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磁性及物质的顺磁性
顺磁性顺磁性物质
在磁辊上; 4)电荷控制微粒---控制碳粉摩擦过的带电量使用碳粉带
电均匀; 5)润滑剂(硅粒)---起润滑作用,同时控制摩擦电荷; 6)热融塑料(增塑剂)---控制碳粉熔点,携带碳粉在熔
化状态下渗入纸张纤维,形成最终牢固的图像。 多含有多环芳烃系列及二甲基硝胺等物质
5
引子
6
引子
7
引子
磁性、流体
8
引子
问:这是什么?
9
特性
不存在外部磁场,无法保持磁性。 存在外部磁场,具有磁性、流体的特性
10
铁磁流体位于玻璃之上,磁铁位于下方。
磁流体
视频:磁_1 神奇的磁流体
12
组成
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顺磁性的纳米颗粒
问:何谓顺磁性? Fe3O4 粒径小于15nm
15
顺磁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外部磁场作用下,所有磁矩均顺磁场方向排列。 在外部磁场消失后,热运动足以使其粒子的磁化消
失为零。
磁铁矿(Fe3O4)一般呈铁磁性
小于20至30纳米,在室温下呈超顺磁性 问:何谓纳米效应?
16
抗磁性
抗磁性 受到外部磁场的作用,产生反方向的磁性
17
表面活性剂
物质的磁性(i)——抗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
,1950
年又发现了 介子。按核力的介子论,核子由于不断发射和吸收
介子在其周围建立起一种特殊性质的介质场。通过介质场,质子
和中子进行的转化:
17
18
第四节、宏观物质的磁性
宏观物质的性主要来自它内部电子的磁性。根据磁体存 在两个磁极,有人提出了宏观物质的磁性来源于元磁偶极子 的假说。所谓元磁偶极子是指强度相等、极性相反并其距离 无限接近的一对“磁荷”。以+m表示正磁荷的强度,以l表 示两个磁荷间的长度矢量,则该元磁偶极子可用磁偶极矩矢 量j来表示
其中
为轨道面积。
电子运动的轨道角动量为 6
于是有
按其态量中在子rn出,力l,的m 学分l,理m 布论s是 概,率轨表 。道根电征 据子量的状 子运力动态 学状的态的 解应释n四 以l,m lm 波s空个 函r间数2量表 量 子nl数lm 示 , ms的r物表该理示状
意义如下: 1)n=1,2,3....为主量子数,由它决定电子的能量。对于氢
后来证明,巡游电子模型更加接近过渡金属磁电子的真实状 态。近20多年来,守谷等人建立了自旋涨落的自洽重整化理 论并用这一理论对弱铁磁性金属(ZrZn2,Sc3In)进行了计 算,导出了居里-外斯定律。在这基础上,守谷进一步提出 弱铁磁性金属中的居里-外斯定律源于自旋涨落的新物理思 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守谷提出了用自旋涨落来统一局 域电子模型和巡游电子模型的模型。
第二章 原子的磁性及物质的顺磁性
一、晶体场劈裂作用 考虑到晶体场与L-S 耦合作用,晶体系统的哈密 顿量为: 2 h Ze 2 e2 2 ℜ=− ∇ − + + ξL i ⋅ Si + eV (r ) 2me i ri r i i > j ij i
∑
∑
∑
∑
= ℜ 0 + ℜ1
等式中间第一项为第i个电子的动能,第二项为电子 势能,第三项为原子内电子的库仑相互作用,第四项为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第五项为中心离子与周围配离子 产生的晶场间相互作用。
因为受外面 5s25p66s2电子的屏蔽作用,稀土离子 中的4f电子受到外界影响小,离子磁矩与孤立原子相似。
µ J ( J + 1) µ B 3+J =g J3+除外,原因是他们不能满足hv>>k Sm 与Eu
BT。
二、过渡族元素离子的顺磁性 3d(铁族)、4d(钯族)、5d(铂族)、6d(锕族) 1 1、结构特征: 过渡元素的磁性来源于d电子,且d电子受外界影 响较大。) 2、有效玻尔磁子
B
L = ∑ ml
角量子数 l=0,1,2…n-1 (n个取值)
磁量子数 ml=0、 ± 1、 ± 2、 ± 3 · · · · · · ±l (2l+1个取值) 在填充满电子的次壳层中,各电子的轨道运动分 别占了所有可能的方向,形成一个球体,因此合 成的总角动量等于零,所以计算原子的轨道磁矩 时,只考虑未填满的那些次壳层中的电子 只考虑未填满的那些次壳层中的电子——这 只考虑未填满的那些次壳层中的电子 些壳层称为磁性电子壳层。
原子的磁性及物质的顺磁性
含3d电子组态的离子的盐类属于此 3. 强晶场
V(r)
e2 rij
Li
Si
不满足洪特规则,导致低自旋态。 发生于共价键晶体和4d,5d,6d等过渡族化合物。 ☆讨论中等晶场情形: 对于3d电子,l=2,角动量可有2l+1 =5个不同取 向,由此形成五重简并能级如下(能量由n决定):
∑li → L,∑si →S , J=S+L
b) 发生与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中(Z<32)。
b) j-j耦合:各电子轨道运动与本身的自旋相互作 用较强,∑(li+si) → ji,∑ji →J ,Z>82
c) LS+jj耦合: 32<Z<82
d)
★无论那种耦合J,= gJ J(J1)B 均成立。
e) 4、组成分子或宏观物体的原子的平均磁矩一般
Cu2+(3d9),置于正八面体晶体中,电子组态为:
