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谈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

优美与崇高的美学探究摘要:优美的美感经验,在感觉上是一种无功利而普遍令人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是一种和谐、契合关系,而不是一种抵触或矛盾关系;在审美主体心理活动的意识与无意识之关系上,优美感作为纯粹的感性活动,却是合乎理性的;在心理反应上是一种顺应反应,即我们的心理活动没有与对象之间的对抗和矛盾,而是很快乐的接受对象,并在情感上与对象之间亲和、亲密;在美感经验的呈现形式上,则是“合规律性”的形式,即既不违反自然形式,也不违反人的基本感性形式。

关键词:优美崇高崇高和优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如有句六言诗云“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

前者给我们无限的力量,后者给我们的却是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

前者叫崇高,后者叫优美。

优美、崇高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优美、崇高作为美学范畴分别对应着阴阳两象,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论是形态或色彩,质地或境界,优美与崇高都以各自的特征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⒈优美的本质及美学特点一般来说,娇柔小巧事物的美属于秀美,即优美。

例如依依的杨柳,娇嫩的花草,柔和的春风,还有一般的青山绿水,小桥人家。

娇柔的声音是优美的,如鸟类的声音,昆虫的声音,潺潺流水声。

社会生活中的优美,侧重于内容的和谐,既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在结果上,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而产生出来的浑然合一、交融无间的一种境界。

人情友善、和睦共处的社会关系,安居乐业、国富民安的社会环境,缠绵悱恻、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以及幸福美满、白头偕老的家庭氛围,甚至顽皮活泼、天真无邪的童真生活等等,都算得上是社会生活中的优美。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

在我国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

所谓“阴柔”,“秀婉”,“柔性美”即优美。

清代桐城派文艺理论家姚鼐在谈到阴柔美时,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美术作品中的优美与崇高
关键词:人体 解剖 结构 骨骼 肌肉
西方绘画作品中,人体造型无论在写实、变形、象征,以及其 他艺术形式中都是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人体解剖学的艺术魅 力令人震撼,是艺术家终生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文艺复兴时期 开始,艺术家在绘画或雕塑上对人体解剖就有了科学的认识。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丟勒、鲁本斯等一些艺术大师非常重视对 人体解剖的研究,亲自解剖尸体,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甚至各部 位关节的构造,并作精深的总结,将这些解剖学理念运用到艺术 创作当中。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蒙娜丽 莎神秘的微笑之所以能迷倒几个世纪的人们,就是因为大师运 用精准的解剖知识,将人物面部肌肉结构刻画得惟妙惟肖,赢得 了世人的认可。善于运用夸张手法展现人体结构的米开朗基罗 创作的《大卫》雕像,其整体结构和比例都作了夸张处理,用过长 的大腿和较大的手臂强化大卫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这尊雕像是 从事艺术学习的学子们经典的素描刻画题材。这些成就都源于 艺术大师对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成果,才有了传世的艺术品供人 们欣赏与学习。
二、崇高
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博克认为崇高而伟 大的对象会引起惊讶的情绪,并带有某种程度的痛苦和恐怖之 感,但其先决条件是:危险或痛苦与人有一定的距离,并不存在 安全隐患,人们能够从战胜困难、经历恐惧中最终获得喜悦,产 生崇高感。康德将崇高的对象特征归纳为三点:高大、朴素单 纯、极高或极深。其中,极高给人的印象是伴随着欣赏的赞叹, 极深给人的印象是夹杂着战栗和恐惧。崇高所唤起的情感是令 人激动的。
西方美学一开始常把崇高排除在美之外,而将其当作与美 有关的另一范畴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西方所论述的美主要 是指当今美学中的优美,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今天我们把崇高 作为美的另一种类型,使之与优美构成一对美学范畴。18 世纪,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博克最先将崇高与美并列对立起来。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其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历了巨大的自足力量的压制、排斥和冲击之后,最终通过生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得到充分的提升和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具有积极价值内涵的审美形式,通过生活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与丑的对抗与冲突中重建。

在西方美学中,美是一种与崇高对立互补的基本审美形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内涵。

美是理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是理想和现实。

个人与社会、自然、自由与自由、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美是理想生活境界与生活实践完美统一的现实表现和展示。

