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低的成因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及对策改革开放给中国的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但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同人群分配的不平等开始显现并呈扩大趋势,尤其是近几年新生低收入群体的出现,贫富悬殊、城乡差距、地区落差成为富民路上的现实难题,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可回避的问题。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应该受到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关注。
所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之间按照同一货币单位或实物单位所表示的收入水平差别以及居民收入在社会总收入中占有比重的差别。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途径有二:一是合法收入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指人们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内通过合法、正常的途径而获得收入,如职业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等;二是非法收入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指违反现行法律法规或制度规定,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收入而导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此外。
有些专家学者还做了第三种划分: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导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指享有特权的人利用权利之便,在不违法的情况下获得额外利益而导致的收入差距。
这种收入合法但不合理。
一、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2005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在我国首次构建“居民收入分配预警系统”,试图以此来取代过去一直借用的基尼系数,以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我国收入分配关系的实际状况。
这一预警系统框架以居民收入分配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数理统计方法为分析手段,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从安全到失衡划分了“蓝灯”、“绿灯”、“黄灯”、“红灯”4个阶段和相应的警戒值。
“黄灯”(警戒值为70分)表示收入分配关系进入警戒状态;“红灯”警戒值为60分,表示收入分配差距完全处在不合理的状态,容易产生各种社会不稳定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该预警系统测算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评分从1980年的80分左右下降到2003年的72.7,接近“黄灯”警戒线。
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国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相对应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平均水平视为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称之为自然差距程度,那么实际差距与自然差距程度之差就是非自然差距程度。这种不合理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中外在的、人为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自然差距的一倍,即实际收入差距中差不多有一半左右是不合理的。
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论文关键词]收入差距 农村 制度
[论文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4、 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不健全
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制度向低收入者倾斜不够且城乡不公,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分配差距,是现代劳动市场转型新阶段中我国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这些制度最终的实惠却没有让乡镇企业职工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有多少分享。他们不再经营土地,面临年老或者生病的风险时无所依靠;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面临失业的风险时却无法领取城市居民的保障金;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危险性大,面临工作和患职业病的风险时候也无法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相应的保障。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所面临的己不再是农业社会所常见的风险,传统的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形式也已难以提供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护,长期以往将会使得城乡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 39,1984年为1. 76,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26. 37,平均每年缩小4. 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 72, 1995年扩大至2. 47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2. 9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成因与对策研究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企业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政府税收的增长速度快是造成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较低的因素。
解决我国劳动收入比重较低的现实可采取政府鼓励创业、增加职工持股、合理减税、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制度、适当降低政府收入比重的措施。
标签:劳动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成因;对策1我国劳动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过低的现状据2007年国家发改委报告数据得知,1990至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的劳动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45.3%逐步提高到了63.2%。
