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六单元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精)
高考历史一轮:第6单元-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
【金版教程】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高考研析把握考向(含解析)[真题再现]1. [2014·广东高考]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B. 分封制恢复C. 均田制受到破坏D. “市”突破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问题。
由“唐代”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可以判断这描述的是均田制。
均田制下,国家分配的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所以买卖国家分配的土地是违法的。
“违法卖买”恰恰说明均田制走向瓦解。
故正确答案为C项。
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分封制与均田制无关;D项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变化。
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C2. [2014·重庆高考]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 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 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 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 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
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A、B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C项。
答案:D3. [2014·江苏高考]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 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 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 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 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专题6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1)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2)商代:商业有了初步发展。
(3)西周:货币需求数量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商船以规模宏大著称;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场所生意兴隆。
(7)宋元①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②随着商业的发展,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8)明清: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在按地域结成的商帮中,晋商和徽商势力最强.2.“市"的发展(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在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
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市”“草市"“夜市”“晓市”(1)“市":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有所改变.(2)“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地域限制。
(3)“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4)“晓市”:也称早市,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
3.商业城市(1)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2)汉代: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3)唐代①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
古代商业的发展(第一轮复习)
必修(Ⅱ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湖师大附中耒阳分校 资光华
商 人
商品 市场 货币 交 交
通 通
商品
交通 市场 城市 商品 市井; 春秋战 巨商 骨贝和 种 类 铜贝 政治中心 国 管理市 秦汉 富商大贾 圆形方 增 多, 周流天下 孔钱 的法律 农 陆路 草市 魏晋 副 为主; 产 海路 品 隋唐 长安;洛 商人远行 开元通宝 商 扬;杭; 品 化 宋元 市突破时空限 最早的纸币 程 海外商运 制;草市完善 度 海禁; 明清 苏州; 会馆;商帮 白银 加 国内 汉口等 商人 货币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唐都长安与宋都东京的不同特点是什么?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更加繁华。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宋朝的城市特点:
(1)都市商业繁荣,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 坊,城市的商业化气息极浓。(打破市坊界限)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夜市)
(3)服务行业相对发达,娱乐活动商业化(瓦肆)
(指南针,造船技术)
赵太丞家
有一定的经营理念与经营手段。
经营手段:打出招牌,招揽客商
王 员 外 家
北 市突破原先空间上的限制, 宋 东 商业活动区域扩大 京 城 布 局 示 意 图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日入前 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 ——唐· 长安中鬼 材料三:二纪以来,不闻钟鼓之声 。 ——[北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
结论:
2.商品:以土特奢侈品为主到农副产品手工 业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1.商人:由最初的亲缘发展为地缘或业缘组织
3.市场:城市扩大到农村(时间限制逐渐打破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2专题1第3讲 古(精)
(3)材料三反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经 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1)规模大;发展快;重视商品质量; 管理规范;注重商业信誉。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 等。 (3)观点: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影响:强化了自然 经济,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成为导致中国被 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诚信为本。
【解析】D 。由材料“入钱左藏 ( 国库 ) ,给以券”, 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 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1—2】(2013· 江苏单科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 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 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 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海陆外贸空前繁荣。
(6)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商业发展进入 新的高峰期。
(7)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商业市镇,货币经济占主要 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使用,商帮 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2.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定时、定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 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的交易。
四、商帮的出现 1.概念:“商帮”是以血缘、乡谊作为纽带,以会 馆、会所进行联络的地域性的商人集团。 2.代表: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和徽商。
3.出现的根本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商 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由此推动了城镇经济的空前繁荣与发展,这是明清 徽商与晋商出现的基础。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巩固提升第六单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必修二)
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1年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 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A从题干材料中的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可得出“各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货币可以相互流通”的认识;从“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这一信息可得出“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的认识,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战国时许多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商业中心,④的说法不准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
2.(2012厦门质检)“(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
……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
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
”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B.商品物美价廉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D.城市商贸繁华解析:C材料大意是:苏州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船、车辆和外商都汇集在这儿。
……嘉、湖产的丝,绸缎纱绫在苏州数量较多,价格较为平稳。
反而到产地去购进丝、绸缎,价格很高,而且质量并不理想。
