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腧穴复习:经外穴—肓募

合集下载

2013年中医类职考——经络腧穴 手机版

2013年中医类职考——经络腧穴 手机版

二、手阳明大肠经: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热病,胃肠病,皮肤病
隐疹湿疹等皮肤病,热病,高血压,癫狂 瘰疬,瘾疹;肩臂痛 胆道蛔虫症,鼻病 `目病,口眼歪斜 `口,流涎,眼睑目闰动 `口,颊肿,齿痛,口噤 `口,耳聋耳鸣,齿痛,面痛, `头痛眩晕,目痛,眼睑目闰动 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泄泻 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经络腧穴学心法秘传
第一部分:十二经脉歌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 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 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 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 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 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 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 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 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 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 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 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 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 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经外奇穴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经外奇穴

印堂
【临床运用】
1、目痛: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 2、鼻塞: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 3、鼻渊: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 4、鼻衄不止:配合谷穴、上星穴、百劳穴、风府穴、 迎香穴。
印堂
5、头痛:配太阳穴、风池穴 6、头重:配攒竹穴 7、眩晕:配丝竹空穴、头维穴 8、两眉角痛不已: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 、合谷穴、头维穴 9、产后血晕:配支沟穴、足三里穴
能闭眼加攒竹透鱼腰,不能耸鼻加四白,口角向下歪斜 加地仓透颧髎,人中沟歪斜加兑端透地仓。
子宫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
寸,中极旁开3寸。 【取穴】
患者卧位,在脐下4寸 ,旁开3寸处取穴。
子宫
【功用】 调经理气,升提下陷。
【主治病症】 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
宫内膜炎,不孕症等。 【刺灸法】
仰掌伸指,当手第二-五 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
四缝
【功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 【主治病症】
小儿疳积,腹泻,百日咳,气喘,咳嗽,蛔虫病 等。 【刺灸法】
球后
【定位】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
内3/4交界处。 【取穴】
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 与内3/4交界处。
球后
【功用】 清热明目。
【主治病症】 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早期白内障,近视。
【刺灸法】 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
1寸;可灸。
球后
【临床运用】
1、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2、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 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 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 、腹及下肢疾病。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 刺;可灸。

中医助理考试(穴位)

中医助理考试(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1.肺(食指端)大肠经2.(经鼻翼旁)胃3.(足大趾端)脾,4.(心中)心5.(小指端)小肠经6.(目内眦)膀胱7.(足小趾)肾8.(胸中)心包经9.(无名指)三焦经10(目外眦)阳胆经11(足大趾)肝二.奇经八脉1.无规律,即无走向、分布或交接规律。

2.与脏腑无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3.没有表里关系。

4. 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作用:1.是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是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三.维脉功能:维系全身经脉。

维系联络全身之阴阳经;四.经别特点1.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

2.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3.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功能1.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是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是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是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是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五..别络的生理功能1.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3.是加强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具有统率其他络脉功能。

3.是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六..经筋的1.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2.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

多呈向心性循行。

功能1.经筋多附着于骨骼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并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起作用。

1.疏密波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气血运行障碍等。

2.断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3.连续波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4.低频连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1.瘢痕灸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2.无瘢痕灸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3.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脏腑外候之募穴

脏腑外候之募穴

脏腑外候之募穴募穴是脏腑精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穴位。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

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

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背俞穴与募穴都能反应脏腑精气的情况。

脏病,取俞为主。

腑病,一般要取募穴,也是阴阳相配。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

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

1、肝经募穴:健脾疏肝找期门期门穴,经穴名。

出《伤寒杂病论》。

属足厥阴肝经。

肝之募穴。

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

别名:肝募穴(肝经募穴)。

期,期望、约会之意。

门,出入的门户。

期门名意指天之中部的水湿之气由此输入肝经。

本穴为肝经的最上一穴,由于下部的期门穴无物外传而使本穴处于气血物质的空虚状态。

但是,本穴又因其位处于人体前正中线及侧正中线的中间位置,既不阴又不阳、既不高亦不低,因而既无热气在此冷降也无经水在此停住,所以,本穴作为肝经募穴,尽管其穴内气血空虚,但却募集不到气血物质,唯有期望等待,故名期门。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和胃,化痰消积。

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反酸、腹胀,此穴有疏肝理气、化积通淤之效,主治肋间神经痛、肝炎、肝肿大、胆囊炎、胸胁胀满。

