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琵琶行》课文分析及基础知识检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6《琵琶行(并序)》课文简析
(2)对句互文(也叫互文相补),例如:开我东阁门,坐我 西阁床。(《木兰诗》)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我们呼唤了千万声,她才不情愿地走出来,还怀抱 琵琶半遮着脸面。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大弦的乐音沉重悠长,仿佛一阵急骤的暴雨,小弦 的乐声短促细碎,好像有人在窃窃私语。
(3)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①因为: 古今异义词,古义:因此创作;今义,介词,表原 因或作连词跟“所以”连用,表因果关系
②歌: 名词用作动词,作歌 (4)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5)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 第一个是“话语”,第二个是“字”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询问弹琵琶的人是谁,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跟
穆、曹两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4)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会儿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一会儿如 冷泉呜咽,在冰层下滞涩地流淌。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另有一种深沉的忧愁在其中暗暗萌生,此时这无声 的意味更胜过有声的情趣。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琵琶行》赏析及其课后练习
高中必修三文言文《琵琶行》赏析及其课后练习a. 明年秋( )b. 铮铮然有京都声( )c. 穆曹二善才( )d. 年长色衰( )e. 委身为贾人妇( )f. 使快弹数曲( )g. 曲罢悯然( )h. 因为长句( )j. 凡六百一十六言( )( )③比较下列两组句中红色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听其声┏遂命酒┗问其人┗命曰《琵琶行》A、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B、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C、两个"其"指代对象相同,两个"命"意思不同。
D、两个"其"指代对象不同,两个"命"意思相同。
④"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都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除"等。
C、"出官"是外出做官,不涉及官职升降。
D、"迁谪"是贬官的意思。
"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二、填空回答7.解释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明年秋________②铮铮然有京都声________③穆、曹二善才________④年长色衰________⑤委身为贾人妇________、________⑥使快弹数曲________⑦曲罢悯然________⑧因为长句________、________⑨凡六百一十六言________、________⑩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11)低眉信手续续弹________(12)整顿衣裳起敛容________(13)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14)老大嫁作商人妇________(15)去来江口守空船________(16)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17)凄凄不似向前声________8.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基础知识归纳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基础知识归纳《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通过描写唐
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以下是《琵琶行》的一些基础知识归纳和中文翻译:
1.诗歌结构:《琵琶行》共有120首诗组成,每首七言绝句。
整篇诗
以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2.内容概要:《琵琶行》以唐明皇在宫中听到一首琵琶曲而回忆起与
杨贵妃的往事为主线,描写了杨贵妃的美丽与才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
情和对权力的追求,以及两人因宫廷政治而分离的悲剧。
3.叙事手法:《琵琶行》采用了回忆的方式叙述,通过唐明皇的回忆
和感慨,将读者带入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中。
诗中运用了对话、描写和
抒情等手法,使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4.诗歌主题:《琵琶行》以爱情和人生短暂为主题。
诗中表达了对美
好事物的追求和追忆,以及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5.中文翻译:《琵琶行》的中文翻译通常根据原文的意境和语言特点
进行,保持了原诗的格律和押韵。
不同的翻译者可能有不同的译文,但都
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高中语文 专题06 琵琶行(测)(基础,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新人教
