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管换热器变热流工况下换热模型及其试验验证
竖直U形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c . g , : 直 u形 地 埋 管换 热 器 传 热 特 性 实验 研 究 A f .等 竖 .0 -e
第2 8卷 第 1 0期
是冷热 流体 之 问 的传 热 , 论 k 埋 管换 热器 出水 理 地
温度可 最 大限度 地接 近 土壤 初始 温度 。而 实 际的情
况是 : 不论 制冷 还是 制热 工况 , 地坪 管 换热 器 的 出水
c 分 别对 应 的进 出水 温差 为 1 8 、. 3℃ ; C .8 14 运行 6 5
平 台 , 地埋 管换 热 器 传 热 特 性 进 行 实 验 研究 。钻 对
h 进 水 温 度 3 、 O ℃ 分 别 对 应 的 进 出 水 温 差 为 , 53
孔共 1 1口, 用 u形 地 埋 管 , 泥 、 润 土 回填 钻 采 水 膨
不 同 的进 水 温度 对地 埋管 换热 器进 出水 温差 的
2 传热特性 的实验研 究
2 1 实验平 台 .
实 验地 点选 在夏热 冬 冷气候 的武汉 。为分析 地
埋 管换 热器 的传 热 特性 , 者 利用 土壤 源热 泵 实 验 笔
影 响 不 同 。制 冷 工况 下 , 行 3 进 水 温 度 3 、O 运 0h, 53
i 一
—
( 1 )
图 1 制 冷 工 况 下地 埋 管 换 热 器 进 水 温 度
式中
E —地 埋 管换热 器 能效 系数 —
—
对 能效系数的影响
地 埋管 换 热 器 与 土 壤 的 实 际传 热 量 ,
k W
籁
—
—
地埋 管 换 热 器 与 土 壤 的 最 大 理 论 传
数有关 。地 埋 管换 热 器 换 热 负 荷一 定 时 , 效 系数 能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计算模型研究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计算模型研究土壤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土壤的稳定温度来实现空调、供暖及制冷的能源系统。
土壤源热泵的核心设备是地源热泵机组,其集热、转化、传递和利用地热能的功能于一体,并可采用地埋管的形式将换热器安置于地下,从而实现长期稳定的供能。
其中,地埋管换热器是土壤源热泵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热传导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
为了研究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的热计算模型,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地埋管独特的换热原理以及影响其换热性能的因素。
地埋管由一系列直径一般为32-50mm的U形塑料管组成,通过地下埋设实现长期稳定的热传递。
地下的土壤中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埋管换热器的热传导性能。
具体来讲,地埋管的热传导模型是以换热器的吸热面积和热传导系数为基础的。
地埋管的吸热面积通过设计决定,而热传导系数影响地埋管的热响应时间和制热回路温度抬升等综合性能参数。
针对地埋管换热器的特点和影响性能的因素,科学的模型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近几年来在土壤源热泵系统领域中,研究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计算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类:一、简单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通过统计经验数据和分析土壤和水分的变化,从而估算地埋管的热传导系数。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通过测量地埋管的温度变化特性,来验证模型是否准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其准确度较低,仅适用于具有相似环境条件下的场地。
二、数值仿真模拟法这种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地埋管的物理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值计算模拟,来预测地埋管的热传导性能。
该方法需要多方面的物理参数输入,如土壤的导热系数、导热容量等,且需要大量计算,其计算结果依赖于输入参数的精确程度和模型的准确度。
三、热电偶法这种方法依靠实验数据来确定地埋管的热传导系数。
在实验中,首先将热电偶逐渐地放入地下,同时测定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最终求出地埋管的热传导参数。
该方法具有高可信度和准确度,但是实验时间和成本较高,且实验结果对环境变化敏感。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换热量的测试
( c olo caia E g er g hnh i nvri f nier gS i c ,S ag a 2 12 ,C ia Sh o f hncl n ne n ,S a ga U iesyo gnei ce e h nhi 0 6 0 hn ) Me i i t E n n
埋 管 挟 热 器 换 热 量 的测 试 方 法 是 正 确 可行 的 。 关 键 词 : 源 热 泵 ;地 埋 管换 热 器 ;换 热 量 ;测 试 地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17 4 5 (0 0 0 6 2— 5 0 2 1 )2—03 0 0 3— 3 中 图 分 类 号 :T 5 6 2 K 2 .
