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学校教学)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0d7af3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c.png)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影响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BT主要反映一期止血功能,即血管收缩和血小板黏附功能。
2.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指血液自采血至凝固所需的时间。
CT主要反映二期止血功能,即凝血因子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5kg左右)1只。
2. 实验仪器:秒表、手术刀、玻璃管、棉球、酒精、生理盐水、滤纸等。
3. 实验试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试剂盒。
四、实验方法1. 家兔处死,无菌操作取出心脏血液。
2. 将血液加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中,室温下静置30分钟。
3.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记录为凝血酶原时间(PT)。
4. 将血液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试剂盒中,室温下静置30分钟。
5.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记录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6. 用手术刀在家兔耳缘处刺破皮肤,用棉球压迫止血。
7. 观察血液自然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时间,记录为出血时间(BT)。
五、实验结果1. 凝血酶原时间(PT):12秒。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秒。
3. 出血时间(BT):5分钟。
六、实验分析1. 本实验结果显示,家兔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2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秒,出血时间(BT)为5分钟。
这些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2. 影响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等。
其中,遗传因素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妊娠等;病理因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3. 在临床医学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对于诊断和治疗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95665d47f1922791688e85f.png)
实验日期:年月日室温:大气压:实验序号:一实验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介绍一、实验目的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是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二、实验原理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学科,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
生理学实验方法一般可分为离体实验法和在体实验法两类。
在体实验法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种。
生理学实验仪器一般由刺激系统、探测系统、信号调节系统和记录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三、主要仪器、试剂、材料及装置图1、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止血钳、玻璃分针等2、生理仪器:生物信息采集系统、刺激器、示波器、传感器、肌槽、蛙心夹等3、试剂:任氏液、台氏液、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四、实验步骤、现象及记录1、教师提出生理学实验的要求2、讲解生理学的常规实验方法3、展示生理学仪器和器械,并简单讲解用途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六、实验讨论及思考题解答1、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在于何地?生理学实验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规则?答: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生理学实验要求: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实验中,认真听讲,按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认真求实的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整理实验台面,处理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检查实验设备及器械,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2、生理学实验报告的一般格式、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格式与内容参照楚雄师院化生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实验室实验报告的标准格式内容。
填写实验报告要求数据真实,不允许编造数据,认真分析总结实验中的问题。
3、举例5种常用手术器械的名称、持握方法和用途。
4、举例3种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主要用途。
实验日期:年月日室温:大气压:实验序号:二实验名称:神经与肌肉的生理活动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两栖类动物神经肌肉标本制备技术2、掌握肌肉收缩种类及其刺激条件3、学习电刺激器、生理信号放大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e8b224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86.png)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引言:出血凝血时间是一项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
通过测量血液在伤口处凝结的时间,可以判断出血凝血系统的正常与否。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生理意义。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实验小鼠,同一品系,同龄。
2. 实验仪器:计时器、手术刀、滴管、止血纸、封闭容器。
3. 实验操作:将小鼠固定在实验台上,清洁伤口处的毛发,用手术刀在小鼠尾部切割一个标准伤口(深度一致),迅速将伤口贴上止血纸,并用手指轻轻压住,开始计时。
当止血纸上无血迹出现时,停止计时,记录出血凝血时间。
结果与讨论:1. 不同年龄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年龄较小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长,而年龄较大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短。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小鼠的凝血功能逐渐发育完善,血管壁的完整性增强,凝血酶生成速度加快,从而加速了血液的凝结过程。
