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赏析文中生动优美的画面和语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的描写中对生命活力和乐观精神的赞颂。

【学习过程】一、导入了解西南少数名族的歌舞和民族风情。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初读感知1.阅读全文,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云南人民几种放歌形式?各有什么目的?2.你最喜欢什么场面?为什么?四、探究赏析(一)学习“山野对歌”部分1、比较两段文字表达效果的不同?甲文:生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糯米牙,穿了身衣裤,腰间围个围裙,脚下穿双鞋,辫发盘在头上。

原文: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朗读年轻妇女对山歌的语段,体会表达的情感。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3.“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热烈和欢快,也表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请同学们从地点、内容和方式为着眼点,说说山野对歌的特色。

(二)学习“山路漫歌”部分朗读第4段,思考: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2.齐声朗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同学分享。

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3.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的中心,但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怎么做的呢?(三)学习“金满斗会”部分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2.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的三个唱歌场面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五、美读品味1.假如你要参加歌会,你最喜欢参加哪个场合的民歌演唱?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16.《云南的歌会》(1课时)班级姓名【课前积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了解云南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1.文学常识填空:(借助课内或课外书摘录作者资料):(1′)本文的作者是,苗族,人,他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的成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听范读(要求跟读,扫除字音障碍):(9′)3.自读课文(要求扫除字形字意障碍,注意语句朗读停顿):(7′)4.重点词汇掌握(字音字形字义):(2′)蹲踞酬和熹微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5.展示朗读:(13′)有感情地展示朗读文章语段,其他同学听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介绍云南歌会的三个场景,尝试概括其内容及特点。

第一个场景:()特点:。

第二个场景:()特点:。

第三个场景:()特点:。

【巩固拓展训练】1.给加点字注音:迤.()西蹲踞.()譬.()喻荆.()条糯.()米土坎.()矗.()起气氛.()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晨光xī微lüè地飞去屋jǐchún 朴gū桶避yì免灾忌huì3.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舒卷张驰辟疫免灾既物起兴蹲居其上循环无瑞暗然销魂八年级下册语文16.《云南的歌会》(2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应用的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体味云南当地的乡土民情,感知民俗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主探究提纲】自主探究,理解内容:1.赏析课文语言,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同时完成下列各题。

①文段“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征?②读文章第四段,体会语言及景色的优美,并说说作者着重描写山路风光的目的是什么?2质疑——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2′)3.记录——学完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收获?(3′)【巩固拓展训练】完成同步练第二题“阅读理解”部分的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揣摩体会文章语言,感受文中流露出来的乡土气息。

2.深入体会和感受文章质朴的语言美。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饱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柞.木(zuò) 迤.(yǐ)西譬.(pì)喻糯.(nuò)米铁箍.(ɡū) 阉.鸡(yān)蹲.(dūn)踞忌讳.(huì) 矗.(chù)龙吟凤哕.(huì)(2)词义譬喻:打比方。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作为立论的依据。

忌讳:因风俗习惯和畏惧权势而对某些不吉利的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形式。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通用)

16 云南的歌会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2.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1.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云南的歌会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第一课时课时要点积累字词,理清结构,把握内容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 ) 譬.喻( ) 糯.米( ) 蹲.踞( ) 即物起兴.( )忌讳.( ) 酬和.( ) 铁箍.( ) 熹.微( ) 龙吟凤哕.( )2.解释下列词语。

淳朴:诚实朴素。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朗读课文,你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用波浪线标记,并稍作赏析。

(提示:可从词语运用、修辞效果、情感表达等角度赏析)把握内容1.理结构默读,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歌之美,感受民间文化气息。

发现生活中的美,迸发对民歌、对生活的热爱。

4、识记本文的生字词。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

【学法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并概括出三个场面。

然后细读课文,比较三个场面的侧重点的不同。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譬喻:忌讳:扶摇而上:别开生面:酬和: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熹微:知识链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他的故乡,凤凰县也因他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

【合作探究】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赏歌会(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学习重难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合作探究】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

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课后练习】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

《云南的歌会》 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共3篇《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1《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云南是我国的一个美丽的省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云南的歌会。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要探究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同时还要通过一些音乐作品来了解云南歌会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表现。

让我们一起开始学习吧!一、云南歌会的历史云南歌会是一种传统的云南文化形式,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涉及的音乐样式包括云南民歌、各种地方戏曲、梆子等。

云南歌会享有“云南第一民间文化”和“云南古老音乐传统”等美誉。

尤其是现代谣曲《露骨花》、《金山上的玫瑰》等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名。

二、云南歌会的特点云南歌会的特点是多样性,因为云南是一个民族比较多的地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表现方式,这些文化和艺术这个通过歌曲来表达。

因此,云南歌会所运用的歌曲种类繁多,歌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旋律优美,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三、云南歌会的意义云南歌会是云南省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开发价值。

