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28套)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B【解析】(原文“他们能够抛开一切表面的现象而直抵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

2.C【解析】没有对比,“最高标准”表述也不恰当。

3.A【解析】B.“写出有魅力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感性、智性与神性。

C.“理性的智慧”本质是“理性”,是相对于“感性”而言的。

D推断无据。

“神性为上,智性次之,感性为下”的表述文章中没有体现。

4.C【解析】小说没有表现悲剧主题。

5.①结构方面:是文章空中和地上两条线索的交会点,串起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故事。

(即一方面银河系碳基舰队在建立隔离带过程中探触3C级以上文明的行星,小山村碰巧成为探测点;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上这个偏僻山村有师生间知识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

)②情节方面: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更加关注。

③主旨方面:突出主题,为山村小学的师生成为拯救地球的英雄埋下伏笔,表现了英雄主义主题。

【评卷】从情节、结构、主旨等方面回答。

共6分。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6.平凡而伟大。

乡村教师用卑微的生命,艰辛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①平凡:渺小卑微,生活贫困②伟大:有师德,有爱心;有良知,有信仰;坚守使命,精神崇高。

李老师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完成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

【评卷】从平凡和伟大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共6分。

“平凡”方面2分,“伟大”方面4分。

言之成理即可。

7.C8.D9.(1)中国科技发展迅速,机遇多多。

(2)国内科研条件今非昔比。

(3)国家政策扶持,科研经费投入大。

【评卷】共6分。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10.B【解析】句中“命知磁州”是指任命宗泽为磁州知州,句子完整,“州”字后面要断开,排除C 项和D项。

“就道”是出发、动身的意思,“单骑就道”是指一个人骑马出发上任,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选B项。

11.C【解析】疏与表相同不当。

两者都是古代臣下给皇帝奏章。

疏重在“议事”,如《谏太宗十思疏》;表重在“陈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D.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化解生态危机,既需要加强公共资源保护也需要重塑生态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从公共人的角度论述生态公民应有生态正义、生态权利和生态合作观念。
B.第三段论述了道德、理性和感恩三种意识对于塑造公民个体生态精神的价值。
C.文章条分缕析,逐层递进,论证生态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没有祖父的悉心教导,他就不会成为一代名医”不当,祖父只是成为名医的一个因素。故选B。
D.如果培育生态公民时意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会是一句空话。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在享有生态权益的同时主动承担生态责任”错误。对应原文第二段“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据此,公民的生态正义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分配”,而不是“享有”和“承担”。
人教版




测试卷
(考试题)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十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来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将试卷中的选择题1—4、7—8、10—12、14、17—19各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需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

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

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

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

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

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

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

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

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注意事项: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卷上指定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或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76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谣言为什么不缺受众谣言从来不是新鲜事。

马克•吐温曾说:“当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就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

”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的进步让谣言跑得更快、传得更远了。

相关研究显示,微信平台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超过6亿,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微信中的联系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里打过交道、联系较为紧密的人,当现实关系延伸到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每一条转发显得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转发扩散。

《小龙虾是一种处理过尸体的虫子,外国人从不吃》《肯德基的鸡都长着六个翅膀》《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时间表》……这些看着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经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现过?在微信公众平台辟谣中心,类似已辟谣的文章达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谣言的举报处理总量达到21695437次。

微信官方推出的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将谣言分为七类,分别为失实报道、儿童走失、财产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学常识、迷信。

数据显示,2015年失实报道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食品安全(20%)与人身安全(12%)。

《倒着输银行卡密码能自动报警》《长期喝豆浆会致乳腺癌》等入选年度十大谣言,举报次数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权》达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许多诸如“六个翅膀的鸡”等谣言明明漏洞百出,为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相信甚至反复传播?在不少专家看来,网络推手和商业营销是部分谣言产生和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但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猎奇心理是谣言传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8至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题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包容性发展最先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发展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更为民众所认同。

包容性发展在国际、国内受到高度关注,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尽管学者们对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各异,但综合来看,学者们都认同机会平等和成果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内涵。