2. 不同性别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雄性小鼠的出血凝血时间略短于雌性小鼠。
这可能与雄性小鼠的血小板数量较多、凝血因子活性较高有关。
此外,雌性小鼠在生理周期中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3. 不同营养状态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饥饿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长,而饱食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短。
这可能是因为饥饿状态下小鼠体内营养物质不足,凝血因子的合成受到抑制,导致凝血功能下降。
结论:通过对不同因素对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年龄、性别和营养状态等因素对出血凝血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2. 年龄较小、性别为雌性、饥饿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长。
3. 年龄较大、性别为雄性、饱食状态下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较短。
4. 这些差异可能与凝血功能的发育、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活性以及营养物质供应等因素有关。
实验的局限性:1. 本实验仅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结果可能无法直接推广到其他物种。
白兔凝血实验报告
![白兔凝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59b9b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c.png)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并学习使用毛细玻管法测定白兔的血凝时间。
2. 探讨不同药物对白兔血凝时间的影响。
3. 了解肝素钠对白兔体内凝血过程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出血时间是指从出血时起至血液在创口停止流出时止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凝血过程是否正常。
凝血时间是指从血液流出体外时起至凝固时止所需的时间,用以检查血凝过程的快慢。
肝素钠可通过广泛地干扰体内凝血过程,发挥强大的体内、体外抗凝血作用。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白兔,体重2.5kg左右。
2. 实验器材:鼠笼,小动物电子秤(或天平),注射器,白兔灌胃器,秒表,毛细玻管,针头,棉球。
3. 实验药品:2ml:12500u肝素钠溶液,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1. 将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素钠组和生理盐水组。
2. 肝素钠组:实验前以2ml:12500u肝素钠溶液ml/10g腹腔注射。
3. 生理盐水组: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注射。
4. 20分钟后,测定凝血时间。
a. 毛细玻管法:左手固定白兔,右手持毛细玻管,刺入白兔眼内眦部,使血液注满玻管后迅速拔出,并启动秒表。
每隔20s折断玻管cm,并轻轻向左右拉开,观察到有血丝出现时,即为白兔的毛细玻管法凝血时间,正常值一般为2-7min。
b. 玻片法:左手固定白兔,右手持眼科弯头镊子摘除一侧眼球,迅速将血滴于清洁干燥的玻片上,观察血凝时间。
五、实验结果1. 肝素钠组白兔的凝血时间平均为5.2±0.8min,显著短于生理盐水组的7.8±1.2min(P<0.05)。
2. 肝素钠组白兔的出血时间平均为2.5±0.6min,显著短于生理盐水组的3.7±0.9min(P<0.05)。
六、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肝素钠对白兔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均有显著的缩短作用。
这表明肝素钠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抗凝血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白兔的凝血过程。
七、实验结论1. 毛细玻管法和玻片法均能准确测定白兔的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
生理实验报告
![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aaa3a7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2.png)
实验一细胞兴奋的传导(CAI示教)【计划学时】2节目的和原理要使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时间变化率。
本次实验固定后两个条件,观察改变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从而掌握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等基本概念,对于一根神经纤维,只要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就可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兴奋的传递。
低于阈值的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刺激强度超过阈值,也不能增加动作电位的产生幅度,神经纤维对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式。
因此在时间—强度变化率固定的前提下,刺激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与阈值成正比。
实验器材生理多功能实验模拟系统模拟电子刺激器观察项目1、调试模拟电子刺激器选择刺激输出方式,实验中可选单刺激,手控启动,其强度由弱到强。
刺激波宽可固定在0.5ms。
2、观察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刺激从最低(阈刺激)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可得到一系列逐步升高的垂直线。
最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垂线高度也不再增加。
实验中观察动作电位曲线变化过程,标明每次刺激的强度(V)及阈下、阈、阈上、最大及超最大刺激。
注意事项:1、神经纤维对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式。
模拟刺激应该给予实验对象充分刺激时间。
2、模拟实验中每次刺激之后须待肌肉有相同的间歇时间,待肌肉松驰后给予刺激。
3、观察实验动作电位过程,视线需与显示器基线水平。
实验二出、凝血时间检测【计划学时】2节一、出血时的测定目的和原理出血时是指从针刺使皮肤毛细血管破损后,血液自选流出到自行停止的一段时间。
当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受伤时,受伤的血管可立即收缩,局部血流减慢,促使血小板粘着于血管的损伤处,同时血小板释出血管活性物质,使毛细血管发生较广泛和较持久的收缩,使出血停止。
故测定出血时可了解毛细血管及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人的出血时间为1-4分钟。
出血时处长常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的情况,偶见于毛细血管有缺陷的情况。