对腹胀、呕吐、乳腺炎等,长期艾灸此穴有很好的调理保健作用。

2、心经募穴:调节心脏功能找巨阙巨阙穴,出《脉经》。

属任脉。

心之募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巨者,巨大也;阙者,门户、关道也”,人体最重要的关口就是心脏,而“巨厥穴” 虽属任脉却是心经的募穴,常按摩或艾灸此穴对心脏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穴位主治: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针灸学第九章:足阳明胃经、腧穴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针灸学第九章:足阳明胃经、腧穴
中医执业助理冲刺金题针灸学第九章:足阳明胃经、腧穴
1.胃的募穴所属的经脉是
A.肺经
B.任脉
C.胃经
D.脾经
E.肾经
2.头维穴属于哪条经脉
A.足少阳胆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阳明大肠经
E.手少பைடு நூலகம்三焦经
3.在胸部ꎬ距前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厥阴心包经
4.在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的穴位是
A.丰隆
B.地机
C.解溪
D.上巨虚
E.下巨虚
5.以下哪项不是天枢穴的主治病证
A.疝气
B.痛经
C.月经不调
D.腹痛、腹胀
E.便秘、腹泻
6.胃经在循行中,未与以下何处发生联系
A.口
B.目
C.鼻
D.膈
E.下齿
7.循行至第3趾的经脉是
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少阳胆经
E.足太阳膀胱经
(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足三里
B.上巨虚
C.下巨虚
D.条口
E.丰隆
8.强壮保健要穴是
9.治疗痰饮病证的要穴是
1.B2.B3.B4.A5.A6.E7.C8.A9.E
4.【解析】丰隆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1寸ꎮ

经络腧穴学题库与参考答案

经络腧穴学题库与参考答案

经络腧穴学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经脉所分出的小支是BA、奇经八脉B、络脉C、皮部D、经筋E、气街正确答案:B2、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A、孙思邈B、王执中C、滑伯仁D、王惟一E、杨继洲正确答案:D3、善于治疗胃肠诸疾的腧穴首选:( )A、合谷B、内庭C、迎香D、足三里E、商阳正确答案:D4、口眼歪斜应选A、人中B、迎香C、曲池D、偏历E、合谷正确答案:E5、脾之大络分出的部位的穴位是( )A、内关B、丰隆C、支正D、公孙E、大包正确答案:E6、阑尾穴位于( )A、阳陵泉穴下2寸处B、足三里穴下约2寸处C、腓骨小头前下方D、膝眼下2寸E、血海下2寸处正确答案:B7、下列有关睛明穴的针刺操作,叙述不正确的是:AA、遇到阻力时,可继续进针,不必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B、不捻转,不提插C、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D、针具宜细,消毒宜严E、禁灸正确答案:A8、下列腧穴中,具有纠正胎位的是:A、至阴B、关元C、三阴交D、合谷E、神阙正确答案:A9、郄穴是:A、各经经气深聚的穴B、肢端末梢的穴C、气血流注的源泉D、经气最强的穴E、脏腑原气经过留止的腧穴正确答案:A10、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A、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B、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D、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E、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正确答案:B11、肩关节周围炎远部取穴, 正确的是()A、臂臑B、阳陵泉C、孔最D、足三里E、三阴交正确答案:B12、大椎穴旁开0. 5 寸的奇穴是( )A、子宫B、结核穴C、三角灸D、痞根E、定喘正确答案:E13、前正中线旁开4寸,平第7肋间隙的穴位是:A、期门B、日月C、大包D、京门E、膻中正确答案:B14、治疗痰证,在下列穴位中宜首选:A、阳陵泉B、足三里C、三阴交D、阴陵泉E、丰隆正确答案:E15、《针灸大成》是哪个朝代哪位医家所著( )A、元代渭伯仁B、北宋王惟一C、明代杨继洲D、唐代孙思邈E、晋代皇甫谧正确答案:C16、针刺的时候绝对不能张口的穴位是:A、耳门B、听会C、下关D、听宫E、颊车正确答案:C17、“上睾,结于茎”的络脉是( )A、足厥阴络脉B、足阳明络脉C、足少阳络脉D、足少阴络脉E、足太阳络脉正确答案:A18、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A、第一颈椎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两侧B、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C、第一胸椎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两侧D、第一胸椎至骶管裂孔棘突下两侧E、第七颈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正确答案:B19、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 )A、9寸B、4寸C、5寸D、8寸E、6寸正确答案:D20、足太阴脾经与足厥阴肝经在内踝上几寸前后交叉:A、7寸B、5寸C、9寸D、6寸E、8寸正确答案:E21、足少阳胆经是( )A、小肠经的同名经B、心包经的同名经C、大肠经的同名经D、三焦经的同名经E、肾经的同名经正确答案:D22、有调节、总任全身阴阳经经气作用的经脉是A、阳维脉B、督脉C、任脉D、阴维脉E、冲脉正确答案:E23、金津、玉液针刺方法一般是:A、只针不灸,毫针刺法为主B、针灸结合,多以温针灸为主C、只灸不针,艾条悬提灸D、不针不灸,只作定穴标志E、点刺出血正确答案:E24、针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主穴是( )A、内关B、足三里C、迎香D、大横E、阳陵泉正确答案:C25、下列腧穴中,退热首选的是:A、风池B、曲池C、商阳D、大椎E、少商正确答案:D26、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腑病应选用:A、原穴B、下合穴C、八脉交会穴D、络穴E、五输穴正确答案:B27、经络系统中能加强表里经之间在浅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是A、十二经别B、奇经八脉C、十二皮部D、十五络脉E、十二经筋正确答案:D28、下列腧穴定位正确的是A、条口在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2横指处B、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后缘外1横指处C、手三里在曲池与阳溪的连线上,曲池下3寸处D、下巨虚在足三里穴下6寸,胫骨前缘外1横指处E、孔最在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太渊上6寸处正确答案:D29、治疗急性胃病,应首选:A、梁丘B、足三里C、合谷D、中脘E、胃俞正确答案:A30、被称为《针经》的中医典籍为:A、《灵枢》B、《针灸逢源》C、《素问》D、《难经》E、《针灸甲乙经》正确答案:A31、八会穴中的血会位于( )A、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B、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C、第十胸椎棘突下D、第九胸椎棘突下E、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正确答案:E32、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