meh fh a x h n e c p c t rt e e c a g r sc re ta d f a il . to o e t c a g a ai f xh d e yo h n e s i o r c n e sb e Ke r s g o n O l e h a u y wo d : r u d S U ̄ e t mp; g o n i e te c a g r h a x h g a a i ; ts p r u d p p h a x h n e ; e t c a e c p ct e e n y et
程 中地埋管换 热器 的换热 能力测试 都是 非 常重 要 的。
在地源热泵 系统 中地埋 管换 热器 的设 计 是重 要 的一
个 环节 。而 其关 键 在 于获 得 准确 的 当地 土 壤 取 、放 热 特性 。地埋 管 取放 热 特 性 目前 主要 依靠 土壤 热 响
应测 试方式 获 取 。 由于地 下情 况 多 变 ,往往 由 多个
《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范文
《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篇一摘要:本文以黄土高原寒冷地区为背景,对地源热泵中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动态换热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试验与模拟研究。
通过实地测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换热器的性能表现及影响因素,为该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征,地源热泵系统在供暖制冷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动态换热特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性能。
因此,对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在寒冷地区的换热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试验方法与材料本研究采用实地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试验地点选在黄土高原寒冷地区的典型地区,通过安装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收集运行数据。
同时,建立数值模型,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进行模拟分析。
试验所使用的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材料为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寒性和换热性能。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1. 动态换热特性试验结果通过实地测试,得到了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进出口水温、流量、土壤温度等数据。
分析表明,在寒冷地区,地埋管换热器在冬季供暖时,从地下吸收热量,进出口水温差异明显;在夏季制冷时,则向地下释放热量。
2. 影响换热特性的因素影响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因素包括土壤的热物性、地下水流动状况、换热器埋设深度及间距等。
其中,土壤的热物性是影响换热效率的关键因素。
3. 模拟研究通过建立数值模型,模拟了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情况。
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模拟结果还显示,通过优化换热器设计参数和运行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四、模拟研究与优化建议基于模拟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优化建议:1. 优化换热器设计:通过调整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如管径、间距等,以适应黄土高原寒冷地区的特殊环境。
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及换热性能的提高
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地传热模型及换热性能地提高摘要高效利用可再生清洁地地热能、提高人居环境地舒适度并实现节能环保是本课题研究地主要目地 . 传统地空调系统受环境温度影响大、能效较低。
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存在回灌难、污染地下水等问题。
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在供暖、制冷、供热水等方面具有运行稳定、效果良好等优点 , 在国外己广泛应用 . 但国内地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 , 解决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间地强化传热、系统初投资较高等问题是推动其发展地关键 . b5E2RGbCAP本文以竖直U型埋管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地各种因素进行研究 , 结果表明 , 井深、流体速度、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及支管中心距对换热地影响较为明显,当井深小于150m时,增加井深使换热器地总换热量增大,但当井深大于250m时,由于支管间热短路现象加剧,随着井深地增加总换热量趋于平缓,且钻井费用提高,因此最佳井深范围可取 150m-250m提高 u 型管内流体地流速 , 使总换热量与 u 型埋管换热器效率增加 , 当流速超过 0.8m/s 时两者地增加速率都已很低 , 而同时 u 型管进出口压降却迅速增大 , 因此, 推荐 u 型管内经济流速范围为 0.4m/s-0.8m/s. p1EanqFDPw关键词地源热泵;换热器;传热模型;换热器效率引言随着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地不断消耗 , 能源紧缺地问题日益严重 , 具有节能特点地地源热泵(ground source heat pump> 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地关注 . 地源热泵系统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温地热资源 <常温土壤或地下水)地既可供热又可制冷地高效节能热泵系统 . 它卞要包括三个部分 :从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吸热 / 放热地装置;热泵机组;送风系统 . DXDiTa9E3d 根据地源热泵祸合换热系统地换热方式 , 可以把地源热泵系统分为闭式循环系统和开式循环系统 . 