实验对象:人实验器材:弹簧针或注射针头、吸水纸、钟或秒表、75%酒精、棉球。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doc](https://img.taocdn.com/s3/m/a18d51b748d7c1c709a145be.png)
生理凝血实验报告篇一:凝血实验报告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血液凝固的时间,探究不同因素物质对于血液凝固的影响。
【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的因数处理各试管中的血液,记录凝血时间。
【结果】肝素,2%的草酸钾,石蜡会导致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棉花,肺组织浸液会大大加快血液凝固。
【结论】棉花、肺组织浸液、生理盐水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石蜡油、肝素、草酸钾使血液凝固变慢甚至不凝固。
并且外源性凝血时间比内源性凝血时间短。
关键词:抗凝;内源性;外源性引言血液凝固的过程是由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
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是指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固过程。
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
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1.1.1 实验动物:家兔1.1.2实验仪器:注射器,试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恒温水浴,秒表。
1.1.3实验药品:氨基甲酸乙酯,石蜡油,冰块,草酸钾,肝素,生理盐水,棉花,肺组织浸液。
1.2实验方法1.2.1用200g/L 氨基甲酸乙酯(乌拉坦)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兔子仰卧固定在兔手术台上。
1.2.2切开颈部皮肤后(先去除颈部兔毛),分离颈外静脉,采血10ml,制备血浆和血清。
1.2.3分离一侧的经总动脉,头部用线结扎,向心端夹上动脉夹。
用眼科剪在近结扎线处的血管壁剪一个“V”字的小口,向心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用线结扎固定。
以备取血之用。
1.2.4取10支试管,编号1-10.按照下图预先加入各个准备物。
1.2.51-8号试管各加入血液2ml,9号管有纤维蛋白,10号去除纤维蛋白。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35ea2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a.png)
家兔凝血实验报告家兔凝血实验报告引言:凝血是人体内一项重要的生理过程,它保证了伤口的封闭和血液的凝结,从而防止过多的出血。
为了更好地理解凝血机制,我们进行了家兔凝血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
实验目的:1. 了解家兔凝血机制;2. 探究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3. 分析实验结果,对凝血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实验材料:1. 家兔血液样本;2. 凝血试剂;3. 实验室仪器:计时器、离心机等。
实验步骤:1. 收集家兔血液样本:使用无菌注射器采集家兔血液,注入抗凝剂处理,防止血液凝结。
2. 分离血浆和血小板:将血液样本放入离心机中,以高速离心分离血浆和血小板。
3. 准备凝血试剂:根据实验需求,准备不同的凝血试剂。
4. 凝血时间测定:将血浆样本和凝血试剂混合,使用计时器记录凝血时间。
5.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多组实验,分别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家兔凝血时间的影响。
以下是部分实验结果的总结:1. 温度影响:通过将血浆样本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进行实验,我们发现较高的温度会加速家兔凝血时间,而较低的温度则会延长凝血时间。
2. 凝血因子:我们使用不同凝血试剂,其中包含不同凝血因子,如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凝血因子的添加会显著影响家兔凝血时间,进一步验证了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 血小板数量:我们通过调节血小板的含量进行实验,发现血小板数量的增加可以缩短家兔凝血时间,而血小板数量的减少则会延长凝血时间。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家兔凝血时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凝血因子的种类和血小板数量等。
2.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凝血时间,这与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凝血反应相似。
3. 凝血因子的添加和血小板数量的变化,都会对家兔凝血时间产生显著影响,这进一步证明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凝血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未来开展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c1c00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8.png)
血凝实验和血凝抑制实验报告一、引言血液凝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
当人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迅速凝固形成血块,以阻止出血。
然而,血液凝固过程的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准确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对于疾病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二、血凝实验血凝实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实验方法,用于评估血液的凝固功能。
该实验主要通过测量血液在一定时间内凝固的程度来获得结果。
常见的血凝实验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测定等。
1.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PT 的时间范围为11-13秒。
若P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系统的功能的指标。
该实验通过观察血浆中凝血酶形成所需的时间来测定。
正常情况下,APTT 的时间范围为25-35秒。
若APTT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凝血因子缺乏的情况。
3.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50×10^9/L之间。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4. 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血液凝固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参与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纤维蛋白原测定可以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在2-4 g/L之间。
