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
国家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 认定流程
国家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认定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认定流程与核心要素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创新已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通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布日期】2017.07.12
•【文号】工信厅科〔2017〕64号
•【施行日期】2017.07.1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
心条件的通知
工信厅科〔2017〕6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我部制定了《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附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2017年7月12日。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3.02•【字号】新政办〔2022〕 17号•【施行日期】2022.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质量管理和监督正文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锚定“两个确保”,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换道领跑”“优势再造”“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持续推进千亿产业集群、百亿企业培育和中小微企业成长工程,形成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百亿级工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让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处在中高端、具有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40%以上;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企业上云数量累计达到1.5万家以上;新建绿色工厂(园区)8—10家,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增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个以上;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努力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2023年广东省公考《申论》题(县级)
2023年广东省公考《申论》题(县级)-V注意事项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
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材料材料1党的二十大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高质量发展谆谆指引,总书记深情指出,“广东改革发展先行一步,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感受会更深一些”,寄望广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聚焦用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023年春节,总书记又提出“扎实推进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殷切要求。
2023年1月28日,正月初七,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兔年首个工作日召开,会议强调,广东的未来发展,取决于今天的行动,关键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担当与作为。
产业潮流,浩浩荡荡,纵观世界工业史,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制造业重镇引领和决定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历了从“制造业起家”到“制造业当家”的发展和跨越,成为引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是内在要求。
2019年11月,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广东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必争必胜的关键地位,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承载时代机遇、履行时代担当。
2022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坚持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脊梁”。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及其作用
浅谈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及其作用发布时间:2021-07-26T09:46:18.87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8期作者:逯玉成[导读] 在一个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始终伴随着企业左右,逯玉成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6前言:在一个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历程中,技术创新始终伴随着企业左右,尤其对实体企业更是如此。
在企业战略规划制定并实施后,通过初期资金投入、产品开发,市场拓展,企业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也逐渐清晰,无论是位居前列,还是排列后队,要想始终走在行业前方,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是必备条件,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对企业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新平台企业发展作用1、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介绍1.1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归口国家科技部管理,各省科技厅进行日常管理。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应对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突破涉及国家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关键技术瓶颈,构建和完善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科技力量。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创新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根据相关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实际,可采取多种组建模式,“一中心一方案”。
根据功能定位、建设目标、重点任务等不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为综合类和领域类等两个类别进行布局建设。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从国家层面谋划到落地实施,有几个重要节点:(1)、2017年11月,科技部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
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布局建设20家左右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重点聚焦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
(2)、2020年12月,科技部在京召开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研究部署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当月,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战略合作
合作 协议 》
,
深人实施 “
中国制造
浙 江行 动 ”
2 02 5
,
经工 业 和 信息 化部 、 省 政 府 同 意
,
特 制
定本 方 案 。
一
工作
、
目
标
到
2 02 0
年
建设 “
,
中 国 制造
20 25 ” 国 家 级 示 范 区
2
个以上 ;
“ 两 化 ” 深度 融 合 国 家 示
业 软 件 中 高 端领域 的 市 场 份额 位 居 全 国 前列 。 ( 责 任 单 位 : 省 经 信 委 、 省 科技 厅 工 业 ;
和 信 息 化 部 对 接 司 局 : 信 软 司 )
( 六 ) 推 进 杭 州 国 家 新 型 互 联 网 交换 中 心 建 设 , 提 升 网 间 互 联 互 通 质 量 ; 推 进 中 国
互 联 网 络 信息 中 心 ( C N N I C ) 浙 江 分 中 心 建设 , 部 署 建 立 国 家 顶 级 域 名 解 析 节 点 , 提升
信息基 础设 施 综 合能 力 。 ( 责 任单 位 : 省 通信 管 理 局 、 省 经 信 委 , 杭 州 市 政 府 ; 工 业 和 信
各市
县 、
(
市
、
区
)
人 民 政府
,
省政府 直属 各 单位
:
《
工业 和信 息化部
浙 江省 人 民 政府 共
同 推进“
中
国
制
造
”
2025
浙
江行动
战 略合 作 协
议实 施方 案》
已 经 省 政府
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流程