据此,分析各选项,A、B、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本题选C项。
3.(2012陕西三模)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解析:D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工商业市镇发展,尤以江南为盛。
201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课时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课时训练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73年凤凰山汉墓出土的“中贩共侍约”木牍记载:“(年)三月辛卯中贩:(贩)长张伯、石兄、秦仲、陈伯等十人相与为贩,约人贩钱二百,约一。
会钱备,不备勿与同贩,即贩直行共侍(持)。
非前谒。
病,不行者罚日卅……”这一定程度上说明()A.西汉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商业贩运贸易B.商人贩运活动突破了政府法律法规C.商人诚信经营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建立D.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解析: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民间商贩的一个约定,其中包括团体的人数规模、资金的来源、资金的保存方式等,说明了此时期的西汉民间商贩合伙经营形式较为成熟的史实。
答案:D2.(2013·烟台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解析:材料意思是凡是当官的住处近王宫,不当官与种田的住处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处近市场,这说明了按职业划分居住地。
答案:C3.(2013·定州模拟)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魄”),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排除A;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C项与材料中“忌讳茴香(回乡)”不一致,且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中明清时期徽商忌讳经营的商品种类可以看出其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故选D。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福建专用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宋代
清代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 1.生产关系的调整
•
(1)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 目的 提出
手工业 的发展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_______ 经济 基础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_____ 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官营商业 的政策 表现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_________ ③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①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生产方式 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 影响 ②新的经济因素和_________ 发育
第16课时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及经济政策
» 【福建考试说明】
• 1.商业的发展:①市场的发展;②城市的 发展;③古代 • 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 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 1.古代商业活动
时间 远业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 3.商业都会的崛起
时间
表
现
战国时期
汉代 唐代
市井 ”的商业区 城市已经出现称作“_____ 全国性 的商业中 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_______ 心已经形成 扬州 、杭 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_____ 州、湖州也是商业发达的都会 都市商业繁盛 苏州 、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 _____ 仙镇异常繁荣
» – –
1.明清时期的商帮和会馆 (1)商帮和会馆的形成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结果,并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发 展的产物。 (2)其中最突出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分别代表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商业团体,
也反映了两种经营理念。
» – – 2.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徽商和晋商 ___________。
【误区警示】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不是兼营旅店、
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
行雏形。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特定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市令或市长 官府设___________,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草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_______更加 佛山镇、景德镇、 普遍;出现汉口镇、_______________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 旧时日中为市的_____________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
(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 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宽,兼并之弊,有逾于汉
成、哀之间。 ——[唐]杜佑《通典》•《食货典•田制下》 材料二 利本事。 ——[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
(5)宋元。 ①特点: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交子” ②宋代: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_______,商税收入成为重要
财源。
大都 ③元代: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 ①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长途贩运贸易 ②区域间_____________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性的商人 ③出现了_____________群体,叫做“商帮”,实力最强的是
地位较低。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 由官府垄断,实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贡赐贸易,但政 府对商业控制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 商业的发展(1)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商业的发展【母题来源】2014年新课标卷Ⅱ第26题【母题原题】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A【试题解析】由题干中“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A项正确;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出现商业纠纷,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错误。
【命题意图】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宋代交子的相关知识,难度不大。
【考试方向】试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体现了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考查要求。
【得分要点】获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不能偿所负”,交子的出现是为了方便商业流通,富民对其进行偿付,说明了交子可以作为交易中的凭证。
1.(2014年河南省高考适应性练习)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
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
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2.(广东省东莞市2014届高三第一学期调研)明朝中后期,江南昆山县“田土高仰,物产瘠薄,不宜五谷,多种木棉(棉花),土人专事纺织。
”这说明当时A.商品经济继续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中外经济交流加强3.(广东省广州市2014年高三综合测试二)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六单元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考点清单] 1.商业的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
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知识图解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史论共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中国古代“市”的形成逐渐成熟、完备。
古代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
易混易错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②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 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2014届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六大专题整合精讲与点拨
2014年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六大专题整合 精讲与点拨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点拨〗宗法臸与分封臸的内涵、特点及影响:(1)宗法臸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臸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臸,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臸是以宗法臸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臸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点拨〗三省六部臸特点、影响及演变:(1)特点:三省六部臸的特点: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臸君权。
