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2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5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5天41. 间(1)奉命于危难之间____________(《出师表》)(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徘徊于斗牛之间____________(《赤壁赋》)(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曹刿论战》)(5)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琵琶行》)(6)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鸿门宴》)(8)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 (1)中间,期间(2)量词,房屋的间数(3)区间,两者或几者之间的地方(4)参与(5)间关:形容鸟声婉转(6)表时间,有时,偶然(7)从小路(8)其间,同时42. 见(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劝学》)(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____(《鸿门宴》)(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5)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__(《师说》)(7)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____(《阿房宫赋》)(8)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________(《滕王阁序》)[答案] (1)看见(2)拜见,会见(3)召见,接见(4)看见的东西(5)叩见,朝见(6)看得出(7)见面,相见(8)(自己)被……(9)洞察43. 解(1)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____________(《庖丁解牛》)(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师说》)(4)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____________(《师说》)(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____________(《隆中对》)(6)好读书,不求甚解____________(《五柳先生传》)(7)解衣欲睡,月色入户__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1)消除(2) 剖开,分割(3)解答(4)理解,懂得(5)解析(6)理解(7)解开(衣服)44. 就(1)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劝学》)(2)连辟公府不就____________(《张衡传》)(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轲自知事不就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荆轲遂就车而去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6)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____________(《隆中对》)(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_________(《过故人庄》)(8)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____________(《陈情表》)[答案] (1)靠近,引申为“磨”(2)赴任,就职(3)接近,此处引申为“受,接受”(4)完成,达到目的,成功(5)登上,走上(6)接近,趋向(7)接近,此处引申为“欣赏”(8)接受职位,上任45. 举(1)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____(《屈原列传》)(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____________(《陈涉世家》)(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____________(《张衡传》)(4)戍卒叫,函谷举____________(《阿房宫赋》)(5)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鸿门宴》)(6)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__________(《过秦论》)[答案] (1)举出,提出(2)发动,举行(3)推荐,推举(4)被攻占,被占领(5)尽(6)“举言”,发言(7)并吞46. 绝(1)而绝秦赵之欢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桃花源记》)(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劝学》)(5)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__________(《赤壁赋》)(6)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琵琶行》)(7)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____________(《逍遥游》)(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蜀道难》)[答案] (1)断绝(2)断绝(3)隔绝,阻绝(4)横渡(5)断,消失(6) 停,止(7) 直上穿过(8)翻越,跨越47. 堪(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___(《雨霖铃》)(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___________(《书愤》)(4)众不能堪,抶而仆之____________(《五人墓碑记》)(5)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____________(《虞美人》)(6)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____________(《声声慢》)[答案] (1)经得起,忍受(2)能够,可以(3)能够,可以(4)承受,忍受(5)经得起,承受(6)能够,可以48. 克(1)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____________(《祭十二郎文》)(2)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论语》)(3)彼竭我盈,故克之____________(《曹刿论战》)(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____________(《隆中对》)[答案] (1)能够(2)克制(3)战胜(4)战胜49. 类(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兰亭集序》)(2)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____________(《项脊轩志》)(3)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公输》)(4)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____________(《核舟记》)[答案] (1)种类(2)像(3)事理(4)像50. 怜(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阿房宫赋》)(2)小姐之意差,张珙更敢怜谁____________(《长亭送别》)(3)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____________(《长恨歌》)(4)赢得生前身后名。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1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1天1. 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 (《师说》)(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过秦论》)(3)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____________(《陈涉世家》)(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六国论》)(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爱莲说》)2. 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鸿门宴》)(3)然后得一夕安寝____________(《六国论》)(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____________ (《归去来兮辞》)(5)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 (《赤壁赋》)(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____________ (《曹刿论战》)(7)既来之,则安之____________ (《论语》)3. 被(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____________(《琵琶行》)(2)将军身被坚执锐____________(《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屈原列传》)(4)秦王复击轲,被八创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4. 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____________(《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____________(《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 本(1)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____________(《琵琶行》)(2)此之谓失其本心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3)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一)]6. 鄙(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出师表》)(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曹刿论战》)7. 兵(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__________(《六国论》)(4)斯用兵之效也____________(《六国论》)(5)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____________(《过秦论》)8. 病(1)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____________(《苏武传》)(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登高》)(4)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____________(《项脊轩志》)9. 