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药物吸收共73页

合集下载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定义
特点
定义
非口服药物的种类
吸入剂
眼部用药
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
包括眼药水、眼药膏等。
注射剂
皮肤贴剂
其他
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如口腔喷雾剂、肛门栓剂等。
对于急需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心绞痛发作时使用的硝酸甘油喷雾剂。
急症治疗
针对特定部位的治疗,如皮肤贴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或炎症。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和适应症的需求,开发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药物制剂。
联合治疗与复方制剂
非口服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如与手术、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复方制剂的开发也将成为非口服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满足患者多病共治的需求。
药物剂型
药物浓度
吸收面积
生理因素
药物浓度越高,吸收效果越好,但需注意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副作用。
药物接触的吸收面积越大,吸收效果越好,例如大面积涂抹皮肤药物或吸入肺部药物。
个体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
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例如注射给药方式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
挑战
非口服药物具有使用方便、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势,为一些难以口服给药或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非口服药物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机遇
非口服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创新
未来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如新型给药系统、纳米药物载体、基因治疗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17-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17-第三章 非口服药物吸收
l
7
2.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im)
● ● ● ● ● ● ● ● ● ● ● ● ● ● ● ● ● ● ●
将药物注射到骨骼肌中,有吸收过程(先经注射部 位的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 环),一般认为药物吸收程度与静脉注射相当; l 优点:起效速率仅次于静注,且比静注简便安全, 比皮下注射刺激性小; l 剂型:溶液(溶剂多为水,也可采用复合溶剂或 油)、乳浊液或混悬液; l 注射容量一般为2~5ml。



















角质化上皮:口腔的保护屏障 颊粘膜、舌下粘膜上皮未被角质化,最有利于药物 全身吸收;其次是齿龈和硬腭 渗透性:舌下粘膜>颊粘膜>牙龈,腭粘膜 无首过效应,直接由颈内静脉进入心脏 吸收途径:被动转运 唾液:pH值为5.8~7.4,代谢酶活性低。
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l
9



















(2)皮内注射(intracutanous,ic或intradermal,id)
l
将药物注入真皮下,此部位血管细小,药物吸收差, 很难进入血液循环; 作为皮肤诊断与过敏试验,注射容量仅为0.1~0.2ml。
l
10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 ● ● ● ● ● ● ● ● ● ● ● ● ● ● ● ● ● ●
q
q
q
q

非口服药物吸收优质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吸收优质PPT课件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肌肉
细胞旁 路转运
细胞通 道转运
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来自角质层
将皮肤角质层剥除后 5-氟尿嘧啶(亲水性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约40倍 阿糖胞苷(亲水性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1300倍 正丁醇(亲脂性药物)的渗透性增加了23倍
三、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1、生理因素
(1)皮肤的渗透性
静注< 50 ml 静滴< 1000 ml 剂型:水溶液剂、乳剂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 起效较快,用量2~5 ml 剂型:水(油)溶液、乳剂、混悬液 吸收途径:
毛细管途径:脂溶性药物(类脂,扩散) 小分子水溶性(孔隙,滤过)
毛细淋巴管途径:分子量大于4000的药物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血流量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运动、按摩或热敷,促进药物吸收 肾上腺素、冷敷,可减少药物吸收
2、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分子量的大小决定药物吸收途径 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药物与组织蛋白的结合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剂型因素
黏液层 纤毛 纤毛细胞
杯细胞
呼吸道上皮细胞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1、制剂因素,制剂粒子的大小
>10μm 2-10μm
2-10μm
2-3μm
不同治疗目的的药物,要求到达不同部位
沙丁胺醇、茶碱、阿托品、色甘酸钠、皮质激 素 等治疗哮喘的药物要求到达下呼吸道。
③给药系统中药物的浓度
药物储库 背衬 控释膜
胶黏层 皮肤 毛细血管
④给药系统的表面积 常用表面积的大小调节给药剂量
3.透皮吸收促进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PPT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其他途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非口服给药途径
贴悠
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贴片途径逐渐进入血液 循环。
注射
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喷雾
吸入
药物通过喷雾器喷入口腔或鼻腔,经呼吸道吸收。 药物通过吸入器吸入肺部,通过呼吸道吸收。
剂型的选择
片剂
适用于口服给药,能够在胃 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贴剂
适用于贴悠给药,通过贴在 皮肤上逐渐释放药物。
注射剂
适用于注射给药,通过直接 注入体内迅速释放药物。ຫໍສະໝຸດ 特殊人群的非口服给药注意事项
婴儿
给药剂量应特别注意,需要谨慎计算和调整。
老年人
因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孕妇
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应遵循孕期安全的原则。
非口服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性质
2 给药部位
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 速度。
不同的给药部位吸收速度有差异,如肌肉 注射相较于皮下注射更快。
3 生理状态
4 影响非口服吸收的药物交互作用
个体差异、饮食、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对吸 收速度产生影响。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 吸收速度。

