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领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2、感悟人物在《最后一课》中的思想情感变化,从中获得不同环境造就人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社会环境变化的重压下,人物性格、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领会个别句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2——3课时教学过程:一、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以此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包括解释字词)二、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攻占法国,使柏林和阿尔萨斯一带地区的法国人只准说德语,《最后一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
三、作者:都德——法国作家。
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文学家)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简述训练:(1)学生用简洁的话语叙述故事情节:(2)教师等待作总结:①找清人物:我——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郝叟老头。
②理请情节: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2)—宣布散学(23—28)。
③社会背景: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文中有两处简语)2、了解较为详细的故事情节:以上只是表面现象的不同,其实人物的心理更不相同。
1、怎样理解词语含义?2、采用描写方法?3、表现老师的思想情感2、领会人物的变化过程,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3、在11——23中1)韩麦尔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了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复杂的心情。
一处:表现他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
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二处:表现了他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
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2)韩宣布完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内心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
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
再次:他明白了老师穿礼服和镇上那些老年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他对老师产生了同情和敬意。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重大的主题,展开动人情节,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年级学生初步阅读小说,可以引导其关注小说艺术上的小中见大的叙述视角,让学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细节描写,来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主题。
【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理解韩麦尔先生形象特点,深入理解文章主题;2.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3.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本课场景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学习片段写作。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说主题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是如何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爱国的题材,并能达到深刻动人的艺术效果的。
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2.一、导入《最后一课》这部小说只有三千字左右,却曾给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它闪耀的爱国主义精神,曾引起多少人的共鸣,为什么一个小故事就能承载这么重大的题材?能有如此深入人心的力量?这就需要艺术家的独具匠心,今天,我们通过深入研读这篇课文,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指图进行背景介绍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文化理解与传承:
-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培养家国情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了解历史背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这篇课文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侵略的阿尔萨斯省,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它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韩麦尔先生的表现。通过分析他的语言、动作、心理,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
-阅读策略培养:指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细读等不同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难点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区分不同修辞手法,更不知道如何在写作中运用。教师应通过具体例句分析,帮助学生识别并学会运用。
-人物情感的理解:七年级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韩麦尔先生复杂的内心情感。教师需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去揣摩。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爱国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此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体会到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品质,但仍有少数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人物内心情感。我认识到,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人物心理分析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从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和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在自主学习方面,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
四、教学流程
其次,关于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分析,学生们在理论层面能够掌握,但在实际分析中应用不够熟练。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提供一些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多加练习,提高他们在实际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外,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但在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自己的思考不够独立。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中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后练习的完成: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对课文主题和修辞手法的应用。
举例解释:
-生字词“诀别”在文中的使用,表达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深深不舍,学生需理解其情感色彩和语境含义。
-小弗朗士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悔恨和觉醒,这一心理转变是理解文章主旨的重要部分。
-文中“时钟敲了十二下,声音是那么沉重”运用了拟人手法,学生需学会分析这种修辞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最后一课》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经经历过离别,感受过不舍和后悔?”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情感变化。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课堂氛围非常好。但在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在提问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艺术,提出更具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通过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感受到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国家和文化的深厚感情。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他们能迅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但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生字词的复习和巩固。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在达到预期目标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收获知识和成长。
为了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情感转折的原因。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情感,从而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最后一课》,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增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观点的能力。
6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6 最后一课-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一课》作者的生平以及代表作品。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的教学;文章的中心思想的理解。
2.教学难点: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阿尔芒·马洛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2.学生自主阅读有关资料或通过讲解等方式了解。
2. 教师导读1.教师通过导读,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大意,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看法和疑问,进行课堂讨论。
3. 教师重点教学1.教师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并点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2.教师讲解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学生自主阅读1.学生独自阅读该文章,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2.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文章内容,互相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5. 课堂讨论1.老师引导学生就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讨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2.学生通过表述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6. 作文练习1.老师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2.学生可以在边写作边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四、作业布置1.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解答。
2.学生按要求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练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的阅读技巧,还进一步提高了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获得了知识。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
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代表作有《磨坊书简》《小东西》等。
《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资料《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不久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教法语。
《最后一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3.体裁简介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4.字音字形膝头(xī)紫藤(téng)钥匙(yào shi)踱步(duó) 惩罚(chéng) 祈祷(qídǎo)郝叟(hǎo sǒu)5.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三、合作探究(一)理清思路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3.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悟。这些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6.教学评价的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课堂表现,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方面,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a.能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b.能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创作一篇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作文。
4.表达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沟通。
a.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能够通过作文等形式,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d.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e.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以“假如我是小弗朗士”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最后一课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理解文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a.能从课文中发现并解读作者对小弗朗士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
b.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背景进行分析,理解人物情感变化。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a.能理解并体会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
活动一:导入
学生评价回答自己喜欢的语言。
初步认识为什么我们喜欢汉语,因为那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感到亲切。
听说同学们见多识广,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哪一位同学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这三个国家的语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爱祖国!