而非劳动收入,如:彩票、股票、房地产投资等比重有所下降,这表明,至少对于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群来说,劳动收入是越来越重要了。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3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基本都在50%以上;同为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的GDP增速比不上中国,但其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到2005三年里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高于中国。
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工资占GDP比重分别为17%、16%和12%。
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
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
而我们工资总额占GDP比重仅仅是10%多一点。
数据告诉我们,很显然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了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的现象。
这说明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劳动者分享的好处很少。
同时与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实际工资也比较低,据2004年劳动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1年中国雇员的人工成本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的16.89%,巴西的30.50%,马来西亚的34.46%,泰国的59.95%。
我国初次分配的现状、成因和政策
折旧
营业税金及附加
32% 19%
薪酬 营业利润
15%
34%
企业分配案例2:中国石化 中国石化 企业分配案例 中国石化2010年的年报为例,2010年该公司 的雇员人数为37.3375万人,支付给雇员的工 资报酬(包含福利、社会保障等)为307.54亿元, 人均工资报酬为8.24万元;国家以税收得到的 部分为1571.89亿元;而资本所得部分为 1593.26亿元,其中营业利润部分为1013.52亿 元,2010年中国石化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 劳动报酬占 比为8.86%。 比为 。
第二,财富集中度。 第二,财富集中度。 调查1: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 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 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 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调查2:人民大学调研表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 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 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而最低收入10% 的家庭其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的1.4%。
灰色收入来源: 灰色收入来源 钱权交易, 钱权交易,以权谋私 。比如杭州的“许三多”市长。 公共投资与腐败 。比如官员热衷于公共投资,豆腐渣 工程等。 土地收益的分配。 土地收益的分配。举例:据审计署披露,2009年11 个省区有684亿元土地专项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还 有381亿元土地出让金应征未征。不难想象,数百亿 元应征未征的出让金,会给有关官员带来多大的回报。 其他垄断收益的分配。 其他垄断收益的分配。 灰色收入的根源——“管” 管 灰色收入的根源
折旧
17% 薪酬 营业税金及附加
9%
45%
营业利润
29%
企业分配案例3: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企业分配案例 中国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2010年的年报为例,2010 中国工商银行 年该公司的雇员人数为39.7339万人,支付给 雇员的工资报酬(包含福利、社会保障等)为 701.15亿元,人均工资报酬为17.64万元,其 人均工资在金融行业中等偏下;国家以税收得 到的部分为214.84亿元;而资本所得部分为 2245.82亿元,其中营业利润部分为2144.87亿 元,2010年中国工商银行初次分配中劳动报 劳动报 酬占比为22.17%。 酬占比为 。
FDI、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
FDI、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作者:王宋涛朱腾腾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25期[摘要]通过一个理论模型表明:当资本一劳动呈替代关系时,资本的深化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
利用2001-201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资本深化显著降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而FDI总体而言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一定负面影响。
[关键词]FDI;资本深化;劳动收入份额[DOI]10.13939/ki.zgsc.2015.23.0441 引言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王宋涛等,2012;魏下海等,2012)。
数据显示,1996年中国GDP中劳动者报酬份额为0.5145,而2007年下降到0.3974,降幅达0.1171;2012年劳动者报酬份额为0.4559,1996-2012年的总体降幅为0.0586。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劳动份额平均要低15~20个百分点,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份额平均也要低4个百分点(李清华,2013)。
在中国,劳动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对中低收人家庭而言,劳动收入往往是其唯一收入。
因此,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使得居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从而进一步引起居民消费增长过慢,降低国内宏观总需求,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资本也不断深化,人均资本存量不断增加。
资本深化必然对中国的要素配置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进而影响中国的劳动份额,如陈磊和张涛(2011)的研究表明,资本深化会降低劳动收人份额,魏下海等(2013)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资本产出比对劳动份额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资本的深化一方面来自于中国自身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FDI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FDI会形成资本积累,同时外资企业也会通过其他渠道影响劳动收入,邵敏、黄玖立,2010认为外资进入会降低中国工业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
2 模型和假设假设经济中存在一种产品,既为资本品,也为消费品。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及对策一、门槛拉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现状中国社会发展与经济进程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升。
