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粮食产业改革之外贸篇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

改革开放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变化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中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

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

制成品出口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除传统的纺织品、轻工业品外,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也迅速增长,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10%上升到2004年的42。

9%。

外贸主体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早期国有企业几乎支配了全部外贸发展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

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中包括外贸体制的改革。

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包括对外资企业),以及贸易公司自主化改革,其中又分为三个分阶段。

(1)1979年至1987年间,政府根据政企分开,外贸实行代理制,工贸结合,技贸结合,进出口结合的原则,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简化外贸计划内容,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

(2)1988年至1991年期间,全面推行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政府,外贸专业总公司与工贸总公司向中央承包出口收汇,上交外汇与经济效益指标。

承包单位自负盈亏,出口收汇实行差别留成。

(3)1990年12月9日,外贸企业出口实行没有财政补贴的自负盈亏,以完善对外贸易承包经营责任制。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外经贸部下放部分权力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的措施,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外部环境。

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与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中国大米的贸易形势及贸易政策探讨

中国大米的贸易形势及贸易政策探讨

内容摘要伴随国际大米贸易量的日益增长,大米出口国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大稻米强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贸易政策。

今年伴随国际大米价格的快速上涨,世界粮食贸易的形势和各国的贸易政策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和消费国,大米又是占一半消费量以上的重要粮食及经济作物,中国大米的进出口有着平衡国内需求的重要作用,并对国际大米市场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当今国内外大米贸易形势和政策作一些探讨,并介绍和分析中国的大米贸易的历史及现状,近年来特别是入世后国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和面对目前粮价攀升的形势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最后进步探讨要如何更好的适应入世后经济自由化带来的挑战,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

关键词:中国大米、贸易政策、经济自由化、ABSTRACT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rice volume of trade the day-by-day growth, rice-exporting countries among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competition the major rice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their trade policies more effective suited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year followed the international rice price the fast rise, the world grain trade situation and various countries' trade policy has the big change, China has taken the world China as a major world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er countries, rice is the consumption of more than half of the important food and cash crops, the Chinese rice import and export has the balanced domestic demand influential role, and had the important profound influence to the international rice market.This article makes some discussions to now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ice trade situation and the policy, and will introduce and analyzes China's rice trad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trade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grain price rise and face the situation by taking measures to deal with,Finally progress to discuss how to better adapt to the post-WTO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opening up vast overseas markets.KEYWORDS:Chinese rice,Trade policy,Economical liberalization正文目录第一章引言 (1)第一节选题背景 (1)第二节选题意义 (1)第三节研究思路 (2)第二章世界稻米贸易的现状 (3)第一节国际稻米贸易当今的趋势 (3)第二节世界主要稻米国的地位与特点 (3)第三节世界主要稻米国贸易政策 (4)第三章中国的大米贸易 (6)第一节中国大米的贸易史 (6)第二节中国稻米贸易的现状 (6)第三节中国大米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7)第四章中国稻米的贸易政策 (10)第一节中国的贸易政策分析 (10)第二节中国面对全球粮价上涨的应对政策 (11)第三节中国大米贸易未来发展策略 (12)第五章总结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精选多篇)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精选多篇)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精选多篇) 第一篇: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评价外贸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它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民经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

自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也陆续展开,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在层次上渐次推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版权所有外贸统制专营时期~与产品经济和单一的计划经济的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当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

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有利于将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隔离开来,有利于控制中国进出口水平和构成,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

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一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统得过死,阻碍了企业与买方、卖方的接触,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

三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

而且未能体现地方、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放权过渡时期~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年,经贸部实施简政放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而以如下三项最为重要:一年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年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的留成外汇;二年月,明确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这些机构包括经贸部所属外贸公司和分公司,其他部门所属的外贸公司,省政府经营的外贸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发展变迁及其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外贸发展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贸发展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总值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出口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1978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始开展与国际贸易的交流。

1980年代初期,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还不足100亿美元,但经过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努力,1985年我国的出口额已经达到了600亿美元。

这一时期,我国外贸的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对外汇管理、进出口许可证、关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我国,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1990年代至今的外贸发展1990年代以后,我国外贸进一步加速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角色。

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外贸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在10%以上。

2019年,我国货物贸易额达到了4.57万亿美元,货物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机电产品、纺织品、鞋帽、玩具等成为我国的传统出口货品,而在近年来,高科技产品、新能源产品等也成为我国出口的新亮点。

三、外贸发展的原因分析1.政府政策的引导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推动了外贸的发展。

例如,贸易前置审批制度的取消、关税的降低等。

此外,政府加大了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如出口退税等措施,更好地推动了外贸的持续发展。

2.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进出口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外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与此同时,企业在技术、品质、营销等各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改进,更好地满足了国际市场的需求,推动了外贸的发展。

3.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得全球化进程加快,降低了跨国贸易的成本,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

我国抓住了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推动了外贸的发展。

总之,我国外贸在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历史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历史演进:
1. 初期阶段(1978年-1992年):这一阶段中国主要出口传统
的农产品和轻工业制成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

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些产品具有竞争力。

2. 转型阶段(1992年-200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开始加快
向中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转型。

这主要包括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高技术制造产品。

中国在这一阶段吸引了众多跨国公司的投资,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3. 高速增长阶段(2002年-2010年):在这一阶段,中国成为
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国。

