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4、唐东都洛阳的建设;
4、唐东都洛阳的建设;
1)新建城市,地势平坦,布局整齐; 2)宫城不居中而偏于西北隅开;宫城的轴线 向南正对龙门伊阙; 3)唐朝的重要粮仓——含嘉仓; 4)上阳宫;
宇文恺和杨素
5、宋东京的建设;
5、宋东京的建设;
1)北宋东京(汴梁)由州治扩建而来,故宫 城规模比较小;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 城,又外包一圈罗成;功能布局不够集中; 2)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 突出; 3)传统里坊制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开放的 街巷制; 4)漕运非常发达,城市经济繁华; 5)《清明上河图》;虹桥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着的安
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3.道路: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
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4.娱乐: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 5.绿化: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 6.防火: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
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 划与建设 ;
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风景区;
2、北魏洛阳的建设;
2、北魏洛阳的建设;
1)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有外郭、 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2)宫城偏于京城北侧,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 线上; 3)里坊的规模是1里见方,每里开四门; 4)宫城正门中为城门,门楼七间,前列双阙, 门与阙间有土墙联接; 5)《洛阳伽蓝记》;
3、南朝建康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1)新建都城: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 外郭罗成;全城布局规整; 2)功能分区明确: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 民市场分开; 3)漕运——广通渠; 4)太极宫和大明宫; 5)唐长安西市,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6)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 宇文恺和高颖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中国建筑史课件
2 大木作
• 大木作:构件建筑中承重的构件 • 梁檩枋椽柱 • 斗拱昂翘升
中国建筑史课件
• 梁:沿进深方向在柱上架设的水平承重构件。宋代称“栿”。 明栿:显露的或在平棊(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 草栿:隐藏在平棊以上的梁,表面不加工的,称为草栿。
• 檩: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架; • 枋:联系梁,联系柱头和柱脚的构件; • 椽:飞子,首尾钉在上下檩上 • 柱: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 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与寝。《礼记》
中国建筑史课件
• 规划或总体布局模式:
• 对称:对称轴具有统率全构图的重要作用,引入到人际关 系,礼纳入其中,建筑单体和群体布局,突出尊卑的差别 与和谐的秩序,中轴线上的主要构图因素,具有尊严的效 果。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章 绪论
古代世界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 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古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 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 斯兰建筑被认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一节 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
中国建筑史课件
• 1929年,朱桂辛(启钤)曾任北洋政府内务部长创办 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建筑史的研究纳入轨道。成果: 二十余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罗哲文”等
中国建筑史课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哲理
成熟的建筑体系――成熟的哲学体系。 中国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建立在中国人的 哲学观念,审美心理、风俗习惯之上。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一 建筑的礼制化 • 中国建筑以体现人间的传统秩序为最重,中国古
代建筑布局,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 构思。 • 男女之礼――宫殿“前朝后寝”住宅“前堂后室” • 上下之礼――《周礼》《礼记》《仪礼》对包括 建筑在内的等级形式,做了原则规定。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20141005课程英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48 理论:42 实践:6适用专业:建筑学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ppt.Convertor

中国建筑史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ppt.Convertor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一、住宅构筑类型住宅:用于居住功能的建筑。

民居:包含住宅及由此而延伸的居住环境。

民居较住宅更加宽泛。

(一)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分布地: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北方:多采用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彝族住宅构架用穿斗而不落地,形成木拱架。

皖南、江浙、江西一带的住宅中,山墙边贴用穿斗式,增强其抗风性能;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使用抬梁、穿斗混合式。

皖南住宅抬梁、穿斗混合式(二)竹木构干阑式分布地: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干阑是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包括有:浙江余姚河姆渡干阑式建筑,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

及四川成都十二桥、湖北蕲春、云南剑川海门口也都发现有干阑式建筑遗址。

南方一直大量使用这种干阑式建筑,北方则自汉代以后已较少使用,但东北清代仍有一种用作仓房的干阑建筑,距地较矮,为隔潮之用。

楼面架空的作用:1.避免贴地潮湿2.有利楼面通风3.防避虫兽侵害4.便于防洪排涝西南西双版纳傣家特点:架空的居住面,深远的大出檐,向外倾斜的墙面,穿插的披檐,墙面少开窗或不开窗,构成独特自防热体系。

主要靠通风来防暑(三)木构井干式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采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东北、云南地区普遍做法为木垒墙壁的住宅。

采用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都较小。

(四)砖墙承重式分布地:山西、河北、河南、陕西在汉代,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是在明代,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代表为四合院住宅建筑。

(五)碉楼分布地: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西南一带边疆,在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这种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