但是,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不同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加大,主要原因是城市居民家庭拥有更多的教育和职业、技能、身份和地位等资源,而农村居民由于地区的落后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
二、社会制度不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之一社会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之一。
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体制问题,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此外,城乡教育差距,医疗保健差距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自我发展和收入增长,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发展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问题。
三、劳动分配体制不合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之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城乡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报酬差距逐渐拉大。
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居民通常拥有更多的技能、工作经验和知识,因而更容易找到丰富的工作机会,而农村居民则更多地是单一的劳动力市场,其工作机会也存在着缺失的情况,因此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极度受限,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四、缺乏科学技术和创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因之三现代科技和医疗制度的发展已经是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例子,但是,这些发展并没有促使我国的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
一方面这反映了我国科技制度的局限性和未来的改进空间,另一方面,这也表明贫困人群可以从科技和医疗技术的创新和实现中受益更多,科技和创新的发展修正失衡,规划和政策工作的改进也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一些应对策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制定一系列扶持和发展计划,并引导有劳动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农民尽快融入城市经济。
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多种联系,增强双方良性互动和共赢能力,建成以融合和合作为核心的城乡关系,并搭建实现城乡收入平等的长期机制。
中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成因分析
步 ,当 A K 和 AL 取相同的资本 - 劳动比且 A K = AL 时发生了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 ,当 A K 和 AL 取相
同的资本 - 劳动比且 A K < AL 时发生了希克斯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由于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和
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镜像关系 ,这个指标也可以用来衡量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
=
SL SK
,再根据和比性质有 :
AL
-
AK
=
AL - AN SK
(6)
因为 S K > 0 ,所以 AL - AN 与 AL - A K 同号 ,因此 AL - AN 也可以检验是否发生了劳动节约型
技术进步的大小 ,当 AL - AN < 0 时发生了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 , AL - AN > 0 时发生了资本节约型
关于劳动收入比重变化的研究国外最早的文献可见于 Solow (1958) ,他认为技术进步在要素收 入比重的变动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Damodar (1969) 利用美国 1949 —1964 年的数据测算了制造业 部门的劳动收入比重与制造业部门内细分产业的劳动收入比重 ,均发现了劳动收入比重下降的趋 势 。近几年国外对劳动收入比重的研究有所升温 ,Andrew (2004) 研究了劳动收入比重波动与偏向 型技术进步 (biased technical change) 以及商业周期三者的联系 ,并提到经济增长六大典型事实之一 就是相对稳定的要素收入比重 。由此可见研究劳动收入比重对研究经济增长的阶段也是有重要意 义的 。Hernando (2008) 建立了一个要素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模型 ,研究发现资本充裕的国家 更倾向于使用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并且可再生的要素收入比重将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目前国内 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 ,而且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戴园晨 、黎汉明 (1988) 提出了“工资侵蚀利润”的命题 ,但是杨瑞龙等 (1998) 对此命题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工资
收入差距分析及解决对策
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差距的分析以及一些解决对策摘要:现实经济生活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现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的理论来看,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同时也存在着各种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成为其成因。
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收入差距的前提下,根据其成因,采取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来减小差距。
关键字:个人分配制度、收入差距、二次分配、合理分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质的飞跃。
然而我国的个人经济收入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是越来越大,那么这成因为何呢?对此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做过不少的分析,并且已经一致的认为这确实有着错综复杂的成因。
而我现在就结合我国的个人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的理论来对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并相应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首先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首先,就按劳分配这个制度本身来说,就已经承认了差距的存在。