t2g6eg3 考虑d10电子组态,其电子云分布为球形对称。去
掉一个dx2-y2电子 (t2g6)(dz2)2(dx2-y2)1 (这种状态在x 与y轴方向,电子出现几率小)导致Cu2+原子核内正 电荷在x-y轴方向所受屏蔽较小从而Cu2+原子核吸
当Lz的平均值为零,即 *LZd 0 时,就称为
g 2,来源于自旋;
1 g 2, 来源于二者
材料物理-2-材料的磁性
• 铁磁性
M H
铁磁性物质只要在很小的磁场作用下就能被磁化到饱和, 不但磁化率>0,而且数值大到10-106数量级,其磁化 强度M与磁场强度H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复杂函数关系。 这种类型的磁性称为铁磁性。 磁性很强,通常所说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指这类物质。 磁滞现象 铁磁性物质只有在居里温度以下才具有铁磁性;在居里 温度以上,由于受到晶体热运动的干扰,原子磁矩的定 向排列被破坏,使得铁磁性消失,这时物质转变为顺磁 性。
近、现代 丹麦 奥斯陆 法国 安培 英国 法拉第
希腊人泰利斯
记载磁性
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分子环流”是磁性本源 电磁感应定律
司南(战国时期)
司南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 像一 把勺,重心位于底部正中,底盘光 滑,四周刻有二十四向,用时把勺 放在底盘上,用手轻拨,停下后长 柄就指向南方。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书 中和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的《论 衡》书中的记载,以及现代科学考 石学家的考证和所制的司南模型, 说明司南是利用天然磁石(古代称 慈石,用慈爱来描述磁石吸铁现象) 制成汤勺形,由其勺柄指示南方。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书中 和《山海经》书中便有了关于慈石 的记载,而在这一时期的《鬼谷子 》书中和《吕氏春秋》书中还进一 步有了慈石吸铁的记载。这可以说 是古代最早的磁指南器,现在北京 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其它地方的许 多博物馆都有司南的模型展出。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
顺磁性和抗磁性的原因
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 ( 参考文献1 )。
从上面的介绍看出,任何物质都会显示磁性,并且物质从顺磁性到反磁性、磁性从强到弱是逐渐变化的,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物质的磁性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本文就此观点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一、现在的理论给人们带来的疑惑
1、顺磁性:现在人们认为,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是原子磁矩的单位。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 参考文献2 ) 我认为上面这段论述是不合理的,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体积约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半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 ).打个比方,原子相当于足球场那么大,而原子核则只有一只蚂蚁那么大。,参考文献 3,。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 参考文献4 )。中子能够通过β衰变过程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 (参考文献5 )。从这些论述可想而知,电子的体积会有多大,电子的体积不会超过质子和中子体积的千分子一。即从电子的角度来看原子,原子就象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宇宙一
原子`离子的磁矩(顺`抗磁)
姜书p117
9. 其它 在抗磁性基体中掺入磁性原子,随浓度的逐渐增加,
会出现各种磁性現象:
近藤效应
自旋玻璃态
混磁性 不均匀铁磁性
李国栋书p17
物质磁性分类是一个复杂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
(见应用磁学一书p11)
这是一种弱磁场中 显示顺磁性,超过某一 磁场值后,显示铁磁性 的材料。
各种磁性的磁化曲线特征
率温度关系服从居里-外斯定律。
C
4. 在居里温度附近出现比热等性质的反常。
T Tp
5. 磁化强度M和磁场H之间不是单值函数,存在磁滞效应。