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流程英文回答: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Hubs (MIHs) have emerged as a key ecosystem to foster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s technology advances and customer demands evolve, MIHs must continually upgradetheir capabilities to remain relevant and effective. The process of upgrading an MIH involves several steps:1. Strategic Planning and Assessment:First, it is crucial for MIHs to conduct a thorough strategic planning process to identify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establish clear objectives for the upgrade. This involves evaluat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MIH, assessing industry trends, and identifying potential gaps or opportunities.2. 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Adoption:Based on the strategic assessment, MIHs determine the specific technologies and capabilities they need to acquire or enhance. This may involve research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exploring industry best practices, and seeking partnerships with technology providers.3. Upgraded Infrastructure and Equipment:Once the necessary technolog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MIHs upgrade their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and equipment accordingly. This may include acquiring new machinery, renovating facilities, and implementing smart technologies to optimize operations.4.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Upgrading an MIH also involves investing in workforc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s to ensure that staff has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to operate and maintain the new technologies. This may include cross-training, specialized certifications, and ongoing learning initiatives.5.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and Networks:To enhance their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MIHs often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dustry leaders,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These partnerships facilitate knowledge transfer, access to resources, and joint project development.6. Funding and Resource Allocation:Upgrading an MIH requires significant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technology, and workforce development. MIHs secure funding from a variety of sources, including government grants, industry partnerships, and membership fees.7. Marketing and Outreach:Once the upgrade is complete, MIHs need to effectively market and promote their new capabilities to potentialusers and stakeholders. This involves developing targeted marketing campaigns, engaging in industry events, and establishing a strong online presence.8. Continuous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Finally, it is essential for MIHs to continuously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upgrade efforts. This involves tracking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collecting feedback from users, and identifying area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中文回答: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流程。
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756期第二十二期2021年8月河南科技Journal of 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申世英(山东协和学院工学院,山东济南250107)摘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减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调结构、促转型已成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经济转型发展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化。
当前世界和社会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质量和使用要求都在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和进步的灵魂。
科技创新的根本意义就是突破企业自身的局限,革除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办法,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体制、新举措,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赢得市场的竞争。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就是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使得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强,产品质量和数量更高,企业运行更加流畅,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高、反响更好。
制造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跟上消费者和时代的步伐。
本文分析了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技术更新中图分类号:F273.1;F4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1)22-0155-04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SHEN Shiying(College of Engineering,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250107)Abstract:Abstract: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4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first manufacturing power,along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normal,elements such as labor,land and resources cost advantage is abate,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unsustainable and development power driven by elements to the innovation drive transition,Adjusting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have be⁃come key to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ll rely more on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we need to deepe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manufacturing sector and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medium-high level.At present,the world and society ar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consumers'requirements for product quality and use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n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enterprises themselves,get rid of outdated old systems and meth⁃ods,and create more new systems and measur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s,so as to stay ahead of the trend of The Times and w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profits,make the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of enterprises stronger,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products higher,the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more smooth,the market share of products higher,better response.If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ant to stand firm in the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they must constantly improve thei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keep pace with consumers and The Tim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Keywords:manufacturing;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technical update收稿日期:2021-07-05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省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机制研究”(2020RKB01196)。