(精)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习笔记:腧穴总论第一节概述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输、俞”一、十四经穴:清李学川《针灸逢源》361个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简称“经穴”。

特点:⑴十四经穴都定名、定位、归经、定主治、定刺灸方法,是腧穴的最高形式。

⑵十四经穴是腧穴的主干,全部分布在十四经主干线上(凡是经穴均分布在十四经上,而分布在十四经上的腧穴不见得都是经穴如印堂、太阳等)。

⑶十四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主治范围广泛。

二、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文革期间,新穴剧增,如郝金凯《经外奇穴图谱》就载有1595个奇穴。

现在临床常用的只有三十多个奇穴。

特点:⑴有明确的名称、位置、但无经脉归属。

⑵较为分散,大部分不在经脉主干线上,即分布规律性不强。

⑶主治的针对性强。

(主治单纯)⑷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

⑸有的奇穴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

⑹有一穴属于数经的现象。

三、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

又称天应穴。

特点⑴无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

⑵是腧穴的最早形式,阿是穴只要疗效确切,就可命名、定位、定主治,作为经外奇穴。

⑶阿是穴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多随疾病的发生而出现,随疾病的痊愈而消失。

⑷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阿是穴来源:①出自《内经》所说“以痛为腧”。

②“阿是”之名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

“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果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四、腧穴的主治特点和主治规律:(1、近治“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2、远治“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特殊作用)第二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针灸穴位 肓募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 肓募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肓募穴说明指导书总述肓募,经外奇穴名。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别名舒积。

位于胸部,取乳头与脐中连线长度的一半为定长,一端从乳头垂直向下量,另一端点是穴,约在第8肋,左右计2穴。

浅层布有第6、7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布,第6、7肋间神经。

主治腹中积块疼痛、黄疸、病后体虚、面黄肌瘦、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肝区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部)等。

针刺0.3-0.5寸。

1.名称肓募穴2.别名舒积3.出处《备急千金要方》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位于胸部,取乳头与脐中连线长度的一半为定长,一端从乳头垂直向下量,另一端点是穴,约在第8肋,左右计2穴6.主治腹中积块疼痛、黄疸、病后体虚、面黄肌瘦、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肝区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部)7.功能暂无资料。

8.操作针刺0.3-0.5寸9.主要配伍暂无资料。

10.定位位于胸部,取乳头与脐中连线长度的一半为定长,一端从乳头垂直向下量,另一端点是穴,约在第8肋,左右计2穴。

11.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肋间外肌,浅层布有第6、7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布,第6、7肋间神经和第6、7肋间后动、静脉。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暂无资料。

