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说课稿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一等奖3篇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篇8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流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看。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过度:是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困难,那金黄的沙土成了人们心中隐隐的痛,但是,却有一位81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这一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
板书:16青山不老3、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老人。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先来检查一下词语:土坑淤泥肆虐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指名----齐读)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口头回答)适时补充(一位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在深山造林的故事)三、创造奇迹1、过度:是啊,一个老人竟能够用自己的双手把一片荒芜之地变成一片茂盛的森林,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板书:奇迹2、师:现在就让我们先来感受这个奇迹带给我们的震撼。
请看:(出示图)出示第一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一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到处是绿色等;师:哪些字眼给了你这样的感觉?(全)师: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指名读师:如诗如画的景色啊,这真是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读。
3、那么,老人还创造了哪些奇迹呢?请同学们自由读4、5两个自然段,画下相关的句子4、交流(随机出示2个句子)出示:⑴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青山不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并掌握《青山不老》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学会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学习正确的朗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抒情特点;2. 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
四、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和投影仪;2. 课件和诗歌原文;3. 录音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和播放一段轻音乐,引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思考和感受,为学习《青山不老》做铺垫。
2. 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诗歌原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诗歌的意义和主题,并引导他们逐句解读诗歌的内涵。
教师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青山不老”是什么意思?“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千载”和“悠悠”有什么含义?3. 分组朗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
教师可提供一些朗读技巧,如正确的停顿、抑扬顿挫等。
每个小组朗读完毕后,教师可以给予评价和指导,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交流。
4. 整体朗读(10分钟)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整体朗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的效果。
5. 创作活动(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活动。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然景物,用诗歌的形式来描绘它,并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范例。
6. 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的创作和朗读活动,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朗读技巧,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背诵和朗读其他经典诗歌,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自然风景,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八、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创作活动,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们: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虫的村落》,下面我分别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感受自然”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
本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甲虫音乐家们像灵泉一样美妙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细的劳作场景。
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作者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将一个草虫的世界生动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定如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三、说教学重难点:把握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
本文的设计质疑释疑,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在自读感悟、情感体验中,领悟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材《大瀑布的葬礼》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原因。
说明分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自下而上所面临的大事。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充实,是进行环境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开头作者先写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从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枯竭,体会环境破坏给大自然带来的严重危害。
2、联系上下文想象出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样子及游人看到这一情形后的场面。
说教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1、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因此可以让学生围绕着课题进行质疑。
“为什么要举行葬礼”“为什么由总统举行葬礼”“怎样举行的葬礼”这样不仅引出课文所要学习的目标,而且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情境演示法在教学时,教师利用媒体创设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境,即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与如今的状况。
利用直观动感的画面,背景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雄伟壮观,几年后到逐渐枯竭,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而且也很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内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调。
《青山不老》说课稿6篇
《青山不老》说课稿6篇《青山不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二、说教法学法《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安排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再由小组代表汇报,以读代讲,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青山不老说课稿引言概述:青山不老是一种传统的说课稿形式,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讲解和教学设计。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青山不老说课稿的内容和结构,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
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差异。
1.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详细介绍教学内容的范围和重点,确保教师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2.2 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入理解。
2.3 教学资源:准备好所需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引发学生兴趣、启发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2 知识讲解:清晰地讲解教学内容,结合实例和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3 练习与巩固:设计合适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巩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确定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评定、考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评价标准:制定评价标准,明确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以便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3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青山不老说课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青山不老说课稿的内容和结构,以实现教学目标。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精品3篇
课文《青山不老》说课稿篇2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
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二、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学习目标拟定如下: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山林的艰辛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背景条件.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四、教法学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本着“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思路,我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1、品读感悟法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
五、说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让学生谈感受.2、再出示如今这里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设计意图;从视觉上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如此大的变化后面,凝聚着一位老人毕生的心血,于是引入课题:16青山不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出示自读提示:默读(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圈出本课的生字和自己认为不懂的词语。