若纤维蛋白原浓度过低,则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三、血凝抑制实验血凝抑制实验是一种检测血液凝固抑制功能的方法。
该实验主要评估抗凝血酶、抗纤维蛋白聚合酶等物质对血液凝固过程的抑制作用。
1. 抗凝血酶实验抗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抗凝物质,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抗凝血酶实验通过测定血浆中抗凝血酶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酶功能。
凝血实验药理实验报告
![凝血实验药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e793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e.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血过程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2. 探讨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凝血过程是指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主要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血管内受损部位开始,通过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最终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进而生成纤维蛋白原,最终使血液凝固。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由组织损伤释放的组织因子启动的凝血过程。
药物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抑制凝血因子活性、影响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干扰纤维蛋白原聚合等。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体重18-22g。
2. 实验药品:肝素钠、阿司匹林、维生素K1、鱼精蛋白。
3. 实验器材:鼠笼、电子秤、注射器、秒表、毛细玻管、针头、棉球、试管、移液器、凝血分析仪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肝素钠组、阿司匹林组、维生素K1组、鱼精蛋白组。
2. 给药方法: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素钠组给予肝素钠溶液(100U/kg),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溶液(100mg/kg),维生素K1组给予维生素K1溶液(10mg/kg),鱼精蛋白组给予鱼精蛋白溶液(100mg/kg)。
给药方式均为腹腔注射。
3. 实验指标: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小时、给药后2小时、给药后3小时,取小鼠耳缘血,采用毛细玻管法测定凝血时间。
4.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各组小鼠凝血时间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凝血时间为(2.5±0.5)分钟。
2. 肝素钠组小鼠凝血时间为(6.0±1.0)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阿司匹林组小鼠凝血时间为(4.0±0.8)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维生素K1组小鼠凝血时间为(1.0±0.3)分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42b93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c.png)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引言:出血凝血时间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的凝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它涉及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相互作用。
而出血凝血时间实验则是通过模拟人体出血情况,观察血液凝固的时间来评估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出血凝血时间,了解血液凝固功能的基本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的全血样本、出血凝血时间测定仪器、计时器、无菌棉球等。
2. 实验步骤:a. 用无菌棉球清洁被测者的皮肤,以减少外界因素的影响。
b. 使用出血凝血时间测定仪器,在被测者的皮肤上制造一个标准化的切口。
c. 立即启动计时器,并观察血液从切口处渗出的时间。
d. 当血液渗出达到一定程度时,使用无菌棉球轻轻压迫切口,直至血液停止渗出。
e. 记录下血液渗出的时间,即为出血凝血时间。
结果与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对10名健康成年人进行了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并得到了如下结果:被测者1:45秒被测者2:50秒被测者3:55秒被测者4:60秒被测者5:40秒被测者6:50秒被测者7:55秒被测者8:60秒被测者9:50秒被测者10:45秒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出血凝血时间在被测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生理差异导致的,例如血小板数量、凝血因子活性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也可能对出血凝血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出血凝血时间的延长常常与凝血功能异常相关。
例如,某些凝血因子缺乏病人的出血凝血时间往往较长。
此外,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也可能导致出血凝血时间的延长。
因此,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对于诊断某些凝血功能异常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结果并不能单独用于诊断凝血功能异常。
在临床实践中,通常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指标和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结果还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温度、测定技术的操作水平等。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3b13750f16fc700abb68fc32.png)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请将以上要求及时通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达到上述要求。
条件尚不具备的,必须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附件: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二、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导致出血不止。
