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型实验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实验方案设计范文

实验方案设计范文

实验方案设计是科学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的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研成果的发表度。

因此,在实验前的方案设计阶段,必须认真、细致地实施科学分析、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1、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我们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对于科学研究工作来说,研究问题就是对于某个现象的疑惑或者某个理论的想要分析证实或者哪些方面可进一步改善的问题,而实验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设计实验方案过程中,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理清思路,确立方向,进一步规划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方法和步骤是设计实验方案的核心。

在确定了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后,需要选定相关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和实现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方法包括资料调查、实地采样、实验分析、模拟模型等方面。

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等方面。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根据实验研究问题的具体需要,结合实验条件和实验材料,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确保实验的最终成果。

3、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实验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

实验完成后,应对实验所得数据,认真加以处理和分析,绘制出数据曲线图、图表、统计分析图等,进行数据的判断、比较和综合分析,从而达到证明研究问题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科学原则,用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4、实验安全措施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是设计实验方案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预先做好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的预案,并设定预防措施。

同时在实验操作前,应加强实验人员的安全教育,确保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实验方案设计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实验前,应认真规划好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确立实验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实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实验的最终成果。

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具有科学价值的实验结论。

简答题 设计一个诱变筛选淀粉酶高产菌株的科研方案,并加以必要

简答题 设计一个诱变筛选淀粉酶高产菌株的科研方案,并加以必要

简答题设计一个诱变筛选淀粉酶高产菌株的科研方案,
并加以必要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自土壤中筛选能产淀粉酶的枯草芽孢杆菌并进行诱变育种选育高产突变株。

1、取样
选择含淀粉丰富的土壤为最佳
2、无菌水溶解
充分震荡
3、高温处理
60度的高温处理样品1小时,目的是杀死微生物营养体,残留芽胞
4、稀释涂平板
培养基用含淀粉的培养基配制
5、培养
培养1-3天后,观察。

6、初筛与纯化
挑取有降解圈的细菌单菌落,并在平板上纯化3次,然后4摄氏度斜面保存。

7、鉴定
参照《伯杰氏细菌手册》鉴定或者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进一步确认是否为枯草芽孢杆菌。

8、复筛
测定其淀粉酶活,最后确定诱变出发菌株
9、诱变
选择合适诱变源,建议采用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相结合的复合诱变方式。

10、筛选
采用上述初筛和复筛方案进行诱变鉴定
11、遗传稳定性鉴定
筛选出的菌株,要经过多次传代之后,再进一步鉴定其产生淀粉酶的能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产生了回复突变,则需要重复诱变筛选过程,直至到筛选出遗传稳定的高产菌株为止。

八年级下物理简答题实验设计题

八年级下物理简答题实验设计题

简答题及其答案1.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过马路是很危险的。

常有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在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后,都不能立即停下来。

这是为什么?答: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之前汽车向前运动,刹车后,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 所以汽车刹车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2. 飞机向灾区投放救灾物资时,为了保证物资投放到位,总是要提前投放。

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是为什吗? 答:由于物资具有惯性救灾物资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在飞机投放救灾物资前,救灾物资和飞机有相同的速度。

因此在下落的过程中仍会继续向前运动。

为了保证救灾物资投放到位,所以需要提前投放。

3.为什么大坝通常修成梯形、上窄下宽的形状?答:根据P =ρgh ,同种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河水越深,产生的压强越大,大坝下部承受的压强比上部大.所以大坝要做成上窄下宽,使之能承受更大的压强4. 小磊同学是班里的“大力士”,一天他放学回家,看到公路上有一块大石头,他担心大石头会妨碍车辆正常通行.于是,他决定把石头推到路边,但是他费了很大的力,累得满头大汗,石头却一点儿没动(如图所示).他的同学小颖恰好路过,看到此清景说:“你的行为很值得称赞,但是你对石头并没有做功.”你认为小磊同学对石头做功了吗?为什么?答:小磊对石头没有做功.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小磊对石头虽然用了力,但石头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因此,小磊没有对石头做功。

5.一艘轮船从合力驶入海里后,会浮起来一些,为什么?(已知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 答:轮船由和历史入海里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漂浮状态,且所受重力没有变化。

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轮船所受浮力大小也不变。

因为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由排液浮gV ρ=F 可知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较小。

所以,轮船由河里驶入海里后会浮起来一些。

6.为什么用钢铁材料制成的金属块在水中会下沉,而用钢铁材料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进行解释。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科学实验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帮助学生增强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中,我们要注重选取合适的实验主题,设计恰当的实验步骤,确保实验过程简单安全,并从实验结果中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

首先,选择实验主题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爱好,让他们能够在实验中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水可以传递声音吗?”作为一个实验主题。

