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文艺小分队作用及其实践探讨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文艺小分队作用
及其实践探讨
摘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小
分队作为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论文旨在深入
探讨文艺小分队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其实际运用。研究发现,文艺小分队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党的政策、提升群众文
化素养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同时,文艺小分队的实践经验也为基层文化建设提
供了宝贵的参考。本研究旨在为深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文艺小分队、优秀传统文化、政策宣传、文化
素养。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生动体现,而文艺小分队作为其独
特组成部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文艺小分队在此过程
中的作用,以及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其实际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文
艺小分队不仅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还在宣传政策、提升群众文化素
养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对其实践经验的深入研究,我们将为基层文化建
设提供新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文艺小分队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文艺小分队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
发挥着关键作用。
1、文艺小分队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群众提供文化精神滋养。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这一传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面临着快速消逝的挑战。
文艺小分队的存在促使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精彩的文艺表演、讲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渗透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
渗透
848599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人文精神在群众中的渗透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是民族精神、古人智慧的结晶,且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受众面较广,有着优秀的群众基础,因此,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的应用价值极高。文章对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讨论,并提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群众文化建设;渗透
群众文化是一种来自于社会群众自发组织的,具有文化性质的一种现象,大多数群众文化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自娱自乐,可以说,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精神文化、思想观念、艺术文化及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可用于陶冶人们情操、提高人们文化素养、发扬人文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建设深度融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又能够丰富群众文化内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意识。在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要持续创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借群众文化建设之手,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
1.传统文化与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1.1传统文化可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容
社会的持续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当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后,便会自然转向,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以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为主题开展的,而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传承千百年,会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1]。因此,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中,有多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建设民族地区和谐文化
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建设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多元文化和谐是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一种状态。在建设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以及文化交流展览等形式,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增进了解,增加互信,建立起相互尊重和包容的关系。
其次,要重视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使其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再次,要提倡多元文化的双向交流和融合。多元文化的和谐并不是要求各民族文化混同一体,而是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共通性和互通性。各民族应该共同努力,彼此尊重、学习、包容,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
此外,要建立健全多元文化和谐的制度机制。推动多元文化和谐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保护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的文化管理体系,提供公平的平台和资源,推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的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
感,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民生视野下的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研究
、Biblioteka Baidu
民族地 区社 区文化 建设 现状 及存 在 问题 分析
社 区作 为一种维 系社 会共 同性 的结构 力量 , 从根 本
确; 社区文化建设基础 设施薄 弱 , 投 入资金不 足 ; 人员 素 质低 , 服务相对滞后等 。 由于 民族地 区经济 文化水平 较低 , 社 区文化建 设还 是一个新生事物 , 受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 , 目前在社 区文 化管理 方面也存在 一些 问题 : 一是社 区文化管理 机制不
员素质低 , 服务相 对滞后 。 因此 , 加 强民族地 区的社 区文化 建设 工作 势在 必行 。本 文着眼 于民族地 区社 区 文化 建设现状 , 针 对 民族地 区社 区文化 建设 中存在 的 问题 , 就 如何创 建新 型的 民族 地 区社 区文化 、 推动 民
族 地 区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进 行 了一 些探 讨 。 关 键 词 : 民族 地 区 社 区文 化 和谐发展
够把机制搞活 , 造成了对资源的所有权 、 管理权 和使用权 偏于集 中,因此 , 社 区T作 者容 易忽 略社 区文化 工作 的
管理 , 使 民族 地 区 社 区 文化 的 建 设 难 以 适 应 整 个 社 区 的
社 区文化恰恰 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要 。在共 同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传统文化传承困难、文化消费习惯转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大量的文化产品涌现,但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低质量、低俗化的文化产品充斥着市场,影响了群众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
二是传统文化传承困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不足,导致传统文化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
三是文化消费习惯转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文化消费模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文化供给不足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政府和各文化产业单位可以加大对文化产品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引导市场向高品质、高水平的文化产品发展。
二是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文化。
三是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政府和文化产业单位可以加大对多元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力度,提供更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引导和塑造人们健康、积极的文化消费观念。
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文化的多元化已經成为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
在充分认识、了解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过程中,正视多元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主张在多元文化的包围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标签:多元文化;先进文化;重要意义