察(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____________(《陈情表》)(3)虽不能察,必以情____________(《曹刿论战》)(4)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____________(《离骚》)(5)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____________(《出师表》)10. 朝(1)朝服衣冠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____________(《项脊轩志》)(4)强国请服,弱国入朝____________(《过秦论》)(5)逮奉圣朝,沐浴清化____________(《陈情表》)(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____________(《秋词》)参考答案1. 爱[答案] (1)疼爱(2)吝惜(3)爱护(4)爱惜,珍惜(5)爱慕,欣赏2. 安[答案] (1)安稳(2)怎么(3)安逸(4) 安乐,安适(5)哪里(6)养生(7)使……安3. 被[答案] (1)表示被动(2)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3)通“披”,披散(4)遭受4. 倍[答案] (1)通“背”,背叛,违背(2)越发、更加5. 本[答案] (1)本来,原来(2)原本的(3)本来(4)原本6. 鄙[答案] (1)庸俗,浅陋,鄙俗(2)身份低微(3)把……当作边邑(4)浅陋7. 兵[答案] (1)兵器,军械(2)军队(3)军队(4)策略,战略(5)兵器8. 病[答案] (1)患疾病(2)生病(3)疾病(4)生病9. 察[答案] (1) 考察(2)察举(3)了解,明察(4)体察(5)辨别清楚10. 朝[答案] (1)朝(zhāo),早晨(2)上朝(3)上朝(4)朝拜(5)朝代(6)时光。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二)本文介绍了文言中常用的虚词“而”的用法,包括关系、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等。
同时给出了一些例句来说明其用法。
而”可以表示并列,例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意思是这四位君子都有明智和XXX的品质,也很宽厚和善于爱人。
而”也可以表示递进,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意思是君子应该博学多才,并且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而”还可以表示转折,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意思是我本来想回去,但是却在水上大声喊叫。
而”还可以用来连接假设,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意思是如果我们从蓝色中取出青色,那么这个青色就比蓝色更加青了。
而”还可以用来修饰名词,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意思是这个人虽然地位高,但是没有做出什么功劳,却得到了很多重要的器物。
在一些例句中,“而”也可以不翻译或者翻译为“又”,表示补充说明,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又不知终夜之所为何事也。
”意思是我整整一天都在思考,又不知道晚上要干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而”有时也可以用来连接状语,这时可以不翻译连词。
例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意思是打起仗来,兵器相接,敌人弃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需要正确辨认。
例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而”表示转折,与其他选项不同。
D。
在太庙中,他向先王射箭,告诉他成功了,但遗憾的是他使用了武力但没有成功。
5.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把锦囊装满,背着它前进,授予书本让他们研究。
6.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B。
秦军灭掉滑县后返回,进入境内询问禁令、风俗和规矩。
7.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依靠别人的力量来摧毁它,这是不仁的;在谈笑中死去,头颅放在城墙上。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C。
阴谋和欺骗(盛行)导致仁义之路被堵塞,从而导致大乱;客人跨过厨房来享受宴会。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4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4天31. 何(1)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____________(《观沧海》)(5)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32. 恨(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____(《出师表》)(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琵琶行》)(3)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 (《水调歌头》)33. 胡(1)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____________(《蜀道难》)(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____________(《过秦论》)(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____________(《塞翁失马》) 34. 患(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六国论》)(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____________(《论语》)(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35.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_(《六国论》)(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____________(《项脊轩志》)(4)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____________(《蜀道难》)(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6)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____(《六国论》)(7)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____________(《兰亭集序》)(8)或命巾车,或棹孤舟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36. 疾(1)尝问天下所疾恶者____________(《张衡传》)(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劝学》)(3)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____________(《观猎》)(4)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____________(《陈情表》)37. 及(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____________(《兰亭集序》)(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___________(《过秦论》)(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5)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6)方急时,不及召下兵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7)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____(《师说》)(8)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____________(《离骚》)(9)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10)传以示美人及左右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11)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____________[《马嵬》(其二)] 38. 即(1)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____________(《苏武传》)(2)项伯即入见沛公____________(《鸿门宴》)(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____________(《鸿门宴》)(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陈涉世家》)(5)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____(《滕王阁序》)(6)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7)匪来贸丝,来即我谋____________(《诗经·氓》)39. 既(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2)将军既帝室之胄____________(《隆中对》)(3) 不知东方之既白____________(《赤壁赋》)(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____________(《赤壁赋》)(5)既又与汝就食江南____________ (《祭十二郎文》)40. 假(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____________(《劝学》)(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____________(《狼》)(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____________(《报任安书》)(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____(《劝学》)参考答案31. 何[答案] (1)哪里,代词(2)什么,代词(3)怎么办,对……怎么办(4)多么(5)怎么32. 恨[答案] (1)遗憾,不满意(2)怨恨(3)愤恨到极点(4)怨恨33. 胡[答案] (1)为什么(2)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3)胡人居住的地方34. 患[答案] (1)动词,忧虑,担心(2)名词,忧虑,忧患(3)担心(4)威胁(5)祸患,灾难35. 或[答案] (1)有的人(2)有(某)人(3)有时,偶或(4)也许,或许(5)有的人(6)或许,也许(7)有的(8)有时36. 疾[答案] (1)痛恨(2)强,猛烈,这里指声音大(3)锐利(4)病,疾病37. 及[答案] (1)达到(2)等到(3)到了(4)和(5)等到(6)不及:来不及(7)比得上(8)趁着(9)及时:不耽搁(10)和,以及(11)不及:不如38. 即[答案] (1)登上(帝位)(2)立即,马上(3)当,当时(4)相当于“就”(5)依照,顺着,随着(6)则,就(7)就39. 既[答案] (1)已经(2)既然(3)已经(4)农历每月十六日(5) 不久,后来40. 假[答案] (1)借(2) 借助,利用(3)假装(4)如果,假如(5)借助,利用。
