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合集下载

中医治病养生的根本——阴平阳秘

中医治病养生的根本——阴平阳秘

中医治病养生的根本——阴平阳秘阴平阳秘”出自《内经·生气通天论》,经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其中相互对立的双方的概括,其中包含了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根有互生,既互相消长又互相转化的矛盾关系。

在自然界中,阴就是指我们用肉眼能够看得见的、具有形态的物质;阳即指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的无形的实际存在。

具体到人体来说,“阴”就是人体能够看到的血肉躯体、肌骨筋脉、五脏六腑以及进入人体之内的一切物质;“阳”则是指人体组织、器官等的一切生理功能以及人的思维、精神和意识等。

在《说文·亏部》中“平,语平舒也”,本义指乐声舒缓,气息舒徐,由此可知,阴精要平和、适量、舒缓、丰满;“秘”古代写作“袐”,通“闭”,有秘藏、保存的意思。

“密”是指密闭之意,所以,阳气一定要密闭、保藏,这样才能使阳气固秘,不至于使阳气因主外而消散。

因此“阴平阳秘”就是阴不能太盛,要适量平和,阳盛不能张扬,关键在于能够固秘。

对于人体来说,“阴平”是指由后天而得的有形之躯中各组织、器官之生命物质的质量没有“太过”和“不及”,均保持在正常范围之中;“阳秘”即阳气固密,一方面指人体的五脏六腑没有阳气太过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又人体的卫气所气到的保护作用正常,能够抵御外邪的入侵,使机体处于稳固状态。

所以,“平”与“秘”可以看做是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揭示出人体在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信息交换之后,再对自身进行物质的重新分配、能量的储藏、物质与能量之间的转化过程,同时也蕴含着阴阳双方之间的整体统一、对立互根、动态转化等。

由此可知,“阴平阳秘”就是指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在物质以及功能方面都保持正常,使得外邪不能入侵、干扰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从而是机体在物质和精神上达到的最佳生命状态。

以阴阳理论作为指导的太极拳通过内在精神与外在形体相结合的运动方式,通过“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从而实现阴平阳秘的最佳身体状态。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亟,急迫、快速,这里当作阴化生阳气;卫外,保卫人体外部;为固,变成坚固。

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

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

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经方补泻之前当先辨明阴阳阳密乃固阴阳是八纲的主纲,中医讲到极上,也就是阳阳二字诀的精神而已,说来容易,但具体到用上面就难以明了,我今以经方的两段条文试为分析之。

《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任用之”这是第一段;《辅行诀》“肝德在散。

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这是第二段。

这两段条文都讲到肝病,但一个讲“补用酸”,一个讲“以酸泻之”;一个是“助用焦苦”,一个是“以辛补之”,这岂不矛盾?其实我们讲补泻,要分补阴还是补阳,泻阴还是泻阳,所以要理解这两段话,就就要先辨明阴阳。

古人著书,言简刚正为其首要,但却害苦了后人。

先分析《金匮》的条文。

首先仲景的这段条文,只对肝虚而言,因为“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任用之”,表明仲景是以虚实来分别病情的,但是这种先辨虚实的思想与阴阳为主纲的思想是不是相矛盾?我认为不矛盾,阴虚,阳虚,再到阴实是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阳虚基本贯穿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之中,所以仲景所言之虚,就包括阴虚与阳虚,而不刻意将之分开了。

具体到条文,仲景所言之“补用酸”,就单指补阴虚,因为酸味入肝,酸是肝脏的营养来源,属于物质的范畴;其“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是解决肝脏的功能状态,也就是从阳虚的角度而论的,其中“助用焦苦”,可以用乌梅丸为例说明之,焦苦当言苦温,以乌梅之酸,合细辛干姜蜀椒桂枝附子之温,及黄连黄柏之苦燥,而肝胆之郁,得以条达,所以,焦苦之义也有辛温之义在,乌梅丸也是苦温化湿的主力方剂;至于“益用甘味之药以调之”,就完全是运用补肝实脾的五行生克观念了,方剂以小建中汤为具体应用。