(2)影响: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 失误。
②三省六部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臸使封建中央官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臸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司”;元代废三省臸,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臸;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点拨〗宋明清加强君主专臸的措施:宋代设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权;明代废除丞相,后设臵内阁内侍机构;清代设臵军机处,君主专臸达顶峰等。
其演变趋势是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
〖点拨〗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臸(西周)、郡县臸(秦)、郡国并行臸、文官知州通判臸(宋)、行省臸(元)等重要臸度。
(2)由分封臸到郡县臸,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臸到行省臸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第2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新人教版
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历史广角]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
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第二次是宋朝。
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
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历史广角]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变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主题一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自主探究·读史有得]古代的城市发展材料一(唐朝)坊市制度规定:交易买卖有固定的市区;市内设市令,掌管市门启闭和市场交易;市区四面有门,按时启闭(日中开市,日入市散)。
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
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政府对“市”有怎样的规定?材料二反映了北宋都城有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 材料一中“固定的市区”“设市令”“按时启闭”说明唐代对“市”有严格的时空限制,设专人管理;材料二显示宋代城市突破了坊市的限制,对商业管理放松,从而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得到提升。
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第30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知识整理1.商业的发展历程:西周:工商食官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春战: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出现大的都会隋唐: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
商业贸易: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往来频繁。
宋元: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
——最早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大商帮。
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⑥区域性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货币流通领域发达;城市商业经济发达贸易发达;交通发达;市场形式多样;商人群体活跃补充: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2.城市的繁荣历程:周到唐: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以设市,官府统一管理。
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
⑶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宋到明清:⑴县治一下的地方也可以设市。
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草市等。
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
二、小题强化1.《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国君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答案:A。
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国君主有盟约而且商人行为受到国君的影响,故A正确2.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B。
高考历史全国版一轮复习课件2-6-21古代商业的发展
(2)表现: 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 治中心、__军__事__重__镇__,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 二”的说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发展历程
市舶使
泉州
海外贸易税收
广州 十三行
2.朝贡贸易 (1)含义:通过_朝__贡____与赏赐完成交易。 (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3) 评 价 : 不 在 于 获 取 最 大 的 经 济 利 益 , 往 往 “ 厚 往 薄 来”“倍偿其价”。
[思考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以前的城市具有哪些特点。 [解读]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唐代以前城市在市的设立、布 局、管理和功能等方面情况。 [提示] 特点:市设立在城中特定位置;市坊界限分明;商 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
材料二 宋朝时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出现, 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 心的大城市。……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 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 店铺。……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 “许市人买卖其间”。
材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 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 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 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 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思考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的“市”与前 代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呈现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官府
时间、地点
柜坊
交子
大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长途贩运 商帮
【图解历史】 商业发展的“三先后”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9.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必修2)
徽商和晋商 ___________。
【误区警示】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不是兼营旅店、
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
行雏形。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①宋朝以前:特定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市令或市长 官府设___________,对市场交易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 “草市” 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乡村的_______更加 佛山镇、景德镇、 普遍;出现汉口镇、________________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经营时间限制 旧时日中为市的_____________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
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 民生自蹙。 ——蓝鼎元《鹿洲初集》•《论南洋事宜书》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兼并之弊”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提示:(1)原因: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其根源在 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社会私有制的发展,导致土地占有 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到后来一般人民所需要 的主要农副产品以及城市手工业产品逐渐走向市场,宋代已经显 现。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
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特别是北宋时出现 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的贸易 往来。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
第2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考试大纲 商业
考 点 搜 索
①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②“市”的变迁 与城市的发展③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时代特征(1)两种主要形成途径:一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并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2)时代特征①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设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众多人口。