不可否认,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体力、脑力和工作能力上的差距的,这个差距就必然导致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质和量会有所不同。
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按劳分配的实质正是在于以个人提供的劳动质量为尺度来取得个人收入分配量的。
这就必然导致个人收入分配上的差距。
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就意味着个人收入差距在一定尺度内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从生产要素方面来看,就社会成员的个体而言,个人拥有的资产量、技术能力、经营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别。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标准,就是看个人在各生产要素中的贡献有多大,贡献大者,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就显著,在经济发展的成果中所得就相应的要多些,这应是天经地义的。
中国收入差距的现状成因和治理
在一个不加干扰的市场经济情形下,个体间经济状况倾向于趋异而非趋同。因为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企图得到个体行为能有相同结果的结论是明显不合理的。
贫富分化 原因
全球化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
公共服务 缺失
全球化
国际贸易中富国得到贸易收益的绝大部分。 全球化以加速个体融入市场经济角色的方式影响着中国人的贫富分化。
改革开放的影响
公平的 改革开放的主题之一是提高经济的自由度,人由于素质理念等个体差异(辛勤,懒惰;创新,守旧;积极,消极````) ,选择不同,经济状况就不同。
非公平的 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自由是非均匀的,在地理层面上表现为特区,试点等政策倾斜制度,在社会阶层上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权利的极度不平等 。
212.4
708.6
317.4
2026.6
232.9
784.0
336.2
2577.4
255.1
921.6
346.9
3496.2
276.8
1221.0
364.3
4283.0
290.3
1577.7
383.6
4838.9
301.6
1926.1
418.1
5160.3
311.9
2090.1
437.3
5425.1
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绝对数 (元)
指数 (1978=100)
343.4
100.0
133.6
100.0
477.6
127.0
191.3
139.0
739.1
160.4
397.6
268.9
1373.9
中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直接决定了劳动人民的收入状况和消费状况,为了更好的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条件,就需要不断提升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当前我国这一方面的比重偏低,集中反映了现阶段人民收入水平偏低,本文分析了劳动报酬在GDP比重偏低的表现,并分析了劳动报酬所占比例偏低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对策。
关键词:劳动报酬;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偏低;成因及对策一、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偏低的表现(一)劳动分配率比较低劳动分配率比例较低,根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小幅增长出现在1993年之后,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报酬占据比重开始逐渐降低,在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其比值降到了40%左右。
在2011年统计数据呈现了一定的比例回升,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劳动分配率依然低于21世纪初期的水平。
劳动分配比较低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工资水平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
(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走低居民收入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富裕程度,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以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分配机制,但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分配比重逐年上升,居民所占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比重分别为19%和12%,到了2008年之后,其比重上升到21%和22%,但是居民收入份额比重则由69%下降到57%,下降幅度明显。
(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降低从改革开放在现阶段,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9%左右,但是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则低于这一数值,这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较低,同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低于城市居民。
从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更为缓慢。
1991年到2010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率为58%,低于GDP增长率47个百分点,低于人均GDP增长率38个百分点。
我国“用工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2019-10-06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市场同时出现了“⽤⼯荒”和“就业难”并存的问题,表⾯上看似⽭盾的两者,实际上却反映出我国劳动市场并⾮是简单的表⾯的就业⽭盾,⽽是深层次的结构性⽭盾。
本⽂通过对近⼏年全国范围出现的“⽤⼯荒”现象进⾏分析,发现现阶段的“⽤⼯荒”呈现新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供需两⽅⾯并结合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因素对“⽤⼯荒”的产⽣进⾏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荒”;劳动⼒;技术培训中图分类号:F241;F270 ⽂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8 ⽂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4-03⼀、我国“⽤⼯荒”的特征及现状(⼀)我国“⽤⼯荒”具有⼀定的“局部性”⼀是发⽣的区域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为主。
正因为传统的劳务输出市(县)既是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同时也是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从⽽这些地区的“⽤⼯荒”⽭盾相对突出。