构成这类物质的原子也有一定的磁矩,但宏观表现却完 全不同于顺磁性,解释铁磁性的成因已成为对人类智力的最 大挑战,虽然经过近100年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理论, 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后人去解决。
见Kittel 固体物理学8版p227,姜书p52也有此数据,稍有差别。
4. 反铁磁性(Antiferromagnetism)
反铁磁性是1936年首先由法国科学家Neel从理论上预言、 1938年发现,1949年被中子实验证实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存在 一个磁性转变温度,在此点磁化率温度关系出现峰值。
五种主要磁性的原子磁距分布特点
小结
1. 把晶体中的磁性归为五类并分析出它们的起因是人类 对物质磁性认识的一次飞跃,1950年前后出版了第一批以解 释五种磁性起因为主的现代磁学理论专著,标志着磁学成为 一个独立完整的学科。它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后半叶磁性材 料的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5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但对上述 五种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发现了一些新的磁结构。
顺磁性
•
•
顺磁性
顺磁性物质主要源于原子内部存在永久(固有)磁矩。 在没有外加磁场时,原子的固有磁矩呈无序状态,宏观上 无磁性;当施加一定的弱外加磁场,由于磁矩与磁场的相 互作用,磁矩具有较高的静磁能,产生磁化;随着磁场增 强磁化不断增强,使原子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一致。
(a)
(b)
(c)
顺磁磁化过程示意图
2.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顺磁性的影响很大 一部分物质x=C/T, 另一部分物质x=C′/(T+△) 可以说,顺磁物质的磁化是磁场克服原子和分子热 运动的干扰,使原子磁矩排向磁场方向的结果
(a)
(b)
3.相变及组织转变的影响 当材料发生同素异构转变时,晶格类型及原子间距 发生变化,会影响电子运动状态而导致磁化率的变化。 当材料发生其他相变时,也会影响磁化率,影响的规律 比较复杂。 具有正方点阵结构的白锡转变为具有金刚石结构的灰 锡,即由顺磁转变为抗磁。转变后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 去金属固有的特性,这与转变后原子间距增大,结合电子 增加而自由电子的数量变少有关。
(1)确定合金相图中的最大溶解度曲线 原理:单相固溶体的顺磁性与 两相混合组织的顺磁性不同, 且混合物的顺磁性与合金成分 之间呈直线关系的规律。
Al-Cu合金的磁化系数与 直线b是退火试样测得的结果,它所对应的组织是 成分和淬火温度的关系 以铝为基的固溶体和CuAl2相的混合物,随着铜含 量的增多,CuAl2相的数量随之增多。曲线bf所对应的组织是铜与铝所组成的单 相固溶体。据计算,在合金固溶体中一个铜原子可影响14~15个铝原子的顺磁 性。因此,与两相混合物相比,它的磁化率随着含铜量的增加,迅速地降低。
顺磁性的概念
顺磁性的概念
顺磁性是一种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的磁响应现象。顺磁性材料表现出随外加磁场的增强而磁化程度增加的特点。顺磁性材料中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具有未成对的电子,这些电子的自旋自由度以及轨道自由度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导致了材料的磁性。顺磁性现象的发现和解释对于深入理解物质的特性以及在磁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程度与外加磁场强度呈正比,但相对于铁磁性材料,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程度较小。这是因为顺磁性材料中未成对电子的相互作用较弱,磁场容易破坏电子自旋的排布。顺磁性材料中的未成对电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其自旋与磁场方向的关系决定了磁化方向。当磁场方向与自旋相符时,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程度增强;当磁场方向与自旋相反时,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程度减弱。