高中语文专题06 琵琶行(测)(基础,含解析)新人教必修3新人教专题06 琵琶行〔测〕〔总分值45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9分〕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1.对以下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 B.凡.六百一十六言〔但凡〕C.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 D.命.曰《琵琶行》〔命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凡:总共,一共〕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静女其.姝B.转徒于.江湖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C.委身为.贾人妇因为.长句D.歌以.赠之皆以.美于徐公【答案】B【解析】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3.以下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B.遂命酒C.使快弹数曲D.歌以赠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A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B酒:名词作动词,摆酒。
D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考点: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6分〕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高中语文《琵琶行》鉴赏要点与课文赏析
鉴赏要点1、对音乐的描写: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
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么》中出神入化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诗人写的很巧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迫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了,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开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结构艺术: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出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局部。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这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课文赏析这是一首抒情性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全诗结构上可分为五局部,分别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为以下五幅图画:第一幅:江头夜送客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衬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突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
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琵琶行》是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作品,体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一元和十年,予左迁①九江郡②司马③。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职到九江郡当司马。
①左迁:贬官、降职。
②九江郡:隋置,唐代叫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③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唐时常以谪官充之,有职无权。
)明年①秋,送客湓浦口②,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③。
(第二年秋季的一个夜晚,到湓浦口送别一个朋友,听见船中有人弹琵琶,那声音,铮铮铿铿是京都流行的乐音。
①明年:第二年。
②湓浦口: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在今九江西面。
湓浦,又叫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省瑞昌县清湓山,东流经九江入长江。
湓,pén。
③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②,年长色衰,委身③为贾人④妇。
(问那个人,才知道她原本是长安歌伎,曾经跟曹、穆两位名师学弹琵琶,年纪渐大,姿色衰退,只好嫁给一个商人当老婆。
①倡女:歌女。
②善才:唐时著名琵琶师。
《乐府杂录·琵琶》:“贞元中有王芬、曹保,保其子善才,其孙曹纲,皆袭所艺。
”后用以对琵琶乐师的通称。
③委身:托身。
这里是嫁的意思。
④贾人:商人。
贾,ɡǔ。
)遂命酒①,使快弹②数曲。
(我便吩咐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只曲子。
①命酒:吩咐摆酒。
②快弹:痛痛快快地弹。
)曲罢悯然①,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②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她弹奏完毕,十分忧伤。
自己叙述了年轻时侯的欢乐情景;可是如今呢,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间辗转流离!①悯然:忧愁的样子。
悯,mǐn。
②漂沦:漂泊沦落。
)予出官①二年,恬然②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③意。