中国不仅加快了对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也大量出口了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如家具、玩具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4. 提质增效阶段(2010年至今):近年来,中国通过加大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中国出口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制造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领域。

与此同时,中国还加强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中国出口贸易结构经历了由传统农产品和轻工业制成品向高技术制造业和中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

这个演进过程中,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标志性事件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标志性事件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标志性事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

正式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突破思想藩篱,砥砺创新勇气,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的30年,同样波澜壮阔,同样惊天动地。

经过挑选的35个标志性事件,虽然并不全面,但是他们所代表的改革开放思想,他们的创新性、带动性和影响力,基本描绘出了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所走过的30年历程。

1、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

香港永新集团董事长曹光彪因为经营毛纺生意,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陈诚忠常有联系。

“四人帮”倒台后,陈诚忠希望曹光彪能帮助中纺公司向外国市场推销国产毛衫。

但当时的国产毛衫,花样古板、质量欠佳,很难推得出去;同时,內地工厂生产管理落后,工人积极性不高,产品出了次货也无人负责。

于是曹光彪表示不如由他到国內来办一个工厂试试。

为此,曹光彪草拟了一份建议书,提出:在接近香港或澳门的地方投资开办一间现代化毛纺厂,由內地负责提供土地,香港永新负责提供机器设备、厂房图纸、建筑材料和人员培训,工厂建成后专门为永新进行羊仔毛、兔毛的加工生产。

原料由永新进口,产品亦全部由永新外销。

合作为期五年,机器设备费用以加工费作为补偿。

建议书送出后,不到三个月时间,曹光彪就接到通知,请他到澳门去出席毛纺厂协议书的签订仪式。

1978年8月31日,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与香港永新企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成立香洲毛纺厂。

1979年11月7日,香洲毛纺厂正式在珠海落成。

曹光彪成为1948年以后第一位重返中国经济舞台并颇有建树的香港资本家。

曹光彪由于一举投资数百万美元,在珠海开设了香洲毛纺厂,并由此而开创了“来料加工”、“补偿贸易”等一系列先河,被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先行者”。

由于曹光彪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示范效应,国务院于1979年9月颁布了《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办法》,补偿贸易在全国正式推广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外贸的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
第一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贸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贸发展非常缓慢。

1950年代至1970年
代期间,由于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向型政策,导致外贸出口增
长率不高。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在外贸方面几乎没有足够的
能力和经验,因此几乎没有出口和进口。

第二章: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外贸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随着中国出现对外开放的新政策,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外贸出口开始增长迅速。

从1978年至1985年,中国的出口额从46亿美元增长到了207亿美元。

第三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外贸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1年),中国的外贸迎来了一个
新时代。

2001年至2010年期间,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中国
的外贸增长,从2001年的5100亿美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9474
亿美元。

第四章:中国外贸的最新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的外贸发展正在经历一些新的趋势。

一方面,中国
的出口和进口正在逐步平衡,中国正在加强对进口的需求,这也
增加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互动。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政策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这也对中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五章:中国外贸的未来趋势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对外开放和外交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外贸的重点,这将为中国的外贸提供更好的增长动力。

另外,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形式的外贸将随之出现,中国的外贸也将走向更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

广元市三十年粮改回顾与发展对策

广元市三十年粮改回顾与发展对策
. 解决 农 民 “ 为 卖粮 难 ” 问题 。
国 务院 决定 取 消粮 食 统购 。 改为 合 同定 购 , 同定 合 购 以外 的粮 食 , 由市场 调节供 求 , 实行议 购议销 , 粮
川省广 元市 粮食 战线坚持 解放 思想 .实事求 是 . 因 地制宜 。 深化 改革 的思想路 线 , 真贯 彻落实 中 央 、 认 省、 市粮 改政 策 。 坚定 不移推 进粮食 流通 体制 改革 , 完 成 了从统 购 统销 的计 划 经 济 向社 会 主义 市场 经
食 企业 不 能实现原 粮顺 价销 售 . 了弥补 企业 经营 为 ( )长期 执行 统购统 销 为主的计 划经济 粮食 一 政 策 ( 9 3年至 1 8 15 9 4年 ) 。这一 时期 , 国家长 期执 亏损 . 市粮 食行 业大力 发展 粮食 加工业 和多种 经 全
营. 先后 投 资建 成 了 1 4家年 生产 能力 5 0 一 0 0 0 0 l0 0 吨的粮 油 、 料加 工 厂 和广元 、 溪 、 阁 、 饲 苍 剑 旺苍 粮
食 安全 .进 一步 提 出粮 食 省长 负 责
制 .同时 通过 行 政手 段 对 非 国有粮 食 经营 主体 严 格 限制 .确保 国有 粮
食 企 业 在 粮 食 流 通 领 域 中 的 主 渠 道
粮食 “ 产需平 衡 , 略有结余 ” 。
《 ) 食流 通 “ 轨 制 ” 企 业 二 粮 双 和 经 营 管 理 改 革 (9 5年 至 1 9 18 92 年 ) 18 。 9 5年 , 根据 全 国粮食 总 量 收
影响 , 而且对 我 国粮食安全 、 农业政 策及其宏观调 控 措 施发 出了警示 , 出了挑 战 。对此 , 提 我们 应保持清 醒头脑 , 不断 增强危 机 意识 , 持科 学发 展观 , 坚 准确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中国市场体系:30年发展历程30年来市场体系建设显现出明显的渐进性、阶段性特征。

