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山西省洪洞县2017届中考历史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合集下载

山西省洪洞县2017届中考历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精

山西省洪洞县2017届中考历史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精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备考导航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从而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活动提供经验与教训,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封建社会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展望今后命题,很有可能出现一些与当今干部人事制度、机构改革、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等热点相关联的古代政治制度的新题型。

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意义。

二、专题知识归纳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专题一+治乱兴衰+鉴古知今+——政治文明+课件-2024年山西省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治乱兴衰+鉴古知今+——政治文明+课件-2024年山西省中考历史二轮复习

2. 民主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简述你得 到的认识。
(1)关系: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民主法治建设是经济建设的有力 保障,反之经济建设也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 (2)认识:①民主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②我国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依法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③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边疆地区根据各地区的情况,因
·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地制宜进行治理
明清
·明: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 部;设特务机构——“厂卫” ·清: 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明: ·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 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明初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中国现代 政治制度
·1949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3 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答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的重要形式。
3.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
4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
2.你能从改革中得到什么启示?
(1)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改革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3)改革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既要抓住时机又不能急于求成。 (4)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答案: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和总统都是国 家元首。 不同点:总统具有行政权,君主无实权;总统由间接选举产 生,而君主世袭。
提分小结 与西方民主政治相比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怎样的的优 势? (1)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真实性,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 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 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共32页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兴衰共32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中国古代史第二轮复习1中国古代王 朝的治乱兴衰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山西省洪洞县2017届中考历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学案(无答案)

山西省洪洞县2017届中考历史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学案(无答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北周外戚 ________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______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2、隋文帝的统治:(1)措施: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_________ ,减轻人民负担;(2)表现: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

3、隋朝大运河;目的时间:三点:四段。

地位。

作用。

4、唐朝的建立:时间_________,建立者 ___________ ,都城 ______ 。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______。

5、贞观之治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_________、_______”。

7、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经济的繁荣⑴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手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商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________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_9、科举制的诞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制的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_________ ,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 _________ 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 __________ 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洪洞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洪洞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洪洞一中2016-2017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命题人:孔祥云审题人:尉安香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1、“武王克商以后……回到西土仍惴惴不安,以至夜不能寐……周公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认识到夏商之不善终,关键是没有拱卫的力量,内外交困时没有辅屏,最终不免于灭亡。

”为此,西周( )A.实行分封制B.采取王位世袭制C.建立中央集权D.加强思想控制2、中国学者柳诒徵评价某一制度时说,“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

这一制度()A.冲击了封建社会等级秩序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C.能够防止诸侯之间的战争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自天子以外,无尺寸之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下列与此相一致的是()A.西周时实行的分封制B.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C.商朝的相、卿士制D.夏朝用占卜决定国策4、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

"这主要得益于()A.宗法制度维系的观念B.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C.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D.儒家倡导的伦理道德5、范仲淹:“我太祖皇帝应天顺人,受禅于周,广南、江南、荆湖、西川,一举而下,罢诸侯之兵,革五代之暴,垂八十年,天下无祸乱之忧.”太祖“革五代之暴"的地方措施是()A.设参知政事分行政权B.设枢密使分军权C.设三司使分割财权D.派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监督6、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C .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 .由世袭制发展到任期制7、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下列皇帝使之彻底“寿终正寝”是( )A .秦始皇B .唐太宗C .明太祖D .清太祖8、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2013年高考已经开始倒计时,高考网为各位考生精心收集整理了大量与高考历史有关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网预祝大家都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一、备考导航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鉴于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二、专题知识归纳1、封建盛世局面(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