马克思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P.276)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与全球化并列的发展潮流。多元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全球背景下共有的文化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当然,中国也呈现出多元文化的格局,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摩擦在我国愈来愈突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和新任务。
1多元文化的风生水起
研究多元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需要给“文化”下定义。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之总体”,是“包括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及其成果的凝聚。”[2](P.6)我们讨论多元文化中的多元不是仅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而是实质性的内容价值上的多元化,主要指主体、坐标及取向方面之间的异质性。
“多元文化”这一学术名词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备受关注,对多元文化的含义也各有不同的说法。本文要探讨的多元文化,指的是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不同民族的异质文化以及不同时空范围的文化所构成的系统。[3](P.12)其“多元”主要指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态度取向、行为方式上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是核心。
调研报告: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调研报告
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和领导干部蹲点调研的要求,前段时间,我们调研组来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XX市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我们走访相关企业5家、相关社会组织2个、基层单位3家,召开由相关管理单位、社会组织、文化服务机构、外向型企业负责人及外商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5次。通过蹲点调研,摸清了基本情况,也得到了启发,加深了思考。
一、探索与成效
(弘利教育)
XX市人口超过200万,其中外来人口达145.3万。每年到XX采购的境外客商有50余万人次,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外商常驻XX,52个民族的人群集聚XX创业生活。近年来,XX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汇聚本地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由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到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实践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了文化自信。
一是汇聚了本地文化。在调研中了解到,XX市成立了新丝路经贸文化交流协会,其主要任务就是讲好“XX故事”,传播“XX精神”。重点打造“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外国人迎新春联谊会、清明上祀节中外友人采茶活动、端午节中外
友人赛龙舟和包粽子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外国人参与活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Party365等企业的座谈中,我们获悉,XX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企业、品牌企业与重点企业,以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影视动漫等为主体的新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二是传播了传统文化。调研中,我们走访了“世界商人之家”“美国之窗-马斯卡廷中心”“鸡鸣山国际社区”等3个“丝路文化驿站”。这是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热心人士创意并发起的一个公益性文化资源平台,采取政府引导、机构运营、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运营,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调研中还了解到,XX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出台了外籍学生就读XX公办学校扶持政策。XX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自200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5000余人次。XX还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精品文艺“走出去”工程,组织XX精品婺剧登陆巴黎、柏林、马德里等数十个欧洲中心城市;XX文交会举办13届以来,交易额已累计超过487.54亿元,外贸出口额累计超过296.41亿元;“义新欧”班列开通运行以后,大量文化产品更是源源不断地出口。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我国的多元文化背景逐渐显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深入,国际交流不断增加,各种文化元素在我国社会中交融共存,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磨合日益加剧,这给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研究旨在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探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
1.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是什么?
2.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如何调整?
3. 如何推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确保其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
本研究旨在回答上述问题,以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思路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历史:回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历程。
2. 现状分析:分析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问题、不足。
3. 内容分析:从现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入手,分析其是否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需求。
4.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式,收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如何调整。
5. 建议与思考: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下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建
议和改进思路。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
1. 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现状、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剖析。
2. 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应该如何调整的相关
建议和措施。
3. 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当代公共艺术的多元文化与流变研究
当代公共艺术的多元文化与流变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公共艺术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和社区重要的文
化建设项目。公共艺术是指在公共场所展示的、面向公众的、具有艺术性、文化性和教育性的艺术品,它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还能够推动城市和社区的发展与进步。
然而,公共艺术的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
的多样性和流变性成为了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共艺术的多元文化性
公共艺术的多元文化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文化多样性,二是文化间的
交流与融合。
首先,公共艺术作品的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和艺术风格。
这些作品被放置在公共场合,与公众直接接触,充分展现了各种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为公众带来了文化熏陶和享受。
其次,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展示,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公共艺术
作品的展示,可以让不同文化交流互通,消除文化障碍和误解,增进互信和理解。同时,公共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交融的纽带和载体,通过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创作,让公众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同时也推进了文化的碰撞和创新。
不过,公共艺术的多元文化性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一些公
共艺术作品可能无法被不同文化的人群所理解和接受,甚至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和争议。这就需要公共艺术创作者要深入了解每种文化的审美和价值观,尽可能地避免文化碰撞和误解。
二、公共艺术的流变性
公共艺术的流变性是指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观看和理解都是动态变化的。
首先,公共艺术作品的呈现是不断变化的。鉴于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是固定在特
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
已成 为不争 的事 实 。由于 大学是学 习文 化和 传播文
化 的重 要场 所 , 上其 所具 有的较 为广泛 的包 容性 , 加
大学 生真实 的生 活状 态 、 价值观 和思 维方 式 , 接体 直 现 着 大学生 的精神 面貌 和人文 素质 。
论 多元 文化 背 景 下大 学生社 区文化 建 设
赵 月 峰
( 边 大 学 社会 科 学 基 础 部 , 林 延 吉 13 0 ) 延 吉 3 0 2
蒂
摘
要 :多元文化 背景下针对大学生社 区文化建设存在 的制 约因素 , 必须制 定行之有效 的对策 。因此要搞 好 大
学生 社 区 文 化 建设 , 要 树 立 以 学 生 为 本 的 理 念 ; 要敢 于 大 胆创 新 ; 要 加 强 软 环 境 建 设 ; 一 二 三 四要 改 善 大 学 生社 区的
的创 新性 特点 。
5 文 化融合 .