纵观市场体系建设的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市场体系建设的起始阶段。

其背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率先启动,极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

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迅速提高,国家逐步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和个体经营(1984年,全国城乡个体户达930.4万户),逐步放开了小商品价格,对部分工业产品实行浮动价格。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促进了商品分销渠道的市场化发展,一些商品专业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如义乌、温州、武汉汉正街等)。

当然,这一阶段的市场发育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情况下展开的,且仅局限于消费品市场领域,但市场体系建设毕竟已经破土而出。

第二阶段(1985~1991年),市场体系建设的展开阶段。

其背景是,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认识,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

商品价格体系、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出现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价格等多种价格形式。

工业生产资料探索价格“双轨制”,即增量部分以市场价格进入市场流通。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概念,同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路径。

但市场体系建设仍有明显的局限性,改革仍主要局限于“增量”部分,市场的发育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世界及主要国家籼米国际贸易分析

世界及主要国家籼米国际贸易分析

世界及主要国家籼米国际贸易分析世寥震业W.ridAWcuhure2005.5(总313)世界及主要国家籼米一麓帮嘲渊嘲躺攀魏水稻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全球靠大米提供的热量大约为30%以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大米生产增长较快,总产量增长1亿多吨,到1999年,全球产量曾达到4.09亿t的历史最高纪录,随后几年,全球产量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在3.9亿t以上.全世界种植水稻的国家和地区有l10多个,但大米的生产分析.预测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大约占全球大米产量和消费量的90%以上籼米是大米的重要品种.全球水稻生产大国基本以籼稻种植为主,世界十大籼稻主产国籼稻播种面积约占全球水稻播种面积的80%,生产籼稻约占全球水稻总产量的77%,消费籼米约占全球大米消费量的75%.目前大米的国际市场中,籼米市场占80%~90%,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主要食用的大米品种是籼米籼米的主产国也是主要消费国.1.出口状况大米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粮,大米的贸易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大部分大米主产国和消费国不惜巨大的成本代价,采取保护大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福利政策,致使全球大米贸易量相对较小, 每年大约只有2500万t左右,约占总产量的6-3%,分别低于小麦(18.1%)和玉米(11.6%)11.8和5-3个百分点但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大米贸易不断扩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进口增长占消费增长的19%,世界稻米消费需求增长对稻米一25—2005.5(总313)世寥囊业woridAgricuIture围际贸易的依赖性大大增强,籼米的贸易量约占大米贸易量的90%左右①.籼米的口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出口国家是泰国,越南,印度,美国,巴基斯坦,中国,乌拉圭,缅甸,阿根廷和圭亚那,分驯占全球籼米贸易量的32%,l5.2%,l2.8%,l0.1%,9%,6.7%,3.1%,2.4%,1.6%和0.7%(20HD0—2002年平均).十大籼米出口国占到籼米贸易量的94%2.进口状况国际市场进口籼米的圈家多而零散.一般进口量都不大.每年超过百万吨的国家不多.超过50万t的国家有十几个.而且占籼米总进口量的比重不大如以2000—20HD2年平均计算.籼米进口居世界首位的印度尼西亚.进口量为132.3万t.占籼米总进口量的6%:其次为尼日利亚.进口量为126.8 万t.比重为5.8%:依次为伊朗(92.5万t,4.2%),菲律宾(88I3万t.4%),伊拉克(84万t,3.8%),沙特阿拉伯(79万t,3.6%),塞内加尔(67万t,3.1%),巴西(64万t,2.9%),南非(61.4万t,2.8%),科特迪瓦(60.1万t,2.7%),马来西亚(54.7万t,2.5%),古巴(47.8万t.2.2%)和孟加拉圉(45.2万t.2.1%).以上国家③籼米进口占籼米总进口的46%全球籼米贸易一般取决于全球进口需求的大小.但随着全球籼米生产大国向籼米出口大国的发展,未来籼米贸易量增加速度的大小还取决于亚洲几大籼米主产国和主销国的生产量和国内政策的变化目前具有以下特点和趋势:1.籼米出口集中.大国籼米出口量增长较快籼米出口量百万吨以上的围家除美国以外全部集中在业洲国家.主要是泰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和中国.这6个国家出口量占世界籼米出口量的86%.亚洲5国的份额为76%泰国泰固主要出口香米和中,低质籼米.香米最大的市场是美国.中,低质籼米最大的市场是中东,欧洲以及非洲,主要是销往尼日利亚,伊朗,塞内加尔,象牙海岸和南非等大米是泰闰主要的外汇收入.为促进籼米出口.泰国取消出口许可证,使得国内买主与贸易商之间相互竞争.减少了其利润率.而国内粮食价格在他f『J的竞争中上升.使得农户从中受益泰国农民种植籼稻的积极性很高.即使在全球籼米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泰围仍然保持增加出口的势头.当价格上升时.泰国农民将通过一26一加大籼米灌溉面积提高籼米生产.以加大出口未来几年泰国将继续加大出口.将仍然保持全球籼米出口第一的地位印度印度主要出口巴斯马蒂到高收入的国家.最大的市场是中东,欧盟和美围.出口低质籼米到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南非,其他非洲和中东国家2002年,印度籼米出口达到历史最高.超过越南.成为世界第二大籼米出口国印度籼米出口的快速增加.主要是近年来灌溉技术提高和化肥的使用.使得籼米产量提高很快.而且印度出台了促进出口的许多政策.先后取消了各类稻米出口限制.如所有稻米出口的最低出口价格限制.印度政府通过保护价支持收购稻农剩余籼米,鼓励私人部门出口籼米等未来几年印度将仍然是籼米主要出口围之一越南越南最大的籼米市场是伊拉克,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近年越南籼稻出El不断增加.