一方面,通过云南歌会,我们可以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

另一方面,云南歌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渠道,可以促进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四、音乐作品分析1.《定好亲》《定好亲》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云南民歌,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歌曲的歌词简单明了,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唱腔悠扬动感。

歌曲是代表了云南歌会的典型特征。

2.《悲欢泪》《悲欢泪》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文化的云南歌曲,在歌词和旋律方面都非常有特色。

它传达了云南人民的情感和文化。

歌曲的编曲也很有特色,充满了云南民族音乐的特征。

以上是我的关于《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的文章,在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之后,我们深入分析了两首典型的云南歌曲。

相信这一次课程对同学们了解云南省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有所帮助通过学习本文,我们深入了解了云南歌会的历史、特点和意义,了解了云南省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精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精品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课文助读厅】◆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把中国乡土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的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事命运、人物形象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地,语言具有个性,生机勃勃。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类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相关背景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就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

因此,作者写作本文,以表达自己对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由衷的赞赏。

◆链接一角关于场面描写文学作品里或戏剧演出中,由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画面,就是场面,它是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对这一特定时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所作的描绘,就是场面描写。

基本写法就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点”就是主要的、典型的,要详写;“面”就是次要的、一般的,要略写。

场面描写要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即重点(或局部特写)和概述(或全景俯瞰)的结合,这样才能既突出中心,又反映全貌。

关于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姿态、神情、衣饰等特征的描写。

外貌描写不宜从头到脚,不分主次地全面描述,照相似的全部收摄在内,也不能搬用套语,千篇一律,热衷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那种写男子必定腰圆膀大,姑娘总是大眼长辫的陈词滥调是画不出动人形象的。

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特征,着力表现这些特征。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云南的歌会》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2.搜集并阅读有关作者和云南歌会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了解云南的风俗人情。

4.学习文章用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的因民歌而显示出的浓郁的地方风貌。

学习重点1.本文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

2.品味第二、第三个场面。

学习难点三个场面在写法上的特点。

学法指导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准备沈从文及写作背景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一、畅谈云南,导入新课云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它美丽、宁静而神秘。

(播放云南优美风景图片,介绍云南)。

正是这美丽、宁静而神秘的地方,孕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吧!二、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酬( )和铁箍( ) 熹( )微2.根据解释写词语。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形容直往上升。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快活的样子。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理清结构2.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晨读课】(15分钟)目标与学法:小声朗诵文本后查字典校准字音,再高声朗诵文本至少两遍,做到流畅朗诵,体会语气、语调、节拍,达到情感饱满。

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和场面描述。

2.朗诵、琢磨、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访并领略民族风情,钟爱风俗文化。

第一课时流程自研自探内容学法预时合作探究内容学法预时展示质疑评价内容学法预时总结归纳整理所学记录生成感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方案,分派好展示任务和培辅任务→板书、语言预展和培辅同时进行。

(5分钟)第二课时流程自研自探内容学法预时合作探究内容学法预时展示质疑评价内容学法预时总结归纳整理所学记录生成知识回顾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A、两人小对子:对子间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己见。

)C、十人共同体:抽签决定示任务和培辅(温馨提示:预习时只允许看书,自研问题,答题,上课时,在不使用参考书和所做的预习笔学成果,独立完成下列内容。

)读“山路漫歌”的“歌”字?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展必须的养分。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升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任务→板书、语言预展和培辅同时进行。

(5分钟)等级评定:达标训练题我今天得了______分!.检查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说明下列词语。

旁征博引:譬喻:扶摇而上:悠游自在:熹微:淳朴:别开生面:忌讳:若无其事:酬和:【培辅期望】(附培辅单)疑惑告知:成效描述:【自主反思】(日反思)知识清点:心得描述:教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6 云南的歌会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6 云南的歌会

第四单元民俗风情16云南的歌会学习目标1.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美妙抒情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铁箍.(gū)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熹.(xī)微(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盘旋而上;腾飞。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共描绘了几种歌会的场面?山野对歌——(第2、3段)山路漫歌——(第4段)村寨传歌——(第5段)(二)文本探究品美之一 -----人情美1.山野对歌场面的侧重点是?【交流点拨】唱歌人2. 山野对歌场面的具有怎样的特点?【交流点拨】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学习重点】赏析文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学习难点】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围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出版《月下小景》、《虎雏》、《石子船》、《八骏图》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多产作家之一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风景优美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云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作者的云南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自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蹲.( ) 踞.( ) 酬.( )和.( ) 熹.( )微龙吟凤哕.( ) 迤.( )西柞.( )木箍.( ) 桶忌讳.( ) 譬.( )喻2、解释词语:蹲踞:酬和:譬喻:熹微: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生面别开:即物起兴:【自疑】我在自习中有以下问题:【自探】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整体感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阅读课文。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2、文中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这三个场合在描写手法上有何不同?二、自主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三、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6、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能概括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2、共同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感受民间文化气息。