(我从京城贬职出来,已有两年,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听了她的话,深有感触,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酸苦。
《琵琶行》课文解读
《琵琶行》课文解读《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作者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了人生的苦辣酸甜。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深入解读,探究其主题、情感表达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
一、主题分析《琵琶行》以描述唐代琵琶师在宫廷中的琵琶表演为基本情节,通过描绘琵琶师的命运和情感,抒发了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无奈之情,最终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体悟。
二、情感表达1. 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在诗中,琵琶师被带入宫廷,成为皇帝娱乐的工具,丧失了自由与尊严。
诗人通过琵琶师流离失所的遭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下社会不公与人道悲剧的深深愤懑。
2. 对人生的无奈之情琵琶师感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里,诗人借用琵琶的音乐来表达琵琶师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他的琵琶声仿佛在宫廷中被人忽视,无法传达出真实的情感,这种沉默与无声的抗争暗示了人生的无奈与困境。
三、艺术特色1. 形象描写《琵琶行》中充满了形象细腻而生动的描写,如“雨如针大如箴”,将琵琶声与雨声相媲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通过对行为状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琵琶师面对统治者时的姿态,一展作者的笔力。
2.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琵琶声音的对比描写,使琵琶师的命运与心境相互衬托。
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通过对音量与表达力度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师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3. 对话篇章诗歌以对话形式呈现,作者通过琵琶师与统治者之间的对话,使诗意更加丰富。
对话中的问题与思考,更加直观地传达了琵琶师的内心感受,也让读者更容易与诗歌产生共鸣。
四、艺术价值《琵琶行》作为一首古代诗歌,通过对琵琶师的遭遇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疑问。
它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深远的意义,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诗歌通过凄美动人的音乐描写,以及对琵琶师命运的揭示,让读者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困境。
通过诗人对琵琶师内心世界的刻画,读者也得以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课外阅读】《琵琶行》教材全解
【课外阅读】《琵琶行》教材全解一、内容详解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摆身份。
正像“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琵琶行》课文解析
《琵琶行》课文解析《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对《琵琶行》进行解析,旨在深入探究其艺术特点、主要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 诗歌背景和结构《琵琶行》描写了唐朝玄宗时期典籍被毁、宫廷乐器演奏被禁止的历史背景。
诗歌共分为七十韵,采用了五律的韵律形式。
通过对琵琶演奏者的描绘,诗人展示了琵琶音乐的美妙,以及它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2. 艺术特点(1)描写细腻生动:诗中通过对琵琶演奏者、景物等的描写,用细腻的笔触展现出美感。
(2)感情真挚激荡:作者通过琵琶音乐传递出自己的愁绪和感慨,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思考与反思。
(3)意境丰富独特:《琵琶行》中通过描写琵琶的音色,将读者引入一种奇特的音乐意境,使人沉浸其中。
3. 主要意义《琵琶行》以琵琶演奏为象征,通过音乐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诗中所描绘的琵琶行者事实上是受了重重压迫的琵琶行者,他们被迫演奏深沉悲苦的曲调,以控制民间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作者通过诗中的音乐描写,赋予琵琶以情感和智慧,使得人们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4.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白居易的《琵琶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它在表达情感和批判社会方面开启了新的路径。
许多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提到了《琵琶行》,或借用了它的艺术手法和主题。
在这方面,《琵琶行》可以说是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5. 总结通过对《琵琶行》的课文解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首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主要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它以琵琶音乐为载体,通过叙事和描写,将读者带入一种意境丰富的音乐世界。