主要原因是越南政府采取提供优惠贷款,完善管理方法(越南将稻米出口配额由过去的统一分配.改为给稻米主产区更多的自主权.降低了垄断权.而且可以在不出现大幅度减产情况下逐步增加配额)和支持商家出口大米等鼓励政策越南籼米生产增长低于围内消费增长.这样越南可能减少籼米的出口.但未来几年仍然是籼米主要出口国之一美国美国籼米主要销往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南非和欧盟等,巴西在供给短缺的时候,也向美国进口籼米美国籼米产量占世界籼米总产量的1.2%.籼米出口却占世界籼米出口的l0%.籼米出口量占美国籼米总产量的32%目前美困籼米出口量排在印度和越南之后美国稻谷协会表示将迅速扩大该国稻谷的播种面积.美国对围内稻米生产进行名目繁多的补贴从长远来看.未来美国的稻谷生产和籼米出口有可能会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形成激烈的竞争而且.除去向中国出口以外.美国还考虑把籼米出口到亚洲其他地区,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主要出口巴斯马蒂和中,低①包括泰国的茉莉香米和印度,巴基斯坦的巴斯马蒂⑦十大出口国中美国籼米出口占大米出口2000年和2001年为78%.2002年为79%:中国籼米出口占大米出口2000年和2001年为72%.2002年为50%:其他国家大米出口基本上全部为籼米③这13国的大米进口基本上全部为籼米世考嚎业w.ridAcuItum2005.5f总313)质籼米.主要销往欧盟,非洲,阿富汗,孟加拉闰,印度尼西亚和中东自20世纪9O年代以来巴基斯坦籼米出V1量增长速度减缓.政府正在通过价格激励,增加投入和技术支持等手段促进籼米产量提高.以增加出口.中国中困主要出口中,低质籼米.主要销往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圉家中困籼米出口受围内政策和国际市场影响较大.因而年度间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现上升的势头l989—1991年中国籼米平均出口量为5O万t左右.2000—2002年达到了148万t.增长了近3倍左右预计中围籼米出口仍然具有上升的势头.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太大2.籼米进口分散.进口大国中除亚洲进口波动较大.多数国家进口稳定.并略有增加全球消费籼米的国家多而分散.进口量不大2000—2002年平均进171量超过50万t的国家有I1个.进口量910万t.占世界籼米进171总量的42%.超过百万吨的国家只有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进口量为259万t.占世界进口量的l1.8%.多数籼米围家进口比较平稳,并逐年增加.如尼日利亚,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巴西,南非,科特迪瓦,马来西亚和古巴等.惟有亚洲的印度尼西亚,盂加拉,菲律宾3大籼米进口国波动较大这3个国家既是籼米的生产大国,也是籼米的进VI大国但籼稻生产受气候的影响很大.进VI的多少取决于国内生产的好坏.因而进VI波动性很大.亚洲亚洲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孟加拉田年度产量受气候影响较大.尽管极力发展水稻的生产,但由于人VI增长仍然较快,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 未来几年这3国仍然是籼米的主要进口斟非洲近几年.非洲在大米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种植面积加大,大米产量逐年提高.但由于人VI增长,国内消费正在由粗粮向大米的消费过渡,大米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未来几年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和南非将保持一定的籼米进VI数量,并有增长的趋势中东中东的伊朗,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进口波动较小.沙特阿拉伯不生产籼米.国内消费主要依靠进VI.伊拉克国内消费的80%以上依靠进VI.伊朗约为35%左右未来几年随着人VI的不断增长.人均籼米消费的逐年提高,进VI将不断加大.将成为籼米的主要进口国拉丁美洲巴西的籼米市场主要南阿根廷和乌拉圭统治.当两国不能满足巴西对籼米进VI的需求时. 主要向美国进口.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巴西人VI的不断增长.仍将进口籼米:古巴未来几年尽管人VI增长不大.但籼米生产不能满足国内籼米的消费需求.还将通过进口渠道解决3.籼米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市场籼米根据碎米率含量分为多种等级.每一等级质量不同.使市场分为不同层次发达国家一般消费的是优质籼米.发展中国家多数消费中低质量籼米但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优质米的国家正在增多.使得国际籼米市场价格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质量特点.竞争日趋激烈如泰国籼米精米分为l1个等级.籼米糙米分为8 个等级.籼糯米和蒸谷米各分为7个等级.各级均有各自的质量要求.这些等级与国际市场标准相一致. 适应了不同消费层次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市场美国籼米分为6个等级.分别叫做美国l号到6号.优质率几乎达到l00%4.籼米出口门槛较高大多数籼米进口国采取多样化的贸易保护措施.一是通过高关税来限制籼米的进口如印度尼西亚政府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协议.印度尼西亚政府对进171大米不收税但印度尼西亚农民要求政府对进口大米征收50%的关税为了保护国内农民的利益.印度尼西亚政府目前正在研究是否取消对进口大米不收税的规定一些国家一是通过实行变动关税,或季节性关税以控制大米进VI.根据国内生产和市场通过关税凋节进VI.以保护本国生产者.二是进VI检疫.在稻米上同样适用,特别是稻谷进VI各国都有动植物检疫制度.被用来阻碍外国农产品(包括稻米)进入本国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三是卫生安全检查.除了动植物检疫之外,从人体健康的角度进行卫生安全检查.阻碍外围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一种有效而较为隐蔽的手段卫生检查措施大大增加了进VI成本.而且可以阻止许多国家籼稻进入.四是控制稻米进VI渠道.有的是困家垄断进VI, 便于控制:有的是变相提高进VI难度和成本五是各种贸易协定.如根据特定贸易协定.阿根廷,乌拉圭控制了巴西稻米市场.除了美国在两国不能保证供应情况下可以出VI到巴西外.其他国家出VI巴西较难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在北美的稻米出VI关税比其他国家低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一27—。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随着中国的迅猛发展,对外贸易对于中国来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和变革几乎可以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通过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与变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及其影响。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是增加外贸收入,以支持国内经济建设。