【自主预习】作家作品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长河》《八骏图》等、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他一生都在追求美——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文体美、文字美。

字词积累(1)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譬喻:忌讳:熹微:扶摇而上:别开生面:酬和: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合作探究】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

(用四字短语回答)2、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赏歌会A、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B、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解难答疑】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

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

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5、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人教版 .doc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新人教版 .doc
引经据典:指引用经典书籍作为依据。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三、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听读课文,运用圈点批画法找出关键性语句,思 考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预习,说说文中的人们在什么 地点唱歌?唱歌者是谁?
山野青年男女
山路赶马女孩子
山寨乡村男女老幼
2、请结合唱歌的内容、方式或目的,给各个场景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曾两度被提 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
二、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 生词
迤()西蹲踞()酬()和忌讳()熹()微
譬()喻即()物起兴()龙吟凤哕()
2、解释下列词语
蹲踞:蹲。
酬和:以诗词应答。
譬喻:比喻。
熹微:形容天刚亮时阳光微弱的样子。
淳朴:实厚道朴。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 诱发文思。
(提示:山寨传歌的特点从传歌地点、传歌时间、参与人数、人们的妆容等方面考虑。)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山寨传歌: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五、课堂检测
1、拓展延伸:庆阳民俗知多少?
2、课文介绍了云南庆阳民俗名称?
六、作业布置
关注庆阳民俗文化,查阅资料,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山寨传歌: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教学反思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云南的歌会不同场合歌会的特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课型:新授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词语。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课前预习:家长签字:组长检查: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民歌可以说是人民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方面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 )西譬.( )喻糯.( )米蹲.( )踞忌讳. ) 酬.( )和铁箍.( ) 熹.( )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譬喻:忌讳:扶摇而上:别开生面:酬和:悠游自在:若无其事:熹微:淳朴:课堂自学: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几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2、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合作研讨:诵读1~3段思考下列问题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第二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拓展延伸:听民歌(1)听过民歌。

(2)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3)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

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

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

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

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

没有应和,没有对答。

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

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

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 云南的歌会学案3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16.某某的歌会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或意义。

迤.西yǐ譬喻..dūn jù..pì yù糯.米nuò蹲踞忌讳..jì huì酬和..chóu hè铁箍.ɡū熹.微 xī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知识积累作者简介及文章背景。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某某凤凰人。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升学围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

出版《月下小景》、《虎雏》、《石子船》、《八骏图》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多产作家之一。

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风景优美的某某,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某某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

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

作者的某某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本文的词语及作者等文学常识;2.感知文章内容并赏析某某歌会,把握人物描写方法;3.认识某某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感受民间文化气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自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譬.()喻糯.()米蹲.()踞忌讳.() 酬.()和铁箍.() 熹.()微2.根据解释写词语。

():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忌怕而隐避。

():形容直往上升。

():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快活的样子。

():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无答案)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学习重点】
赏析文中生动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学习难点】
品味文中细腻、优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土司书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来到北京,升学围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的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出版《月下小景》、《虎雏》、《石子船》、《八骏图》等二十多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多产作家之一代表作中篇小说《边城》。

风景优美的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热情善良的人们、淳朴的民风,使云南更具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和韵味每逢各种集会,更是人们尽情歌唱、一展风采的时机作者的云南之行对此有很深的体会。

【自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蹲.( ) 踞.( ) 酬.( )和.( ) 熹.( )微
龙吟凤哕.( ) 迤.( )西柞.( )木箍.( ) 桶
忌讳.( ) 譬.( )喻
2、解释词语:
蹲踞:酬和:
譬喻:熹微: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生面别开:
即物起兴:
【自疑】我在自习中有以下问题:
【自探】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整体感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阅读课文。

1、感知歌会: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2、文中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这三个场合在描写手法上有何不同?
二、自主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三、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

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自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迤西(yǐ)滇池(zhēn)晨光熹微(xī)
B.酬和(chóu)蹲踞(jù)龙吟凤哕(suì)
C.忌讳(wěi)譬喻(pì)哑口无言(yǎ)
D.阉鸡(yān)糯米(nuò)即物起兴(xìng)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从空中俯视,运河自北向南曲折地惯穿杭州城,像一缕飘带舞动着。

B.古老的歌会形式孕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引发人们由衷的赞赏。

C.下雪天,山区的农民便围坐在火炉旁,享受那难得悠游自在的日子。

D.长大衣长风衣,配条修身长裤或短裙,同样能体现一张一驰的风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晓能经常用校长和老师的话教育同学,这种引经据典的能力让人佩服。