推进浙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浙江经济·2019年第16期从不久前批复的13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来看:北京3个、上海2个、武汉2个、广州1个、西安1个、沈阳1个、株洲1个、洛阳1个、吴江高新区1个,这些都是制造业硬实力城市,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扎实的人才基本盘,是代表国家在该领域参与世界竞争、赢得国际尊重的国之重器。
结合浙江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基本情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强化部省联动,支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能级跃迁。
从兄弟省市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来看,强化部省联动,合力共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条可行路径。
要主动邀请工信部领导、工程院院士等来浙江调研指导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争取早日将省内有条件的企业、联盟、平台、高校等各类主体纳入到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的整体考虑中。
与此同时,大力支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要鼓励那些在技术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先行先试、对行业创新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在人才队伍建设及开展国际合作方面较为出色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譬如先进功能纤维、智慧视频安防等创新中心,积极申报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要瞄准省外已经成功创建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省内优势企业积极同创新中心对接,在相关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如宁波舜宇光电在积极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同武汉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开展合作,支持超威天能等电池制造企业与“有研总院”开展合作研究。
强化内外兼修,激活产业共性技术源头供给活水。
对内,在全省制造业和信息化领域,要加快推动一批有技术、有意愿、有能力的科研平台来充当“垦荒牛”角色,破解源头技术供给难题。
同时,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与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具有浙江特色的行业创新载体协同联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领军型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能力。
对外,持续招引中科院、工程院、高校系等国内外的一流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入驻浙江,力争在浙江布局分支机构和国家大科学装置,系统性提升浙江基础创新能级水平。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管理办法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促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健康发展,规范开展创新中心考核评估(以下简称考评)工作,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评对象是已运行满一年的创新中心。
考评分为年度考核与定期评估,年度考核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评估一般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当年不进行考核。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会同有关司局负责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确定参评创新中心名单、选择和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确定专家组人员、对考评结果的处理等。
第四条第三方机构应具备组织实施考评工作的条件,能够按照本办法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拟定考评实施方案,组织专家开展考评,提交考评报告。
第五条考评专家组(以下简称专家组)由熟悉创新中心工作的技术、管理、财务等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章考评内容第六条创新中心考评内容主要包括建设和运行情况。
第七条建设情况主要考评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提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中试孵化、测试验证、行业支撑服务等方面建设的情况。
第八条运行情况的考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分别是: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共性技术突破、产学研协同、突出市场导向、成果转移转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第九条创新资源重点考评创新中心研发队伍建设和研发资金投入情况。
主要是:(一)创新中心拥有固定研发队伍和本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专家的情况,以及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二)创新中心研发资金投入的情况,以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
第十条核心定位重点考评创新中心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
主要是:(一)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中明确的技术目标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情况,以及新增专利申请数量;(二)创新中心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自主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所在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的情况。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规范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工信厅科〔2017〕64号)、《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暂行)》(工信厅科〔2018〕37号)等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培育建设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三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重大需求,立足于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攻关及成果转化三个定位,汇聚各方创新资源,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平台。
第四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创新发展和重点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共性需求,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资源整合与人才发展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攻克解决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标准,积累储备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设发展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基地,培养造就一批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加快形成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广东制造由大变强提供战略支撑。