在这一阶段,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出口、引进外商投资、扩大对外贸易的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1978年颁布的《对外贸易法》,该法规定了委托贸易、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等贸易模式,并放宽了外国投资者的资本进入条件,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对外贸易政策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行更多的市场经济原则,并逐步开放了更多的领域,如金融、服务、农业等。

此外,加入WTO还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贸易体系,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对外贸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自2013年提出的一个大型经济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项目来加强若干经济走廊的贸易和投资联系,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在“一带一路”倡议支持下,中国可以建立更多贸易伙伴,并在更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革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涉及到贸易结构和贸易伙伴。

由于中国经济初步现代化以来对外贸易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府也开始着眼于加强贸易伙伴关系和提高贸易结构。

中国开始致力于建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区,以促进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关系,在IT、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了贸易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

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转变到跨境贸易,从依赖传统贸易伙伴到拥有更加多样化的贸易伙伴,这一切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合理调整和完善。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之谈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之谈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之谈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成就,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惊人的速度。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0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9%。

这一成就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发展模式。

二、外贸出口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外贸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出口总额从20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5万亿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并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长到2018年的59.6%。

城市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城市化进程使得人口流动更加自由,促进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四、农村改革改革开放使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改善。

农村改革包括土地制度改革、乡镇企业创建、农村金融改革等。

这些改革的实施使农村经济活力大增,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同时,农村地区也享受到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改善,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五、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高铁、移动支付、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科技创新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还为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结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增长迅速,外贸出口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经济得到显著改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

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政府的正确决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改革开放的精神,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粮食贸易经营模式

粮食贸易经营模式

粮食贸易经营模式的发展与实例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粮食贸易则是满足不同地区粮食需求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粮食贸易经营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粮食贸易的经营模式,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运作方式和效果。

二、传统粮食贸易模式1. 传统粮食贸易的特点传统粮食贸易模式主要由国家间或企业间直接进行,通过进出口贸易来满足不同地区的粮食需求。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贸易规模庞大、交易周期较长,但稳定可靠。

2. 传统粮食贸易的实例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之一,但自给率有限,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中国与澳大利亚、美国等粮食出口大国进行大宗粮食贸易,确保国内市场的供应稳定。

三、现代粮食贸易模式1. 现代粮食贸易的特点现代粮食贸易模式主要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进行,以提高贸易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交易灵活、信息透明、供应链短。

2. 现代粮食贸易的实例(1)互联网平台:如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粮油批发平台,为粮食生产商和经销商提供在线交易和信息发布的平台,使得粮食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2)电子商务:如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通过线上销售粮食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同时,电商平台也为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提供了新的渠道。

(3)供应链管理:一些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控制粮食的生产、收购、加工和销售环节,以提高效益和控制风险。

例如,美国的ADM公司就是一个综合性粮食企业,拥有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供应链。

四、粮食贸易模式的优势与挑战1. 优势(1)提高贸易效率:现代粮食贸易模式的引入,使得粮食贸易更加高效,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2)扩大市场规模: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技术手段,粮食贸易不再受限于地域,可以更广泛地进行。

(3)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现代粮食贸易模式为农产品的品牌推广和营销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渠道。

2. 挑战(1)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现代粮食贸易模式依赖于互联网和电子技术,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粮食体制改革的历史路径

中国粮食体制改革的历史路径

中国粮食体制改革的历史路径统购统销的时代"1953年10月16日、11月19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从此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进入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李先德研究员说。

当时的农村普遍实行集体所有制,建立了公社,农民没有自己的承包土地,所生产的粮食首先完成国家统购任务之后,剩余的在合作社社员之间进行分配。

"妇女、儿童、男劳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而由于国家统购任务具有强制性,遇上歉收的年景,还可能出现统购粮挤占农民口粮的现象。