高考文言虚词二练习及答案
文言虚词(二)1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②人而.无仪,不死何为B.①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壁移兵先击之②而.母,婢也C.①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②图穷而.匕见D.①鼓噪而.攻之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B.①庄宗受而.藏之②徐而.察之C.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①朝济而.夕设版焉②秦师轻而.无礼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②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②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C.①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②温故而.知新D.①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盛以锦囊,负而.前驱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①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②余闻而.愈悲C.①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D.①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②既而.儿醒,大啼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②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B.①秦军灭滑而.还②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C.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D.①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②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B.①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②若欲死而.父D、①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②老妇恃辇而.行B.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②灭滑而.还C.①谋诈用(盛行)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②客逾庖而.宴D.①北有燕,东有胡,而.无强兵之救,奈何②儒者一师而.俗异,中国同礼而教离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故世基(人名)之宠日隆,而.隋政日坏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B.①虽醉日居多,而.明晓政事②莫不畏而.疾之C.①能者用而.智者谋②蟹六跪而.二螯D.①受而.载之②醉而.遣之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②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B.①及贞甫没而.予复往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①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②秦王还柱而.走D.①使者见而.愕之②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分) ()A.①皆疏而.亲德彝(人名)②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B.①山门砉然而.辟②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2024高考文言18个虚词汇总系列2:何
高考文言高频18个虚词:何2.何<代>①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表示原因,后常接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等。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例: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司马迁《屈原列传》)②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指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分析】两个例子都是倒装句,“大王来何操”应是“大王来操何”意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何”作宾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应是“胡为乎遑遑欲之何”意为: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之”这里作动词,表示“到”“前往”,“何”作宾语。
③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副>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例: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例: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
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搭配>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例: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②何以,就是“以何”,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等。
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例:(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③无何: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高三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虚词(二)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虚词(二)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总复习文言文虚词(二)二. 教学步骤:7. 因A. 用作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后汉书·张衡传》)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过秦论》)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因.驮黄檗人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苏武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苏武传》)B. 用作连词。
(一)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琵琶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二)表示原因,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个分句,可译为“因为”“由于”。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
(《雁荡山》)C. 用作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D. 用作名词。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事出有因.前因.后果8. 于“于”为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A.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一)表处所。
得复见将军于.此。
(《鸿门宴》)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勾践灭吴》)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青,取之于.蓝。
(《劝学》)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为降虏于蛮夷。
高考冲刺-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实词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二)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二)7.若(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你的例释: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指示代词今译为:如此、这样、这个、这些例释:①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②南宫追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或、或者例释: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 ?高帝记》2>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如例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怜恤)《齐桓晋文之事》3>表他转今译为:至于例释: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乃、才例释: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像、如同例释: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8.所(1)特指代词1>所+动词,组今译为:所的人例释: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所+介+动,表今译为:的地方例释: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例释: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例释: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3>为所今译为:被(表被动)例释: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地方例释: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许例释: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9.为(1)介词1>表对象今译为:替、给、对例释: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列表(按考试出现频率排序)
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之