为此设计了许多试验寻找这一病理生理的原因,比如:内皮素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等。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68a03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f.png)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出血凝血时间引言:出血凝血时间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的功能。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出血凝血时间,评估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的功能,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a) 将采血针、注射器、止血钳、生理盐水、酵素纤维素和玻璃刺激器置于工作台上,准备取血。
b) 碘酒和医用棉球用于皮肤消毒。
2. 采血:a) 穿过皮肤和软组织,将采血针插入静脉。
b) 抽取适量的血液至注射器中。
c)将采血针取出后,立即用止血钳夹住皮下组织,以防止淤血和渗漏。
3. 出血时间测量:a)将玻璃刺激器放置于颈部的降支神经和锁骨之间摩擦5-10次时钟,在知觉到轻度疼痛和皮肤发红时,开始计时。
b)用棉球轻压伤口抹去血液,检查止血情况。
c)若血液停止流出,并且止血时间在3-10分钟之内,停止计时。
4. 凝血时间测量:a)在抽取适量的血液后,加入适量酵素纤维素,轻微摇动混匀,并放置于37℃恒温箱中,等待凝固。
b)当血液凝固完全且表面光滑均匀时,开始计时。
c)记录凝血时间,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
结果:本次实验中,共有30名健康志愿者参与。
实验结果显示,出血时间的平均值为4.8分钟,标准差为1.2分钟;凝血时间的平均值为4.9分钟,标准差为1.1分钟。
经过比较,发现实验结果与正常值相符,表明这些健康志愿者的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功能正常。
讨论: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是一种简单易行,且对人体无害的方法,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的功能。
实验结果可以为医生诊断和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验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
因此,在实施和解释这些实验结果时,应慎重并注意可能的误差和局限性。
结论:本次实验中,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显示这些健康志愿者的血液凝固和凝血机制功能正常。
这个实验方法可以用于了解凝血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评估。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 及医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4fb0e054a7302768e993911.png)
出血时间(BT)和凝血时间(CT)测定及医学意义一、出血时间(BT)测定(一)正常参考值TBT法:(Simplate Ⅱ型):2.3~9.5分钟(min)IVY法:2~7分钟(min)Duke法:1~3分钟(min)(不超过4分钟)(二)临床意义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较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炎药、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1.BT延长(1)血小板数量异常: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可因药物、中毒、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②血小板增多症,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缺陷:①先天性血小板病,如血小板无力症;②获得性血小板病,如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3)血管性血友病(VWD)。
(4)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5)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原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BT缩短: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时。
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变、DIC高凝期等,均可因血管壁损害,血小板或背后血因子活性过度增强所致。
二、凝血时间(CT)测定(一)参考值普通试管法:5~10分钟(min)硅管法:15~32分钟(min)活化凝血时间法:1.1~2.1分钟(min)(二)临床意义1.CT延长①较显著的因子Ⅷ、Ⅸ减少的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Ⅺ缺乏症;②血管性血友病;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缺乏,如肝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④继发性或原发性纤溶活力增强;⑤循环血液中的抗凝物,如抗Ⅷ因子抗体可抗因子Ⅸ抗体、SLE等。
2.CT缩短①血栓前状态:DIC高凝期等;②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高征、肾病综合征及高血溏、高血脂等。
出血测定的实验报告
![出血测定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eb66f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06.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出血时间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2. 掌握出血时间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评估被测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二、实验原理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
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和释放功能以及血管壁的完整性有关。
正常人的出血时间在1-5分钟之间。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采血针3. 75%酒精棉球4. 酒精棉签5. 试管6. 秒表7. 镊子8. 纱布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小白鼠一只,用酒精棉球消毒其尾部。
2. 采血:用采血针对小白鼠尾部进行采血,收集血液于试管中。
3. 出血时间测定:a. 将小白鼠尾部伤口处用镊子轻轻夹住,使其持续出血。
b. 同时用秒表计时,每隔30秒用酒精棉签轻轻擦拭伤口,以清除血痂,保持伤口新鲜。
c. 观察血液是否自行停止出血,当血液停止出血时,记录所需时间,即为出血时间。
4. 实验重复:重复上述步骤,对小白鼠进行3次出血时间测定。
五、实验结果本次实验中,小白鼠的出血时间分别为:2分钟、3分钟、4分钟。
六、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出血时间的概念和测定方法,掌握了出血时间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实验结果表明,小白鼠的出血时间在2-4分钟之间,说明其血液凝固功能正常。
七、实验讨论1. 出血时间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因子水平等。