"李介绍。

国家统购的粮食作为国家储备和工业领域的产品一样,由各级粮食主管部门按照统一的指令性计划在城市居民中间进行分配。

"当时一个乡一个粮站,收上来的粮食由政府统一调拨。

"河北省南皮县粮食局副局长邵文新说,他总结当时的城乡粮食体制,"基层粮站搞收购,县城粮站搞供应。

上学的、上班的、养猪的都各有供应标准。

所以分配粮食是当时县粮食局的主要工作。

""实际上,1978年开始施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国家对统购统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为了鼓励农民多交粮,1979年国家对粮食统购价提高21%,同时对超出国家'定购粮'的部分实行'超购价','超购价'比统购价高50%。

这一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亿吨跃升至1984年的40730.5亿吨。

但是'统购统销'的粮食体制没有发生变化,农民卖粮只能遵从国家定价。

"李先德研究员说。

双轨制的兴衰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粮食流通体制进入了实质性变革时期。

这一年元旦,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这是中国农产品购销体制由统购统销走向"双轨制"的转折点。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初稿)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初稿)

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发展历程自 1978 年末改革开放进程启动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了我国在政治走向国际化的强大助力.如今,对外贸易与国内投资,消费一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得三大引擎.若将目光观至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我们可以看到,在1950-1978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11.35亿元上升至206亿美元,实现了从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到制成品为主的跨越,但是对外贸易的收支差额仍然表现出周期性的态势,且贸易对象单一的问题也使得我们不能全方位的发展我国的技术性,原创性产业.那么改革开放后呢,又是怎样的一种发展态势呢?数据表明,在1978-1990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由281.4亿美元上升到了1154.4亿美元;在1990-2000年间,由1154.4亿美元上升至4742.9亿美元;2000-2010年间,从4742.9亿美元上升到了29727.62亿美元.如果从1978-2007年计算,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增长了104倍,即从206亿增长到21737亿美元,到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已位居全球第二位, 成为世界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附图一).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4%和9.1%.而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38669.8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204.87.8亿美元,增长7.9%,增速比上年回落12.4个百分点;进口18182.0亿美元,增长4.3%,回落20.6个百分点.单看这样一组数据可能会给人误导—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是对全球的贸易影响还是不容小觑的,的确如此,但是在全球货物贸易额仅增长0.2%的情况下,2012年中国货物贸易额仍居全球第二位,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其中,出口占全球比重为1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首位;进口占全球比重为9.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居全球第二.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的风暴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仍够能以稳定的态势发展,为全球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当我们细化的观察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7--以调动对外贸易部门经营积极性为目标的改革1979 年到 1987 年为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增加对外贸易口岸,下放外贸经营权,广开贸易管道,改革高度集中的贸易体制;二、改革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向结合;三、建立和完善外贸宏观管理;四、探索促进工贸结合的途径;五、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

202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三十年报告模板

202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三十年报告模板
3. 出口:自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在1990年,其农产品出口总额为45.2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2041.5亿美元。在2021年,这个数字进一步增长到了2139.6亿美元。
4. 进口:中国的农产品进口也有显著的增长。在1990年,其农产品进口总额为110.6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277.4亿美元。在2021年,这个数字进一步增长到了1376.2亿美元。
2023
Form:Gary
2023/9/13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2. 对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32亿25亿23亿143亿166亿348亿
3. 农产品进口来源的变化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的原因
3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
Adjust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Policy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目的
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的措施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三十年
1.中国农产品贸易显著增长,以下是一些关键数据
2. 贸易总额:自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总额呈现了显著的年度增长。在1990年,其贸易总额为155.8亿美元,到2020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2318.9亿美元。在2021年,这个数字进一步增长到了2785.8亿美元。
1.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30年调整对国内外农业经济影响深远
2.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逐渐走向自由贸易
3.中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从粮食到畜产品进口大幅增长
4.中国农产品贸易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4
中国农产品贸易国际竞争力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国际粮食经济形势与中国的粮食安全在全球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经济发展条件也步入新时期,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向高质量发展期转变。

在这种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我国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明确粮食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战略依据。

因此,分析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立足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和国际粮食经济环境,深入剖析国际粮食贸易新发展的内涵,结合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1.国际粮食经济形势分析粮食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相互交织粮食作为人类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掌控的主要目标市场,尤其是在受到全球粮食危机冲击和影响的今天,中国作为主要的粮食贸易国家之一,合理优化粮食市场和粮食资源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利益实现的根本性环节。

美国作为世界粮食贸易大国之一的发达国家,通过抢占粮食市场话语权,制定关税保护、农业补贴、市场定价权等制度,打着粮食自由贸易的旗号,牢牢掌控国际粮食出口主动权,进一步巩固本国粮食出口在国际粮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以此实现粮食资源的利益最大化。

而其他一些传统粮食贸易大国,如印度、巴西等国则主要通过隔离外部冲击、奖入限出等措施,在粮食供需价格高涨时期防止国际高粮价冲击本国粮食资源和物价体系,在应对粮食危机过程中禁止出口本国主要粮食作物,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世界粮食价格的暴涨,从侧面反映出粮食保护主义政策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有些甚至带有一定的临时性特征,国际粮食经济发展形势对各国粮食保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1]。