本文研究地是闭式循环垂直式热泵系统 . 设置地热换热器是闭环地源热泵(或称地下偶合热泵)空调系统地最大特点 . 这种地热换热器中地传热是管内流体与周围岩土之间地换热 , 与两种流体之间换热地常规换热器有很大地不同 . 通常地热换热器有水平和竖直两种布置方式 . 竖直布置地地热换热器通常都是在钻孔内布置 U 型地塑料管 ,再加上回填材料 , 与周围岩土构成一个整体 . 由于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具有占地少、工作性能稳定等优点 ,己成为工程应用中地主导形式 . 对其传热模型地研究也就成为开发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首要地课题 .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地主要缺点是其地热换热器地初投资较高 ,这也是阻碍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发展地主要原因之一 . 因此对地热换热器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提供可靠地设计计算模型是降低地热换热器造价地重要途径, 也是推广地源热泵地关键技术之一 [1]. RTCrpUDGiT对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地研究,在工程上国内外主要使用线热源模型和柱热源模型[2-3],虽然模型考虑了 U型管地具体形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但由于使用地都是一维模型 , 只研究某水平平面 , 不能全面反映整个换热区域地换热情况[4-5]. 刁乃仁等通过解读地方法得出了一维和准二维地模型 [6].. 但其一维和二维模型主要是建立在回填土区域 , 由于 U 型管地下换热器传热地不均匀性 , 回填土最外层地壁温显然不是均匀地 . 而且在非稳态过程中 , 回填土最外层壁温很难确定.为了研究整个换热区域地情况,本文使用CFD数值仿真软件对地下 U 型管换热器进行了模拟,进而研究了 U型管换热器主要参数对U型管换热器换热效率地影响 .5PCzVD7HxA1.数学模型1. 1 假设条件由于 U 型竖直埋管地下换热器地几何形状和土壤传热地复杂性 , 为了减少网格数量和降低计算地难度 , 所以要进行必要地简化 . 同时, 为了保持所得结果地精度符合工程要求 , 作如下假设 : jLBHrnAILg<1 )土壤是均匀地 , 而目在整个传热过程中土壤地热物性不变 . 由于地下换热器引起地土壤温度变化比较小 , 因此可以这样假设 . xHAQX74J0X<2 )忽略土壤中水分迁移地影响 .( 3> 忽略 U 型管管壁与回填材料、回填材料与土壤之间地接触热阻 .(4> 忽略地表温度波动以及埋管深度对土壤温度地影响,认为土壤温度均匀一致,初始阶段为当地地年平均气温.LDAYtRyKfE(5> 认为U型管底部弯管是绝热地,而流体地速度分布和方向改变.(6>钻孔间距足够大,忽略孔与孔之间地传热影响.1.2 一维导热模型工程上对单U型埋管与地层地传热问题,通常分为两部分来处理.一是钻孔内部地传热,二是由钻孔壁面至外部地层之间地换热.与钻孔壁以外部分地传热过程相比,由于钻孔内部(包括回灌材料、管壁及传热介质>地几何尺寸和热容量都相对要小得多,而且其温度变化都较为缓慢,因此可将钻孔内部地传热过程当作稳态地传热过程来处理.除了对于讨论地时间尺度小于数小时地动态问题外,这样地简化已被证明是合理地和方便地.另一方面,由于钻孔地深度远大于其直径,因此,岩土和钻孔地回灌材料中地轴向导热,与横截面内地导热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由于U型管地结构特点,钻孔横截面上地导热明显是二维地,求解较为困难. 因此,工程上采用地最简单地模型是把钻孔中U型管地两个支管简化为一个当量地单管[8],由此回避了 U型埋管两支管与钻孔因不同轴而带来地复杂问题,并进而把钻孔内部地导热简化为一维导热.显然,这样地模型缺乏理论依据,过于粗糙, 当然无法讨论U型管两支管地位置及其相互间地传热对整个换热过程地影响.简化地一维模型不能反映管间距和孔外地层地导热系数对孔内热阻地影响.Zzz6ZB2Ltk1.3二维导热模型在忽略轴向导热地条件下,如果U型管地两根支管单位长度地热流分别为q1 和q2,根据线性迭加原理,所讨论地稳态温度场应该是这两个热流作用产生地过余温度场地叠加.这就是钻孔横截面上地二维稳态导热模型[7]. dvzfvkwMI1二维模型地引入,对于钻孔横截面上地导热热阻,包括支管与孔壁间地热阻和两支管间地热阻,给出了定量地解读式,进而可以分析讨论U型管在钻孔中地几何配置对导热地影响.因此,二维模型明显优于一维模型.但是在此二维模型中也没有考虑两支管内流体温度沿深度方向地变化.rqyn14ZNXI1.4准三维导热模型一、二维模型都因为没考虑流体温度沿程地变化,因此不能确定各个横截面上地传热量;而且忽略了U型管由于两支管中流体温度地不同而引起地热流“短路”现象.因此,在二维模型地基础上,流体温度在深度方向地变化必须予以考虑.考虑管内流体温度沿着深度方向上地变化,为保持模型地简明,钻孔内固体部分地轴向导热仍忽略不计.这可称为准三维模型[8]. EmxvxOtOco2.各种因素对换热性能地影响2. 1管腿中心距和竖井直径地影响将U形管地管腿中心距分别设为100mm, 80mm, 60mm其他条件与上述模型一样,计算所得每 M深井地平均热流量为 28.82w/m, 27.43w/m,25.13w/m.由此可见,中心距越小时,热流量越小,这是因为,管腿中心距越小,管腿之间相互影响越大.在热阻一定地情况下,埋管周围温度越高,热流量越大,两管腿之间影响越小,相反,埋管周围温度越低,热流量就越小,两管腿之间影响就越大.U型管周围部分,温度依次降低,也正说明了热流量随管腿中心距地减小而减少.而且管腿中心距由84mm 到60mm热流量下降地程度是1 OOmrSJ 80mnd地 1.65倍,这也正说明:管腿中心距越小,热流量减少地程度越大,反过来说,中心距越大,热流量增大地程度越小.SixE2yXPq5流动压力损失分别为 29.98kpa. 3d.35kpa. 30.78kpa, 由此可见,中心距小时,水流经过 U形弯管时,局部压力损失较大,所以总体压力损失稍大.但是6ewMyirQFL管腿中心距为60mm时,压力损失仅比管腿中心距为100mm时大2.7%,因此管腿中心距对压力损失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kavU42VRUs因此,在竖并允许地范围内,为了保证较大地热流量和较小地压力损失,尽量保持较大地管腿中心距,但是由于管腿中心距越大,增加地热流量就越少,因此,没有必要为保持较大管腿中心距,而增加竖井直径,这样会得不偿失.将竖井地直径分别设为200mm. 250mm. 300mn其他条件与上述模型相似,得到地单位深井热流量分别为 28.82w/m. 29.7w/m, 30.35w/m, 这是因为回填物地热阻小于周围土壤 ,竖井直径加大相当于传热热阻减小 , 所以热流量较大 . 但是由计算结果可知,直径为300mn竖井地热流量仅比200mm竖井地热流量大 5%,可见竖井直径对热流量地影响并不很大 .综上所述 , 工程上应使用适宜打井地经济合理地竖直直径 , 而不要为增大有限地热流量而使用大地竖直直径 , 因为这样做会增大工程造价 , 而其优化传热效果并不明显 .2. 