14.详细主治腹中积块疼痛、黄疸、病后体虚、面黄肌瘦、腹胀腹痛、消化不良、肝区痛、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肋部)等。

15.详细操作针刺0.3-0.5寸,局部有沉胀痛感,有时向背部放射。

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16.临床运用暂无资料。

17.配伍暂无资料。

18.附注《中国针灸大辞典》云在期门下1寸,但据《千金方》取法,该穴当在胆经日月穴下,第8肋附近。

肓募与舒积两穴系同一部位,因从主治效果看二者相似,故许多医书皆以异名而单列。

19.相关论述1、《备急千金要方》:“灸肓募,随年壮。

肓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头下行度是穴。

”2、《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肓募,奇穴。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笔记: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腧穴是中医学的术语,“腧”通“输”、“俞”,“穴”有空隙的意思。

《黄帝内经》称“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则称“孔穴”;《太平圣惠方》又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腧穴是古代先民在长期日常生产、生活、狩猎中发现当身体某一部位或脏器发生疾病时,在病痛局部或某一部位砭刺、叩击、按摩、针刺、火灸后可减轻或消除病痛。

从这种“以痛为输”所认识的无定位又无定名的腧穴最初雏形阶段,到对这些点的部位及其治疗作用了解的逐步深入、经验积累,并给以腧穴定位位置的描述和命名、归经、主治、配伍、操作要领、排列顺序进行了整理等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腧穴是体表与深部组织器官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其可从内向外反应病痛,也能从外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不仅能治疗腧穴所在部位及其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还能通过本经循行、同名经和阴阳表里经的络属关系治疗经脉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可专治某种病证作用。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是所有腧穴具有的共同特点,也就说所有的腧穴均有治疗该穴所在处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的作用(近治作用)。

如太阳穴可以用于治疗近视眼、红眼病、偏头痛;颊车穴可以治疗下牙疼;下关穴治疗上牙痛;中脘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其内部正好是胃脘部为治疗胃病的常用主穴;左侧腹结穴内部正好是乙状结肠针刺后可以治疗习惯性便秘等。

除361个十四经穴外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意义的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是最能够反映腧穴近治作用特点的。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经络腧穴考试重点

经络腧穴考试重点

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

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

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

故又称为“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

侧头为少阳经。

后头为太阳经。

(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太阴阳明行在前,厥阴少阳行中间,太阳少阴行在后,肝脾中都交叉变(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执业医针灸腧穴

执业医针灸腧穴

针灸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中府(募穴)、尺泽、孔最(郗穴)、列缺(络穴)、太渊(原穴)、鱼际、少商1.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2.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3.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0寸。

4.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5.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

6.鱼际: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7.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原穴)、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偏历(络穴)、温溜(郗穴)、天枢【胃经】(募穴)8.商阳:在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9.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与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重叠,当拇指尖下是穴。

10.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11.偏历;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0寸。

12.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0寸。

13.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与尺泽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14.肩髃:在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

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尖峰前下方凹陷处。

15.扶突;在颈外侧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16.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郗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络穴)、解溪、内庭、厉兑、冲阳(原穴)、中脘【任脉】(募穴)17.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8.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中医助理技能常考80个穴位定位

中医助理技能常考80个穴位定位

➢手太阴肺经1.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跟旁开0.1寸2.鱼际:第一掌骨桡侧中点白肉际处3.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4.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键桡侧凹陷处5.孔最: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太渊:腕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手阳明大肠经6.合谷: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7.曲池: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8.肩髃:当手臂外展,肩峰前下方凹陷处9.迎香:鼻翼旁开0.5寸,鼻唇沟中10.商阳:食指桡侧,指甲根旁开0.1寸11.手三里: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足阳明胃经12.地仓:嘴角外侧,上直对瞳孔13.头维:额角发际上方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14.天枢:肚脐旁开2寸15.足三里:犊鼻3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中指)16.条口:犊鼻下8寸,胫骨前棘外一横指(中指)17.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胫骨前棘外2横指(中指)18.内庭:第2、3趾间缝纹端19.下关:在耳前,颧弓与下颌切迹凹陷中20.犊鼻: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21.梁丘: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髌底上2寸➢足太阴脾经22.公孙: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23.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24.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25.血海:大腿内侧,髌底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26.地机:阴陵泉下3寸,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手少阴心经27.通里: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28.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29.后溪:微握拳,手掌尺侧,第五掌指关节后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30.天宗:肩胛部,岗下窝凹陷处,平第4胸椎31.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凹陷处。