第三章第五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第五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五节肺部给药吨*案例3-7 —A道中下部位的给药方式。

常用的剂型有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等。

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起效快、首过效应小、病人服用方便,可有效实现肺靶向给药、全身给药和大分子给药,极具发展和应用前景。

一、呼吸器官的结构与生理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囊组成。

从气管到肺泡,气道的管径越来越小,但数量却大大增加。

呼吸道表面覆盖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细胞间夹有杯状细胞,柱状细胞游离面可见纤毛。

上皮覆盖着含有糖蛋白、磷脂等成分的黏液,有保护呼吸道和湿润吸入空气的作用。

药物在肺部主要的吸收部位是肺泡。

正常成人大约有几亿个肺泡,总表面积约为200 m2,与小肠粘膜的微绒毛总面积大致相当。

肺泡是半球状的囊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厚度仅0.1 um〜0.5卩,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

肺泡隔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及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间的厚度仅约1是气体交换和药物吸收的良好场所。

由于肺泡吸收表面积大、毛细血管网丰富、转运距离极小,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

另外肺部给药相对胃肠道给药来说,对药物的代谢作用较小,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影响。

肺泡内表面还存在一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磷脂。

它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此外,在肺泡隔内常可见到一种体积大的圆形细胞为肺巨噬细胞(进入肺泡腔的巨噬细胞称为肺泡巨噬细胞),它可清除外来异物或将其转运至淋巴系统。

二、影响药物肺部吸收的因素(一)生理因素1 •呼吸道的防御作用呼吸道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能够使停留在该部位的异物在几小时内被排出。

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就越弱,而在肺泡,由于没有纤毛,异物停留可达24 h以上。

有时不被纤毛运动清除的微粒可被肺泡内的巨噬细胞通过吞噬作用有效转移。

通常被纤毛运动清除的量越少,药物能到达肺深部的比例就越高。

非口服药物吸收75页PPT

非口服药物吸收75页PPT
Thank you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6、最大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非口服药物吸收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综述课件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综述课件
年龄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上存在差异,对药物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
性别
某些疾病状态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如肠道疾病可能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
疾病状态
PART
04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研究进展
REPORTING
新型给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非口服给药技术不断涌现,如透皮给药、吸入给药、植入给药等。这些新型给药技术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方便的使用方式,为非口服给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药物通过吸入进入呼吸道,能够快速达到作用部位,起效迅速。吸入给药需要注意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药物的吸入效率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等问题。
皮肤给药是将药物通过皮肤表面传递到体内,具有方便、长效等优点,但药物的渗透能力和皮肤的吸收能力是关键因素。
注射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等不同方式。药物通过注射直接进入血液或肌肉,能够迅速达到有效浓度,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胰岛素、抗生素等。注射给药需要注意注射技巧、药物配伍和消毒等问题,以避免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
吸入给药是将药物以气溶胶或雾状形式送入呼吸道,直接作用于靶部位,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等优点,但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和药物的吸入效率是关键。
PART
05
非口服给药的未来展望
REPORTING
基因治疗
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为非口服给药提供新的途径。
纳米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副作用。
免疫疗法
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疾病,为非口服给药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利用非口服给药技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肿瘤部位,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皮肤给药包括贴剂、乳膏、喷雾等方式。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能够实现长效给药和方便使用。皮肤给药需要注意皮肤的健康状况、药物的渗透能力和用药部位的正确选有用药量少、副作用小等优点,但眼部刺激和药物的眼部吸收效率是关键因素。