大学 生社 区文化 除 了具 有城镇 普 通社 区所具 有 的一 般 特点 之外 , 多地 表 现 出 群体 的年轻 化 、 识 化 、 更 知
这种文化融合 最显 著 的表现 在大 学生 社 区文 化 内部整体融合 。虽然 大学 生社 区内部具 有 主体 多元 性 , 它仍不失 内部 的相互 融合 , 但 在这 个社 区里 , 成员 之 间的价值观 、 思维方式 、 际关 系、 为模式 和个性 人 行 心理都 相互影响 、 相互交流 、 相互 融合 , 而形成 了特 从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 群 文论 坛 ・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吴 孟 ( 安 庆市 工人 文化 宫 安徽 安 庆 2 4 6 0 0 0)
摘要 :社 区群 众文化是 建设社 会主 义和谐社会 ,加 强社会主 义 共 建共享 的 良好 氛围 。
源自文库
先进 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有着广泛 的群众基础 ,对 于丰富广大人 民 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代替的作 用。 当前我 国的社 区群 众文化 建设
的帮助。
整 合 、共 建共 享 的基本 原 则 ,决 定 了社 区文化 建 设 的多元 化 与社 会化 , 目的 是建立 完善 的社 区公 共文 化服 务体 系 。 ( 一 )多元化 :实 现基 本活 动 内容 和基 本活 动方 式 的创新 多元 化 是指 在社 区 文化 建设 中, 由于文 化 体制 的 多元 化 ,形
关键词 :社 区群众文化;软件 建设 ;多元化;社会 化
社 区群 众 文化 重 在 建 设 。社 区群 众 文 化 建 设 是 最 基 层 、 最
前沿 的 公共 文化 服 务体 系建 设 ,也 是和 谐 社区 建设 的 重要 内容 。 成社 区文化 发展 上 的 多元 发展 ,共 同繁 荣 ,实 现文 化样 式 的 多样 社 区群众 文 化是 面 向社 区群 众 的文 化 ,是 社区 群众 广 泛参 与 实践 性 。主要 体现 在活 动 内容和 活动 方式 上 。 的文 化 。在 社 区群众 文 化 建设 中 ,其 建设 内容 应 围绕 基层 文化 的 是 以先 进 文 化 为 主 导 ,丰 富文 化 活 动 内容 ,促 进 社 区 和
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工作——对当前形势下几种关系的再认识
大 众 文 艺
195
群文论坛
摘要:群众文化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独具特色的形式与内容,从其发端之初就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等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和党的文化政策的调整,群众文化事业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对于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两种关系应进行重新认识与思考——这关系着群众文化工作将何去何从的问题。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事业;关系定位
群众文化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中央苏区,在当时社会情境下,群众文化是党的“群众路线”最直观的形式,也是在“革命”的话语下的一种考量。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明确提出“国家要发展文化馆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一直以来,群众文化工作都被认为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扩展内容,是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而文化馆(站)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职能。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倡导和推广,群众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界更加广泛的关注。在当前形势下,“群众文化事业”已经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化——这一过程并非如我们所见之如此轻松、惬意,其背后隐含着一整套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革新,也让群众文化工作者经历着新的冲击与洗礼。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笔者认为,在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时代背景下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过去践行不辍的各种理论,有必要进行重新梳理与思考;对于长期被奉为圭臬各种经验,有必要进行重新探索与总结;对于一直以来固化不变的各种关系,更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与定位。因此,作为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在适应工作思路转变的同时,立足实践,着重厘清两个方面的关系。
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
关于群众文化的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为了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群众文化的内涵及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群众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群众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是以自身活动为主体,以文学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限制。
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参与的广泛性和文化享有的民主性。群众文化范畴,人民群众能通过自身参与文化活动来实现文化接受与文化创造的双向转换,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独特的文化传递性。群众文化由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亲和性",它的传递不受时空的限制,更具有广泛性和时效性。群众文化的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多元文化的互补性。当代多元化文化环境下,群众文化越来越富有了新的文化内涵。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中,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研究、辅导都不断扩大视野,不仅考虑接受对象,也关注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状况,增强互相学习、借鉴的必要性。
二、群众文化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早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一般把生产对象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民间文艺逐步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曲艺、故事、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文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围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及碑碣楹联等。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方向
新时代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方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也越发强烈。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快群众文化建设发展步伐,才能使广大群众不
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基于此,本文首先深入介绍了新时代群众文化
的内涵与开展原则,继而提出了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方向,以便在切实提升群众文