顺磁性材料的磁响应行为可以用磁化率来描述,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率与温度、材料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在高温下,材料的热运动削弱了自旋与磁场的相互作用。此外,顺磁性材料的磁化率还受到材料的组织结构、晶格畸变、晶界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顺磁性材料在磁共振成像、磁性质量计和磁性记录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在磁共振成像中,顺磁性材料通过外加磁场的作用来产生磁共振信号,可以被用于对人体组织的观测和诊断。磁性质量计则利用了顺磁性材料在外加磁场下的磁化程度与其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于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此外,在磁性记录中,顺
磁性材料的磁化状态可以通过外加磁场的控制来改变,用于信息的存储和读取。
物质的磁性(I)——抗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
了光谱线的精细结构。为了解释这种谱线结构,有个重要的假设: 电子具有自旋角动量(本证角动量)和自旋磁矩(本证磁矩)。 自旋角动量 在任意方向的外磁场中的投影值
与之相应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为 注意的是,
根据量子力学角动量的一般规律和以上的假设,可以证明,假如
电子自旋的分量
,
三、原子的磁性 核外电子在构造原子壳层时遵守两个定理:
磁性现象的认知过程
最早在春秋时代的《管子》、战国时代的《吕氏春秋》 中有关“慈石”的记载、公元前4世纪有关天然磁铁矿 (Fe2O3)的记载。公元前3世纪我国发明了指南针。公元前 6世纪希腊人台利斯有关磁性的著作。
从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效应开始逐步深入理解 磁性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安培提出“分子电流”是物质磁性 起源的假说、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定律。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
物质顺磁性和抗磁性的产生原因
顺磁性和抗磁性的原因
磁性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物质按照其内部结构及其在外磁场中的性状可分为抗磁性、顺磁性、铁磁性、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为强磁性物质,抗磁性和顺磁性物质为弱磁性物质(参考文献1 )。
从上面的介绍看出,任何物质都会显示磁性,并且物质从顺磁性到反磁性、磁性从强到弱是逐渐变化的,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物质的磁性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本文就此观点提出我自己的看法。
一、现在的理论给人们带来的疑惑
1、顺磁性:现在人们认为,电子磁矩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组成。在晶体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受晶格的作用,其方向是变化的,不能形成一个联合磁矩,对外没有磁性作用。因此,物质的磁性不是由电子的轨道磁矩引起,而是主要由自旋磁矩引起。每个电子自旋磁矩的近似值等于一个波尔磁子。是原子磁矩的单位。因为原子核比电子重2000倍左右,其运动速度仅为电子速度的几千分之一,故原子核的磁矩仅为电子的千分之几,可以忽略不计。(参考文献2 )我认为上面这段论述是不合理的,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的体积约为原子体积的几千万亿分之一,(半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打个比方,原子相当于足球场那么大,而原子核则只有一只蚂蚁那么大。(参考文献3)。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参考文献4 )。中子能够通过β衰变过程变成质子、电子和反中微子,(参考文献5 )。从这些论述可想而知,电子的体积会有多大,电子的体积不会超过质子和中子体积的千分子一。即从电子的角度来看原子,原子就象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宇宙一样。由于电子的体积很小很小,即使电子自旋产生的磁场较强,它影响的范围必然很小很小,不可能影响到原子以外,因此电子自旋产生的磁场在宏观
第三章 磁学性能(磁性及其物理本质)
但在常温下,由于热运动的影响,原子磁矩难以有序化排 列,故顺磁体的磁化十分困难,磁化率一般仅为10-6~10-3。
根据顺磁磁化率与温度的关系,顺磁质分为三大类: 1. 正常顺磁体 O2、NO、Pd稀土金属,Fe、Co、Ni的盐类,以 及铁磁金属在居里点以上都属正常的顺磁体。其中 有部分物质能准确地符合居里定律,它们的原子磁 化率与温度成反比 。 居里定律