⼆是发⽣的⾏业具有“局部性”,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集中在纺织、服装、餐饮、娱乐等⾏业。
三是发⽣的企业具有“局部性”,主要是⼀些规模较⼩、⽤⼯⽅式相对不规范的企业。
(⼆)我国“⽤⼯荒”出现区域扩展的特征从地域上看,我国“⽤⼯荒”⼀般出现在沿海经济相对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江三⾓洲地区、珠江三⾓洲地区。
2010年春节后出现的“⽤⼯荒”较之以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由传统的珠三⾓、长三⾓以及⼀线城市率先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范围内蔓延,四川、河南、安徽、湖南等⼀些劳务输出⼤省的部分企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招⼯难”现象,据各地新闻报道,⼀些中西部的省份,⽐如安徽、湖北、重庆、新疆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荒”的问题。
“⽤⼯荒”已成为全国范围的⽤⼯问题,为增强就业吸引⼒,2011年以来已有⼗⼏个省份调⾼了最低⼯资标准,平均调整幅度在10%以上。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市场力量和制度成因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市场力量和制度成因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警戒线。
收入差距扩大一方面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对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而且关涉社会稳定等政治问题。
现实中的收入差距扩大显示出明显的不公平特征。
虽然古语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然而仔细推敲之下,“不患不均而患不公”可能更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
由于对分配过程是否公平的关注以及劳动收入份额与收入不平等的高度相关性,本文采用收入分配两条研究进路中的功能分配视角,即要素收入在总产出中的份额。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自九十年代以来的持续下降引起较多关注。
另一方面,经济理论中被广泛接受的“卡尔多事实”的第五条是劳动收入份额在长期中稳定不变。
如何来解释这一与理论不符的“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就是本文所要做的工作。
本文从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两个方面来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之谜。
由于劳动收入份额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等于劳动产出弹性,因此将影响劳动产出弹性的因素作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市场力量,而使得劳动产出弹性变化的因素就是技术进步偏向。
本文将劳动产出弹性视作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值和公平值,将它与劳动收入份额的现实数值相比较,两者偏离的部分可看做由其他制度性因素所导致。
然后寻找两者偏离的制度性因素,本文聚焦于三个主要因素:价格加成、融资约束、谈判能力。
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三章根据宏观和微观数据,确认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的基本事实。
国际比较发现由于统计方法的差异,住户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被严重高估了从而使得中国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也被高估了。
中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劳动收入份额水平与国际数据相比较低。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价格和数量分解发现资本回报率较高,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更多地来自于要素相对价格之比,而非要素相对数量之比。
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产业分解说明产业内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主因,而产业结构的变迁是次要的原因。
自考00164 劳动经济学【考试大纲】
00164 劳动经济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劳动经济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科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
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劳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学习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科提供所需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得考生能够:1.牢固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系统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应能充分理解和熟练掌握。
2.在熟练掌握劳动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3.能运用所掌握的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劳动力市场各参与方的经济决策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
4.平时关注现实劳动力市场的动态以及有关的政策和制度,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劳动经济学的原理和分析工具对现实中存在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提高考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培养自己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尽可能将经济学思维方式运用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的学习中,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它以劳动力为考察对象,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学科。
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是以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学科的基础,因此学习劳动经济学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时劳动经济学在研究问题时常采用数学和统计方法作为其分析工具,因此要学好劳动经济学还应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和统计性知识。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收入差距过大的成因及对策摘要:伴随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障碍。