化建设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为广大群众营造一个繁荣和谐的文化生活环境。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文化;新方向
引言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丰富并满足群众精神需求
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统称。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围绕高质量
发展的基本内容,并以思想文化工作为主导地位,实现社区经济、文化等同步发展。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强文化事业规划和管理,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实现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等。
1新时代群众文化的内涵与开展原则
1.1群众文化的内涵
群众文化的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作任务下会有所侧重,但基于群众
文化实践活动的普遍性,它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在工作之
外参与社会性文化活动,通过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等实践行为,达到
提升精神品质和满足个人文化需求的目的。群众是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的主体,而
文化活动的实践内容则是客体。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元,涵盖了广
义上的社会文化发展和狭义上的精神文明建设。除了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碰撞 、 互相激荡 , 混杂在一起 , 使人的价值观不可 避免地显现多样化。
2 价 值 观 念 流 动化 、
创新在主流意识形 态建设 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 创新是 理论的生命 , 实 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从现状来看 , 我们 的理论研 究还存在 着 供需 ”
一
、
源自文库
多 元文 化 导 致 多 元价 值 观
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 直气壮地进行 揭露和 批判 , 除种 种 干扰 , 理 排 以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 的主导地位。在意识形 态 实, 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 论创新 , 丰富和 发展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 并
价 值 观 是 指 关 于 价值 观 念 的 完 整 系 统 , 一 定 历 史 时 期 的 人 们 对 建设 中, 是 我们还应该结合中 国的国情、 结合 时代的发 展、 结合 当前的现
对接不够 , 思想穿透力不 强、 效果不够 理想等 问题。 因此 , 在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过 程中 , 们必须 以理论创新来 推动主 流意识形 态建 我 加强理论学 习、 研究和宣传 , 并结合实际推动理论创新 。 定性在全球化时代变为流动性。阿尔文 ・ 托夫勒对这种价值观 念变更 设 , 第三、 改善意识形态的运作 机制 , 进党 的意识形 态的深入 发展。 促 的社会事实作 了精彩的描述 : 东西用完 就扔 的文化扩展 了, 临时性建 筑越盖越多了 , 模式化部件日见普及了 , 情况 都产生 同样 的心理效 意识形态的存在形 式有三种状 : 这些 即观念化的意识形态 、 制度 化的意识形 果, 人和周围事物的联系越来 越短暂 了。 价值的流动 性和观念 的短 态和社会心理化的意识形态。观念化的意识形态是萌芽于人 们对特定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
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如何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成为了重要议题。本文将探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包括多元文化的含义,城市社区的多元文化融合现状,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性和主要实践。
多元文化的含义
多元文化指的是社会、文化背景、习俗和价值观不同的人们在同一地区共同生
活的现象。在多元文化的社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彼此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文化、语言、饮食和娱乐活动等。这些交流和互动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增加社区内各成员的社交网络和信任感。
城市社区的多元文化融合现状
城市社区涵盖了城市的大量人口,不同文化、语言、信仰和习俗的人们在其中
共同生活。然而,在现实中,城市社区的实际情况往往是多元文化融合不够充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
城市社区多元文化融合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这些差异常常会在多元文化融合过
程中引起不适感、误解和冲突。比如,在某些移民社区,新移民会抱持着自己的习俗和价值观,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方式;而接受方则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这些习俗和价值观。
2.语言障碍
语言是文化之间交流和互动的关键因素,语言障碍会严重影响多元文化融合。
在城市社区中,不同人群使用的语言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如何解决语言障碍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3.社会差距
城市社区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可能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距,
这种差距也会影响多元文化融合。较高地位的人往往对较低地位的人存在排斥和歧视的情况,而对于较低地位的人来说,也会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和不信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了深刻影响,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在经济全球化为先导的影响下,文化全球化应孕而生。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不同程度走向世界,它们在相遇中互相吸收、融化和调和,其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逐步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改革开放使中国不可避免要加入到全球化大潮中,在开放的环境中,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进入中国,并带来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社会文化模式由一元独霸变为多元并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旧的文化系统仍然活跃,新的文化模式正逐渐形成,两者在相互碰撞中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转型中多元文化冲突的格局。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曾经发生过三次冲突。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新文化运动。如今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新的现代化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全等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再一次发生冲突,并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领域中显露出来,这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冲突、民主政治与封建专制的冲突、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冲突。具体表现为对外开放与封闭传统的冲突、法制与人治的冲突、核心家庭与传统大家庭的冲突、创新思维与惯性思维的冲突、求强心理与求稳心理的冲突等。当今中国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传统文化模式的解体和现代文化模式的建立,旧文化在冲突中被审视、被否定和被取代,但传统文化中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粹将继续被现代文化所接纳吸收和传承。