1、当产生逆时针时针电流时,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电子运 动所产生的磁矩为P方向向上,其值为: P=efπr2=e. ω/2π. πr2=1/2.eωr2 向心力:K=mrω2 2、外加磁场后,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伦兹力△K方向向外,与 向心力的方向相反。 3、洛伦兹力向外,产生一附加的磁矩,由于洛伦兹力与向 心力方向相反,产生的附加磁矩△P与轨道磁矩P方向也相 反,即向下。 4、外加磁场方向向上,产生的附加磁矩方向与外加磁场方 向相反,故使外加磁场减弱 因此,无论电子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自旋,所产生的附加 磁矩总是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削弱外加磁场,产生抗磁 矩
顺磁体的χ-T 关系曲线示意图
四、金属的抗磁性与顺磁性 金属是由点阵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故金属的 磁性要考虑到点阵结点上正离子的抗磁性和顺磁性, 以及自由电子的抗磁性与顺磁性。 正离子的抗磁性源于其电子的轨道运动,正离子 的顺磁性源于原子的固有磁矩。 而自由电子的磁性的顺磁性源于电子的自旋磁矩, 自由电子的抗磁性源于共在外磁场中受洛仑兹力而 作的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产生的磁矩同外磁场 反向。 四种因素竞争的结果决定物质是否是抗磁体或 顺磁体。
第二章原子的磁性及物质的顺磁性
利用物质的磁滞回线特征来判断其顺磁性。通过测量物质 在交变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可以得到 磁滞回线,从而确定物质的顺磁性。
核磁共振法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量物质的顺磁性。该方法通过测量物 质在强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的核磁共振信号来判断其顺磁 性。
仪器设备及操作原理
磁强计
用于测量物质在磁场中的磁化率。其操作原理是通过测量物质在已知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来计算磁化率。
VS
稀土金属合金
稀土金属合金通常具有顺磁性,这是因为 稀土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存在未成对电 子。这些未成对电子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磁 矩,使合金具有顺磁性。
05
实验方法与技术手段
Chapter
测量物质顺磁性方法
磁化率测量法
通过测量物质在磁场中的磁化率来确定其顺磁性。该方法 需要使用灵敏的磁强计或超导量子干涉仪等设备来精确测 量磁化率。
原子核磁矩与电子磁矩
原子核磁矩远小于电子磁矩,通常可 忽略不计。
电子磁矩包括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 其中自旋磁矩起主导作用。
磁矩间相互作用
偶极相互作用
原子磁矩之间通过磁场相互作用,形成偶极相互作用。
交换相互作用
在某些材料中,原子磁矩之间还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交换相互作用,它是导致铁磁性材料自发磁化的根 本原因。
铁是最典型的顺磁性金属元素,其顺磁性来源于原子中未成对电子的存在。在磁场作用 下,这些未成对电子的自旋磁矩会发生变化,导致铁原子具有磁矩。
原子`离子的磁矩(顺`抗磁)
亚铁磁性
见《应用磁学》P9
Kittel《固体物理导论》一书对磁有序结构的描述: 见2005年版
二. 强磁材料的宏观磁性质
铁磁物质和亚铁磁物质在磁场中表现出强烈的磁性,它 们的磁化率约为1~105,在技术上有着重大应用,我们通称为 强磁性材料。它们在磁场中的行为(技术磁化过程)也是磁性
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
反常抗磁性物质:Bi,Ga,Zn,Pb,磁化率与磁场、温度有关。
广义地说,超导体也是一种抗磁性物质,=-1 ,它的机理 完全不同,不在我们讨论之内。
见姜书p25
CGS单位制克分子磁化率
体积磁化率
密度 原子量 ×10-6
ρn
-1.9
0.205 4
0.097
-7.2
1.51 20.18 0.43
-19.4
见Kittel 固体物理学8版p227,姜书p52也有此数据,稍有差别。
4. 反铁磁性(Antiferromagnetism)
反铁磁性是1936年首先由法国科学家Neel从理论上预言、 1938年发现,1949年被中子实验证实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存在 一个磁性转变温度,在此点磁化率温度关系出现峰值。
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是抗磁性物质:周期表中三分之一的 元素、绝大多数的有机材料和生物材料都是抗磁性物质。 包括:
稀有气体:He,Ne.Ar,Kr,Xe 多数非金属和少数金属:Si,Ge,S,P, Cu,Ag,Au, 不含过渡族元素的离子晶体:NaCl,KBr, 不含过渡族元素的共价键化合物:H2,CO2,CH4 等 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组织: 水;