导致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传统体制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分配体制不完善等。
为使我国经济能快速发展,解决好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从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打破行业垄断,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的政策、制度入手。
关键词:收入差距;成因;对策一、问题的提出按照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贸易的增加,以劳动密集型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居民富裕起来,让该国的贫富差距缩小。
但在我国,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我国收入分配表现出:一是,分配关系不合理。
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这个大蛋糕中比重小。
根据相关数据,1995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67.3%。
与经济发达国家接近, 2007年降到了50.6%;降低了16.7个百分点。
二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下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收入相比差距为13.3倍。
三是,部分企业退休人员收入低。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2007年,全部国有工业控股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93%,翻了近一番,同期全部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0.83倍。
我国收入差距为什么会持续拉大?这种趋势是不是可逆转?这些问题在学术界中引起广泛讨论[1]。
二、我国收入差距较大的成因分析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等诸多方面。
究其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执行不力的原因,这些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历史的原因。
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前,我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
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_张杰
2012年5月第5期(总290期)May,2012No.5 China Industrial Econom ics【产业经济】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报酬比重的下降及其动因分析张杰1,卜茂亮2,陈志远3(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北京100872;2.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摘要]本文发现中国制造业部门中存在劳动报酬比重过低,以及增长乏力的典型事实,是造成中国宏观层面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持续降低的重要因素。
企业微观层面的经验结果表明:资本报酬提升的挤压、资本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以及外资进入,是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造成抑制效应的重要因素。
而且,劳动力的地区流动也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造成负面效应。
相对于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民营企业中的劳动报酬比重更低,这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重要因素。
相反,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地区劳动者保护程度的强化,以及员工工资的提高,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我们还发现,企业规模和年龄与企业劳动报酬比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成长会朝着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方向发展。
进一步的稳健性分析也从各个方面验证了以上结论。
我们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从微观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所面临劳动报酬比重降低问题的成因,尤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报酬比重;微观机制[中图分类号]F0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80X(2012)05-0057-13一、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
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众多经济学者对劳动报酬比重占比下降这一现象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讨论。
同样,该现象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测算、变动趋势、成因:一个综述
及 学 习费用 , 职 业 的稳 定 程 度 , 职业 所 承 担 的责
价值 成 比例 的价格进 行交换 的信 条 后 , 又将 此信 条应 用 于劳动 力 。工 人得 到 自己 的价值 , 即按 劳 动 时间计算 的成 本 , 雇 主则 使用 劳 动力 去生 产 大 于 劳动力 成本 的价 值 。工 人 的成 本 就 是 维 持 生
) , 女, 新疆乌鲁木齐人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生 , 研究方 向为收入分配 、 城镇化等。
一
1 3—
好。 ” 斯密还 揭示 了工 资决定 的规 律 , 即维持 工人
马克 思在 接 受 了所 有 的商 品都 按 照 与 自身
自身及其 家庭 维持基 本生 活 的费用 , 同时 指 出工 资 的上升 和下 降 取 决 于 劳 动力 市 场 上 对 劳 动 力 的需 求 , 而对 劳动力 的需求 取决 于 国 民财 富 的增 长 。在 “ 国 富论 ” 第 十章中, 分 析 了产 生 工 资 差
、
收 入分 配理 论
高度 不 均 的 问题 。 国 内学 界 对 经济 研 究 热 点 的
排名中, 2 0 0 3 -2 0 0 8年 收 入 分 配 与 收 入 差 距 最
( 一 )古典 经济 学 中的分 配理论
最初 的古 典 经 济 学 曾把 分 配 理 论 视 为经 济
理论 的核 心部 分 。
降, 这种 趋势 会 继 续 恶 化 总 体 收入 差 距 , 扩 大基 尼 系数 。因此 , 缓 解 总体 收入 差 距 扩 大 的态 势 ,
关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这一现象引起国内众多学者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本文将对其中主要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文献综述,以期对此问题能有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劳动收入份额;决定因素;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01一、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对劳动份额变动影响1.要素替代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学者也将要素替代弹性视为解释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之一。