再看《辅行诀》,《金匮》是但论虚,《辅行诀》与《金匮》不一样,它把虚和实都包括进去了,其中的补,是指补阳虚,其中的泻,是指泻阴实。

“以辛补之”,这个好理解,因为辛甘发散为阳,正合肝主升发的功能状态,所以从补阳的观念来说的,因此《辅行诀》的补与《金匮》的补其意义是不一样的;再分析“以酸泻之”,金匮讲酸补,是补阴之虚,,辅行诀讲酸泻,是泻阴之实,这有矛盾吗?根据治病的原则,阴之所以会实是由于有不好的阴占据了脏腑而不流转循环,所以我们要将它们泻掉,当我们要泻阴的时候,一定要将好的阴填进去,坏的阴才可以挤得出来,所以泻阴实的时候,仍然是用酸,是以酸换酸,经方永远都是补泻皆顾,只是当补大于泻的时候,就是补,而泻大于补的时候,就是泻,如此而已,这一点在《辅行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酸既可以补阴虚,也可以泻阴实;“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味是缓中的,这大家都知道,但《辅行诀》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认为辛酸就可以化甘,所以连甘味的药都省了。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轩岐纵横内经释义□麻树文中医的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出自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将人体的精神、生活、语言及行为都归纳为阴阳的平衡。

保持了相对平衡,人体则健康无疾,反之失去了阴阳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保持和调节人体阴阳是达到“精气乃治”健康防病的基础。

原文:《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

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

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

阴气平和,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黄帝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的著名论述。

用辩证的观点阴阳保持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两千多年来对指导我国人民养生防病及治疗疾病,完善和充实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温馨提示:“阴平阳秘”就是要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人之所以生病,是阴阳长期失衡的反映。

所谓医生治病,就是将失衡的阴阳调整其相对平衡的阴阳。

日常人们的养生保健就是调整阴阳平衡的诸多方面,在精神上表现在生理情、意。

在生活上表现为吃、穿、住、行诸方面都不可过剩或不及。

不及或太过都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产生各种不适,长期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要随时把握好阴阳平衡的最佳程度,才能益寿延年,健康长寿。

把握好“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精神,情志七情调和,情绪稳定,不急不燥,气机平和才能“精神乃治”。

其次,要增强适应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防止外感六淫侵袭,处理好运动与劳作的力度,达到“形劳而不倦”。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

生气通天论(原文译文)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作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天地的阴阳之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上的九州,还是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的阴阳之气密切相通。

自然的阴阳之气变化为金、木、水、火、土,又依据盛衰消长而分为风、湿、寒三种阴气和燥、暑、火三种阳气。

如果人们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侵袭人体,所以说遵循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是延长寿命的根本。

由于人体的生命气机与天气息息相关,因此,苍天之气清爽干净,人的精神也会顺畅平静,顺应天气的阴阳变化,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尽管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对人造成伤害,这是因为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结果。

因此,圣人精神专一,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背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壅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顺应天气阴阳变化所造成的伤害,称为自伤,人体的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

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如果阳气失去了正常的运行规律,人就会减损寿命或者夭折,生命机能也会暗淡无光。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为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持之以恒,而人体的阳气也应该在人体的上部和外部,这样就可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中医经典必读白话解

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指导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本源,是事物产生、消亡的根本,是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内存动力和外在表现得处所,治病必须推求阴阳这个根本。

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禀之官,无畏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犹如君主,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此而出。

肺,犹如宰相,全身气血由其治理调节。

肝,犹如将军,谋略思虑由此而出。

胆,犹如心君的使臣,代君行令,心志的喜乐由它传出。

脾胃,犹如管理粮仓的官吏,饮食五味之精微由此而出。

大肠,犹如主管运输的官吏,能使食物之糟变化成粪便由此排出体外。

小肠,犹如受盛之官,承受容纳胃传来的食物,分清泌浊,变化物质。

肾,犹如一个精力充沛、强壮有力的官吏,人的智能和技巧由此产生。

三焦,犹如疏通水道的官吏,全身水液的通道由其管理。

膀胱,犹如管理水库的官吏,尿液归藏于此,经过气化而排出。

素问•五藏别论【原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译文】所谓五脏是主储藏精气而不传泻水谷,所以只能被精气盈满而不能像六腑那样由水谷充实。