2、论崇高与美的历史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西方艺术中,美术作品常常通过表现主题的优美和崇高来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浅析,探讨它们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术中的含义。

在美学上,优美一般指具有美感、美好、优雅的艺术作品。

优美的作品通常给人以愉悦、舒适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等都能够引起观众的美感与情感共鸣。

而崇高则是指具有超越常人认知和情感范围的伟大、高尚、庄严的作品。

崇高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敬畏、敬重、庄重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情感、精神都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在西方古典艺术中,优美和崇高往往相辅相成,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追求展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的作品《帕提农神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座神庙的建筑结构优美、建筑比例协调,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而神庙所供奉的女神雕像则具有崇高的意蕴,她的庄严、神圣、高贵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也充分展现了美的追求和崇高的表现。

他的作品《蒙娜丽莎》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优美、神秘,她的微笑、眼神都展现出一种迷人的优雅和美好;而《最后的晚餐》中的主题和情感则具有极其庄重的崇高意味,它展现了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一餐的场景,表现了人类灵魂的超脱与救赎。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

在浪漫主义艺术中,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表现。

浪漫画家特纳的作品就展现了对自然的优美和崇高的追求。

例如他的作品《雨、蒸汽与速度》中,所表现的火车和自然风景虽然具有美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力量、运动和生命的崇高意蕴,这些都是超越人类认知与情感的。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不仅仅是对形式美和主题崇高的追求,更是艺术家对于自身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以线条为例,”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形成弧形或波浪形曲线,如依依杨柳,细波微澜,或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或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优美因其质地而呈现出典型的柔和美。

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

优美的对象,不论是自然形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已消除了构成方式上、运动态势上的对立性和异已性,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之中,形成整体和谐感。

正如朗吉弩斯所说:“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大小、整体、部分、动静形成的正是适性顺性的优美境界。

优美的和谐,既是内在矛盾的消融化解,也是主体客体的协调一致。

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

对于人生而言,这是一种最深沉最平和的快乐,因为它不是寄情山水、遁世寂灭的空茫,而是一种历尽人世浮沉后的沉潜,是一种祸福皆空、悲欢双离的悠然,是一种生命意趣更深刻的领悟,因而也是一种精神栖息、心灵自由和情感满足。

优美的神韵是平和而又悠悠无尽的,是柔和而有张力的。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

从中国传统美看崇高与优美

从中国传统美看崇高与优美

从中国传统美看崇高与优美从中国传统美看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崇高和优美,是美的表现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音乐,文学和绘画雕塑三个方面来探究崇高与优美的区别,探求崇高与优美的特质,在理解崇高与优美的基础上提高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提升审美情趣。

关键词:传统文化审美崇高优美美的现象纷繁多样,对美的分类也多种多样,按美的存在领域可把美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美的性质和范畴主要分为崇高,优美和悲剧,喜剧。

崇高和优美,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

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

”而东方美学界也有相同看法,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崇尚刚柔相济。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美的各个角度阐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一,音乐美中国古典音乐绚烂多姿,单从乐器音色上就可看出两种美的区别,古琴是古代君子崇高美德的象征,音乐沉郁顿挫,秦筝音色凄厉,造成悲壮的感觉,这两种乐器是崇高的代表,而二胡曲,以悲伤为主旋律,竹笛悠扬,箫声凄美,都是优美的代表。

不仅是音色,连演绎内容也能轻易区分两种不同的美感。

《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可见《高山流水》的音乐内容令人心潮澎湃。

崇高景象与审美主体之间存在一种对抗关系,使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境界的豪壮之气,因此感到兴奋。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摘要】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界讨论的焦点。

在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通常体现在精致的细节和流畅的线条,而“崇高”则通过宏伟的场景和庄严的氛围来表现。

这两种审美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着明显区别。

影响“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因素包括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西方美术作品中也出现了更多新颖的“优美”和“崇高”表现。

这些审美概念不仅在艺术创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深刻影响着观众的审美体验。

展望未来,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表现的可能性仍然广阔,值得我们期待和关注。

通过对这些审美概念的深入探讨,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西方美术作品、优美、崇高、典型表现、区别、联系、影响因素、现代作品、艺术创作、观众审美体验、未来可能性。