铁磁学绪论
铁磁学就是研究强磁性物质中自发磁 化的成因及在不同外加条件下各种物质的 微观磁性和宏观磁性的变化规律 主要包括三部分: 主要包括三部分 自发磁化的基本现象和理论 技术磁化的机制和理论 交流磁化与磁共振的基本现象和理论
纵观100多年近代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金属— 多年近代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由金属 纵观 多年近代磁学的发展历程 非金属—金属的过程。 非金属 金属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磁性材料的发展过程相 金属的过程 互印证相互推动,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互印证相互推动,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深入的理 论研究推动了磁性材料在性能和形态上的深刻变革。 论研究推动了磁性材料在性能和形态上的深刻变革。其中 一些主要的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如下: 一些主要的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如下: 1894年 年 居里(Curie)发现了居里点,确定了顺磁磁化率 发现了居里点, 居里 发现了居里点 与温度成反比的试验规律(居里定律) 与温度成反比的试验规律(居里定律) 1905年 年 朗之万(Langevin)将经典统计力学应用到具有一 将经典统计力学应用到具有一 朗之万 定大小的原子磁矩系统上, 定大小的原子磁矩系统上,推导出居里定律
1907年 外斯 年 外斯(Weiss)假设了铁磁性物质中存在分子场, 假设了铁磁性物质中存在分子场, 假设了铁磁性物质中存在分子场 形成自发磁化,推导出了铁磁性物质的居里 外 形成自发磁化,推导出了铁磁性物质的居里—外 斯定律。 斯定律。 1927年 海脱勒 年 海脱勒(Heitler)和伦敦 和伦敦(London)在研究氦原子和 和伦敦 在研究氦原子和 氢分子的结合能时,提出了静电作用能, 氢分子的结合能时,提出了静电作用能,这一能量 附加项导致了电子自旋在相对取向不同时能量会 有所差别.正是这种差别, 有所差别 正是这种差别,导致了电子自旋取向的 正是这种差别 有序。这一附加能量被称为交换作用能。 有序。这一附加能量被称为交换作用能。 1929年 弗兰克尔 年 弗兰克尔(Frenkel)和海森堡 和海森堡(Heisenberg)以交换 和海森堡 以交换 能作出发点,建立了局域电子自发磁化的理论模 能作出发点 建立了局域电子自发磁化的理论模 又称为海森堡交换作用模型。 型,又称为海森堡交换作用模型。其交换作用 又称为海森堡交换作用模型
铁磁学绪论
互印证相互推动,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深入的理
论研究推动了磁性材料在性能和形态上的深刻变革。其中
一些主要的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如下:
1894年 居里(Curie)发现了居里点,确定了顺磁磁化率 与温度成反比的试验规律(居里定律) 1905年 朗之万(Langevin)将经典统计力学应用到具有一 定大小的原子磁矩系统上,推导出居里定律
增大而增强。按照磁化方向与磁场的异同,弱磁性
又分为抗磁性和顺磁性。前者起因于电磁感应,后
者则由于元磁矩在外磁场下的取向。 能量减小,有限大的物质通常被分成若干小的区域, 不同区域的自发磁化方向则不同。
强磁性:表现为在无外加磁场时仍存在自发磁化。为使体系
在无外加磁场情况下,系统总的磁矩趋向于相互抵消. 这些小的区域称为磁畴.在外磁场下,由于畴壁的移动 或者畴内自发磁化方向的改变而通常表现出很强的磁 性。其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存在一个临界温度,即居里温 点 T ,在 T 以上,由于热运动较强,致使自发磁化的消 c c 失,因此,居里温度是衡量引起自发磁化的微观作用大 小的量度。 强磁性由于自发磁化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铁磁性、 反铁磁性、亚铁磁性和螺磁性等,除反铁磁性外,这 些磁性通常又广义地称为铁磁性。
性的d电子并非是完全局域的。从而发展了巡游电子模
型,认为d电子既不像f电子那样局域,也不像s电子那
样自由,而是在各个原子的d轨道上依次巡游,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简并态微扰法可计算系统的微扰能量,为此, 须求解方程:
r 1 s E rs 0
1. 弱晶场
e2 L i Si V (r ) rij
一、晶体场劈裂作用 考虑到晶体场与L-S 耦合作用,晶体系统的哈密 顿量为: 2 h Ze 2 e2 2 L i Si eV (r )
2me
i
i
ri
r
i j ij i
0 1
等式中间第一项为第i个电子的动能,第二项为电子 势能,第三项为原子内电子的库仑相互作用,第四项为 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第五项为中心离子与周围配离子 产生的晶场间相互作用。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原子的磁性及物质的顺磁性