这个问题既引人入胜,又能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

进一步研究声音传播,我们可以设计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准备几个空的塑料杯,用塑料薄膜将酒精灯口封住,然后将杯子排成一条直线,将一根细线系在两个杯子上,并在其中一个杯子的底部系一个小铃铛。

接下来,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一人在一个杯子中喊话,然后观察链条上铃铛是否会响起,从而得出结论。

其次,实验步骤应该简单明了,并注重安全。

小学生的操作能力有限,我们不应设计过于复杂的实验过程,以免引起意外。

同时,我们要注意阐释实验中的安全事项,例如手部卫生、火源安全等。

在上述实验中,我们要提醒学生不用力拉扯链条,避免杯子翻倒,也要确保酒精灯火焰熄灭。

最后,从实验结果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铃铛的摇晃和响声,他们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声音为什么可以通过链条传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协同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进一步研究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做出简单的解释。

在小学科学实验设计中,我们要倡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疑问,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得出结论,并尝试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过程中,老师要扮演合适的引导者角色,不仅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应注重选取合适的实验主题,设计简单安全的实验步骤,并从实验结果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

通过科学实验,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霍桑实验简答题

霍桑实验简答题

霍桑实验简答题
霍桑实验(Hochstein实验)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旨在探究人类感知和记忆的过程。

该实验由德国心理学家霍桑(ZDF)于1941年设计,实验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通过不同的刺激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记忆。

以下是霍桑实验的五个阶段及其对应的刺激措施:
1. 刺激1:呈现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中包含着一个单词。

在实验中,每个单词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比如红色、黄色、蓝色等。

2. 刺激2:学生需要将该单词与一个无意义的图片进行匹配。

图片中的图片与单词的颜色与在刺激1中呈现的单词颜色相同,但图片的大小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3. 刺激3:学生需要将匹配的图片与另一个单词进行记忆。

这个单词与在刺激1中呈现的单词相同,但单词的长度和字母顺序与在刺激2中呈现的单词不同。

4. 刺激4:学生需要将该单词与一张图片进行记忆。

图片与单词的颜色和在刺激2中呈现的单词颜色相同,但图片的大小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5. 刺激5:呈现一段新的文本,这段文本中包含着一个单词。

学生需要将该单词与刺激4中呈现的单词进行匹配。

根据实验结果,霍桑得出结论:人类在短期记忆方面具有选择能力,即人们对于不同的颜色和单词可以有不同的记忆策略。

此外,霍桑还发现,在识别单词时,视觉信息的作用比听觉信息更大。

实验设计模板

实验设计模板

实验设计模板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从而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方法、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方面,下面将介绍一些实验设计的基本模板。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设计实验的出发点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确定实验目的时,需要明确实验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实验的预期结果。

实验目的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能够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指导。

二、实验设计。

1. 实验对象的选择。

实验对象的选择是实验设计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选择实验对象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选择能够代表整体的样本进行实验。

2. 实验方法的确定。

实验方法的确定是实验设计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在确定实验方法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实验对象的特点和实验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3. 实验方案的制定。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实施和数据的获取。

在制定实验方案时,需要考虑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 数据的采集。

数据的采集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的处理。

数据的处理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 数据的分析。

数据的分析是实验设计的最终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和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推断,得出科学的结论和结论。

四、实验结果的应用。

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方案设计

试验方案设计引言试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严密的设计、实施和分析,可以获得可靠的数据和结论,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指导。

本文旨在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案,通过描述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数据分析,为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施肥方法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我们将比较常规施肥和有机施肥对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佳施肥方法。

实验设计我们将采用随机实验设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常规施肥和有机施肥方法进行处理。

每组实验对象的数量将根据实验需要进行确定。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准备所需的植物品种和种子。

–准备所需的施肥材料,包括常规肥料和有机肥料。

–准备合适的实验容器,如花盆或培养皿。

–准备实验所需的土壤和其他生长介质。

2.实验组建–将实验对象随机分组,分为常规施肥组和有机施肥组。

–每组实验对象的数量根据实验需要确定,确保组内对象数量均衡。

3.施肥处理–常规施肥组:按照常规施肥方法,根据产品说明选择适量的常规肥料进行施肥。

–有机施肥组:按照有机施肥方法,根据产品说明选择适量的有机肥料进行施肥。

–控制组:不进行施肥处理,仅提供基础的土壤和生长条件。

4.种植和管理–将处理后的实验对象种植到实验容器中,确保每个容器内的植物数量相同且生长条件相同。

–每天按照相同的时间和方法给植物浇水,确保土壤湿度的一致性。

–定期检查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高度、叶片数目和根系发育情况等数据。

5.数据收集–在植物生长期的不同时间点,测量并记录生长高度、叶片数目和根系发育情况等数据。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收集其他相关数据,如植物产量等。