因此,一些国家为保障本国粮食经济免受外资冲击,制定对粮食与农业生产相关产业的限制性投资政策,扩大本国资本在农业生产投资方面的比重,从而掌控粮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由于各国粮食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差异,保障本国粮食安全、实现本国根本利益是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随着世界粮食危机的逐渐平复,各国粮食经济政策恢复理性,粮食贸易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粮食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粮食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相互交织,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粮食经济发展新趋势。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

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变化陈方园引言: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贸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外贸易领域从货物到服务不断拓展,规模从小到大不断扩大,质量从低到高不断提升。

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奋斗,今天的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自信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屹立于世界经济舞台。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变化未来展望贸易结构理论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包括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

其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整个进出口贸易额的份额。

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

1、对外贸易的现状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封闭状态,进出口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195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仅11.35亿美元,1960年38.09亿美元,1970年45.86亿美元,到1977年发展到148.04亿美元,28年对外贸易额增长了12倍,1950年至1977年年均增长9.9%。

1978年以后,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了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16亿美元,31年增长了123倍,1978-2008年年均增长18.1%,平均增速比改革开放前28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2001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5097亿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7年再破2万亿美元大关,2008年达到25616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了4倍多。

2002-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长,7年进出口总值合计10.5万亿美元,占我国60年进出口总值的71%以上。

2、对外贸易结构变化(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体现为加工贸易取代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蒸蒸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年中国粮食产业改革之外贸篇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趋势也日趋明朗。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还是世界粮食贸易中的重要成员。

中国参与国际粮食贸易,不仅是调节粮食供需总量,而且通过国际市场进行品种调剂。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由国家指定的国有粮食进出口公司垄断经营,粮食进出口数量由国家计划严格控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计划管理具体通过“许可证”办法来进行。

90年代后又改为限量登记、配额管理办法,一直沿用至今。

新中国50多年来,除50年代和1997年后中国是粮食连续净出口的年份外,在大多数年份里一直是粮食的净进口国。

从1949~2002年的56年中,只有23年是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在时段上分布在头尾两端。

从1961年开始到1984年,中国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又一直是粮食净进口国。

1997年是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逆转的关键一年,此后中国维持了60年代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粮食净出口局面。

这是因为1997年以来,国内粮食供大于求,中国开始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供求,减少或基本停止了国内供大于求的产品的进口(如小麦和玉米),增加了国内需求旺盛的产品的进口(如大豆和大麦),增加了国内供大于求的产品的出口(如玉米和大米)。

因此,1997年后粮食进出口趋势表现为一种从粮食的连续净进口转变为粮食的连续净出口逆转的态势。

这改变了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大米和大豆的重要出口国的面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小麦的出口在中国粮食出口中快速增长并占有相当比重。

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的逆转(一)粮食进出口的结构特点和总量态势粮食进出口贸易,不仅在于总量平衡,而且在于粮食品种间的调剂。

在粮食进口方面,1997年前,品种结构单一,小麦是最主要进口品种。

中国小麦进口占世界小麦进口的比重很大,最高时的1989年为13%,较低年份也在4%以上。

1978~1997年,小麦进口20013万吨,占同期全国粮食进口总量的81.06%,大米、玉米和大豆等其它粮食进口不足20%。

1995~1996年进口小麦占进口粮食的比重分别为55.89%、69.75%。

但1997年后进口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是小麦的进口数量和比重都急剧下降,而大豆的进口数量和比重都急剧上升,1997年进口小麦占进口粮食的比重下降为27.38%。

1998年至今最低年份小麦进口不足50万吨,只有最高年份的3%。

与此同时,大豆进口取代了此前小麦在粮食进口中的主导地位,从1996年开始,大豆由净出口变成净进口,且净进口量逐年加大。

1995~1996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分别为29万吨、111万吨,分别占当年粮食进口的1.39%、9.25%,但1997年大豆的进口量为273万吨,占当年粮食进口的39.57%。

1998年大豆进口量为412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达到了最高的1394万吨。

可见,1997年后小麦的进口和大豆的进口都是形势逆转。

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大米和大豆是主要的粮食出口商品,1978~1997年,三种粮食出口占全部粮食出口的81.26%。

我国玉米大规模出口是在80年代中期,最高年份玉米出口达到1047万吨,最低年份也达到431万吨。

1993年我国玉米出口量占全球玉米出口总量的17.18%。

20年来玉米出口总计为7277万吨,占全部粮食出口的58.53%;其次是大米(1513.9万吨,12.18%)和大豆(1312万吨,10.55%)。

1997年中国粮食出口品种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玉米出口大幅度增加,全年出口661万吨,占当年粮食出口的76.95%。

大米的出口也呈缓慢的增长趋势。

从1997年开始,大米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

1997~1999年大米净出口61万吨、351万吨、253万吨。

2000年,大米市场疲软,中国大米出口总量仅占总产量的2%多,仍然达到了295万吨。

2001年大米出口了186万吨。

(二)加入WTO后中国粮食进出口的新趋势和新特点1999~2001年连续3年粮食减产。

2001年我国大米出口186万吨,进口27万吨,净出口159万吨;玉米出口600万吨,进口3.9万吨,净出口596万吨;小麦出口71.3万吨,增长了278.6%,进口73.9万吨,净进口2.5万吨。

2002年是我国进入WTO的第一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5.6亿亩,同比减少2%,但单产比上年提高3%,粮食产量达到45710万吨,比2001年增加448万吨,增长1%。

