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讲义进程的科学思辨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治理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与治理一、引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改革开放以来,4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率由约19%提高到了60%。
这一变革传统的农耕社会成为更加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这个过程不仅简单地意味着农村人口迁往城市,而且涉及到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特征入手,阐述我国城市化的现状、进程和存在问题。
对于城市治理概念进行了阐释和探讨,提出了实施综合治理模式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措施。
二、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1. 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建立和扩展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增加人口和城市面积,从而引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向着城市化方向发展,包括经济、人口、财政、社会、政治、生态等多个方面。
2. 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其特征如下:(1)多源头投资型:城市化成本巨大,需要政府、企业、广大群众等各方面的投资支持。
(2)土地和资源密集型:城市改造和建设对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有较大需求。
(3)人口和就业密集型: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并为城市提供劳动力。
(4)社会多样性和消费密集型:城市人口和文化水平较高,消费行为更加多样化。
(5)政策和民主密集型:城市化的成功需要得到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城市化的治理需要民主制度的参与和保障。
三、我国城市化的现状和进程1. 城市化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化率迅速攀升,至2019年底达到60.6%。
同时,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城市化更加发达,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 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0年代初城市化的无序发展、乱推进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前期城市化的规范、引导和整治阶段;第三阶段是21世纪以来城市化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阶段。
四、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中难免会带来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思辨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
何谓新型城镇化?其“新”意并不是指时间或空间上与过去的城镇化截然不同,而是指在城镇化的观念、质量及推进战略上有了重大的改变。其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从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特征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除了地理位置、要素禀赋及人口规模存在差异之外,发展政策、经济水平及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而区域差异化发展特征尤为显著。我国东部地区之所以城镇化发展迅速,主要是基于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核心形成的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湾三大沿海城市群的崛起,并带动了周边沿海城市的发展。基于我国内陆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这样的城市群,因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应在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使之快速壮大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城市在中西部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进而再以城市群为载体,通过推动城市之间的同城化,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相反,东部地区不应脱离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而过分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而要将发展重点放在城镇化内涵建设上,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
中国城市化进程PPT学习教案
第13页/共21页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农 业 发 展 的 制度安 排:家 庭联产 承包责 任制
第4页/共21页
5、城市构成不协调,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 大城市比重过高,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出现了头重脚 轻的现象。 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不平衡,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 市人口,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
第5页/共21页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增长和城镇有限容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农村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 在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粗放—集约);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的改革—企业下岗人员增多。
非农产业的 外部拉力
城 乡 差 距 的 拉大( 劳动力 流向非 农产业 和城镇 ) 较 好 的 职 业 工作条 件、文 化生活 条件、 社会环 境
第11页/共21页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3 、动力机制之三:农业剩余贡献 产品贡献(生存的基本需要;工业的原材料)
农业对城镇化 市场贡献(农民需求:生产投入与生活消费品)
第8页/共21页
4、大城市过度集聚,小城镇发展无序 大城市过度集聚—城市病(集聚效应、扩散效应) 小城镇缺乏合理的规划—无序自发状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主要途径)
第9页/共21页
三、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1 、动力机制之一: 农村工业化推进 (乡镇企业)
乡镇 企业 的发 展
乡镇 企业 面临 的困 境
2013年(下)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与探索
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
美国的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30年代,到1920年时城镇化
水平已达到51.2%。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和汽车的普及,许多城市人口移居到郊区,城市空间结 构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型向多个中心分 散型转变。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 低密度蔓延。低密度的蔓延式扩展降低了人口密度,促 进了城市与郊区、乡村之间发展差距的缩小。低密度蔓 延式城镇化也带来诸多问题,包括大量森林、农田、绿 地被占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工 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居住区过于分散,商业 服务、文化教育等设施难以配套,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 的成本;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商业服务、文 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发挥等。
拉美:缺乏产业支撑的过度城市化
拉美地区的国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开始于20世纪50
年代。战后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加快了重工业的发展,而且这些资本密集型的工业 集中布局于几个大城市,国家的城市建设投入也集 中于这些大城市。在农村,一方面农业资本主义的 发展提高了土地和资本的集中度;另一方面,国家 对农业和农村的低投入造成了农业部门的衰退和农 村生活环境的恶化,大量人口难以在农村维持生活。 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而且主要是 几个大城市,造成拉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 过其他国家。
5.货币市场运行平稳,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
策。
2013年上半年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105.45万亿元,
同比增长14.0%,增速比上月末回落1.8个百分点, 比上年末加快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 31.36万亿元,增长9.1%,比上月末回落2.2个百分 点,比上年末加快2.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 余额5.42万亿元,增长9.9%,比上月末回落0.9个 百分点,比上年末加快2.2个百分点。
1983年 中国辩证法学会 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发言
1983年中国辩证法学会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发言
摘要:
一、1983 年中国辩证法学会城市化问题研讨会背景
二、城市化问题的提出与重要性
三、研讨会议主要讨论内容
四、会议成果及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正文:
1983 年,中国辩证法学会在城市化问题研讨会上就城市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化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辩证法学会就城市化问题组织研讨会,以期为我国城市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城市化问题在会上被提出并强调其重要性。
研讨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其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再次,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问题;最后,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互动。
会议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了城市化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分析了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认为城市化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避免过快或过慢的城市化;再次,强调了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提出了绿色城市化、可持续城市化的理念;最后,关注了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互动,认为农村现代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这次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政策制定。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一、我国城镇化速度如何合理评价?