六腑是主传导消化水谷而不储藏精气,所以它们常被水谷充实而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饮食入口至胃,则胃中充实而肠中空虚,饮食从胃而下,则肠中充实而胃中空虚了。

所以说,六腑实而不满,五脏满而不实。

精气神灵枢•本神【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分析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32卷第34期 9
综述
论》 ),甚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 《素问·生气通天论》 )矣。在一个阳密 的空间内,阳气过衰与过强的变化,均 会导致阴津不固的状态出现。只有在阳 密的状态下,阴固的形态才会存在,生 命才会不息,故阳密的失调对生物体的 影响最为重要。因此当生物体的空间发 生异常变化时,首先就是要恢复其自身 的“阳密”状态。“阳密”,就是使某一 空间持续保持温和状态。但仅仅维持生 物体的“阳密”状态,生命未必就会存 在。夏季,河道边的植物茂盛的生长。 暴雨连连,河水泛滥,洪水消退后,淹 没在水下的植物萎黄、糜烂,一片萧 条。在阳密的状态下,阴过盛亦可致死 亡的状态出现。同样,在春夏季节,突 遇久旱无雨,植物茎叶枯黄,停止生 长。在阳密状态下,阴过盛与阴竭时亦 会 导 致 生 命 消 亡 。“ 两 者 不 和 , 若 春 无 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 《素问·生气通天论》 ),阳不密,阴一 定不固,甚者生命即会停止;即使在阳 密的状态下,如果不能保持阴固的状 态,生物体亦将出现疾病死亡。但失去 阳密状态,阴固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说 阳密为阴固的先决条件。在自然界中虽 然阳密状态下不一定就是阴固状态,但 在阴固的状态下一定就是阳密状态,阴 固是相对不变的,不同生命体的阳密状 态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此时即是 “阳密乃固”状态。只有生物体在阴固
李立臣 130062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李立臣中医内科诊所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6.34.2 摘 要 中医理论与实践是以阴阳学说为基础,其纲要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本文阐述了四时规律下,“密” 和“固”与生物体生存状态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医疗保健的作用。 关键词 阳密乃固;阴阳;温和 Analysis of "Fan Yin Yang Zhi Yao,Yang Mi Nai Gu" Li Lichen Li Lichen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 of Luyuan District,Changchun City,Jilin Province 130062 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cin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its outline is "Fan Yin Yang Zhi Yao,Yang Mi Nai Gu".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Gu" and living condition of living organisms,and the role on the human health care under the four time rule. Key words Yang Mi Nai Gu;Yin Yang;Gentle

《内经讲义》详细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详细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导论《素问·生气通天论》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2.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1.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8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翻译8

原文: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③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

秋伤于湿,冬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翻译: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

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游及疥疮等病症。

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

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

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

阴阳二者不协调,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

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

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

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

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

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

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

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

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人体阴精化生的来源,主要是饮食五味;而藏纳精气的五脏,又常常被饮食五味所伤。

因此过多进用酸味的饮食,由它滋养的肝气就会太盛,脾气也就会随之衰竭;过多进用咸味的饮食,大的骨骼就会受到损伤,从而使肌肉萎缩,使心气抑郁无力;过多进用苦味的饮食,就会使心跳加速、胸口满闷、面色发黑、肾气失去平衡;过多进用甘味的饮食,脾气就会受到损伤、失去健运之力而造成湿邪凝滞,胃气也就随之虚弱而使得胃部胀满;过多进用辛味的饮食,筋脉就会衰败废弛,同时精神也会受到损伤而越泄散失。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皮肤病中的运用浅识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皮肤病中的运用浅识