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

碉楼的外墙采用厚实的石墙,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则用土来作面层。

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二部分精品文档36页

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二部分精品文档36页
藏传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 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 堂、崇文门教堂等。
Hale Waihona Puke 轴线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 轴线,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城市规划具有 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 约7.8公里。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 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午 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 桥,鼓楼和钟楼。
砖木结构,殿内没有横梁,全靠8根檐柱、8 根金柱和众多的斗拱支托屋顶,巧妙地运用了 力学 原理。
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极有特色,为古建 筑中少有。殿檐覆盖蓝色琉璃瓦,檐顶有镏金 宝顶,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远远望 去,就像一把 金顶的蓝宝石巨伞。
皇穹宇
回音壁、三音石
回音壁
祈年殿
七星石
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 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 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 共为八石。
七星石
北京
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 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和清朝的都城均
建立于此,明朝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 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 将都城迁至北京。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 明朝的新都城。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 顺天府,属直隶省。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北京名城更替
北京
北京是全球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是 全球首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 达200多处,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 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 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八达岭长城、慕田 峪长城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 名胜古迹。

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第三章第一部分
凤: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通称凤。是封建时代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 称。
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天马:意为神马。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 称。
海马:亦叫落龙子,海龙科动物,可入中药。天 马和海马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
明清时期,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 标 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 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 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 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的由 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 显。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 的成就。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 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 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 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 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 海浪和流云的“御路”。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 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 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 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 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
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 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 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
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
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 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 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 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 凤纹饰的方形殿。
在建筑方面,明清到达了中国传统建筑最 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 的形象。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中国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3)

第三节陵墓人类的生与死——大自然的困惑世界各地对生命起源及死亡归宿的解释不同,因此,陵墓建筑的构思也不同。

•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有朝一日要回归肉体而复生,因此,精心保护尸体,制成木乃伊,用巨石创造的金字塔象征永恒不灭。

•天主教国家的人:相信人是上帝的奴仆,人死后回到上帝身边,过圣洁的天堂生活,因此人间不太重视墓室的建设,仅留下一个标志而已。

•古代藏族地区:相信人死后会升天,采用由猛禽叼食的办法实现肉体升天的愿望,即所谓的天葬。

因此,在土地上就不必要保留痕迹了。

中国人视死如生的观念认为人死后是去另一个世界生活,不仅灵魂不死,而且肉体形象依然存在。

在另一个世界人们可以过着世间一样的生活。

殉葬、陪葬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盛行着厚葬的制度,因此修建了工程浩大的坟墓,把大量的财富带到地下去。

尤其是奴隶主和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工程更为宏大,耗费人力物力之巨,难以胜计。

他们的陵墓建筑之精美,宝藏之丰富,不亚于地上宫殿,因此,被称之为地下宫殿。

例如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

从墓而不坟到高封巨冢早期的墓葬在地面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特殊的标志。

《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

”《周易·系辞下》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这里所说的树、封,指的是在地面上树立标志和堆起封土坟头。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研究,封土坟头和地面建筑(享堂等)的出现,大约自奴隶社会中期,也即是殷、周之间开始。

这可能与奴隶主需要经常向祖先鬼神祈祷、祭祀有关。

从今天保存的帝王陵墓来看,封土的发展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方上,就是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而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方顶,故名之为方上。

陕西的秦始皇陵和汉代诸陵大都是这种封土形式。

•依山为陵,就是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如像西安附近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就都是这种形式。

•宝城宝顶,就是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更加明显突出。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历史观和价值观能够熟练掌握中国建筑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城市及建筑的形制、构造方式、等级制度和精神寄托。

2.教学目标:通过理论教学及自我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尤其对中国传统建筑加深了解,掌握其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城市发展的特征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设计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传承创新精神。

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定制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下:初级培养目标:•捋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时间前后关系和重要的时间节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中国古代重要时期的建筑特征及产生发展的过程;•掌握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城市、建筑群体及建筑的特点及成就,如唐长安城、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北京四合院、北京紫禁城、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禅寺大殿、北京天坛等;•了解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和做法。

中级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掌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内部组成;•能够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和建筑符号等,并能够徒手绘出典型例子的总平面、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图。

最终培养目标:•准确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轨迹并能够阐明其发展背景;•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各个时期城市及建筑的特征并能够列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能够通过总结特征活灵活用,准确区分建筑的历史分区并阐述该时期相关背景资料;•能够熟练徒手绘制历史建筑的相关示意图,并掌握其中内在的比例关系;•能够熟练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掌握各部分的构造做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初步尝试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创新,并运用于实践设计之中。