6.数据分析–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均值比较、方差分析等。

–对实验结果进行可视化,如制作柱状图、折线图等。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讨论和结论。

预期结果我们预计,有机施肥组的植物生长高度和叶片数目将显著高于常规施肥组和控制组。

有机施肥方法能够为植物提供更多的养分和有机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和发育。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作业设计方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作业设计方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包括引力和斥力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一)知识巩固1、简答题:简述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产生原因。

2、填空题: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引力(),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斥力()。

(二)现象解释1、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液体的表面张力、固体很难被压缩等,运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进行解释。

2、思考为什么破镜难以重圆,并写下你的理解。

(三)实验探究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分子间存在引力。

2、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的预期。

(四)拓展阅读提供一些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材料科学、化学等领域应用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三、作业形式1、书面作业:完成知识巩固和现象解释部分的题目,要求书写工整、逻辑清晰。

2、实践作业:完成实验探究部分,可通过拍照或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阅读作业:认真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完成读后感。

四、作业难度1、知识巩固部分为基础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现象解释部分为中等难度,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推理。

3、实验探究部分为较高难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拓展阅读部分为开放难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拓展知识面。

五、作业时间安排1、知识巩固和现象解释部分,建议在课堂学习后的当天完成,预计花费 30 分钟。

2、实验探究部分,可安排在周末进行,预计花费 1 2 小时。

3、拓展阅读和读后感部分,可在一周内完成,预计花费 1 小时左右。

六、作业评价1、知识巩固和现象解释部分,根据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评分。

2、实验探究部分,主要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简答

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简答

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简答引言实验研究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组的实验对照,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本文将介绍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并以简答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步骤1.明确研究目的: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目标是什么。

2.设计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是实施实验研究的关键步骤,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样本:确定研究对象,并选取适当的样本进行实验。

–分组设计:将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干预,以进行对照比较。

–控制变量: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实验干预。

–随机分配:使用随机方法将样本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降低实验结果的偏倚性。

–操作定义:清楚地定义实验中使用的变量和指标,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

3.实施实验:在实施实验过程中,要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和观察结果。

4.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5.结果解释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研究中得到的结论,以及对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的解决程度进行讨论。

6.撰写研究报告:将实验研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进行整理和撰写,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结论实验研究法的实施步骤包括明确研究目的、设计研究方案、实施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解释和讨论,以及撰写研究报告。

通过按照这些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可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并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实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者需要严谨地按照实施步骤进行实验,并合理解释和讨论结果,从而为学术界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生物统计学简答

生物统计学简答

生物统计学简答题1.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①实验目的要明确。

安排实验时,需要对试验的预期结果及其生产和科研中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数。

②试验条件要有代表性。

试验条件要符合代表性,实验结果才能符合实际被推广利用。

③试验结果要可靠。

试验误差越小,精确度越高,试验具有的价值才能被体现和应用。

④试验结果要能重演。

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相同试验要能得到与原试验结果相同或相近的结果。

2.试验设计的作用①合理的试验设计对科学试验非常重要,它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试验的精确度,取得真实可靠的试验资料,为统计分析得出正确的推断和结论奠定基础。

②在生物学研究中,一项工作要取得客观理想的结果,必须做到试验目的明确、试验设计合理、试验操作精细,并采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3、控制试验误差的途径:①选择纯合一致的试验材料。

②改进操作制度,使之标准化。

③精心选择试验单位,各试验单位的性质和组成要求均匀一致。

④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4.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及作用:①重复。

作用:(1)可以通过不同重复之间的差异估计实验误差;(2)降低试验误差,有效提高试验的精确度;②随机。

作用:(1)不掺杂任何人为主观因素,避免任何主观成见(2)与重复结合,能提供无偏的试验误差估计值;③局部控制。

作用:(1)可以控制和减少非试验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最大限度地降低试验误差。

5.试验误差的来源①试验材料固有的差异。

指试验中各处理的供试材料在其遗传和生长发育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

②试验条件不一致。

指各试验单位的构成不一致和各试验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不一致,即非试验因素的不一致。

③操作技术不一致。

包括各处理或处理组合在培养、采样、滴定、比色等操作存在时间上或质量上的差别。

④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工无法控制的环境差异和遗传差异、试验工作中疏忽大意造成的错误等引起的误差6.随机区组设计、优缺点:随机区组设计是根据局部控制和随机原理进行的,将试验单位按性质不同分成与重复数一样多的区组,使区组内非试验因素差异最小而区组间非试验因素差异最大,每个区组均包括全部的处理。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简答型问题规范答题策略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简答型问题规范答题策略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简答型问题规范答题策略【摘要】对高考实验题中常见简答型问题分类分析,总结出规范答题的策略,并应用于高考复习实践。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训练规范答题的逻辑思维,从而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考化学实验简答型问题答题策略化学实验复习中简答题看起来似乎并不难,但要准确回答却不易,学生多感到有力无处使,造成失分较多。