时 ,也要 考 虑 阴 精 。正 如 《 黄 帝 内经 》 中 云 “ 阴 在 内,阳之 守 也 ;阳在 外 ,阴 之 使 也 ” 。阴 与 阳的 相 对 动态 平衡 ,保证 了生 命 活动 的正 常进 行 。 阴 阳学 说 体 现在 治疗 上 ,就是要 阴中求 阳 ,阳 中求 阴 ,如 《 景 岳 全 书 》日 “ 善 补 阳者 ,必 于 阴 中求 阳,则 阳得 阴 助 而
地 以光 明 ,温 煦 万 物 生 长 。文 中 还 说 “ 阳 因 上 而 卫 外
枝 、生 姜 、川 芎 、防 风各 l O g ,仙 灵 脾 、 当归 、炒 白 术 、丹参 各 1 5 g ,大 枣 7枚 。5剂 。每 日 1剂 ,水 煎 服 。药后 瘙痒 减轻 ,仅见 少数 风 团 ,原方 加 减再 服 1 0
出现漏 洞 ,容易受 到外 邪 侵袭 ,长此 以往 引起 气 血津 液 输 布 功 能 障 碍 ,有 些 代 谢 产 物 就 不 容 易 被 清 除 ,溢
要考 虑到 益气温 阳。 中医学 理 论 中 ,阴 阳平 衡是 最 终
目标 , 阴 阳 互 根 互 化 , 对 立 统 一 , 在 注 重 阳 气 的 同
生 化 无 穷 ;善 补 阴 者 ,必 于 阳 中 求 阴 ,则 阴 得 阳 助 而
于肌肤 就 会 引起 各 种 皮 肤 病 变 。笔 者 根 据 《 黄 帝 内
经》中 “ 阴 阳 之 要 , 阳 密 乃 固 ” 的 理 论 思 想 , 运 用 益
气 扶 阳法 ,治疗皮 肤病 中常 见 的顽 固性 荨 麻疹 、黄褐 斑 、老 年性 皮肤 瘙 痒 、银 屑 病 等 ,取 得 良好疗 效 ,现
将 点 滴 体 会 结 合 病 案 ,介 绍 如 下 。 李 某 ,女 ,5 6岁 。. 2 0 1 1 年 1 i月 2 6 日初 诊 。 患

阳强不能密与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与阳密乃固

阳强不能密与阳密乃固太白积雪图阳密乃固再来就要讲前面预告过的,非常难的东西,就是「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那句话:《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节录):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这里呢,说「阴阳」一定要调和。

如果不和的话,就好像一年只有一半的季节,那人就不能活了。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的意思是说,如果这个阳太过于旺盛的话,可能它就会把你阴的部分烧干了。

身体的运行一直在狂飙的话,营养会耗损得很大。

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阴阳离绝的话,人的精跟气就都会没有了。

这话其实讲得很难。

照理说,阴是物质、阳是能量,能量在生物体里面必须依附物质才能够得以呈现生命的现象,这是我们知道的。

可是,「阴阳之要」──阴阳最重要的事情是「阳密乃固」。

这「阳密乃固」,历代的解释,其实是有一个矛盾点的。

有人认为说:「阳密」的意思是「阴阳相抱」,阴也很够,所以这个阳就能收得很紧实,所以它之后就说「阴平才能阳秘」,这样想也是有道理的。

可是另外一个说法是:「阳强不能密」这件事情,其实是在讲这个人「阳虚」。

而在临床上,这个状况是非常非常能够见到的。

如果它只是一个理论,我大可以不用管它。

问题是:它是一个事实。

比如说你如果把到一个人的肾脉是非常浮大的,就是好像肾脉是撑出来的,那这个人几乎都是所谓的「纵欲过度,肾气将绝」的人。

也就是「阳密乃固」的意思是说人体里面的阳气,一定是密度越高的时候越会凝聚,而沉在底下。

如果这个人的气已经非常稀薄了,它就会散出来。

所以通常是肾虚的人更好色。

就像是糖尿病的男患者──女患者我不知道──糖尿病的男患者,往往在他糖尿病的发病期之前,比如说四五十岁那个年纪,去大陆经商的就包二奶,开出租车的就去嫖妓。

因为他的阳气开始不够的时候,越不够的阳气越会往外面跑,他吸不住他的阳气,所以就会做很多让阳气外泄的事情。

怎么理解中医中的“阳密乃固”?

怎么理解中医中的“阳密乃固”?