包容性发展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它是一种把经济增长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

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强调公平正义,在发展目的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发展方式上追求可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公平正义的过程。

包容性发展强调人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增长过程,并分享增长成果。

过大的或者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使得增长成果难以惠及所有民众,长此以往会削弱社会凝聚力,降低政策的有效性,最终会损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世界银行区分了“机会的不平等(包括受教育等)”和“结果的不平等(包括收入等)”这两个相关而又不相同的概念。

从公平角度看,机会平等要比结果平等更为重要。

因此,促进和实现包容性发展,除了要重视努力实现高速、有效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努力消除民众尤其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权利贫困和社会排斥外,还要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通过机会平等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缩小结果的不平等,增强增长的广泛共享性和共享的公平性,不断提高民众的福利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机会平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正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所在。

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工具和手段,但是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

包容性发展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明确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衡量转变发展方式成功与否、成效大小的一个根本标准就是看民生保障和改善状况。

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高二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命题人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小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2018-2019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含答案2018-201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试题说明: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120分钟。

试卷共8页,分Ⅰ(阅读题)和Ⅱ(表达题)两部分,共四大题17小题。

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纸的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61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凤凰图像是中国艺术中最流行的图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石器时代,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白色陶罐颈部和肩部各戳印的凤凰图案,距今已有7400年的历史。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则晚了400年。

这两组相差400年的凤凰图像都与太阳相伴。

凤凰别称火鸟、朱雀,属火,是火神的化身。

凤凰崇拜与太阳崇拜相关,因此,远古凤凰的图像总与太阳相伴。

凤凰与龙是华夏人图腾崇拜的形象不同,凤凰是___人图腾崇拜的形象。

___是第一个立凤凰为图腾的帝王。

相传___次子___被贬南方,成为东夷诸部落联盟首领,以凤凰为图腾,建立___。

商族人认为他们的先祖商契是由其母简狄吞食凤凰落下来的蛋而生,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玄鸟是商族人对凤凰的别称。

商契是一位天文学家,被封为商丘的火正,主持研究天象以利民生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天文台长。

商契筑台观天象,发现了大火星运行的节气规律,据之制定历法(殷历)。

商契“以火纪时”,商族人奉之为“火神”。

大火星春去秋来,正如燕子。

凤凰就是被神化的知时而行、给世间带来春天消息的燕子。

在关于商契身世的传说中,凤凰不仅是天人交通的“火神”,它还代表着引导人类理性觉醒的光明之神。

B.___将凤凰人性化,赋予它持节高尚、性灵超绝的崇高品质和动人风仪,因此___为潇湘馆题字“有凤来仪”,借凤凰赞美潇湘馆的女主人___。

2.请根据原文内容,对以下句子进行改写(每小题2分)1)___召来了凤凰,这神鸟自天而降,“五彩备举,鸣动八风,气应时雨”。

2018-2019学年(上)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上)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上)高二级期中测试参考答案语文2018年11月1.A(3分)解析:原文的主旨是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B、C、D三项说的分别是电影艺术、诗歌作品、和文学小说的悲剧故事,唯有A项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壮情节,因此从性质上来说,A项不是“原文所论悲剧”。

2.C(3分)解析:不符合原文。

3.D(3分)解析:《老子》成书早于《黄帝书》,《老子》成书早于《论语》,但原文没有提供《黄帝书》早于《论语》的线索。

4.D(3分)解析:D项是对小说第二段相关情节的分析。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诈人钱物”。

5.①谨慎小心。

“一般的犯人”叮嘱他给差拨、管营各五两银子;他却给管营准备了十两银子,足见他心思细密。

②沉着冷静。

差拨不见林冲使钱,把他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他未表现出急躁,“等他发作过了”,再递上钱财。