笔者下面就以“实验题中简答型问题规范答题策略”为主题,分类分析常见问题,总结出解答题策略,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一、现象描述型问题例题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研究。

操作开始时,j形管左侧充满热的稀硝酸,且两侧液面相平,分液漏斗活塞关闭,则铜丝圈与稀硝酸反应的现象如何?生1: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师:(引导)还有什么不同的?(学生回答不出)师:答题时我们往往存在思维的缺陷,如何克服呢?【板书并讲解】思维的有序性化学反应操作顺序(抓住学生的心理,由典型的认知错误产生的冲突激发对正确的参考答案、有效的解题方法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及时解惑并指导。

)师:按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物、生成物的显性改变(比如颜色、状态的描述)→有无附属现象(比如燃烧时火焰颜色、水位变化)→“海、陆、空”生:齐声作答并补充尚未提到的“j形管左侧液面下降”以及将“产生红棕色气体”更正为“产生无色气体”。

师:如果将题中稀硝酸改为浓硝酸则现象如何?(学生能很快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保持思维的有序性要点。

按化学方程式书写:反应物消失、产物生成、其他附属现象(如火焰颜色、水位变化等)。

二、方案叙述型问题例题2:如何证明j形管左侧收集的无色气体为no?生2: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若分液漏斗中的气体颜色由无色变为红棕色,则说明原来收集的是no气体。

练习:设计方案证明某盐晶体为硝酸盐晶体。

生3:取少量上述晶体,加适量硫酸和铜片并加热,若试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逸出,则说明此晶体是硝酸盐晶体。

科学老师的实验方案设计

科学老师的实验方案设计

科学老师的实验方案设计随着科技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科学实验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学老师需要设计有效的实验方案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科学老师应该考虑的一些关键要素,旨在帮助他们设计高质量的实验方案。

1. 实验目标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科学老师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

这些目标可以是知识性的,例如理解特定科学原理,也可以是技能性的,例如培养实验操作技巧。

明确实验目标将有助于科学老师确定实验的内容和步骤,以及评估学生实验结果时应关注的关键点。

2. 材料准备科学实验通常需要一系列的材料和设备。

科学老师应考虑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和资源,以确保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可行并能够在预定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在列出所需材料清单时,应尽量使用常见的和易于获得的材料,以方便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和复制。

3. 实验步骤科学实验的步骤应简洁明了,以便学生理解和遵循。

科学老师可以将实验步骤分为准备、操作和记录三个部分。

在操作步骤中,应指导学生如何操作设备、加入试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提供必要的安全提示。

实验中涉及到的参数和变量的控制也应在此部分进行说明。

4. 结果分析一个成功的实验方案应该包括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科学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可以涵盖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可能的误差来源以及对结果的解释等方面。

通过讨论实验结果,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科学原理,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安全考虑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科学老师必须优先考虑学生的安全。

他们应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任何潜在的危险,例如使用化学药品时应注意防范飞溅和吸入。

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佩戴实验手套、护目镜和实验室外套等,也应在实验方案中列出,以提醒学生关注安全问题。

6. 实验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学习是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老师可以设计实验报告或简答题、口头演示等等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实验技能。

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实验设计方案模板

实验设计方案模板一、背景与目的。

实验设计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实验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验的开展,并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特定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实验目的。

1. 确定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程度;2. 探究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作用机理;3. 提出针对性的实验结论和建议。

三、实验设计方案。

1. 实验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对象,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2. 实验条件,明确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和操作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

3.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4. 实验组设置,根据实验目的,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确保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5. 数据采集,明确数据采集的时间点、方法和频率,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6. 数据处理,描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数据的清洗、分析和统计方法,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7. 结果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提炼出实验结论和建议。

四、实验设计方案的优化。

1. 对比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找出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和规律性。

2. 参数调整,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进行调整,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3. 方案改进,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改进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五、实验设计方案的应用。

1. 实验指导,根据优化后的实验设计方案,指导实验的开展,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建议。

3. 成果应用,将实验结果应用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六、总结与展望。

本实验设计方案基于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经过优化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指导实验的开展,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实验效率和科学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可靠数据支持。

学生实验活动方案

学生实验活动方案

学生实验活动方案本文将以学生实验活动方案为主题,分为12个小节进行展开回答写作。

在文章结尾处将给出总结。

一、背景介绍学生实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科学原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验目标设定在制定学生实验活动方案时,首先要明确实验目标。