③隋唐城市的兴旺。
隋朝修建了大兴城,唐朝扩建为长安城。
该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
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
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④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3.古代商业繁荣的原因(1)长期的国家统一;(2)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3)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4)交通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5)部分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的推动。
4.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1)前提条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拥有雄厚资本和生产资料的早期资本家和出卖劳动力的自由雇佣劳动者。
(2)特点①从行业和区域看,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
②从表现看,苏州丝织业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和劳动力市场,景德镇也出现了雇工经营,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③从程度看,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轮复习共21页文档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1年北京文综,12)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 876枚。
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A从题干材料中的战国时期的遗址“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可得出“各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和“货币可以相互流通”的认识;从“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这一信息可得出“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的认识,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战国时许多诸侯国的都城都是商业中心,④的说法不准确,因此A项符合题意。
2.(2012厦门质检)“(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
……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
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
”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 )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B.商品物美价廉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D.城市商贸繁华解析:C材料大意是:苏州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船、车辆和外商都汇集在这儿。
……嘉、湖产的丝,绸缎纱绫在苏州数量较多,价格较为平稳。
反而到产地去购进丝、绸缎,价格很高,而且质量并不理想。
据此,分析各选项,A、B、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本题选C项。
3.(2012陕西三模)下表是明代三个时期江苏吴江县市镇数量的变化情况。
对出现该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中心地位使吴江县集市增多B.政府经济政策调整促进了市镇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江南城市的发展D.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镇的繁荣解析:D材料反映了吴江县市镇数量不断增加的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业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工商业市镇发展,尤以江南为盛。
4.(2012年江苏历史,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D《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商业繁盛局面,D项与图片场景相符。
A项体现的是严格限定经营场所的特征,B 项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分布特征,C项体现的是夜市的特征,均不符合图片的场景。
5.(2012年天津文综,1)马可·波罗在描述中国某港口时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
”“刺桐”是指( )A.泉州B.广州C.扬州D.庆元解析: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刺桐原产热带,元朝时随着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兴盛,刺桐传入泉州,种之街巷,蔚然成风,泉州故称刺桐城。
另外,从马可·波罗在中国的时代元朝和题中港口的贸易盛况来看,该城市应该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
6.(2012福州模拟)据明代《海澄县志》记载:(漳州月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酢(泛指交际应酬)皆夷产”,成为“闽南一大都会”。
这反映了当时月港( )A.对外贸易频繁B.民营手工业发达C.成为福建经济中心D.社会习俗西化解析:A题干引文大意是:在漳州月港,农民和商人与洋人进行贸易,交易中的物品都是外国的物品。
说明此时对外贸易频繁。
7.(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解析:C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
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不恰当,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分离;D项中“经济手段”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
8.(2013 衡阳检测)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
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B.鼓励土地买卖C.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D.禁止开垦荒地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材料信息“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明人们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
9.(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解析: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严格限制商人做官,不允许商人和士大夫“比肩而立”,此举旨在维持社会等级,防止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选B项。
10.(2012日照调研)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A②③的出现都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都体现了政治对经济的干预。
11.(2012芜湖模拟)清朝曾规定:第一,严禁火药、铁器外销。
第二,夷商到岸必须起卸武器。
第三,不准夷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这些规定不能反映清政府( )A.限制对外贸易B.对西方持防范态度C.禁止对外贸易D.以天朝上国自居解析:C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在贸易方面实行严格限制的措施,但没有实行“禁止对外贸易”。
所以选C项。
12.(2012泰州检测)下列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海禁政策的理由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的反清斗争解析:C A项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B项认为工商业扰乱治安,都属于抑商政策的理由;D项是海禁政策的理由;C项说明广设关卡征收商税,这是抑商政策的表现而非理由。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遂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围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的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材料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
……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
……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造成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中国古代商业在政府的高压下顽强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第(1)问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等内容判断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
第(2)问从材料内容判断是重农抑商,结合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其原因,影响结合所学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
原因:由于诸侯割据,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工商业利润丰厚,影响资本流向。
(2)汉高祖对商人实行压制、歧视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
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以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政治、经济,危害国家统治。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
(3)表现:“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在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说明:商业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必需,重农抑商政策不符合经济规律。
14.(2012年海南历史,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第(1)问材料一体现了以下几方面:一是敌对势力,二是倭寇,三是统治者的自大思想。
第(2)问材料体现了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百姓生计,而开禁则使海外贸易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外银内流促成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