(张口取穴)➢足太阳膀胱经32.攒竹: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33.肺俞: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4.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5.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36.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37.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38.次髎: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39.委中: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建与半肌肌腱中间40.秩边:骶正中线旁开3寸,平第4骶后孔中41.承山:足跟上提,两腓肠肌肌腹凹陷的顶端处42.昆仑:外踝尖与跟腱凹陷处43.申脉:外踝尖直下凹陷处44.至阴:足小指外侧指甲根旁开0.1寸45.天柱:后发迹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足少阴肾经46.涌泉:足趾趾屈时,约当足底前1/3凹陷处47.太溪:内踝尖与跟腱的中点处48.照海:内踝尖直下凹陷处➢手厥阴心包经49.内关:腕横纹上方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0.中冲:手中指尖端中央51.大陵:腕横纹中点,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少阳三焦经52.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3.翳风:下颌角与乳突之间的凹陷处54.支沟: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阳池:腕背横纹中,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足少阳胆经55.风池: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凹陷处,平风府穴56.肩井:在肩上,大椎与锁骨肩峰端连线的中点57.环跳: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58.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59.悬钟: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足厥阴肝经60.行间:第1、2趾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61.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处62.期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任脉63.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中下4寸1/ 264.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65.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66.神阙:脐窝正中67.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68.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督脉69.腰阳关: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70.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71.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72.百会: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73.水沟: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74.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经外奇穴75.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共4穴76.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77.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横指凹陷处78.定喘:大椎穴旁开0.5寸79.十宣: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80.夹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共34个穴位)2/ 2。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

中医针灸的俞募配穴法及穴位诊断中医腧穴中有很多特定穴位,比如俞穴和募穴,俞穴又称背俞穴,是中医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分布于背部膀胱经上左右各12穴。

且腧穴定位分别于脏腑位置相应,分别为: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

背俞穴不单能够治疗本脏腑病症,而且也能治疗与该脏腑有关的五官及肢体疾病。

募穴与俞穴相对,是脏腑经结聚于胸腹部的穴位,与募穴不同的是,募穴并不一定在其脏腑相对应的经脉上,而是分布位置大体与脏腑位置对应,即脏腑位置高的募穴的位置亦高,脏腑位置低的,募穴位置亦低。

募穴亦有12个,其中分布在任脉上的小肠的募穴关元,膀胱募穴中极,心包的募穴膻中,胃的募穴中脘,三焦的募穴石门皆为单穴,而分布在其他经脉上的为左右对称一名两穴。

与俞穴相比,募穴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腑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阳病治阴”即说明募穴对于六腑病症有特殊疗效,如胃病多取其募穴中脘,大肠病多取其募穴天枢,膀胱病多取其募穴中极等。

临床上多将俞穴与其相应的募穴配伍联用,称为俞募配穴,如: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四月,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此《十二募穴歌》就是经典的临床俞募配穴法。

此外,因为俞穴和募穴距离脏腑较近,所以不论病生于内,还是邪犯于外,皆能在其俞穴或募穴上出现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

临床上根据这些反应能够辅助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

咱们平时也可以在这些俞穴和募穴上注意是否有结节或者感觉异常,或者在俞穴和募穴上用刮痧或者艾灸的方法做一些自我保健的工作,但不要把这些自我保健的行为当作一种疾病治疗的手段,一旦有感觉异常应该去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你平时用过俞募配穴吗,又有那些经验和心得呢?欢迎在下方评论。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经络腧穴学考试必备十四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全)

一、手太阴肺经:中府: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云门: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天府: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下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肘髎: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手五里: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连线上,曲池上7寸。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连线中点。

扶突: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之间。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试卷2 (1)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试卷2 (1)

中西医执业助理医师(针灸学)-试卷2(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B1型题(总题数:1,分数:4.00)A.膻中B.中极C.中脘D.中府E.巨阙(分数:4.00)(1).肺的募穴是(分数:2.00)A.B.C.D. √E.解析:解析: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大肠的募穴是天枢。

而肺的募穴是中府;心的募穴是巨阙:心包的募穴是膻中;膀胱的募穴是中极。

(2).膀胱的募穴是(分数:2.00)A.B. √C.D.E.解析:解析: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大肠的募穴是天枢。