1. 引言1.1 概述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优美一词源自拉丁语“Pulcher”,在美学领域被视作是一种美好、和谐、令人愉悦的审美品质。

而崇高则来自希腊哲学家长期之间的讨论,指的是一种庄严、超越尘世的美感。

这两种审美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不同艺术时期和风格中得以体现。

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优美”和“崇高”可以帮助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和追求更高境界的意义。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优美”和“崇高”作品可以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视野和感受。

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两种审美概念的特点、表现形式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的内容就在于此。

2. 正文2.1 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典型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观察和分析。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表现在构图和色彩运用上常常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审美水平。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要想搞好文学创作就不能不学习美学。

这是一门可以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日后创作思想成熟和建立独特审美个性的人文科学。

我认为文学应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根源,一切灵感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但光有实践也是不够的,还要系统的学习文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以及哲学。

哲学可以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在创作中可以“心明眼亮”的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生活本身”,“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客观的观察生活,更好的深入实际,写出不可多得的作品,创造出“不可一世”的贴切生活的人物。

下面谈谈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

不为了搞文学创作的朋友们,多了解一些“美学”,对理解作家的艺术创作意图、欣赏作家艺术作品也有积极意义,是很有好处的。

优美和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审美的领域中,他们建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类存在体验的不同方面。

优美的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精致、幽静、淡雅、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

优美的审美形态使人产生优美感,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优美感的心里特征表现为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和谐。

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

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活动最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无论是在自然还是社会领域,总是具有一定的理性内容合感性形式。

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

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在西方古典美学家康德、黑格尔那里,“优美”大体与“美”同义,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是一种不凭借概念而存在的普遍令人愉快的无目的的合目性的形式,它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无关,也不涉及概念,而仅仅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

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一、自然风光的优美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大自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和美丽。

那些高耸入云的峰峦,如画的湖泊和流淌的河流,都展示着自然之美的独特魅力。

当我站在山峰之巅,眺望着四周的风景时,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白云飘过,阳光照射下来,整个世界都变得如此绚丽多彩。

这种自然景观的优美令人陶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崇高。

二、人类智慧的优美人类的智慧是一种崇高的存在。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和伟大的成就。

伟大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的创作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崇敬。

他们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触动。

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出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人类智慧的优美,让人感到无比的敬畏和赞叹。

三、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是一种优美的表现形式。

当人们彼此关心、理解和帮助的时候,人的心灵得到了满足和安慰。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一个陌生人帮助了你,一位朋友在你困难的时候支持你,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优美让人感到温暖和幸福,让人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四、追求真理的优美追求真理是人类思想的最高境界。

人类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努力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

哲学家们通过思辨和探索,探究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追求真理的优美让人感到无尽的兴奋和激动,让人感受到智慧的力量和人类思想的伟大。

总结优美与崇高优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自然风光的优美、人类智慧的优美、人与人之间的优美以及追求真理的优美。

这些优美的表现形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让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优美的存在,让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继续闪耀光芒。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论优美与崇⾼的区别优美与崇⾼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现象形态,⼆者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

⾸先,⼆者与美的本质的关系不同,⼴义的美是在社会实践上形成的⼈与⼈之间的关系⾃由关系,即主体实践的⽬的性和客观规律的⾃由统⼀,在感受上是⼀种⽆功利⽽普遍令⼈愉快的、轻松的体验,在审美主体上与对象关系上是⼀种和谐的、契合的关系,⽽不是抵触的或者⽭盾的关系,或者说是真与善、客观必然性与主体⾃由性的统⼀。

优美偏重于主客体对⽴中的统⼀,真与善融为⼀体,⼈已从必然王国解脱出来进⼊了⾃由王国。

孔⼦所说的“随⼼所⼼所欲不逾矩”便是优美。

优美是⼈的本质⼒量在和谐中的肯定与实现;崇⾼也是美,但它偏重于主客体统⼀中的⽭盾对⽴。

崇⾼所展现的不是⼈的活动⼀开始就符合规律,⽽是⼈的主体实践活动与客观规律相对⽴,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感性活动,但主体⼜不屈服于客观必然性的强⼤压⼒。