B.连续的阴雨天气,甘蔗明显减产,而糖价则扶摇直上,创出了价格的新高。

C.在词的发展史上,宋代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别开生面的大家。

D.警察与歹徒搏斗,并向群众求助,但百余人竟若无其事地看热闹,真是费解。

4.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在办公室里老师昨天同他诚恳的交换了意见。

B.今年的《考试说明》对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作了一些新的调整。

C.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D.经过事实的教育,全体医务人员对正确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的问题上提高了认识。

5.本文是一篇很有情趣的散文,作者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

请你阅读全文,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信息,概括要点作答,并将自己感受到的情
6.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本地风俗知识,学校派你去某高等院校邀请一位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

见到专家时,你会对他说:(4分)
答:
二、阅读:
㈠阅读课文4~5段,完成7~9题。

(19分)
7.节选的文段介绍了云南歌会的两种形式,请你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文段的大意,要求讲明演唱者、演唱的地点、方式和内容。

(4分)
答:
8.第四自然段用了许多笔墨描写自然风光,这些内容与“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答:
9.第四自然段的动词富于表现力,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品析。

(4分)答:
10.根据第五自然段的内容,作者认为举行“金满斗会”的实质意义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3分)
答:
11.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个句子:(4分)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答:
㈡阅读《湘西苗族小歌会》,完成第12~16题.(17分)
湘西苗族小歌会
沈从文
一九五六年冬天十二月里,我回到家乡,在自治州首府吉首,过了三个离奇而且值得永远记忆的晚上。

自治州龙副州长,特别为邀了四位苗族唱歌高手到州上来。

天寒地冻,各处都结了冰,院外空气也仿佛冻结了,我们却在自治州新办公大楼会议室,烧了两盆大火,围在火盆边,试唱各种各样的歌,一直唱到夜深还不休息。

虽然很多歌中的神韵味道都难译,我们从反复解释出的和那些又温柔、又激情、又愉快的歌声中,享受的已够多了。

那个年纪已过七十的歌师傅,用一种低沉的,略带一点鼻音的腔调,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深厚感情,唱着苗族举行刺牛典礼时迎神送神的歌词,随即由那个十七岁的女孩子接着用一种清朗朗的调子和歌时,真是一种稀有少见杰作。

即或我们一句原词听不懂,又缺少机会眼见那个祭祀庄严热闹场面,彼此生命间却仿佛为一种共通的庄严中微带抑郁的情感流注浸润。

让我想象到似乎就正是二千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到湘西来所听到的那些歌声。

照历史记载,屈原著名的《九歌》,原本就是从那种古代酬神歌曲衍化出
来的。

本来的神曲,却依旧还保留在这地区老歌师和年青女歌手的口头传述中,各有千秋。

年纪较长的女歌手,打鼓跳舞极出色。

年纪极轻的叫龙莹秀,脸白白的,眉毛又细又长,长得秀气而健康,一双手大大的,证明从不脱离生产劳动。

初来时还有些害羞,老把一双手插在绣花围腰裙的里边。

不拘说话或唱歌,总是天真无邪的笑着。

像是一树映山红,在细雨阳光下开放。

在她面前,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值得含笑相对,不拘唱什么,总是出口成章。

偶然押韵错了字,不合规矩,给老师傅或同伴指点纠正时,她自己就快乐得大笑,声音清脆又透明,如同大小几个银铃子一齐摇着,又像是个琉璃盘装满翠玉珠子滚动不止。

事实上我这种比拟形容是十分拙劣很不相称的。

因为任何一种比方,都难于形容充满青春生命健康愉快的歌声和笑声,只有好诗歌和好音乐有时还能勉强保留一个相似的印象,可是我却既不会写诗又不会作曲!
这时,我回想起四十多年前作小孩时,在家乡山坡间听来的几首本地山歌,那歌是: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娇妹缠坏后生家。

娇家门前一重坡,别人走少郎走多,铁打草鞋穿烂了,不是为你为哪个?
当时我也还像个看牛娃儿,只跟着砍柴拾菌子的听他们信口唱下去。

知道是年青小伙子逗那些上山割草砍柴拾菌子的年青苗族姑娘“老弥”“代帕”唱的,可并不懂得其中深意。

可是那些胸脯高眉毛长眼睛光亮的年青女人,经过了四十多年,我却还记忆得十分清楚。

现在才明白产生这种好山歌实有原因。

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好歌不会生长,这些歌也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选自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12.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分)
答:
13.作者对歌词一句不懂,也未见祭祀场面,为什么又说生命间为情感流注浸润?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3分)
答:
14.文章第二节横线部分写到屈原《九歌》的来历,表明湘西苗歌具有什么特点?(3分)答:
15.文章第三节横线上的比喻句,其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答:
【自结】我学习了本文后有以下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