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生活习性以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学科。在动物学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许多特定的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个方面。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的解释:

1. 物种(Species):物种是生物学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并且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群体。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进化的基本单元。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合。种群之间可以存在基因流动,常通过繁殖来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3. 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动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动物种类组成的群体。动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4. 鸟兽类(Mammalia):鸟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纲,它们具有哺乳腺和体毛,并能用肺直接呼吸空气。鸟兽类是目前地球上最进化、最高级的动物类群之一,包括人类在内。

5. 爬行类(Reptilia):爬行类是爬行动物的纲,它们通常以四肢爬行,皮肤一般被角质鳞片覆盖。爬行类动物包括鳄鱼、蛇、蜥蜴和龟鳖等。

6. 两栖类(Amphibia):两栖类是两栖动物的纲,它们能在陆地和水中两种环境中生活。两栖类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等。

7. 鱼类(Pisces):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纲,它们一般以鳃呼吸。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鲈鱼和金鱼等。

8. 節肢動物(Arthropoda):节肢动物是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它们的身体被分成若干体节,并具有外骨骼和附肢。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螃蟹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无脊椎动物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亚种:就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份隔绝后,构成的具备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种的范围,相同亚种之间可以产卵。

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国际上统一使用。

物种:就是班莱班县产卵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绝,并在自然界占有一个特定的生态位。(或其他物种概念,主要特别强调班莱班县产卵和生殖隔离即可)裂体生殖:课件

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胚胎发育初期构成的幼体,为实心的原肠胚,其表面存有纤毛,能够在水中民主自由游泳,经一段时期后,粘附在其他物体上发育为水螅型个体。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存有多种不同形态。世代交替:课件

剌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细胞。

辐射对称:从口面至反口面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可以存有许多个螺旋把身体分为2个成正比的部分,这就是一种完整的低级的等距形式。

两辐对称: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如海葵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复制、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适应性等)的,都是生物。

2 自然分类系统:即现在所使用的分类系统,是从动物的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的许多证据划分,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3 人为分类系统

4 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潜在或实际生殖能力的种群组成,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5 双名法: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6 三名法: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构成三名法。

7 亚种:

8 品种:

9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联系密切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史和系统发展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10 包囊:当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便把身体缩成球状,由身体向外分泌一种胶状物质,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包囊以度过不良环境。

11 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如变形虫。

12 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如变形虫。

13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 又有逆转现象,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与现代大部分动物无亲缘交集,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

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

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

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

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 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

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

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

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

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

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

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

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是寄生原虫

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

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可形成大滋养体或

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

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

养。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 、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

入液体。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和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

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细胞器:是细胞生命活动不可缺少,散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细胞器官(不同于高等动物的器官),简称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粒等。

3 细胞周期: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期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期限,称细胞周期。

4 直接分裂:细胞分裂时看不见染色体的变化,核物质直接分裂成两部分的分裂方式,又称无丝分裂。

6 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7 内分泌腺: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不经过导管而将分泌物直接分泌到血液中,称为内分泌腺。

9 闰盘:是心肌细胞之间的界线,该处相邻两细胞膜凹凸相嵌,细胞膜特殊分化,呈现具有强折光性的阶梯状横线,对胞间连接的牢固性和细胞间冲动的传递均有重要作用。

10 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细胞在不受神经系统支配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自动发生一次兴奋,使肌肉张缩的性能。

11 反射弧:神经冲动从感受器经过各类神经元直达效应器的全过程称作反射弧。

12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另一神经元的树突之间的接触点(或连接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称作突触(联会)。

13 细胞间质:在组织内除细胞外的所有非细胞形态的物质,位于细胞之间,称细胞间质。包括基质、纤维等。

14 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5 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物。为较低等的

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如鱼纲,两栖纲等。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这种循环称大循环。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

1.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有一群又共同的祖先,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似或相同,能够互相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4.亚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由于长期的自然或地理隔离,使它们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或分布在其它地区的同种动物发生了一些差异,将这部分个体称为亚种。

5.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形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形状的群体,即为品种。

6.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种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7.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8.系统发育:是指在动物界中,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全过程。