用法类型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动词
可译为“往”“到”
辍耕之垄上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师说》以贻之。(他,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它,代物,作兼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给,同上)
故燕王欲结于君。(与,同上)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同上)
余将告于莅事者(同上,不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引进陈述对象)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引进范围)
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引进范围)
业精于勤、荒于嬉。(由于,表原因)
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连词
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恩有加,则恩无因喜以谬赏。
九、为
用法类型
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介词
(除表被动外,一般都读去声)
动作、行为的对象
可译为“向”、“对”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被动关系,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结构
可译为“被”
恐为操所先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024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之常考虚词与虚词词义推断
课题:文言文常考虚词课型:(同步/复习/预科)课题出处:历年真题教学目标:1.讲解常考的文言文虚词,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进行真题训练,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1.讲解常考的文言文虚词,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进行真题训练,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教学内容一.温故知新二.考点突破考点一:常考的十三个文言虚词(一)“之”的用法1.动词(往、到、到……去)①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代词(我、你、他、这)笔记区教师罗老师科目语文备课时间学生年级高三上课时间(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之:他)。
(《陈太丘与友期》)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
表示近指,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你要做这,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3.助词(1)结构助词。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2)音节助词。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②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3)定语的标志。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4)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5)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文阅读之高频文言虚词(答案版)
高频虚词文言文高频虚词——乎一、【知识点】(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吗?想吃东西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其是之乎?(《报任安书》)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记·吴起列传》)译文:壮美哟!山川是如此的险要。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译文:挺拔矗立,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6、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文:多么辽阔(的样子)呀,船儿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释。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师说》)译文: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乎:对)(《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二、【典型例题】(2014年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掏粟投于地而.呼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鸡,禽于家者.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 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D. 客鸡义勇超乎.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也【答案】A 连词,表承接。
【解析】B. 前“者”表判断;后“者”(助)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后面,或带有形容词或动词的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C. 代词,代指“鸡”;动词,到。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学过口诀来做题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学过口诀来做题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20XX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
20XX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文言虚词一直是高考语文的至爱,考生在平时就要加强相关练习,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20XX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臣乃敢上璧。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二)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干货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干货归纳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知识干货归纳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2.何(1)疑问代词今译为:1什么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高考文言考察虚词助记(02)
典例: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翻译:士大夫始终不愿深夜用小船停在峭壁下。
典例:秦亦不以城予赵。
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秦国肯定不会把城池交到赵国的手中。
那么赵国自然不会把和氏璧给秦国。
典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因为不辨忠奸。
所以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外事被张仪所欺骗。
典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翻译: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
典例:以崇祯十七年夏。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复庵记》)翻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
从京都徙步到华山当道士。
典例: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翻译:都爱好擅长文辞。
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介词。
表凭借介词。
表时间、处所介词。
起提宾作用典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吗?介词。
表原因典例: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翻译:其他的船按照次序一起前进。
典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翻译:平坦而又近的地方。
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典例:诸侯以公子贤。
多客。
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诸侯各国因魏公子贤德。
宾客众多。
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典例: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翻译:我和四个人拿火把进入。
典例:请立太子为王。
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请立太子做王。
以此断了秦人原本的打算。
典例: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翻译:现在按照实际情况察核他(的数字)。
连词。
表承接。
可不译连词。
表目的连词。
表并列\递进典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翻译: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那些贿赂秦国的国家而败亡。
连词。
表因果典例: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翻译:草木茂盛欣欣向荣。
涓涓泉源细水慢流。
典例:然自约其心者。
达君之冤。
余无及也。
以言慎勿相避者。
