政府代表 周恩来 2、会议的性质: 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
的国际会议
3、会议的主题:
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 和发展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周恩来对万隆会议最大的贡献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求同存异”的“同”指的是什么? “异”指的又是什么?
会议 新中国第一部宪 意义 提出过程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 会议的性质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会议的主题 “求同存异”
谢谢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年级历史下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夺冠百分百同步测试北师大版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自主预习知识点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年9月,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专政,坚持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和,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这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大会选举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A.周恩来 B.刘少奇C.毛泽东 D.朱德知识点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互相尊重和完整、互不侵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和,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4.1955年4月,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国家主要来自 ( ) A.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B.亚洲和欧洲C.亚洲和非洲D.欧洲、亚洲和非洲5.万隆会议因与会国相互间的分歧和争吵而陷入僵局。
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 )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基础巩固6.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 )A.1 949年 B.1 954年C.1 956年 D.1 982年7.1 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以下关于这部宪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制定了发展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②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宪法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8.我国政协会议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持续到( )A.1953年 B.1954年C.1955年 D.1956年9.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0.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充满硝烟和艰辛,其主要原因是 ( )A.新中国刚刚成立,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B.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实力比较弱C.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D.我国在国际上基本没有朋友11.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美国代表团团长、国务卿杜勒斯严令美国代表团:不准任何人与中国人握手。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内政改革的认知,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内政改革的意义,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内政改革的特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内政改革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内容。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内政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政府垮台等。
2. 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等。
3. 内政改革的意义:解放生产力、巩固政权、促进社会公平等。
五、教学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内政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实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实践。
2. 培养学生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外交实践及其意义。
2.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外交实践及其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外交实践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外交政策。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等。
2. 新中国的主要外交实践:参加万隆会议、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等。
3. 新中国外交的意义:提升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促进世界和平等。
五、教学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中国的外交实践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内容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内容
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该政策旨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相处、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
中国认为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这些原则,并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2.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该政策旨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不说服别国效仿中国模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 开放的对外政策
该政策旨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互惠互利的经济合作,正在推进一系列国际合作,以促进文化、科技、教育和贸易等领域的交流,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A.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
C.平等互利D.求同存异
4.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B.万隆会议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亚太经济组织合作会议
5.在万隆会议上,各与会国家都能赞同的目标是()
【拓展练习】
1.第一次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宪法B.社会主义宪法C.旧民主主义宪法D.共产主义宪法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原则首次提出针对的是
()A.中苏之间关于军事协作问题B.中印之间关于西藏问题
C.中缅之间关于领土边界问题D.中美之间关于台湾问题
难点
通过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把握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教
学
程
序
集体备课内容
自我
补充
一、情景导入,认定目标
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逐目阅读课文,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通过
规定
地位
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内容
影响
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时间
会议
性质
周恩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用
教
学
程
序
集体备课内容
自我
补充
【共同探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何时?它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制定颁布的?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什么?这部宪法有何特点?
2.你能说出现在某些国家所做的一些不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例子吗?
3.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求同存异”的“同”、“异”分别指的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课件 北师大版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 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 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 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 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 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 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 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 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为什么说1954的宪法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 “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 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 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这种卑鄙的伎俩,不会影响中英 两国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 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 力量阻挡不了的。
外交: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 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 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 ‘马路’呢?”周总理不假 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 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 路。”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 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 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 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 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 "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 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 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 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A、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和平共处原则的主要内容。
2、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中,利用分析归纳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使学生认识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恩来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认识到依法治国的必然性,认识到从专制到法制,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教学方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请学生学习本课的导言。
进而引入新课: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二、新课: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首先请学生阅读本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什么?
2、说一说,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什么类型的宪法?它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学生考虑回答后,教师讲解有关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第一课的一些内容相对比。
并结合本目中课文中的“想一想”与“每课一得”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一部有别于以往资产阶级类型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表现在它的民主性上: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近代史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与法制的奋斗历程,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理解民主和法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法制意识。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此目可用问题教学法,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本目,了解本目有关内容。
思考: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如何?
答: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遏制的封锁,许多国家对新中国缺乏了解,心存疑惧。
2、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外交活动,其目的是什么?
答: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它最早是什么时侯提出来的?它与以往的帝国主义外
交政策有何不同?
答: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3年12月
公正、合理、平等、互利。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表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对国际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本节可以引导学生自学,然后教师讲述。
评论:你如何评价周恩来的外交?
总结:
本课主要向我们讲述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确定,为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也说明了我国已从人治走向法制,从专制走向法制的具体过程。
从万隆会议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打开了国际封锁的外交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