但140年前,在一个淳朴的法国小镇,一个看似普通的课堂里,一位悲壮的爱国者,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却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
3、前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两名青年在大屠杀发生地扮日本武士拍照。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你对他们的行径有什么看法
1、老师引读精日的行径,这一小撮人在精神上把自己当成了日本人,这些人被人们称为精日。板书精日
2、我们都有一颗炽热的爱国者心,希望同学们牢记习总书记的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成为一个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中华好儿女。板书不忘初心
学生独立思考:这教室与平日的教室的情形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课文14----23自然段。找出三种课?用横线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同桌交流。
在全班展示。
(三)跳读课文8----29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一两处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做一些批注。
学生自己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在大班展示。
活动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要求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然后说出阅读初体验。
2、学生阅读后展示。
老师提示可以用我读出来——-——的格式来说。
学生默读后,老师利用计时的方法检验默读速度。
初中生的默读速度应该是每分钟读500字,此文2777字,所以学生应该在五分钟多一点读完。
活动四:精读品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文中人物面对国土沦丧时的爱国之心。
2、借助圈划、讨论等形式,体会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对于小弗朗士来说,这节“最后一课”和平时的课是否不同?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看来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最后一课”非同寻常。
二、为什么这堂课变得如此“非同寻常”?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到依据?1、伏笔:“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2、D11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新老师明天就到。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3、背景补充:《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即普法战争的第二年。
这场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
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而发动了这场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三、面对这样一节意义非同寻常的课,小弗朗士的情感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追问从哪里看出来?请学生找到文中在肖像、心理、环境上细节化的描写,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以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1、课前厌学、诧异;课上好学、懊悔;下课痛心、懂事。
小结: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便是串起整篇文章的线索。
(小弗朗士: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惧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2、小弗朗士的情感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亡国的惨痛给这样一个虽淘气却并不坏心眼的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使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怀猛然觉醒,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的教育作用。
四、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动作、语言、肖像等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D10 肖像●D18-20 语言第18节:“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六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 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熟悉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一个爱国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从而引导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1、以读启发思考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扶—放—收结合先扶着学生研读重难点部分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理解其余部分内容,最后由师生讨论交流,小结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2、2、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结合工具书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喜欢汉语吗?喜欢学语文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2学生读文思考,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归结概括。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和主题。这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达沃代尔创作的一篇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小说。它讲述了在普法战争中被占领的阿尔萨斯地区,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分析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的教导下,如何从对法语的轻视转变为对祖国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生字词掌握:如“惋惜”、“祈愿”等词语,需学生能正确读写,并在句子中运用。
-写作技巧分析:作者通过对课堂环境的描绘、人物动作语言的刻画,展现了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的关爱和期望。
-主题思想领悟:通过学习课文,学生应能理解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
2.教学难点
-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需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最后一课》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字义,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3.课文结构分析: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情感和主题。
4.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课文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认识到爱国情怀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5.写作特色鉴赏: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感表现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一、核心素养: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
(语言建构与运用)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二、教学建议《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
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
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
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
教学重难点: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
这是爱国情怀。
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
这也是爱国情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母语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和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他们所了解到的法国作家都德以及《一课》的背景。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思考“一课”意味着什么。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掌握字词的含义。
2.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同学们关注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一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生字词和课文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第二段,思考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第二段,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
2.引导同学们关注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等,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第二段的理解,以及对小弗朗士心情的分析。
四、小组合作1.将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巩固课文理解和人物分析。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结尾,思考其深层含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结尾,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4.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揣摩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难点:通过诵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本文三要素并初步感知主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字词积累
1.导入新课
2.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3.出示幻灯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注音:哽赚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解释:宛转懊悔祈祷哽咽诧异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朗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2.默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让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交流讨论后明确: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三.体味语言理解思想
(一) 品读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特别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当时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的现实。
(二)品读小说中人物描写的语句。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形成书面笔记,准备下节课交流)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分析情节入手,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思想
教学步骤:
一. 体味语言理解思想(继续上节课内容)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从三方面发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
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
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学生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a.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b.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c.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
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
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法兰西万岁”这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二.指导诵读加深理解
1.指名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物描写的语句进行诵读。
2.学生评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3.教师选精彩片段,进行范读。
4.学生散读。
三、激活思想迁移运用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体验反思:有人说,在和平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表达爱国情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呢?
四、作业:
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为小弗朗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
提示:利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上学路上贪玩——怕提问(开端)
上课之时难过——懊悔(发展)爱祖国恨敌人
下课之后成熟——悲愤(高潮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