③隐忍顺从。

对于差拨、管营,百般陪笑,自称“小人”,放低姿态,十分顺从。

(6分。

3点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如答“林冲有主见”亦可酌情给分。

)6.①概括地介绍了牢营中管营、差拨假公济私,聚敛钱财,区别对待犯人的情况,也说明了林冲所处的是一个没有公正王法的艰险环境。

②为后文林冲贿赂差拨,在管营处蒙混过关等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③第一段的介绍使读者产生了预期,也制造了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更具可读性。

(6分。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如言及差拨、管营的形象,或小说对黑暗社会主题的揭示,亦可酌情给1分。

)7.B(2分)解析:则,或8.D(2分)解析:D项与例句中“之”用法意义相同,表示“往,到”;A项,结构助词“的”;B项,主谓之间取独;C项,近指代词“这”。

9.D(2分)解析:D项与例句中“适”用法意义相同,表示“往,到”;A项,适合;B项,女子出嫁;C项,刚才。

10.C(2分)解析:C项与例句加点字为意动用法;A项形容词使动用法;B项名词作状语;D 项为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填写在答题纸和机读卡上。

3.作答时,将多选题和主观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单选题按照题号填涂在机读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

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

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

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②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

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

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

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

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

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

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

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

2018-2019高二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2019高二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半期语文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说明:答题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8学年上期期中高二语文试卷(时间:140 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衡中西以相融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

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

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

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

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小题1】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D.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小题2】对晋唐画风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是晋唐画风的特点,也影响到了西洋画风。

B.晋唐画风达到的高度取决于画家所处的时代和画家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

C.“惰性”使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成套路,因此晋唐画风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绘画风格相通。

D.观察、审阅、理解和提炼在晋唐画风的形成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方绘画中也同样重要。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传统为“体”,创新为“用”,两者契合就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B.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是在继承晋唐绘画传统或借鉴西画传统时表现出来的“惰性”。

C.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轻弃了晋唐人的精神意度和艺术形式,变得纤弱而萎靡。

D.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狭隘的,它完全背离了晋唐以后中国画的传统。

二、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4题,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

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

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

更始新立,三辅连被兵寇,百姓震骇,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

更始素闻伋名,征拜左冯翊,使镇抚百姓。

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

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

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

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

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

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

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后宏、吴等党与闻伋威信,远自江南,或从幽、冀,不期俱降,骆驿不绝。

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

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赏赐车马衣服什物。

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

帝纳之。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伋为政才能智慧内容的一组是(3分)①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②示以信赏,纠戮渠帅③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④悉遣归附农⑤常严烽候,明购赏⑥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伋一生仕宦多朝。

他在哀帝、平帝时做过渔阳都尉;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更始时被征拜为左冯翊;世祖时,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等。

B.郭伋为政善于治理。

他使离乱后的渔阳盗贼销散,匈奴远迹,民得安业;他不战而屈人之兵,使颍川盗贼数百人皆束手来降。

C.郭伋为人讲究诚信。

他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这就是郭伋做人的原则。

D.郭伋深受信任倚重。

他曾被征拜左冯翊,治理混乱不堪的三辅,也曾得到皇帝慰劳,还曾被皇太子召见,赏赐车马衣服什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2)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

【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D【小题4】(1)译文: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的败亡,百姓大多狡猾奸恶,盗匪众多。

【参考译文】郭伋字细侯,是扶风茂陵人。

郭伋少年时就有志向、品行,哀帝、平帝年间被征召到大司空府,几次升迁后任渔阳都尉。

王莽时郭伋任上谷大尹,升迁为并州牧。

更始帝刚即位时,三辅地区接连遭受乱兵侵扰,百姓感到震惊害怕,有势力的宗族大户人家,各自拥兵自保,没人肯率先依附。

更始帝平素常听到郭伋的声名,征召他来拜为左冯翊,让他安抚百姓。

世祖即位,拜他为雍州牧,两次升迁为尚书令,多次进忠言谏诤。

建武四年,郭伋出任中山太守。

第二年,彭宠被灭,郭伋转任为渔阳太守。

渔阳已经遭受了王莽动乱,又加上彭宠被打败,民众较为狡猾和不善,贼寇无处不在。

郭伋到渔阳后,宣示百姓有功必赏,并捕杀贼寇首领,盗贼由此溃散。

当时匈奴多次侵扰郡界,边境军民吃了不少苦头。

郭伋整顿兵马,设计好攻守战三、(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题目(本小题共2题,共11分)鹧鸪天①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本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小题1】本词在写景方面手法丰富多样,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6分)【小题2】本词的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5分)(二)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本题共4题,每空1分,共6分)(1),亦崎岖而经丘。