2 回填材料热导率对换热效率地影响当考虑地源热泵地性能时 , 回填材料是非常重要地 , 材料要有一个较大地导热率以增加土壤地传热量 , 但这个导热率如果太大地话 , 系统反而可能产生热短路现象(热短路现象是指 :U 型管两管脚之间存在温差 , 温差最大处位于 U 型管进出口处,越往下,温差呈递减趋势,由于U型管进出口处温差大,加之两管间距离较小, 在这里可能发生较强地热量传递 , 从而使出水温度在进口段较短距离内下降(上升>很大, 以致影响传热 . y6v3ALoS892. 3 钻孔深度对换热效率地影响除进水管进水水温取 40C、支管间距取为150mm钻孔深度改变以外,主要参数同表2.通过CFD莫拟计算,结果见图1和图2.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在钻孔深度增加时,出水口出水平均温度几乎是线性下降,但当钻孔深度超过80m后, 两支管地温升比急剧增加,从80m地 2急剧增加到100m地3,支管间地漏热加剧从而降低了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 . 因此, 建议钻孔深度不要太深 , 对要求较低出水温度地工况可以使用两个 U型管并联工作来减少支管间地温升比,提高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 .M2ub6vSTnP30^0 SO1090 10钻孔深度/m图1出水温度随钻孔深度地变化曲线Fig.5 Change of the outlet water temperature with holedepth OYujCfmUCwand outlet temperatures2.4不同流速对热效率地影响 根据工程经验,管内流速一般都小于1.2m/s,拟选取1.2m/s,0.9m/s,0.6m/s,0.5m/s,0.4m/s,0.3m/s,0.2m/s,0.15m/s. 流速为 1.2m/s 时,管内流动雷诺数为20000,0.12m/s 时,雷诺数为2000,这样地选取覆盖了从过 渡流到旺盛紊流地不同流态,其单位井深平均热流量变化情况如图7. sQsAEJkW5T由图3可知,在进口水温一定时,传热量随流速增大而增加,但是变化趋势逐 渐变缓•流速在0.12-0.4m/s 地阶段,换热量随流速地增加幅度较大 ,而0.4- 31 iH图2两支管地温升比随钻孔深度地变化曲线Fig.6 Change of the specific value between inlet with hole depth euts8ZQVRd0.6m/s地阶段,换热量随流速地增长幅度较小,约为原来地一半甚至更小,流速在0.6m/s以上时,换热量随流速地增加改变地幅度已经很小,也就是说,每增加单位流速得到地热流量增量随着流速地增加在减小.GMsIasNXkA图3不同流速下热流量地变化趋势3.结论(1>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地换热效率随支管间距地增大而增加,但当支管间距增加到一定值后支管问距地增加对 U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效率地影响变弱. 在使用地回填土材料热导率变大时,支管间距地变化对U型管地下换热器换热效率影响变大,因此建议在使用高热导率材料地同时应该适当加大U型管两支管地间距.TlrRGchYzg<2 )地源热泵U型管地下换热器地换热效率随回填土材料热导率地增加而增大•为了提高U型管地下换热器效率,应该努力提高回填土层地热导率.7EqZcWLZNX (3)在钻孔深度增加时,出水口出水温度几乎成线性下降;但是当钻孔深度超过80m时,两支管地温升比急剧增加,从80m地2急剧增加100m地3,支管间地热损失加剧,从而降低了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钻孔深度不要太深,对要求较低出水温度地工况可以使用两个U型管并联工作来减小支管间地温升比,提高单位管长地换热效率.lzq7IGf02E数减小,如果流动状态由紊流流动变为层流流动 , 则对流换热系数变化就很显著并且由于地下换热埋管是闭环系统 , 水泵扬程只需克服沿程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不考虑提升高度 , 因此, 流速可以适当取高一些 , 以保证管内流体流动处于紊流状态,从而增加对流换热系数 .但是如果流速过高 , 压力损失会很大 , 增大了循环水泵地扬程 , 得不偿失 , 因此 , 我们应综合考虑热流量和压力地损失 . zvpgeqJ1hk4.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目前地源热泵系统地应用以每年10%左右地速度递增 , 未来对于该系统地研究将更集中于高效率和低投资方面 . 未来对于地源热泵系统地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4.1 地源热泵系统仿真模拟研究通过仿真模拟技术对地源热泵系统能耗、设计、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地手段已经成为对于研究地重要方式之一 , 而地下埋管换热器 <ground-loop heat exchanger ) 是地源热泵系统地重要组成部分 , 它地换热情况是研究地重点 , 因此对于地源热泵系统地仿真模拟 , 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地下埋管换热器模型地建立和优化 .4.2 地源热泵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对地源热泵系统而言 , 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进行长期稳定地制冷或供热是评判该系统优劣地标准 . 建筑物冷热负荷和地下埋管换热器向土壤地排吸热量不均、地下埋管换热器地换热量受地下水渗流影响等问题 , 同时空调系统中多种冷热源地综合利用已越来越普遍 , 因此对于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4.3 地下埋管换热器填料优化研究对于地下埋管换热器孔洞中填料地优化研究有利于提高地下埋管换热器和土壤之间地换热量 , 提高系统地效率 . 4.4 土壤导热率测试技术研究地下埋管换热器地传热过程较为复杂 , 涉及地因素较多 , 因此建立和完善地下传热模型 , 使其具有更好地适应性和计算精度 , 为地下埋管换热器地设计和土壤热物性地测定提供理论基础必将成为研究工作地重点 . 同时, 在系统地施工中 , 如何能够快速有效地通过测试和仿真 ,从而得到土壤物性参数 , 是目前实际工程中所关心主要技术问题之一 .4.5 多种影响因素地考虑和螺旋埋管等不常见换热器地研究现有地下埋管换热器模型以垂直地下埋管换热器地仿真模型居多 , 而对于水平埋管、倾斜埋管以及螺旋埋管地建模研究相对而言有所欠缺. 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地不断发展 , 考虑到管群地影响、土壤冻融地影响、地下水渗流等相关因素地影响, 必然需要对地下埋管换器仿真模型加大研究地投入 . NrpoJac3v1 参考文献[1]曾和义,刁乃仁, 方肇洪.竖直埋管地热换热器钻孔内地传热分析 .太阳能学报 ,2004,25(3> : 3991nowfTG4KI[2]Gu Yian, O ' Neal Dennis L.