《琵琶行》的艺术价值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之作。
《琵琶行》 文章解析
《琵琶行》文章解析《琵琶行》是一首古代诗歌作品,由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解析,深入探讨其诗意、艺术特色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揭示。
《琵琶行》以素有“古风四美”之称的李夫人为主题,以其悲惨的遭遇和无奈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社会虚伪和艺术境况的思考。
诗的开头,白居易以“秦鸿雁长飞”作为插入语,形象地描绘了李夫人的抛弃和流离。
接着,诗人以“落日孤城闭”写出了李夫人孤独的境况和生命的无奈。
这种对孤独和命运的描绘,无疑增强了诗歌的悲凉气息。
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描绘了李夫人的琵琶技艺。
琵琶是一种古代乐器,象征着艺术和优雅。
通过李夫人娴熟的琵琶技艺,白居易展示了古代乐器之美。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琵琶音乐的婉转和动人。
另一方面,诗人在描写琵琶演奏时,以“弹奏弄瑟琴”“青鸟殷勤掷”等形象化的语言让读者更加理解琵琶曲调的动人之处。
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夫人在琵琶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在诗的结尾,白居易通过李夫人琵琶的声音将读者引入到更加深远的思考中。
他以“伤心秦汉经行处”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思考。
这一句象征着历史的长河与社会变迁,通过琵琶的声音唤起了对过去辉煌与现实困境的反思。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类的悲凉。
李夫人在琵琶曲调中的情感流露,不仅是个人的心声,也是对社会命运的反思。
整首诗节奏明快,情感丰富,道出了作者对于现实和艺术的担忧与思考。
总的来说,《琵琶行》是一首富含诗意的作品。
通过对李夫人遭遇的描写和琵琶演奏的描绘,诗人深入人心地展现了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交织关系。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之成为了经受得住历史考验的文学经典。
在解析《琵琶行》这篇文章中,我采用了文学作品分析的格式。
首先,我对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了梳理,并引用了具体的诗句进行解读。
其次,我注重对诗中形象和意象的剖析,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分析,进一步深化了读者对诗意的理解。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琵琶行》含答案
42.(2021秋·浙江·高三学业考试)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并以“瑟瑟”秋风下的环境渲染离别的萧瑟落寞。
B.第三、四句先用互文手法说主客下马上船饯别,再以“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五句中“惨”字点出饯别的黯然凄凉,第六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
D.最后两句叙写送者忘归。
行者不发的事实,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
参考答案:
42.D
【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更传递主客不忍分别之情”错,无中生有,送者忘归,行者不发主要是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
故选D。
《琵琶行》课文分析
《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课文分析《琵琶行》一文与韩愈的《听颍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的文章。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琵琶行》课文分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琵琶行》课文分析声音描写的第一个特点是以声摹声,形象可感。
其实对于音乐这种听觉事物来说,想要让读者感受的彻底明白是很困难的,它不是那种形象到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能通过视觉和触觉来感受,这就大大限制了文字的表现魅力。
而作者却可以独辟蹊径,以声音摹写声音,并且曲尽其妙,形象可感,生动活泼。
作者先写“大弦”声音“如急雨”,再写“小弦”声音“如私语”,然后写大弦小弦交杂在一起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流利。
流畅时是出谷黄莺在花间婉转娇啼,凝涩时是冰阻冷泉阻塞不通。
高潮时是银瓶破裂,水浆溅出,铁骑出动,刀枪齐鸣。
每一种声音都恰到好处的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琵琶这一乐器的曼妙非常,极大丰富了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极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和欣赏空间。
声音描写的第二个特点是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第一处留白是正式弹奏之前的“转轴拨弦”。
其实此处本可以不交代的,但是作者为了为下文蓄势,特意交代,即便是“转轴拨弦”这种调弦校音即已“先有情”,调弦校音如何有情?此情又是何种之情?作者并未交代,但是只此一句便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调弦校音既已如此,那么正式弹奏该有多么的令人期待啊1第二处留白是关于描绘琵琶弦的留白。
作者写到“大弦”如何,“小弦”怎样,却并未交代另外两根弦有什么样的音乐效果,这样写得好处,一是避免做的太实,沉闷死板,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下文的声音摹写中发挥想象吧!第三处留白是音乐暂歇处的留白。