罗远长等(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要素替代弹性为-0.94,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
白重恩等(2009)、周明海等(2010)的研究也得出了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小于1的结果,但在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上提出了不同解释。
其他研究则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呈替代关系,如白重恩与武康平(2008)。
2.科技进步国内有学者对科技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决定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研究。
黄先海等(2009)认为,劳动收入比重的变化率取决于三个因素:乘数效应大小、资本深化的速度以及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大小,其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会对劳动收入比重的增长起负向作用。
宋冬林等(2010)的研究更进一步,考虑了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将劳动划分为技能型与非技能型。
王永进和盛丹(2010)则构筑了包含技能劳动、非技能劳动和物质资本的三要素模型,以此解释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影响。
二、经济发展对劳动份额变动的影响1.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角度研究劳动份额变动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另一视角。
罗远征等(2010)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
李稻葵等(2009)通过典型样本经济体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世界各国劳动收入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运行轨迹。
与李、罗等人的研究不同,白重恩等(2010)认为在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资本收入份额变化方向可能取决于各部门资本收入份额的差异。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成因及对策
品农业 , 大力发 展农产品加工业 , 促使农产品加 工制成 品向多
3 城 乡利 益分 配 机 制 的不 同 、
加 大 收入 分 配 调 节 力 度 、 缓 差距 扩 大 速 度 、 步 理 顺 分 配 关 减 逐
系提 供 合理 化 建议 。
农村家 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 的实行从一开始就 是市场化取 向, 农民在 自主经营 的同时自担风 险 、 自负盈亏 , 其利益分配采 取“ 劳动成果——劳动收入” 直接挂钩的方式 。但 由于科技 因素 对 农业的贡献率较低 ,在产量 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提高 较为困 难, 加上初级农产品价格上不去 , 导致了农民收入增幅减缓。与 农村不 同, 市经济体 制改革则具有明显 的渐 进式特征 , 城 其利 益分配 关系采取 “ 职工劳动贡献——企业效益——职工收入 ” 形式。在旧的分配机制 已经打破 、 的分配机制( 新 特别是有效的 自我约束分配机制 ) 尚未硬化和完善 的条件 下 , 业在 进行分 企 配决策时总是倾向“ 多分” 也就难 免出现企 业职 工工资超 国民 , 经济增长 、 工资侵蚀利益的现象 。这样 , 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缓
入差距。这是关系到我们党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
不同社会群体 的具体利益 的重大问题 。
一
、
我 国城 乡 居 民收 入 差距 扩 大 的原 因
从我 国 的 国情 及经 济发 展历 程 的角 度 进 行 分 析 , 国城 乡 我
慢 且不稳定 , 另一方面城市职工工资收 入超 过国民经济发展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重点和难 点都 在农村 。当前城 乡差距 是最大的差距 , 乡发展不和谐是最大 的不和 谐 , 城 因此要把统 筹城 乡发展作为最紧迫 的工作来抓 。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及成因刘小鲁摘要: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化趋势的成因。
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
而从所有制因素来看,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是国有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及非国有经济内部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收入占比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一、引言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我国的经济总量始终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劳动收入占比却逐渐由改革初期的递增趋势转变为持续递减。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的实际工资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增长速度却显著地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1995年至2006年之间,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最初的61%下降至2006年的47%。
这一水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在分析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原因的过程中,许多学者注意到了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白重恩、钱震杰和武康平(2008)在解释我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时强调了国有部门改制引起的劳动市场环境变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面影响。
罗长远和张军(2009)也指出,1990年代中期之后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使得传统体制下的“工资侵蚀利润”现象被扭转,而资本相对于劳动逐渐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
这些研究均表明,民营化过程倾向于降低劳动收入占比。
然而,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也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从1996年至2007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劳动报酬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了18%。