而肺的募穴是中府;心的募穴是巨阙:心包的募穴是膻中;膀胱的募穴是中极。

二、 A1型题(总题数:25,分数:50.00)1.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误的是(分数:2.00)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解析:解析: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灵枢.逆顺肥瘦》)2.十二经筋是指(分数:2.00)A.经络系统中能够联结筋肉、骨胳的部分B.联属于十二正经,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的一部分经脉C.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D.能够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部分的经脉E.经脉中与肌肉系统关系较密切的部分解析:解析: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孺内上行结于贲(胸部)。

3.“阿是穴”是指(分数:2.00)A.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B.经穴以外的穴位C.病变局部的穴位D.病变局部中心的穴位E.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解析:解析: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针灸常用腧穴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针灸常用腧穴

第三章针灸常用腧穴1. 尺泽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2. 孔最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 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 寸。

3.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 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③手腕痛【操作】向上斜刺0.5 ~0.8 寸。

4. 鱼际荥穴【定位】第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③掌中热。

【操作】直刺0.5 ~0.8 寸。

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 少商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③指肿,麻木。

【操作】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6. 商阳井穴【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 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③手指麻木【操作】浅刺0.1 寸,或点刺出血。

7. 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 掌骨间,当第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④上肢疼痛、不遂;⑤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操作】直刺0.5~1 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孕妇不宜针。

8. 手三里【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 2 寸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013年真题-(6)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013年真题-(6)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013年真题-(6)A1型选择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肝胃不和证妊娠恶阻的表现是______A.呕吐酸苦水B.呕吐痰涎C.呕吐清涎D.呕吐带血样物E.呕吐食物残渣答案:A[解答] 妊娠恶阻的辨证主要根据呕吐物的性状和患者的口感,结合全身情况、舌脉而综合分析。

呕吐清涎者多为脾胃虚弱。

呕吐痰涎者多为脾虚痰湿。

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为肝胃不和。

干呕或呕吐血性物者多为气阴两虚。

2. 产后恶露不绝分为______A.气虚型、血瘀型、邪毒型B.气虚型、血虚型、血瘀型C.气虚型、血瘀型D.血瘀型、血热型E.气虚型、血热型、血瘀型答案:E[解答] 产后恶露不绝多由气虚、血热、血瘀而致冲任失固,气血运行失常,常分为气虚型、血热型、血瘀型。

3. 异位妊娠已破损期的包块型选用下列哪方治疗______A.宫外孕Ⅰ号方B.宫外孕Ⅰ号方C.宫外孕Ⅰ号方加党参、黄芪D.宫外孕Ⅰ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E.桂枝茯苓丸答案:B[解答] 异位妊娠已破损期的包块型是输卵管妊娠破损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血肿包块者。

治宜活血祛瘀消症。

方用宫外孕Ⅰ号方。

4. 流行性乙型脑炎邪犯卫气偏卫分证,治疗应首选______A.清瘟败毒饮B.新加香薷饮C.银翘白虎汤D.犀角地黄汤E.凉膈散答案:B[解答] 流行性乙型脑炎邪犯卫气偏卫分证,治以辛凉解表、清暑化湿,首选方为新加香薷饮。

5. 疳证患儿,见小便短少,全身浮肿,以腰以下为著,四肢不温。

治疗宜选方______A.五苓散B.真武汤C.防己黄芪汤D.金匮肾气丸E.五苓散合五皮饮答案:B[解答] 本证为疳肿胀,症状偏于肾阳虚,故当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6. 五迟、五软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______A.禀赋不足B.喂养不当C.护理不当D.瘀血阻络E.痰浊阻窍答案:A[解答] 五迟、五软的主要病因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

7. 疳气的发病机制是______A.脾胃虚损,积滞内停B.脾胃失和,纳化失健C.脾胃虚衰,津液消亡D.脾胃阴虚,津液内耗E.脾失健运,精微不布答案:B[解答] 疳气为疳证的初起阶段,由脾胃失和,纳化失健所致,以形体略瘦,食欲不振为特征;疳积多由疳气发展而来,属脾胃虚损,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证,病情较为复杂,腹大肢细是本证的典型体征;干疳为疳证的后期表现,由脾胃虚衰,津液消亡,气血两败所致,以形体极度消瘦,精神萎靡为特征,常病涉五脏而出现种种兼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