摹写音乐这一听觉感受本就难为,摹写音乐暂停更是不易。
但作者依然用他的生花妙笔写出了曲中暂停的妙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诚然,有声的音乐固然美丽动听,但处在美妙音乐间隙的无声更能打动人心!并且“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成为千古绝唱,真不知是白居易成就了《琵琶行》还是《琵琶行》成就了白居易!第四处留白是音乐结束后的留白。
高中语文的琵琶行知识点
高中语文的琵琶行知识点高中语文的《琵琶行》是一篇很有名的唐诗,写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呈现的大唐盛世和人的命运。
作为高中语文的一部分,学生需要掌握该诗的典故、文化背景和写作手法等知识点。
以下是对《琵琶行》相关知识点的解析。
一、典故《琵琶行》中广泛运用了“琵琶”这一乐器的意象,具有很强的比喻意义。
琵琶被白居易用来形容唐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的命运。
在《琵琶行》中,“琵琶”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首先,“琵琶”这一音乐器乃是波斯所发明,却能通过汉唐的交往被引进到了中国。
文中提到的“胡人琵琶涂”就是说明了这一点。
进一步分析,“琵琶”乃是汉唐文化的接受和吸收的产物,从这也可反映出了唐朝士人不拘泥于某一文化,而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品质。
其次,“琵琶行”中琵琶被赋予了时代变迁和人生命运等意象。
在宋朝,司马光也发表了《琵琶记》,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和昌盛。
这也说明了琵琶在唐朝是非常流行的乐器,而文学作品中琵琶的意象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
二、文化背景《琵琶行》描写的是唐代封建王朝繁荣时期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生境遇以及命运的变化。
而在唐代,文化是相对开放的,这与其他年代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唐朝的文化以诗词歌赋、文学文化和绘画文化为主要特点,其时代的繁荣和各方面的进步也显著提高了文化艺术的地位。
白居易的《琵琶行》正是利用了这种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唐朝的文化。
三、写作手法《琵琶行》的写作风格以叙述为主要手法,通过一个琵琶女的命运,描写了唐朝文化的揺曳多姿和人之生命命运的起伏。
同时,白居易叙事生动,语言唯美且具有强烈的想象性,这是他的写作风格的特点。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写作手法。
1. 借物抒情。
文中的琵琶和琵琶女都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琵琶象征人的生命命运、变迁、波折,琵琶女则是这种命运之象征的具体化和代表。
另外,白居易在文中还引用了许多古今典故、比喻与联想等手法,达到了更加深刻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课文分析及基础知识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他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白居易逝世时,时年75岁。
葬于龙门山。
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诗歌分析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作者是通过这个也许是虚构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
文中的两个人物:诗人和琵琶女,两个人的命运在一个萧瑟落寞的秋夜交错在一起。
中国诗人本来就有悲秋的传统,更何况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时节,又不得不送别友人。
“醉不成欢惨将别”,诗歌开头的情感铺陈使整首诗歌都浸染了一层悲凉哀伤的色彩。
接下来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为什么要这样遮遮掩掩?这是很值得玩味的。
联系她的身世,我们也许能够感受到那一种难言之隐,那一份“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然而为了生计,琵琶女不得不用自己昔日引以为傲的技艺,可这样的弹奏也许正是激起了琵琶女对身世的痛苦回忆。
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正是她内心世界的表露。
从古至今,白居易对于琵琶演奏一段的描摹得到了至高无上的评价。
课文后面引用的知识短文已经很详尽的分析了这一段的艺术魅力。
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并且引发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与悲叹。
如果关注作者对音乐的描述,我们会发现琵琶女的演奏高超之处并不仅仅是技艺的超凡脱俗,更在于音乐中蕴含的强有力的情感表现力。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诗人已开始就强调了“情”字,琵琶女只是简单的调弦,几个音符竟然也是悲戚之情,可见琵琶女有着怎样坎坷的身世。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说尽心中无限事啊,是什么样的事累积在心中,要借着琵琶之声,尽吐之而后快?如果说《霓裳》还是一首以优美动听著称的名曲,那么《六幺》的悲凉就不能不激发出诗人对命运的慨叹了。
这两首曲子本身就是京城的名曲,在听到这样熟悉的京都之音,诗人怎会不想起自己往日的一点一滴呢?为什么会“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时激荡起的情感萦绕在胸中的郁结。
而后又是极高亢、极激越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是不是就像一个人命运的大喜与大悲的交织呢?在这样的命运跌宕中,每个人都难以摆脱对命运的无奈感和悲怆感。
这便是“唯见江心秋月白”的静默了。