目标应具体明确,能够达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三、实验内容设计实验内容要与学生的年级和知识结构相适应。

可以从基础实验、拓展实验和创新实验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和能力。

四、实验器材选用根据实验内容的需要,选用适当的实验器材。

器材的选取要符合安全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经济条件。

五、实验步骤制定在进行学生实验活动时,步骤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

步骤要简明扼要,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操作,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六、实验过程引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实验结果记录学生在实验中应进行实验结果的记录。

结果记录要准确清晰,包括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实验现象的描述,以供后续的分析和总结。

八、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他们应该能够总结出实验的规律和结论,并能够用科学的方式解释实验现象。

九、实验报告撰写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应根据实验步骤、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及分析等内容,展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十、实验成果展示学生实验活动的成果可以通过展示的方式进行呈现。

可以组织实验展览、实验成果分享会等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十一、评价与反思学生实验活动结束后,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表现进行评价。

评价应全面客观,包括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活动中的思考能力。

同时,学生也要对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3简便计算

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3简便计算

三、简答计算
1、某年某猪场发生猪瘟病,测得10头猪的潜伏期分别为
2、2、
3、3、
4、4、4、
5、9、12(天)。

试求潜伏期的中位数。

2、调查甲、乙两地某品种成年母水牛的体高(cm)如下表,试比较两地成年母水牛体高的变异程度。

甲地137 133 130 128 127 119 136 132
乙地128 130 129 130 131 132 129 130
3已知某良种猪场长白成年母猪平均体重为190kg,标准差为10.5kg,而大约克成年母猪平均体重为196kg,标准差为8.5kg,试问两个品种的成年母猪,那一个体重变异程度大。

4调查某地1500头奶牛,患结核病的有150头,求该地区奶牛结核病患病率的95%、99%置信区间。

5某品种猪10头仔猪的初生重为1.5、 1.2、1.3、1.4、1.8、0.9、1.0、1.1、1.6、1.2(kg),求该品种猪仔猪初生重总体平均数的置信区间。

t0.05(9)=2.262, t0.01(9)=3.250
6 欲抽样调查某一地区仔猪断奶重,已知S=3.4 kg,若估计断奶重的置信度为99%,允许误差为0.5 kg,问样本含量多少为宜。

7 计算下面两个玉米品种的10个果穗长度(cm)的变异系数,解释所得结果。

x
m。

以95%的置信度计算这批杨树高度的置信区间.
1。

心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

心理实验设计考试资料(名词、简答)

四、名词解释1.自变量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种情况就被称为自变量混淆。

P39(第二章)【11】2.时间迟滞研究:我们可以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分别选择当时16岁的被试进行研究。

我们将这种实验设计称为为时间迟滞研究。

P77(第三章)【11】3.安慰剂控制:在实验中是指一种看起来象药物或其他速效物质,实际上是一种无效或非活动性的物质。

P56(第三章)【11】4.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斯蒂文斯曾用不同感觉道的交叉匹配法来进行实验,以进一步验证斯蒂文斯定律。

试验中被试紧握手压力计,用握力大小来匹配电流、白噪音、震动等等。

其结果在双双对数坐标上画出的曲线都是直线,也就是说,实验结果符合幂定律,与用数量估计法的结果相同。

P112(第四章)【11】5.内部效度:是表示实验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指标。

如果因变量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就意味着本实验的结果主要是由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造成的。

P35(第二章)【11】6.分段法:是制作心理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

具体做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

每个实验只选定一个比例进行比较。

用比较刺激和许多不同的标准刺激比较以后,就可以找出感觉强度是这些标准刺激一半的刺激强度。

以这些数据为根据就可以建立一个感觉的比例量表。

P107(第四章)【10】7.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

然而,有时这种方法也被扩展为对单一组的测量。

单被试实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因为在单被试实验设计中,个体的行为变化是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产生的,相比较而言,个案研究法的实验控制较少。

实验题、简答题规范语言及答题模板

实验题、简答题规范语言及答题模板

一、实验题、简答题规范语言及答题模板1、实验操作类①测定溶液pH的操作: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到pH试纸上,再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对应的pH。

②沉淀剂是否过量的判断方法a.静置,向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少量沉淀剂,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b.静置,取上层清液适量于另一洁净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与沉淀剂作用产生沉淀的试剂,若产生沉淀,证明沉淀剂已过量,否则沉淀剂不过量。

③洗涤沉淀操作把蒸馏水沿着玻璃棒注入到过滤器中至浸没沉淀,静置,使蒸馏水滤出,重复2~3次即可。

④判断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取最后一次洗涤液,滴加……(试剂),若没有……现象,证明沉淀已经洗净。