中国古代建筑史 03第三章 住宅

中国古代建筑史 03第三章  住宅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永定方楼遗经楼平面图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永定方楼遗经楼剖视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永定方楼五凤楼正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永定方楼五凤楼背面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客家土楼的技术是北人南迁后结合需求及当地气候条 件创造出来的,其共性是: 1、出于防卫需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2、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 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 减少太阳辐射热; 3、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 通透,有利空气流通; 4、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 又宜人用; 5、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背 靠大山或丘陵,面对朝山,左右两侧有小丘陵。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四、河南巩县窑洞 窑洞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北、新疆。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窑洞天然土起拱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两窑并联
三窑并联
套窑
拐窑
母子窑
窑之组织几种示意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窑洞主要有三种: (1)开敞式靠崖窑; (2)下沉式窑院(地坑院); (3)砖砌锢窑(中建史99页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建筑史第003讲(原始)

建筑史第003讲(原始)

北方.穴居
穴居示意图
南方.巢居
2、真正建筑的诞生:
总之,当原始人真正走出洞穴,走出丛林,开始用自己的 劳动创造生活时,也就开始了有目的的人工建造屋室的活动。人 们可以按照自己及社会关系的需要建构自己的建筑与村落,同时, 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后,精神需要越发成为左右建筑的 重要因素。真正意义的建筑诞生了。 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广大地区都进入了氏族社会, 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千计。房屋遗址也大量出现。由于各地气候、 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 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 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木构架承重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 各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具 有普遍意义。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 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
龙山文化 住屋形式:面积 变小,平面呈 “吕”字形双室 相联的套间式半 穴居,增强了私 密性。 建筑材料上, 开始出现土坯砖, 室内地面普遍采 用白灰面,防潮。
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4000年前)
• • • • 居住遗址多为圆形平面的半穴居房屋 室内白灰居住面 房屋面积缩小 有前后二室相连的布局
辽宁牛河梁女神 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 庙遗址。建筑已有了 “群”的概念。采用 木骨泥墙建造壁体和 屋盖。室内用彩画与 线脚装饰。 · 内蒙古大青山地 区发现的祭坛,有比 较明确有轴线关系, 采用了序列式。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平面
河南郑州大河村F1-4房屋遗址想象复 原外观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石刻
梯形屋顶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

墙北部绘白地黑色的菱形装饰图案和其他壁墙在台基地平上4.9米处是这一遗址的主殿,平面近方形,东西
长13.4米,南北宽12米,面积约160.8平方米。地面涂朱红色,中间有一直径60厘米的“都柱”。东有一门,
南北各有两门。在1号宫殿遗址的台基上下,分别有7个窖穴,用以储藏。另有4处排水池与下水管道相接。
知为地下盥洗室。台基周围有回廊及排水设施。3号建筑遗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 123米,南北宽60米, 高台残存高1.50米,周围屋宇11室,其中最大面积为115.2平方米,最小面积仅5.04米。在基址东侧有一条南 北走向的画廊,南北长 32.4米,东西宽 5 米,计 9间,东、西两壁均绘制壁画,内容分别为车马图(出行图)、 仪仗图、建筑图和麦穗图,画面以朱膘、石绿、石黄、赭石等矿物质颜料赋色。在1号殿址以东约 290米的 轴线上,有一处高于地面5.80米的长方形夯台,是宫城内最大的高台建筑。东西长 144米,南北宽145米, 台面四角有大型天然础石4块。中间有大量秦瓦、木炭、灰烬等堆积。
咸阳城以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为大宗。砖有两种规格,一种是用于踏步的大型长方形空心砖,砖面
多数饰以多种内容的龙凤纹及回纹;另一种是用于铺地或镶砌廊边的小型长方形和方形的扁砖,砖面多模
印菱形方格纹、菱形 ∽ 纹、太阳纹和回纹。瓦分板瓦和筒瓦,体形较大。瓦背饰绳纹。瓦当大多为卷云纹
圆瓦当,也出土少量的半圆形和圆形素瓦当。一些板瓦、筒瓦和少数砖面上戳记着文字印鉴,有一字式、 二字式和四字式 3种,款式有正方形、圆形、倒梯形。一字式和二字式字体多为小篆,四字式篆隶两体。
造等方式应用于地砖、梁、柱、斗拱、门窗、墙壁、天花和屋顶等处所。
秦汉时期的建筑艺术
秦咸阳宫城
咸阳城战国后期由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开始营建,十三年 (前349)由栎阳迁都于此,位于现陕西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坛庙建筑