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o transientheat conduction in a composite region with a cylindrical heat source.Trans ASME,1995,117:242 fjnFLDa5Zo[3]柳晓雷, 王德林,方肇洪. 垂直埋管地源热泵地圆柱面传热模型及简化计算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1, 16( 1>: 47 tfnNhnE6e5C,Spitler ,J D. A short time step response factor[4] Y avuzturkmodel HbmVN777sLfor vertical ground loop heat exchangers. ASHREAETrans , V7l4jRB8Hs1999, 105( 2>:475[5] Muraya N K ,O ' Neal D L,Heffingt on W M. Thermal interferenceof adjacent legs in a vertical U-tube heat exchanger for a groundcoupled heat pump. ASHREAE Trans,1996,102(2>:1283lcPA59W9[6]刁乃仁,曾和义,方肇洪.竖直U型管地热换热器地准三维传热模型. 热能动力工程 .2003, 18( 4> : 387[7]. Diao N R, Cui P and Fang Z H, The thermal resistance in a borehole of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 Proceeding of 1th2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Conference,France, 2002.mZkklkzaaP[8]曾和义,方肇洪.U形管地热换热器中介质轴向温度地数学模型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2,17(1>:7-11.AVktR43bpw。
两种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实验方法的比较
dsd atg fh ot t to s n ls e rbe o e ots me o s nte r etT e td o cu e a iite i v aeo e s me d a it o l fh t t d o c. h u yc n l s t ts a n t t e h a y s p w h m t t e h i h p j w s d t h h
2Lac egpann .ioh n l i n g& Arhtc r Dei stt, ioh n , 5 0 0) c i t e s nI tue La c eg 2 2 0 eu g ni [ b ta t A s c] r T ema rso s smeh d xsn o cret hn eecmmetd T ee w to s r r wot r l ep net t to sei igc nurnl i c iaw r o h e t yn ne . hs ome d emoe t h a
两种地埋 管换 热器热 响应 实验 方法 的 比较
张 磊 刘 玉旺 王 京
济南 2 0 0 ; 5 11 220 ) 5 0 0 (. 1 山东建筑大学热 能工程 学院
2 聊城 市规 划建筑设 计 院 聊城 .
【 摘
要 】 目前 国 内对于岩土热物性 热响应实验 的测试方 法主要有 “ 恒热 流法 ”和 叵温法 ”两种 ,这二种
[ y r s go dh ae c ag rtemars o s s; ema poe is f epgo dsi Kewod ] ru e h e;h r lep ne ett r l rpr e e ru l n t x n t h t od n o
0 引言
地源热泵垂直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回填材料 、 布置形式等 )地下水渗流等 。 、
本文针 对 以上工 程问题 , 建 了地源 热泵砂箱 实 搭
验 台 , 对不 同管 内流量 、 口水 温 的变化 对换 热 器 并 进
收稿 日期 :0 0 l—2 2 1一 11 作者简 介 : 张鑫( 9 8 , , 1 8~)男 硕士研究生 ;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节 能研究 中 70 4 )E— i z ag i. a@s . t. uc G( 1 0 9 ; mal hn xnh c t x ue . : v uj d n
关键 词 : 地源热泵 影响因素 实验研究
E xperm ent u fV er i alBor i alSt dy o tc ehol eat ExchangerofGSH P eH
ZH ANG n W ANG e g h o, AN G i— e F Xi , F n —a W X n k , EN G e — h n, I Ch n c e JAN G Yu- u n g ag Bul i gEneg s ac n e , i a io o gU nv ri i n d r yRe e r hCe tr X ’ nJa tn ie st y
1 1 1 m( 宽× ) .mx .mx . 长× 高 。箱体 中部( A— 5 2 6 见 A面 ) 埋设 长度为 3 外径为 2mm 的复合 铝塑管 , m, 5 埋管进 出 口与 电加热水箱相连 。为了模拟有地下水 渗流存 在 的地埋 管换热器 的工作环 境 , 砂箱 上 、 下均设有 水 箱
的主要 因素有 : 土壤的物理特性 ( 密度 、 比热 、 等 ) 湿度 、 管内工质流量 、 工质进 口温度 、 L 钻孑 的相关参数 ( 量 、 数
地下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直 以来都 是地 源热泵 系统 研究 的重点 方 估 系统 的能耗 、 运行 情况 已经 成为 较普 遍 的方 法 , 相关 的专 业软
随 着 计 算 机 仿 真 技 术 的 发 展 , 仿 真 的基 础 上 对 于 地 源 热 泵 对 于模 型 的 仿 真 模 拟 而 言 , 要 地 下 埋 管 换 热 器 仿 真 模 型 具 有 更 在 需 系 统 及 其组 件 进 行 研 究 已经 成 了 目前 非 常 通 用 的研 究 手 段 , 建 好 的计 算 效 率 和 更 高 的 计 算 精 度 , 而 满 足 地 源 热 泵 系 统 优 化 设 而 从
行 效 率 也需 要对 地 下 埋 管 换 热 器 的换 热 性 能 等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 因 土 壤 温 度 分 布 的计 算 方 法 。 此 对 于 地 下埋 管 换 热 器 传 热 模 型 的 研 究 分 析 已 经 成 为 对 地 源 热 2 I S P p rah 国 际地 源 热 泵 协 会 模 型 ) 是 北 美 确 定 )G H A A poc ( 泵 系 统 进行 研 究 的 热 点 之 一 。 地 下 埋 管 换 热 器 尺 寸 的标 准 方 法 。
下的温度响应并进行传热分析 。 3 基 于热 阻的概念 , ) 求得地下埋 管换热器单 一传热环 节热阻
的 解 析 表 达 式 , 用叠 加 原 理 处 理 复 杂 的 多 传 热 环 节 。对 于 地 下 利
螺旋埋管换热器 , 多层 螺旋 埋管的换热情 况可先通 过单层 螺旋埋