我们从琵琶女的身世中能读到什么?诗人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不然,怎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在这样的命运交织中,诗人涌起的感受是深沉的,复杂的,更是真实可感的。
当我们读到这种诗歌的时候,一方面感慨于诗人的命运,一方面也是涌起对自己的人生的追忆和思考。
正因为诗人情感的真挚,才能不断的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像琵琶女的演奏一样,高超的技艺固然重要,但那种能够动人心魄的真挚情感,那种厚重深沉的人生悲怀才是让艺术作品流传千古的本质力量。
二、能力训练检测1.请给下列加红字注音()挑弦()船舫()霓裳()贾人()谪居()呕哑嘲哳()荻花()嘈嘈切切()迸裂()铁骑()裂帛()悄无言()教坊()阑干()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凤銮青冥霹雳魂悸魄动春意斓珊B.转徙僻远潦倒轻拢慢捻钿头银篦C.暮霭寒喧樯橹沧海桑田雕栏玉砌D.罗襦酹江月佛狸祠豆蔻年华一枕黄粱3.对下列加红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语天姥(谈论)忽已暝(天黑)恍惊起(猛然)使快弹数曲(尽快,快速)B.惨将别(悲伤)欲语迟(慢)信手(随手)因为长句(据此创作)C.起敛容(正容)弦转急(变)击节碎(节拍)弦弦掩抑(掩盖)D.自春色(枉自)开济(扶助)女墙(短墙)谁堪伯仲间(能忍受)阅读《琵琶行》片段,完成17——19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________,_______ 。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拔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依据原诗,在空白处填出诗句。
5.诗中多处描写月亮,试分析划线的诗句在渲染气氛、烘托感情上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挑弦(xián)船舫(fǎng)霓裳(cháng)贾人(gǔ)谪居(zhé)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荻花(dí)嘈嘈切切(cáo)迸裂(bèng)铁骑(jì)裂帛(bó)悄无言(qiǎo)教坊(fāng)阑干(1án)2. B3. B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渲染送别时萧瑟落寞的悲凉氛围;“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衬托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留给人们回味的广阔空间;“绕船月明江水寒”一句则烘托琵琶女漂泊沦落时的孤单与寂寞。
漫话自由高二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不过是印在纸上的黑字。
我站在历史的这个横截面上,审视过去的一切——奴隶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式,自由这个人们为之奋斗了数百年的愿望是否真的到来了呢?战争年代出的是军事家,和平年代出的是思想家。
当人类满足了生理上的需求,思想便开始萌芽。
不再蜷伏于君王的脚下,就是自由了么?身体的自由可以规定,思想上的自由却没有界定。
然而民族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往往在不同的思想中磨合着前进。
思想上的压迫往往体现在言论的自由上。
焚书便是压迫思想的一项很好的手段。
“别黑白而定一尊”。
国家统一了,言论和思想统一在秦始皇看来,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然而秦朝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暂的王朝。
阿拉伯人攻陷亚历山大的时候,烧掉了那里的图书馆,理由是:如果那些书籍所讲的道理和《古兰经》相同,已有《古兰经》,无须留;如果不同,则是异端,不该留。
然而文明终究是流传下来了。
因为人们渴望着有思想的灵魂,渴望着思想的自由。
人们知道反抗那个专制的秦始皇,知道重建图书馆把遗失的文明找寻回来。
这样的国家是有希望的,它不会在焚书的灰烬中被埋没。
在书烬被扫尽时,依然熠熠光辉。
同样焚书的还有希特勒。
他的目的是确立一种新的德国文化,重新塑造德意志民族的灵魂。
德国纳粹当局开始在报刊上公布禁书目录,马克思、爱因斯坦、茨威格、杰克·伦敦、左拉、弗洛伊德……都在名单之上。
5月,一场浩浩荡荡的焚书运动开始了。
柏林的夜空,被火照得通明。
当时的人们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着这一切。
站在焚书最前列的是知识分子,是大学生和教授。
人们都疯狂了,没有理智了,宁愿被那专制暴虐的思想压制,也没有人再临西那些葬身火海的文明的精华。
这样的政府,这样的群众,东德怎能不走向覆灭?思想上的空白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没有思想的民族没有灵魂,如同没有钢筋的大楼,只剩下不成形状的混凝土,如同破布挂在身上,摇摇欲坠。
而它,拥有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拥有着杰弗逊的《独立宣言》,拥有着亨利的《不自由毋宁死》,还有约翰布朗“憎恨一切罪恶之首——奴隶制”的临行绝笔……美国,一片年轻的土地。
它在向往和坚持自由上一直行走。
于是它成了如今最发达的国家。
也许这是必然。
只有自由的意识渗透到每个人的生命中,才会形成这样一个把权力和尊严看得如此之重的国家。
“我们将建立一片新的土地,在这里每一个个人将获得个人尊严的自由的不可让步的权利。
”我想这不仅是美国的愿望,也是全人类的愿望。
历史是被一次又一次焚烧过的,人的权利和尊严也是一次又一次被焚烧过的。
火焰过后,仿佛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然而生命和思想的胚芽,却一次又一次从劫后的灰烬中萌生出来。
自由的思想飘扬,如风中的蒲公英种子,使空气灵动,使文明与进步延续。
[评语] 作文的题目让人感觉过于宏大,自由这个命题,可不是一个容易入手的题目。
对于此类大话题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小中见大,从生活片段和细节入手,然后渐渐说开去,将话题的内涵不断深化和丰富;一种是界定话题范围,将一个大的命题转化为某一个范畴之内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