因此,对于崇⾼⽽⾔,⼈的本质⼒量是在冲突对⽴中通过客体主体实践的否定和精神的⾼扬⽽实现的。

如唤起崇⾼感的形式,则往往是巨⼤的、粗犷的、⽆限的、甚⾄是恐怖的;崇⾼的对象所引起的是情绪的恐惧,在这种惊惧的⼼情中,⼼灵的⼀切活动都由于这种惊惧⽽凝固、停顿。

博克对崇⾼感的分析中,明确的将崇⾼与美对⽴起来,崇⾼感远不如优美那么单纯,平和。

其⼆,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看,⼆者具有极⼤的不同。

优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美作为真与善的⽭盾统⼀,美的内容是感性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善的感性对象。

优美不但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和谐,⽽且要求内形式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对象,⼈与⾃然、⼈⾃⾝内部都处于和谐状态的⼀种美感经验。

没有任何⼈与⾃然、⼈与对象或⼈⾃⾝内部的冲突、争⽃的痕迹,⽽是⼀种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在这种和谐中,⼈⾃⾝的存在得到了⼀种最直接的、也是最单纯的肯定,因此它伴随着舒畅、轻松、欢快明朗的感觉。

崇⾼则不同,它不是以静⽌的⾃由和谐形态体现真与善、合⽬的性的与合规律性的统⼀,⽽是以真压倒善,客观规律压倒实践活动,内容压倒形式,事物激烈动⼒的形态表现这个统⼀。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谈审美范畴中的优美与崇高优美和崇高是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

它们主要是西方美学史上的概念。

在中国美学史上,相似的概念有优美和壮美、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一般而言,广义的美包括了一切审美现象。

它除了包括优美与崇高、喜剧和悲剧之外,还包括了丑。

与此不同,优美是一种狭义的美。

它不仅排除了丑,而且还排除了崇高、喜剧和悲剧。

一般而言,优美和崇高相对。

优美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没有冲突的和谐的美。

如群山中涓涓的小溪,风中摇曳的百花,歌唱的小鸟等。

无论是它们自身,还是它们与环境,都是和谐的。

优美的形式特征优美的事物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

它具有小巧、精致、轻盈、清新、秀丽、优雅等品格。

如人们说小的就是美的。

这就是指小的就是优美的。

人们还说精致的东西是精美,秀丽的东西是秀美。

这里的精美和秀美也就是优美。

优美的事物虽然具有许多特点,但最主要具有如下的根本的特点。

第一,单纯。

优美的事物不是杂乱的,而是单纯的。

如某一简单的线条,如蛇形线;某一简单的图形,如圆形。

还有某一单一的色彩等,如绿色和蓝则等。

优美的单纯主要是是保持了自身的纯粹性。

第二,宁静。

优美的事物不是骚动的,而是静止的。

它表现了人和事物处于自身本性的寂静的状态。

即使它是运动的和变化的,也不是剧烈的,而是柔和的。

因,此优美的事物是一种静态、柔性的美。

如秋日蓝天上的白云,春天拂面的清风等。

优美的内容特征优美的事物主要表现了生活世界的和谐性。

一个事物是一个由不同的要素所构成的整体。

每个要素是独特的,因此是差异的。

但它们遵守一定的尺度,恪守自身的边界,并与其他要素发生关联。

这样一种关系便是和谐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欲望、技术和智慧是不同的,但构成了一种无法割裂的关联。

在此关联中,三者是矛盾的。

但当它们化解矛盾并保持平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和谐世界了。

此时的世界呈现为和谐的美,也就是优美。

和谐的世界使人和物都能具有一种优美的特性。

人身心合一。

物也自在自得。

一种优美的艺术也就是表现了处于和谐本性中的人和物。

第七次课:审美形态之崇高和优美

第七次课:审美形态之崇高和优美
孤寂,静默) 孤寂,静默),无限(例如大瀑布的不断的吼 声),壮丽(例如星空),突然性(例如巨大的声 例如星空) 音突然起来或停止) 音突然起来或停止)等等。
康德 :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 数学的崇高” 高”
黑格尔: 内容大于形式
我们对“崇高” 我们对“崇高”的解释
崇高以追求无限 崇高以追求无限为核心意蕴,表现为粗犷 追求无限为核心意蕴 意蕴,表现为粗犷 激荡、刚健、雄伟的形式特征,给人以惊 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更 那 堪 、