第五条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管理与考核评估等,统筹协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第二章培育与建设第六条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应结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符合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实施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要求,紧紧围绕广东省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在广东省内建设。
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4.24•【文号】•【施行日期】2017.04.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2017年4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有关情况做汇报,请审议。
一、总体工作情况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
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实现了年均9%的增速,成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柱。
尤其是2015年“中国制造2025”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发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11个专项规划指南,推动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区、市)制定了贯彻实施方案或行动纲要,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协同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为全国GDP实现6.7%的增速奠定了坚实基础。
江苏省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
江苏省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一、扩大试点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双创深度(一)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认定一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通过试点示范完善双创政策环境,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调动双创主体积极性,发挥双创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形成双创成功经验并向全省推广。
到2020年,打造100个覆盖全省各地,包括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等主体类型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二)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双创基地发展。
培育一批国家、省和市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推动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向智慧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通过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建设和运营水平,不断提高双创服务能力,为各类双创主体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到2020年,创建300个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
(三)鼓励开展离岸双创基地合作。
鼓励与世界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及科技社团等开展合作,共同设立离岸双创基地,探索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新机制,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球的海外创新资源的集聚平台,实现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加有效“走出去”。
到2020年,创建50个省级离岸双创基地。
(四)打造一批众创社区和专业化众创空间。
在全省重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适宜、管理体制科学”的众创社区,引导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升级,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双创生态系统。
到2020年,创建100个省级众创社区。
(五)加快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争取新增一批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加快认定一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和省级创业培训实训示范基地,试点推动老旧商业设施、仓储设施、闲置楼宇、过剩商业地产转为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加快构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产业集群化的创业载体新格局,提升我省创业载体建设整体水平。
中国制造2025重点任务和工程分工方案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五)产品强质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质监局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局
(六)绿色制造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厅
(七)军民融合工程
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牵头组织实施。
省国防科工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
序号
任务和工程
主要内容
牵头部门
参与部门
(八)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发展改革委
23
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
制定技术改造投资重点领域导向目录,进一步扩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规模,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协同及全产业链技术改造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资委、科技厅
省国防科工办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
创新军民融合发展机制。
搭建“军转民”、“民参军”对接合作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军民结合资金投入机制。健全军民结合产业资源要素协调保障机制,支持军工企业、院所资产证券化。
省国防科工办
省国资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1
提升军民双向融合水平。
开展“军标民标”融合行动,引导和支持民企进入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12
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质量技术,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省质监局
序号
任务和工程
主要内容
牵头部门
参与部门
13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会给予一次性奖励3000万元,用于支持项目建设,同时按照技术引进及购置科研仪器、设备和软件等实际投资的30%给予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此外,还会按照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委托研发和为行业提供技术服务获得实际收入的5%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市级会给予一次性奖励300万元,并按照省补助资金给予1:1配套。
对于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将获得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支持。
政策还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
战略储备,形成战略前瞻布局,加强知识保护,支撑和保障制造业创新发展。
建立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通过孵化企业、种子项目融资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和产业化。
探索采取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科技人员积极转化科技成果。
围绕重点领域组建标准推进联盟,研制对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固化创新成果、推动创新成果应用、增强市场信心,促进标准与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等各种形式的平台载体,利用“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加速创意孵化和技术成果产业化。
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培育“互联网+”制造新模式。
加强与各类投资基金合作,拓展创新创业投融资渠道,为企业“双创”提供持续支持。
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
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
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规模、政策与机制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规模、政策与机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制造业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举措之一,也是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平台。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规模1. 覆盖范围:制造业创新中心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