交流反馈:1、读记词语“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2、借助重点词总结出本课主要内容。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青山不老说课稿引言概述:青山不老是一种传统的说课方式,它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青山不老说课稿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目标:1.1 帮助学生了解青山不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2.1 介绍青山不老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2.2 分析青山不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
2.3 探讨青山不老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三、教学难点:3.1 解读青山不老的深层次内涵和哲学思想。
3.2 分析青山不老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价值。
3.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青山不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4.1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青山不老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青山不老的理解和感受。
4.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青山不老的相关角色,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5.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的相关作品,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5.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结:通过青山不老说课稿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青山不老说课稿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激情导入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3、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认识。
谁来认读生字词语。
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抓“奇迹”: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请同学们先用笔画下来,汇报感受。
)2、指名学生汇报:⑴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一亩约667平方米,一间教室50平方米,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4万9千多个。
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⑵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的呢画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青山不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教材为《青山不老》。
该教材是一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学作品。
该课文以描写青山不老的传说为主题,通过对传说的描述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对于长寿、仙境的向往,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青山不老的传说,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青山不老的传说,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从文本中领悟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传说,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2. 预习导入(10分钟)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青山不老的传说的大致内容。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4. 分析讨论(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5. 文学鉴赏(20分钟)老师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课文。
6. 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辅助手段1. 教学PPT:用于呈现课程内容和相关图片。
2. 课堂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阅读理解题目:用于检验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
4. 教学视频:用于展示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文青山不老一等奖说课稿3篇
1、文青山不老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
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非常有幸参与区语文教研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备课、教学,让我也尝试了新教材略读课文的教法。
下面我就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
《青山不老》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根据以上这些,从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知识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这篇略读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首先,提出质疑,初步感悟。
让学生第一次拿到文本时,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补充课堂中学生的反馈情况)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能产生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培养了学生细心读书、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补充学生提出的问题)今天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实际只要解决了“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一:说教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该单元以“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展开。
这是一篇描写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工作中,15年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和本册教材的特点,同时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2、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感受,参与活动,采用小组互学的模式。
(初读—细读—精读)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1、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二:说教法和学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采用自读感悟,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我们农村孩子的基础差,所以采用分组教学,一小组三人(好,中,差),让好帮中,中帮差的帮带模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引导孩子学会阅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1:初读感知内容 2:细读明确中心 4:精读体会情感三:说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基础,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假设生活和文本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定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于是第一环节导入:我展示刘翔图片吸引学生,并理解“奇迹”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整体把握是阅读起点。
也是阅读理解的归宿,所以在读课文时,要鼓励学生把最先感知的内容表达出来,所以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1)思考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第三环节:细读明确中心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细读去品味文章中心,同时我会做适当的指导告诉他们从哪几方面入手,怎样阅读。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青山不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歌,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进行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诗歌的意境;2. 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素材、黑板、彩色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作文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山水画和一首古诗,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知和感受。
2.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黑板,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等。
同时,教师还会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分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分析,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
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匡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表现。
4. 诗歌创作(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主题或者词语作为创作的启示,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匡助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5. 诗歌分享(10分钟)学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诗歌朗读给全班听,或者将诗歌写在作文纸上展示给大家。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赋予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知识和创作的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量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体味。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诗歌整理好,写在作文纸上,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八、板书设计【青山不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分类;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进行诗歌创作。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_说课稿青山不老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青山不老》这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并能够运用适当的朗读技巧朗读诗歌。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能够准确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青山不老》的课文和相关的图片素材。
2. 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的朗读表演。
3. 课堂布置:准备课堂环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和播放一段轻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诗歌(15分钟)呈现《青山不老》的课文,先由教师朗读,然后让学生跟读。
教师解释生词和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发情感的方式。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山水意象和表达情感的手法。
4. 朗读表演(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首先,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技巧,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最后,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并用录音设备录制下来。