多 情 自 古 伤 离 别 ,
阳刚和阴柔是否等同于崇高和优美? 阳刚和阴柔是否等同于崇高和优美?
优美与崇高的关系
优美与崇高是相对立的,但不是绝对的对 立,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辩证的关 系,常常交错地存在一起,并依一定的条 件而互相转化。
总结
第一个问题:崇高 第二个问题:优美 第三个问题:阳刚与阴柔 第四个问题:优美与崇高的关系
美学
审美形态之崇高和优美
湖北恩施大峡谷
崇高
朗吉弩斯: 朗吉弩斯: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感的主要心理特征就是使人心荡神驰、 热血沸腾、如痴如醉,即主体心灵处于激 荡状态。 朗吉弩斯关于崇高的这些开创性论述,形 成了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最初的较为完整 的理论,在美学史上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博克:
崇高感发生的条件是一方面要仿佛面 临危险,而另一方面这危险又须不 太紧迫或是受到缓和 。
崇高对象的感性性质主要是体积的巨大(例如 海洋) 海洋),其次是晦暗(例如某些宗教的神庙), 例如某些宗教的神庙)
力量(例如猛兽,力量由人制服后对人成为有 用的,即不再崇高) 用的,即不再崇高),空无(例如空虚,黑暗,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艺术特点作者:李悦来源:《祖国》2016年第16期摘要:美的范畴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开。

美的本质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审美对象中,其表现形态是极其丰富的。

由于美学研究角度不同,人们将美的形态划分为种种不同的分类,如,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

本文主要探讨其中最突出的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以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优美崇高审美特征一、西方美学史上对崇高和优美的探讨在西方美学史上,崇高这一术语,是古罗马的朗吉努斯在他的著作《论崇高》中首次被提出,但那时的“崇高”仅被理解为修辞的风格。

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柏克首次将“崇高”一词作为美的范畴进行研究,他认为,崇高是克服了恐惧后的审美快感,后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在此基础上对“崇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康德从理性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崇高不在于对象的恐怖,而在于人类的想象力与理性的矛盾斗争中产生的强烈的审美感受,主观的心理从痛感转化而来,由惊惧转化为愉悦感,但康德的理论脱离了产生美感必要的物质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

黑格尔从康德的理论为出发点,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认为绝对的理念压倒一切,理念才是最高的本质。

真正把崇高这一美学范畴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是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他认为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些事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崇高的东西是有限的,在对象上不仅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给唯物主义美学观奠定了基础。

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这一范畴的探讨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从探讨万物的本源入手来探讨美的本质,他们认为美体现着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即和谐”,这个美,就是优美,“静穆,宁静”是优美和谐的具体表现。

亚里士多德继承发扬了上述观点,他认为美的具体形式就是“秩序、匀称与明确”。

二、崇高的艺术特点崇高,作为美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却表现为不同于优美的另一种特殊形态。

崇高在形式上经常表现为矛盾、冲突和对立等,人们在这种严峻的、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愉悦。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

优美与崇高的审美差异优美和崇高一向被美学家看作一对重要的美学范畴。

由于审美客体的特征的不同,审美主体的心理感受和差异,使优美和崇高成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对美学范畴。

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其特点是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它的本质属性就是和谐。

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

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优美能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崇高: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其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崇高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一、优美与崇高作为美学中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的区别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谐平衡状态,也就是“在具有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的形体,舒缓轻柔的节奏,柔和协调的色彩,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

这种优美在自然界中表现为鸟语花香、山明水秀、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在现实生活中,那眉清目秀、表情恬静、线条柔和的脸蛋,那苗条的身腰、秀雅的动作、轻盈的体态也都是优美的表现;优美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鲜明,如拉斐尔的油画《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宋代婉约派的词……这些都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相对统一的凝静均衡、和谐的特点。