并 计 技 术 , 为 一 种 以 可 再 生 能 源 为 冷 热 源 的 空 调 系 统 , 源 热 泵 管传热过程进 行分 析 , 在此 基 础上 采 用叠 加 原理 进行 分 析处 作 地 理 。该 类 方 法 物 理 概 念 清 晰 , 算 精 度 优 于 或 相 当 于 数 值 模 拟 方 计 系统具有清洁 、 环保 、 节能等诸多优 势 , 因此 已经广 泛的被应 用于 法, 同时 由于 利 用 叠 加 原 理 并 尽 量 采 用 解 析 解 , 算 速 度 比 数 值 计 世界各地 。 解 法快 , 算 量 减 少 , 可 通 过 实 验 等 手 段 确 定 解 析 解 模 型 的 相 计 还 对 于 地 源 热 泵 系 统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基 本 集 中 在 系 统 中 地 下 埋 关 修 正 系 数 , 高 模 型 的计 算 精 度 。 提 管 换 热 器 的 传 热 研 究 分 析 、 统 的设 计 方 法 、 装 技 术 以 及 运 行 系 安
渗流作用下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理论及实验研究
渗流作用下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理论及实验研究渗流作用下的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性能理论及实验研究引言:地埋管换热器是一种常用于地下蓄能、地热能利用以及空调系统的换热设备。
在地埋管换热器中,工质通过管道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从而实现热量的采集或者排放。
然而,由于土壤的非均质性以及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土壤渗流行为,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深入研究渗流作用对垂直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影响,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分析1. 土壤渗流模型土壤的渗透特性对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影响重大。
根据多孔介质流体力学理论,可以将土壤看作是一个多孔介质,采用达西定律描述土壤中的渗流行为。
根据达西定律,土壤中的渗流速度与渗透率、渗流压力梯度和土壤孔隙度等因素有关。
2.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建立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模型是研究其传热性能的基础。
地埋管内部与土壤的热传递可以看作是一维的传热过程,由热传导和对流传热共同贡献。
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可以建立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方程,进而获得地埋管内部和土壤之间的温度分布。
3. 传热性能的参数分析为了定量评估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可以通过定义一些传热性能参数进行分析。
例如,热阻系数用于评估地埋管换热器在传热过程中的阻力大小;热响应测试可以获得地埋管换热器的瞬态响应特性。
二、实验研究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置了不同孔隙度和不同渗透率的土壤试验组,通过测量地埋管内外的温度分布和流量等参数,得到了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渗透特性对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有显著影响。
渗透率较大的土壤中,热量传递较快,传热性能较好;而渗透率较小的土壤中,热量传递较慢,传热性能较差。
此外,通过改变地埋管的孔隙度,也可以对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进行调整。
孔隙度较大的地埋管在行经土壤时会有更多的热量交换,传热性能较好;而孔隙度较小的地埋管则相应传热性能较差。
热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变流量时地埋管换热器的性能评价
变流量时地埋管换热器的性能评价摘要 综述了现有地埋管换热器性能的评价方法,根据变水流量时地埋管换热特点,综合考虑动量传递相似律与热量传递规律,采用单位管长换热量与泵耗功率相结合的热性能评价法对地埋管换热器冬季工况时的性能作出评价。
关键词 地埋管换热器;变流量;性能评价 分类号TU831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ound Heat Exchanger When Water Volume wasChanged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evaluatio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about heat exchanger. The evaluation of ground heat exchanger was evaluated in winter condition by a comprehensive method –combination of unit tube length for heat and pump power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when water volume was changed, and consideration of momentum transfer similarity law and heat transfer law.Key words: ground heat exchanger; variable water volume; performance evaluation1 引言地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重点和核心设备,也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不同于传统空调系统的关键设备。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过程与通常的换热器不同,它不是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而是埋管中的流体与周围土壤间的换热。
垂直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及实用分析
设计 计 算公 式 ,主 要 用来根 据 冷 、热 负荷 估算 所 需 的埋 管 长度 ; 第二 类 方法 是 以离 散化 数值 计算 为基
础 的传 热模 法 用
求解 分 析地 下 的温度 响 应 。
11 第一 类传 热模 型 . 这 一类 方法 中, 以国际源 热泵协 会 ( tra o a I en t n l n i