⑤容量瓶检漏操作往容量瓶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塞好瓶塞。

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有无水漏出。

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度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如果仍不漏水,即可使用。

⑥滴定管检查是否漏水操作a.酸式滴定管:关闭活塞,向滴定管中加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将活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

b.碱式滴定管:向滴定管中加入适量水,用滴定管夹将滴定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漏水,若2分钟内不漏水,轻轻挤压玻璃球,放出少量液体,再次观察滴定管是否漏水。

⑦滴定管赶气泡的操作a.酸式滴定管:右手将滴定管倾斜30°左右,左手迅速打开活塞使溶液冲出,从而使溶液充满尖嘴。

b.碱式滴定管:将胶管弯曲使玻璃尖嘴向上倾斜,用两指捏住胶管,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溶液从尖嘴流出,即可赶出碱式滴定管中的气泡。

⑧装置气密性检查a.简易装置:将导气管一端放入水中(液封气体),用手捂热试管,观察现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冷却到室温后,导管口有一段水柱,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b.有分液漏斗的装置:用止水夹关闭烧瓶右侧的导气管,打开分液漏斗,往分液漏斗中加水,加一定量水后,若漏斗中的水不会再滴下,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作业设计方案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作业设计方案

《行星的运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巩固学生对行星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2. 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简答题:(1)请简述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2)请解释为什么行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圆形或其他形状?2. 计算题:(1)假设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求太阳的质量;(2)已知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试求火星到地球的最近距离。

3. 观察思考题:(1)在晴朗的夜晚,观察夜空,请描述月亮的运动轨迹,并与书本知识对比;(2)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其他行星的运动情况,并与同学交流分享。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确保答案准确;2. 书写规范,字迹清晰;3. 按时提交作业,鼓励团队合作完成作业。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1)答案准确性;(2)解题过程是否规范;(3)是否运用了正确的物理知识;(4)观察思考题的分享是否充分。

2.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学生互评+作业反馈。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给出反馈意见。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以下是针对不同题目的具体作业反馈:1. 简答题反馈:答案完整、准确,解释合理,说明学生已较好掌握了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

2. 计算题反馈:解题过程规范,运用了正确的物理知识,但部分学生可能因粗心导致计算错误。

请注意单位和符号的一致性。

3. 观察思考题反馈:学生描述的月亮运动轨迹与书本知识基本相符,说明观察仔细。

请继续保持并鼓励同学互相交流分享。

此外,教师将在课程结束后,将作业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评。

平时成绩的评定将综合考虑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

这样的评定方式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后思考。

实验设计策划方案

实验设计策划方案

实验设计策划方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其中一种新药对其中一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评估其安全性和副作用。

二、实验设计1.实验对象本实验的对象是患有该疾病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2.实验组与对照组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新药的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或常规治疗。

3.实验方案(1)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记录治疗前的基线数据。

(2)根据实验设计,确定新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可以通过逐渐递增剂量或一次性给予一定剂量的方式进行。

(3)根据实验动物的具体情况,制定新药的给药频率和给药周期。

(4)定期记录实验动物的体重、症状、行为等变化,评估新药的治疗效果。

(5)观察新药对实验动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4.控制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控制变量包括:实验动物的品系、年龄、性别和体重;实验动物的饮食和环境条件;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和标准操作程序等。

5.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关键数据,进行图表展示和结果解读。

三、安全风险评估1.潜在风险新药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可能对实验动物产生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器官损伤或肠道反应。

2.安全措施(1)提前进行毒性试验,确定最大耐受剂量,以保证实验动物的生命安全。

(2)选用健康状态良好的实验动物,避免患病动物的参与。

(3)监测实验动物的行为、食欲和体重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做好动物的麻醉、固定和采样。

(5)保证实验条件的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四、伦理评估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确保实验动物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受到痛苦和伤害,并且实验设计必须具有科学价值和合理性。

五、预期结果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预计可以得到新药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的量化评估。

同时,也将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副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验时间表本实验预计持续6个月,具体时间表如下:第1-2个月:实验动物筛选和分组、毒性试验和安全评估。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旨在探究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
长的影响。

该实验将分别设置常规光照、强光照和弱光照三组实验条件,观察并比较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期得出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光照条件。

首先,实验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植物种子、花盆、泥土、水壶、灯具等。

在实
验开始前,需要将植物种子分别种植在三个花盆中,然后将这三个花盆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分别为常规光照、强光照和弱光照的位置。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定期浇水,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观察和记录是实验中至关重要的步骤。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需要每天观
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的颜色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还需要记录每组实验的光照强度和持续时间,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

最后,根据观察和记录的数据,进行结果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
和分析,可以得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的差异性,进而得出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光照条件。