崇高的美就是在巨大的体积、激烈的动作、惊人的速度、辉煌的光彩、磅礴的气势、强烈的对比、刚劲的力量。

尖锐冲突等等事物、现象和矛盾中体现着的美。

它的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发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的两种核心形态,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所不同。

从这两种形态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来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审美的深度与丰富性。

首先,崇高与优美在审美特征上有明显差别。

崇高是一种高尚深远、博大精深的美,它展现在视觉上是一种宇宙观念,体现出人类的精神崇拜。

在艺术上,崇高的审美特征总结为“信仰观念”,表现手法有“幻想想象”、“崇拜宏伟”。

崇高的审美作用是引发人们对精神诗性的敬畏之心,也可以激发文明精神。

优美是一种柔和、富有诗意的美,它具有一种动态、自然和人文几何的审美形态,唤起观者一类柔美而优雅的空灵感受甚至一种圣洁焕发的心情。

艺术中,优美的审美特征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手法有“精细神秘”、“恬淡自然”。

优美的审美作用是引导观者由诗意的物象转向现实的通透,从而像传统的“天人合一”一样沉浸在一种天地融合的平静沉醉中。

此外,崇高与优美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

崇高以“博大精深”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梦境领域、宗教神话、宇宙观念以及人文精神等为主题,以古典、宏伟抽象、浩瀚雄伟、神秘庄肃为主要艺术表现空间,以能够传达空灵之感的手法来进行审美表现。

优美则以“恬淡自然”为主要表现手法,主要探讨生活中的小景小物。

通常以自然之美,如大自行、人文熏染之美为媒介,使用光影的变换、物象的重组、细节的点染与折射,来形成一种妩媚而凝重的审美风格,以涤除苦楚,引发温馨而安全的感受。

总之,崇高与优美是艺术审美中重要的两种形态,它们在审美特征上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也有所不同,作用也有所不同。

这两种形态的审美都可以影响观者的心理,激发其情绪反应。

艺术作品应兼具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以期追求最完美的审美效果,才能表达艺术审美的深度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

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

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

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

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

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

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

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

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

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

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博克最早对崇高和美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观念的起源和客观性质两个方面,对这两个范畴作了明确的区分。

他认为,崇高与美起源于人类的两种基本情欲,即自我保全和社会交往。

前者是崇高感的基础,后者是美感的基础。

崇高和优美虽然都是令人愉快的,“二者的判断都不是感官的,也不是伦理的规定着,而是以合乎反省判断为前提”。

但两者是不同类的审美形态。

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对于人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并唤起人的游戏的想象,崇高首先因企业、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

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如巍巍泰山、滔滔长江等。

在审美体验上,崇高往往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优美根源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情欲,与爱的观念有紧密联系,其审美形态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娇小、精致、幽静、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

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

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康德从哲学上充分揭示了崇高和美的区别。

确立了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

他认为,崇高和美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就共性说,二者都是审美判断,都是自身令人愉快的,并不涉及利害、目的和概念,但又都有主观的合目的性、必然性和普遍可传达性。

就差异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美引起的美感是单纯积极的快感,心灵处于平静安息的状态,崇高则引起一种包含痛感或由痛感转化而来的消极的快感,造成心灵的惊叹、尊敬和巨大的震荡。

优美与崇高是客体与主体的矛盾在事物中呈现的两种客观状态。

崇高主要体现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对立、冲突中显示出来的美,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的是在实践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统一、和谐、相对静止状态中显示出来的美。

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

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总而言之,我认为,崇高和优美都是美,却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

关于崇高与优美的联系与区别问题,因为对二者的本质理解不同,有些美学家强调崇高的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将崇高与优美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崇高根本不属于美的范围(如柏克、康德以及布拉德雷等)。

许多美学家则反对这一理论,认为崇高与美具有共同的本质。

他们强调美与崇高的一致性,认为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崇高本身就是美。

从美学史上的争论来看,认为崇高与优美对立的人,大都强调了崇高中的消极和否定的一面.而认为崇高与优美具有共同本质的人,则强调崇高中的积极的、愉悦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