怎么理解中医中的“阳密乃固”?人体阴阳必须保持相互平和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必须明确的是,人体阴阳的平和协调,其关键又在于阳气的固密。

《生气通天论》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即明确指出,人体的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固守于内。

这不仅表明阴阳双方保持相对平调的重要性,而且突出了阳气在人体阴阳平调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张志聪说:“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总结上文之义,而归重于阳。

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素问集注》)。

依张氏所注,“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认识:阳气致密则阴精固守人体的阳气致密于内,则五脏精气充足,精足而后生命的根基乃得巩固。

所以经文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如果阳气不能致密,则阴精必然失固,从而产生疾病。

故经文又指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如《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就是一个例子。

再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所述“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对失精家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言而喻,此系阳不能密所致的阴不能固,所以用桂枝汤者,温心阳以固肾精也。

阳气致密则体表固护人体肌表的卫外能力,全赖卫阳的固密。

阳气致密,一方面汗津不易外泄;一方面外邪不易侵犯人体。

《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灵枢·本藏》亦指出:“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反之,如果阳气不能致密于外,则一方面汗津容易外泄;一方面邪气易于乘虚侵袭人体。

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卫气走之⋯⋯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这种因卫表不固而致汗出如漏的漏泄,就是阳不能密的现象之一。

《灵枢·五变》所说的“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也是阳不能密的现象之一。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yōng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岛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fán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rǎng攘,大筋ruǎn緛短,小筋弛长,ruǎn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譯文: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天之阳与人之阳相应2.“其气三”,三的解读: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②湿燥寒三种阴气,风暑火三种阳气;③三阴为坤,三阳为乾,两者组成天地否、地天泰两卦。

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死,无阳,身体冰冷;人活,身体有热,阳气在。

故,温补阳气是人养生最重要任务之一。

怎么温补阳气呢?顺天德,接地气,重养生,节阴阳(阴平阳秘或阴阳平衡),不伤神,藏好魂,强体魄,静安心,去杂念(专精神),存大志,勤动脑,慕将来,有办法。

4.“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卫气)VS贼邪、邪气。

5.“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应改成:“失之则五脏伤,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虚,贼邪乘虚而入,壅(堵塞)肌肉之气,破坏肌肉这堵墙,继而卫气(士兵)自动溃散,接着九窍不通,五脏受伤。

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张介宾读此,悟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故十病九寒。

阳气学说体现在体温上,所以医生常测体温以了解阴阳失衡情况,现在新冠肺炎也测体温,也是该学说的应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而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驰长。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里的“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里的“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里的“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黄帝内经》“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可以这么理解。

《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这段话,可以说是有关阴阳两者孰轻孰重最早的论述。

中医理论认为:孤阴不长,孤阳不生。

其实早就说出了阴阳两者缺一不可的定论。

可是就因为这句“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导致后世医家对此产生一些歧义,认为内经原旨就是“阳乃阴阳里最重要”的。

这么理解就缪之大矣。

有关于“阴阳”的论述,内经里有很多精彩的原文。

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这里不多列举原文。

就这一句,其实最能解释“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了。

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句话。

“阴阳之要”,这句话很有先秦文辞的特点,省略了谓语,我们把它补充完整的话,应该是“阴阳和谐之要,阳密而阴乃固”。

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了。

《素问.上古天真大论》就有“法于阴阳”的阐述,那么“阴阳之要”里的“要”,其实就是法于阴阳里“法”的一种。

只有明白了“要”是“法”的一种,并非全部,我们才能更客观地理解这句话。

“要”,可以理解成要素、诀窍、方法,于是,“阴阳之要”,就是“法于阴阳的诀窍”,“阳密乃固”就是“在于阳气固密无缝”,两句话连起来,我们可以很容易理解出:使阳气固密,是法于阴阳的诀窍。

如果结合“阳在外、阴之使”来读,可能更好理解。

因为阴阳的特点,“阳气”是在外的,为什么阳气要在外?因为它是保护我们机体不受外邪侵袭的屏障;为什么在外的阳气不会像气球一样飘走?因为在内的阴气,如同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阳气,使它不至于挥散无踪。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个盛满酒精的杯子,酒精未挥发前是液态,属于阴,挥发成气态后就是阳。