9.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10.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程。

11.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胚期、三胚层期直至新个体孵出或从母体产出的全过程。

12.胚后发育:指新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13.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显著差别,还需经过蛹期,如蚂蚁、金龟子、蜜蜂、蚊、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和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和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0、胚层逆转:在胚胎发育中,大分裂球在外,小分裂球在内,与般多细胞动物相反。

24、生物发生律:生物的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25、世代交替: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26、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

27、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体壁围绕的中央腔既有消化功能又有循环功能。

28、网状神经系统:腔肠动物的神经细胞突起相互交织成网状结构。这是动物界首次出现的神经系统类型。网状神经系统无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不定向,神经传导速度慢。

29、皮肌囊:扁形动物等的体壁,由皮肤和肌肉组成。起保护等作用。

30、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体制类型。

31、实质组织:在涡虫等动物的表皮、肌肉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由中胚层来的实质,疏松地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可贮存养分。

32、不完全的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等低等动物的消化管只有口,没有肛门,消化效率不高,称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

33、原肾管:扁形动物等的排泄系统类型。在虫体两侧有一对弯曲、多次分支的纵行排泄管,每一小分支细管的末端连着焰细胞。通过焰细胞收集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背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34、梯式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类型。身体前端有“脑”的雏形,由“脑”发出两条腹神经索,腹神经索发出神经分支彼此连接并分布到身体各部。

35、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36、角质膜:线虫等动物体表有一层由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膜状结构,主要万分为蛋白质,有保护作用。

37、原体腔:由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形成,无体腔膜包被。

38、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39、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40、同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身体前后的体节基本相同。

41、异律分节:分节的动物,其前后体节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的分节形式。

42、环带:性成熟的环毛蚓第ⅩⅣ~ⅩⅥ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如戒指状的结构,与生殖有关。

43、真体腔:体腔来源于体腔囊,有体腔膜包被,体壁和肠壁都有肌肉。

44、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方式。

45、后肾管:大多数环节动物排泄器官的类型,来源于外胚层,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李的体腔,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一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

46、链状神经系统: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类群的神经系统类型。其神经中枢部分由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咽下神经节及腹神经链组成,神经系统较发达。

47、疣足:海产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是体壁突出的扁平片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也伸入其中。

48、外套膜:为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褶向下伸展而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团。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构成,外层上皮的分泌物能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

49、外套腔: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形成的腔,腔内常有鳃、足,以及肛门、肾孔、生殖孔等开口于外套膜。

50、蜕皮:由于昆虫等生物的外骨骼不能随虫体的长大而长大,要定期蜕去原来的外骨骼而重新长出更大而柔软的新骨骼的现象。

51、开管式循环器:血液不是始终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还流到组织间隙中去的循环方式。

52、凯伯尔氏器:河蚌后肾管特化形成的排泄器官,位于围心腔腹面左右两侧。

53、鲍雅诺式器:又叫围心腔腺,位于围心腔的前壁,为一团分支的腺体有排泄功能。

54、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由关节相连,且附肢与身体之间也有关节相连,功能较完备。

55、外骨骼:节肢动物表皮细胞分泌到体表的坚硬的无生命的几丁质结构,具有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等多方面的作用。其结构包括上表皮、外表皮和内表皮三层。对于节肢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有重要作用。

56、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由真体腔和假体腔共同形成的。

57、马氏管:昆虫等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类型,由一系列的盲管组成,着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能收集体腔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排入后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58、书肺:蛛形纲动物特有的空气呼吸器,由外胚层衍生,由内陷的100~125个扁平突起构成,这些突起称肺叶。

59、世代:昆虫从卵开始,经过幼虫,或者顺次经过幼虫和蛹,直到变为成虫而产生后代为止,称为一个世代。

60、完全变态:幼虫和成虫完全不同,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

61、不完全变态:昆虫等动物个体发育中的变态形式,在生活史中一般仅出现卵、幼虫和成虫阶段,不出现蛹期,包括渐变态和半变态等具体形式。

62、渐变态:发育经变态,但幼虫和成虫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也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