国家级创新中心是面向全国的高端创新平台,在产业培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总体规划和组织协调的作用;省级创新中心以省域内制造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发挥区域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市级创新中心服务于区域内广大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等服务。
2. 组织形式:制造业创新中心根据具体需求和业务特点,可采取各种组织形式,如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技术服务机构等。
3. 资金投入: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巨额投入,主要包括设施建设、基础研究费用、人员培训费用、实验设备购置费用等。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会给予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还鼓励企业投资建设,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保证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和运营。
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1. 财政扶持政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制造业创新中心一定的扶持和优惠,包括资金直接拨付、税收优惠、协调资金配套、鼓励企业参与等。
2. 人才引进政策:对于制造业创新中心中需要的高层次人才,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给予了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提供高额的薪酬、住房补贴、科研经费等。
3.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为鼓励企业在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开展研究开发工作,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于企业开发的技术成果给予保护,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4. 批量采购政策:在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会对于设备、技术、材料等进行批量采购,确保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机制1. 先进的硬件设施: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研发设备,更好地支持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豫政办〔202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豫政办〔202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1.12•【字号】•【施行日期】2022.01.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豫政办〔2022〕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水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坚持“项目为王”导向,开展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改造提升专项,强化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培育新动能、提供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年均增长20%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大幅提升;培育和建成30个新平台、新示范,推广100项新技术、300个新产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2,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3%;制造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减排等指标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推动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水平跨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重点任务(一)高端化改造提升专项。
以高端化改造带动产业规模能级提升。
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分行业、分领域制定技术改造路线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延链发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规模和效益提升。
推进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装备迭代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16.08.19•【文号】工信部科〔2016〕273号•【施行日期】2016.08.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现就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以下意见:一、重要意义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源动力和主引擎。
当前,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现有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亟需在发挥已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一)总体思路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发挥溢出效应,打通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形成制造业创新驱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切实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doc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条件为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稳步有序、高标准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南》)和《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对拟升级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条件:一、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应符合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要求。
二、创新中心应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符合《指南》有关要求。
三、创新中心应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
四、创新中心组建应符合的条件:(一)创新中心应是企业法人形态,采取“公司+联盟”等模式运行。
(二)创新中心的依托公司应是面向行业,由本领域骨干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成的独立企业法人,股东中应包括若干家在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
(三)创新中心的联盟应汇聚全国范围内,包括用户在内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并覆盖50%以上本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五、创新中心应建立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
(一)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责权明晰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团队,实现企业化运行。
(二)创新中心应充分发挥各类主体作用,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各类主体的责权利,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
六、创新中心应具备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创新中心的股东投资应满足基本运行需要,建设运营过程中,应按市场化运行,并已与社会资本有密切合作。
(二)创新中心应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企业委托研发、检测检验和为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获得稳定收入。
七、创新中心应拥有代表本领域先进水平的研发力量。
(一)创新中心内设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专家委员会应由行业领军专家担任主任。
(二)创新中心依托公司应有固定的研发队伍,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三)创新中心的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应不低于30%。
八、创新中心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切实发挥行业引领作用。
(一)创新中心已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市场需求,结合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技术路线图。
(二)创新中心组织本领域国内外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共同实施技术路线图,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瓶颈。