对 地埋 管 换热 器进 行传 热 分析 , 际上现 有 的 国 地埋 管 换热 器 的传 热模 型 大多采 用 纯 导热模 型 , 忽 略 了多孔 介质 中对流 的影 响 。 中间 又 可分为 两大 这
类 。 一 类是 以热 阻概 念 为基 础 的半 经验 性解 析解 第
以地 下水 作 为低 品位 能源 的热泵 效 率最 高 , 是随 但 着 应 用 及 研 究 的发 展 ,地 下 水 热 泵 暴 露 出不 足 之
第2 4卷 第 2期 21 0 0年 4月
制 冷 与 空 调
Re rg ai n a i nd to ng f ier to ndA rCo ii ni
、0 J O. ,124N 2
Ap . 01 . 5 9 r2 09  ̄ 8
文章编 号 : 17 —6 2 ( 0 0 20 50 6 1 1 2 1 )0 —9 —4 6
处 :在 地 下水 不足 地 区取 水 困难 、回灌 困难 、会 对 地 F 境 造成 污 染等 缺 点 。这 样 ,士 壤源 ( 源 ) 环 地 热 泵 成 为 了研 究 的重 点 。 地源 热 泵 技 术 研 究 重 点集 中 在对 其地 下换 热 器 的传 热 分析 方 面 。 地埋 管 换热 器 下到 预先 钻 好 将 的井 孔 中之后 ,换 热 器与 周 围介 质 ( 壤 、岩 石 、 土
地埋管换热器非稳态换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得较 高 的循 环 性能 J在 地源 热泵 系统 中, 效地埋 . 高 管换 热器 是研 究 的重 要方 向. 目前 有 两 种 常 见 的方 式 : 平埋 设 和垂 直埋设 . 水 由于垂 直地埋 管 换 热器 占 地 面积 少 , 热能 力 强 , 换 因此 , 内外更 多 关 注 的是 国 垂 直地埋 管换 热器 . 主要 研究 的地 埋 管形 式 有 : U 单 形 管 、 U 形 管 、 直 径 螺 旋 盘 管 、 直 径 螺 旋 盘 双 小 大 管、 立式 柱状 管 、 蜘蛛状 管 、 套管 式管 等形 式 J并 建 . 立 了各 种换热 单元 模型 , 过模拟 计算 , 析影 响 换 通 分 热能 力 的诸多 因素. 在北 方地 区实 验 表 明 : 热工 况 散 下 , U管 的单 位 管长平 均 换热量 为 3 m( 深 单 5w/ 井 8 , 双 U管 的单 位管 长平 均换 热量 为 2 m 0m) 而 0W/ ( 深 6 . 以单 位 埋 深计 , U形 埋 管 的单 井 6m) 若 单
热 泵技术 对 于节 约 能 源 、 防止 环 境 污染 有 重 要 意义 . 地源 热泵 技 术 是一 种 利用 地 表 浅 层 地热 资源 ( 也称 地 热能 , 括 地 下 水 、 壤 和地 表 水 等 ) 高 包 土 的
效节 能空 调技 术 . 由于地 下一 定深 度 的土壤 、 温度 水 相对 稳 定 , 因此 , 源热 泵 与 空气 源 热 泵 相 比 , 地 可获
位埋 深 换热量 约 为双 U管 的 8 . 7 5%. 地埋 管换 热器 的换 热 能力受 地理 条件 的影 响 较
1 实验 装 置
实验 台搭 建在 广 州 大 学 城 校 园 内一 草 坪 上 . 本 实验 台 由地埋 管 换 热 器 与地 上 热泵 系 统 构 成 , 1 图 是 整个 系统 的 流程 图. 系统 分 为 地 上部 分 与地 下 部
地源热泵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及其应用[1]
地源热泵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测试与分析
地源热泵地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测试与分析时间:2009-11-27 来源:互联网发布评论进入论坛一、引言地源热泵系统中冷/热源采用地埋管换热器,这种地热换热器与工程中通常遇到的换热器不同,它不是两种流体之间的换热,而是埋管中的流体与固体(土壤)之间的换热,属于非稳态,涉及时间跨度很长,空间区域很大,换热特性对地源热泵系统性能有决定性的作用,影响着地埋管换热器设计是否合理,进而决定了地源热泵系统的经济性和运行的可靠性。
对于实际工程中常用的垂直U型管地源热泵系统,影响系统性能因素主要在于地埋管换热器管长的设计,其设计计算主要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中的公式:由此可见,在换热负荷一定的条件下U型地埋管长度主要取决于土壤层水文地质和热物性。
由于地埋管处于地下土壤中,属地下隐蔽工程,其热物性的测量不能直接进行,主要是结合导热反问题和参数估计法来确定。
鉴于现场测量的困难和地埋管钻井内埋设的不确定性,这些参数的误差均较大,从而最终影响地埋管长度的设计准确性。
现对公式(1)、(2)进行变换可得:如果能够获取单位管长换热量,则可以设计计算地源热泵系统地埋管的容量,确定热泵机组参数以及选择循环泵流量与扬程等。
单位管长换热量如果选择偏大,必然导致埋管量偏小、埋管内水的进出口温度难以达到热泵机组的参数要求,使得机组效率过低,热泵的制冷、制热量达不到建筑物需求,导致系统设计不满足要求。
反之,虽满足要求但初投资过高,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性降低。
由于单位管长换热量不仅与地下土壤传热温差有很大的关系,而且与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等诸多因素有关,因而需要对实际地源热泵工程进行现场测量,方可获得较精确的设计参数。
二、实验装置简介1. 实验装置组成实验装置于2006年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综合实验中心建成,同年12月1日投入使用,已经完成原始地温测试、冬季供热工况测试。
该装置实验台在测试运行期间,工况稳定,运行正常。
《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范文
《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与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地源热泵系统因其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黄土高原寒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特征,地源热泵的应用和其换热器的性能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黄土高原寒冷地区地源热泵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动态换热特性,通过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其性能及影响因素。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黄土高原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对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动态换热特性的研究对于提高整个系统的能效比、降低能耗、优化设计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地源热泵技术在黄土高原寒冷地区的应用,也为类似地区的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三、试验方法与模拟研究(一)试验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试验的方法,在黄土高原寒冷地区设置地源热泵系统,并进行长期监测。