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2017山西中考历史练习试题及解析

2017山西中考历史练习试题及解析

2017山西中考历史练习试题及解析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考生要多掌握中考历史练习真题,多加练习可以很快提升成绩,以下为大家提供2017山西中考历史练习真题及解析,考生可以多加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成绩!2017山西中考历史练习真题一、单项选择题(请把答案字母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1.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后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朱德2.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促其成名的战役是A、平型关大捷B、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3.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是A、1921年中共“一大”B、1922年中共“二大”C、1927年秋收起义D、1935年遵义会议4.抗战胜利后初期,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真实意图是A、真和平盼合作B、假和平真内战C、护统一不内战D、立民族不专制5.辽沈战役中,封闭国民党军进出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关键一战的地点A、长春B、沈阳C、山海关D、锦州6.解放战争中,千年古都北平极有可能毁于炮火。

为了保护民族遗产,中共做了大量争取和平解放北平的工作,中共争取的主要对象是A、何应钦B、李宗仁C、张学良D、傅作义7.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制造了一系列惨案,被中外舆论界称为“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酷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发生在A、沈阳B、上海C、南京D、广州8.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A、鸦片战争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新中国的成立9.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指A、美英联军B、日俄联军C、英法联军D、八国联军10.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是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遵义会议D、中国七大11.“万急,延安。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卷-答案

2017年山西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答案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威和财产的继承权,有“凝聚血缘”的寓意,故选B。

禅让制是一种推荐继承制,郡县制下的官员是由皇帝任命的,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它们与“血缘”都没有直接关联。

2.【答案】B【解析】抓住“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的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图1、图2、图3、图5反映了汉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隶书、行书的演变与成熟。

图4则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

而“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在图片提示信息中并未直接反映。

故选B。

3.【答案】A【解析】“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体现了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入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说明了两层意思:一是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二是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而材料中没有说明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故选A。

4.【答案】D【解析】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抗击外来侵略,不属于“对外友好交往”。

故选D。

5.【答案】B【解析】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故选B项。

6.【答案】C【解析】题干中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涉及“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比较丰富的新式商品,这反映了近代随着列强的入侵,大量新式商品传入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时尚发生了变化。

故选C。

材料未提及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和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材料中虽提到《上海新报》,但无法说明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故A、B、D排除。

7.【答案】C【解析】图片下方批注,太原解放的时间是“1949年4月24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南京解放。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治乱兴衰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治乱兴衰

中考历史知识点之:治乱兴衰(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地理资料、政治资料、历史资料、艺术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art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中考历史知识点之:治乱兴衰本店铺整理了关于2022年中考历史知识点之:治乱兴衰,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第2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

第2讲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

主题: 主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示例1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 【示例1】 某班学生举办“学习历史·话说改革· 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 展望未来”的主题演讲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主题发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主题发言:王安石变法与民生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 安石曰: 发言引用了《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曰:“变 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 ……据家赀高下 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 据家赀高下, ……以东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 北各千步, 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 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 佐分地计量, 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 土肥瘠,定其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 土肥瘠,定其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 税数。 税数。
2.开元盛世 2.开元盛世 (1)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大力发展生 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产;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实行募 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兵制;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兵制;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 者。 (2)表现: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 表现: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 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康乾盛世 3.康乾盛世 (1)措施 措施 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②经济上: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 经济上: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
2.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2.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 商鞅变法 (1)背景: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取代奴隶主的土 背景: 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 地国有制,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势力越来 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3)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性质: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4)意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 意义: 转变。 转变。 (5)概况 概况 诸侯国 主持人 主要内容

山西省洪洞县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山西省洪洞县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公
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 幸福等同于 _______;启蒙时期, 幸福就是及时行乐。 文中的空白处是 (

A .智慧与德行
B.民主与科学
C.金钱与权力
D.法律与宗教信仰
10、彼特拉克说: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
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以上观点反映了 (

A .卢梭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康德
15、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 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对“启蒙思想”这一概念最准确的表述是


A .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 .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
C .批判禁欲主义,提倡个人自由的思想
D .崇高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5、“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
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 .真实地再现了客观历史
B .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 .正确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宋词、唐诗、楚辞
D .唐诗、宋词、元曲
22、下面精美的文字,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高三专题复习 我国古代“治乱兴衰”