其中小麦、水稻略减,玉米增产。

并没有出现预计的大规模粮食进口,而表现为出口增长,进口减少。

2002年1~11月份我国累计出口粮食125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480万吨,进口25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3万吨,粮食净出口999万吨,增幅110%。

分品种来说:小麦进出口双双快速增加。

我国是世界小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小麦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但长期以来,我国加工专用小麦主要依靠进口。

加入WTO后,小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部分小麦产品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如2002年1~7月份累计进口了硬粒小麦42.5万吨,占小麦进口总量的87.6%。

经过多年小麦生产结构的调整,大幅度压缩东北、南方劣质小麦,各小麦主产区引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使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短缺的状况明显改观。

2001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9000万亩,比上年扩大200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22.5%,占当年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的1/4。

按亩产400公斤计算,全国产出优质小麦360亿公斤。

优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改善了国内市场供应,替代了部分进口,使我国小麦由长期净进口大户转变为净进口量逐年大幅度减少。

从1995~1999年,净进口量分别为1157万吨、831万吨、186万吨、149万吨和45万吨。

1995到1996年平均每年进口小麦994万吨,1999和2000年全国共进口了小麦132万吨。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小麦出口的大幅度增长。

此前中国出口的春小麦主要是储存时间比较长的陈麦,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韩国等周边国家作为饲料用麦。

2002年11月我国首次出口食用小麦运往印尼。

中粮集团开辟了河南、黑龙江及江苏的小麦出口基地,形成了南北三个港口,出口新西兰、东南亚并辐射南北美洲等国际市场的新局面。

这是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磨粉食用小麦首次出口。

2002年中国首次成为小麦净出口国。

2003年1月,中国小麦出口达4.071万吨,开始成为东南亚地区越来越重要的小麦供应商。

1997年后我国由玉米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

1997年和1998年分别净出口662万吨和469万吨。

1999年为431万吨。

2000年我国玉米在政府高额补贴下出口1047万吨,达到我国玉米出口的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对韩国出口602万吨,对马来西亚出口210万吨,在这两个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达到了70%和87%。

2001年以来,由于国内玉米价格的连连上扬,出口量比2000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001年我国出口玉米600万吨,其中273万吨出口到韩国,103万吨出口到马来西亚,35万吨出口到日本。

我国在这两年能出口如此多的玉米主要得益于政府每吨高达44美元的补贴,使我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

2002年玉米出口显著增长则归因于国际市场上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和国家免征大宗谷物铁路建设基金以及玉米出口增值税零税率的政策效应,使我国玉米出口报价较低,增强了我国玉米出口竞争力。

大米出口持续下降。

从1997年开始,大米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

1997~2001年大米净出口61万吨、350万吨、254万吨、271万吨和159万吨。

2002年l~7月份,我国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又减少76万吨,其中对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出口减少了68万吨。

主要原因是我国大米的品质较差。

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进出口逆转的性质分析50年代粮食净出口的性质主要是服务于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但90年代中后期逆转的粮食净出口形势的性质则完全不同,它主要体现了市场机制上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

同时,粮食进出口结构明显改变,进出口方向也由创汇型转向调剂国内市场型。

(一)发挥了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在粮食消费水平很低,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粮食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政治问题。

长期以来,通过广泛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中国粮食生产的取向一直以高产为主。

在社会总体粮食消费水平超过温饱线,粮食问题的政治性就显著降低而主要成为经济问题。

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粮食供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出现总体平衡、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

2002年粮食总产达到45711万吨,比上年增长1%。

粮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问题。

粮食政策及进出口贸易政策转向了效率目标,由总量平衡、品种调剂向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来推动粮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效率水平的方向转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要素的供给会逐步减少。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如粮食生产转向经济作物、牧业的生产,不是减少耕地而是储备了耕地。

在粮食过剩时,农民可以把生产要素转而投向效益更高的其他农产品生产;在粮食紧缺时,农民又会把投向其他方面的生产要素转向粮食生产。

90年代中后期,中国粮食流通格局一度由“北粮南运”演变为“南进北出”。

北方剩余的玉米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俄罗斯市场,而南方要从国外进口玉米,这是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规律的。

其一,因为南方近海,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有地缘优势。

而从东北把玉米运到南方,其运费高昂,且运输的损耗比较大;其二,东北生产区的玉米水分、杂质比较高,低于国外的玉米质量,所以南方商家更喜欢进口玉米。

2001年广东等八省区市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引导粮食和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现资源高效率配置。

从目前来看,泰国大米生产成本低于我国,更低于广东等南方省区,具有较强的价格及品质优势,关税降到1%有利于泰国大米进人中国市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市场。

同时,南方省区可以把置换出来的生产粮食的土地转向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农产品。

国内粮食需求的增长,尤其是食物结构转型所需的商品饲料粮和缺乏比较优质的小麦等,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的耕地资源来解决,显然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

我国大米一直以来是拥有比较优势的,但是正在逐步下降;而玉米和小麦呈现出明显的比较劣势,尤以玉米的比较劣势逐步增强。

1983至1995年,世界农产品出口价格一直处于平稳状态,但中国国内农产品价格节节攀升,十几年间增加了五六倍。

根据农业部信息调查,1998年12月中国小麦定购价、保护价和集市贸易价分别比美国市场小麦价格高71.9%、55.9%、6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