2004年底全国有设市城市660多座,其中特大城市 约50座,大城市60多座,中小城市500多座。全国有建 制镇20600多个。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000万,已经发 展到2005年的5.62亿,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3%。长期以 来,人们有一个主导思想,即我国“工业化超过了城镇 化,城镇化滞后了”,我国 “农村人口太多,需要尽 快解决城乡不合理的二元结构问题。”这两点,都要求 我国实行“快速城镇化” 。各地区纷纷提出高指标的 城镇化率作为政绩目标,并彼此攀比,形成了竞赛之势。 到底如何看待这些年的城镇化进程?
二、对我城省镇城化镇过化程发的展科过学程思中维的与一分些析问题
2 快速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众多的城镇化地区资源、生态和环境状 况严重恶化。自然环境基础不能支撑这种“急速城镇化” 和空间蔓延式大扩张。城市,要求大规模电力和优质能源 供应和大型集中型的水源供应。目前我国每生产一万元的 GDP其能耗、水耗、与地耗都比发达国家高出10~12倍, 同时城市的人均耗能、人均用水以及集中产生的垃圾量要 比农村大的多。2003年,全国70%城镇缺水(资源性缺水 和水质性缺水);90%的城镇水域和65%的饮用水源受到 不同程度的污染,50%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源不符合取水 标准;我国年排放污水总量近600亿吨,90%的城市沿河 水域遭到污染。
二、对我城省镇城化镇过化程发的展科过学程思中维的与一分些析问题
2 快速城镇化对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城市的河流不能提供饮用水,甚至连一般用水 都不合格。全国污水处理率只有36%。全国垃圾堆放累积 总量已高达70亿吨,占地5亿多平方米。其中,全国城市 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每年以8-10%速度增长;有200个 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在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 %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引自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包括供排水、 环保等)的投资逐年增加,缺口并没有相应缩小。这也从 一个角度说明,我国城镇化的速度过快,背离了循序渐进 的原则。
中国城镇化水平及其发展演变状况的原因
中国城镇化水平及其发展演变状况的原因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引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环。
中国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特点
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
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 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 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 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 均水平。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
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 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 涵式发展道路。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 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 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 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 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
三、面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
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 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 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 平的提高。 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 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 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 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 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 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 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 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 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 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1983年 中国辩证法学会 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发言
1983年中国辩证法学会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够在这次城市化问题研讨会上发表演讲。
让我简要地谈谈我对城市化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城市化问题不仅仅关乎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还牵涉到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其次,城市化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城市应该是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不仅要提供优质的教育、就业和医疗资源,还要保护好自然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大对公共交通、住房、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城市化需要以人为本。
城市化不仅仅是指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促进城市居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合。
特别是要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和社会福利,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最后,城市化问题需要多部门、多领域的协同治理。
城市化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性的手段和策略来解决。
政府、企业、学界、社会组织等各个方面应该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总之,城市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和挑战,亟需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
我相信,在中国辩证法学会这样的平台上,我们可以加深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交流经验、分享智慧,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大家!。
《城市化》 讲义
《城市化》讲义一、城市化的定义与历程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多样的过程。
回顾历史,城市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一些地区,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出现了早期的城市。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工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的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
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许多发达国家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通信、电力等系统逐渐建立起来。
同时,城市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
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1、经济发展经济的增长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随着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更便捷的市场,这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
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吸引人们前来谋求发展。
2、技术进步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大大降低了人员和货物的流动成本,使得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例如,铁路、汽车和飞机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在城市之间往返,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能够迅速传播,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3、政策引导政府的政策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特定的城市或区域集中,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的均衡发展。
4、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资源在城市中相对集中,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以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愿意向城市迁移。
三、城市化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1)经济繁荣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市中的企业能够共享基础设施、技术和人才等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2)社会进步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
同时,城市中的文化交流和创新氛围也能够促进社会观念的更新和进步。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讲义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讲义一、城市化进程的概述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
这一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速度更是显著加快。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城市化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以及科技的进步。
工业革命带来了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
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需求,促使城市进一步扩张。