同时,还可以探讨植物生长的光合作用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生理和生态影响,为植物生长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某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方案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
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植物生长环境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可以为植物生长环境的改善和植物生产的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专题(四):简答型实验方案设计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1、设计实验证明:金属活动性:M>Cu2、设计实验证明:钾的金属性比钠强3、设计实验证明: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4、设计实验证明:碳的非金属性比氯弱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1、设计实验证明:Br—还原性强于Cl—2、设计实验证明:Br2的氧化性强于I23、设计实验证明:氧化性:Br2>Fe3+>I24、设计实验:利用SO2证明+4价硫具有氧化性。

5、请设计实验证明甲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三、酸性强弱判断1、设计实验证明:酸性:苯酚<碳酸2、设计实验证明:(1)草酸的酸性比碳酸的强(2)草酸为二元酸四、有关平衡的实验1、设计实验方案:证明H2SO4的第二步电离不完全:[查阅资料表明K2(H2SO4)=1.1×10-2]2、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室温下HSO3-的电离平衡常数K a与水解平衡常数K b,的相对大小: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4、设计实验证明KI3溶液中存在平衡:I-3I2+I-5、设计实验证明溶液中存在平衡:Fe3++3SCN-Fe(SCN)36、设计实验证明:Cu(OH)2的溶度积比Mg(OH)2的小7、设计实验证明:K sp(AgCl)> K sp(AgI)五、物质检验1、验证CO的方法是。

2、检验溶液中是否含NH4+3、已知:5SO32—+2IO3—+2H+I2+5SO42—+H2O,某含碘废水(pH约为8)中一定存在I2,可能存在I-、IO3—中的一种或两种。

请补充完整检验含碘废水中是否含有I-、IO3—的实验方案:取适量含碘废水用CCl4多次萃取、分液,直到水层用淀粉溶液检验不出碘单质存在;。

实验中可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淀粉溶液、FeCl3溶液、Na2SO3溶液4、(NH4)2SO4是常见的化肥和化工原料,受热易分解。

某兴趣小组拟探究其分解产物。

[查阅资料] (NH4)2SO4在2600C和4000C时分解产物不同。

[实验探究]该小组拟选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和加热装置略)实验1:连接装置A-D-B,检查气密性,按图示重新加入试剂。

通入N2排尽空气后,与4000C加热装置A至(NH4)2SO4完全分解无残留物,停止加热,冷却,停止通入N2.观察到装置A、D之间的导气管有少量白色固体。

经检验,该白色固体和装置D溶液中有SO32-,无SO42-。

进一步研究发现,气体产物中无氮氧化物。

检验装置D溶液中有SO32-,无SO42-的实验操作和现象是。

5、Na2S2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易溶于水。

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

I.制备Na 2S2O3•5H2O反应原理:Na2SO3(aq)+S(s)Na2S2O3(aq)实验步骤:①称取15 g Na2SO3加入圆底烧瓶中,再加入80 mL蒸馏水。

另取5 g研细的硫粉,用3mL乙醇润湿,加入上述溶液中。

②安装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部分夹持装置略去),水浴加热,微沸60 min。

③趁热过滤,将滤液水浴加热浓缩,冷却析出Na2S2O3·5H2O,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问题:产品中除了有未反应的Na2SO3外,最可能存在的无机杂质是______________。

检验是否存在该杂质的方法是。

6、为了探究AgNO3的氧化性和热稳定性,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AgNO3的氧化性将光亮的铁丝伸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铁丝取出。

为检验溶液中Fe的氧化产物,将溶液中的Ag+除尽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KSCN溶液、K3[Fe(CN)6]溶液、氯水。

(1)请完成下表:操作现象结论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振荡① . 存在Fe3+取少量除尽Ag+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② ,振荡③.存在Fe2+Ⅱ.AgNO3的热稳定性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A加热AgNO3固体,产生红棕色气体,在装置D中收集到无色气体。

当反应结束以后,试管中残留固体为黑色。

(2)经小组讨论并验证该无色气体为O2,其验证方法是。

7、某同学进行实验研究时,欲配制1.0mol•L-1Ba(OH)2溶液,但只找到在空气中暴露已久的Ba(OH)2·8H2O 试剂(化学式量:315)。

在室温下配制溶液时发现所取试剂在水中仅部分溶解,烧杯中存在大量未溶物。

为探究原因,该同学查得Ba(OH)2·8H2O在283K、293K和303K时的溶解度(g/100g H2O)分别为2.5、3.9和5.6。

(1)假设试剂由大量Ba(OH)2·8H2O和少量BaCO3组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成分检验。