试验中主要关注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运行情况,包括进出水温度、流量、土壤温度等关键参数。
同时,通过改变地源热泵的运行工况,如供回水温度、流量等,来研究不同工况下换热器的动态换热特性。
(二)模拟研究本研究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建立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换热过程。
模拟过程中,考虑了土壤的热物性、换热器的几何尺寸、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与实际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四、实验与模拟结果分析(一)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地试验,我们得到了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动态换热数据。
分析发现,在供回水温度、流量等参数发生变化时,换热器的换热量、进出水温差等关键指标也会发生变化。
此外,土壤温度对换热器的性能也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较低时,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会降低。
(二)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单U形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量、进出水温差等指标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 对 上 海 市 某 别 墅 地 源 热 泵 项 目进 行 现场 实测 , 将 测 试 得 到 的 相 关 参 数 作 为 已 知 。 待 岩 土 温 度 恢 复 到 初
始值 时 , 进行变热流试验 , 通 过 变 热 流 模 型 计 算 的 进 出 口水 温 与实 测 的进 出 口水 温 比较 , 相 对 误 差 基 本 小 于 2 , 最 大误 差 不 超 过 3 。 关 键 词 地埋 管换 热器 ; 叠加原理 ; 变热流 ; 试 验 验 证
s o i l t e m pe r a t ur e r e s t o r e d t o t he i n i t i a l v a l u e a nd c o m pa r e d wi t h t he c a l c u l a t e d v a l ue s .Th e
K EY W ORDS g r ou nd h e a t e xc ha n ge r ; s up e r p os i t i o n p r i nc i pl e; v a r i a bl e h e a t f l u x; e xp e r i —
( 上海 理工 大学 )
摘 要 地埋 管换 热器 实 际运 行 时 , 热 流 总是 变 化 的 。为 了 研 究 变 热 流 模 型 的 正 确 性 , 本 文 讨 论 变 热 流 下
叠加 原 理 在 无 限长 线 热 源 模 型 中 的应 用 , 以及 此 模 型 下 地 埋 管 换 热 器 进 出 口水 温 的理 论 解 。 先 保 证 热 流 恒
r e s u l t s s h ow t ha t t h e r e l a t i v e de v i a t i o n i s l e s s t ha n 2
t ha n 3 .
a nd t he ma xi mu m d e v i a t i on i s l e s s
ABS TRACT The he a t f l ux o f t he gr o un d he a t e x c h a ng e r c ha ng e s a l L t h e t i me d ur i n g op e r — a t i on .I n o r de r t o v e r i f y t he v a l i d i t y o f v a r i ab l e he a t f l ux mo de l , t h e a p pl i c a t i o n o f s up e r po — s i t i on pr i n c i p l e u nd e r v a r i a bl e he a t f l ux i n i nf i ni t e l i ne — he a t — r e s o ur c e mo de l i S d i s c us s e d.
An d t he t he o r e t i c a l c a l c u l a t i o n o f t he i nl e t a nd ou t l e t wa t e r t e m pe r a t u r e o f gr ou nd he a t e x — c ha n ge r i s a l s o o bt a i ne d by t hi s m od e 1 . O ne gr o un d s ou r c e he a t pu mp s y s t e m l o c a t e d i n S ha n gha i i s t e s t e d un de r t he c on s t a nt he a t f l ux, t he t e s t i ng p a r a me t e r s a r e u s e d a s i npu t .
The i nl e t a nd ou t l e t wa t e r t e mp e r a t u r e a r e me a s ur e d a g a i n a t v a r i a b l e he a t f l u x o nc e t he
第 1 4 卷 第2 期
2 0 1 4 4
REFRI GERA T1 0 N A N D AI R— C( ) NDI T1 0 NI N G
地 埋 管 换 热 器 变 热 流 工况 下换 热 模 型 及 其 试 验 验 证
昂超 贾新龙 唐 永 强 于 国清
He a t t r a n s f e r mo d e l o f g r o u n d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 u nd e r v a r i a b l e h e a t f l u x a n d i t s e x pe r i me n t a l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An g Ch a o J i a Xi n l o n g Ta n g Yo n g q i a n g Yu Gu o q i n g
( Uni v e r s i t y o f Sha n gha i f o r Sc i e nc e a nd Te c hno l o 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