二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当今世界在迅猛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各文化体系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其规模是超乎想象的,文化全球化势不可挡。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上,异质文化之间正发生着激烈的交流与碰撞。由于话语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同,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但同时又带有很大的复杂性。西方因其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它在文化上也占有优势地位,因而,西方文化在向我国输入中体现出文化霸权倾向。中国的本土文化在“文化霸权主义”面前受到强烈的冲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遭遇到西方文化的侵犯、取代和挑战,民族文化产生了认同危机。许多人在看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后认可了它,但又注意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从心里又仇视它。人们对本土文化抱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对外来文化是一种本能上的抵触与排斥。人们担心西方文化介入后,传统文化面临被消弱甚至消灭,他们对其采取排斥的态度,于是在社会转型期,人民采取了“即中即西”的文化模式。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研究
黄敏
(安徽大学江淮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推动下的中国文化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政府与社会在共同建设与繁荣群众文化的行动中,应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等方法,对影响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出适合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与实践途径,以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系统化、层次化和功能化,切实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关键词: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以人为本;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70-03
170
--
二、多元文化冲突对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
当今中国文化领域中的多元化趋势,使人们在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出现激烈冲突,这对我国在新时期的群众文化建设上产生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
从有利的方面来看,多元文化冲突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群众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围绕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开放性,这决定了群众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具有极强的吸收力,因而,我国群众文化在其自身发展中能够更加广泛地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资源,将丰富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资源相互融通,进一步拉近了广大人民群众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距离,使群众文化更具时代的特色。
从不利的方面来看,多元文化冲突消弱了马克思主义在群众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当今我国文化领域中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彻底打破以往封闭自守的单一性格局,向世界敞开文化交流的大门,国内群众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多元化态势,人们的思想比以往更加开放和活跃。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不断探索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尚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中贫富两极分化、国有资产流失、下岗失业等问题比较尖锐,使一部分民众在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动摇,迷失了方向,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这就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被弱化。
三、积极推进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群众文化,则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新境遇下,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把群众文化建设好、发展好。
一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而先进生产力则需要先进文化来集中反映。发展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发展科学教育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支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贯彻落实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既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国情而又面向世界。通过发展先进文化,使主流文化在群众文化面前发挥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增强群众文化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意识的侵蚀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健康和谐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社会思潮。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化与完善,中国社会文化思潮趋向多样化。主要有: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左派”、后现代主义等诸多派别。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及对群众文化的多重影响,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概括来说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社会文化思潮。(1)要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说服力、竞争力、影响力和感召力。(2)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客观全面地认识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准确把握其内在本质,实事求是地评判其社会功能。(3)在开放式思想文化环境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主动应对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加强疏通管理,倡导和谐理念,充分发挥起自身的引领作用。
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