而科技的进步,如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参与到制造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中。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网络日益密集,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积极影响1、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升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市中的企业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资源、技术和人才,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城市化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各类人才汇聚,形成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库。
2、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城市通常是文化、教育和科技的中心,人们在城市中能够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资源、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成果。
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城市中交流融合,促进了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水电供应等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和优质的公共服务,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三、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问题1、人口过度集中与资源短缺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给土地、水资源、能源等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建设用地紧张,房价居高不下;水资源短缺,供水紧张;能源消耗巨大,供应面临挑战。
1983年 中国辩证法学会 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发言
1983年中国辩证法学会城市化问题研讨会发言尊敬的主持人、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某某大学的XX,很荣幸能在1983年中国辩证法学会城市化问题研讨会上发言。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是城市化问题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历了长期的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诸多变革。
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农民工的存在为城市经济提供了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城市的经济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也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支持了公共设施的建设和社会服务的改善。
城市化还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扩大了市场规模,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农民进城工作生活导致了家庭的分离,一方面促使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独立,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家庭结构带来了挑战。
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在城市找到了工作,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以及生活习惯逐渐发生变化。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
例如,人们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结婚年龄推迟,家庭关系和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
此外,城市化还带动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社会福利。
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临着过快的人口增长和资源压力。
城市空间有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供应紧缺,城市基础设施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犯罪率的攀升、社会安全问题的出现,都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必须建立健全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度。
《城市化》 讲义
《城市化》讲义一、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增强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人口的迁移,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当我们走在繁华的都市街道上,看到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这就是城市化的直观表现。
但城市化的内涵远不止于此。
它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生活在农村,城市规模较小,功能相对单一。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工厂的兴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们纷纷从农村涌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
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功能日益突出。
进入20 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科技的进步、交通和通信的发展使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城市群和都市圈。
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三、城市化带来的影响1、经济方面城市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城市的消费市场庞大,刺激了内需,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社会方面城市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在城市中,人们的社交圈子更加广泛,社会分工更加细化,职业选择更加多样。
但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治安、住房紧张等。
3、环境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交通拥堵导致尾气排放增加,工厂和建筑施工产生的噪音和粉尘污染,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都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环境挑战。
四、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1、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城市功能分区混乱,交通拥堵严重,公共设施不足。
2、资源短缺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水资源、能源等资源供应紧张,同时也给土地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讨论
历史数据和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初期阶段是1949至1995年,中 期阶段预计可能是1996至2032年,2033年后将会是城镇化后期阶段。 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在2011年11月首次突破50%,是我国经济和城镇化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以下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作为工具进行分析。假设某地 区人均GDP超过其城镇化水平,表示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对人口 的吸引力较大。接下来用人均GDP与人口城镇化率的比率(人均GDP/ 人口城镇化率)表示城镇化率的经济驱动力,根据统计数据得到散点 图,并做回归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中纵轴为人均GDP(单位:元),横轴为人口城镇化率。回归线 上下方的点分别表示该地区人均GDP领先或落后于该地区人口城镇化 水平。包括代表西藏、江苏、天津、浙江等14个省级行政区的散点都 处于回归线上方。而且,散点与回归线距离越大,表示该地区的城镇 地区对周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越强。排名最高的是西藏,因为其人均 GDP过于低。其次是江苏、天津和浙江。
在以上整体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以下一级行政单位(即:市级行 政区)细分。首先按照“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研究结果,将我国所 有的城市划分成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以及其他城市,如下 表所示。该研究结果是在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 的基础上得到的。
二、我国城镇化空间
近年来,我国三四线城市地区的城镇化在货币化棚改和旧城区改 造等一系列政策下有了明显的发展。分地区来看,各省级行政区中,
本文将简要描述我国过去城镇化的过程,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城 镇化空间进行分析。
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_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_姚士谋
第30卷 第11期2011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Vol.30,No.11Nov.,2011 收稿日期:2011-03-01;修订日期:2011-05-2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课题(KZCX2-EW-3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6) 作者简介:姚士谋(1940-),男,广东梅州平远县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
E-il:yo@ail.中国城镇化需要综合性的科学思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城镇化方式姚士谋1,陆大道3,王 聪1,2,段进军4,武清华1,2(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10101;4.苏州大学商学院,苏州215325)摘要: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
然而,近10多年来(1996~2009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道,在进程上属于“急速城镇化”。
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大跃进”和“冒进”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城镇化率虚高、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我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与农林交通建设大规模占地、毁地等现象还在继续,生态环境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破坏。
为此,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的科学思维。
关键词:城镇化规律;资源环境基础;国情条件;科学思维文章编号:1000-0585(2011)11-1947-091 认真分析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征与问题 我国当前所经历的城镇化进程,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城镇化率从20%提高到40%,英国经历了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年),而我国仅仅用了22年(1981~200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