偶然耳。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3天(有答案)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第3天21. 度(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____________(《隆中对》)(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____________(《鸿门宴》)(3)猿猱欲度愁攀援____________(《蜀道难》)(4)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____________(《过秦论》)(5) 秋月春风等闲度____________(《琵琶行》)(6)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2. 非(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_______(《劝学》)(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____________(《六国论》)(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____________(《师说》)(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____________(《鸿门宴》)(5)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6)举世非之而不加沮____________(《逍遥游》)23. 复(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阿房宫赋》)(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师说》)(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游山西村》)(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阿房宫赋》)(6)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______(《出师表》)24. 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秦贪,负其强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6)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____________(《六国论》)(7)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阿房宫赋》)(8)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9)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___________(《逍遥游》) 25. 盖(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今已亭亭如盖矣____________(《项脊轩志》)(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____________(《六国论》)(5)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____________(《出师表》) 26. 故(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_________(《劝学》)(2)暮去朝来颜色故____________(《琵琶行》)(3)豫章故郡,洪都新府____________(《滕王阁序》)(4)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鸿门宴》)(5)故臣复取璧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6)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六国论》)27. 固(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____________(《赤壁赋》)(2)固请,召有司案图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____(《阿房宫赋》)(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____(《六国论》)(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师说》)(6)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过秦论》)(7)固不如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天搞定高考文言文实虚词高频考点
第2天
11.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____________(《愚公移山》)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__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 乘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____________(《过秦论》)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____________(《诗经·氓》)
(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____________(《黄鹤楼》)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____________(《游山西村》)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6)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____________(《行路难》) 13. 诚
(1)诚知其如此……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____________(《祭十二郎文》)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___________(《六国论》)
(3)诚能得樊将军首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__________(《出师表》)
14. 除
(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____________(《出师表》)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3)寻蒙国恩,除臣洗马____________(《陈情表》)
(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____________(《苏武传》)
15. 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____________(《烛之武退秦师》)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____________(《鸿门宴》)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5)大礼不辞小让____________(《鸿门宴》)
(6)臣等不肖,请辞去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8)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____________(《苏武传》)
16.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____(《鸿门宴》)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____________(《师说》)
(4)樊哙从良坐____________(《鸿门宴》)
(5)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____________(《鸿门宴》)
(6)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___(《琵琶行》)
(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____(《过秦论》)
17. 殆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____________(《孙子兵法》)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____________(《六国论》)
(3)得不焚,殆有神护者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4)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论语》)
18. 当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蜀道难》)
(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
(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____(《鸿门宴》)
(4)当是时也,商君佐之____________(《过秦论》)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____________(《窦娥冤》)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7)有狼当道,人立而啼____________(《中山狼传》)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蜀道难》)
(9)垣墙周庭,以当南日____________(《项脊轩志》)
19. 道
(1)怀其璧,从径道亡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师说》)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___________(《六国论》)
(5)伐无道,诛暴秦____________(《陈涉世家》)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__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7)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阿房宫赋》)
(8)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过秦论》)
20. 得
(1)此言得之____________(《六国论》)
(2)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____(《鸿门宴》)
(3)吾得兄事之____________(《鸿门宴》)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
(5)古人之观于天地……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游褒禅山记》)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____________(《劝学》)
参考答案
11. 曾
[答案] (1)竟然(2)曾经(3)通“增”,增加
12. 乘
[答案] (1)凭借(2)登上(3)乘坐(4)趁着(5)坐,驾(6)乘坐
13. 诚
[答案] (1)如果(2)实在,的确(3)如果(4)如果(5)实在,确实
14. 除
[答案] (1)铲除,消灭(2)消除(3)授予官职(4)殿阶
15. 辞
[答案] (1)辞别,告别(2)推辞(3)推辞(4)告别(5)讲究,计较(6)辞别(7)辞谢,婉言道歉(8)审讯
16. 从
[答案] (1)使……跟随,使……随从(2)听从,顺从(3)向……学习(4)依傍(5)由,自(6)投身(7)通“纵”,合纵之策
17. 殆
[答案] (1)危险(2)近于,几乎(3)大概,恐怕(4)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有害18. 当
[答案] (1)对着,向(2)必然,一定(3)对等,比得上(4)值,正在(5)承担(6)应当,应该(7)阻,拦(8)占据,把守(9)挡住,屏蔽
19. 道
[答案] (1)路,道路(2)取道(3)道理,规律(4)原因(5)道义(6)说,谈论(7)通道(8)主张,思想,学说
20. 得
[答案] (1)适宜、得当(2)要,会(3)要,必须(4)通“德”,感激(5)收获(6)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