中国建筑史第三讲-坛庙建筑
祭祀“天”,“地”自汉代起,以后各 代或分祭,或合祭,如西汉分祭天地, 东汉、晋则合祭。祭天用圜丘,即在国 都南郊选择高亢之地设圆形的坛;祭地 用方丘,即建在国都北郊选择低洼的地 势所设方形的坛。圜丘和方丘的层数和 尺寸各代也有不同的定制。
“明堂”又 称“世室”、 “重屋”, 为古代天子 居住、布政 教、沟通天 地祖先的场 所,其功用 相当于后代 宫殿和坛庙 的总和。
三、太庙
四、孔庙
第三讲完
坛庙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一,建筑布局严正有序,气氛庄严肃穆。 第二,建筑形式多带有象征意义,如建筑物的高度,柱子
的数量、台基的层数等等,都可能与一些古人宇宙天地的 观念或数字暗合。 第三,建筑群中往往需要一些其他世俗建筑所没有的,用 于祭祀功能的特殊建筑,如神厨、宰牲亭、具服台(殿)等。
一、天坛
内,以利安全。
第二节 宋代-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1、圜丘
棂星门 棂星门是小木作门窗的一种。早期的棂星门是在两 根木柱的中上部穿一根两边出头的横木,形成门框, 门框上装双门扇,门扇上部为直棂透光,下部为嵌 板。较大的棂星门柱上再用斜撑加固。棂星门多作 为住宅、祠堂的外门。明清坛庙内设的棂星门改用 汉白玉石柱、梁,柱梁交界处装饰有月板,柱顶为 宝珠,柱前后附以抱鼓石以增加稳定性。棂星门造 型简练凝重。符合坛庙所需的氛围。
2、皇穹宇
3、回音壁
4、丹陛桥
5、祈年殿
二、社稷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我国古代城市积累的丰富经验 1.选址: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很重视,
往往派遣亲信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 况,主持营建;
2.防御: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着的安
全,有城与郭的设置;
3.道路:城市道路系统绝大多数采取以南
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
4.娱乐: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从南北朝 5.绿化:我国古代对都城绿化很重视; 6.防火: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不断提高,
1、汉长安的建设;
1)布局不规则,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 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 几座宫殿陆续建造,布局比较分散,是在大 宫中有小宫和林木池沼的布局方式; 2)东南与北面郊区设置7座城市——陵邑; 3)八街九陌;
2、北魏洛阳的建设;
1)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有外郭、 京城、宫城三重城墙; 2)宫城偏于京城北侧,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 线上; 3)里坊的规模是1里见方,每里开四门; 4)宫城正门中为城门,门楼七间,前列双阙, 门与阙间有土墙联接; 5)《洛阳伽蓝记》;
■平原地带的城市:明清西安城
西 安 钟 楼
■江南水网地区的城市:古城苏州
水苏 城州 门盘 门
■抗倭防蒙军事性质的城市:辽宁兴城和蓬 莱水城
辽 宁 兴 城 北 门
山东蓬莱水城入海口俯视
■其他性质的城市:新疆交河古城
八达岭长城
河北山海关东门
甘肃江堰铁索桥远景
东西交通不便!
7、明南京的建设;
1)南京城独特的不规则布局形式; 2)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 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 3)宫城的轴线布局,标准的左祖右社; 4)南京宫殿外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 和外郭; 5)南京城墙工程; 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 的顺应,是南京城布局的指导原则。
第三节、地方城市的建设
■春秋战国时地方城市迅速增加; ■地方城市是各地政治、军事的据点,同时又 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有些是交通枢纽,有些是手工业中心,有些 是对外贸易的港口,或兼而有之; ■我国古代县以上的城市始终在1000座以上;
■作为府县治所在的地方中心城市,都有一套相关机构 与设施,以保障政权的有效运作。 ■在明代,这些设施包括:府县衙署(行政首脑机构)、 察院(即监察御史院的建成,检察机构)、税课司(局) (税收机构)、巡检司(警察机构)、仓贮(官粮储备 处)、儒学(官办学校)、阴阳血与医学(掌管天文气 象灾祥报告及医药的机构),惠民药局(掌管医药施 舍)、养济院(收养孤儿孤老)、漏泽园(掩埋无主尸 孚)、山川坛(祭当地山川及风云雷雨之神)、社稷坛 (祭五土五谷之神)、厉坛(祭无祀所鬼神)、城隍庙 (祭当地保护神)、八蜡庙(祭八种农业神)及先贤庙 (祭孔子等先贤先圣)等。
■地方城市的其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以下 四个方面:
1)防御工程 2)水利工程 3)道路与下水道 4)邮驿设施
■具体布局实例:
1)平原地带的城市:明清西安和明归德城 2)防御要求的城市:明宿县城和明如皋县城 3)多江河山丘地区的城市:山城重庆 4)江南水网地区的城市:明松江府城和古城 苏州 5)抗倭防蒙军事性质的城市:辽宁兴城和蓬 莱水城 6)其他性质的城市:丽江古城、新疆交河古 城和长城嘉峪关等;
《三礼图》中 的周王城图
■实例示意
三重城; 宫城北部有池苑, 南部为宫殿; 开始采用版筑夯 土技术;
河南偃师二里 头尸沟乡商城
◆实例示意
有城池三道: 外城 内城 宫城
春秋小国淹国 都城示意图
■战国到三国期间都城规划的特点:
(1)选址综合地考虑政治、经济、军 事防御等因素; (2)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布局; (3)集中的市场; (4)闾(lu)里制度的建立;
4、隋大兴(唐长安)的建设;
1)新建都城: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 外郭罗成;全城布局规整; 2)功能分区明确:官府集中于皇城中,与居 民市场分开; 3)漕运——广通渠; 4)太极宫和大明宫; 5)唐长安西市,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6)长安城的里坊大小不一; 宇文恺和高颖、杨素
4、唐东都洛阳的建设;
第三讲:城市建设
学习要点:
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历 史阶段的主要特点; 2.重点认知中国古代唐长安城及明清北京 城的演变过程和布局特点; 3.地方城市的建设; 封建社会是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 阶段,也是古代城市发展的繁荣期。
第一节、概说
一、我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 •二、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我国古代城市积累的丰富经验
6、元大都;
1)南北二城并存的格局; 2)以宫城和皇城为中心布置;道路系统规整 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 3)干道和“胡同”,街巷布置; 4)皇城偏于城南,不同于传统的宫殿布置方 式;
6、明清北京的建设;
1)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 “北缩南扩”; 2)北京城城墙的形制及特点; 3)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心,其核心部分 是宫城(紫禁城);左祖右社; 4)贯穿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详见第一讲内容) 5)四个商业中心,繁华的商业活动;
1)新建城市,地势平坦,布局整齐; 2)宫城不居中而偏于西北隅开;宫城的轴线 向南正对龙门伊阙; 3)唐朝的重要粮仓——含嘉仓; 4)上阳宫;
5、宋东京的建设;
1)北宋东京(汴梁)由州治扩建而来,故宫 城规模比较小;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 城,又外包一圈罗成;功能布局不够集中; 2)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 突出; 3)传统里坊制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开放的 街巷制; 4)漕运非常发达,城市经济繁华; 5)《清明上河图》;虹桥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大致有三种 : 1、新建城市:早期先秦都城; 2、依靠旧城建设新城:汉长安、 隋大兴、元大都; 3、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北宋东京、 南宋临安、明南京、明北京统 治机构;
二、具体实例分析 :
1、汉长安的建设; 2、北魏洛阳的建设; 3、南朝建康的建设; 4、隋大兴(唐长安)与洛阳的建设; 5、宋东京的建设; 6、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建设; 7、明南京的建设;
一、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2.手工业和商业区 3.居民区
统治 机构
手工业
居民区
1.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a.内容:政府机关和居住 b.宫殿的位置:城市的中轴线 c.防御性
二、各历史时期的城市形态发展大致 可分为四个阶段: 1.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 和夏商周三代; 2.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3.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到唐; 4.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以后的城市模 式;
3、南朝建康的建设;
1)“虎踞龙蟠”的地理位置; 2)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 街向南延伸;居民区集中在都城南秦淮河两 岸;都城初建时用竹篱围成; 3)军事堡垒——石头城; 4)建康的市集多而分散; 5)整个建康城按地形布置成不规则形状,而中 间的御街砥直向南; 6)河道及漕运发达;
城市防火问题也突出起来; 划与建设 ;
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及郊区风景区;
7.排水:城市排水处理历代均有很好的规
第二节、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一、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 二、具体实例分析;
■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 一切围绕着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次序上也是先宫城、皇城,然后 才是都城和外郭城; ◆在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 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 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才是一般庶民 住处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河南登封观象台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丽 江 古 城 鸟 瞰
■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
平 遥 古 城 城 墙
嘉 峪 关 平 面 图
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1.君权至上 2.非独立性:既是行政体系中的一环,
又是功能网络中的一环;
3.城乡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本次讲课结束!
■城市的发展历程:
◆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朝的都城 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 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城市已有“城”与“郭”之分,“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 ◆我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从西向东推移的趋 向,其原因是经济中心的东移;
《周礼·考工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