怎么能使杯子里的酒精不至于挥发呢?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把杯子密封起来,这就是阳密乃固,当然,在低温下保存就更好了,这就是“阴在内,阳之守”。

从《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论证体质差异的实验研究

从《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论证体质差异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阳气、体质、阳虚型体质、阳盛型体质
3
贵阳中医学院 2007 届硕士研究生论文
Abstract
Object: The academic theories of 《 The Yellow Emperor 》 of “Where's yin and yang to the park is close Solid, but the key is yang ” used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From the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jical conditions of Yang qi for the associated physical indicators contrast statistical and analysis. Reveal yang qi and yang-deficiency type, yang-hyperactivity type inherent link in order to found scienc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yang-deficiency and yang-hyperactivity constitution. Also guide the authentica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diease produced from the basis of yang-deficiency and yang-hyperactivity constitution.
贵阳中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从《内经》“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论证体质差异的实验研
究 姓名:杜慧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教师:袁端红

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要、为要旨、关键、总则、大法之意。

固,为密固、固守、保护之意。

其意是说,大凡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

可见若能使阴阳协调、平衡、不偏不亢、勿虚勿实,其大法,乃归重于阳焉。

即阳密乃固。

因此说,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识其利害、寓意深远。

此语之要旨即有,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即阳密乃固之本意。

”又有阳强、阳虚乃不固、乃病,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寓意。

阳密乃固,不但是阴阳相互依存、互根、平衡之大法。

也是阳虚乃不固,阳强不能密,阴阳失调等诸证之治疗总则。

固者,固阴、固血、固气、固精是也。

不固则亡阴、汗漏、白崩、精滑、气陷,虽诸证纷纭,而治则为一,正是阳密乃固。

正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下面试举几例以鉴。

1临床资料1.1例1:患者,女,20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住院治疗。

其间,逢月经来潮,血流不止,西医大量补血的同时用了各种止血药物而仍不奏效。

病人面色潮红、烦躁、脉芤、舌质红而干、无舌苔。

考虑为亡阴所至虚阳外浮,阳无所附,欲阴阳离绝之象。

嘱其急煎红参100g以回阳气、固阴血。

服后血止,病人安静,脉沉。

气为阳、血为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人亡阴、阴血大流,虚阳外浮,失于镇守之职。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以人参大补元气,阳气密实,阴血可固。

此即阳密乃固之意。

1.2例2:患者,男40岁。

由夏至秋、自汗不止。

静时汗出,动时尤甚。

漏汗如雨,病人面色白,语微、气弱、脉细。

以卫阳虚,且气不固论治,投玉屏风散加味而愈。

(黄芪50g、白术20g,防风15g、五味15g,桂枝15g)。

1.3例3:患者,女,32岁,每逢经期即经水大下,时日已久,严重时走路,拿物均可至月水不断流出,症见病人面色白,语微,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畏寒,脉沉细,舌质淡白、无舌苔。

“阴平阳秘”是啥意思?

“阴平阳秘”是啥意思?

“阴平阳秘”是啥意思?《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一般解释为: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比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说:“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历代医家对“阴平阳秘”多解释为: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其相对平衡,但略嫌笼统。

比如李中梓《内经知要·阴阳》:“阴血平静于内,阳气秘密于外,阴能养精,阳能养神,精足神全,命之曰治。

”宋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等新校正云:“阴气和平,阳气闭密,则精神之用日益治也。

”接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原意。

鄙人认为祝味菊先生阐释的最为精辟:“阴不可盛,以平为度;阳不患多,其要在秘。

”具体可以理解为体内的阴气不可以过多;而阳气则是越多越好,关键在于能够固密。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是:“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大家往往断章取义,忽略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这段最为重要的前提。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还记载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大家注意一下,大凡阳气旺盛的人多精神饱满,经筋柔软。