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

(不考虑...结晶水的检验;室温时BaCO3饱和溶液的pH=9.6)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稀硫酸、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pH计、烧杯、试管、带塞导气管、滴管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1:取适量试剂于洁净烧杯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得滤液和沉淀。

步骤2: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硫酸。

.步骤3:取适量步骤1中的沉淀于是试管中, . . .步骤4: ..1、在无活性炭存在的条件下SO 2与Cl 2也可发生反应,现将SO2、Cl 2按照一定比例通入水中,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二者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简要描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仪器自选,供选择试剂:滴加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品红溶液。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 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装置D 的目的是探究SO 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3、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

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反应Ⅰ得到的产物用I 2进行分离。

该产物的溶液在过量I 2的存在下会分成两层——含低浓度I 2的H 2SO 4层浓硫酸亚硫酸钠KMnO 4 酸性溶液Na 2S 溶液尾气处理品红 溶液 水和高浓度的I2的HI层。

辨别两层溶液的方法是。

4、设计实验:检验溴乙烷中的溴元素5、设计实验证明:乙炔的含碳量高于乙烯参考答案:一、1、将纯铜片和另一种金属M用导线连接,同时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冒出2、分别取绿豆大的钾和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盛水的烧杯中,钾反应更剧烈3、向碳酸钠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体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说明硫、碳、硅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4、测定同温同浓度的Na2CO3和NaClO4溶液的pH,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ClO4溶液二、1、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

2、将少量溴水加入KI溶液中,再加入CCl4,振荡,静置。

可观察到下层液体呈紫色。

3、方案一:将少量的溴水滴入FeCl2、NaI的混合溶液中,再滴加CCl4,振荡、静置,向上层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此时上层溶液不变红,下层溶液紫红色。

再向上层溶液中滴加溴水,上层溶液变红。

方案二:向FeCl2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入少量溴水,溶液变红,说明氧化性:Br2>Fe3+。

向NaI溶液中滴入少量FeCl3溶液,再滴加CCl4,振荡、静置,下层溶液呈紫红色,说明氧化性:Fe3+>I2。

则氧化性:Br2>Fe3+>I24、将SO2通入氢硫酸溶液或者硫化钠(NaHS也给分)溶液中,出现淡黄色沉淀(或溶液变浑浊)(2分)。

5、往甲酸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调成碱性。

再取该溶液几滴滴加到2mL新制银氨溶液中,水浴加热,有银镜生成。

(3分)(其它合理答案也给分)三、1、C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出现白色浑浊2、(1)向盛有少量NaHCO3的试管里滴加草酸溶液,有气泡产生(2)用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2倍四、1、用pH计测量Na2SO4溶液的pH大于7(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2、常温下,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NaHSO3溶液的pH,若pH<7,则Ka>Kh;若pH>7,则Ka<Kh。

3、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4、向两支盛有KI3的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加淀粉溶液和AgNO3溶液,前者溶液变蓝,后者有黄色沉淀5、向5 mL0.005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5 mL0.01mol·L-1KSCN溶液,充分混合;再继续加入4滴饱和FeCl3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6、方案一:将0.1mol·L-1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mol·L﹣1CuSO4溶液,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变为浅蓝色沉淀方案二: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CuSO4溶液,振荡,可观察到沉淀由白色变为浅蓝色7、方案一:向新生成的AgCl浊液中滴入KI溶液,振荡,白色沉淀逐渐转化为黄色沉淀方案二:向等浓度的KCl、KI混合液中滴加AgNO3溶液,先出现黄色沉淀五、1、点燃气体,火焰呈蓝色,再用一个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烧杯壁的石灰水变浑浊2、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试纸变蓝,说明含有NH4+;若试纸不变蓝,说明不含NH4+。

3、从水层取少量溶液,加入1~2mL淀粉溶液,加盐酸酸化,滴加FeCl3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废水中含有I-;若溶液不变蓝,说明废水中不含有I-;另从水层中取少量溶液,加入1~2mL淀粉溶液,加盐酸酸化,滴加Na2SO3溶液,若溶液变蓝,说明废水中含有IO3—;若溶液不变蓝,说明废水中不含IO3—。

4、取少量装置D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盐酸后沉淀完全溶解,放出无色刺激性气体5、Na2SO4取少量产品溶于过量盐酸,过滤,向滤液中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产品中含有Na2SO46、(1)①溶液变成血红色②K3[Fe(CN)6]溶液③出现蓝色沉淀(2)用带火星木条靠近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7、(1)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步骤2: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试剂中有Ba2+存在步骤3:滴加稀盐酸,连接带塞导气管将产生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说明该试剂中含有BaCO3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

步骤4:取步骤1中的滤液于烧杯中,用pH计测pH值明显大于9.6,说明该试剂中含有Ba(OH)2。

定其pH值。

褪色,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