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 原子磁矩 稀土及过渡元素的有效玻尔磁子
第四节
第五节
轨道角动量的冻结(晶体场效应)
朗之万顺磁性理论 返回 结束放映
第一节
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
物质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的磁性,研究原子磁性是研究 物质磁性的基础。 原子的磁性来源于原子中电子及原子核的磁矩。 原子核磁矩很小,在我们所考虑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电子磁矩(轨道磁矩、自旋磁矩) ——→原子的磁矩。 即: 电子轨道运动产 生电子轨道磁矩 电子自旋产生电 子自旋磁矩
e l l (l 1) 2m
令 B
e 9.27310 24 [ A m 2 ] 10 23 [ A m 2 ] 2m
(波尔磁子,电子磁矩 的基本单位) l l (l 1) B
对于多电子系统: l L( L 1)
B
L ml
即过渡族元素的离子磁矩主要由电子自旋作贡献, 而轨道角动量不作贡献,这是“轨道角动量猝灭”所 致。
nP 2 S S 1 2S , nP B 2SB
• 过渡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组成物质时,轨道角动量冻结, 因而不考虑L • 孤立Fe原子的基态(6.7 μB)与大块铁中的铁原子(2.2 μB) 磁矩不一样。 • 物质中: Fe3+的基态磁矩为5 μB Mn2+ 5 μB Cr2+ 4μB Ni2+ 2 μB Co2+ 3 μB Fe2+ 4 μB (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就有几个μB)
第四节 轨道角动量的冻结 (晶体场效应)
晶体场理论是计算离子能级的一种有效方法,在 物理、化学、矿物学、激光光谱学以及顺磁共振中有 广泛应用。 晶体场理论的基本思想: 认为中心离子的电子波函数与周围离子(配位子) 的电子波函数不相重叠,因而把组成晶体的离子分为 两部分:基本部分是中心离子,将其磁性壳层的电子 作量子化处理;非基本部分是周围配位离子,将其作 为产生静电场的经典处理。配位子所产生的静电场等 价为一个势场——晶体场。
e , 为自旋磁力比,且: s 2 l m s的绝对值: 其中: s
s
e S S 1 2 S S 1 B m
S mS
1. 总自旋磁矩在外场方向的分量为:
μ s H =2ms B , ms 1/ 2, 最大分量: [μ s H ] max 2S B
PJ H
mJ
总磁量子数:mJ =J,J-1,……-J 按原子矢量模型,角动量PL与PS绕PJ 进动。故μL与 μS也绕PJ进动。
μL与μS在垂直于PJ方向的分量(μL)┴与(μS)┴在一个进 动周期中平均值为零。 ∴ 原子的有效磁矩等于μL与μS 平行于PJ的分量和,即:
J L cos PL PJ s cos Ps PJ PL L( L 1), PS S ( S 1),
★无论那种耦合, J=g J J ( J 1) B 均成立。 4、组成分子或宏观物体的原子的平均磁矩一般不等 于孤立原子的磁矩。这说明原子组成物质后,原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磁矩的变化。因此计算 宏观物质的原子磁矩时,必须考虑相互作用引起 的变化。 5、决定多电子原子基态的量子数L、S与J,可依照 Hund’s Rule计算如下: I. 在Pauli原则允许下,S取最大值,S= ∑ms II. 总轨道量子数L在上述条件下可能的最大值, L= ∑ml III. 次壳层未半满时, J=|L-S|; 次壳层半满或超过半满时,J=L+S
第三节
稀土及过渡元素的有效 波尔磁子
一、稀土离子的顺磁性 1、稀土元素的特征: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0~145s25p65d0~16s2 最外层电子壳层基本相同,而内层的4f轨道从La到 Lu逐一填充。相同的外层电子决定了他们的共性,但4f电 子数的不同导致稀土元素磁性不同。 2、La系收缩:指La系元素的原子与离子半径随原子序 数的增加而逐渐缩小。 3、稀土离子的有效波尔磁子
二、电子自旋磁矩
实验证明:电子自旋磁矩在外磁场方向分量等于一个μB,取正或取负。
e e μ s H μ B 2m m 2 自旋角动量: PS S S 1
Ps H ms 在外场方向分量:
2
1 (自旋磁量子数: ms ) 2 自旋磁矩与自旋角动量 的关系为: e μ s H =- Ps H m e 方向相反 μ s Ps=- s Ps m
角量子数 l=0,1,2…n-1 (n个取值)
磁量子数 ml=0、 ± 1、 ± 2、 ± 3 ∙ ∙ ∙ ∙ ∙ ∙ ±l (2l+1个取值) 在填充满电子的次壳层中,各电子的轨道运动分 别占了所有可能的方向,形成一个球体,因此合 成的总角动量等于零,所以计算原子的轨道磁矩 时,只考虑未填满的那些次壳层中的电子——这 些壳层称为磁性电子壳层。
与自由原子(离子)一样,满足洪特规则。 稀土金属及其离子属于此 2. 中等晶场
、
e2 V (r ) L i Si பைடு நூலகம்ij