5. 欣赏和评价(15分钟)教师播放学生的朗读表演录音,并邀请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通过欣赏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激发学习的动力。
6.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收获和进步。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诗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板书内容)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青山不老》这首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朗读诗歌,并学会了欣赏和评价他人的朗读表演。
通过诗歌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七、课后作业1. 背诵《青山不老》。
2. 阅读其他古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精选12篇)《青山不老》优秀篇1一、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①“大环境”──险恶。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第【1】篇〗一、教学背景:《森林中绅士》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一篇课文。
这是茅盾在抗战后期所写一篇动物小品。
它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豪猪绅士式外在特征和生活方式,还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所谓“绅士”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
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豪猪生活习性,还要体会由此反映出作者思想感情,而这些,都要通过指导学生细致品味本文细腻而丰富语言来达成。
二、学生基础:由于我面对是六年级学生,豪猪是他们所不了解动物,当时时代背景对他们来说更是陌生。
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与思想深度有限,只有通过深入文本,抓牢字词句品读赏析才能使他们有所感受。
通过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了解到豪猪与绅士相同之处。
通过步步深入地启发,也能从部分语句中初步感受到作者有言外之意,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语言大师茅盾才能真正对作者思想感情有所认识。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把“学习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感受本文细腻而生动有趣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而把“通过对豪猪形象分析,体会作者对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讽刺”作为教学难点。
这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秉持育才八字教学法传统,为本课拟订了三个层次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从导入部分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描述动物特征。
对课文整体感知中明确豪猪绅士特点。
第二层次,则是在细读中理清结构,对豪猪与绅士相似处通过圈画、品读、交流读出感情甚至好恶,抓住拟人化写法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巧妙运用,引导学生读出滋味,讲出感受。
第三层次,由浅入深,有了前面细致分析铺垫,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读出作者深意。
作为难点,这里安排了“议”环节。
因为补充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新学法。
在协作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体会作者言外之意方法。
《青山不老》说课稿
《青山不老》说课稿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朗读等方式,体会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对青山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青山不老的含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领悟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人的精神。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老人的情感和精神。
(3)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共同解决问题。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关于晋西北恶劣环境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当地的自然条件。
(2)引出课题《青山不老》,提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想到了什么。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纠正字音。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体会奇迹(1)默读课文,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2)引导学生理解“15 年啊,绿化了 8 条沟,造了 7 条防风林带,3700 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青山不老》。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评价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青山不老》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通过选编意图和对教材的钻研,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
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
尤其是学生对防风护林带、林网等专有名称和北方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沙尘暴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采用了我校提倡的阅读课文“五环教学法”组织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讲学稿、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努力使文本更具人文气息、更直观,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教法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奇迹”为突破口,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
我是按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一)、播放课件,深情导入
上课之前,我就出示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林图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导入:孩子们,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的毕生心血和执着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梁衡一起走近这位老者,去聆听他那不平凡的故事吧!来,我们一起来书写课题——(板书)《青山不老》。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开篇以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潜在动力,激活他们的情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检查讲学稿预习效果,要求学生大声读生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文章写了一个关于()的故事”。
然后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填写在讲学稿上。
这样通过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文章,而且也从整体上感知了奇迹。
(三)、批文入情,读中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我紧紧扣住导读中出现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解决。
导读的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
首先,我播放晋西北环境恶劣的沙尘场面并配画外音,使学生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有一个初步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浏览、圈画、指名
读句,进一步让学生感受。
在此基础上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片,让学生今昔对比畅所欲言谈感受。
接着以“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从而引出“奇迹”。
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心理上造成巨大的落差,一下子就能和作者融为一体。
即为感情打下基础,又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奇迹”自然产生,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接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奇迹”一词来组织教学。
以“这个奇迹是什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一奇迹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读、画画、说说。
从而更进一步地品词析句,走进“奇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2、3、4句。
让学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入文入情的基础上,我推波助澜,结合老人的生活小环境设计三次引读,引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让学生抓住“归宿”引发感悟,使老人的形象愈发的高大起来。
伴随着学生的赞叹,我深情地说:“是啊!山在老人就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青山,他——”(课件出示)他已经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直接抛给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就以“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两个词语作为突破口,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读读、议议、评评,顺势启发,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明白,另一种东西不仅指老人留下的这片青山,还指老人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奉献
精神。
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永恒,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正是“奇迹”价值的体现。
让我们满怀敬佩、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
(课件展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就这样在层层递进中,将教学的重难点一个一个突破,也使学生充分的融入文本、体会文本,感受到文章的深刻内涵。
(四)畅谈感想,升华情感
为了让老人的形象在孩子们心目中更清晰,我出示马永顺老人照片并配主要资料。
我是这样引导的:大家看!这就是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他叫马永顺(舒缓的音乐响起)伴随音乐我深情地朗诵资料,让学生沉浸其中。
当感情充盈胸怀时,需要一吐为快。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课件出示)马永顺林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告诉全世界——
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涌出。
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在孩子们畅所欲言、直抒心意的融融气氛中,为了能与他们融为一体,我随机写下自己的感受:(板书:巍巍青山常绿,悠悠情怀永存)
四、说板书
我设计的板书是一幅对联:“巍巍青山常绿,悠悠情怀永存”。
简单明了,又寓意深刻。
不仅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同时又发人深思,再次让环保意识碰撞学生的心灵。
四、说评价
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点,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这就是我这节课力求达到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反复读、细细品、深深悟、用心读等多种方式感悟老师创造的奇迹和奇迹产生的环境。
让学生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当然,我的这堂课也同时存在种种不足,希望能得到专家、老师们的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