比如我们常讲小儿为纯阳之体,因为阳气旺盛,所以小孩身体柔软,精力充沛,不停的在动但不累,哭完马上就笑。

所以老子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你看小孩儿不怕冷也不怕热,因为阳气旺盛。

有人说我又怕冷又怕热,是不是寒热错杂呀,看完舌脉后,我说你就是阳虚!有人说我特别爱上火,爱上火的人多为阳虚,因为阳虚,所以稍有寒邪侵袭就必须调动那点可怜的阳气出来与之对抗,又把握不好调多少,所以上火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要、为要旨、关键、总则、大法之意。

固,为密固、固守、保护之意。

其意是说,大凡阴阳的主要关键,在乎阳气的致密而护固于外。

可见若能使阴阳协调、平衡、不偏不亢、勿虚勿实,其大法,乃归重于阳焉。

即阳密乃固。

因此说,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虽廖廖几字,却道出天机,识其利害、寓意深远。

此语之要旨即有,阴平阳密、精神乃治“即阳密乃固之本意。

”又有阳强、阳虚乃不固、乃病,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寓意。

阳密乃固,不但是阴阳相互依存、互根、平衡之大法。

也是阳虚乃不固,阳强不能密,阴阳失调等诸证之治疗总则。

固者,固阴、固血、固气、固精是也。

不固则亡阴、汗漏、白崩、精滑、气陷,虽诸证纷纭,而治则为一,正是阳密乃固。

正所谓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下面试举几例以鉴。

1临床资料
1.1例1:患者,女,20岁,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住院治疗。

其间,逢月经来潮,血流不止,西医大量补血的同时用了各种止血药物而仍不奏效。

病人面色潮红、烦躁、脉芤、舌质红而干、无舌苔。

考虑为亡阴所至虚阳外浮,阳无所附,欲阴阳离绝之象。

嘱其急煎红参100g以回阳气、固阴血。

服后血止,病人安静,脉沉。

气为阳、血为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人亡阴、阴血大流,虚阳外浮,失于镇守之职。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以人参大补元气,阳气密实,阴血可固。

此即阳密乃固之意。

1.2例2:患者,男40岁。

由夏至秋、自汗不止。

静时汗出,动时尤甚。

漏汗如雨,病人面色白,语微、气弱、脉细。

以卫阳虚,且气不固论治,投玉屏风散加味而愈。

(黄芪50g、白术20g,防风15g、五味15g,桂枝15g)。

1.3例3:患者,女,32岁,每逢经期即经水大下,时日已久,严重时走路,拿物均可至月水不断流出,症见病人面色白,语微,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畏寒,脉沉细,舌质淡白、无舌苔。

以脾胃气虚,不能固摄阴血,脾不统血论治。

服补中益气汤月余(黄芪25g,白术20g,陈皮20g,升麻5g,柴胡10g、党参20g,甘草10g,当归20g),上症明显见好,后改为补中益气丸,直至痊愈。

1.4例4:患者,男,26岁,已婚,经常滑精,2~3次/周,已半年余。

病人面色苍白,气短,腰膝酸软,性情怪癖,喜身居独处,脉沉细,舌质淡白,无舌苔。

以补肾壮阳,固精止泄为法。

用金锁固精丸与金匮肾气丸合用,后来病愈。

此病滑精。

精关为肾气所主,肾气虚,精关不固,精自滑出。

故壮肾阳以固阴精,正合阳密乃固本意。

1.5例5:患者,女,30岁,已婚,白带大下如月经之多已1年。

病人腰膝冷痛,小腹、臀部寒凉。

脉缓,舌质淡白,舌苔白腻,考虑为脾肾阳虚。

以完带汤加味(白术20g,山药25g,人参10g,白芍15g,苍术15g,车前子15g,山茱萸15g,附子10g,泽泻10g),温补脾肾以止带。

服20多剂后治愈。

此病崩带。

带为阴精,湿邪。

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故而白带过多。

肾阳虚经带不固,以至于崩带大下。

温补脾肾之阳,使其阳气足密实。

阳密乃固,而崩带治愈。

2小结
上举5例,只是窥其一斑。

阳密乃固为治则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无论气、血、阴、阳、津、精等无不涉及。

《内经》云:善诊者,查色、按脉、先阴阳。

明,赵献可亦指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是故,阳密乃固则气血津液无耗无损。

同理,阴精充沛,则阳气密实,相辅相成。

反之,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故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