仍满足洪特规则,但晶体场V(r)首先对轨道能量产 生影响,即能级分裂,简并部分或完全消除。 含3d电子组态的离子的盐类属于此 3. 强晶场
e2 V (r ) L i Si rij
2. 计算原子总自旋角动量时,只考虑未填满次壳层中 的电子。 3. 电子总磁矩可写为: e g P P,g : Lande因子 2m g 1,来源于轨道运动;
g 2,来源于自旋; 1 g 2, 来源于二者
第二节
原子磁矩
由上面的讨论可知,原子磁矩总是与电子的角动 量联系的。 根据原子的矢量模型,原子总角动量PJ是总轨道 角动量PL与总自旋角动量PS的矢量和: PJ PL PS J J 1 总角量子数:J=L+S, L+S-1,…… |L-S|。 原子总角动量在外场方向的分量:
构成原子 的总磁矩
物质磁性 的起源
一、电子轨道磁矩(由电子绕核的运动所产生) 由量子力学知:轨道角动量 P l l (l 1)
l e e l Pl Pl 2m 2m e 令 l ,轨道磁力比 2m 则: l l Pl
说明:电子轨道运动产生的磁矩与角动量在数值上成正 比,方向相反。 其中l=0,1,2…n-1 , h 2
注:1、兰德因子gJ的物理意义: 当L=0时,J=S,gJ=2, J=2 S (S 1) B 均来源 于自旋运动。 J= L(L 1) B 均来源于轨 当S=0时, J=L,gJ=1, 道运动。 当1<gJ<2,原子磁矩由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共同 贡献。 ∴gJ反映了在原子中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对总磁 矩贡献的大小。
2、原子磁矩μJ 在磁场中的取向是量子化的; μJ在H方向的分量为: PJ H J H J cos J H J PJ mJ J g J mJ B J J 1 原子总磁量子数:mJ =J,J-1,……-J,(2J+1个取值) 当mJ取最大值J 时, μJ在H方向最大分量为:
不满足洪特规则,导致低自旋态。 发生于共价键晶体和4d,5d,6d等过渡族化合物。 ☆讨论中等晶场情形: 对于3d电子,l=2,角动量可有2l+1 =5个不同取 向,由此形成五重简并能级如下(能量由n决定):
15 xy R r dxy 2 4 r 15 yz t 2 g 项(三重简并) R r d yz 2 4 r 15 zx Rr d zx 2 4 r 15 3 z 2 r 2 R r d z 2 x 2 y 2 2 4 r eg 2 项 2 2 15 x y d R r 2 x2 y2 4 r
μL
μJ μL-S
μS
3 J ( J 1) S ( S 1) L( L 1) J J ( J 1) B 2 J ( J 1)
3J ( J 1) S ( S 1) L( L 1) 令:g J 2 J ( J 1) 则: J=g J J ( J 1) B
J max g J J B
∴原子磁矩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总角量子数J。 3、原子中电子的结合大体分三类: a) L-S耦合:各电子的轨道运动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li → L,∑si →S , J=S+L 发生与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中(Z<32)。
b)
c)
j-j耦合:各电子轨道运动与本身的自旋相互作 用较强,∑(li+si) → ji,∑ji →J ,Z>82 LS+jj耦合: 32<Z<82
因为受外面 5s25p66s2电子的屏蔽作用,稀土离子 中的4f电子受到外界影响小,离子磁矩与孤立原子相似。
与 =g J3+ J ( J 1) B Sm3+J Eu 除外,原因是他们不能满足hv>>kBT。
二、过渡族元素离子的顺磁性 3d(铁族)、4d(钯族)、5d(铂族)、6d(锕族) 1、结构特征: 过渡元素的磁性来源于d电子,且d电子受外界影 响较大。) 2、有效玻尔磁子
PJ
PS PL
L L( L 1) B , s S ( S 1) B
J ( J 1) L( L 1) S ( S 1) cos PL PJ 2 L( L 1) J ( J 1) J ( J 1) S ( S 1) L( L 1) cos Ps PJ 2 L( L 1) J ( J 1)
R(r)为归一化的径向波函数
选用Richardson等人的近似,Hartfree-Fock解析波函数:
R3d r r 1e
2
1r
2e
2r
其对应的电子轨道波函数形态为:P73 Fig2-8 使3d电子的简并能级分裂的方法: 1. 外加磁场 不同取向的角动量对应不同的磁矩(大小、方向) 不同的磁矩对确定方向的H有不同的位能( u= μJH)磁场使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为五个不同的能 d x2 y 2 级。 3d 五重简并能级
晶体中的晶体场效应 a、晶体场对磁性离子轨道的直接作用 引起能级分裂使简并度部分或完全解除,导致轨 道角动量的取向处于被冻结状态。 b、晶体场对磁性离子自旋角动量的间接作用。 通过轨道与自旋耦合来实现。常温下,晶体中自 旋是自由的,但轨道运动受晶体场控制,由于自 旋-轨道耦合和晶体场作用的联合效应,导致单 离子的磁各向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