2. 在实验过程中,保持伤口新鲜和清除血痂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的关键。
3. 本次实验中,小白鼠的出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血液凝固功能良好。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测定小白鼠的出血时间,评估了其血液凝固功能。
实验结果表明,小白鼠的出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其血液凝固功能良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出血时间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血液凝固功能打下了基础。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实验报告感想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实验报告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8a7115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99.png)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1. 背景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是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出血时间是指在人体皮肤或黏膜损伤后,血液在伤口处停止流出所需的时间。
凝血时间是指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状态所需的时间。
血液凝固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涉及血小板、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等多种因子的相互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聚集于伤口处,形成血小板栓,同时凝血酶原被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使伤口处形成血凝块。
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凝血因子的参与,并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调节。
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是否正常,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某些疾病中,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异常,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因此,准确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评估被测者的血液凝固功能。
3. 实验方法3.1 出血时间测定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计时器、小刀、无菌棉签等。
2.选择被测者的手指或耳垂作为实验部位,清洁并消毒该部位。
3.用小刀轻轻划破皮肤,使之出血,立即开始计时。
4.用无菌棉签轻轻触碰出血的部位,每隔5秒钟检查一次是否停止出血。
5.当出血停止不再重现或超过15分钟时,停止计时,记录出血时间。
3.2 凝血时间测定1.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计时器、试管、试管架、凝血试剂等。
2.取一根干净的试管,将试管放入试管架上。
3.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凝血试剂。
4.选择被测者的手指作为实验部位,清洁并消毒该部位。
5.用小刀轻轻划破皮肤,使之出血,立即开始计时。
6.将出血的部位迅速放入试管中,试管轻轻颠倒几次,使血液与凝血试剂充分混合。
7.每隔5秒钟检查一次试管中的血液是否凝固。
8.当血液完全凝固或超过15分钟时,停止计时,记录凝血时间。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测定,得到了以下结果:•被测者A的出血时间为3分钟,凝血时间为5分钟。
实验十、ABO血型鉴定和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
![实验十、ABO血型鉴定和出血凝血时间的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dc0c37e0f8c75fbfc77db21a.png)
【目的要求】 1. 学习鉴别血型的基本方法; 2. 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掌握血型鉴定的原理; 3. 学习测定出血、凝血时间的方法,熟悉测定出血时间 和凝血时间的意义。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动物器材
方法步骤
注意事项 思 考 题
返回
【血型测定基本原理】
在人类血清中含有与凝集原相对应的天然凝集素
注意事项 思 考 题
【器材和药品】
目的要求
人、双凹载玻片、一次性采血针、抗A抗B血
型定型试剂、消毒牙签、碘酒、酒精、棉签、 标记笔,小滤纸条、秒表等。
基本原理
动物器材
方法步骤
注意事项 思 考 题
返回
【方法与步骤】
1. ABO血型鉴定(玻片法) (1)在双凹载玻片中滴入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 (2)用酒精棉球对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无菌一次性 采血针头刺破受检者,挤压出血。在双凹载玻片两格中 分别滴加手指血一滴,用两支牙签分别混匀。 (3)室温静置10-15min,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4)结果判定: ①双侧均无凝集反应,即为O型血。 ②如双侧均有凝集反应则为AB血型。③如果抗A侧无凝 集反应,而抗B侧有凝集反应,则为B型血,如果抗A侧 有凝集反应,而抗B侧无凝集反应,则为A型血 。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动物器材
方法步骤
注意事项 思 考 题
返回
【注意事项】
1. 抗A抗B血型定型试剂绝对不能相混,存放时间不 宜太长。 2. 最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注射器,一人一针,不 能混用,采血前可进行局部按摩。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动物器材
3. 肉眼看不清凝集现象时,应在显微镜下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
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
出血时间测定,可检查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快速刺入
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至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
正常人约为1~4min。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指端后,用玻片接下自然流出的第一滴血,立即记下时间,然后每隔30s用针尖挑血一次,直至挑起细纤维血丝止。
从开始流血到挑起细纤维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正常人约为2~8min。
【注意事项】
1.采血针应锐利,让血自然流出,不可挤压。
刺入深度要适宜,如果过深,组织受损过重,反而会使凝血时间缩短。
2.针尖挑血,应朝向一个方向横穿直挑,勿多方向挑动和挑动次数过多,以免破坏纤维蛋白页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