这说明,我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不仅仅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本文从产业和所有制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的成因。
研究表明,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造成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以及第二产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趋势由递增向递减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bharlann 我 国 劳 动 收 入 占 比 现 状
( 一 ) 我 国 劳 动收 入 占 比 总体 变化
1 9 9 6年一 2 0 0 2年 ,我国的劳动收人 占 比存在 一定程度 的下降 ,但 占比仍高于 5 0% ,此后的下 降幅度 明显增大 ,到 2 0 0 8年 已降低 至 3 9 . 7%。2 0 0 3年一 2 0 0 4年 ,我 国劳动收入 占 比由于 统计核 算方法 的改 变 而被严重地低估 ,但即使剔除统计 核算方 法的影 响,劳 动收入 占比的持 续下降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 0 0 8年 以后劳动收入 占比虽然有一定程 度的 回升 ,但从总体上看仍是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 二 ) 我 国 国民 收入 的部 门分 配 初次分配 主要为 三大 部分 ,即 劳动 报酬 ( 居 民部 分 )、资 本收 入 ( 企业部分 )和政府财政收 入 ( 政府部分 ) 。一国初次 分配 的格局决 定 于这三 大部分 的比重 ,同时 ,这三大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 了在此基 础上最终分配 的格局 。而 当一 国资本收入 比重较高时 ,意味着 收入差距 拉大 ;而当一 同居 民收入 比重较高时 ,这体现为社会分配 比较均等 ;而 政府 收入比重过高则说 明国家在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 中权力 过大 ,国家 对 经 济 干 预程 度较 重 。 由上 文 的相 关 阐述 ,在 我 国 ,伴 随 着 劳 动 收 入 占 比的下降 ,资本收入 占比和政府收入 占比不断增加 ,这意味着 我国收入 差距 在不断增大。 ( 三 ) 劳动 收 入 占比 的 国际 比较 从 国际层面横向来看 ,中国的劳动 收入份额也低于 大多数 国家劳 动 收入份额水平 。根据 《 国际统计年鉴》 中全世界历年按收人法计算 国内 生产总值 。可 以计算各国劳 动收入 份额 。统 计结 果显示 , 2 0 0 7年欧 美 发达 国家 的 劳动 收入 份 额大 都在 4 5 % 以上 ,而 美 国 、英 国更 是 高 达 5 5 % ,而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不 足 4 0 % ,仅为 3 9 .7 4 %。
一
关于 国民收入分配研究主要有两种 基本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 ,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这两种基本的经济理论都认 为,收入中的要素分 配 问题在经济学研究 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 一 )古典经济学的要 素分配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 ,收入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 配是决定经济 增长 的关键 。李嘉 图认为劳动 、资本和土地的收入份额会 随着经济 阶段 的变 化而变化 。而马尔萨斯认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因为人 口压力变得 无限大 , 从 而使得 劳动力 的工 资被 固定在 “ 生存工资”水平 ,因此劳动在农业部 门的分配被 固定。 而地租在分配 中所 占的份额 由劳动的边际产 出与平均产 出之间的差 额以及投入的劳动力共 同决定 。除去地租及劳动收入 ,农业产 出的剩余 部分便是资本收入 ,即利 润,其既包括所用资本 的利息也包括 资本家活 动的报酬 。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增 长的必 然结果是利 润率 的下 降和地 租支付额的增加。
= 、收 入 分 配 的 理 论 基 础
根据 以上对收入分配相关理论 的探讨 ,我们提出以下假说 : 假设一 :以按 劳动力价值分配实现的按劳分配制度会对劳 动收入 占 比造成 影响 ,而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 中实现 。公有制经济包 括国有 经济 、集体经济 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中的 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故 认为 国有单 位和城镇集体单位 工资总额所 占比重会影响劳动收入 占比。 假设 二 :资本产 出比将影 响劳动收入 占比。具体的影响涉及 劳动与 资本 的关系。将 生产 要素 简化 为资 本和 劳动 ,当要素 替代 弹性 大 于 1 时 ,资本和劳动之间存在 是替代关 系,劳动收入 占比与资本产 出 比呈正 方向变动 ;当要素替代弹性 小于 l 时,资本和劳动存在互补 关系 ,劳动 收入 占比与资本产出比呈反方向变动;当要素替代弹性 等于 1时 ,资本 产出 比对劳动收人 占比没有显著影响。 假设三 :产业结构转型会影响劳动 收入 占比。具体来说 ,三大产业 产值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比重会影响劳动收入占比。据相关理 论及相关经 验数据 ,当第三产业产值在 G D P中所 占的 比重 上升 ,而第 一产 业 比重 下降时 ,劳动收入 占比会 下降 。即当产业 结构从 “ 二一 三” 向 “ 二 三 ” 转变时 ,劳动收人 占比会 下降 ,这是 因为第一产业劳动收入 占比明 显高于第三产业 ,其 比重下降会拉低整体的劳动收人 占比下降 。当第 三 产业得到进一步发 展 ,产 业结 构从 “ 二 三一 ” 向 “ 三 二一 ” 转型 时 , 劳动收入 占比又将会得到改善 。 假设 四:经济发展水平会对劳动收入 占比造成影响。经济发展 的早 期 阶段 ,劳动收入 占比可能会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 ,可能的原 因是 在经 济发展 的早期 阶段 ,资本禀赋较为匮乏 ,因此在在生产过程 中,资本相 对 于劳动 占据一个相对重要 的地位 ,因此会要求一个较高 的报酬 。但当 经 济发展越 过拐点后 ,资本与劳动要素 的重要性发生改变 ,劳动 要素的 报酬 要求 提高,劳动收入 占比则会相应提高 。
本文采adf法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从回归结果看所有参数ols估计量的检验来看f统计量的检验的结果所有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而按照检验的结果模型又具有总体显著性也就是说t检验的结果检验的结果是相互矛盾的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多元回归线性模型中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现象
我 国 劳 动 收 入 占 比低 的 成 因分 析
赵 旺成
摘 要 :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 高速增长 态势 ,经济发展取得 了长足进步。 然而,改革开放 以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却 没有 被 广大普 通劳动 者所分享。资料 显示 ,近年来 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明显。本文对 中国劳动收入份 额进行 准确度 量 、测算 ,从 不同层 面描 述 中国 劳 动 收入 份 额 变 动趋 势 , 分析 中 国 劳动 收 入 份 额 的 概 况 , 多视 角分 析 中 国 劳动 收 入 份 额 变动 的 影 响 因 素 。 关 键 词 :劳 动 收入 占比 ; 劳 动 力价 值 ; 资本 产 出 比 ;产 业 结 构 ;经 济 发 展 水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