九、创新中心应建有市场化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一)创新中心已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制度,根据前期投入比例享受相应的知识产权收益。
(二)创新中心拥有科学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和专利许可转让制度,已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或通过自行孵化企业,实现至少1项共性技术的转移扩散。
十、创新中心应是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
(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实现与成员单位间的资源开放共享,具备持续提升创新水平的能力。
(二)创新中心已成为本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技术创新平台,具有与创新中心成员以外的单位开展技术合作的业绩。
十一、创新中心应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有开展技术交流或合作的基础。
十二、创新中心应运行一段时间,运行稳定且对本领域产业技术创新做出重大贡献、发挥重大作用、形成重大影响,方可提出升级国家创新中心的申请。
附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附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序号领域名称技术难点1新一代信息光电子重点围绕着“互联网+”、宽带中国、智能制造、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新兴光电子应用领域所需的高端光电子芯片制造与先进集成封装,从材料、芯片、封装测试、器件应用研发四个方面,突破高端光电子芯片和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
2印刷及柔性显示重点围绕印刷OLED技术开发中的材料、工艺需求以及定制相关研发设备,重点突破下一代显示技术,提升柔性器件在材料寿命、驱动、亮度、彩色化和柔性等方面性能,加强技术转化能力,加快产业化进程。
3 机器人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感知与识别、机构与驱动、控制与交互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机器人专用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减速器、高速高性能机器人控制器、伺服驱动器、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重点攻克整机技术、部件技术、集成应用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深入开展在高端制造业、医疗健康、公共安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力电子、石化等领域的机器人应用研究。
4 轻量化材料及成型技术与装备重点围绕新型铝、镁、钛合金、高强/超高强钢及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工程化应用,重点攻克面向未来的轻量化材料设计开发、轻量化材料成型设计与仿真技术、轻量化材料先进成型与连接技术、轻量化结构安全可靠性评价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技术等。
5 燃气轮机重点突破重型燃气轮机整机设计、热端部件材料与工艺、燃烧室加工制造及工艺、透平部件制造与工艺(透平轮盘)、高温叶片制造与工艺等方面技术。
6高档数控机床重点攻克正向精度设计、刚度设计、多体结构设计等设计分析技术;低应力装配技术、数字化工艺优化技术、轻量化结构技术等制造工艺技术;高精度轴承、导轨、检测元件部件技术等基础元件相关技术;高精度、多轴数控系统的开发等控制技术;疲劳失效控制技术、精度保持性技术等可靠性技术;空间误差补偿、热特性的控制、超精密技术等精度技术;高速切削、难加工材料切削、增材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应用技术;特殊刀具材料技术、润滑技术、结构件材料等材料技术;隔振技术、温度控制技术等配套条件技术。
7稀土功能材料重点围绕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采选、冶炼分离、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和重点装备研发;稀土数字化矿山、冶炼分离智能工厂等稀土工业两化融合专用系统开发;稀土功能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计划、稀土功能及结构材料基础科学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高端稀土永磁、催化、储氢、发光、功能晶体、抛光等功能材料及其元器件和零部件开发。
8 传感器重点攻克基于MEMS工艺的传感器设计集成技术、先进制造及封测工艺,加强与标准CMOS工艺结合,提升传感器的精度、可靠性和稳定性;突破传感器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可靠性设计与试验技术、传感器精密制造与检测技术、光器件关键共性技术等;加快布局基于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原理的传感器,发展检测技术。
9集成电路先进工艺重点突破16/14纳米工艺关键共性技术,布局10/7纳米工艺,面向5/3纳米工艺,建立IP工艺库,验证开发国产关键装备与材料。
10工业信息安全重点突破工业信息安全威胁感知关键技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中的信息安全纵深防护技术、工业信息安全威胁情报共享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多维度隐患筛查技术、大型技术装备信息安全质量保障技术和智能制造供应链信息安全保障技术。
11先进复合材料重点围绕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对位芳纶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和其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攻克高强纤维制造技术、国产高强中模及高模高强碳纤维制造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低成本设计和制造技术等。
12 智能语音重点突破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义理解、声学前端处理等核心技术,发展语音大数据处理和类人智能系统技术,建设语音云交互服务平台并面向社会开放提供语音应用开发能力,开发智能终端、智能家电、汽车电子、语音教育、智能客服、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技术和解决方案。
13 石墨烯重点攻克石墨烯材料标准化、系列化、低成本化制备的关键共性技术;打通石墨烯改性涂料、电极材料、橡胶制品、触点材料等代表性应用的产业化技术路径,组织首批次应用示范;突破基于石墨烯薄膜的光电器件、发热元件、检测元件(传感器)和集成电路等新产品的核心制备技术,展示首台套原理样机。
14 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围绕深远海海工装备设计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重大战略性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钻井系统、深水系泊系统、水下生产系统等关键系统和设备研发及试验验证、首台套产品示范应用等。
15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突破汽车、航空飞行器、火箭、航空发动机等精密、复杂大型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轻量化集成工艺技术。
16智能网联汽车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新型体系架构及设计、人-车-环境系统综合态势感知、高精度地图与定位、人工智能与类人驾驶决策方法、人机共驾与交互、系统集成控制及执行装置等技术瓶颈,促进4G/LTE-V/5G、大数据/云控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的融合,推动该类汽车操作系统、芯片、智能系统装置等核心部件总成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17工业云制造重点突破智慧工业云制造总体技术、基于泛在网络的智能工业软硬件云端接入与共享技术、基于SDM(软件定义制造)的制造全过程协同云服务技术、工业大数据驱动的智慧企业创新工程技术、面向未来计算的智慧工业云领域应用技术等。
18工业大数据重点突破支持工业数据采集、存贮、查询、分析、展现的大数据平台技术、数字孪生体技术、工业数据精益分析方法、工具和系统以及工业大数据在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技术等。
19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突破包括可靠性分析、计算机模拟、软硬件和机械的可靠性测试技术、电磁相容相关技术等;研究健康互联网标准体系,分层次、分步骤建立相关标准,建立必要的测试与测试方法的技术条件;建立与管理健康数据库,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析技术及健康管理行为指导标准;研究适于3D打印技术的可植入材料及修饰技术,碳纳米与石墨烯医用材料技术、用于个性化制造的全面解决方案,包括检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等。
20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围绕尾矿等工业固废的高附加值利用、固废协同处置及产品评价技术;重点突破选矿药剂及装备,膏体尾矿干式堆存、尾矿高浓度充填自动化控制、高浓度尾矿胶结充填采矿等固废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工业锅炉、电机系统、余能回收利用等相关节能技术装备,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环保技术装备;攻克多种共伴生有价组分综合回收利用等高效尾矿回收技术、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废渣低成本利用技术等技术。
21 医药高端制剂与绿色制药重点解决新型缓控释制剂、纳米制剂、吸入给药制剂及吸入装置开发、生物降解性高端辅料制备、高端制剂3D打印、抗体药物大规模制备等制约高端制剂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
22先进功能纤维重点突破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功能纺织新材料、生物基化学纤维等;重点攻克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及其复合材料设计、加工、制造一体化技术,产业用纺织品织造、非织造成型技术、多工艺复合技术、功能化后整理技术,高效柔性化纤维材料制备技术,阻燃、高舒适性等功能材料设计、制备以及纺织染整技术,生物二元醇产业化及应用技术,纤维素溶解、溶剂回收等新型纤维素纤维核心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