高三专题复习 我国古代“治乱兴衰”

我国古代“治乱兴衰”1、封建盛世(治世)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出现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这常被誉为"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武则天时期、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

(1)史实·文景之治(措施、作用、经验)。

·光武中兴(含义、措施、作用、与文景之治比较的特点)。

·贞观之治(原团、内容、作用、经验)。

a、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首先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的暴政,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得唐太宗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

另外,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善于用人,善于纳谏,不断调整统治政策,他的个人作用也是使“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b、贞观之治的内容按照教材来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

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生产积极性提高,这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使宰相的人数比秦汉时期增多,便于皇帝控制。

采取科举考试办法,扩大了唐朝官吏的来源,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也可以通过科举为官,所以说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三,唐太宗时期加强了国内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对西北等地区的管辖,另外还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

第四,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这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之一,也是贞观之治的内容之一。

c、要掌握“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贞观之治即: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采用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备了科举制。

在唐太宗统治期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唐太宗的年号叫“贞观”(贞观年间为公元627—649年),历史上把这一时期比较清明的封建统治称为“贞观之治”。

2017中考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考点

2017中考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考点
表现
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减少通商口岸数量;禁止教外国人汉语;盲目自大;排斥西学;监视外商等方面
影响
①积极影响: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200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影响:造成国人闭目塞听、社会保守、中国停滞不前,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导致航海衰退;丧失贸易自主权;拉大与外界差距
2017中考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考点:史实
郑和
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需求。②概况:先后七次,30多国,远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③意义:主动外交,规模空前,世界航海事业先驱。④缺陷:不计经济效益,造成巨大负担
华侨
开发
南洋
①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②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③带去生产技术和工具,开林、采矿、育胶。④同当地人民一起,对南洋的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
(3)在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的思想专制政策。①“八股取士”的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②“八股取士”的内容: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③“八股取士”的影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央政权机构
(1)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置内阁和六部。(2)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会议讨论,一经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到乾隆帝时撤销。
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①目的:加强君主专制。②设立者:雍正帝。③人员组成: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④职责:军机大臣只是跪在地上,拿笔记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⑤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2.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

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

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

XXX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XXX从山西移民的原因C.当局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4.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A.XXX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B.XXX——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C.XXX——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D.XXX——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5.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武昌起义D.北伐战争6.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XXX、白兰地、小面XXX、东洋竹篮仔等”。

这一现象说明了()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B.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革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7.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产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变乱。

下图是XXX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记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

山西临汾市洪洞县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山西临汾市洪洞县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洪洞县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右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鸦片输入的统计图。

鸦片大量输入带来的危害有:①白银大量外流,危及国家统治;②政治腐败;③军队战斗力削弱;④摧残国人的健康;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2.马克思用“海盗式的扩张”来形容第二次鸦片战争。

下列最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是: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清政府被迫增开天津为商埠C. 英法出兵占领天津D.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3.近代史上,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没有签订的是:A. 《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瑗珲条约》 D . 《黄埔条约》4.右图书籍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A. 书籍的作者是洪仁玕B. 书中提出向西方学习C. 书中的主张一一付诸实践D. 书中提出改革内政5.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

其中不包括:A. 江南制造总局B. 福州船政局C. 安庆内军械所D. 轮船招商局6.“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与上述描述有关的战役是: A. 黄海海战 B. 威海卫战役 C. 浦口大捷 D. 廊坊阻击战7.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下列对这一政策的理解,准确的是:A. 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B. 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相互开放C.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D. 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8.1895年,康有为等联合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提出以下建议,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A.“拒和争民族志气”B. “迁都是天下之本”C. “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9.有人说:“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一、备考导航治乱兴衰是古代社会发展情况好坏的一种外在表现,通常与成功的改革或政局动荡直接相关联,高考中常以材料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鉴于古代的治乱兴衰对现代社会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今后命题可能会围绕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设置新的题型,复习时应注意。