非口服药物吸收版课件

非口服药物吸收版课件

急救
在急救领域,非口服药物 吸收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 救治患者,如心肺复苏时 使用的肾上腺素注射等。
特殊人群
对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 ,如吞咽困难、胃食管反 流等,非口服药物吸收可 以提供有效的给药途径。
02
非口服药物吸收的原理
药物释放原理
药物释放原理是指药物从制剂 中按要求缓慢或快速释放出来 的过程。
特定环境
在某些特定环境或紧急情况下,如 战场、灾难现场或太空任务中,非 口服药物吸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05
非口服药物吸收的案例分 析
案例一:透皮吸收贴剂的应用
总结词
透皮吸收贴剂是一种非口服药物吸收方式,通过皮肤吸收药物,具有方便、安全、稳定 的优点。
详细描述
透皮吸收贴剂是将药物与渗透促进剂混合后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再覆盖保护膜而制成的 制剂。使用时,将保护膜揭去,贴敷在清洁干燥的皮肤上,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 循环。透皮吸收贴剂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维持药物浓度的慢性疾病治疗,如心绞痛、高血
非口服药物吸收不需要通 过传统的口服方式,可以 随时随地使用,不受时间 和地点限制。
高效性
非口服药物吸收通常可以 更快地达到药物峰值,因 为它们绕过了消化系统的 缓慢吸收过程。
个性化
非口服药物吸收可以根据 患者的具体需求和偏好进 行定制,例如剂量、释放 速度等。
缺点
成本高
非口服药物吸收通常需要更复杂的制 造工艺和材料,因此成本较高。
注射给药技术
注射给药技术是指通过注射器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 环系统的给药方式。这种技术通常用于治疗急症或需
要快速起效的疾病。
输标02入题
注射给药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注射器将药物直接注入血 液循环系统,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课件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ppt课件

2019
-
13
2、剂型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1、分子大小与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扩散有关,分子体积 大,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小。 2、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容易进入角质层,透皮速率 大。 制剂基质的性质 1、油脂性基质在皮肤表面可形成封闭膜 2、W/O型乳剂>O/W型乳剂
2019
-
14
经皮吸收促进方2019
1
Contents
一、直肠吸收
二、经皮吸收 三、注射部位的吸收
2019
-
2
一、直肠吸收
(一)直肠解剖生理
• 直肠在大肠末端,为从乙状结肠到肛门的长约20cm的笔直部 分,最大直径5-6cm; • 直肠粘膜表面无绒毛,皱褶少,表面积只有0.02-0.04m2,比 小肠小的多; • 直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结合要比小肠部分更紧密,跨膜转运阻 力更大;
(二)皮下注射的吸收:皮下结缔组织内间隙也很
多,药物由皮下注射部位经水性细胞间隙扩散至毛细血管 内,其吸收过程与肌肉注射相似。
2019
-
1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 生理因素
2、药物的理化性质
3、 剂型因素
2019
-
20
1、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血流丰富的部位吸收快、多 肌内注射吸收的速度和程度为:上臂三角肌 >大腿外侧 肌>臀大肌
2019
-
4
(四)经直肠吸收的特征
1、大肠中药物吸收随其亲脂性上升而一直上升,没有下降 阶段。 2、在直肠下部吸收的药物可直接进入全身循环,避免肝脏首 过效应。 3、直肠内蛋白质分解酶的活性低,可以考虑将直肠作为那些 易受酶影响而失活的药物(如酶类、肽类药物等)的吸收部 位 4、制剂给药后在大肠移动少,直肠分泌液少,可得到较高的 浓度梯度,有利于药物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