(2),烟光凝而暮山紫。

(3)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

(4)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庞命优渥,,有所希冀。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一代奇才今寂寥——浦江清其人其事谙熟掌故的人没准还记得,当年的北平曾有著名的“清华双清”。

“双清”者,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朱自清,一个是鼎鼎大名的浦江清。

而今,前者依然声名煊赫,后者却已门庭寥落。

浦江清的治学之路丰富多姿:初从吴宓研修西洋文学,继随陈寅恪治东方学,后回归王国维所做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几年下来,他中西并举,古今兼擅,那“文史并进、博览无涯”的名气,便不胫而走。

浦江清在诗文创作上极勤奋,但在治学上却极谨慎,饶有东大前辈“述而不作”之风。

十余年间,他仅写了《八仙考》《<逍遥游>之话》两篇论文,前者一俟问世,便是对学界大佬朱希祖都很不以为然的张荫麟也极为倾服。

抗战时期,安顿好家人的浦江清冒着生命危险闯过日寇的警戒线,在水灾、空袭的威胁下,在胃病、疟疾的折磨下,翻山越岭,一路西行赶回西南联大,以免耽误学生功课。

联大时期,他常年蛰居于文科研究所,潜心研究和写作,经常带一两个饼到图书馆,一待就是一天,闭馆时不知出来,常常被人锁在里面。

浦江清觉得郭沫若对屈原出生日期所下结论有误,为了论证自己的看法,他从头学习高等数学和古代历法,常常忘却寒冷与疲倦,后半夜起床看星象,用以推算出准确的生卒年份。

后来写出《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这一重要论文。

上课时,他对学生们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有三种意见,郭沫若先生的一种,XX先生的一种,还有我的一种。

我以为这三种意见,我的意见最为正确。

”台下学生都为他的这种坦率与真诚相视而笑。

解放后繁重的工作和频繁的运动,彻底摧毁了浦江清的健康,终致其十二指肠穿孔,以至于只能采取保守疗法而不能手术。

期末考试时,他只能让学生挨个到其病榻前轮流口试。

浦江清闭着眼睛静静地听学生回答,待回答完毕,才睁开眼睛,在成绩册上写个“优”字。

浦江清逝世时只有五十三岁,时为教研室主任的游国恩与室内的研究生、助教们做了几副挽联,后人对程毅中所做一副印象深刻,那就是: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

(根据刘超、浦汉明、白化文、程毅中等回忆文章改写)【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浦江清的论文《八仙考》问世后,学界大佬朱希祖不以为然,张荫麟则极为倾服。

B.浦江清在课堂上清唱的《长生殿》唱词,令学生程毅中印象深刻,至今还是余音缭绕。

C.白化文写的打油诗以形象、幽默的笔调描绘出浦江清清唱拖课时学生的饥饿与无奈。

D.浦江清对自己的屈原出生日研究结论的自信,表现出他在学术上坚持己见的独立精神及其个性上的坦率和真诚。

E.本文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浦江清的形象。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程毅中“秋雨梧桐成绝唱,春风桃李有余哀”这副挽联有哪些内涵?(6分)【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浦江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6分)【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浦江清“门庭寥落”的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8分)【答案】【小题1】(答对1个给3分)A、E。

【小题2】作者用“秋雨梧桐”隐喻先师浦江清。

(2分)用“春风桃李”隐喻受教于浦江清的青年弟子。

(2分)“成绝唱”“有余哀”表达了弟子们对先师已逝,音容不复的痛悼与哀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