二、专题知识归纳1、封建盛世局面(1)文景之治:西汉初期,很注意吸取秦亡教训,再加上汉初经济困窘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能够从稳定统治秩序大局和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第一个盛世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采取重用文臣、扩大尚书台、裁并官衙、削减官吏等措施,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光武中兴”局面。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4)开元盛世: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康乾盛世: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侵、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

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

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2、古代农民战争(1)秦末农民战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具有突发性和首创精神。

(2)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3)隋末农民起义(611—618年):形成几个强大的集团,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4)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转战大半个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有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5)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具有反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两重性。

(6)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领导人先后有高迎样、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赋税制;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1)春秋时期的税制改革齐国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鲁国“初税亩”:开始实行按亩收税。

(2)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目的: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富国强兵。

性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

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划时代的政治变革。

意义:推动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3)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

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北宋中期的改革北宋初年统治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利有弊,至北宋统治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克服危机,巩固封建统治,北宋进行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改革时政,史称庆历新政。

这是一次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局部改革,但遭保守派官僚阻挠而失败。

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

这是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

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

(5)明朝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三、重点问题精讲1、全面认识封建盛世局面(1)内涵:所谓治世或盛世,是相对来说,一般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一般出现在朝代初期。

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

(2)类型: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②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③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3)形成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

③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革新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

(4)综合认识:①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封建剥削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

但他们受封建地主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②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并没有改变。

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

③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a.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不可能从根本上调和;b.封建经济分散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c.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加剧土地兼并;d.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极易滋生腐败、暴政等。

④启示: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b.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d.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e.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

2、古代治乱兴衰的一般规律(1)每个朝代前期强盛的一般原因:①前期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在不同程度上使封建社会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②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③初期统治者较有作为,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④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民族关系较融洽,中外交流较频繁;⑤劳动人民积极参与生产活动,为强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等。

(2)封建王朝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的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②统治者进取心减退,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尖锐;③皇帝腐败,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3)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乱主要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治国方针、制度,同时也和最高统治者的素质与能力密切相关。

大致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统治阶级是否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

②是否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生产关系和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是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③是否能重用人才,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

④是否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

⑤是否采取了开明的对外政策,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全面认识古代农民战争(1)原因:①严重的土地兼并,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苛捐杂税繁重,致使农民难以维持生存,农民只有奋起反抗。

③统治残暴,主要表现在兵役徭役繁重,法律严酷,人民不仅不能安定生产,连生活随时都处在危险之中,只有铤而走险,奋起斗争。

④政治腐败,官吏贪污成风,人民遭到超经济的压榨、掠夺,不反抗就没有生路。

⑤严重的自然灾害往往使农民起义来势迅猛。

其中,暴政、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战争的三大因素。

认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直接原因大多是自然灾害。

其具体表现是: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2)特点: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具有较高的反封建斗争水平。

如斗争目标明确,建立农民政权,推翻或瓦解了腐朽的旧王朝,促使新王朝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3)结局及根源:三种结局:①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②成为统治阶级中不同集团权力调整或改朝换代的工具;③农民起义领袖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如刘邦、朱元璋就是典型。

根源:农民阶级作为自然经济下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创造出新的经济来取代封建经济,所以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4)影响:除个别特殊情况外,农民战争对历史发展一般起着推动作用。

通常表现在:①推翻腐朽、反动的王朝,为历史发展扫除障碍;②沉重打击封建反动势力,促使后来的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剥削与压迫,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③摧毁和扫荡统治集团特别腐朽反动的势力(如唐末农民战争就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势力,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使之名存实亡);④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如明末农民战争使得一些明藩王土地转到农民手中,清初统治者康熙实行“更名田”的政策,就是被迫承认农民战争对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